關心健康:吾係好記得

  記憶力減退又稱健忘,是指記憶力差,遇事易忘的一種病症,尤其對近期發生的事情、數字、人名,尤為明顯,常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工作過久即感頭昏腦脹,疲乏無力。有的還表現有失眠、食欲減退、語言遲緩、神思欠敏、腰腿酸軟、表情呆滯等病狀。

  按中醫理論認為本病多因心脾不足、腎精虛衰而引起,由於思慮過度,傷及心脾,引致消化吸收機能減弱,造血不足;如先天稟賦不足或房事不節、大病之後、年老體弱,營養失調、精神長期刺激或勞心用腦過度等,均會引致精力虧損。若長期的心脾不足、腎精虛衰,就會導致腦失所養,記憶力衰退。

  思慮過度者,症見精神疲倦、面色無華、食少心悸,失眠多夢健忘。腎精虧耗者,症見腰酸乏力、多夢失眠、心煩易醒、體倦神疲或精神恍惚,頭暈耳鳴健忘,甚或遺精早泄等。

  中醫治療本病之原則以養心血、補脾腎為主。飲食調理方面,應多進食優質蛋白質,如乳類、蛋類、肉、魚、動物肝臟等,用以強化大腦功能。多吃各種蔬果,以補充足夠的維生素C、 B族等。經常食用黃綠色蔬菜,並多吃富含鈣、鎂、鋅類的食品,如海產類、貝殼類、魚類、乳類、豆類、硬果類等,能調節電解質平衡。

  平日可多吃含卵磷脂豐富的食物,卵磷脂對乙酰膽碱的生成至為重要,而乙酰膽碱是神經傳遞介質,大腦中乙酰膽碱缺乏,記憶力就會衰退。因此,多吃含卵磷脂的食物,有增強記憶力的功效,對改善大腦機能有重要作用。含卵磷脂豐富的食物有蛋黃、松子、核桃、花生、桂圓、大棗、大豆、黑芝麻、葵瓜子、青花魚,其他如冬菇、小米、黃花菜、銀杏葉等,也有健腦作用。

  除了選擇補腦食物外,也要有充足睡眠和休息,持之以恆的運動,生活起居要有節制,不宜飯後立即用腦(以免影響消化功能),戒煙酒,掌握記憶竅門及改善精神心理的不良刺激等,對預防記憶力減退亦有幫助,玆介紹食療如下:

芝麻核桃豆漿鮮奶糊:

黑芝麻一兩、核桃肉一兩、豆漿250cc、鮮牛奶250cc、白糖適量。

製法:將黑芝麻、核桃肉洗淨,微炒香,將所有材料放入攪拌機內磨成糊狀,煑沸,加白糖溶後即成。溫服。

功效:補腦益智、滋潤肌膚。

適應症:體質虛弱、記憶力減退,鬚髮早白、大便秘結、皮膚皺紋、黃褐斑、腰膝無力、骨質疏鬆。

關心健康:膝關節痛

  林女士一天到診所求醫,她告訴醫生,不知道甚麼原因,膝蓋持續疼痛,並注意到膝蓋越來越大。原來林女士體重接近200磅,長年在寫字樓工作,平日缺少運動,又年屆更年期。她出現的情況是典型的膝關節痛問題。

  人類自懂得行走後,每天都使用膝部,百磅的體重,由身軀、脊椎、盤骨、大腿骨,經膝蓋下傳致足踝。日久磨擦創傷,自是必然。

膝部解剖

  膝部由股骨(Femur)遠端,脛骨(Tibia)近端和髕骨( Patella、即俗稱「菠蘿蓋」)組成;內外側各有副韌帶,外連大腿的肌內群;前方有四頭肌(Quadraceps),後方有腿腱肌(Hamstrings) (由半腱肌,半膜肌和二頭肌合成) ;加上橫跨大腿的縫紉匠肌和內側肌群,組成膝部。

膝痛成因

  膝痛是一種很常見的痛症,成因極多。

  膝部前面部分常見有髕骨脫位、脛骨突炎、髕骨軟化、髕骨肌腱炎。膝部內側有內側副韌帶扭傷、內側半月板撕裂、滑囊炎;而外側亦有副韌帶扭傷、半月板、髕脛束肌腱炎。膝後方有貝加囊腫 (Baker's Cyst) 、十字韌帶損傷等等。

  膝關節裡面有前後十字韌帶和內外側半月板,創傷常見於羽毛球、欖球、籃足排球等運動員身上。「重複使用綜合症」則是前膝痛常見病因之一:髕骨直接受到大腿壓力磨擦,檢查時或有發聲。縫紉匠肌,股薄肌,半腱肌重疊插入脛骨內側位置,內側膝痛往往忽略了滑囊炎的可能,容易和內側副韌帶扭傷混淆。

  臨床上,成年人因工作關係或姿態不當,可以產生常見的「髕股關節綜合症」,滑囊炎,韌帶扭傷和半月板創傷。因細菌感染而引發的「化膿性關節炎」(Septic arthritis)更是急症,應從速處理。兒童青少年或因遺傳病變,如股骨頭骨下滑、髕骨肌腱發炎(跳躍膝蓋)、髕骨脫位、脛骨突出(即奧斯古施拉特病)等。年長者有結晶體引發的新陳代謝關節炎症(如痛風,酒肉過多為誘因。)和最常見的「退化性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

骨膝關節炎 (OA)

  骨膝關節炎 (OA)是最常見的關節疾病和老年人能力喪失的主要原因。 60歲或以上的老年人中膝骨關節炎發病率為37%。

骨膝關節炎診斷

患者必須滿足以下標準中的5項:

  1. 年齡大於50歲
  2. 僵硬時間少於30分鐘
  3. 檢查骨節時有摩擦音
  4. 接觸骨骼時有痛感
  5. 骨骼會有增粗現象
  6. 觸摸時沒有溫熱感覺
  7. 血液化驗發現紅細胞沉降率 < 40 毫米/小時
  8. 血液化驗發現類風濕因數 < 1:40
  9. 造影檢查發現骨關節有滑液跡象
  10. 造影檢查發現骨贅

膝痛的處理治療

  從臨床診斷入手。詳細的病史和檢查,排除內科疾病如糖尿病、風濕病、腦神經炎症、癌症、痛風、骨裂創傷(如背骨股骨的轉介痛)、神經系統等等嚴重訊號。

  治療大體上分為藥物性和非藥物性。在全人醫治考慮下,要評估病人身體的其他病狀(老年人視力可好?),家庭工作環境和職業安全(需要平衡嗎?會跌倒嗎?)等,以組合適當的治療方案。

  治療初期通常都由消炎鎮痛藥物為主,並配合適當休息和活動。嚴重的關節水腫或須即時轉介骨科,抽取腫水或血,或安排內窺鏡,找出原因。

治療三管齊下 肌力訓練

  在慢性膝痛中,肌力訓練為主要的關鍵和突破。研究指出,膝關節損傷後,初期萎縮的為一型肌肉纖維,而後期的病變,則以二型肌肉纖維為主。膝痛引致活動減小,肌肉組織萎縮,肌力下降。一旦慢性膝痛形成,經由膝關節痛感,通過神經系統,對肌肉產生抑性反應,更令肌肉減少活動,再加劇萎縮。故此,肌肉萎縮、關節不穩、和疼痛這三項,形成惡性循環。

  治療得三管齊下。肌力訓練,尤其四頭肌的力量訓練,能穩定膝關節和改善步行平衡;當中以直腿抬高較為實用,亦適合高齡人士。近年美國發展筋膜注射治療,在肌腱韌帶病源注射鎮痛和刺激復原藥物,關節內注射透明質酸,可緩解關節炎疼痛和功能,加上肌力訓練和姿勢習慣的改善,令治療事半功倍。在疼痛和功能限制導致生活品質下降時、考慮全關節置換手術,可減輕疼痛及改善生活。

  在家庭醫生,物理治療師,痛症科,肌胳科和骨科醫生的合作下,膝痛,絕對有改善的空間。

關心健康:毛髮挽回

  在正常情況下,每天都有頭髮脫落,又有頭髮生長出來,這是新陳代謝的作用。脫髮是指在短期內脫髮量遠遠大於生髮量,造成頭髮明顯減少的一種症狀。

  脫髮原因很多,可能與壓力緊張、情緒不穩、用腦過度、荷爾蒙失調、腸胃問題、霉菌感染、貧血、營養不良、大病、產後或藥物副作用等引起有關。

  常見的脫髮類型有脂溢性脫髮,此因皮脂分泌過多,表現有頭皮油膩發光、頭皮屑很多、搔癢顯著,脫髮逐漸從兩側額角或頭頂開始,呈對稱性,逐漸擴大,致使頭髮日益稀少。

  斑禿,俗稱鬼剃頭,頭髮呈突然成片脫落,局部皮膚光亮,無自覺症狀,多見於青壯年,多因精神過度緊張,致使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障礙,髮無所養所致。

  妊娠分娩後脫髮,主因生產時出血過多或產後營養不良,引起氣血兩虛。另一種是老年性脫髮,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主因年老腎氣虛衰,髮無所養而引起。

  預防脫髮,要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緊張,注意勞逸結合,防止用腦過度,調整腸胃功能,使消化和吸收功能良好,防止營養缺乏,戒煙酒,不宜過多使用電風筒,使用適合自己髮質的洗髮水。

  經常按摩頭皮和梳頭,可以改善頭皮血液循環,增加頭髮根部的血流量,促進頭髮的生長,防止脫髮。

  中醫認為,脫髮多因肝腎陰虛,氣血不足,瘀血阻絡或脾胃濕熱等引起,故此使用藥物治療時,應辨證施治,才藥到病除。

  治療脫髮,可試用以下之外用方:

1. 桑白皮洗髮方:桑白皮2兩,水適量,煎水洗髮。

  • 功效:防止脫髮。
  • 主治:脫髮剛開始或未脫髮前預防。

2. 扁柏酊:新鮮扁柏,浸在75%酒精中,每天晃動數下,浸泡7天過濾,取藥液塗擦毛髮脫落部位,每日3次。

  • 功效:生髮黑髮。
  • 主治:體弱脫髮,老年性脫髮。

3. 生薑擦頭:取生薑片擦揉脫髮處,令頭皮發熱發紅,每日2至3次。

  • 功效:生髮,刺激局部皮膚,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主治:斑禿。

4. 白矾外洗方:白矾一兩,用1.5公升水煎溶後洗頭。

  • 功效:燥濕止癢。
  • 主治:脂溢性脫髮。

關心健康:「更」要保養

  更年期是婦女卵巢功能逐漸衰退,直至完全停止的一個生理過程,是婦女由發育期過度到老年期的一個自然現象。在此期間,生理上發生一系列變化,出現一些令人困擾的症狀,醫學上稱之為更年期綜合症。

  更年期綜合症是否發生或程度輕重,除與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缺乏有關外,亦會受氣候、環境、精神、情緒及家庭等因素影響。大部分婦女會平安度過,少數婦女會出現生理及心理不適的症狀。因此,重視更年期的保健,可預防老年病或癌症的發生。

  更年期體內雌激素含量不穩定或逐漸下降,會出現一系列症狀:如月經紊亂、陰道乾癢、潮熱汗多、心悸失眠健忘、煩躁不安、情緒不穩、尿頻、皮膚現皺紋鬆弛、色素沈著、毛髮易脫落、出現白髮,容易出現骨質疏鬆、腰腿病、膽固醇較易滯留在血管內,引起血管硬化、心臟病及高血壓等,代謝障礙而致肥胖症,乳房進行性萎縮等。

  踏入更年期,體力會有所不足,常有力不從心之感。此時,生理上更加要注意有規律,起居有常、作息定時、勞逸結合,不要過勞。飲食要定時定量,有規律、有節制,營養要均衡。適當運動要持之以恆則可增強體質。從客觀實際及多角度看事物,凡事包容、開朗樂觀、凡事謝恩。

  隨著年齡的增長,新陳代謝減慢,皮膚易鬆弛,乾薄乏彈性,出現皺紋或色素沈著,此時,宜注意皮膚保養、加強保濕,避免過度曬太陽,經常做面部皮膚按摩,亦可外用敷面以營養肌膚、美白去皺。

營養肌膚外用方如下:

  銀杏(去殼去皮)一杯半、南杏(去皮)一杯半,鮮奶一杯半、蜂蜜半杯(以上材料以容量比例計算)。將所有材料放在攪拌器內研製成糊狀備用,用時以少許塗搽面部,一小時後用暖水洗去即可。

  如果出現肝腎虛損、腰酸腿軟、骨質疏鬆、陰道乾癢、皮膚乾皺、色素沈著,可飲用以下湯方,有益腎養血潤燥的作用。

花膠瑤柱冬菇煲瘦肉湯:

  花膠(干品)三兩、瑤柱三粒、冬菇一兩、西施骨一斤、生薑三片,用清水十碗煎存五碗,加鹽少許調味,溫服。

關心健康:「流行」的謬誤

  秋風起,又進入流感季節,大家身邊總有一些人「中招」,然而對於流感和流感疫苗,坊間仍有不少謬誤,以致令市民未能安心接種疫苗,本文將為你逐一拆解當中的疑點。

流行謬誤個案一,發燒需服消炎藥或抗生素?

  黃太:陳醫生,我女兒今年20歲,她最近發燒,有時會燒一整天,就算是吃了藥退了燒,過不了一會又再發燒,麻煩你給她開一些消炎藥或抗生素吧。

  陳醫生:黃太,其實普通發燒並不需要吃消炎藥和抗生素。一般健康的成人患上流感,如果沒有出現併發症,大部分會在48小時內退燒,數天後自行痊癒。如果出現併發症,才需要服用抗生素,最常見併發症有中耳炎、肺炎等。

  抗生素(亦有稱為消炎藥)是針對細菌引起的疾病,例如扁桃腺發炎或尿道炎等,因此,普通由過濾性病毒引起的發燒,並不需要服用抗生素。

流行謬誤個案二,流感針一旦接種第一次,從此就需要定期接種?

  李太:陳醫生,我聽人講流感針一旦打過第一次,就要一直定期打。我的小朋友很少病痛,可否不打流感針呢?

  陳醫生:李太,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及長者(65歲以上)每年都接種流感疫苗。原因是已知的流感病毒有幾種類型,分別為甲型、乙型及丙型等。流感病毒會不時因基因改變而產生新品種,導致流感廣泛傳播。因此每年所接種的疫苗所針對的流感病毒都不同,所以並非因為打了第一針,就需要每年打,而是因為每年流感病毒都會變種,故需要重新接種疫苗,使身體抵抗流感病毒。

  接種疫苗後,可以減少患上流感的機會三至八成,即使患上感冒,也能大大減少出現併發症。更有調查顯示長者接種後,可以減少三至四成入院的機會,減低五至七成的整體死亡率。

流行謬誤個案三,小朋友接種流感疫苗後,反而病得更多?

  陳醫生:黃太,記得你3歲的小朋友去年秋天也有接種流感疫苗,現在也差不多是時候接種今年的疫苗了。

  黃太:陳醫生,我兒子去年是有打流感針,可是卻比以前更經常有傷風感冒,好像不打流感針反而更少病。

  陳醫生:其實你的小朋友去年剛開始上幼稚園,以前他只接觸幾個家裡固定的人,接觸的病毒種類比較少,所以也比較少患呼吸道感染。可是當他入讀幼稚園,接觸很多不同的小朋友,同時也接觸更多不同種類的病毒,所以會比以前更易患上類似流感的疾病。

  其實,大部分入學頭兩年的幼童都會較常患上流感,如果你的小朋友沒有接種疫苗,情況可能更差。而大部分人士,在醫護人員的指引下接種流感疫苗,並不會有嚴重的不良反應。

流行謬誤個案四,如果已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是否不需再接種流感疫苗?

  吳老太:陳醫生,聽說流感並不嚴重,肺炎才會死亡,我有哮喘,我又聽講流感疫苗有很多副作用,現在我已經接種了肺炎鏈球菌疫苗,是不是可以不用接種流感疫苗呢?

  陳醫生:其實,容易患呼吸系統疾病的人士,例如長者、小童及哮喘患者,不單需要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更加需要接種流感疫苗。因為流感病毒會破壞呼吸系統,使其抵抗力變弱,變得更易受其他病菌感染,而常見的感染其中之一就是肺炎鏈球菌。情況就好像晚上有一個賊入屋偷竊,打開了家裡的大門,雖然他只是偷了很少財物,但他卻把家門打開了,就像無掩雞籠,任由之後的賊自出自入,大肆偷竊。因此,應該先做好第一步預防措施,接種流感疫苗。另外,政府建議65歲以上的長者,即使從未曾接種流感疫苗,也應開始每年定期接種疫苗。

  有研究顯示,長者患上流感,也會增加心臟負擔,如果長者心臟功能欠佳,則有可能誘發心臟病。更有研究指出,接種流感疫苗,預防患上流感,也間接減低長者患上心臟病的風險。

預防流感的方法

• 注意個人衞生

  • 保持雙手清潔,用正確方法洗手。如雙手曾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例如打噴嚏或咳嗽後,應立即用梘液洗手。
  •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掩著口鼻。
  • 不隨地吐痰,將口鼻分泌物用紙巾包好,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
  • 如有呼吸道感染症狀或發燒,應戴上口罩,並及早求醫。
  • 若出現流感症狀,切勿上班或上學。保持環境衞生

• 保持環境衞生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 流感高峯期間,應避免前往人多擠迫、空氣不流通的公眾地方。

• 接種疫苗

  • 流感疫苗能有效預防流感及其併發症。市民可考慮每年接種疫苗以加强保護。詳情請參考衞生防護中心網站(http://www.chp.gov.hk/)或請教你的家庭醫生。

  增強抵抗力有助預防流感。應要注意飲食均衡、經常運動、充足休息,戒煙,是最基本和有效的方法。另外,應保持衞生,亦可因應需要考慮接種流感疫苗。

關心健康:係咪身痕?

  醫生,我的孩子皮膚痕癢,晚上睡不到!還有,我家公從前沒有甚麼皮膚問題,但年紀大了以後,也有皮膚痕癢。我從藥房買了止痕藥膏,都沒有甚麼效果。家裡老幼皮膚都不好,怎麼辦?

  皮膚是我們身體與外界接觸的一個重要防護層,它保持我們的體溫,天氣熱時也可散熱。皮膚裡還有上億的神經末梢,讓我們感受到不同東西的質感、溫度。但當皮膚受到某些刺激時,她也會給我們痕癢的感覺。刺激皮膚痕癢有不同的原因,要解決皮膚痕癢的困擾,我們需要對症處理。讓我們談談一般常見的皮膚問題吧!

特應性濕疹

  小孩子最常見皮膚毛病就是濕疹,又名「特應性濕疹」。濕疹是一種皮炎,濕疹皮膚缺乏油脂,防護能力不足,造成過分乾燥,往往產生痕癢的感覺。要控制濕疹,每天要常常塗上保濕潤膚膏,避免使用含肥皂的梘液,有時醫生會處方含類固醇的藥膏控制皮炎。皮膚若發炎厲害,甚至要加上抗生素。抗組織胺的藥物也可以減少痕癢的感覺。有時候,某些潤膚膏中的香料可能引起皮膚敏感,所以最好選擇沒有香料的潤膚膏。很多家長為了幫助治療孩子的濕疹,常常把濕疹發作歸咎於他們能聯想得到的某些食物;但其實研究顯示,濕疹和小孩子的飲食並沒有特定的關係。

  老人家的皮膚缺乏油脂,容易乾燥,也常常會引起難當的痕癢感覺,有時候也會出現紅疹。這也是濕疹的一種。它的治療跟小孩子的濕疹的治療相近,同樣需常常塗上大量的保濕潤膚膏和避免含肥皂的梘液。有時候患者也需要按醫生吩咐使用其他的藥物,以控制皮膚痕癢的症狀。

真菌感染

  另外一個常見的皮膚問題,就是真菌感染,也叫「癬」。真菌其實像細菌一樣,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但它一般不容易在皮膚上駐足生長。但長期溫暖有汗濕的皮膚,特別容易讓真菌感染。故此真菌最常感染的部位,就是腳趾之間的皮膚,這就是我們俗稱的「香港腳」;另外一個常見的地方就是大腿之間的股溝。受真菌感染的皮膚也會產生痕癢的感覺,但一般只要使用抗真菌的藥膏或口服藥,便可以把問題解決。

  牛皮癬也是常見的皮膚病,它其實不是真菌感染,不是一般所說的「癬」。牛皮癬的成因,是由於自體免疫系統的失調,導致局部皮膚生長過速,增厚了的皮屑不斷脫落,所以它也稱為「銀屑病」。牛皮癬沒有傳染性,一般可用藥物治療和控制。牛皮癬的患者要避免煙酒,減少生活壓力,並要多見陽光,這都對患上牛皮癬的皮膚有幫助。

風疹和疥瘡

  風疹,也稱「蕁麻疹」,是一種因敏感而起的皮膚疹。它是一塊塊紅色突起的紅疹,令人非常痕癢,甚至叫人癢得不能入睡。有食物敏感、海鮮敏感,或是藥物敏感的人,大多數出現的都是風疹。它一般病發幾天就會慢慢退下來。抗敏感的藥可以有效地幫助控制和清除風疹和風疹所帶來的痕癢。風疹最重要的是避免再次接觸會導致敏感的東西、食物或藥物。

  另外一個沒有那麼常見,但會引起非常痕癢的皮膚病,就是疥瘡。疥瘡是由一種很細小的蟎所引起,肉眼看不到,可經近距離傳染。因為它有傳染性,同住的人往往都一同受到感染,也要一併接受治療。疥瘡可以感染小孩子和成年人。疥瘡會引起皮膚上出現非常痕癢的紅疹。患者需經醫生診斷,並處方藥物治療。

  此外,其他特別的病症,如長期慢性腎病的病人和肝病病人,因為身體內尿素、黃疸素的積聚,也會引起皮膚痕癢的情況。所以皮膚痕癢也可能跟身體其他的系統機能有關,醫生有時候會建議作驗血的檢查,幫助診斷。

  現在時值秋冬,天氣乾燥。皮膚在這季節裡會失去較多的油脂和水分,容易變得乾燥痕癢。可以多用保濕的潤膚膏來護理皮膚,並少用含肥皂的梘液。油性的潤膚膏,保濕能力比較強,保護皮膚的能力比以水性為主的潤膚膏優越。 若皮膚乾燥的情況比較厲害,可選擇油性的潤膚膏。

  如果你的皮膚容易敏感,選用皮膚產品時要特別小心,因皮膚產品裡的香料、穩定劑等等的成份有時候會引起皮膚敏感。另外,平常多注意皮膚的衛生,不跟其他人共用毛巾和衣服鞋襪,天熱的季節裡留意保持身體清爽,這都對皮膚的健康有莫大的益處。

  皮膚痕癢有很多不同的原因。皮膚問題十分常見,如果你有皮膚的問題,可請教你的家庭醫生。他會為你的情況作出診斷,並提供治療的方案。

關心健康:脂「慌」肝

  很多人在檢查身體時才發現有脂肪肝,這是因為大部分初期脂肪肝患者都沒有自覺症狀,當發展到中重度脂肪肝時,就會出現腹脹、容易倦怠、食慾不振,右上腹不適,低熱、白細胞增多,轉氨酶升高等症狀。重度脂肪肝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就會發生肝細胞變性壞死,纖維組織增生,形成肝硬化。

  肝臟是脂類代謝的重要場所,脂類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運輸等都在其中。如果這些代謝過程受到障礙,肝臟脂類的含量就會發生變動,脂肪肝患者血中甘油三酯往往明顯升高,但初期大多沒有症狀。

  脂肪肝發病原因主要為長期高脂飲食或長期大量攝入糖、澱粉等碳水化合物,長期大量飲酒、肥胖、糖尿病、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缺乏蛋白質營養,藥物或毒物損傷肝臟等。根據上述原因就可知道,飲食調理在治療中起著重要地位。

  飲食的調理應以高蛋白質、高維生素、低糖、低脂肪及高纖維素的食物為主,控制碳水化合物的總熱量和脂肪的攝入,多吃蔬果,不吃甜食、糖果,不吃或盡量少吃動物內臟、蛋黃、蟹子等,少吃零食,睡前不要加餐,戒煙酒,避免剌激食物,如辣椒、咖哩等,飲食不宜過咸,宜清淡並有節制及定時。

  除了注意飲食衛生外,亦要加強運動,以增加脂肪消耗,這是減少體內脂肪堆積的最有效方法,同時注意生活要有規律,作息定時,心情開朗,因為肝氣的舒暢有助肝功能的恢復。

  平日可多吃有降血脂作用的食品,如酸奶、洋蔥、大蒜、生薑、香菇、木耳、山楂、綠豆、菊花、茶葉,蘑菇、芹菜、番茄、葵花子、海帶、淡菜、荷葉等,現舉例食療方如下:

山楂菊花水

  • 組成:山楂四錢、菊花二錢。先用清水沖洗,用兩碗半水煎山楂至碗半,後加入菊花再煎至一碗即成,可加入少量白糖調味。
  • 功效:平肝降壓、消食散瘀,降脂。
  • 適應症:肝盛頭痛、血壓高、膽固醇高、血脂高、脂肪肝、飲食積滯而致的肥胖症。
  • 使用注意:脾胃虛弱,胃酸過多不宜

關心健康:腸胃也會說話

  阿詩是個很容易緊張的年輕女子,每當工作上需要作重大決策,又或者要向上司進行工作匯報時,她的腸胃就總是特別「脆弱」,不是腹痛,便是肚瀉,有時更是又痛又瀉。昨天,阿詩又再次在重要會議期間腹痛難受,整個會議過程都坐立不安,極為影響工作。

  有時,和朋友同事外出用餐,一頓飯下來,大家都相安無事,唯獨阿詩自己一人有腹痛和肚瀉的情況。諸如此類的腸胃「突襲」自她出來工作後就常常出現。後來,阿詩跟家庭醫生提起這些情況,醫生告知,原來一直困擾阿詩的是「腸胃焦慮症」。

何謂「腸易激綜合症」?

  其實,腸胃焦慮症或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簡稱IBS) 是一個很常見的腸道疾病,並不致命。有調查顯示每10至20個人就會有一名患者。常見的病徵是不同程度腹痛,通常排便後腹痛徵狀緩解,有人的病徵是腹痛夾雜著肚瀉或便秘。有時肚瀉和便秘更會交替發生。不少病人亦有其他的腸胃不適和情緒徵狀。香港中文大學有研究指出,腸胃焦慮症病人同時患上經常焦慮症的風險是沒患腸胃焦慮症人士的6.1 倍。由此可見。壓力和情緒腸易激綜合症有莫大關係。

腸易激綜合症有何影響?

  雖然腸胃焦慮症不會致命,但是病發時不適的徵狀,如腹部絞痛、肚瀉、腹脹、便秘等都會帶來生活中的諸多不便,尤其是情況較嚴重的患者,其生活質素更大受影響。有些患者由於腹瀉經常要上廁所,不能乘坐長途巴士,部分人因此而被逼減少外出。即使逼於無奈要往乘長途車,都只會選擇乘搭較易找到洗手間的地鐵、火車等。另外也有些患者,因生活壓力大而長期出現腹痛情況,但長期腹痛亦增加心理壓力,於是產生惡性循環,使情況愈加嚴重。長此以往,不單患者生活大受影響,持續的腸胃問題更會影響他們的情緒。

懷疑自己有腸胃焦慮症,怎麼辦?

  如有任何懷疑應及早求診,大多數情況無需做任何檢驗、測試,若病人有些嚴重的徵狀,如:糞便帶血、體重下降、貧血或家族中有腸癌的病等,醫生可能會安排驗血或內窺鏡等檢查,消除疑慮。

如何控制病情?

  幫助患者對此疾病的認識尤其重要,醫生可技巧地引導病人,把身體的不適,跟壓力、情緒、社交及心理因素連起來,在於轉移及擴闊病人的焦點,明白身心相連之奧妙。這份「明白」,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治療功效。

  另外,一些生活習慣上的調整,對病情亦有幫助。首先,由於壓力和情緒問題會誘發患者的徵狀,因此學習放鬆心情、減壓的技巧,避免經常緊張都十分重要。

  第二,調整飲食習慣,避免進食容易引致腸胃不適的食物,例如會產生氣體的豆類和較易刺激腸道蠕動的奶類,如咖啡、紅茶等。至於有便秘的患者,則應多吃蔬果,攝取足夠的纖維,有助促進腸道蠕動。再者,適量運動能有助放鬆心情,對減輕病情也十分重要。

  藥物方面,醫生可按病人的需要,處方一些短期藥物幫助舒緩病情。如患者情況嚴重,病人亦可接受一些較針對性的藥物治療,其中部分藥物可同時減輕焦慮及抑鬱的情緒。需要留意的是,服用這些藥物並不代表患上情緒病。

  總而言之,我們的腸胃是身體中一個能說話的器官,有時候,她只不過是想告訴我們:「你的壓力太大了。 」

關心健康:收放自如

  腹瀉是消化系統疾病中的常見症狀,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水樣便或帶有黏液等。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多,有腸道功能紊亂(如精神緊張、情緒激動),腸道感染(如腸炎、食物中毒、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腸結核),腸道腫瘤(如結腸癌),腸道放射損傷,內分泌痢患,吸收不良及過敏等。盡管原因很多,但主要是腸道運動、吸收和分泌功能失調有關。當腸蠕動增強,腸內容物通過腸道的速度加快,水分不能被充分吸收時,便引起腹瀉。

  中醫認為腹瀉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及臟腑虛弱等因素,但主要關鍵在於濕邪和脾胃功能障礙,故治療多以健脾利濕為主,並注意日常飲食調理。

  預防腹瀉,必需注意飲食衛生,進食前和大小便後,都要用清水洗手,廚房所用的砧板要生、熟分開,防止生、熟食物的交叉污染。注意腹部保暖,避免著涼,保持心情開朗。不宜生冷、難消化、不潔的食物,切忌暴飲暴食。腹瀉發生時,忌食油炸、肥膩、堅硬、滋潤或含多量纖維素的食物,並禁煙、酒、辛辣刺激性食物。飲食應以清淡稀軟、易消化吸收,少渣低脂為原則,有時飲稀粥水亦可緩解病情。泄瀉嚴重者,要暫時禁食,即時入院輸液補充營養及水分。

  偶然發生腹瀉,首先要找出原因,不能一概使用止瀉藥。腹瀉有時是人體的保護性反應,將細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質排出體外,一律止瀉,可能擾亂消化系統功能。由於腹瀉原因很多,不是所有都是細菌引起,如濫用抗生素,使腸道內的有益菌受到破壞,反而會加重腸功能紊亂,使腹瀉不止。

  如果平素脾胃虛弱,胃納欠佳,稍進油膩之物,即大便次數增多,脘腹脹悶不舒,面色萎黃、肢倦乏力。可用淮山三錢、蓮子三錢、扁豆三錢、瘦肉四兩,煲湯飲,有健脾益胃作用。

關心健康:男人的不惑之年

  首先讓我們看看一個家庭中很容易疏忽的角色。在多數的情況下,他忙碌工作,早出晚歸,為了孩子讀書、供養父母,賺錢養家,是家庭中的經濟支柱,雖然工作時間長,他也不懼怕辛苦。他的名字叫「男人」。

  當然,每一個男人都有不同的成長背景、不同的性格;而且,隨著近代社會的變遷,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轉型,夫婦在家庭中傳統角色也不斷的改變。也許,你家中的男人跟上面所描述的所謂典型很不一樣;他甚至是個非一般的「住家男人」,負責主理家中大小事宜。但是,因著他的「男人基因」、並生理和心理,還有社會對男人的主觀期望,不同的男人往往仍面對著共同的問題。特別是踏入中年這人生階段的男人,各樣隱藏的憂慮和危機會相繼出現,從家庭、婚姻, 以及工作、金錢,還有自己身體的變化,都可以是危機的來源。

  所以,瞭解中年男人所面對的問題,事先預見危機出現的可能性,加以預防,在有需要的時候,尋找專業的幫助,這對整個家庭都有莫大的益處。以下讓我們探討一下中年男人常遇的問題。

男人四十不惑?

  古語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男人踏入四十,是不是就已經累積了相當的智慧,可以看懂世情、不受誘惑呢?原來,「四十不惑」本是出自孔子總結自己人生階段的自述。但對一個現代的男人來說,四十歲往往是一個回顧和前瞻的時候,就像人生已經走了一半的路,也像一場足球賽打完了上半場一樣;也許自覺「不惑」,但更可能是感到有點彷徨。如果他已經達到了他的人生目標,可能失去下一步的目標,人生缺乏了新的方向;相反,如果達標無望,跟其他競爭對手相比之下,可能自怨自艾,灰心失意。

工作

  工作往往是男人自我價值的所在。如果不幸遇上裁員、待業的情況,自信心便會大受打擊。中年男人工作轉型要面對的競爭和挑戰,不是每一個人都瞭解。另一方面,在工作的環境裡和生意對手甚至是同事之間無形的競爭,也同樣會帶來情緒上的困擾。踏入中年,他可能升了職,在工作崗位裡的責任大了,要處理的事比從前更多,壓力亦會浮現。

家庭

  男人多年埋頭工作,往往忽略了陪伴家人的時間,疏忽了溝通。夫妻的關係有時候在不知不覺間,逐漸疏離。孩子青少年期的心理變化急速,為父的可能忙於工作或事業,沒有時間瞭解他們,跟已是青少年的孩子的距離越拉越遠。或是孩子都長大了、獨立了,家裡好像一個空巢一樣,熱鬧不再。而年老的父母亦開始身體欠佳,可能要兼顧照顧老人家的責任。

身體

  男人不乏有抽煙喝酒的人,煙酒對身體的影響可能開始出現。體力開始衰退,過去健碩的身體不知往哪裡去了。體力勞動或工傷引起痛症不時發作,關節開始有點毛病。行房的時候,可能察覺到有不舉的情況,懷疑身體機能差了,自信心也受到影響。

及早發現問題所在,積極面對和解決

  當需要面對不同的問題,需要有人幫助的時候,卻可能是礙於面子,或者習慣了逞強,又或是喜歡靠自己解決問題、不善與人溝通、不善尋求幫助的傾向,男人往往就把問題埋在地下,眼不見為乾淨。

  面對這些問題,男人一般較少主動求助,這從男女求醫的比率上可見一斑。根據統計,中年男人的健康危機和問題,比中年女士要多;但有趣的是,中年女士求醫和看病的比率卻比中年男性要多很多。

  如果作妻子的發現家中的男人情緒有困擾,實在應該鼓勵他尋找幫助。除了關心他,增加他與家人的溝通,鼓勵他找可信賴的朋友傾訴以外,也可鼓勵他考慮請教醫生。醫生除了可以為他的身體做適當的檢驗以外,也可以評估他的精神和情緒,若有憂慮症或抑鬱症的病徴,亦可及早鼓勵他接受情緒輔導或給與藥物的治療,免得情況惡化。

  男人較缺乏照顧自己身體和情緒健康的意識,家人若能夠明白他所面對的困難,鼓勵他戒除不良的煙和過量的酒,提醒他減吃各樣不健康的食物,並留意他有沒有情緒病徵,鼓勵他在有需要的時候看醫生,這也許是保障他身心健康的一件最大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