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膝關節痛

  林女士一天到診所求醫,她告訴醫生,不知道甚麼原因,膝蓋持續疼痛,並注意到膝蓋越來越大。原來林女士體重接近200磅,長年在寫字樓工作,平日缺少運動,又年屆更年期。她出現的情況是典型的膝關節痛問題。

  人類自懂得行走後,每天都使用膝部,百磅的體重,由身軀、脊椎、盤骨、大腿骨,經膝蓋下傳致足踝。日久磨擦創傷,自是必然。

膝部解剖

  膝部由股骨(Femur)遠端,脛骨(Tibia)近端和髕骨( Patella、即俗稱「菠蘿蓋」)組成;內外側各有副韌帶,外連大腿的肌內群;前方有四頭肌(Quadraceps),後方有腿腱肌(Hamstrings) (由半腱肌,半膜肌和二頭肌合成) ;加上橫跨大腿的縫紉匠肌和內側肌群,組成膝部。

膝痛成因

  膝痛是一種很常見的痛症,成因極多。

  膝部前面部分常見有髕骨脫位、脛骨突炎、髕骨軟化、髕骨肌腱炎。膝部內側有內側副韌帶扭傷、內側半月板撕裂、滑囊炎;而外側亦有副韌帶扭傷、半月板、髕脛束肌腱炎。膝後方有貝加囊腫 (Baker's Cyst) 、十字韌帶損傷等等。

  膝關節裏面有前後十字韌帶和內外側半月板,創傷常見於羽毛球、欖球、籃足排球等運動員身上。「重複使用綜合症」則是前膝痛常見病因之一:髕骨直接受到大腿壓力磨擦,檢查時或有發聲。縫紉匠肌,股薄肌,半腱肌重疊插入脛骨內側位置,內側膝痛往往忽略了滑囊炎的可能,容易和內側副韌帶扭傷混淆。

  臨床上,成年人因工作關係或姿態不當,可以產生常見的「髕股關節綜合症」,滑囊炎,韌帶扭傷和半月板創傷。因細菌感染而引發的「化膿性關節炎」(Septic arthritis)更是急症,應從速處理。兒童青少年或因遺傳病變,如股骨頭骨下滑、髕骨肌腱發炎(跳躍膝蓋)、髕骨脫位、脛骨突出(即奧斯古施拉特病)等。年長者有結晶體引發的新陳代謝關節炎症(如痛風,酒肉過多為誘因。)和最常見的「退化性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

骨膝關節炎 (OA)

  骨膝關節炎 (OA)是最常見的關節疾病和老年人能力喪失的主要原因。 60歲或以上的老年人中膝骨關節炎發病率為37%。

骨膝關節炎診斷

患者必須滿足以下標準中的5項:

  1. 年齡大於50歲
  2. 僵硬時間少於30分鐘
  3. 檢查骨節時有摩擦音
  4. 接觸骨骼時有痛感
  5. 骨骼會有增粗現象
  6. 觸摸時沒有溫熱感覺
  7. 血液化驗發現紅細胞沉降率 < 40 毫米/小時
  8. 血液化驗發現類風濕因數 < 1:40
  9. 造影檢查發現骨關節有滑液跡象
  10. 造影檢查發現骨贅

膝痛的處理治療

  從臨床診斷入手。詳細的病史和檢查,排除內科疾病如糖尿病、風濕病、腦神經炎症、癌症、痛風、骨裂創傷(如背骨股骨的轉介痛)、神經系統等等嚴重訊號。

  治療大體上分為藥物性和非藥物性。在全人醫治考慮下,要評估病人身體的其他病狀(老年人視力可好?),家庭工作環境和職業安全(需要平衡嗎?會跌倒嗎?)等,以組合適當的治療方案。

  治療初期通常都由消炎鎮痛藥物為主,並配合適當休息和活動。嚴重的關節水腫或須即時轉介骨科,抽取腫水或血,或安排內窺鏡,找出原因。

治療三管齊下 肌力訓練

  在慢性膝痛中,肌力訓練為主要的關鍵和突破。研究指出,膝關節損傷後,初期萎縮的為一型肌肉纖維,而後期的病變,則以二型肌肉纖維為主。膝痛引致活動減小,肌肉組織萎縮,肌力下降。一旦慢性膝痛形成,經由膝關節痛感,通過神經系統,對肌肉產生抑性反應,更令肌肉減少活動,再加劇萎縮。故此,肌肉萎縮、關節不穩、和疼痛這三項,形成惡性循環。

  治療得三管齊下。肌力訓練,尤其四頭肌的力量訓練,能穩定膝關節和改善步行平衡;當中以直腿抬高較為實用,亦適合高齡人士。近年美國發展筋膜注射治療,在肌腱韌帶病源注射鎮痛和刺激復原藥物,關節內注射透明質酸,可緩解關節炎疼痛和功能,加上肌力訓練和姿勢習慣的改善,令治療事半功倍。在疼痛和功能限制導致生活品質下降時、考慮全關節置換手術,可減輕疼痛及改善生活。

  在家庭醫生,物理治療師,痛症科,肌胳科和骨科醫生的合作下,膝痛,絕對有改善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