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認真濕熱

  濕熱是指「濕」與「熱」同時存在的現象,當水濕滯留體內不除而化熱時,就會形成濕熱現象。

  濕屬陰邪,有重濁粘滯的特性,能阻滯氣機活動,障礙脾氣運化。有外濕和內濕兩種:外濕是指外界環境的水濕進入人體而言,內濕是由內臟機能障礙而引起的水液代謝異常,導致體內水濕停滯而言。

  濕邪滯留體內,久而不去就會化熱,形成濕熱現象的體質,出現局部或全身水腫,或滲出性炎症。由於機體水液代謝障礙,組織水腫和炎症滲出物不容易被吸收,故使疾病纏綿難癒。

  如果先天不足,或長期居住在潮濕的環境當中,或者喜食肥甘厚味、辛辣燥熱食物,或滋補不當,或長期煙酒、熬夜等,均易使體內濕熱蘊結不解,形成濕熱體質。

  濕熱體質可反映在面部上,面部給人一種不潔、灰暗的感覺,面色發黃、發暗,皮膚油膩,毛孔粗大,易生暗瘡、粉刺,質感粗糙,膚色不勻,有色斑,面部容易浮腫。牙齒沒有光澤、發黃,牙齦易深紅或暗紅色。經常感覺口苦、口乾、口臭、或者咀裡有異味,易患口腔炎、牙齦腫痛,舌紅苔黃膩。眼睛易疲勞、渾濁、血絲滿佈,眼屎較多。容易咽喉腫痛,鼻腔烘熱。汗色發黃,汗味大、體味大。性格急躁易怒。即使睡眠充足,也常出現身體沈重、容易困倦、嗜睡的現象。並常有肌肉酸重、關節疼痛的現象。時有腹瀉、便秘或大便粘滯,小便多,或有痔瘡。女性易帶下色黃,外陰異味大,經常騷癢;男性易陰囊潮濕。

  濕熱體質者易感染皮膚病(如:脂溢性皮炎、毛囊炎、腳癬、濕疹),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如:尿道炎、膀胱炎、陰道炎)及肝膽系統疾病(如肝炎、肝結石)。

  肝膽脾胃等臟腑是濕熱容易聚集的地方,因此,濕熱體質者應注重臟腑的調理,以防濕熱傾向加重。

  濕熱體質者應以清熱利濕、疏肝利膽為養生原則,注意靜養心神,保持情緒穩定,豁達開朗。多飲清水、多食蔬果,使二便暢通。少吃甜食,不宜煎炸燥熱燻烤肥膩辛辣刺激的食物,更不可煙酒。保持充足睡眠,避免長期熬夜或過度疲勞。經常做適當運動,舒展筋骨關節,以鍛練身體。不宜過份飲用涼茶,宜中病即止,以免傷陽氣。

  濕熱體質者適宜食用綠豆、苦瓜、絲瓜、馬蹄、赤小豆、薏苡仁、西瓜、雪梨、綠茶、紫菜、海帶等。不宜銀耳、燕窩、蜂蜜、阿膠等滋補品。

關心健康:「肝」著急

李先生三星期前與幾個朋友相約到泰國旅遊。近幾日出現持續發燒、腹痛及肚瀉的徵狀。最初以為是一般腸胃炎,直至後來出現小便變成茶色,向家庭醫生求診,再經轉介入院,才被證實染上急性甲型肝炎。

認識肝炎的種類

  「肝炎」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從病理角度看,「肝炎」是泛指肝臟細胞發炎,成因包括由過濾性病毒、酒精、藥物、化學劑、免疫系統病和遺傳病等引起。「病毒性肝炎」則是因感染病毒所致。現今鑑別出至少六種不同引至肝炎的病毒:甲、乙、丙、丁、戊、己型。甲型及戊型肝炎主要透過食物傳染,而其他類型則經由血液或體液傳染。當病毒長期留存在肝臟及血液便成為慢性肝炎,當中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可導致慢性肝病。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平均每十二個人便有一人患有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即約五億多人。其中患有慢性乙型的佔三億五千萬人,丙型肝炎的佔一億七千萬人。每年全球更有約一百萬人死於由它們引起的疾病。

  相比乙型和丙型肝炎在本港的流行程度,乙型肝炎帶病毒者的人數遠較丙型為多。但過去二十年,乙型肝炎帶病毒率已由10%逐步下降至8%,而丙型肝炎帶病毒者約佔整體人口的0.5%。

乙肝患者須定期檢查

  在全球三億五千萬乙肝帶病毒者當中,四分之三為亞洲人,而男女比例為六比一。乙肝的傳播途徑包括經由母體感染嬰兒、血液接觸及性接觸。帶病毒的母親通常於分娩時或於襁褓期間將病毒傳染給嬰兒,機會達九成,其中多達70至90%的嬰兒受感染後成為長期帶病毒者,大大增加成年後引發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因此乙肝患者宜作定期檢查,包括驗血及進行超聲波素描,以便監察肝功能和病毒指數;並在需要時接受藥物治療,以減低肝硬化及患癌的風險。但隨著1988年衛生署開始為所有香港出生的嬰兒免費提供乙型肝炎疫苗注射,本港乙肝帶病毒率亦逐漸下降。

  至於血液接觸方面,帶病毒者的血液或分泌物可透過皮膚損傷、眼睛或口部的黏膜傳染他人;共用牙刷、剃刀、指甲鉗等都可增加感染風險。而在沒有安全措施下與帶病毒者進行性行為亦是主要傳播途徑之一。但一般社交接觸包括與帶病毒者同枱食飯並不會傳染乙型肝炎。

  雖然甲型及戊型肝炎病毒不會導致慢性肝炎,但它們引起的急性肝炎可併發肝衰竭,加上戊型肝炎近年有上升趨勢,情況值得關注。絕大部分感染急性甲型及戊型肝炎的患者,都會自然痊癒,治療亦主要為支援性,並無針對性藥物治療。但當中約1%的患者可發展成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懷孕婦女若感染戊型肝炎引發嚴重併發症以致死亡的風險更會比一般人高15至25%。

  丁型肝炎有別於其他幾類肝炎,它基本上是無法獨立生存,需依附乙型肝炎才可感染人體。患者可以同時感染乙型及丁型肝炎,又或先感染乙型肝炎成為帶病毒者後再感染丁型肝炎。(換言之,乙型和丁型肝炎的傳播途徑和預防方法是基本相同的。 )而這類雙重感染的病人,患上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風險都會增加。而己型肝炎,則是最新發現的新病毒,主要透過血液和體液傳染,所以其預防措施亦與乙型肝炎相同。

預防肝炎的有效方法

  預防方法方面,直至目前為止,疫苗注射只能預防甲型及乙型肝炎,其他幾類型並無有效疫苗預防。甲型肝炎疫苗需分兩次注射,第二次注射通常在第一次注射後六至十八個月內進行。而乙型肝炎的疫苗,需分三次進行注射,通常第一及第二次相隔一個月,而第三次注射則在第一次注射後六個月進行,完成三次注射後,約90至95%的人可產生保護作用,有效期可長達15至22年。一般人完成三次注射而又能成功產生免疫力,是沒有需要定期接受加強劑注射的。

  除了預防疫苗,其他預防方法主要針對個別肝炎的傳播途徑作相關措施。例如甲型及戊型肝炎主要透過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和食水感染,所以要有效預防甲型肝炎,需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食水及食物尤其是海產必須洗淨及徹底煮熟才可進食。經常保持雙手清潔,進食前及如廁後需清洗雙手。

  至於乙型及丙型肝炎,由於需透過帶病毒者的血液或體液感染他人,所以應避免與人共用牙刷、剃刀等容易造成微小創傷的工具,要小心處理傷口,如果地方被血液或體液污染,應以一比四稀釋的漂白水(即一份漂白水加四份清水)清潔消毒。另外,安全性行為及正確使用安全套亦同樣重要;亦應避免紋身、紋眉、脫痣等手術,如需進行上述手術(如脫痣),應到註冊診所及使用徹底消毒的工具。由於丁型肝炎與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一樣,預防乙肝的措施都能有效預防丁型肝炎。

  肝炎種類雖多,但只要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避免上述高危行為,接受預防疫苗注射,就能保障自己免受感染。

關心健康:菇且食得樂

  食用菌菇味道鮮美,肉質細嫩、蛋白質含量高、纖維素高、低脂肪、低熱量、低糖、低鹽,具有人體必需的各種氨基酸,能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抗病和病後康復能力,而且它還含有一種抑制腫瘤生長的物質,有明顯的抗癌作用。經常食用能防治高脂血症、高血壓、冠心病和功能退化性的疾病。食用菌菇,種類多種多樣,如香菇、平菇、草菇、金針菇、蘑菇、猴頭菇、銀耳、黑木耳……等多種。限於篇幅,現只可介紹四種如下:

一、冬菇

  冬菇性味甘平,有補肝益氣、健脾胃作用。宜於年老體弱、氣短乏力、頭暈、食欲不振者,並可降血脂、降血壓,亦適用於動脈硬化、糖尿病、肥胖症。冬菇富含維生素D,能促進鈣、磷的吸收,有助骨骼和牙齒的發育,亦可使用於小兒佝僂病。冬菇含有多糖物質,能提高機體對癌症的抵抗力,並能增強放、化療的效果。但痛風症患者不宜多吃。

二、猴頭菇

  猴頭菇性味甘平,有健脾益氣、助消化作用。宜於脾胃虛弱、消化系統疾病患者。猴頭菇含有多糖類及多肽類物質,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生長,可防治消化道癌腫和其他惡性腫瘤,猴頭菇有利於血液循環,能夠降低膽固醇、甘油三酯及調節血脂,並可提高人體免疫力,抗衰老及促進頭髮生長的作用,對患有氣管、食道及平滑肌組織疾患者有保健作用,可安眠平喘。

三、金針菇

  金針菇性味甘涼,有益氣補虛作用,宜於氣血不足、體質虛弱、營養不良的老人和兒童。金針菇富含賴氨酸和鋅、有促進兒童智力發育和健腦作用。含有的樸菇素,且有顯著的抗癌功能,經常食用可抑制血脂升高、降低膽固醇,並可預防高血壓和防治心腦血管疾病。但金針菇偏涼,故脾胃虛寒、腹痛泄瀉者不宜食用。

四、蘑菇

  蘑菇性味甘涼,有補氣益胃、理氣化痰作用,宜於脾胃虛弱、食欲不振、體倦乏力者食用。蘑菇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和其他營養成分,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並且有抗腫瘤、抗肝炎和提高人體免疫力的功效。經常食用,對高血壓、高脂血症及肝炎、糖尿病等均有良好的補助治療。蘑菇所含的大量膳食纖維,能防止便秘,促進排毒的作用。

  以上菌菇類與其他食物一樣,須按個人的身體狀況而適量進食。

關心健康:食「德」是福——糖尿三問:食甚麼?幾時食?食幾多?

  糖尿病是本港、以至全球各個發達國家當中一種最嚴重的慢性疾病。其普遍程度和它所帶來的併發症,是每個人和每個社會都必須正視。它的病因是身體的胰臟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失效,以致不能有效使用血液中吸收了的糖份。

糖尿不是問題所在

  糖尿病的問題是「血糖」過高,而並非「尿糖」的問題,相信大眾都已知曉。但不少人對糖尿病的其他認識仍然是不深。先以其併發症來嚇一下人:若糖尿病長期控制得不好,嚴重的併發症包括視網膜病變(糖尿上眼以致失明)、腎功能衰退(嚴重者需「洗腎」)、周邊神經線及血管病變(可能要折肢、「斬腳」)、心血管疾病(最令人擔憂的中風和冠心病)等。嚴重糖尿病人除了身體上受痛苦,更會影響他們的情緒,亦會增加社會的醫療負擔。

  糖尿治療主要可分為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當中非藥物治療是指生活習慣的改變(Lifestyle modification)。生活上飲食的控制和適量的運動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改善體重,是每位糖尿病者要認識和實踐的。當中飲食控制尤為重要:若糖尿病人不注意飲食,只靠服用降血糖藥是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

食甚麼?幾時食?食幾多?

  講到「戒口」,實在是不少糖尿病患者的最大難關。糖尿飲食控制應注意三項法則,就是要知道「食甚麼?幾時食?食幾多?」。糖尿病人還可以選擇的食物種類很多,但要食得健康,就應選擇低糖高纖的食物,亦應低脂低鹽,這就不會影響身體血糖的控制。另外,每天進餐亦要定時,要少食多餐,每天於相近時間進食正餐與零食,身體的血糖水平便不會過高或過低。當然,進餐要定時外,亦要定量。糖尿病人每餐進食的份量不應過多,而不同種類食物的份量亦要有所安排。每餐蛋白類的食物如肉類應少於三份之一,餘下的三份之二就是蔬菜類或穀物類。

  不少糖尿病人患病多時,仍然對糖尿飲食控制有很多誤解。首先,糖尿患者應努力減少進食糖份,簡單地說,就是所有放進口有甜味的飲食都應盡量避免。有不少流言指出進食某些甜味的蔬果不會引至血糖上升,結果不少患者竟然信以為真。如果荔枝、龍眼或水果又平又靚,便有不少病者自欺欺人地以為多吃點也無妨,結果血糖自然勁升。

糖不一定是甜的

  另一方面,又有些糖尿病人認為糖尿飲食就是無糖飲食。只要戒糖,其他的食物也可以一樣照吃無妨。糖份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種,它是較容易被吸收的,固然是戒口的重點。其他的含澱粉質的碳水化合物主糧,包括米飯、麵包、粉麵等,消化後亦是以糖份吸收,因此亦應好好控制其進食份量。在另一個極端,也有糖尿病人覺得不應吃澱粉質重的食物。澱粉質食物如米飯是重要的主糧,亦有很多重要的養份和纖維,是每餐的必須。最緊要的還是要控制好進食的份量。

  另外,零食會被一些糖尿病人視為禁品。他們認為不可以吃零食,因為零食會令他們血糖升高和肥胖。其實,最重要的也就是要選擇合適的健康零食。在正餐之間進食一些健康的零食,可使糖尿病人不會容易饑餓,亦可防止於正餐時進食過量。特別對於需要注射胰島素或服用磺胺尿素類(Sulphonyurea)降血糖藥的病人,零食可預防他們出現低血糖的情況。當然,零食的選擇應該要健康,要以低脂肪低熱量為佳,紫菜、果乾、豆粒等,不含額外糖份油份,都是不錯的選擇。

  飲食是件開心事的,糖尿病患者亦應繼續享受這樂趣。而更高層次的樂趣,就是在享受食物的同時,亦能好好控制血糖水平。大家認識的健康飲食,就是糖尿病人需要的飲食。糖尿病人要注意的是每餐食物的種類和份量,並不是單單計算「卡路里」。當然飲食習慣的改變並不是一朝一夕的,首先應要認清目標,立定決心,循序漸進才會較易跟從和成功。每個人的文化背景和對生活習慣改變的準備都會有所不同,有需要時可詢問家庭醫生和安排營養師的輔導,這就可以更好控制糖尿病,和預防糖尿併發症的發生。

關心健康:吾係好記得

  記憶力減退又稱健忘,是指記憶力差,遇事易忘的一種病症,尤其對近期發生的事情、數字、人名,尤為明顯,常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工作過久即感頭昏腦脹,疲乏無力。有的還表現有失眠、食欲減退、語言遲緩、神思欠敏、腰腿酸軟、表情呆滯等病狀。

  按中醫理論認為本病多因心脾不足、腎精虛衰而引起,由於思慮過度,傷及心脾,引致消化吸收機能減弱,造血不足;如先天稟賦不足或房事不節、大病之後、年老體弱,營養失調、精神長期刺激或勞心用腦過度等,均會引致精力虧損。若長期的心脾不足、腎精虛衰,就會導致腦失所養,記憶力衰退。

  思慮過度者,症見精神疲倦、面色無華、食少心悸,失眠多夢健忘。腎精虧耗者,症見腰酸乏力、多夢失眠、心煩易醒、體倦神疲或精神恍惚,頭暈耳鳴健忘,甚或遺精早泄等。

  中醫治療本病之原則以養心血、補脾腎為主。飲食調理方面,應多進食優質蛋白質,如乳類、蛋類、肉、魚、動物肝臟等,用以強化大腦功能。多吃各種蔬果,以補充足夠的維生素C、 B族等。經常食用黃綠色蔬菜,並多吃富含鈣、鎂、鋅類的食品,如海產類、貝殼類、魚類、乳類、豆類、硬果類等,能調節電解質平衡。

  平日可多吃含卵磷脂豐富的食物,卵磷脂對乙酰膽碱的生成至為重要,而乙酰膽碱是神經傳遞介質,大腦中乙酰膽碱缺乏,記憶力就會衰退。因此,多吃含卵磷脂的食物,有增強記憶力的功效,對改善大腦機能有重要作用。含卵磷脂豐富的食物有蛋黃、松子、核桃、花生、桂圓、大棗、大豆、黑芝麻、葵瓜子、青花魚,其他如冬菇、小米、黃花菜、銀杏葉等,也有健腦作用。

  除了選擇補腦食物外,也要有充足睡眠和休息,持之以恆的運動,生活起居要有節制,不宜飯後立即用腦(以免影響消化功能),戒煙酒,掌握記憶竅門及改善精神心理的不良刺激等,對預防記憶力減退亦有幫助,玆介紹食療如下:

芝麻核桃豆漿鮮奶糊:

黑芝麻一兩、核桃肉一兩、豆漿250cc、鮮牛奶250cc、白糖適量。

製法:將黑芝麻、核桃肉洗淨,微炒香,將所有材料放入攪拌機內磨成糊狀,煑沸,加白糖溶後即成。溫服。

功效:補腦益智、滋潤肌膚。

適應症:體質虛弱、記憶力減退,鬚髮早白、大便秘結、皮膚皺紋、黃褐斑、腰膝無力、骨質疏鬆。

關心健康:膝關節痛

  林女士一天到診所求醫,她告訴醫生,不知道甚麼原因,膝蓋持續疼痛,並注意到膝蓋越來越大。原來林女士體重接近200磅,長年在寫字樓工作,平日缺少運動,又年屆更年期。她出現的情況是典型的膝關節痛問題。

  人類自懂得行走後,每天都使用膝部,百磅的體重,由身軀、脊椎、盤骨、大腿骨,經膝蓋下傳致足踝。日久磨擦創傷,自是必然。

膝部解剖

  膝部由股骨(Femur)遠端,脛骨(Tibia)近端和髕骨( Patella、即俗稱「菠蘿蓋」)組成;內外側各有副韌帶,外連大腿的肌內群;前方有四頭肌(Quadraceps),後方有腿腱肌(Hamstrings) (由半腱肌,半膜肌和二頭肌合成) ;加上橫跨大腿的縫紉匠肌和內側肌群,組成膝部。

膝痛成因

  膝痛是一種很常見的痛症,成因極多。

  膝部前面部分常見有髕骨脫位、脛骨突炎、髕骨軟化、髕骨肌腱炎。膝部內側有內側副韌帶扭傷、內側半月板撕裂、滑囊炎;而外側亦有副韌帶扭傷、半月板、髕脛束肌腱炎。膝後方有貝加囊腫 (Baker's Cyst) 、十字韌帶損傷等等。

  膝關節裏面有前後十字韌帶和內外側半月板,創傷常見於羽毛球、欖球、籃足排球等運動員身上。「重複使用綜合症」則是前膝痛常見病因之一:髕骨直接受到大腿壓力磨擦,檢查時或有發聲。縫紉匠肌,股薄肌,半腱肌重疊插入脛骨內側位置,內側膝痛往往忽略了滑囊炎的可能,容易和內側副韌帶扭傷混淆。

  臨床上,成年人因工作關係或姿態不當,可以產生常見的「髕股關節綜合症」,滑囊炎,韌帶扭傷和半月板創傷。因細菌感染而引發的「化膿性關節炎」(Septic arthritis)更是急症,應從速處理。兒童青少年或因遺傳病變,如股骨頭骨下滑、髕骨肌腱發炎(跳躍膝蓋)、髕骨脫位、脛骨突出(即奧斯古施拉特病)等。年長者有結晶體引發的新陳代謝關節炎症(如痛風,酒肉過多為誘因。)和最常見的「退化性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

骨膝關節炎 (OA)

  骨膝關節炎 (OA)是最常見的關節疾病和老年人能力喪失的主要原因。 60歲或以上的老年人中膝骨關節炎發病率為37%。

骨膝關節炎診斷

患者必須滿足以下標準中的5項:

  1. 年齡大於50歲
  2. 僵硬時間少於30分鐘
  3. 檢查骨節時有摩擦音
  4. 接觸骨骼時有痛感
  5. 骨骼會有增粗現象
  6. 觸摸時沒有溫熱感覺
  7. 血液化驗發現紅細胞沉降率 < 40 毫米/小時
  8. 血液化驗發現類風濕因數 < 1:40
  9. 造影檢查發現骨關節有滑液跡象
  10. 造影檢查發現骨贅

膝痛的處理治療

  從臨床診斷入手。詳細的病史和檢查,排除內科疾病如糖尿病、風濕病、腦神經炎症、癌症、痛風、骨裂創傷(如背骨股骨的轉介痛)、神經系統等等嚴重訊號。

  治療大體上分為藥物性和非藥物性。在全人醫治考慮下,要評估病人身體的其他病狀(老年人視力可好?),家庭工作環境和職業安全(需要平衡嗎?會跌倒嗎?)等,以組合適當的治療方案。

  治療初期通常都由消炎鎮痛藥物為主,並配合適當休息和活動。嚴重的關節水腫或須即時轉介骨科,抽取腫水或血,或安排內窺鏡,找出原因。

治療三管齊下 肌力訓練

  在慢性膝痛中,肌力訓練為主要的關鍵和突破。研究指出,膝關節損傷後,初期萎縮的為一型肌肉纖維,而後期的病變,則以二型肌肉纖維為主。膝痛引致活動減小,肌肉組織萎縮,肌力下降。一旦慢性膝痛形成,經由膝關節痛感,通過神經系統,對肌肉產生抑性反應,更令肌肉減少活動,再加劇萎縮。故此,肌肉萎縮、關節不穩、和疼痛這三項,形成惡性循環。

  治療得三管齊下。肌力訓練,尤其四頭肌的力量訓練,能穩定膝關節和改善步行平衡;當中以直腿抬高較為實用,亦適合高齡人士。近年美國發展筋膜注射治療,在肌腱韌帶病源注射鎮痛和刺激復原藥物,關節內注射透明質酸,可緩解關節炎疼痛和功能,加上肌力訓練和姿勢習慣的改善,令治療事半功倍。在疼痛和功能限制導致生活品質下降時、考慮全關節置換手術,可減輕疼痛及改善生活。

  在家庭醫生,物理治療師,痛症科,肌胳科和骨科醫生的合作下,膝痛,絕對有改善的空間。

關心健康:毛髮挽回

  在正常情況下,每天都有頭髮脫落,又有頭髮生長出來,這是新陳代謝的作用。脫髮是指在短期內脫髮量遠遠大於生髮量,造成頭髮明顯減少的一種症狀。

  脫髮原因很多,可能與壓力緊張、情緒不穩、用腦過度、荷爾蒙失調、腸胃問題、霉菌感染、貧血、營養不良、大病、產後或藥物副作用等引起有關。

  常見的脫髮類型有脂溢性脫髮,此因皮脂分泌過多,表現有頭皮油膩發光、頭皮屑很多、搔癢顯著,脫髮逐漸從兩側額角或頭頂開始,呈對稱性,逐漸擴大,致使頭髮日益稀少。

  斑禿,俗稱鬼剃頭,頭髮呈突然成片脫落,局部皮膚光亮,無自覺症狀,多見於青壯年,多因精神過度緊張,致使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障礙,髮無所養所致。

  妊娠分娩後脫髮,主因生產時出血過多或產後營養不良,引起氣血兩虛。另一種是老年性脫髮,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主因年老腎氣虛衰,髮無所養而引起。

  預防脫髮,要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緊張,注意勞逸結合,防止用腦過度,調整腸胃功能,使消化和吸收功能良好,防止營養缺乏,戒煙酒,不宜過多使用電風筒,使用適合自己髮質的洗髮水。

  經常按摩頭皮和梳頭,可以改善頭皮血液循環,增加頭髮根部的血流量,促進頭髮的生長,防止脫髮。

  中醫認為,脫髮多因肝腎陰虛,氣血不足,瘀血阻絡或脾胃濕熱等引起,故此使用藥物治療時,應辨證施治,才藥到病除。

  治療脫髮,可試用以下之外用方:

1. 桑白皮洗髮方:桑白皮2兩,水適量,煎水洗髮。

  • 功效:防止脫髮。
  • 主治:脫髮剛開始或未脫髮前預防。

2. 扁柏酊:新鮮扁柏,浸在75%酒精中,每天晃動數下,浸泡7天過濾,取藥液塗擦毛髮脫落部位,每日3次。

  • 功效:生髮黑髮。
  • 主治:體弱脫髮,老年性脫髮。

3. 生薑擦頭:取生薑片擦揉脫髮處,令頭皮發熱發紅,每日2至3次。

  • 功效:生髮,刺激局部皮膚,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主治:斑禿。

4. 白矾外洗方:白矾一兩,用1.5公升水煎溶後洗頭。

  • 功效:燥濕止癢。
  • 主治:脂溢性脫髮。

關心健康:「更」要保養

  更年期是婦女卵巢功能逐漸衰退,直至完全停止的一個生理過程,是婦女由發育期過度到老年期的一個自然現象。在此期間,生理上發生一系列變化,出現一些令人困擾的症狀,醫學上稱之為更年期綜合症。

  更年期綜合症是否發生或程度輕重,除與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缺乏有關外,亦會受氣候、環境、精神、情緒及家庭等因素影響。大部分婦女會平安度過,少數婦女會出現生理及心理不適的症狀。因此,重視更年期的保健,可預防老年病或癌症的發生。

  更年期體內雌激素含量不穩定或逐漸下降,會出現一系列症狀:如月經紊亂、陰道乾癢、潮熱汗多、心悸失眠健忘、煩躁不安、情緒不穩、尿頻、皮膚現皺紋鬆弛、色素沈着、毛髮易脫落、出現白髮,容易出現骨質疏鬆、腰腿病、膽固醇較易滯留在血管內,引起血管硬化、心臟病及高血壓等,代謝障礙而致肥胖症,乳房進行性萎縮等。

  踏入更年期,體力會有所不足,常有力不從心之感。此時,生理上更加要注意有規律,起居有常、作息定時、勞逸結合,不要過勞。飲食要定時定量,有規律、有節制,營養要均衡。適當運動要持之以恆則可增強體質。從客觀實際及多角度看事物,凡事包容、開朗樂觀、凡事謝恩。

  隨著年齡的增長,新陳代謝減慢,皮膚易鬆弛,乾薄乏彈性,出現皺紋或色素沈着,此時,宜注意皮膚保養、加強保濕,避免過度曬太陽,經常做面部皮膚按摩,亦可外用敷面以營養肌膚、美白去皺。

營養肌膚外用方如下:

  銀杏(去殼去皮)一杯半、南杏(去皮)一杯半,鮮奶一杯半、蜂蜜半杯(以上材料以容量比例計算)。將所有材料放在攪拌器內研製成糊狀備用,用時以少許塗搽面部,一小時後用暖水洗去即可。

  如果出現肝腎虛損、腰酸腿軟、骨質疏鬆、陰道乾癢、皮膚乾皺、色素沈着,可飲用以下湯方,有益腎養血潤燥的作用。

花膠瑤柱冬菇煲瘦肉湯:

  花膠(干品)三兩、瑤柱三粒、冬菇一兩、西施骨一斤、生薑三片,用清水十碗煎存五碗,加鹽少許調味,溫服。

關心健康:「流行」的謬誤

  秋風起,又進入流感季節,大家身邊總有一些人「中招」,然而對於流感和流感疫苗,坊間仍有不少謬誤,以致令市民未能安心接種疫苗,本文將為你逐一拆解當中的疑點。

流行謬誤個案一,發燒需服消炎藥或抗生素?

  黃太:陳醫生,我女兒今年20歲,她最近發燒,有時會燒一整天,就算是吃了藥退了燒,過不了一會又再發燒,麻煩你給她開一些消炎藥或抗生素吧。

  陳醫生:黃太,其實普通發燒並不需要吃消炎藥和抗生素。一般健康的成人患上流感,如果沒有出現併發症,大部分會在48小時內退燒,數天後自行痊癒。如果出現併發症,才需要服用抗生素,最常見併發症有中耳炎、肺炎等。

  抗生素(亦有稱為消炎藥)是針對細菌引起的疾病,例如扁桃腺發炎或尿道炎等,因此,普通由過濾性病毒引起的發燒,並不需要服用抗生素。

流行謬誤個案二,流感針一旦接種第一次,從此就需要定期接種?

  李太:陳醫生,我聽人講流感針一旦打過第一次,就要一直定期打。我的小朋友很少病痛,可否不打流感針呢?

  陳醫生:李太,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及長者(65歲以上)每年都接種流感疫苗。原因是已知的流感病毒有幾種類型,分別為甲型、乙型及丙型等。流感病毒會不時因基因改變而產生新品種,導致流感廣泛傳播。因此每年所接種的疫苗所針對的流感病毒都不同,所以並非因為打了第一針,就需要每年打,而是因為每年流感病毒都會變種,故需要重新接種疫苗,使身體抵抗流感病毒。

  接種疫苗後,可以減少患上流感的機會三至八成,即使患上感冒,也能大大減少出現併發症。更有調查顯示長者接種後,可以減少三至四成入院的機會,減低五至七成的整體死亡率。

流行謬誤個案三,小朋友接種流感疫苗後,反而病得更多?

  陳醫生:黃太,記得你3歲的小朋友去年秋天也有接種流感疫苗,現在也差不多是時候接種今年的疫苗了。

  黃太:陳醫生,我兒子去年是有打流感針,可是卻比以前更經常有傷風感冒,好像不打流感針反而更少病。

  陳醫生:其實你的小朋友去年剛開始上幼稚園,以前他只接觸幾個家裡固定的人,接觸的病毒種類比較少,所以也比較少患呼吸道感染。可是當他入讀幼稚園,接觸很多不同的小朋友,同時也接觸更多不同種類的病毒,所以會比以前更易患上類似流感的疾病。

  其實,大部分入學頭兩年的幼童都會較常患上流感,如果你的小朋友沒有接種疫苗,情況可能更差。而大部分人士,在醫護人員的指引下接種流感疫苗,並不會有嚴重的不良反應。

流行謬誤個案四,如果已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是否不需再接種流感疫苗?

  吳老太:陳醫生,聽說流感並不嚴重,肺炎才會死亡,我有哮喘,我又聽講流感疫苗有很多副作用,現在我已經接種了肺炎鏈球菌疫苗,是不是可以不用接種流感疫苗呢?

  陳醫生:其實,容易患呼吸系統疾病的人士,例如長者、小童及哮喘患者,不單需要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更加需要接種流感疫苗。因為流感病毒會破壞呼吸系統,使其抵抗力變弱,變得更易受其他病菌感染,而常見的感染其中之一就是肺炎鏈球菌。情況就好像晚上有一個賊入屋偷竊,打開了家裡的大門,雖然他只是偷了很少財物,但他卻把家門打開了,就像無掩雞籠,任由之後的賊自出自入,大肆偷竊。因此,應該先做好第一步預防措施,接種流感疫苗。另外,政府建議65歲以上的長者,即使從未曾接種流感疫苗,也應開始每年定期接種疫苗。

  有研究顯示,長者患上流感,也會增加心臟負擔,如果長者心臟功能欠佳,則有可能誘發心臟病。更有研究指出,接種流感疫苗,預防患上流感,也間接減低長者患上心臟病的風險。

預防流感的方法

• 注意個人衞生

  • 保持雙手清潔,用正確方法洗手。如雙手曾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例如打噴嚏或咳嗽後,應立即用梘液洗手。
  •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掩著口鼻。
  • 不隨地吐痰,將口鼻分泌物用紙巾包好,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
  • 如有呼吸道感染症狀或發燒,應戴上口罩,並及早求醫。
  • 若出現流感症狀,切勿上班或上學。保持環境衞生

• 保持環境衞生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 流感高峯期間,應避免前往人多擠迫、空氣不流通的公眾地方。

• 接種疫苗

  • 流感疫苗能有效預防流感及其併發症。市民可考慮每年接種疫苗以加强保護。詳情請參考衞生防護中心網站(http://www.chp.gov.hk/)或請教你的家庭醫生。

  增強抵抗力有助預防流感。應要注意飲食均衡、經常運動、充足休息,戒煙,是最基本和有效的方法。另外,應保持衞生,亦可因應需要考慮接種流感疫苗。

關心健康:係咪身痕?

  醫生,我的孩子皮膚痕癢,晚上睡不到!還有,我家公從前沒有甚麼皮膚問題,但年紀大了以後,也有皮膚痕癢。我從藥房買了止痕藥膏,都沒有甚麼效果。家裡老幼皮膚都不好,怎麼辦?

  皮膚是我們身體與外界接觸的一個重要防護層,它保持我們的體溫,天氣熱時也可散熱。皮膚裡還有上億的神經末梢,讓我們感受到不同東西的質感、溫度。但當皮膚受到某些刺激時,她也會給我們痕癢的感覺。刺激皮膚痕癢有不同的原因,要解決皮膚痕癢的困擾,我們需要對症處理。讓我們談談一般常見的皮膚問題吧!

特應性濕疹

  小孩子最常見皮膚毛病就是濕疹,又名「特應性濕疹」。濕疹是一種皮炎,濕疹皮膚缺乏油脂,防護能力不足,造成過分乾燥,往往產生痕癢的感覺。要控制濕疹,每天要常常塗上保濕潤膚膏,避免使用含肥皂的梘液,有時醫生會處方含類固醇的藥膏控制皮炎。皮膚若發炎厲害,甚至要加上抗生素。抗組織胺的藥物也可以減少痕癢的感覺。有時候,某些潤膚膏中的香料可能引起皮膚敏感,所以最好選擇沒有香料的潤膚膏。很多家長為了幫助治療孩子的濕疹,常常把濕疹發作歸咎於他們能聯想得到的某些食物;但其實研究顯示,濕疹和小孩子的飲食並沒有特定的關係。

  老人家的皮膚缺乏油脂,容易乾燥,也常常會引起難當的痕癢感覺,有時候也會出現紅疹。這也是濕疹的一種。它的治療跟小孩子的濕疹的治療相近,同樣需常常塗上大量的保濕潤膚膏和避免含肥皂的梘液。有時候患者也需要按醫生吩咐使用其他的藥物,以控制皮膚痕癢的症狀。

真菌感染

  另外一個常見的皮膚問題,就是真菌感染,也叫「癬」。真菌其實像細菌一樣,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但它一般不容易在皮膚上駐足生長。但長期溫暖有汗濕的皮膚,特別容易讓真菌感染。故此真菌最常感染的部位,就是腳趾之間的皮膚,這就是我們俗稱的「香港腳」;另外一個常見的地方就是大腿之間的股溝。受真菌感染的皮膚也會產生痕癢的感覺,但一般只要使用抗真菌的藥膏或口服藥,便可以把問題解決。

  牛皮癬也是常見的皮膚病,它其實不是真菌感染,不是一般所說的「癬」。牛皮癬的成因,是由於自體免疫系統的失調,導致局部皮膚生長過速,增厚了的皮屑不斷脫落,所以它也稱為「銀屑病」。牛皮癬沒有傳染性,一般可用藥物治療和控制。牛皮癬的患者要避免煙酒,減少生活壓力,並要多見陽光,這都對患上牛皮癬的皮膚有幫助。

風疹和疥瘡

  風疹,也稱「蕁麻疹」,是一種因敏感而起的皮膚疹。它是一塊塊紅色突起的紅疹,令人非常痕癢,甚至叫人癢得不能入睡。有食物敏感、海鮮敏感,或是藥物敏感的人,大多數出現的都是風疹。它一般病發幾天就會慢慢退下來。抗敏感的藥可以有效地幫助控制和清除風疹和風疹所帶來的痕癢。風疹最重要的是避免再次接觸會導致敏感的東西、食物或藥物。

  另外一個沒有那麼常見,但會引起非常痕癢的皮膚病,就是疥瘡。疥瘡是由一種很細小的蟎所引起,肉眼看不到,可經近距離傳染。因為它有傳染性,同住的人往往都一同受到感染,也要一併接受治療。疥瘡可以感染小孩子和成年人。疥瘡會引起皮膚上出現非常痕癢的紅疹。患者需經醫生診斷,並處方藥物治療。

  此外,其他特別的病症,如長期慢性腎病的病人和肝病病人,因為身體內尿素、黃疸素的積聚,也會引起皮膚痕癢的情況。所以皮膚痕癢也可能跟身體其他的系統機能有關,醫生有時候會建議作驗血的檢查,幫助診斷。

  現在時值秋冬,天氣乾燥。皮膚在這季節裡會失去較多的油脂和水分,容易變得乾燥痕癢。可以多用保濕的潤膚膏來護理皮膚,並少用含肥皂的梘液。油性的潤膚膏,保濕能力比較強,保護皮膚的能力比以水性為主的潤膚膏優越。 若皮膚乾燥的情況比較厲害,可選擇油性的潤膚膏。

  如果你的皮膚容易敏感,選用皮膚產品時要特別小心,因皮膚產品裡的香料、穩定劑等等的成份有時候會引起皮膚敏感。另外,平常多注意皮膚的衛生,不跟其他人共用毛巾和衣服鞋襪,天熱的季節裡留意保持身體清爽,這都對皮膚的健康有莫大的益處。

  皮膚痕癢有很多不同的原因。皮膚問題十分常見,如果你有皮膚的問題,可請教你的家庭醫生。他會為你的情況作出診斷,並提供治療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