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牧心箋

親愛的明霞:

  你出院已經兩個多月了,你和丈夫近況如何?

  猶記起在病房遇見你時,你那燦爛的笑容和溫煦的眼神,好像在邀請我坐下來。我們很快便傾得投契,由你的病情需要,再到講述你的成長故事,以及近日你與丈夫的「爭拗」。謝謝你對我的信任,讓我能有機會聆聽你的心聲,對你表達關心。在你過往不愉快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看到耶穌拖帶著你經過。雖然你經歷很多患難,卻願意以愛還恨,藉著主耶穌的愛修補了多年來你和至親的關係。可是,兩夫婦近日的爭拗令你傷心難過,甚至令你懷疑丈夫不再愛自己。聽罷你的分享,我鼓勵你嘗試以對方關心自己的角度去明白丈夫的行為表現,更嘗試引導你從多方面去思考,對現況有多一點與多角度的理解。

  後來我有機會再次前來探望你,看見你面帶愁容 - 原來是病友的一句說話刺透了你的心,導致你的情緒很低落。我鼓勵你抒發那種委屈和無助的感覺,你立時流出了眼淚。我們一起黙然無語,那時我漸漸留意到你的眼神,你所流出來的淚水好像有點不一樣,似是帶著欣慰的感受,我體會到你的心境已平靜下來。接著我建議你,不要太執著及介懷別人隨意的說法,也鼓勵你嘗試學習接納自己的限制。

  隨後,我也想關心你和丈夫近日的關係是否在修補中?原來你們恢復了一起祈禱。但願這是邁向和好的重要一步,彼此都回到神裡面。那時我想到倘若你們能有合適的教會群體的支持,相信對你們夫婦二人更有幫助,所以當下邀請你想想在教會內有沒有談得來的朋輩好友。這刻,你突然想起與一對夫婦是祈禱夥伴,認為可以坦誠地與他們分享你們夫婦之間「爭拗」的事,並且互相守望祈禱。就在此時,你的團友(禱伴)剛巧來了,我邀請你們一起祈禱,然後我跟你祝福後話別。

  透過與你的分享,我希望讓你知道你是耶穌寶貝的女兒,被祂所愛和看為珍貴的;父母也愛你,丈夫也愛你。我期望你與丈夫在團契裡繼續學習相愛、學習服侍、學習互相幫助。若有機會,希望可以再次聽到你的消息和近況。

關心支持你的

吳院牧

從心出發:以關愛讓醫患同行

  近年醫護人員常因繁重工作而壓力爆煲。在全科門診中,我和同事也常承受時間壓力,每天替六、七十個病人診症。為病人不同的訴求作出準確的臨床判斷,提供以病者為中心的全人醫療,幾分鐘的診症談何容易?年復年,我對病人的愛心幾乎耗盡了!我不時回想:自己為何走上醫者路?

  我在屋邨長大,父母為一家六口的生活忙於工作。中一那年,家裡發生了突變。妹妹患了紅斑狼瘡症。她發病初期已有腎炎,年紀少少便要戒口,服食多種藥物。她常因不同併發症留院治療,飽受了各種病痛的煎熬。我們一家常擔心得愁眉深鎖!幸好,妹妹在就讀的基督教學校信了耶穌,有團契和同學的支持。她的主診醫生也是一位很有愛心的基督徒,常關心鼓勵她。

  但妹妹的病情反覆,而我也在中五會考那年壓力爆煲。我每天不停埋首溫習,常為會考感到焦慮惶恐。會考前夕,妹妹病發住院。我探望她時看到許多病童的苦況,我頓覺他們正努力和病魔摶鬥,為要生存下去;我只是面對人生其中一個考試,何懼之有?就這樣,妹妹患病的經歷重整了我生命中的優次,啓發我尋找人生的意義。我對病理知識漸感興趣,最終我立志讀醫,希望學以致用幫助他人。中七的暑假,我應同學的邀請上教會。因著妹妹的歷練和上帝的愛感動,我也相信了耶穌。

  在醫學院修讀的五年間,神大大陶造改變了我。除了醫學知識外,我也努力學習聖經真理。我恆常參加教會和團契,在信仰上日漸成長!我不再只為考試而活,而是學習去珍惜和關愛身邊的人,特別是病重的妹妹。在爆發沙士的2003年,妹妹因病情不斷惡化最終離世。我們一家靠著上帝的安慰和弟兄姊妹的支持走過哀傷。上帝藉著我與妹妹同行的經歷磨練我,使我能體恤病人的痛苦,以關愛的心與他們同行。

  從醫十多年來,我仍銘記這顆初心,提醒我要全心全力對待每個病人。在全科門診中,病人的病徵五花八門,但我知道他們都帶著身心的獨特需要來求助。我們要以仔細的問症和適切的檢查達至正確的診斷,又以同理心耐心地發掘他們心中的想法、顧慮和期望,繼而定下相應的治療方案。這需要家庭醫學的訓練,也要累積多年的臨床經驗,以及不斷自我更新學習,才能盡善盡美。正因如此,若要兼顧診症的質素和速度,心理壓力實在不少;有時,這壓力會驅使我變成衝症機器,只求準時完工。但當我看到病人從病痛中康復紓緩過來,我的壓力又會轉化成再次用心診症的動力!畢竟,面對再嚴重、再複雜的病症,我們醫者肯定可以給予病人的就是關愛的心!

  我不能做到診治每個病人時都充滿著愛心或毫不犯錯,因為我們也只是血肉之軀,智慧和愛心都很有限。但當我休息過後,新一天開始時,我會求世上最大的醫生主耶穌,常賜我愛心和能力,繼續幫助更多有需要的病人,同行這醫患之路。

關心健康:更年期潮熱

  婦女在絕經前後(四十五至五十五歲)出現或輕或重、或久或暫的一些症狀,如月經紊亂、烘熱汗出、潮熱面紅、五心煩熱,或頭暈耳鳴、情緒不穩、煩躁易怒,或失眠心悸、面目浮腫、皮膚感覺異常等,症狀持續三至五年。這段過度時期,內分泌變化很大,身體暫時不能調節和適應,出現以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為主的症候群,總稱為更年期綜合症。其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卵巢功能減退,雌激素分泌減少。

  更年期綜合症是否發生或程度輕重,除與卵巢功能衰退,以及缺乏雌激素有關外,亦會受氣候、環境、精神、情緒及家庭等因素影響。大部分婦女會平安度過,少數婦女會出現生理及心理不適的症狀。因此,重視更年期的保健是必須的,亦可預防老年病或癌症的發生。

  更年期最困擾婦女的莫過於潮熱汗出,由於更年期體內雌激素含量不穩定,血管因而會舒縮不穩定。患者突然感覺有一陣奇熱從胸背部湧向頸部及頭面部,然後波及全身,同時全身尤其是面部皮膚變紅,緊接著全身出汗,尤以頭頸及胸背部明顯,出汗後皮膚散熱,血管收縮,繼而有少許畏寒感。有時罕有陣陣發熱,面部潮紅而無出汗則稱為面部潮熱。伴隨潮紅發生有心悸、眩暈、疲倦等不適感。此等症狀發作的頻率及持續的時間有很大的個體差異,有的僅偶然發作,有的每天發作數次甚至數十次,持續時間有的很短,數秒鐘即過去,有的持續數分鐘。潮熱汗出一般發生在絕經期前一至二年,直至雌激素下降到很低的水平時,潮熱的現象便會停止,通常持續一至五年,即絕經後幾年才結束。

  更年期綜合症中醫稱為「絕經前後諸證」,其發病機理為經斷前後,腎氣漸衰,天癸將竭,沖任脈虛,生殖機能逐漸減退以致喪失,臟腑功能衰退,使機體陰陽失於平衡而導致該證。然腎虛是致病之本。至於潮熱汗出此症,大多屬於腎陰不足所致,因此忌刺激、香脆的食品,忌煙酒,不宜用煎炸辛辣烤焗烹調方法,保持心情開朗,樂觀面對,適量運動,起居正常。以下介紹食療方以供參考:

浮小麥糯稻根大棗湯

材料:浮小麥五錢、糯稻根五錢、大棗五枚

功效:養心益氣,除煩止汗

適應證:氣弱易汗,心煩不安,潮熱汗出

製法:用清水沖洗浮小麥、糯稻根、大棗。將所有材料用清水三碗煎煮,大火煲滾,改用小火,煎至一碗湯即成。溫服。

使用注意:外感、實邪者不宜

關心健康:扳機指 (Trigger finger)

在門診常見家庭主婦(一隻或多隻)手指近手掌位置疼痛,屈曲後不能自然伸展,甚至要借助另一隻手才能用力拉開,且伴隨劇痛,臨床上可診斷為板機指。

扳機指,學名為「屈指肌腱鞘炎」,又名「彈弓指」。手指屈肌腱及其腱鞘因長期過度摩擦勞損,導致積累的炎變。發炎的腱鞘因充血、水腫、組織粘連甚至變厚形成結節,使肌腱滑行的管道收窄。屈曲手指時,肌腱會卡在肌腱滑輪中,以致手指在伸直時受阻或無法完全伸直。

常見病因
  • 多由過度重覆或持久的手部動作或用力所致(如家庭主婦經常手挽重物),亦會發生於急性創傷之後(如手腕骨骨折);
  • 長時間握緊物件或提舉重物;
  • 高風險工作類別人士,包括:家庭主婦、廚師、攝影師、常用手機或電腦的人士、彈奏樂器表演者、糖尿病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者等等。
臨床徵狀
  • 手指底部有腫脹或壓痛點,近掌處可摸到小結節;
  • 手指屈曲或伸直時,發出聲響或感到疼痛,有時被卡住,不易或不能伸直。
  • 起床或工作疲累時,情況更為明顯。
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 經醫生處方的口服藥物,包括止痛藥及非類固醇類消炎藥;
  • 局部注射類固醇藥物。

手術治療

物理治療

  • 如超聲波治療、衝擊波治療,冷/熱療法,手法治療、針灸治療、按摩及針對性運動治療。
扳機指的護理方法

急性期護理

應減少手部用力抓物及提重,適當休息,並於患處冰敷15-20分鐘,每天2-3次,以減輕炎症症狀。

亞急性/慢性期護理

當急性發炎減退後,可使用暖水療法,促進血液循環,水溫大約為攝氏35-38度,每次15-20分鐘。

手掌張開,輕按患處,向指頭方向推按3-5分鐘。

家居運動

肌腱伸展運動

把患指向後拉至有輕微拉緊的感覺後,維持20-30秒,然後放鬆,重覆10次。

手指關節舒展運動

讓患指的每個指關節獨立活動,每個關節分別重覆10次。

手握力運動

輕握軟球/泥膠,每次約10分鐘。以不增加手指痛楚為準。

預防及日常生活貼士
  • 避免手部過分用力及集中手指動作,如提攜太重的膠袋或長期使用剪刀;
  • 避免長時間使用同一隻手指作長時間活動,如玩遊戲機或智能電話等;
  • 讓手部有適當的休息,並持之以恆地進行以上家居運動。

解開心結:爸媽想跟你說聲對不起……

  在家長小組中,家長們分享到他們面對家庭關係破碎時的困擾。

  有父親談及對於自己早年婚姻關係破裂,令到子女一直在單親家庭成長,雖然子女從來沒有埋怨父親,但作為父親的他,總是懷著莫名奇妙的愧疚感。有一位母親分享到跟女兒在學科選擇上出現了重大的分歧,女兒發起了「家庭革命」,令母女關係跌至冰點,即使母親堅持立場,不後悔為女兒作了最好的決定,但為著母女關係變得敵視和疏離,心中默默感到非常憂傷。一對父母娓娓道出,自從女兒患上飲食失調症後,他們滿懷自責,認為是過往對女兒的要求過高、缺乏對女兒的關愛,導致女兒病發,不明白為甚麼現在已經處處遷就女兒,盡量滿足其需要,但是女兒仍然未見康復……

  雖然這些家庭的親子關係,發展的脈絡不一,但是當中也有相同之處,就是這些父母都是深深愛著他們的孩子。他們大多明白,家庭正面對著不同程度的關係破裂需要修補,他們願意為子女付出,只是不知道從何入手,與子女重建關係。

  當家庭關係出現重大的裂痕,即使時間過去了,父母及孩子的情緒或許仍然會受到影響。有些孩子依然會暗暗地責備自己(例如認為自己是導致家庭出現裂痕的因素)、怪責家長或其他人。同時,有些父母也會同樣地暗暗地責備自己。這些內化了的自我責備、憤怒、羞愧感往往會窒礙關係的修補,無形中阻隔了父母給予孩子最真摯的支持。但我相信,每個孩子的心中,其實都渴望父母幫助他們療癒,而每位父母亦希望能夠支援子女,讓子女的情緒得到舒解。

  在小組中,我邀請願意與子女修補關係的家長,嘗試贈送一份名為「道歉」的禮物給子女。這份禮物並非懺悔宣言,不是爭辯開脫,更不是執意要求對方原諒;而是表示家長願意設身處地看見孩子的情感傷口,理解及認同子女的經歷和感受,讓子女的自責和憤怒的情緒得以釋放,關係的裂痕逐漸得以修補。要知道,作為父母,向你的孩子道歉並不代表你是錯的那方,而是代表你更願意為子女背負起情緒的重擔。

真誠的道歉包括了四項主要元素﹕

  1. 說出你為了甚麼道歉,以及這原因如何造成了關係中的裂痕。
  2. 說出子女當時經歷的感受:「當時的你一定感到……」(例如被拋棄/憤怒不被理解/沒有自信)
  3. 作出道歉:「對不起,我做/說了甚麼;沒有做/說甚麼」(例如沒有主動關心子女的感受/甚少讚賞子女)
  4. 指出你當時應該怎樣做,以及日後會作出甚麼改變:「我當時應該……」(例如多聆聽子女的感受/讓子女有表達的機會);「從今天起,我會……」(例如警惕自己不要總是否定子女的選擇)

  子女有機會作出不同的表現和回應,例如爆發(強烈表達甚至發洩壓抑已久的負面情緒)、抗拒或(沈)默(對於情緒表達感到不知所措或不信任)。家長可以嘗試認同子女當下的感受,讓子女明暸你願意以真誠去理解及接納他們的情緒反應。例如:「如果我是你,我也會有生氣的感受,因為一直以來你都感到不公平,但沒有機會表達出來。」「難怪你現在甚麼都不說,因為以往你表露心聲時,我未必即時回應你。」

  親子之間能夠建立情感溝通的平台,是家庭關係康復最重要的基石,期望各位家長都能找到與子女最有效的方式互動,讓破碎或受影響的家庭關係得著重建。

醫病同心:憑信與愛走過康復路

  我信主三十多年,恆常參與教會聚會,喜歡平靜的退休生活。一個平常的下午,我在家中跌倒,人仰馬翻,失去意識。不知多久,發現自己身體捲曲躺在地上,幸好還可以喊叫。感恩兒子及時回來,把我抱起坐在凳上。太太擔心我中風,知道把握黃金時間很重要,立刻召喚救護車求助;又致電教會傳道,請教會為我禱告。

  在救護車上,太太急不及待詢問我是否中風,感恩救護員都很細心,仔細了解出事過程並耐心講解:「大概不是中風。」太太頓時放下心頭大石。到達急症室,慌慌亂亂;往後更是一段長途跋涉的旅程。為了爭取時間作磁力共振檢查,需要來回其他醫院。雖然奔波,但我心裡平靜安穩。第二天早上,家人一起來到醫院。醫生和家人討論病情,表示頸椎需動手術,可是成功率只有一半。以我八十多歲的年齡,要決定是否接受手術,殊不容易。家人愛惜我,怕我辛苦,未必可以承受手術。然而,我心裡卻有平安,並決定做手術,相信天父帶領,無論結果如何,我也接受。現在回想,我也很驚訝當時的信心是從何而來!感謝天父給我勇氣。手術那天,感恩一切順利,主領我走過。

  往後五個月,我需要住院並做復健。起初兩星期,我甚麼也做不到,只是軟癱在病床,多謝家人每天細心照顧。有句老話「患難見真情」,年青時為了家庭,工作時間長,遺憾沒有時間陪伴兒女成長。今日他們每日關心照顧,濃濃的情,感觸的眼淚,感謝主讓我真的感受到他們對我的愛。

  留院的日子好不容易。年事已高,康復需時,所以只訂下門檻較低的目標:只要能夠在家活動,照顧自己基本生活就很滿足,家人可以輕鬆一點。雖然如此,卻是滿有壓力。從雙手無力到小幅度的活動,已經是好些日子;能夠拿湯匙進食,更是不短的時間。康復進度反覆,我的心情也起起伏伏。曾經有段日子沒甚進展,但家人一直為我打氣。我沒有放棄,因為天父的恩典和家人的愛護令我堅毅面對。

  感謝主差遣了很多人悉心照顧我:細心的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和職業治療師,讓我逐漸有進展。教會牧師、傳道和弟兄姊妹亦為我禱告。醫院裡,院牧及義工給予關心鼓勵,特別是兩星期一次的院友聚會,與不同教會的弟兄姊妹唱詩敬拜,聆聽天父的教導,相交祈禱。

  在出院前一個月,感恩天父讓我雙腿開始有力,可以下床和坐輪椅,這是莫大的進展,讓我可以安心出院。天父的供應和幫助總是按時適量,就如以色列人在曠野得到嗎哪的供應,不多不少,供應及時,為的是建立我對天父的信心。

醫病同心:藉著福音傳遞愛

  自1990年醫科畢業後,我一直在公立醫院工作,其後取得急症科專科院士的資格並轉往現時的醫院的急症室工作。我自小家貧,四歲時父親因交通意外離世,母親獨力將我撫養成人,我靠著努力成功地考進醫學院。本來自己對醫科興趣不大,但順應母親再三要求攻讀醫科,最終順利成為一位醫生。畢業後,因對一般病房工作興趣不大,所以選擇在急症室工作。

  我作見習醫生初期,認識了當時的女朋友(現在我的妻子),她帶領我認識耶穌,並後來受浸歸主。往後我經歷幾個重大的難關,包括考試、經濟、工作及健康的問題,但藉著祈禱信靠主,神賜我出人意外的平安、各樣的祝福和恩典,慢慢感受到神的信實。2012年,因著工作性質的改變,需要在急症病房工作,我有較多時間和病人相處,嘗試在適當時候與他們分享福音。初時最大的心理關口是想到眾同事會怎樣看?但想起聖經提到「福音本是神的大能」,於是鼓起勇氣,向一位心靈有需要的病人分享信仰。這些年來,大約曾與數百位病人或家屬分享過信仰。當中不少人有情緒問題或甚至自殺念頭;但藉著福音,他們可以從新找到盼望,更願意參加教會聚會,甚至受浸歸主。

  最近一次巡房,我有機會接觸幾位青年病人。其中一位二十多歲的少女,她本身在性別認同上十分困擾;她和家人的相處也不理想。原本精神科醫生需要她進入精神病院作進一步治療,但她並不願意。我完成所有醫療程序後,詢問她有沒有興趣談談信仰,她表示願意,最後更決志信主。其後她的母親出現,原來這位女士在年青時也是一位基督徒,只是後來生活艱難,更與丈夫離異,沒有再上教會。母親最後帶女兒回家,亦願意和女兒一起上教會。就在這時,對面床另一位大約二十多歲的女病人也表示,她和家中幾代親人也是基督徒,她自小上教會,但信仰上一直浮浮沈沈,這次因為感情問題而入院。我和她談起來,其間她更流下淚來。她答應我,出院後會重拾信仰生活,包括上教會及與別人分享福音。

  不知不覺間,原來我所作的也感動了一些在旁的醫護同事,有的本身是基督徒,但已沒有再上教會。他們被神的愛感動,參加了部門的團契小組及再上教會,神的愛就是這麼偉大及長闊高深!「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 (約翰福音13:1下)

  有人曾經問我:「甚麼驅使你在忙碌的工作中,仍願意與病人分享信仰呢?」我相信是神的愛首先感動我,「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在這個漸漸缺乏溝通和關心的世代,很多病人真正需要的,不單是藥物治療,還有福音。我也深信作為一個醫治者,如果不明白生命真正的意義,怎會有動力為病人花上更多時間去延續他們的生命呢?何況生命根本不是在人的手裡,而是掌握在神的手裡。願各位醫護同事能夠齊心努力,攜手在醫院內將祝福帶給更多有需要的病人。

兩扇心窗:銀髮族的精彩人生

  誰說銀髮一族不可以有精彩人生?問題在於我們用甚麼眼光去看年老,所謂「歲月催人」,變老是事實,但不等於衰老。當我們用「扣分法」來看老年,彷彿生命被扣到無可再扣時,就步入死亡,變老彷彿好悲涼啊!何解人變老會被視為「衰老」?可能因為年老總讓人想到「失去」,如失去活力、行動力、視力、腦力,以及年輕時維繫自尊的事物,還有身邊的親友等。

  失去是事實,一個疾病可以將人的能力或責任帶走,若我們將能力、責任、成就、或所擁有的賴以為生,則會很沮喪。因為隨著年月過去,人的能力會減弱,責任會改變,成就不再重要,擁有的也會失去。要知人本身就有價值,是上主賦予人有價值,祂將管理大地的權柄給人,將榮耀尊貴作為冠冕賜給我們,我們是上主所記念和眷顧的。

  我們可以用「加分法」來看年老,它是一個人趨向成熟的階段。老年人可以將其人生中所學過的知識,以及體會過的經驗加以整合,是一莫大的喜悅。亦是變老才能擁有的「特權」,是一大「得」。另外,回望走過的日子,學習感恩,少惶恐,亦是美事。

  聖經說:「年老的白髮是上主賜予的尊榮。」(箴言16:31)原來活到老不是人人可以做得到,不是人人有機會變老。有人想提早退休與配偶享受生活,怎知到了五十歲,一場大病襲來就離世。有母親希望親見兒女成長,怎知未到四十歲,一場意外就奪去她的生命。有年青人大學畢業五年,壯志未酬就因病告別人間。有男孩要提早慶祝八歲生日,因為癌細胞來勢洶洶。生命從來不由我們擁有,即使你萬般不甘。

  在德國,長者從來不被視為負資產,而是社會的寶藏。他們仍可以有不同的途徑或方式去貢獻社會,其中一項就是做義工。按2014年的統計,他們60至74歲做義工的比例超過百分之四十,65歲有一半人口每月做義工八小時,每四個人就有一個每月做義工超過24小時。他們由從事太空科技工程到在學校教小朋友做木飛機,亦有超過萬名退休專業人士,出外傳授知識和經驗。因此,我們要跳脫對年紀大的刻板印象,長者仍可以有夢想,做想做的事,做有意義的事。

兩扇心窗:變老

  有位男性朋友在whatsapp動態上載了一張書本封面的相片,書名是《變老的勇氣》。有趣的題目,可見人人都不大願意變老,所以需要勇氣去面對。原以為女子比較怕老,事實並不然。然而,變老是人生必然的經歷,即使沒有勇氣也無奈需要面對。

  許多年前,父親還只是四十多歲的中年人,有天他放工回家,忿忿不平的踏進家門,口裡不斷喃喃自語:「離譜,真離譜…」我們都圍到他身旁,洗耳恭聽他的牢騷。原來他在街上幫了小朋友一個忙,那位小朋友禮貌地回應:「謝謝伯伯。」父親非常不滿:「那孩子的眼睛出問題,我橫看豎看極其量只可稱得上叔叔,怎可能是伯伯呢!」我們幾姐弟頓時哄堂大笑,心裡一致認為他小題大做。直到自己步入中年,才開始明白父親當天的心態。

  害怕變老,不想看到面上逐漸明顯的皺紋與頭上愈來愈多的白髮,害怕發現肌肉的鬆弛和身體機能的退化。身邊的中年朋友聚會,最熱衷的話題就是養生之道,大家都希望藉運動、食療、美容、裝扮去延後老化。早兩年,網絡熱傳的《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年齡劃分標準》,把44歲以下標示為青年人,45至59歲是中年人,60至74歲稱為年輕老年人。一班40歲左右的朋友們最是興奮,大家彷彿打了一支強心針,暫且放下中年危機的包袱,重拾青春的確信。

  實際上,現代人無論在外貌抑或身體機能都比以前年輕化。不少朋友在身體檢查各項指數上,都顯示身體年齡比實際年齡小;加上追上潮流的打扮,旁人絕不容易從外貌看出現代人的實際年齡。然而,老遲了,但卻改變不了「每天都在變老」的大自然法則。一位女性長者告訴我,她在中年時非常緊張自己的外貌轉變,尤其接受不到烏黑的秀髮逐漸變白,於是每兩個月她就把新長出來的頭髮染黑。隨著年紀增長,她逐漸接受變老的現實,然後立定決心不再染髮,改將一頭銀白色頭髮剪得短短,以「摩登有型」的新形像展現人前。面對老去,與其糾纏於數字和外表的永恆不變,不如坦然面對,憑著一份豁出去的勇氣與信心,讓自己安然豁達地迎接另一個新的階段。

  好喜歡大文豪馬克吐溫的一句話:「有皺紋的地方只表示微笑曾在那兒待過(Wrinkles should merely indicate where smile have been.)。」多麼優美的形容!外表的改變實在是年月經過的痕跡,也是生命經歷種種挑戰後的輝煌成績。聖經也提醒我們:「你以恩典為年歲的冠冕,你的路徑都滴下脂油。」(詩篇65:11) 年歲的增長就是恩典的標記。想起一位患癌病的中年朋友,她一次又一次自願接受非常艱辛的治療,目的就是想爭取活長一點,好陪伴丈夫與女兒。

  變老,不等於消失、減少與缺乏。相反,生命旅途上累積而來的豐盛與滿足,將賦予我們更大的自信,繼續前行探索,活出美好。變老,不能逆轉,但無需抗拒。

真心分享:何基佑

何基佑(Kay)是一位跨媒體藝人,其涉足範圍之廣,包括主持、節目製作、音樂、拍劇,以至寫作、家庭教育、甚至婚姻評估協談。他與同道建立教會,強調家庭與關係的重要;近年他更成為兩孩之父,並透過不同媒體推動健康家庭的訊息。原來年少時他已經清楚認定「媒體人」這使命和人生方向。
管教嚴謹但快樂的童年

  我出身小康之家,雖然家境算不上富裕,但亦不會缺乏,自小以來,父母一直都將最好的給予自己。爸爸是一位公務員,在懲教署工作,更有機會成為第一批被送往外國進修的公務員,他堅毅的個性一直影響著我。爸爸跟我分享,他到美國進修時有機會學習英文;為了熟識英文,他願意發奮圖強,只用了一個學期,就把手上的英文字典讀得滾瓜爛熟,甚至幾乎把字典揭爛了。所以爸爸常常對我說:無論遇到任何問題,總不要怕,努力克服(tackle)它就得了。他的榜樣深深地影響我,練就了我有一個信念:我想做或肯做的,一定可以做得到的。我並非天資聰敏,年少時,我的讀書成績亦不太理想,但我入大學前的成績卻是全部甲級(Straight A)。為何可以做到呢?因為我願意下苦功努力讀書,例如我把整本課本背熟了才去考試。當時我亦竭力學習中文,連普通話的拼音也努力研習。有誰會想到,只讀了五年中文的我,後來竟然寫了三本中文書,並且入圍成為「十大好讀」。只要我肯發力,我一定做得到。

  我家的家規頗嚴,除了執拾床鋪、吃飯等要有規有矩,父母更限制我每天看電視的時間,連卡通片「變形金剛」也認為過分暴力而不准看,待我要長大了以後才可以看。所以小時候我跟一般小孩無異,會偷偷看電視及打機。我有錯,父母會出言勸導及責罰;我怕父母,不想捱罵,只好學乖。雖然這樣,我仍覺得我的童年是快樂的。今天回望,我知道父母是因為愛我才會這樣嚴謹地教導我。

  小五那年,我由傳統學校轉到國際學校讀書,因為爸爸是公務員,有政府津貼,但讀了一年多,我不想再待在那裡,因為學習和生活模式很不同,所以我轉到另一間國際學校讀書。十四歲那年,我的中二課程只讀了一半,我跟父母說想去加拿大升學,父母一口答應,我很開心他們信任我的判斷。最後,我們一家人移民加拿大的溫哥華。

長大.獨立

  十五、六歲的時候,我逐漸有自己的想法,我想擁有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所以我開始與父母駁嘴。那一次,我和媽媽針鋒相對,我大聲駁斥說:「我是人,為何你如此說我?」只見媽媽上樓去哭,我感覺既受傷,又內疚。自此之後,媽媽給我多些空間,我們的關係一直很好。媽媽對我的照顧可說是無微不至,她很會烹飪,任何菜式,她只吃過一次,就會煮出來,很有「家」的美味。

  十六歲那年,我參加DJ比賽並入了圍,之後我有部分時間在溫哥華的電台做深宵節目,我一直有為自己的事業祈禱,至少有五至七年。我從小就知道自己的使命是從事媒體工作,若不是成為藝人,就是做幕後的媒體工作者。因為我自小對電視的出現很有興趣,我好奇為甚麼那人會在電視出現?為甚麼那些廣告會在電視重複播放?

  同時,自十六歲開始,我沒有再跟父母取零用錢,因為我可以靠從事多份兼職賺到生活費。十九、二十歲時,我一邊讀大學,一邊在電台做兼職DJ,同時在教會也有不少服侍,加上我喜歡出外玩,在外邊的生活這樣充實,令我一直不察覺家中父母親的關係有何異樣。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得悉父母要離婚,感到很震撼和愕然。一次教會聚會中,我聽見牧師在台上說我爸爸因個人原因要辭任教會執事,心裡感到不是味兒。無怪乎媽媽轉去另一間教會聚會。幸好當時不是有太多教會裡的人「關心」我,有自己的朋友關心我已經足夠。其實,我當時有點手足無措,爸媽要搬走,由於我已長大,他們不用討論我要跟著誰生活,於是我決定隻身從溫哥華回香港發展。

  想起來爸媽的分開,不是沒有原因,爸媽的個性很不相同,爸爸為人沈默,他自小生活窮困,要寄人籬下,但媽媽很會表達自己。無怪乎大學二年級那年有個學期,我的成績不理想,GPA超低,父母卻沒有罵我,只叫我下次用心讀書,原來當時他們也自顧不下,反而我比以前更加努力。

  回港後發生一件我認為是很「超自然」的事。在溫哥華的電台認識的一位高層員工,當年他也是由香港移民至加拿大;在我回港之際,剛巧他再回流到香港並成為一位電台台長。他記得我,來電說請我做節目助理,那時我的零用錢差不多用盡,剩下只能應付大約一個月的生活費,我深深感受到上主的時間恰到好處。我由最低的職級——節目助理(PA)做起,當時有幾個監製同時找我幫手。因著堅毅與勤奮的性格和工作態度,大家逐漸對我有信心,給予多一點點發揮的機會,首先是讓我幫人替更做錄音節目,到後來一星期有九次直播的機會。我發現原來當你對人有禮,做事有交代,別人信得過你,就會找你做事。面對工作,我相信我有得揀的,但要視乎我揀選的是甚麼,上帝會有祂的方法為你開路,最怕你半信半疑。上帝在我心中實在超級重要,我當時只有倚靠祂。

重視婚姻與家庭

  父母離異並沒有影響我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倒反而更渴望有家,因而樂於建立自己的家庭。太太出身聾人家庭,但她是健聽人士,我想照顧她,給她一個家,我認為太太開心,我就開心,這就是我眼中的成功。我的成長,不缺乏甚麼;相反太太卻很缺乏物質,她令我看到世界的另一端。太太曾經在「兒童之家」住了九年,她的母親不愛她,但神愛她並醫治了她。昔日的暴風少女,今天成為一個健康的人,她的出現令我原本複雜的生活變為簡單。她很節儉,家人開心,她就開心,她很易滿足。當夫婦的情緒健康及經濟穩定,就有助孩子帶來相對穩定的情緒。現在,我有個四歲大的兒子和七個月大的女兒。兒子常說他很喜歡爸爸。我認定孩子要尊重父母的管教角色,要分尊卑,有禮貌。管教上有必要嚴,但要有好的關係才能對孩子講嚴。

  作為一個爸爸,我的責任就是愛太太。當然,我也很投入「爸爸」這角色去照顧我的孩子。可是,很多人生了孩子之後,就忽略了夫妻關係。夫婦關係其實是家庭穩固的基石,孩子從父母親的相處學習怎樣與異性相處,我希望兒子學懂尊重女性,讓孩子知道爸爸最愛的是媽媽,爸媽相愛,家就幸福。我通常在孩子面前稱讚太太,多向太太表達愛意,每次離家或回家,我都會親吻太太,讓對方覺得你重視她。每逢星期二晚,我又會和太太出外傾偈吃飯,即使我倆有了小孩之後,仍保持有二人拍拖的時間。

  除了上帝,家人在我的心目中永遠是最重要的。太太坐月的日子,我不出外,選擇在家陪伴,太太餵嬰孩飲奶時,我便手握平板電腦讓她看電視劇「大時代」解悶。有時我也會出去茶餐廳吃一碟有味的飯,讓自己鬆一鬆。我很享受在家的日子,記得兒子出生時,我可以不睡。我和太太也喜歡在家打機,就算有了孩子,我們每晚待孩子睡了,我就和太太一起打機。

  要作個好丈夫、好父親,我要有很好的時間管理。每天我會送兒子上學,之後跟太太一起做運動,再接兒子放學,在車上爭取時間跟兒子談天。我的工作比較彈性,我可以在家工作,因有合作無間的經理人處理和協助工作上的安排;我要出外工作時,又有太太在家幫忙照顧孩子。我希望下一代可以活出美好的人生價值,孩子喜歡上學,放假時也會想著上學,因為上學令他感覺開心。

推動健康家庭的信息

  大約八至九年前,我和另一位基督徒藝人開辦了一間以家庭為主的教會,當中參與的歌手、藝人不多,反而我們的會友主要是職青或以上年齡的群體。我們最初在新蒲崗聚會,後來才搬到尖沙咀,今又再搬到現址。

  教會內,大家每星期見面,彼此是兄弟姊妹,非常親切。我們的教會,規模不大,沒有太多架構,開會時,大家一邊吃喝,一邊傾偈互相關心,我們用兩分鐘討論事務,半小時彼此代禱。我認定我只可以靠神,若無上帝的介入,生命難有突破改變。

  我在教會亦有替準夫婦進行婚前及婚後評估協談,我不單是服侍者,也是被服侍的一個,我希望香港家庭可以愉快些,大家可有不同方法去管教孩子,但我們要與時並進,健康而有效地教育下一代。現在香港的離婚率高企;以前一件物件爛了就修理,但今天物件爛了就丟棄。關係的起點,乃靠上帝,只要你願意就可以做到。今天的人結婚有不同原因,有人因為愛而結合,但有人因為貪喜慶而結合,倘若一段關係沒有愛,則很難長遠。婚姻出問題,你一心想改變對方,若不是從良好的溝通開始,少指責,多分享感愛,到頭來也是慘澹收場。

  作為教會領袖,我心目中希望能結出三種果子,就是:

  1. 生命的果子:這是因為經歷信仰改變,品格得建立而有。
  2. 生活的果子:透過婚姻及人際關係表達出來,就如作個好丈夫、好父親。
  3. 福音的果子:可以問問自己:有多少人因著你的生命而被吸引從而認識主?

  幾年前,我在網上社交平台及電台開設與爸爸有關的專頁及節目,分享教仔心得。健康的家庭生活是我分享的重心,我相信只要掌握育兒的重點方向,人人有能力教好自己的孩子。我們的平台上有一個爸爸群組,讓一眾男士可以有一個渠道分享表達。我希望大家由小做起,回到美善。至於節目內容,我們採取集體創作的形式,首先由我構思框架,然後再交團隊作出微調,所以談不上天馬行空。作為一個「媒體人」,我的使命就是將正面及健康的訊息帶給觀眾,所以我認為節目內容除了有娛樂性(Entertainment)之外,也要有營養價值(Enrichment)。我希望透過網上平台向人示範一個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我們關心人,與他同行,讓他從中認識信仰,有機會的話亦讓他與天父建立關係。所以我不僅是一位跨媒體的「媒體人」,更加是一位「媒體的傳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