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基佑(Kay)是一位跨媒體藝人,其涉足範圍之廣,包括主持、節目製作、音樂、拍劇,以至寫作、家庭教育、甚至婚姻評估協談。他與同道建立教會,強調家庭與關係的重要;近年他更成為兩孩之父,並透過不同媒體推動健康家庭的訊息。原來年少時他已經清楚認定「媒體人」這使命和人生方向。
管教嚴謹但快樂的童年
我出身小康之家,雖然家境算不上富裕,但亦不會缺乏,自小以來,父母一直都將最好的給予自己。爸爸是一位公務員,在懲教署工作,更有機會成為第一批被送往外國進修的公務員,他堅毅的個性一直影響著我。爸爸跟我分享,他到美國進修時有機會學習英文;為了熟識英文,他願意發奮圖強,只用了一個學期,就把手上的英文字典讀得滾瓜爛熟,甚至幾乎把字典揭爛了。所以爸爸常常對我說:無論遇到任何問題,總不要怕,努力克服(tackle)它就得了。他的榜樣深深地影響我,練就了我有一個信念:我想做或肯做的,一定可以做得到的。我並非天資聰敏,年少時,我的讀書成績亦不太理想,但我入大學前的成績卻是全部甲級(Straight A)。為何可以做到呢?因為我願意下苦功努力讀書,例如我把整本課本背熟了才去考試。當時我亦竭力學習中文,連普通話的拼音也努力研習。有誰會想到,只讀了五年中文的我,後來竟然寫了三本中文書,並且入圍成為「十大好讀」。只要我肯發力,我一定做得到。
我家的家規頗嚴,除了執拾床鋪、吃飯等要有規有矩,父母更限制我每天看電視的時間,連卡通片「變形金剛」也認為過分暴力而不准看,待我要長大了以後才可以看。所以小時候我跟一般小孩無異,會偷偷看電視及打機。我有錯,父母會出言勸導及責罰;我怕父母,不想捱罵,只好學乖。雖然這樣,我仍覺得我的童年是快樂的。今天回望,我知道父母是因為愛我才會這樣嚴謹地教導我。
小五那年,我由傳統學校轉到國際學校讀書,因為爸爸是公務員,有政府津貼,但讀了一年多,我不想再待在那裡,因為學習和生活模式很不同,所以我轉到另一間國際學校讀書。十四歲那年,我的中二課程只讀了一半,我跟父母說想去加拿大升學,父母一口答應,我很開心他們信任我的判斷。最後,我們一家人移民加拿大的溫哥華。
長大.獨立
十五、六歲的時候,我逐漸有自己的想法,我想擁有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所以我開始與父母駁嘴。那一次,我和媽媽針鋒相對,我大聲駁斥說:「我是人,為何你如此說我?」只見媽媽上樓去哭,我感覺既受傷,又內疚。自此之後,媽媽給我多些空間,我們的關係一直很好。媽媽對我的照顧可說是無微不至,她很會烹飪,任何菜式,她只吃過一次,就會煮出來,很有「家」的美味。
十六歲那年,我參加DJ比賽並入了圍,之後我有部分時間在溫哥華的電台做深宵節目,我一直有為自己的事業祈禱,至少有五至七年。我從小就知道自己的使命是從事媒體工作,若不是成為藝人,就是做幕後的媒體工作者。因為我自小對電視的出現很有興趣,我好奇為甚麼那人會在電視出現?為甚麼那些廣告會在電視重複播放?
同時,自十六歲開始,我沒有再跟父母取零用錢,因為我可以靠從事多份兼職賺到生活費。十九、二十歲時,我一邊讀大學,一邊在電台做兼職DJ,同時在教會也有不少服侍,加上我喜歡出外玩,在外邊的生活這樣充實,令我一直不察覺家中父母親的關係有何異樣。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得悉父母要離婚,感到很震撼和愕然。一次教會聚會中,我聽見牧師在台上說我爸爸因個人原因要辭任教會執事,心裡感到不是味兒。無怪乎媽媽轉去另一間教會聚會。幸好當時不是有太多教會裡的人「關心」我,有自己的朋友關心我已經足夠。其實,我當時有點手足無措,爸媽要搬走,由於我已長大,他們不用討論我要跟著誰生活,於是我決定隻身從溫哥華回香港發展。
想起來爸媽的分開,不是沒有原因,爸媽的個性很不相同,爸爸為人沈默,他自小生活窮困,要寄人籬下,但媽媽很會表達自己。無怪乎大學二年級那年有個學期,我的成績不理想,GPA超低,父母卻沒有罵我,只叫我下次用心讀書,原來當時他們也自顧不下,反而我比以前更加努力。
回港後發生一件我認為是很「超自然」的事。在溫哥華的電台認識的一位高層員工,當年他也是由香港移民至加拿大;在我回港之際,剛巧他再回流到香港並成為一位電台台長。他記得我,來電說請我做節目助理,那時我的零用錢差不多用盡,剩下只能應付大約一個月的生活費,我深深感受到上主的時間恰到好處。我由最低的職級——節目助理(PA)做起,當時有幾個監製同時找我幫手。因著堅毅與勤奮的性格和工作態度,大家逐漸對我有信心,給予多一點點發揮的機會,首先是讓我幫人替更做錄音節目,到後來一星期有九次直播的機會。我發現原來當你對人有禮,做事有交代,別人信得過你,就會找你做事。面對工作,我相信我有得揀的,但要視乎我揀選的是甚麼,上帝會有祂的方法為你開路,最怕你半信半疑。上帝在我心中實在超級重要,我當時只有倚靠祂。
重視婚姻與家庭
父母離異並沒有影響我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倒反而更渴望有家,因而樂於建立自己的家庭。太太出身聾人家庭,但她是健聽人士,我想照顧她,給她一個家,我認為太太開心,我就開心,這就是我眼中的成功。我的成長,不缺乏甚麼;相反太太卻很缺乏物質,她令我看到世界的另一端。太太曾經在「兒童之家」住了九年,她的母親不愛她,但神愛她並醫治了她。昔日的暴風少女,今天成為一個健康的人,她的出現令我原本複雜的生活變為簡單。她很節儉,家人開心,她就開心,她很易滿足。當夫婦的情緒健康及經濟穩定,就有助孩子帶來相對穩定的情緒。現在,我有個四歲大的兒子和七個月大的女兒。兒子常說他很喜歡爸爸。我認定孩子要尊重父母的管教角色,要分尊卑,有禮貌。管教上有必要嚴,但要有好的關係才能對孩子講嚴。
作為一個爸爸,我的責任就是愛太太。當然,我也很投入「爸爸」這角色去照顧我的孩子。可是,很多人生了孩子之後,就忽略了夫妻關係。夫婦關係其實是家庭穩固的基石,孩子從父母親的相處學習怎樣與異性相處,我希望兒子學懂尊重女性,讓孩子知道爸爸最愛的是媽媽,爸媽相愛,家就幸福。我通常在孩子面前稱讚太太,多向太太表達愛意,每次離家或回家,我都會親吻太太,讓對方覺得你重視她。每逢星期二晚,我又會和太太出外傾偈吃飯,即使我倆有了小孩之後,仍保持有二人拍拖的時間。
除了上帝,家人在我的心目中永遠是最重要的。太太坐月的日子,我不出外,選擇在家陪伴,太太餵嬰孩飲奶時,我便手握平板電腦讓她看電視劇「大時代」解悶。有時我也會出去茶餐廳吃一碟有味的飯,讓自己鬆一鬆。我很享受在家的日子,記得兒子出生時,我可以不睡。我和太太也喜歡在家打機,就算有了孩子,我們每晚待孩子睡了,我就和太太一起打機。
要作個好丈夫、好父親,我要有很好的時間管理。每天我會送兒子上學,之後跟太太一起做運動,再接兒子放學,在車上爭取時間跟兒子談天。我的工作比較彈性,我可以在家工作,因有合作無間的經理人處理和協助工作上的安排;我要出外工作時,又有太太在家幫忙照顧孩子。我希望下一代可以活出美好的人生價值,孩子喜歡上學,放假時也會想著上學,因為上學令他感覺開心。
推動健康家庭的信息
大約八至九年前,我和另一位基督徒藝人開辦了一間以家庭為主的教會,當中參與的歌手、藝人不多,反而我們的會友主要是職青或以上年齡的群體。我們最初在新蒲崗聚會,後來才搬到尖沙咀,今又再搬到現址。
教會內,大家每星期見面,彼此是兄弟姊妹,非常親切。我們的教會,規模不大,沒有太多架構,開會時,大家一邊吃喝,一邊傾偈互相關心,我們用兩分鐘討論事務,半小時彼此代禱。我認定我只可以靠神,若無上帝的介入,生命難有突破改變。
我在教會亦有替準夫婦進行婚前及婚後評估協談,我不單是服侍者,也是被服侍的一個,我希望香港家庭可以愉快些,大家可有不同方法去管教孩子,但我們要與時並進,健康而有效地教育下一代。現在香港的離婚率高企;以前一件物件爛了就修理,但今天物件爛了就丟棄。關係的起點,乃靠上帝,只要你願意就可以做到。今天的人結婚有不同原因,有人因為愛而結合,但有人因為貪喜慶而結合,倘若一段關係沒有愛,則很難長遠。婚姻出問題,你一心想改變對方,若不是從良好的溝通開始,少指責,多分享感愛,到頭來也是慘澹收場。
作為教會領袖,我心目中希望能結出三種果子,就是:
- 生命的果子:這是因為經歷信仰改變,品格得建立而有。
- 生活的果子:透過婚姻及人際關係表達出來,就如作個好丈夫、好父親。
- 福音的果子:可以問問自己:有多少人因著你的生命而被吸引從而認識主?
幾年前,我在網上社交平台及電台開設與爸爸有關的專頁及節目,分享教仔心得。健康的家庭生活是我分享的重心,我相信只要掌握育兒的重點方向,人人有能力教好自己的孩子。我們的平台上有一個爸爸群組,讓一眾男士可以有一個渠道分享表達。我希望大家由小做起,回到美善。至於節目內容,我們採取集體創作的形式,首先由我構思框架,然後再交團隊作出微調,所以談不上天馬行空。作為一個「媒體人」,我的使命就是將正面及健康的訊息帶給觀眾,所以我認為節目內容除了有娛樂性(Entertainment)之外,也要有營養價值(Enrichment)。我希望透過網上平台向人示範一個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我們關心人,與他同行,讓他從中認識信仰,有機會的話亦讓他與天父建立關係。所以我不僅是一位跨媒體的「媒體人」,更加是一位「媒體的傳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