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心語:陪著你走

  「施比受更為有福」,是很多醫護人員的初心,這也是我的初心及信念!

  在我讀書的時候,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成為一位「白衣天使」,但兜兜轉轉,不知不覺間我成為一位醫護人員,這個事實已踏入第二十六個年頭。

  事實上,我覺得在一份工作上可以做到十個年頭,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能夠堅持到今天,我相信是上帝的揀選,給我力量,祂吩咐我要用祂賜我的優點——愛心,去陪伴我的每一位病人。

  在過去的二十五個年頭,每一位病人對我來說都是我的「老師」,他們在不同的「科目」上都給了我無限的「知識」。

  記得大約十八年前,我還在公立醫院的私家病房工作,有一位年約四十歲患上末期咽喉癌的青壯男病人,他經過電療及手術後,情況都未如理想,頸部的傷口一直都未能復原,術後雖然有化療的跟進治療,但他的主診教授及醫生團隊都很擔心!原因是他頸部的傷口一直都未能痊癒,每次打開房門還散發出陣陣的「惡臭」味,因此,有些同事都不敢,甚至不想進入他的房間!我們每天都要為這位病人清洗頸部的傷口,每次都需要花上最少半小時或以上,因在清洗傷口時,傷口有時會流血而需要用按壓的方法去止血。

  記得有一次我為他洗傷口時,他的太太正來到病房探望他,她用溫柔的聲音對丈夫說:「囡囡問爸爸今日洗傷口痛嗎?她很掛念爸爸……」在他們的談話中,不禁令我覺得可以「陪伴」的寶貴!病人的女兒當年只得九歲,因為太太害怕醫院不太適合女兒經常出入,加上女兒剛好要應付學校考試,所以只好把女兒與家傭留在家中。在清洗傷口後,太太還主動和我傾談了一會。太太很感激我們的付出,她很明白丈夫的病情,很希望可以在丈夫餘下的日子盡量陪伴,所以她已辭退了工作,全心全意的陪伴他。

  作為醫護人員,我認為「陪伴」每一位病人是我們的責任,真心希望每位醫護人員都能給我們每一位病人「施予愛的陪伴」!

信仰心窗:沉溺背後

  疫情之下,沒有旅行,朋友花更多時間掃手機在網上購物,月尾信用卡結賬,她才知花了萬多元,差不多是她一個月的收入。原來她下班回家後,就是看人推介產品,當中不乏新穎時尚的貨品,買得多不單有折扣,又有禮物送,她怎可放過這千載難逢的機會?那次之後,她狠下決心,不再上購物網,但每次都心癢癢打開來看,可自由選取心頭好,感覺好「正」,後來她發現自己無法停止這行為。

  當人被某些東西控制著,就如被鬼控制著一樣可怕,無法擺脫又無力改變一些不理想的個人狀況。有一個被鬼附的人,他日夜喊叫,又用石頭砍自己,當地群眾以為控制了表面行為,沉溺便可以消除。他們用腳鐐和鐵鍊把他鎖住,再把他趕到墳地去,以為這樣便解決了問題。其實只處理了表面東西,他們完全察覺不到問題所在。

  直到耶穌主動去找這人,他問其名字,他回答是「群」(意思是眾多)。這不像人的名字,應該是鬼的名字。你看!他整個人已被鬼控制著,連與耶穌交談也要由鬼代勞。其實每個人內心抓住的東西不一樣,並容易沉迷在自己的世界裡,忘記身邊所有。耶穌這一問,令他醒覺已經完全失去了自己,內中隱藏著某些扭曲了的東西,惟有盡快脫離鬼的控制才可得救。

  但是,要脫離控制,談何容易!習慣之所以難改,因為已形成情感依戀。當時鬼知道耶穌要把牠們趕出去,牠們極不願意離開那地方,寧願求耶穌准許牠們附在豬群身上,結果二千頭豬橫衝直撞,投進海裡淹死了,當時的場面何等震憾!群鬼的控制力和破壞力,可以多厲害!耶穌看到這人真正的需要,他愛他,重視他,寧願犧牲二千頭豬,也不許鬼再進入人身。面前二千頭豬的屍體,足以令那人看到自己身上的鬼確實已經離開,也讓大家知道事情是多麼嚴重。

  人的行為都是由慾望驅使,如果我們對一樣物件或一種行為的慾念不能停止,就算不想做也停止不了,這樣我們可以說是進入沉溺狀態。通常當事人在做某事上會得到快感,就如人們看見漂亮東西,就會想:如果我可以擁有它多好!沉溺其實是愛錯對象,以為值得愛的東西只有一樣,以致將愛全放在這樣東西上,一直沉溺下去,猶如被綁。朋友,你若想有改變,就來投靠耶穌,祂可以賜予你有真自由去作出改變。若你想明天有所改變,今天就要先作出改變。

生活心窗:說習慣

  早前搬家,收拾時發現了一本久違多年,卻仍然印象深刻的暢銷口袋書,書名是 All I really need to know I learned in kindergarten,內容是關於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美好處事原則,以及平凡生活中隱藏的大智慧,忍不住又重看了一遍。

  這本小書以獨立成篇的小品來結集,短小精悍,慧黠幽默,對當時純為育兒「目標為本」的我,自是非常吸引。記得孩子大概是剛上幼兒園吧,正值建立生活習慣和技能的關鍵期,書中內容順理成章地成為筆者的育兒參考,列舉的生活事例有趣而兼具啟發性,當時獲得筆者認同是可以理解的。現在重讀,主要是對於「習慣養成」再多一點反思,尤其對自主的成年人來說,想看看這道譁眾的大膽題目,到底有多真確。

  「習慣」是甚麼?辭典的解釋是:「『習慣』一詞代表人類一些固定模式、並經常重覆的行為;它可能是透過持續學習而來,但亦可能受個別先天因素影響」。原本它只是個古老通俗名詞,但經過半世紀的開發,已由尋常百姓的用語,一躍進入心理學的學術殿堂,並且發揚光大,理論推陳出新,連神經系統科的專家也來分杯羹,被廣泛採納應用到各種學習領域,或是行為糾正的策略上。據近年某些行為心理學家研究所得,要建立一個新的行為模式,把它鞏固、成功內化成習慣,需時至少21天,正是電子業界給人們研發各種「培養習慣」Apps的依據。之後,這理論惹來不少爭議,不過專家們都一致認同:只要堅持不放棄,世上沒有培養不來的習慣!

  專家的觀點是強心針,習慣若假以時日,定必水到渠成,但筆者就個人經驗或自朋輩中觀察所得,以為他們太樂觀了。

  習慣有好壞之分,而人往往傾向好逸惡勞或捨難取易,好習慣似乎特別難培養,壞的則是得來全不費功夫。好習慣很可能某程度上是違反人性的,所以大多都不好培養。相比小孩子,成年人在培養好習慣一事上,絕對沒有優勢,小孩子勝在思想單純,沒有包袱,較少被既定觀念或舊有習慣所干擾。小時候讀過《習慣說》,就是說明積習難返的顯淺道理;所以與其說性格決定命運,不如說是習慣決定命運*,身邊不乏朋友因不良飲食習慣,而導致營養、消化或體重問題;亦有因長期不良姿勢而產生各種的關節疼痛症狀等,更遑論形形色色的沉溺行為,別以為只是青少年的專利。想起聖經這句話:「攻克己身,叫身服我」,真是一語道破,可能「習慣」也是個必須終身學習的課題。

  話說回來,望著眼前廳堂四處狼藉攤放的書本,耳畔彷彿再度響起家人的抱怨:「丟下亂七八糟的書本不管,就一本接一本的翻看,壞習慣真的改不了!」

*原句出自William James原文:“Sow an action, and you reap a habit, sow a habit and you reap a character, sow a character and reap a destiny.”

真心分享:黃曉盈

我喜愛體操,它可以有很多動作的組合和變化,更是一場包含不同元素的表演。若比擬人生,其實也是充滿高低起伏,在不同的轉變中,讓人有豐富的經歷。
帶著興奮學體操

  我的童年在澳洲墨爾本度過,有父母、一兄兩弟陪伴成長。我在香港出世,一歲移民澳洲,父母為了我們幾個孩子而移民當地。慶幸能夠生活在一個廣闊的環境,沒有太多功課壓力,還有空間去發展興趣和探索自我,擁有快樂的童年。

  澳洲是個充滿大自然氣息的國家,體育文化盛行,孩子在課餘能夠悠閒地去玩樂。那時候我很愛動,參加許多校外校內的活動,最喜歡周末去露營,還有夏令營、合唱團、籃球等留下愉快深刻的記憶。沒多久,我發現原來體操比其他運動更有趣。體操訓練場像個大遊樂場,上課時孩子們把軟墊搬來,鋪在地上,一起興奮地彈跳,好像躍進色彩繽紛的世界,盡情揮發能量,感覺有同伴陪著,特別好玩。我們家幾個孩子最初一起學習,不過哥哥很快放棄了,兩個弟弟也學了幾年,而只有我,對體操的興趣越來越濃烈。

  體操跟其他運動的特性不同,第一是技術很難掌握,對成年人來說特別困難,它不像羽毛球、網球那樣,成年人都能夠學習,或者只需掌握基本技巧就可以進行,而且學校體育課少有機會接觸。第二,體操有幾個項目,一套動作需要分拆成幾個步驟去練習,其中變化很多,動作的組合多元化,能夠不受限制去嘗試新組合,而我本身喜愛創新,又喜歡音樂和舞蹈,所以很適合我的個性。第三,同樣是競技運動,體操不是比賽速度和難度,它著眼於一套流麗的動作,包含很多表演元素讓人去欣賞,可以說更像一場表演。雖然練習了這麼多年,到現在我還不覺悶,仍然不斷找尋新想法,保持新鮮感。

港隊讀書兩兼顧

  父親因為工作關係,一家人回流香港,我當時約十歲左右,在墨爾本生活了接近十年,突然要離開熟悉的環境,跟朋友分開,特別是體操好夥伴的親密情誼,心裡感覺非常不捨。對於香港的體操前景,能否繼續學習等等,一想到要回去疏離的出生地,內心不免湧起擔憂。回到香港,我很順利考入港隊,再次走入體育館,驟然覺得很有衝勁。能夠繼續受訓,本來是值得慶賀的事,然而兩地文化差異和訓練方式不同,很快我就感受差落,心情低落了一會。我還在墨爾本的時候,代表維多利亞省的體育會去比賽,算是少有成就。教練注重學習氣氛,每每給予學生正面的回應,讓學生建立成就感,因此整體感覺愉快。香港這邊的練習,頂上「港隊」的銜頭,不再是以往在澳洲的興趣班了。教練的要求高,對學生的回應亦比較苛刻,練習時間長而疲累,壓力也大,最初是不開心。當時的日常生活,每天放學後趕到體育館,由四時半到八時半練習,然後回家完成功課,一星期練習五至六天。現在想起來,當時真的很辛苦,雖然我讀國際學校,功課算是少一點,畢竟也很勞累。捱過了一段適應期,竟又習慣了。

  當時體操在香港的發展仍處於初階,在我那個年代,香港人對運動員不太了解,也有些奇怪的想法,例如要麼做運動員,要麼好好唸書,又或者認為讀書不成,才會做運動員,總而言之就是認為你有運動才能,肯定讀書成績不佳。讀書方面,父母對我很信任,放手讓我處理。我對自己有要求,希望運動和學業兩方面皆有成績。以我過來人的經驗,運動和學業能夠雙線發展,我可以是個優秀的運動員,也是個優秀的學生。事實上,每個人一天只有24小時,因此學習自律、時間管理和處事的優先順序很重要。當要應付公開試,先專注讀書,暫停訓練;到預備比賽,就把訓練放在第一位。

  到了高中,我開始計劃畢業後的路向。人年紀漸長,想法變得實際,體會到父母親養兒育女的付出。為了幾個孩子高昂的學費,為了每次比賽必須負擔的開支,父親一直辛勤地工作,我覺得自己也應該為家庭經濟而著想和承擔。當時正在預備公開試,同時在爭取入選亞運的資格,兩方面我都很期待。亞運對運動員來說是個里程碑,是長久以來夢想的舞台,但那次沒有通過審批。比賽機會落空了,唯有對自己說,乾脆專心學業吧,然而心裡一直感到不甘心。後來我考入理工大學,修讀時裝設計,並繼續參加其他國際性的比賽,並沒有放棄運動和學業,繼續兩者兼顧。

平衡木上的突破

  靜待四年,到了2010年亞運,終於能夠代表香港出賽。接著2011年參加世界錦標賽,在跳馬、平衡木、高低槓和自由體操四個項目的總成績排名,如願以償爭取到參加奧運的資格。我繼續練習,感覺平衡木的動作已經做得穩固,當時距離奧運尚有兩個月時間,我還有可能突破自己嗎?我不斷構想新招式,忽然想到自己最擅長跳馬,何不利用這個優點去練習躍上平衡木的動作呢?我跟教授提出想法,他非常鼓勵我,一句「never say never」掛在唇邊。經過多番努力,終於自創一套「踏板前空翻一百八十度轉體上木」的動作,在2012年倫敦舉行的奧運比賽場上展現出來。這個空翻轉體動作,我已經在腦裡想像了無數次,祈求能夠發揮得最好。後來獲得國際體操聯會認可,命名為「黃曉盈跳」,終於為這趟旅程劃下最完美的一幕。

  縱然經歷過許多比賽,賽前我仍然會緊張,特別是亞運和奧運,那是人生難得一次可遇不可求的機會,心情緊張卻又極興奮。我非常感謝神把我帶到這個舞台上,無論勝負得失,只要能夠參與其中,我已經算是贏了。抱著這種心態,我才能夠放鬆去比賽。我從小開始接受訓練,逐步走向奧運,是一段漫長而艱辛的旅程,卻是神為我安排的神奇旅程。我一直向神祈禱,心裡感到平靜,我亦時刻提醒自己要感恩有這個機會。

跌下、停擺、再起來

  2015年我在日本參加亞洲錦標賽,這場比賽對我很重要,因為是預備2016年巴西里約熱內盧奧運的資格賽。我當然渴望再次踏上奧運的征途,可惜不幸的事情發生了。體操四個項目之中,我對高低槓最沒有信心,練習得最少。雖然備戰期間已經加緊鍛鍊,仍感到陌生,老是覺得雙腳離開地面,感覺不踏實。終於在日本的比賽場館,握住槓做迴環動作的當刻,忽然失手掉下來,那一刻的傷,仿似刀刺入骨的痛,心知不妙……

  第二天,我被安排送回香港,原來我左膝韌帶斷裂,需要緊急做手術。我還記得從高處掉下來的一瞬,腦海湧出許多練習的片段,還有想像中的計劃,一幕幕快速地飛閃。手術過後,我甦醒了,躺臥病床上,身體痛苦極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腦裡好像麻痺了,甚麼都想不出來,人像一部停止的機械,人生也隨之停擺。前後兩次手術,每天忍受痛楚去做復康運動。三個月坐輪椅的日子,再樂觀的人,也會感到沮喪,甚至憤怒。於是我告訴自己,每天訂下「迷你」目標,例如今天能夠站起來,第二天能夠行幾步路,只要能夠多行幾步,已經有了進步。這是運動教曉我的事情,每天為自己訂立能力可達到的目標,心態自會變得積極。同時我仍然需要神給予平靜安穩的心和力量去度過難關。神安排很多愛我的人在身邊。媽媽花最多時間去照顧我,她樂觀和隨和的性格,幫助我去面對這段日子,還有很多朋友和隊友的關懷,令我深深感到被愛。

  我由站起、學習行路,到重回訓練場,由最簡單的體操動作開始,已經是一年了。由以往信任自己的身體到懷疑自己的能力,我問自己為何要那麼辛苦。眼見不少運動員因傷退疫,但我不想如此過日子,而且我是個喜歡挑戰的人,能走得多遠就盡量走幾遠。感恩得到教練和隊友的接納和支持,我決定調整練習方向,把重心項目放在平衡木。

從受傷到經歷神

  在2018年亞運之前,我已經恢復到一定水平代表香港出賽。不幸再度降臨,我在一場本地比賽中再次受傷,左膝必須接受第三次手術,雖然嚴重性不及上兩次,但不論精神上和感情上都大受打擊,剛巧那段日子經歷愛情上的傷害,心情直插谷底,極為沮喪。回想起上次身體受傷,我對自己說,甚麼都捱過了,這回一定可以堅持下去。

  這兩次傷患,最大得著是個人靈性上的成長。以前做運動員,每一步都會好好計劃,認為憑自己的能力,可以掌握很多事情。現在我體會到神的掌管帶給我安穩和平靜的心,帶著這種心態去比賽,反而變得很輕鬆。我從小隨母親返教會主日學,雖然經常祈禱,但沒有熱心參加小組或查經。我很少主動去尋找神,只是星期日返教會。對我來說,神好像是Sunday God。直到受傷後,我願意主動尋求神,跟神的關係越來越親密,我在每時每刻,生活上最簡單的事情,都需要神,每個決定都會先問神。

  現在的我,切實地感到神與我同在。平時練習的體育館,牆上有掛鐘,指針搭正「12時」就會打鐘,我會趁這短暫的片刻,跟神說幾句話。為了時常提醒自己,手機安裝了應用程式,可以隨時讀經和看到每日金句。這幾年我跟教會小組的朋友,建立了親密的關係,他們是我的同路人,互相分享和鼓勵。學懂主動尋求神之後,我更加感受到神每天無微不至的看顧。面對困境,特別在疫情下,不會太過情緒化,免得讓情緒主導而對世態失望,或者受情緒影響而忘記神的真道。無論發生任何事,都要記著神是掌管一切,打開自己的心,主動去尋求衪,就會發現衪是無處不在,艱辛的成長其實伴隨著神的祝福。

人生是前進之旅

  運動是人生的縮影,好像坐上過山車,經歷很豐富,嚐到高低起伏,滿足和與失落貫穿人生。運動員去比賽,態度必須時刻進取,努力去爭奪獎牌,但比賽是很短暫的,所以人生不是比賽,而是不斷向前的旅程。我認為做人不用跟別人比較,這樣太很辛苦了,卻要明白神在每個人身上都有獨特的安排和計劃,因此我們要跟隨神的腳步,放下俗世的價值觀,不要只管追求事業、名譽、金錢等事情。

  近年,我更享受擔任體操教練,非常開心地教導小朋友,相信他們有無限的潛能與可能。我最近教導在大學修讀運動管理的大學生,教他們基本的體操動作。部分學生第一次接觸體操,部分曾經學習但放棄,經過一個學期的練習,他們的信心回來了。我第一次教成人學生,感到得著很大。能夠推廣自己最愛的運動,教導不同年紀的學生,希望他們對體操留下美好印象,將來他們變成老師,繼續把體操的熱愛和夢想延續下去。

院牧心箋

親愛的蒙恩太太:                                                                                                                字:1009

  自從蒙恩(化名)離世至今,已有半年多時間沒有與妳聯絡。今天能夠在一個感恩音樂會重遇妳,見妳臉上充滿喜樂的笑容,令我心感安慰,我相信蒙恩離世所帶給妳的哀痛已稍為紓緩。

  回想年多前,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探訪蒙恩,當時我介紹自己是醫院院牧,想關心他的病況。雖然對蒙恩來說是十分困難,但他仍用盡力氣跟我分享自己身體的不適。由於他未能清晰的表達,當下我對他的過往及病況不太掌握,幸好在一次午飯時間遇到妳及其他家中成員來探望他,從中了解蒙恩原是一位基督徒,基於身體不便而未能返到原屬的敎會,家人亦與敎會失去聯絡。在言談間我知道妳、蒙恩以及家人都想重返敎會,蒙恩更有一個心願,就是希望可以受洗加入敎會。於是我嘗試按妳所提供的資料去找尋,感恩終於找到蒙恩的敎會,並安排到該會的牧者前來為他在床邊舉行灑水禮。

  蒙恩在醫院住了幾個月後,由於病況稍為穩定,可以安排入住安老院以便照顧。我心以為一切已較為穩定,沒再那麼掛心。但我有一次於胸肺科病房內探訪另一位病人時,再次重遇妳。那時我看到妳面帶愁容,而且比從前見妳時多了點憂心,心裡不禁感到沉重。我們再次重遇,按妳所言真是天父的安排,讓我可以陪伴著妳及家人一同經歷這段不容易過的日子。我知道妳內心的擔憂,但妳每次穿上保護衣進到蒙恩的床邊時,妳卻表現得積極及信靠,而我每次探望蒙恩,問及他的情況及為他禱告後,他亦會盡他所能帶著微笑做個手勢,讓我看到他對天父的信靠。就這樣,我們在床邊分享生活點滴和世界時事,有說有笑,雖然蒙恩不能表達,但從他的表情看到他是聽得津津有味。

  記得那天中午時間,突然收到妳的來電,語帶沙啞地表達蒙恩的情況不太樂觀,而妳也不知如何是好,於是我立即跑上病房,當我擁抱著妳時,妳已哭不成聲。待妳稍為平靜下來,我就與妳一同進入病房為蒙恩禱告,將他交託給天父,直至子女們來到,對爸爸道謝又一起禱告。蒙恩就在那天零晨時分返回天家。

  在蒙恩這次住院期間,每天下午及晚上的探訪時段,妳總是坐在病房門外等候,以便第一時間入到病房探望丈夫,而我亦因此有機會關心妳及聆聽妳的種種心事。期間更感恩我們建立了進深的關係。蒙恩離世後我們仍繼續保持聯絡,在不同節日妳會帶來祝福及問候;在妳回醫院覆診時,亦總會約我見見面談談大家的近況。

  今天見到妳已漸漸過度哀傷,相信天父的安慰及保守正一直陪伴著妳。我為此而感恩,亦相信蒙恩也願意看到妳在家人的陪伴下,能重新適應並過著愉快的生活。

  願主繼續賜福及保守妳和家中各人!

關心支持妳的

楊院牧

從心出發:堅守服侍的使命

  從小我就知道自己不是那種滿懷大志,要向著「我的志願」訂立目標並努力衝刺的孩子。其實我的本性是喜歡用小聰明,甚至帶點懶惰和取巧。中四的時候選了理科,一來感覺會有較多出路,二來是要背誦的資料較少,所以後來中六選了數學班,也是想避開繁重難讀的生物科。按我的性格,醫科這個要求高、考試多、工時長的工種,又怎會是我的選擇呢?

  那為甚麼最後卻又當上了醫生?原來信仰在我的生命成長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中三升中四那年暑假,我在一個福音營中信主,漸漸經歷神的愛和改造,尤其到中七那一年,對信仰的追求更是認真和用心。主耶穌讓我看到自己的問題,祂不喜悅我那種追求短期好處和缺乏愛心的人生態度。我渴望能從事以生命服侍生命的職業,因而萌生了做醫生的想法。但入讀醫科又談何容易,更沒有信心自己能在高級程度會考取得讀醫的分數。不過,我知道自己可以做的就是付上努力,因為好的成績絕不會從取巧而來;更重要的是祈禱,因為我深信若讀醫是神的心意,祂定必成全;若未能入讀,也不用感到失敗,因為祂會帶領我走更合適的路。最終我順利入了醫科,高興和感恩之餘,更知道神要我在醫生這崗位上見證和榮耀祂。

  在讀醫的過程中,神預備了很多天使教導我如何去作一個基督徒醫生,在大學裡也有很多機會參與細胞小組及福音工作,當中認識了一班好友,自2000年到現在,仍是生活上和屬靈上的好兄弟,彼此同行互勵。

  畢業後需要選擇一個專科行醫,我的選擇是內科。這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科目,但似乎已不再是醫科生所熱衷的了。內科要讀的資料相對上較難且多,而隨著人口老化,在公立醫院的內科醫生工作量只會有增無減,加上內科醫生在私營市場一般叫價能力較低,升遷機會也較其他專科的少及時間慢,並必須留院當值,而且工作量一定多,此外還要面對每年冬天流感高峰期病人數量驟升的挑戰。這些現實的考慮往往令很多對內科有興趣的醫科生到找工作時感到卻步。我當時並非沒有掙扎,甚至入讀了內科仍會質疑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但內心同時聽到神藉聖靈的提醒,叫我不斷反問自己當醫生不就是要去服侍有需要的病人嗎?若我也認定內科的需要這麼大,還需要掙扎嗎?我更體會讀內科正好訓練我要撇棄練精學懶的本性。在過程中,我發現用心學習其實也是充滿趣味和滿足的。

  忙碌的行醫生涯很容易消磨人的愛心和意志,醫生也很容易把病人看為一堆堆的醫學問題,忘記了人乃有神的形象,每個生命都是寶貴的。感恩信仰不斷幫助自己突破軟弱,因為人的意志和道德有時也很難持久,唯有靠著主耶穌的愛,讓我好像從樹幹得著養份一樣,能堅守起初的愛心和服侍的使命。盼望神使用我,讓病人在被醫治的過程中同樣能經歷神的愛。

關心健康:吃蛇好不好?

  所謂「秋風起,三蛇肥」,不少市民喜歡在秋冬季節與親友享受一頓豐富的蛇宴。究竟蛇宴是否有益?蛇肉是否所有人都適合吃呢?

  三蛇是指眼鏡蛇、金腳帶、過樹榕三種,但毒性較強。蛇分有毒和無毒,有毒的蛇,其毒汁在毒牙下面的毒囊,蛇肉沒有毒,切去蛇頭,有毒的蛇也可食。廣東人特別喜歡吃蛇,已有悠久歷史,對蛇的烹調方法也層出不窮,最常為人饗用的是蛇宴。

  中醫認為蛇肉性味甘溫,有祛風濕、通經絡、舒筋骨、止麻痺的作用。現代研究認為蛇肉所含營養成分很高,蛇肉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其中有增強腦細胞活力的谷氨酸,還有能解除疲勞的天門冬氨酸,是腦力勞動者的良好食物。蛇肉含有的鈣、鎂,是以蛋白質融合形成存在的,因而更便於人體吸收利用,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骨質疏鬆、炎症或結核等。蛇肉膽固醇含量偏低,對防治血管硬化有一定的作用,同時有滋養肌膚、調節新陳代謝的功能。

  一般來說,體質虛弱、氣血不足、營養不良、容易疲倦者、風濕痺痛、四肢麻木、風濕及類風濕關節炎,脊柱炎患者;過敏性皮膚病,末梢神經麻痺者,都比較適合食用蛇肉。

  任何食物也有禁忌,蛇肉也不例外。蛇頭最好不吃;做蛇肉大餐不宜與豬肉、牛肉一起烹飪,吃的時候最好只吃蛇肉;吃蛇肉不宜同時食用土豆、洋蔥、青蔥、橘子;對於感冒發熱咳嗽、哮喘、內熱、瘡瘍、小兒、孕婦均不宜;忌吃半生不熟的蛇肉、防止野生的蛇肉有寄生蟲在裡面。

  蛇肉入饌,最好的烹制方法是清燉成蛇羹或炒蛇肉絲,可淨用蛇肉切絲,加上冬菇、木耳、桂圓、大棗、蓮子等配料燉羹。市面上的蛇羹其芡汁用了大量油分製成,使蛇羹成為高熱量食品,又在蛇宴當中,除了蛇羹外,還有各式油炸菜式,多吃容易致肥,偶然一次也無妨,但對高血壓、高膽固醇或患有糖尿病人士,以及消化系統失常、脘腹脹滯、內熱濕困者,應該盡量避免進食。

  至於蛇膽,性味甘寒,有祛風、清熱、化痰、明目的功效,是治療風濕性疾患、眼赤目糊、咳嗽痰多等之良藥。以蛇膽汁、川貝母為原料制成的「蛇膽川貝液」,是目前使用的成方。

  蛇退下的皮名蛇蛻(退),又名龍衣,味甘鹹,性平,有祛風定驚之功。在中國南方民間有用蛇血治病,印尼人認為飲蛇血有利保健,但生飲蛇血、生吞蛇膽是非常不衛生的,有一定危險性,可引起急性胃腸炎和一些寄生蟲病。

關心健康:五招「踢」走脂肪肝

  肝臟是我們身體的第二大器官,負責消化及儲存食物營養素、製造膽汁和解毒等重要工作。當過多脂肪在肝細胞內積聚,脂肪肝便會形成,影響正常肝功能。除了肝酵素可能有異常外,脂肪肝並沒有明顯症狀,但部分患者的肝臟會演變成肝硬化及肝衰竭,罹患肝癌的風險亦會因此而增加。

  脂肪肝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及非酒精性脂肪肝兩種。前者是因攝取過量酒精而成,後者與過量飲食和缺乏運動有關。研究資料亦發現肥胖、粗腰圍、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和代謝綜合症等都跟脂肪肝有密切關連。

  在西方國家,脂肪肝流行率估計介乎15%至42%之間。香港的情況跟西方國家相似,在2010年首次大規模肝臟健康普查研究中,港人出現脂肪肝達42%。與女性比較, 26至55歲之間的男性發病率最高。

  脂肪肝是可逆轉的。治療脂肪肝的良藥就是跟隨一個可行及可持續的健康飲食及運動模式。以下有五招教你如何「踢」走脂肪肝。

第一招:由脂肪入手

  為減低食物中脂肪酸在肝臟內轉變成脂肪及存積在肝內,建議選吃免煎炸、免汁、去肥及去皮等食物。多選用蒸、燜、燉、焗和一些低脂食物如魚背/尾、雞肉(去皮)、豆腐、牛柳及瘦肉來代替魚腩、雞翼、炸豆腐、肥牛及排骨等。小心一些隱藏脂肪如牛角包、炒飯/麵及薯條等。每日脂肪建議攝取量男士為50-60克,女士為40-50克。

食物 脂肪 (克) 食物 脂肪 (克)
蒸魚100克 4 炸魚100克 15
雞肉(去皮)100克 8 雞翼100克 20
瘦肉100克 6 排骨100克 20
白飯1碗 0.7 炒飯1碗 12
方包(2片) 3 牛角包1個 12

第二招:注意「糖」

  高糖分飲食,特別是果糖,會加速脂肪肝形成。建議避免飲用汽水、果汁、進食甜品、蜜糖、大量生果等。生果每天2份已能足夠供應身體所需的維生素。 1份生果等於1個細橙/蘋果/梨、 1隻短的香蕉及半個火龍果等。生果進食時間較好在正餐前或後兩小時進食。

第三招:小心越飲越多酒

  酒精攝取過量可引致酒精性脂肪肝。一般來說,建議健康男士每日不飲超過2個標準酒量單位、而女士則每日不飲超過1個標準酒量單位的酒精飲品。為避免因攝取酒精而導致低血糖,避免空肚飲酒。

第四招:經常運動

  運動不但能消耗卡路里,亦同時能提高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建議成年人應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如急步行、跳舞、游泳、打羽毛球等。

第五招:穩守正常血糖值

  血糖水平最好經常維持在建議的範圍內。因為多餘的糖分會變成脂肪儲存在肝內。正常的血糖值為4至8mm/L。若你現在對自己的血糖值或飲食有問題,請詢問你的醫生、護士或營養師。

解開心結:偷走快樂的五個小偷

  近年的一個熱門話題就是香港人快樂嗎?似乎愈來愈多調查顯示香港人並不快樂,例如2016年英國新經濟基金會發表的「快樂地球指數」 (Happy Planet Index 2016)顯示香港排位第123名,比中國排72位還低;而在2014年美國民調機構蓋洛普(Gallop)對全球國家及地區快樂指數的調查中,香港只有39%的人覺得生活愉快,排行尾四!此外,中文大學生活質素研究中心在2013年的研究指出,在2000名15至70歲的受訪者中,有高達38.9%出現情緒困擾症狀。這些數據在在顯示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香港人的快樂指數不甚理想。

  若要提升香港人的快樂指數,除了改善社會環境和氣氛之外,個人心理素質的修煉和提升也不可或缺。在香港這個極度物質化的社會中,心靈的教育一向貧乏,過度或盲目地追求金錢和物質享受,只會造成更大的空虛和不快樂。著名作者約翰.伊佐(John Izzo)在他的近作《是誰偷走我的快樂?》(The Five Thieves of Happiness)中提出非常獨到的見解,闡釋五個叫現代人不快樂的元兇或「小偷」,值得和讀者分享一下。

  第一個快樂小偷名叫「控制」,我們不快樂並非因生命中發生的事,而是我們不願意單純接受當下現實,要掌握結果的慾望才是叫我們不快樂的真兇。大多數人以為快樂的秘訣是活在當下,但其實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放手,不再試圖控制。若不願意接受人生種種的現實,只會帶來內心的折騰,只有放手不執著於控制,才會產生內心的平靜,能真正的活在當下。

  第二個快樂小偷名叫「自我」,即是自我中心:覺得世界應該圍著自己打轉,沒有比自己更重要的事情,於是害怕失去自己所擁有的,無論是金錢、物質、健康、享受、名利、地位等等。這個小偷也會叫我們對別人的需要和痛苦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結果只會孤獨地生活在自己築起的圍牆之內,難於建立親密的關係,快樂也會自然離你而去。我們當放下「自我」,存謙虛的心與別人分享快樂和痛苦,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第三個快樂小偷名叫「覬覦」,是一種帶有嫉妒的慾望,是指當我們看見別人擁有或自己沒有的東西時,心生妒忌甚至是忿忿不平的感覺。我們總是想更有錢、更有地位、更有天賦、更好身材……,只是關心與別人比下去的問題。「覬覦」這小偷搶走了我們心存感恩的能力,只會埋怨為何上天不可以給我更多!我們不會與別人分享他們的快樂,只會對他們的幸福和好運感到怨恨。覬覦的解藥就是感恩。研究顯示,感恩是一種非凡的力量,能夠增強個人幸福感和改善健康,更能加強利他行為,促進社會和諧。可幸的是感恩是一種可以學習的心理狀態。

  第四個快樂小偷名叫「消費」,它在你耳邊不斷地說,除自身以外,你還得往外追尋才能得到快樂,其實快樂並非在乎你擁有多少和如何消費,快樂是一種心態,一種選擇。只要知足,就能常樂!快樂可以很簡單,就是滿足於你所擁有的,擁有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足的心態,不斷地消費並不能帶來真正的滿足。

  最後的一個快樂小偷名叫「安逸」,最形象化的描述就是一個癱在梳化上,手裡拿著電視遙控器,昏昏欲睡的人。「安逸」叫我們停留在一個頻道,保留同一個舒適的坐姿,卡在一個不會帶來生命力的常規循環之中。這小偷想要我們停留在陳舊思想的窠臼裡,阻礙我們突破和尋找創新,結果我們就失去因學習而來的滿足和快樂。

  認清這五個「快樂小偷」的真貌,不中它們的詭 計,才能擺脫它們自由地活出快樂的人生。

醫病同心:等候的必重新得力

  我在重讀中四那年患上思覺失調,那時因讀書壓力大加上感情問題,便得了此病。若不是上帝差派家人、同學、朋友、醫護人員作我的守護天使,相信我很難獨自在困境中重新站起來。

  這麼多年來,我體會到最要緊是定期覆診和依時吃藥。我曾經嘗試過不吃藥,結果舊病復發要入院留醫。住院期間真的很辛苦,且失去自由,但感恩爸媽、同學、朋友、牧者及弟兄姊妹都時常到醫院探望我。多謝他們對我不離不棄的愛護,尤其父親每天都帶備我最喜歡的食物給我,有時煲靚湯,有時更給我意外驚喜。雖然同學、朋友和傳道人都忙著上班,但他們仍時常給予鼓勵支持和為我代禱。我每天讀經、祈禱、唱詩、靈修,有時寫文章,創作新詩歌,有時做職業治療,日子也過得容易和充實一點。

  猶記得有一次一位中學同學在百忙之中帶了兒時照片與我分享,另一位中學同學又買了護膚品和基督教萬年曆送給我。還有舊同事、中學英文實習老師、契姐寫信給我,送上細緻的關心和溫柔的祝福,令我深感溫暖和甜在心裡。醫生、護士、社工們都幫助我,猶如守護天使,令我感激。還有院牧也很關心我,時常開解我,為我祈禱祝福。後來我終於可以出院了!

  感謝主讓我在患病過程中深感主愛,經歷人間有情。「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就是主賜給無比的力量,令我不怕困難和逆境;雖然面對苦難,只要謙卑等候,最終都能靠主振翅再飛。

  由1989年成為義工至今,已經29年了。我在義工服侍中學習到接納和關懷別人,並用真誠的心待人,從中讓我更體會愛與被愛的真實。令我感到滿足的還不是得到獎項,而是在生命中能遇上一群天使!雖然我仍經歷不少痛症,但我堅持不斷學習增值,既讓自己生活變得充實,又可以增加知識和擴闊自己的視野,實在一舉兩得。

  還要感謝與我同行了17年的「基督教愛協團契」,機構的同工和導師們愛心服侍,成為我的聆聽者和好友,讓我在康復路上不感到孤單。衷心感謝給我包容、愛心、接納、支持及鼓勵的每一位,更要感謝主的恩典夠用,在我這軟弱的人身上顯得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