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依舊:回鄉.客棧 ─ 途經義莊的最後一程

  電影《落葉歸根》中,病重的朋友向主角訴苦,說害怕客死異鄉後會化為無主孤魂,得到主角一口承諾:「你過身後,我就是背也要把你背回家鄉!」其後朋友病逝,主角果然歷盡千辛萬苦將朋友背回鄉間。電影除了展現朋友間的道義,其電影名稱亦道出中國人對身後事的傳統觀念─落葉歸根、入土為安。這種觀念在華人社會一直根深蒂固,及至十九世紀,遠赴重洋的華工亦希望自己的遺體能運回家鄉安葬,當中義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為何會有義莊的出現?

  義莊建立的主要原因有二:第一,為海外華人提供原籍歸葬服務;第二,為本地居民提供暫時安放先人遺體的地方,使他們有足夠時間尋覓合適墳地。

  探究前者,得一提海外華僑在異國所建立具有地緣色彩的會館和血緣色彩的同鄉會等組織,這些組織除了維護會眾的自身利益外,亦會提供喪葬服務;而義莊則應運而生,成為運送的中途站。中國人重視鄉情,加上對先人遺體的尊重,所以客死異鄉也要將遺體運返出生地,讓落葉得以歸根。即使不幸未能將先人的遺體運返,他們也會運送一個空棺木回鄉,當作運回死者的靈魂,圓死者「回鄉」的心願。所以義莊有時候也會接收到空棺木。

  至於暫放先人的用途則源於中國人多信風水命理。信者認為山墳地點和落葬的時辰會影響後人的壽元或健康等問題,故此為先人下葬不能輕率急切;加上葬禮往往要等死者家屬到齊才可進行,而集合家屬亦需時間,義莊正好解決了棺木暫存的問題。

東華義莊聞名海外

  本地以至海外華人都對義莊服務需求殷切,但多年來能夠聞名海外的服務單位,要數東華義莊。東華義莊特別獲華人信任,內在條件方面,因東華三院乃香港政府認可的慈善團體,而且總理大多是非富則貴的商人,早年他們又可以「捐官」,意思即是可以買官,所以他們能同為官員和商人,與海外接觸頻繁,為處理義莊的問題帶來便捷;外在條件方面,香港的地理位置適合成為轉口港,而且政局相對於內地為穩定,為香港成為原籍歸葬的中轉站帶來機遇。

  再者,東華義莊所提供的服務十分仔細周到,不單只是照顧離世者,也照顧正在航行去美洲途中的華人。當年東華三院會施贈數副棺木予航赴美洲的輪船,萬一有華人於航行的途中離世,船上職員便會把他的遺體暫存在該副棺木中,抵美後再交予東華義莊處理。由於當年華人稱美洲為金山,所以有關棺木也稱為「金山棺」。

東華義莊遇到的困難

  隨著義莊營運日久,名聲開始建立,東華義莊受到海外華人信任,營運上的困難亦接踵而來。

  首先,戰爭幾次令到義莊營運幾乎停頓,戰事每禍及香港,棺骨運送便被大大阻撓。在日本佔領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歲月,日本禁止香港輸入物資到內地包括棺骨,從外地送抵香港的棺骨結果要囤積至戰爭結束才能運返內地。但數年後又爆發中國內戰,棺骨運送再次停頓。雖然戰事過後,棺骨運送回復正常,但一時之間也難以處理之前囤積在義莊的大量棺骨,即使擴建地方仍未能解決義莊過度擠迫的問題。當時幸得各同鄉會及其他團體攜手合作存放義莊棺骨,問題才得以舒緩。

  但即使在和平年代,運送路線暢通,東華義莊仍要應付好些「麻煩」。當年東華義莊會運用俗稱「蝦苟艇」的小型漁船,將先人棺木經水路運返內地。對於有關運費,東華已經要常常處理長生店「坐地起價」的情況;在船運過程中,更要面對地方官吏以至海盜的勒索。義莊提供的服務表面上受到各種協議和法規保障,但按當年香港和內地的法治水平,即使掛著「東華義莊」這個金漆招牌,亦難保一帆風順。

  雖然東華義莊遇過不同的困難和挑戰,但它依然營運至今,甚至名人蔡元培先生、林百欣先生、周啟邦先生等遺體也曾安放於這裡。或許今天大家提及義莊就只聯想到死亡,然而它百多年來卻撫慰過無數海外華工,是達成他們落葉歸根這個心願的一個中轉站。它不但見證了百多年來華工在遠洋漂流的辛酸史,對傳播中華文化的鄉土觀念更是功不可沒。

心得其法:損害感情要賠償

  謝小姐被性騷擾,她向僱主提出投訴,但僱主不但沒有給她回答,反而把她解僱,她決定作出投訴。許小姐因懷孕而被僱主取消聘用合約,她當然不服,也同樣作出投訴。她們可追討的不僅是收入上的損失,還有「感情損害」的賠償。

感情損害

  任何人士如果由於性別、種族、殘疾或家庭崗位而被歧視、騷擾或中傷,均可根據《性別歧視條例》、《種族歧視條例》、《殘疾歧視條例》及《家庭崗位歧視條例》就「感情損害」追討賠償。

  感情損害賠償的原則是屬於補償性的,法庭在考慮此賠償項目時會公平對待雙方,不會因受害者對冒犯者的行為感覺憤怒而提高賠償金額。但賠償數目也不能訂得太低,否則可能令人感覺歧視條例不被重視。 法庭認為社會人士應該對歧視他人者予以譴責, 賠償金額應反映這種歧視行徑是錯誤的,可是過高的賠償金額亦不適宜。 法庭在評估感情損害賠償金額時可參考人身傷亡賠償案件,以及考慮當時生活指數以及市民購買力和物價。 除了「感情損害」的賠償,受害人還可以根據《性別歧視條例》要求被告人作出書面道歉,及要求法庭作出懲罰性或懲戒性賠償。

案例

  在香港首宗涉及性騷擾及感情損害賠償的案件中,被告人暗中把攝錄機放在其大學女同學的宿舍房間,拍攝她的一舉一動,包括更衣。被告人後來更向朋友展示錄影帶。法庭裁定被告人作出了性騷擾行為。法官考慮到受害人在發現攝錄機之時以及隨後幾個月所感到的震驚、沮喪、侮辱及被背叛的感覺,但同時亦考慮到受害人是一名學生,當時並非社會上的知名人士,錄影帶亦沒有向大批公眾展示。因此,法官評定被告人需支付感情損害賠償$50,000、懲戒性賠償$20,000及加重的損害賠償$10,000。

  在一宗因懷孕而被僱主歧視的案件中,上訴庭指出“以任何方式歧視一名懷孕婦女是極為嚴重的違法行為,法庭亦必會向該名被歧視的懷孕婦女作出可觀的感情傷害賠償以反映法庭保護懷孕婦女的決心。 一般來說,賠償額不應低於$50,000。 ” 在該案件法庭評定的感情損害賠償及懲罰性賠償分別為$62,500及$10,000。

  此外,在該案件,上訴庭引述及接受英國法院所訂下感情傷害賠償的三層定額原則如下:

  1.最高級別的賠償金額15,000至25,000英磅,針對涉及長時間歧視及騷擾行為的最嚴重案件;

  2.中等級別的賠償金額5,000至15,000英磅,針對嚴重但不屬於最高級別的案件;及

  3.最低級別的賠償金額500至5,000英磅,針對只發生一次或個別事件而不太嚴重的案件。

求助

  任何受到歧視及騷擾的受害人,皆可向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投訴,平機會會先調查及安排調解,若調解不成,平機會則考慮向受害人提供法律協助提出訴訟。

院牧心箋

嘉嘉:

  妳好!近況如何?

  記得去年三月妳轉過來我所負責的病房,當時妳患有嚴重糖尿病並引致腎衰竭,需要「洗肚」,亦剛中風不久。醫護得悉妳想找人祈禱,於是轉介到院牧部。想起第一次與妳見面,看到妳年輕的臉孔帶著落寞,躺在床上,對身體病患的變化感到無助及沮喪 — 因中風而引致行動不便、久未癒合的傷口帶來痛楚、血壓不穩引致頭痛和頭暈、截肢與否的掙扎、疫情下家人朋友未能探訪的孤單等。在艱難的時刻,妳想起了中學時曾信仰的基督教,很想有人與妳一起祈禱,之後我就成為妳床邊的禱伴了。

  在妳住院期間,每星期我都去到病房與妳一起祈禱,聆聽妳分享信仰的歷程。妳中學時就讀基督教學校,在校內信主並有美好的團契生活。妳亦喜歡逗留在校園內的小聖堂,言談間妳曾用軟弱的手打開手機,給我看小聖堂的相片,我相信這地方曾帶給妳很多美好的回憶!之後,妳也分享中學畢業後因工作不定時關係,已沒有再接觸基督教和返教會。在經歷病患中,妳重投上主的懷抱。後來,妳更決定接受洗禮加入教會。回想那天見證妳在床邊洗禮,看到那份單純信靠的決心、並天使般的微笑,沐在主的愛裡,彷彿將身體不適的痛楚統統忘記了!往後的日子,因著上主的幫助,妳與父親的關係復和,而妳常為父母親對妳不離不棄的支持及照顧而感恩!與此同時,妳很渴望所愛的父母也願意認識主,享受豐盛的恩典,並切切為這事祈求主!因著主奇妙的作為,妳親自帶領了父母信主,當我聽到妳分享這個好消息時,我既感恩、又感動!

  此外,妳曾提及踏入職場不久已在所從事的專業上獲得輝煌的成就,妳不單得到上天給妳得天獨厚的聰穎及能力,也是一個事事力求完美的人!曾經聽妳分享過不同的夢想,可是因著身體病患的限制,未能一一達成!當我與妳談及未能完成的夢想時,感到妳的釋懷及放手,安然接受「未能達成」的結果!我相信:上主賜給妳生命中的滿足,已超越妳期望所有夢想達成的執著!與妳同行的日子,上主藉著妳的生命,讓我看見祂賜予給病人的愛、盼望並堅毅的信心!從妳家人口中得悉妳的身體情況已大不如前,生活上亦需要人照顧,祈求主繼續與妳同行,賜你足夠的恩典!願主祝福妳,賜妳平安!

 掛念妳的林院牧

從心出發:感受生命的張力

  「你長大後想當甚麼職業?」「醫生!」我鄰座的女同學答,幼稚園老師一臉滿意。「那麼杜同學呢?」電光火石間我答了:「醫生!」老師又順著問下一位。這是透過觀察推斷出最安全的答案,若不然我差點就答了「賣珍珠奶茶」。

  成長中很多人問過我類似的問題,「醫生」永遠是最神聖光鮮的答案,然後成為一個自證預言。醫科面試時,當其他考生分享立志行醫的故事時(孰真孰假叫人感動,虛虛實實不必深究),我卻沒甚麼吸引人的故事,只有一顆真心去幫助弱者,與他們同行,這工作值得我奉獻一生時間。雖然文憑試失手,但最後仍考上醫學院。

  隨後幾年,渾渾噩噩,考試勉強混過去。但隨著心智越成熟,越懷疑自己唸醫科的意義。讀了三、四年,對自己說「洗濕了頭」,畢業再說;畢業之後,看著糧單,更沒有勇氣辭工。醫生終究不是上帝,很多情況下做甚麼都徒勞無功。一次又一次職場上的挫折,菜鳥醫生每天上班都懷疑人生,直到第五波疫情的來臨。

  那段日子萬人染疫,病房爆滿,無數病人滯留在急症室或等不到上病房。夜間攝氏十度,寒流吹襲,大堂和停車場擺滿病床;中間只得一塊帆布區隔,旁邊堆疊數十個屍體袋。平日急症室的工作是盡快找出病因,穩住病情,然後把病人送到合適病房。但疫情下的工作幾乎倒轉——病因明顯且病情隨時轉差,卻沒有床位安置病人。急症室欠缺人手應付:誰來為額外的二三百個病人量度血壓?誰來給長者餵飯?誰來照顧每天需要洗腎的病人?這段非常日子,默契就是同事把剛送來染疫的長者直接推到我面前,二話不說就要去忙別的,我也不用多問,趕快接手替長者做快測、換衣服、做心電圖、抽血打點滴上鹽水,安排照X光。

  早上八點埋首,抬頭望鐘已是晚上八點。忽然護士通知,某病人情況轉差,我決定再留一會兒。他是新冠嚴重併發症的病人,與家人的共識是心臟停頓時不作心外壓搶救。看他痛苦掙扎,還有家人的焦躁難受,於是提議給他注射一點嗎啡,讓他稍稍減輕痛楚的離開。急症室向來會盡辦法搶救,如今竟做起懷安服務來,也算是罕有景象。

  終於可以坐下來對著著杯麵謝飯祈禱,頭好暈,腰背好痛,但我以感受生命的張力為滿足。麥煒和醫生曾幽默分享:「醫生有時是神,有時是鬼,但從來不是人。」這幾年曾收過病人的感謝牌,也試過跟病人對罵到要幾個護士把我們拉開。醫生從來沒有特別神聖,病人需要我時,再忙也絕對不能走。就如耶穌一樣,祂永遠與人同行。Cure may be futile, but care is never futile,這是當醫護最大的榮耀。我慶幸我得了如此位份,是為了現今的機會。一切都在上主的手中。

關心健康:兒童飲食需要及常見飲食問題

  兒童的營養非常重要,充足的營養能支持健康的身心成長。飲食種類繁多,家長應該如何為孩子選擇更好的飲食呢?衛生防護中心網站有很多實用的參考資料。在這篇簡短的文章,我將會分享一些常見的、與兒童有關的飲食問題和建議。

吃得慢,一餐用一個半鐘都未吃完!

  孩子吃飯慢的原因很多,例如無胃口或不感肚餓(因茶點份量太多或喝太多牛奶);食物太硬或太大,無法咬斷或咀嚼;經常一個人吃飯;吃飯時候玩玩具等。

營養師建議:

  食物適宜較軟身,切成小塊能夠一口咀嚼,例如三歲孩子可以吃小雞腿(靠近翅膀部位),或將雞翅膀切開兩份。牛奶含豐富鈣質,但不是飲奶越多長高越快。兩歲以上的兒童每天飲兩杯(500毫升)牛奶已足夠,過多會減少正餐進食份量。提供一個安靜的用餐環境,避免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或玩玩具。陪伴孩子吃飯——孩子喜歡跟父母一起吃飯,這時亦是向父母學習的好機會!

挑食!

孩子不吃蔬菜,把不愛吃的食物吐出來或含在嘴裡;不過如果有巧克力、糖果或薯片伴著,就會很快吞下去!

營養師建議:

首先,避免強迫孩子進食,他們有自己的節奏去接受每種新的食物和其質感。如果他們不願意嘗試,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看到父母、兄弟姐妹或朋友在吃。不過要注意一點,若孩子進食有進步,父母不應過分地表揚,因為孩子有可能利用食物來控制父母和照顧者。

兒童每天需要進食多少份量呢?

碳水化合物是供應熱能的主要來源,正餐應進食足夠的飯、麵、麵包或薯仔等。從小養成進食蔬菜水果,每餐可由細半碗蔬菜開始,水果可吃一整個,每天進食一至兩次,以吸取足夠的纖維。果汁不要添加糖份,也不需每天供應。蛋白質對細胞生長及免疫系統非常重要,但父母經常以為肉類比飯、麵包等重要,大部分的兒童因而攝取過量蛋白質。

2至11歲兒童需要進食的份量

種類 2 - 5歲 6 - 11歲
五穀類 1.5至3碗 1 碗 = 250 - 300 毫升 3至4碗 1 碗 = 250 - 300 毫升
水果 最少1份 1 份 = 1 個中型水果 最少2份 1 份 = 1 個中型水果
蔬菜 最少1.5份 1 份 = ½ 碗熟菜 最少2份 1 份 = ½ 碗熟菜
肉類/蛋白質 1.5至3両 1 兩 = 1 個乒乓球大小的肉類 3至5両 1 兩 = 1 個乒乓球大小的肉類
奶品類 2杯 1 杯 = 240 毫升 2杯 1 杯 = 240 毫升
水/流質 4至5杯 包括清水、奶、清湯 6至8杯 包括清水、奶、清湯
油、脂肪類及糖類 少量,因已包含在許多食品裡,所以沒有特別建議攝取量。

關心健康: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泛指進食含有毒素所污染的食物後,出現以腹痛、嘔瀉等爲主要表現的中毒類疾病,臨床上與急性胃腸炎的症狀相似。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統計數字,香港近年平均每年食物中毒個案約200宗,影響約700人。

病因及症狀

  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見原因有:進食動植物的生物鹼(包括真菌毒素中毒、動植物性食物中毒)、化學性食物中毒(如重金屬污染或殘留農藥)、細菌性食物中毒(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原蟲性腹瀉(如阿米巴痢疾)、病毒性腹瀉(如諾克病毒、輪狀病毒)等。大部分個案為細菌性食物中毒,多發生於氣溫較高,有利細菌繁殖,食物容易變質的夏秋季節。

  患者在進食受污染的食物後,毒素積累達可致病量,就會出現以胃腸道爲主的症狀。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大便一天多次、呈粥水樣、腹部壓痛、腸鳴、伴發熱、乏力等。重症者甚至出現血便、脫水、休克等情況。患者一般於進食變質食物當天至三天内起病,多在三天内自癒。

從中醫角度理解食物中毒

  根據食物中毒的臨床表現,中醫診斷分為「嘔吐」和「泄瀉」。少數因侵襲性細菌引起粘液血便的患者,中醫診斷為「痢疾」。

  輕症患者經中醫治療後,一般可得改善。中醫通過減輕胃腸道炎症,避免因反復嘔吐與泄瀉而引起脫水,從而穩定病情。診斷一般分爲:胃腸濕熱、腸道寒濕、食滯腸胃等證,以及疾病後期的津氣虧虛和陽氣虛脫證。唯症狀嚴重,病情反覆不癒者,應到醫院進一步檢查。

常見中醫食療保健推介

1. 選穴按摩

1. 足三里

  可調節神經,調補脾胃氣血,治療腸胃不適,反覆嘔吐的症狀。此穴在外側膝眼下四横指,脛骨旁開一橫指處。左右兩邊各揉按3-5次,每次1-2分鐘。

2. 公孫

  可調理脾胃氣機,治療腹痛嘔吐,不欲飲食等症狀。此穴在足大趾內側、近足弓突起的高骨後緣凹陷處。左右兩邊各揉按3-5次,每次1-2分鐘。

2. 飲食建議

  患者應停止進食引起不適的食物。飲食應以清淡、稀軟、易吸收、少渣少油為原則,以減少脾胃負擔。忌食刺激、油膩、生冷、堅硬難以消化的食物。

  食物中毒早期,如瀉下過劇,要注意水份少量多次攝入,亦可飲米水加少許鹽調味,或沖泡綠茶水。病情有所好轉後,再轉爲少油、少渣、流質食物,如幼麵、稀粥等。腹瀉停止後,則可逐漸加一些蛋羹、肉碎、菜泥、軟飯等。恢復期可食健脾補益之食物,如飯、山藥、扁豆、蛋類等。但其原則是先稀後軟,先清淡後健脾,所選食品要新鮮易消化,減少粗纖維食物。

  康復後調養脾胃可選用小米蓮子淮山粥:

小米蓮子淮山粥

  • 成分:小米二湯匙,蓮子10克,淮山10克。
  • 做法:小米、蓮子、淮山洗淨,加適量清水煮成粥狀。溫服。
  • 功效:營養補益,健脾安神
  • 性質:平
  • 適應症:疲倦乏力,胃口欠佳,夜寐不安。

預防及調護方法

  所謂「病從口入」,平素要注意飲食衛生。處理食品和進食前應洗手。烹飪時要分開處理生熟食材,動物食品和隔夜飯菜需徹底煮熟。注意食材的保質、保鮮,及烹飪環境、器具和食材的清潔。避免光顧無牌食肆和食用有毒動植物。

  進食後若出現不適,應盡早求醫。嘔吐泄瀉期間應卧床休息,注意保暖。

解開心結:癌症病者的靈性成長和意義重尋

教會姊妹的真實經歷

  我教會的一位姊妹於2021年確診乳癌第二期,而2022年初化療的時候,碰上新冠確診。當時她的女兒剛生下第二個孩子,母女倆人只能夠透過視像見面,那段時間對她來說真的很不容易面對。

  她跟我分享的時候,述說確診當晚,在回家路上附近的公園見到一雙足印的雕像,那刻頓時感到神一路的保守和看顧,縱然面對惡訊,神也讓她看到這雙足印,那是一個確據。

  在患病及治療期間,因疫情的關係她不想公開給親友知道,只跟幾位基督徒的婦女親友分享乳癌的訊息,以及自己的心路歷程。奇妙的是,她們都明白和體諒她的處境,並告訴她身邊也有一些同路人。此外,她又把神在她身上的奇妙作為,分享給初信的親人,堅固他們的信心。這樣由原先缺乏自信,不善於在別人面前表白,習慣將自己的感受藏在心裡的她,逐漸打開心扉,先在乳癌基金會刊出一篇文章,及後在報刊亦分享感受,最近也在教會聚會中作見證。透過身邊一些親人朋友的鼓勵和代禱,她開始踏出去。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立比書4章6-7

  她想起一首喜歡的詩歌,歌詞說到:「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定必歡呼。」在難過的時候給她鼓勵和打氣。其實癌症治療的過程,帶給這位姊妹不少的困難,例如在電療化療期間,頭、頸、手、腳及腰部都感到痛楚,影響睡眠也影響心情。但同一時間,她好像有了不同的角色,除了是一個患病者,也是一位見證者,透過自己的病,反過來鼓勵身邊的人。她自己的反思是:「回望,原來神藉著病患去改變和建立我,也可用我的見證讓人認識神。」最近她的見證派出了二百多本,她也在教會的戶外崇拜跟好些婦女分享經歷。

  我和這位姊妹雖然不多見面,但從她的聲音裡,我感受到她的熱誠和希望,一個更好的她出現了,神藉著她患這個病,帶動她活出更新、更真實、更能與人分享的生命。在這病前後期間,她成長了很多。

癌病經歷、靈性成長和意義重尋

  一些研究發現,癌症病人的生活功能,原來和他們的靈性層面頗有關係,能夠從患病經歷中找到意義和平安的病人,在家庭、社交、個人甚至身體功能上也比較好。另一些研究發現 ,雖然抑鬱在癌症病人當中比較普遍,但靈性成長的層面似乎可以保護病人,減少抑鬱的症狀,因此不能忽視信仰的力量,可以幫助癌症病人的心理與靈性層面,不至失去盼望。

  靈性的層面其實涵蓋多方面,包括與神緊密的關係:透過禱告、祈求和感恩,經歷神的回應,透過在教會群體的表達、分享和見證,進一步表現出個人與神的真正關係。靈性的層面也包含了個人價值和意義的重尋,尤其是患重病的時候,絕大部分人都會感到迷惘、不知所措甚或失去方向,不住思索「為甚麼我的人生會是這樣的呢?」除了治療疾病外,能夠有機會去重新尋找人生的方向,不至失去盼望,其實是最重要的。

  剛才這位姊妹,在確診當天看到公園的一雙足印,實在絕非偶然。因為就在當下,她確認神一直在扶持著她,縱然遇上人生中很困難的日子,這對足印給她帶來了盼望,鼓勵她在以後面對治療和人生道路上,也要為神作見證。我們看到姊妹的心裡萌生了希望、方向和意義。

  姊妹隨後的分享和見證進一步確定了她的人生方向。本來缺乏自信的她,能夠站在眾人面前,分享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和神的奇妙安排。我了解到,以她這個年紀,本來生活安定,可以弄孫為樂,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令她身體和精神也不如以前。在這個打擊下,人生路如何走下去本來很不容易,但信仰的確據就好像為她前面鋪上了紅地氈,讓她可以一直的走下去。在她的見證分享裡,見到一個整全的故事:由人生美好的階段,突然遇到打擊,身體嚴重的飽受折磨,去到靠著神可以離開掛慮和危險,繼續走下去,重新找到人生新階段的角色。

  姊妹的故事,其實為我們都帶來盼望 — 如果患重病也不能把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那麼我們還用這麼害怕,為日常生活和社會不斷的轉變和不確定性而擔憂嗎?疫情過後,百廢待興,但只要神一直活在我們心裡,我們還是可以重新得力,繼續前行的。

病友心語:「見」不到的同行

  我於前年12月感到耳鼻不適,經多方檢查後,在2022年1月證實患上鼻咽癌三期。夫婦兩人有信心面對,是因為以弗所書2章8節的提醒:「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當告知友人時,他們為我緊張流淚;然而,我們深信神會安排一切。我感到這病能讓我親嘗主一直陪伴,保守醫治,日後我可以將主的大能大愛與人分享見證。

  在醫院排期等候治療的期間,我確診感染了新冠病毒,卻沒有病徵,就如平常一樣,沒有影響我的身體狀況。到了4月初在腫瘤科試帶電療面膜時,獲醫護告知港島區的私家醫院,已選中我接受免費的電療化療。感謝神不僅幫助我盡快開始接受治療,也賜我足夠的精神體力。在新冠疫情高峰的時期,我能夠獨自一個人由荃灣到黃竹坑接受治療。在接近兩個月的治療期間,有些副作用如吞嚥困難,導致體重驟降,需要飲營養奶;然而,亦因禍得福,高血壓回復正常,高血糖也下降至可以停藥。我珍惜機會,每次都把握時機去關心和鼓勵其他接受治療的癌症患者,派福音單張給他們。

  其後,我曾因身體有內出血、覆診時暈倒等狀況,需三次住院治療。當時實施「謝絕探訪」的防疫措施,令家人無法探望,甚至連院牧們也不能到病房關懷。我無法與別人一起讀聖經和祈禱,難免有時會感到孤單。然而,眾親友用不同方式送來的問候、經文,並同心代禱,使我經歷約翰福音14章27節主耶穌的話:「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

  到現在,我仍要按時覆診,服食一年抗癌藥。神保守我,讓我在半年內,體重已回復近130磅,有精神體力重返工作崗位,還可以參與教會的事奉。

  回顧由確診癌症至康復,牧者、主內弟兄姊妹為我不停禱告交託。在我身體最軟弱的時候,有主內肢體陪我覆診。這讓我想起最初的感受:「主一直陪伴,保守醫治」,我們只要信靠,甚麼樣的困難都可度過。

  哥林多後書9章15節: 「感謝神,因祂有說不盡的恩賜。」

醫護心語:積極面對思覺失調

  有一位快將升讀中五的學生,從中一開始成績優異,名列前茅,受校長和老師所重視,希望能為學校爭光考取好成績。但到中四下學期患上思覺失調,嚴重影響學習能力,並且跟朋輩和同學發生嚴重衝突,因而要休學一年。

  他是新來港人士,從小跟婆婆和媽媽生活,家境不濟,媽媽要出外工作,婆婆年老患病長期臥床,他還要幫手照顧婆婆起居飲食大小二便。他媽媽表現得十分難過,為孩子的前途而擔憂。男孩亦自覺乏力無助,覺得突然失去相處多年的同學和朋友。於是我鼓勵他們一起去面對將來,以正面的心態積極解決面前的挑戰。

  當時我負責處理這個個案,我們的專業醫療團隊首先評估家庭各方面的需要及狀況:包括男孩對思覺失調的接受能力及服藥後對身體和精神情緒的反應;媽媽對兒子的期望落差以及往後怎樣照顧復康中的兒子;家中年邁長者在起居飲食的照顧;男孩休學期間怎樣可以繼續保持積極學習、預備重新出發投入學校生活。另一方面男孩遇到的社交困難挑戰,如何疏導跟別人相處的問題,以及重建穩固的朋輩友誼關係。

  跟媽媽面談時,讓她明白孩子很大機會逐漸恢復精神健康並重建本身的能力,希望他們一起積極正面地去處理患病後的復元進程。同時要陪伴和鼓勵男孩子建立一切有益身心的活動,包括跟班主任老師、從小認識的同學、教會朋友、社區中心的義工導師多接觸,一起分享活動,從而建立穩固的支援網絡及健康的身心靈。

  暑假後男孩重新規劃學習,他開始返學校的課後補習班,預備開展校園生活;星期六返社區中心舉辦的興趣班,例如結他班、創作歌曲班等培養各方面的興趣;星期日跟媽媽返教會,建立穩固的社交網絡及支援網絡。

  精神病患者病後復元需要一定的時間,過程中非常需要醫療及社會各方面的人力和物力支援。作為一位專業的精神科護士,首要充分理解患者及其家人所面對的打擊,承受的挑戰及困難,並且能夠身同感受地協助他們去面對困難,克服種種的挑戰。

信仰心窗:我渴想甚麼?

  身處文明、科技發達、資訊隨處的社會,實在是要甚麼有甚麼,就算沒想過要的,也會因著資訊的刺激而引動需要的想法,要能「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事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而又不想浪費,更不願把充滿回憶的物品斷捨離,實在不容易。如果處身足夠空間去放置,或許就沒甚煩惱;但當空間有限,就實在難上加難。長輩常說:「上屋搬下屋,唔見一籮穀」,現代人會說「大屋搬細屋,唔見幾籮穀」,是因為要丟棄的、更替的東西實在很多。

  曾有一位老婦人,生活很節儉,也不會隨意購物,但因她的親朋供應充足,舊的未去,新的又來,以致家中的物品堆積如山,不但擺滿架子、櫃子,甚至連雪櫃都成了儲物櫃,很多物品原封未開,甚至已經過期,可走動的空間更少了。女兒不忍心她住在這樣擠迫及不衛生的環境,多次勸解無效,最後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把那些不必要的連同過期了的一併丟掉。老婦人的反應之大可想而知,因為女兒衝擊她節儉和不浪費的做人態度。母女的關係後來得到修補,是因為女兒想起母親成長於戰亂、朝不保夕的陰影中,當她明白到母親渴想安全保障的需要,才明白母親為何堅持不浪費,為何未能斷捨離。

  另一對母女,母親成長於擠迫、簡陋的居住環境,四周不是人聲,就是機器的嘈吵聲,人與人之間更因擠迫,為著佔用空間而出現磨擦,一屋子不但人多,物件也多,嘈吵不已。這位母親長大成家,建立了理想的簡潔居所,竟簡潔得令她成長中的女兒感到家裡像是甚麼都沒有的,甚至那個雪櫃裡也因為母親的簡潔要求而幾乎空無一物,抱怨為何同學家中的雪櫃滿是食物,而自己的家中卻是空空如也,一點生趣也沒有。女兒漸漸長大,就把不滿轉成購物,不停的購物,快快的得來,也快快的被閒置,弄得滿屋都是東西。母女常因這些事而爭執,傷了感情,直至有一天,女兒終於明白母親希望有一個簡潔家居的原因,是她渴想有平靜的生活,而女兒購物是因為她希望有一個多姿多彩的生活。

  表面看來似是物質需要,深層卻是心靈的渴想。其實人渴想的是甚麼?安全感?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功感?滿足感?被欣賞?被重視?平靜安穩?人心底渴想的,一方面可能是感到現在的不足、不好,另一方面可能是未找到能令自己感到足夠、好的東西,而物質世界看來能止一時之渴,卻面對斷捨離的煩惱。

  誰能使我心底的渴想得到滿足,不需借助物質的多寡來感到生活豐足?

  耶穌說 :「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