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心窗:我渴想甚麼?

  身處文明、科技發達、資訊隨處的社會,實在是要甚麼有甚麼,就算沒想過要的,也會因著資訊的刺激而引動需要的想法,要能「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事物;脫離對物品的執着」而又不想浪費,更不願把充滿回憶的物品斷捨離,實在不容易。如果處身足夠空間去放置,或許就沒甚煩惱;但當空間有限,就實在難上加難。長輩常說:「上屋搬下屋,唔見一籮穀」,現代人會說「大屋搬細屋,唔見幾籮穀」,是因為要丟棄的、更替的東西實在很多。

  曾有一位老婦人,生活很節儉,也不會隨意購物,但因她的親朋供應充足,舊的未去,新的又來,以致家中的物品堆積如山,不但擺滿架子、櫃子,甚至連雪櫃都成了儲物櫃,很多物品原封未開,甚至已經過期,可走動的空間更少了。女兒不忍心她住在這樣擠迫及不衛生的環境,多次勸解無效,最後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把那些不必要的連同過期了的一併丟掉。老婦人的反應之大可想而知,因為女兒衝擊她節儉和不浪費的做人態度。母女的關係後來得到修補,是因為女兒想起母親成長於戰亂、朝不保夕的陰影中,當她明白到母親渴想安全保障的需要,才明白母親為何堅持不浪費,為何未能斷捨離。

  另一對母女,母親成長於擠迫、簡陋的居住環境,四周不是人聲,就是機器的嘈吵聲,人與人之間更因擠迫,為著佔用空間而出現磨擦,一屋子不但人多,物件也多,嘈吵不已。這位母親長大成家,建立了理想的簡潔居所,竟簡潔得令她成長中的女兒感到家裡像是甚麼都沒有的,甚至那個雪櫃裡也因為母親的簡潔要求而幾乎空無一物,抱怨為何同學家中的雪櫃滿是食物,而自己的家中卻是空空如也,一點生趣也沒有。女兒漸漸長大,就把不滿轉成購物,不停的購物,快快的得來,也快快的被閒置,弄得滿屋都是東西。母女常因這些事而爭執,傷了感情,直至有一天,女兒終於明白母親希望有一個簡潔家居的原因,是她渴想有平靜的生活,而女兒購物是因為她希望有一個多姿多彩的生活。

  表面看來似是物質需要,深層卻是心靈的渴想。其實人渴想的是甚麼?安全感?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功感?滿足感?被欣賞?被重視?平靜安穩?人心底渴想的,一方面可能是感到現在的不足、不好,另一方面可能是未找到能令自己感到足夠、好的東西,而物質世界看來能止一時之渴,卻面對斷捨離的煩惱。

  誰能使我心底的渴想得到滿足,不需借助物質的多寡來感到生活豐足?

  耶穌說 :「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