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著一個親人身心受到折磨,委實令人心痛,但若他真的捨我們而去,我們卻又會萬分的捨不得。故事是這樣的:
陳先生正值盛年,有妻有兒有女,卻「經歷」了兩次癌病——爸爸和姐姐先後因癌病去世。在家人患病期間,陳先生不離不棄、盡了親人本份,更對有關癌病資料,治療中的苦痛和病後的情況有比較準確的看法,卻同時帶來負面的想法。
不幸地,最近陳先生自己竟然也確診患上鼻咽癌,因著他陪伴癌病病人的經歷並且帶有悲觀的想法,他覺得自己醫不好,遲早死。
於是,他每天只睡在床上,不想吃東西,更因為「遲早死」的想法,他沒有積極尋求對病情有紓緩作用的治療,他只是在等 —— 等死。
但在家人、醫生、護士、心理學家、物理治療師和職業治療師等人的努力下,陳先生的情緒才稍有改善,也算為較「積極」的接受治療。在陳先生治療的過程中,我們在以下五點下了功夫:
一. 同理心
- 盡可能從陳先生的角度看這個世界(不是以自己的角度出發)。
- 有時,他的想法甚至是不合邏輯和前後矛盾的,我們也耐性地先給他說出來,然後才處理這些不合情理的想法。
- 其實,他那些不合理的思維背後,總是有他潛藏的情緒、想法、顧慮……,但他卻無法宣洩出來。當我們能夠幫他一把,解決這些混亂的思緒,他就能向前邁進一步。
- 運用同理心的對話,至少可以較容易得到他的信任。
- 還記得第一次見陳先生時,他一開口就對我說:「我今日要挑戰你,無論你怎樣說,我都是冇得救的。 」聽完他說後,我只是輕輕的說:「你說的全是對的,我無話可說……」結果他當場的軟化下來。
二. 治療的手法,要因人而異
有些人會「受軟不受硬」,有的卻相反;有些人會相信醫生的權威,有些人卻對坊間的說法深信不疑。所以我們要拿捏得準,才能事半功倍。
對陳先生我們也因應他的態度而施與治療,因為要從他所接受的方法入手,才能有效。
三. 訂定目標
記得有一位已退休的腫瘤科醫生說得很好,我們一定要為病人在混亂的思緒中悄悄訂下目標,才能可以發現果效。那位謝醫生說:
- 如果病情輕微,就要將腫瘤從身體拿走。
- 如果沒法完全拿走,就要盡量延長壽命 (就好像其他慢性疾病一樣)。
- 如果不能延長壽命,就要盡量令病人不要受到不必要的痛楚和折騰。
- 如果病人對瀕臨死亡充滿恐懼,就給他們詳細解說臨死前的醫療安排,好讓他們有所釋懷。
因為我們定的目標不太高,陳先生雖然認為自己「遲早死」,但一日未死,仍有一日可以做的事。這是轉化他消極態度的方法。
四. 心理支持治療
很多時候我們會問,究竟病人有甚麼心願未了?有甚麼擔心?有甚麼人想見?
家人和醫護人員可以做甚麼?他們有甚麼恐懼?死亡、痛苦、寂寞、無所事事、失去家人……
多一分了解,才能更明白病人的需要。我們不一定要給病人答案、出路,只要了解和表示支持,也能讓病人心裡好過。更多的了解使陳先生更多開放自己。
五. 耐心等候
很多時候,病人需要時間消化壞消息。我們也只能乖乖地站在一旁,等待適當時機介入。千萬不要以為這樣就代表沒有作用,其實病人在這個時候最需要家人陪伴在側。陳先生的家人也學會了以忍耐去面對無奈。因為既然不可以改變疾病,也不可改變病人,能夠明白限制而仍然盡上本份,就無愧於人,也無愧於心。這樣對病人和自己也都好過。
世事往往出乎意外,有時真的是人力難為。在陳先生的情緒和病情似乎比較穩定的期間,有一天我們收到消息,陳先生竟然自殺身亡了。雖然陳先生採取這樣的方式完結生命,實在令親人感到遺憾和難過。然而,無論陳先生親人或醫護人員都沒有太大的哀傷。或許我們各人都知道,有些人、有些事,是人力難以挽回的。既然我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即使病人離開了,大家也無愧於心。原來我們盡最大的努力照顧病人,最後也是幫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