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心結:打針?怕唔怕

  認識臨床心理學的最大得著,除了實現理想去幫助別人,便是將自己的血液注射損傷恐懼症(blood-injection-injury phobia)醫治好。

  回想起我小學的時代,最害怕打針,記得每一次要接種疫苗,我都會十分驚慌,好像要上刑場一樣,好幾天都睡不著,因為我每次打針後都會暈厥,漸漸老師們都十分緊張,對我加倍照顧,他們曾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幫我克服打針恐懼,例如:吃糖果、叫我放鬆些、避免望打針的位置、引我思想其他東西分散注意力,但都未能成功。記得中六的時候,有一次我滿懷信心地以為自己長大了,能夠戰勝恐懼,打針後坐在椅上跟同學閒聊,正當起身想回到班房時,突然感到天旋地轉,雙腳一軟,我跌在地上,同學們都嚇了一跳。從那時開始,我覺得有一些無助、無奈,甚麼辦法試過都無效,我唯有接受自己有打針恐懼症,但感覺真的不好受,遇上打針抽血可避則避。除了打針,當我見到一些有人流血、受傷的場面都會感到不舒服。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媽媽的腳受傷了,我陪她去看跌打醫師,坐了一會又昏厥了,所以從小到大我都害怕去醫院。

認識血液注射損傷恐懼症

  直到修讀臨床心理學碩士課程時,我去了美國波士頓大學的焦慮症研究中心實習,才對這一種恐懼症加深了解。一般而言,恐懼症患者會對某事或某物有異常強烈恐懼,往往與實際危險絕不相稱,甚至自己也明知不合理的。常見的恐懼症包括對動物、高度、血液注射、人群、狹窄的空間和社交場合的恐懼。患者雖然知道真實的危險和威脅並不如想像般嚴重,卻無法控制或解釋恐懼。恐懼發作時,除了覺得驚慌之外,還常出現身體焦慮的症狀,包括心跳加速、呼吸困難、出汗、四肢顫抖、感到昏眩等,患者亦會因為恐懼而避免接觸害怕的事或物。如果患者的恐懼程度嚴重至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便是患上恐懼症。

  一般恐懼症發作,昏倒是極少發生,但研究指出血液注射損傷恐懼症患者當中,約有75%患者曾經暈厥,這稱為迷走神經性暈厥(Vasovagal Syncope),由於開始的階段患者的血壓和心跳因驚慌情緒而急速上升,身體進入作戰狀態,當打針後身體突然放鬆,這機制會令患者的心跳迅速減慢,血壓急速下降超過平均水平,這下降足以令血液難以流向大腦,導致暈厥。而暈厥往往令血液注射損傷恐懼症患者覺得十分困擾,甚至令他們拒絕任何醫療檢查和程序,從而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血液注射損傷恐懼症的成因未明,但有研究指出此症與家族遺傳因素有很大關連。

心理治療

  過去研究證明,最有效治療血液注射損傷恐懼症的方法是一種行為治療方法(Applied Tension,簡稱AT);這包括學習抽緊身體的肌肉和循序漸進地克服恐懼的事物和情境。由於血壓急速下降會導致暈厥,所以患者首先要學習抽緊身體的大肌肉,例如:抽緊雙手及雙腳肌肉,以提昇血壓,防止昏厥。接著,臨床心理學家會和患者定立恐懼程度表,循序漸進地克服恐懼的事物和情境(例如:先從看打針圖片開始,再看影片,繼而接觸針筒,接受注射等),患者在過程中會運用抽緊身體的肌肉的方法以防止昏厥。記得在波士頓大學實習的時候,我有機會跟另一位患者接受治療,我一邊抽緊身體的肌肉,一邊目不轉睛地近距離望著另一位患者接受注射,那一刻真是十分驚慌,心跳加速得十分利害,但令我覺得最開心的是,我並沒有暈倒。除了暈厥,有部份患者會存有一些思想謬誤,如聯想到一些災難性後果,而與實際危險不相稱,例如:會因為打針而受到感染、想像過程是十分痛苦的,這些患者需要一些思想重整工作,臨床心理學家會讓患者了解引起病徵的思想模式,認清恐懼的思想,敎導他們改變思維。

  那次成功的經驗令我重拾信心,抽緊肌肉的方法能夠提升我的自控感,自從那一次開始,我便再沒有因為打針而昏厥,只記得曾經在病房見到病人抽血和見到一些手術圖片而偶爾感到有點暈眩,但我會握住拳頭抽緊身體的肌肉,提昇血壓,防止昏厥。漸漸地,我已經可以克服恐懼,現在每一天在病房見到病人抽血打針,我已經不再覺得驚慌了。畢竟拿出勇氣去正視和面對問題是治療恐懼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