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心結:無藥?可醫!

  濫藥問題近來成為城中熱話,每天翻開報章,各大小新聞中都少不免出現一兩則關於「索K」或驗毒的報導。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濫藥問題其實多年以來一直存在於我們的社會之中。

濫藥的歷史

  翻查歷史,現今毒品中有紀錄的第一種,應該是提煉自罌粟的鴉片。人類早於新石器時代(公元前9400至3500年)便懂得利用它的鎮痛效果。鴉片直至十四世紀才開始被用作非治療性的娛樂性用途,十八世紀更傳遍世界。九十年代以前的香港,鴉片類毒品(包括鴉片煙和海洛英)幾乎是唯一選擇。其他各式各樣的毒品,包括大麻、咳藥水、甲基安非他命(俗稱 “冰”)、安眠藥、氯胺硐等等,一直到九十年代開始才較常被濫用。

  自古至今,被濫用的藥物都有一個共通點,當他們被適當運用時,都是一些可以造福人群的醫療藥物。在濫藥這個問題上,藥物是一個媒介,一種被人利用而達到某些期望中效果的物質。當然很多被濫用的藥物於生理上會造成一系列上癮反應,但濫藥者本身於這個問題中亦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這就是從心理學去研究濫藥問題的出發點。

心理成癮之路

  濫藥者在未接觸藥物前,由於成長經歷和身邊環境,對藥物所帶來的後果都有一定期望和理解。有些人期望用藥物來逃避負面情緒,有些人則用來提升正面感受,更有些人認為用藥會帶來身邊朋輩的認同。因此藥物被利用成一種能改變經驗和人際關係的工具。研究指出,一旦對藥物產生期望,無論是正面或負面,這些期望會令用藥者較集中和記得合乎他們期望中的反應,因而塑造了用藥後的主觀經驗。
當濫藥者接觸過藥物後,而藥物亦帶來合乎期望中的即時效果,由於「經驗影響行為」的道理,濫藥者往後用藥的機會便會增加。更甚是,濫藥若被用來暫時逃避問題和減輕負面感覺,藥物便慢慢成了心理上的倚賴,並利用作為「解決」問題的工具。每遇問題,都會尋求藥物來「解決」,慢慢形成一種習慣。當濫藥行為變成習慣,濫藥者的生活各個層面都會圍繞著這個濫藥問題而改變,令濫藥行為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事實上不少濫藥者起初都是基於「玩玩」、「我玩藥」的心態,其後慢慢步上越吸越多、越吸越密的倚賴之路。不止一位濫藥者告訴我,他們濫藥之初大都是週末逢場作興時才「索K」,後來越「索」越密,到了每天以至每小時皆不能沒「K」的地步,甚至比喝水還頻密。

  當然,長期濫藥會帶來種種不良後果,但何解這些負面後果卻影響不了濫藥的行為呢?原因是當這些因濫藥而起的問題出現時,濫藥者反過來會利用藥物幫助他們即時(雖然只是暫時)「處理」這些問題,結果造成了惡性循環的出現。

心理上的治療和康復

  從行為改變的角度看,要改變一個習慣和拆解其背後種種因素和惡性循環,足夠強的動機以及有效的技巧和支援是必須的,心理治療更可扮演催化改變的角色。當濫藥問題的程度較嚴重或引伸出的問題範圍甚廣時,專業介入就能發揮更針對性的作用。

  當濫藥者尋求臨床心理服務時,臨床心理學家可以:

  • 對其問題作出深入的評估
  • 按著評估中所得的資料,攜手與濫藥者一起訂下改變濫藥道路上的目標
  • 利用心理治療所發揮的功能和提升動機的技巧協助濫藥者釐清內心的矛盾和堅定自己的信念
  • 教導濫藥者管理情緒、思維、心癮和實際問題的技巧,從而提升他們處理高危情況和預防重吸的能力
  • 若果濫藥者出現其他精神心理問題(如抑鬱症、焦慮症、人格障礙問題等等),心理學家亦會「對症下藥」,安排適當的心理治療

  除處理濫藥者個人之外,濫藥者身處的環境對他的影響亦需要注意。從現實層面看,和濫藥者接觸得最多的通常都是他們的家人或身邊人。外國就有心理學家致力研究透過這些「關懷且重要的人物」 (Concerned Significant Others; 簡稱CSO),提升他們處理與濫藥者之間關係的技巧,從而令濫藥者的無藥生活比濫藥生活更吸引。從經驗上看,這些「關懷且重要的人物」往往都有很大的動機去幫助濫藥者,而不少濫藥者其實都很重視和他們的關係,甚至會對他們感到內疚。由此可見,重新給予濫藥者和他的家人一個重建關係的機會和方法,對濫藥問題的治療和康復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你我一分力

  以上談到有關濫藥問題,都是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的層面。要清楚了解和針對濫藥問題,我們需要有更開闊、更全面的角度。濫藥問題牽涉的範疇其實甚廣,沒有人能在這問題上獨善其身。當我們下一次從報章、從其他媒體、又或者從身邊的親友同事聽到一些有關濫藥的事情時,試試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就讓我們一起攜手,共同關懷濫藥這個社會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