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牧心箋

親愛的Kitty:

  主內平安!妳的近況怎樣?是否已適應在家休養的生活?我十分想念妳呢!

  妳出院那天的情景依舊歷歷在目,我來到病房,只見妳的行李收拾妥當放在一處,立刻猜到妳要出院了。一會兒,妳步履輕快地迎面而來,從容地說出好消息,令我也雀躍起來。感謝妳讓我陪妳同行了一程,分擔喜與憂,深刻體會與人同行的意義和喜樂。

  我們並肩同行的關係始於一次手術前的探訪,那天妳精神飽滿,準備就緒去迎接一項複雜的手術,盼望這手術能徹底清除癌細胞。妳請我為妳的手術祈禱,求主賜下平安,使一切順利。手術後翌日,妳如同剛抵達險峰頂端的攀山健兒,耗盡了力氣,幾近虛脫,只能用微弱的聲音請我再為妳祈禱,並伸出雙手讓我握住;當我緊緊地握著妳微涼的雙手說出禱文時,默默把溫暖和愛的鼓勵傳送給妳,直到妳安心的合上眼後,我才離去。幾天後,妳傷口的血水減少,漸漸回復精神和體力,健談起來,但是再過兩天後,妳的情況就開始變得反覆,要繼續留院治理一段時間。這段日子,妳每天看著旁邊的病人一個一個的離院,心情難免忐忑不安!有時候妳臉色凝重的躺臥著,話語寥寥無幾,每當遇上這情境,我都安靜地坐在床邊陪伴著;又有些時候,妳會坦率地傾訴心裡的迷惘和焦慮,然後便沉默下來,我在床邊默默地聆聽,心中能理解妳的失落感和無奈,偶爾分享聖經經文或勵志故事鼓勵妳,每次妳都若有所思,並感謝分享。

  後來某天探望妳時,妳眼中閃出光芒,細細說起緣由,原來那些經文和故事對妳有所啟發,讓妳學習在患難中感恩,並且用嶄新的眼光理解這個經歷——逆境是鍛鍊妳的忍耐力,以及學習順服神美好的旨意。雖然對妳這種性子急的人是一大挑戰,但這次的歷練將會令妳的人生更圓滿。

  日子如白駒過隙,三天前聽到妳出院的好消息,我心中大大喜樂,妳曾經提到自己不願意加重家人的心理負擔和壓力,所以不會向他們交代太多,而在痛苦與患難之際,院牧的關懷、安慰、陪伴和支持,最能夠紓緩妳心靈中的憂傷和孤單。其實我也很想在這裡告訴妳,與妳同行,我也受益匪淺呢!

  Kitty,妳說這次不平凡的經歷讓生命得以轉化,希望能夠生命影響生命,與那些憂傷困苦的人分享,成為使人得力的同行者。願妳成為別人的天使!

  祝妳早日康復!主恩常偕!

妳的同行者
陳院牧上

從心出發:跟從主來行醫

  作為醫護人員,經常需要在醫治病人時做決定,有些決定可以跟書本學習,跟經驗或者跟上級指示就可以完成。如果以上都不適用,前輩的提醒是「最少不要出事」,和要避開medico-legal的情況。但原來我們基督徒醫護還有一樣可以跟從的,就是跟從聖靈工作。

  筆者曾經有一個被聖靈催促的經驗。有一個新生嬰兒有壞死性腸炎的情況,之前已經做過四至五次手術,亦曾經用過人工心肺,生命曾在兩星期內一直在死亡邊緣來回走過。當時的外科問題是肚內壓力太高,不能將肚皮縫合,但因不能縫合肚皮,有慢性感染的情況出現,若能縫合肚皮才有機會控制感染。

  還記得當天是年初二早上,只有我和一位較年輕的醫生當值。我之前聽過這位病人的情況,但未曾參與過他的手術。看完病人之後,覺得風險很高,病人家長當時給予醫護的壓力非常大。若替嬰兒做手術,風險極大,併發症機會極高,甚至有在手術台上死亡的風險;但若不做手術,肚內的感染必會持續,病人也必定會慢慢走下坡,當時的醫療決定的確困難。

  聖靈當時在筆者心內不斷催促,要替這個病人做手術。心裡知道病人要承受的風險很高,萬一病人手術後有甚麼併發症,作為醫生的心理壓力也是很大的。

  巡房過後,筆者未有立刻決定做手術,卻在辦公室裡安靜禱告,聖靈的催促還沒有停止。之後我再詢問兒科醫生及麻醉科醫生,討論病情後並得到家長的同意,隨即安排手術。還記得做手術時筆者很緊張,心跳和小朋友的心跳一樣快(超過150),麻醉機發出心跳的速度響聲就好像我心跳的速度一樣。感謝主,透過手術成功將小朋友的肚皮縫合,情況稍有好轉,可以脫離危險期及慢慢跟家長有交流。小朋友在這個手術之後,一直住在深切治療部大約有一年之久,故事並未有好像電視劇的大團圓結局,病人在完成手術的一年之後就返回天父身旁。

  在這一年的時間,家長因著病人的緣故再次思考生命,並得到院牧幫助,重新認識耶穌,決定將自己及小朋友的生命交給耶穌。雖然小朋友在手術後只活了一年,但他卻救了一家人的屬靈生命。

  感謝主讓我們作醫護的是在人的生命上作服侍,我們很需要耶穌的帶領去繼續為神發光。除了聖靈的帶領,聖經裡都有提醒如何為神做工。

  「王要回答他們,說:『我確實地告訴你們:你們為我這些弟兄中最小的一個所做的事,就是為我做了。』(馬太福音25:40) 願我們繼續在主裡發光發熱。

關心健康:糖尿病前期與運動——把握黃金機會,遠離糖尿病

  相信大家對於「糖尿病」這個名稱不會感到陌生,但甚麼是「糖尿病前期」呢?「糖尿病前期」其實是指身體一個狀態,其血糖的水平比正常高,但不足以被診斷為患有「二型糖尿病」。

  根據美國糖尿聯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簡稱ADA)對糖尿病前期的血糖檢測標準,血糖值若介乎於以下數值範圍,即為糖尿病前期:


圖片來源:https://www.diabetesprevention.hk/

  已經進入糖尿病前期,會增加患上二型糖尿病、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2019年,估計高達3億7千萬、介乎20至79歲的人處於糖尿病前期。2而每一年,大約5至10%患糖尿病前期的人會進一步惡化成糖尿病。在香港,2020年糖尿病是第10位致命的原因5!所以如果正處於糖尿病前期,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可幸的是,有研究指出,如果能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能減低70%的機會發展成為二型糖尿病1。市民應該時常保持身體的活躍、注意均衡的飲食、避免吸煙和飲酒3,4。同時,成年人應控制體重,維持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概於18.5至22.9 kg/m2。另外,保持積極和正面的態度和心情來改善身體的狀況,也是十分重要。

注意飲食

  食物對於糖尿病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一環。關於如何透過飲食來減低患上糖尿病的風險和控制體重,本文不會詳細講解,有需要時請向醫生或營養師請教。

針對個人需要的運動

體型較胖型

  假若一位體型較胖、脂肪比例較高的人士,運動的目標就是要促進「減脂增肌」。「減脂增肌」能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增加身體的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消耗更多的卡路里,減低血糖水平。

  有研究指出,長時間、低至中強度(Low to moderate intensity-high volume)的帶氧運動比高強度但時間短(high intensity-short duration)的運動更加有利於控制血糖水平和消耗卡路里。對於體型較胖的人士,這種比較輕鬆、「以量取勝」的運動策略能提升安全度,也較容易實踐。

  建議體胖型的糖尿病前期人士一星期最少5天,每天累積60分鐘(每次最少10分鐘)的低至中等程度的帶氧運動。形式方面,最方便就是急步行,踏單車、健體操也可。一般來說,在運動時有輕微氣喘,但仍能一口氣說出「完整句子」,就大約是低至中等程度了。

  糖尿科護士協會和物理治療學會在網上有名為「舞動健康」的影片,大家可作參考請掃描以下QR Code 觀看。

  

  「增肌」方面,進行「漸進式阻力訓練」(Progressive Resistance Training)是不二之選。「漸進式阻力訓練」需要針對全身6-8組大肌肉來進行。可以透過運用自身的體重作為阻力(如掌上壓、深蹲等),或是其它簡單的器具,如啞鈴、水樽、阻力橡筋繩。每個動作做10-15下後有疲累感,該阻力或重量就屬於適合;每組動作重覆3組。當身體適應了之前的阻力,能做超過15下又感到輕鬆時,就可以稍為增加阻力。一般來說,阻力訓練可以一星期進行3次,即隔日進行,讓肌肉有時間休息。

體型偏瘦者

  體型偏瘦者,運動的目標以「增肌」為主。除「增肌」以外,也要進行每天30分鐘(一星期最少5天)的中等程度的帶氧運動,既可促進心肺功能、也能降低血糖。

其它運動注意事項

• 運動前先量度血壓、心率、或血糖水平。
• 運動前應先做3-5分鐘的熱身運動;運動後也應做緩和運動。
• 運動時或運動後留意有沒有血糖低的症狀:顫抖、視力不清、頭暈、頭痛、心悸、冒冷汗等。
• 每天要進行伸展運動,以保持肌肉的柔軟度和關節的靈活。
• 進行阻力訓練時,不可閉著氣來發力。
• 運動時要量力而為,如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疑問,請向醫生或物理治療師請教。

參考資料:

  1. Tabák AG, Herder C, Rathmann W, et al. Prediabetes: a high-risk state for diabetes development. Lancet 2012; 379(9833):2279-2290.
  2. Saeedi P, Petersohn I, Salpea P, et al. Global and regional diabetes prevalence estimates for 2019 and projections for 2030 and 2045: Resul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Diabetes Atlas, 9(th) edition.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2019;157:107843.
  3. Schlesinger S, Neuenschwander M, Ballon A, et al. Adher- ence to healthy lifestyles and incidence of diabetes and mortality among individuals with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2020;74(5):481-487.
  4. Zhang Y, Pan XF, Chen J, et al. Combined lifestyle factors and risk of incident type 2 diabetes and prognosis among individual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Diabetologia 2020;63(1):21-33.
  5. Mortality Statistics 2020. Hong Kong SAR: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關心健康:新冠復後 — 長新冠

  本港第五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已經累積超過287萬宗(至2023年1月底)。有患者在感染起3個月內出現「新冠肺炎長期綜合後遺症(Post COVID-19 condition)」,簡稱「長新冠(Long COVID)」的症狀,持續至少2個月,導致工作效率下降,影響日常生活。

「長新冠」症狀

  「長新冠」常見症狀可以歸納爲三類:呼吸道症狀、胃腸道症狀和精神及疲勞症狀。新冠患者在康復期間,常因呼吸道的刺激徵還沒有消失,出現咳嗽、痰黏、咽喉不適、胸悶、胸痛、嗅味覺異常等症狀,進入慢性微發炎狀態。

  胃腸道症狀以腹瀉、作悶、嘔吐爲主。根據研究結果,腸道微生態系統與「長新冠」有密切關聯,而恢復失調的腸道微生態有助促進患者的康復。

  精神及疲勞症狀,包括倦怠、注意力下降、健忘等常稱爲「腦霧」(Brain Fog)的認知功能障礙症狀,以及肌肉痠痛、皮疹、抑鬱、焦慮、失眠等。研究結果更發現脫髮、性慾減退等症狀與新冠病毒病存在關聯。

從中醫角度理解「長新冠」

  從發病到康復屬於正邪之氣相爭的過程,正氣必定會有所受損,因而導致「長新冠」的一系列症狀。中醫藉著四診合參、辨證論治作出診斷與治療。筆者在臨床上發現,早期中醫藥介入治療新冠病毒病,有效減少後遺症。後遺症患者往往在中醫藥治療一星期後便有明顯好轉,再通過調整飲食習慣、生活作息、運動導引等配合治療,能夠重新投入生活。

常見中醫食療保健推介

一. 選穴按摩

1. 列缺
有治療咳嗽氣喘、頭痛、咽喉腫痛等功用。此穴在手的橈骨上,左右兩手虎口交叉,食指尖到達的高點前凹陷處便是。左右兩邊各揉按3-5次,每次約1-2分鐘。

2. 足三里
有健脾胃、補氣血、調節神經等功用,可治療腸胃不適的症狀。此穴在外側膝眼下四橫指,脛骨旁開一橫指處便是。左右兩邊各揉按3-5次,每次約1-2分鐘。

二. 飲食建議

  新冠病毒病治療及康復期間應避免進食辛辣、煎炸、肥膩及甜品。注意飲食清淡,營養均衡,食物種類宜多樣化,攝取纖維素及適量的水分,保持二便通暢。以下是一些參考食療:

1. 羅漢果潤肺茶
• 成分:羅漢果1/4個,南杏10克,雪梨一個。
• 做法:雪梨連皮洗淨切開去核,南杏清洗,將所有材料用3碗水煎存1碗,溫服。每週1-2次。
• 功效:清熱潤肺止咳
• 性質:涼
• 適應症:口乾,喉乾,偶有咳嗽。

2. 五爪龍健脾湯
• 成分:五爪龍10克,白扁豆10克,穀芽10克,瘦肉150克。
• 做法:瘦肉洗淨出水,其他材料清洗,將所有材料用4碗水煎存2碗,溫服。每週1-2次。
• 功效:益氣健脾祛濕
• 性質:平
• 適應症:疲倦乏力,胃口欠佳,大變粘爛。

三. 其他注意事項

  確診後要放鬆心情,積極治療,勞逸結合,持盈保泰。康復期間要注意個人衛生,調節室內溫度,保持空氣流通,減少去人多場合,作息定時,避免淋雨濕身或過度疲勞。平時可進行拉筋、八鍛錦、行山等活動。運動應循序漸進,以輕微汗出為佳,發病期不宜過量運動。多進行腹式呼吸,這樣能把橫膈膜下降,從而增加肺活量。

  溫馨提示:如使用中藥或中成藥治療新冠病毒病,宜諮詢中醫師意見。

解開心結:晚晴全方位照顧

「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火把,祂不吹滅。」(以賽亞書42:3)

  嬰孩來到世上時受到萬千寵愛,在母腹十月懷胎,家人充滿歡樂迎接新生命;可是,當人生走到最後一程時,仍然能同樣擁有平安、無憾、有尊嚴及生活質素的晚晴生活嗎?試想像,若你不幸患上重病的話,你最擔心的是甚麼?你最想由誰照顧和陪伴?你又有甚麼心願呢?

  一項最新的全球死亡質素調查 (Finkelstein et al., 2022) 顯示,香港人的死亡質素由2015年全球第22位躍升至第9位,該評核範疇包括病人能否按意願選擇離世地點、病人的身、心、社、靈健康及對病人家屬的支援等,可見香港的晚晴照顧質素正在不斷提升,公眾對談生論死的態度也逐漸開放。

  晚晴全方位照顧涵蓋病人身、心、社、靈四方面的需要,而這四方面亦會互相影響,例如疼痛控制得好有助改善情緒;改善情緒也有助降低病人對痛楚的靈敏度。由於每個病人的需要不盡相同,醫護人員要先評估病人的需要及其優先次序,以需要為本而提供支援。另外,晚晴照顧亦會為護老者提供支援及哀傷輔導。

身體方面

  晚晴病人常見的身體症狀包括疲倦、失眠、水腫、氣促、咳嗽、噁心、嘔吐、便秘、疼痛、口乾、胃口欠佳等。正所謂「無痛等如好死」,只要症狀處理得好,將痛楚及身體不適減至最低,並盡量維持其身體機能,便能提升生活質素。病人及家屬可以向醫護人員表達其意願及需要,例如是否接受心肺復甦術、人工餵食、藥物控制症狀等。家屬亦可為病人定時按摩及清洗口腔,令其感到舒服。

心理方面

  晚晴病人面對死亡時,其心情可能十分複雜,例如感到抑鬱、焦慮、孤獨、內咎、擔心、無助、無望等。一項研究顯示,病人在生命最後一星期,46.4%出現中度至嚴重焦慮,43%出現中度至嚴重抑鬱(Kozlov et al., 2019)。此時,情緒支援對病人極其重要,心理支援不僅能讓病人的負面情緒得到紓緩,減低面對死亡的焦慮,並能解決內在的矛盾,重覓內在的平安。若病人願意傾談的話,我們可以耐心聆聽並接納其感受,不宜太快給予批評或建議。另外,我們也可以正面地肯定病人一生的努力及面對疾病的堅強,正如聖經提到:「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覺甘甜,使骨得醫治。」(箴言16:24)若病人希望平靜地度過,我們便可給予他們適當的空間,有時默默地陪伴更勝千言萬語。

社交方面

  晚晴病人面對人生最後階段更需要愛與被愛,一句關心、一句代禱、一句慰問,可能成為病人極大的安慰。我們需留意社交溝通是雙向的,所以病人及親友雙方持開放的態度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病人宜主動向家屬表達自己的意願及喜好,例如想多見誰、臨終時需要通知誰、有甚麼未了的心願等等。病人亦可以趁機表達囑咐,例如將老伴交托子女照顧、勉勵孫兒孝順父母及勤奮學習等。若病人過往曾與他人有嫌隙,甚至傷害別人的話,可嘗試復和關係以減少遺憾。此外,病人也可按個人身體狀況,維持興趣及參與社交活動,例如寫書法、畫畫、聽歌、外出散步、與親友保持聯絡等。另一方面,親友亦可安排病人重遊舊地,舉行生日會或道別會,並多拍照記念溫馨時刻,之後亦可將相片擺放於病人容易看到的地方,讓病人感受到被愛。

靈性方面

  對基督徒來說,靈性就是我們與上主的關係,還記得洗禮的時候,我們在眾人面前見證我們與基督聯合,與基督同死同復活嗎?可見,困苦、患難和肉身的死亡都不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羅馬書8:35),既是這樣,死亡應該是我們最高峰的屬靈經驗,因為死亡就是通往永恆必經之門。根據聖經,歷世歷代只有以諾和以利亞不必經歷死亡就乘旋風升天去了(創世記5:24、列王紀下2:11)。耶穌臨終時在十字架上曾對身旁的強盜說:「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路加福音23:43)。上主的樂園是滿有慈愛、憐憫、真理和公義的,只要虛心領受,便可得著拯救。當我們面對生命的軟弱時,更需要定睛在耶穌身上,因祂能體恤我們的軟弱(希伯來書4:15)。唯有我們真實地面對自己的生命,真實地投靠上主,與衪復和、與衪連結、與衪相遇,靠著恩典好好地度過每天,擁抱救恩的盼望,我們便得著能力面對明天。

  家屬方面,亦可按病人的喜好及意願,協助播放詩歌或讀出聖經經文,讓病人時刻感受上主的同在與安慰;代禱者亦可以透過錄音播放形式與病人一起禱告守望,讓病人感受有弟兄姊妹同行支持。若病人或家屬在靈性方面有需要的話,亦可尋求院牧及教會支援。

  讓我們全方位關注晚晴病人身、心、社、靈的全人需要,學習主耶穌昔日謙卑地探訪服侍病人,將這些事做在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主身上。

「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示錄 21:4)

參考資料:
Finkelstein, E. A., Bhadelia, A., Goh, C., Baid, D., Singh, R., Bhatnagar, S., Connor, S. R. (2022). Cross Country Comparison of Expert Assessments of the Quality of Death and Dying 2021. J Pain Symptom Manage, 63(4), e419-e429.

Kozlov, E., Phongtankuel, V., Prigerson, H., Adelman, R., Shalev, A., Czaja, S., . . . Reid, M. C. (2019). Prevalence, severity, and correlates of symptom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t the very end of life. 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 58(1), 80-85.

病友心語:陪我們度過

主的帶領

  生老病死是必經的事,但是人生不是必然的。人生無常,以前的我從來沒有深入研究背後的意義⋯⋯經歷弟弟進仔(化名)患病的事,以及相關各種際遇,才發現原來我們一家有神的帶領,還有天父給予我們奇異恩典。

由未認識主到堅信不移

  弟弟心地善良,一向身體沒有大毛病,而且熱愛運動,從來也沒有想過他會患上肺癌,或許他在工作上接觸到污染物,或許是際遇,或許是天意……

  雖然現實結果沒有改變,但是他的心靈和心境卻因遇上神而改變。記得弟弟患病時,身體的痛是非常難受的,甚至要用嗎啡才能止痛⋯⋯可是他從來沒有抱怨;相反地,他積極面對,堅持接受治療到最後一刻。他由未接觸過基督教信仰到堅定不移地相信,那份堅定、平安的心和感動,我初時並未能理解。我當時只知道因為病,他接觸了牧師、醫生、院牧和護士,每次跟他們聊天之後,沉重的心情也紓緩了。聖經箴言提到:喜樂的心就是良藥。在馬太福音也提到: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日子一天一天過,信仰讓他在苦中有一點甜。

心靈中的最痛

  可惜,後來弟弟出現抗藥情況,醫生和護士用了最大的努力也救不回來,我們還是失去了他……雖然他已經病了一段時間,但是我們仍然接受不了他的離開。這時院牧的陪伴和禱告,令我們對失去和死亡的恐懼減低,幫助我們度過心靈最痛的時刻,因為院牧與哀傷的人同哭。

永生的盼望

  現在我們一家人都上教會了,我們明白這是上帝的安排,我們可以進一步認識和親近主。「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翰福音8:12)

  我們衷心感謝所有幫助過我們的人,感恩在弟弟患病的路上,沿途有牧師、醫生、院牧、護士、教會同工、弟兄姊妹等等的出現。深信進仔已主懷安息,他朝天家再見!

醫護心語:與「寶貝」同行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轉瞬間,我踏入醫療護理行業已經有廿五年之久。小時候,我十分羨慕同學們,因他們有婆婆嫲嫲、公公爺爺;而我卻沒有可以親暱的上一輩,因他們在我懂事之前已一一離開世界了,甚至我公公和嫲嫲從未見過我呢!所以,每當我看見年老的病人,我對待他們便格外的殷勤和愛護,因他們都是別人的婆婆嫲嫲、公公爺爺。

  俗語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當家屬把這「寶貝」送入醫院,他們的心願是不想但又面對「寶貝」身體上的需要,故此,他們不得不將「寶貝」留在醫院,他們的心情必定會十分掛念;故此,每當有家屬探望,我便會向家屬講解病人的狀況,好讓他們能夠理解「寶貝」的情形,使他們可以安心。

  我擔任的醫護崗位是需要輪班的,然而,我從不抗拒返夜班,這不是因為我捱得,而是因為返夜班可以與失眠的長者有更多的分享,可以多些聆聽他們的心聲,讓他們覺得自己被重視及被關愛;加上與長者傾談,也增長我的智慧。

  近十年,我被調往「復康日間醫院」工作,工作模式與病房並不一樣,這是專為一些非住院的病人而設的復康部門,其主要服務內容是提供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的復康訓練,而大部分的病人是行動不便或者已完成了骨科手術而剛剛出院的病人。到訪醫院作復康運動的病人,他們各有自己的過去和經歷,而且他們多數是八十至一百歲的「寶貝」呢!有些是因為他們行動不便而要住在院舍中照顧,有些雖然家人可以勉強地照顧,但這些病人卻存有很大的愧意,覺得自己是連累了家人等,因此,大部份來到醫院做復康訓練的病人,都是在一種不開心的狀態下回來的。

  初次到訪本部門的病人,必須先經過首次評估,在評估過程中,我會給予病人支持和鼓勵,更會作他們的聆聽者,希望他們感到醫護人員也是復康路途中的同行者,且肯定他們、欣賞他們在過去的人生歲月中的堅強,並引導他們學習感恩的心,讓他們知道人生總有上天各樣的恩惠托住。

  曾經接觸一個病人,因為與家人的關係及發生的往事,她耿耿於懷已經有三十年之久。她回院作復康訓練時,慢慢地變得開懷了;當「畢業日」,即是她最後一次訓練,她送給我一封信,感謝我在過往的日子解開她三十年的心結,當時我很感動,又為她終於可以放下三十年的重擔而感恩。

  當看見到訪的病人縱然受著各種身體限制,但他們的心靈能夠有著陽光般的燦爛,這也是天父賜我從工作中得著一份不可言喻的滿足。

信仰心窗:卑賤與貴重

  當孩子說長大後要當清潔工或女巫,你會搖頭反對嗎?只因他們外表卑微和醜陋嗎?其實清潔工靠勞力賺取收入,沒有不妥當之處;可是由於它不需要高學歷,賺錢不多,被標籤為讀書不成者的職業。至於女巫同被標籤成邪惡的化身,只因人們先入為主地認為天使才是純潔善良的代表。

清潔工是一份工作,不牽涉卑微貴賤,相反他們刻苦樂業的精神令人欽佩,正所謂「表面卑賤,內裡崇高」。而女巫若善用其優勢去助人,可以是「外表醜陋,內裡善良」。

  其實,人看外貌,神察內心。人看為貴重的,在上主眼中不一定等同貴重;人看為卑微的,在上主眼中可能是相當珍貴。

  耶穌說:有個有錢人,衣著華麗,天天奢華宴樂。在他門前躺了一個窮到極點的拉撒路,每天靠財主桌子上掉下的零碎充飢。當時有錢代表上主祝福,貧窮則是受咒詛。後來兩人都死了,他們的生命竟來個大逆轉,拉撒路上天家,財主卻下陰間。

  原來富有不一定有福,窮也不一定是禍。人有錢,多人奉承,可換來名聲權勢,但它叫人更驕傲,不約束自己,無錢時夫妻和氣,有了錢丈夫會去找女人;相反,窮人比較謙卑,因為無人奉承,以致不被自己蒙蔽,認識自己的有限,體會世界艱難,看清人的真面目。這裡不是說窮人一定不會驕傲,有些人是又窮又笨又驕傲。

  知道自己心靈貧乏的人,曉得為自己過錯懊悔的是被受祝福的。玉儀一直以為貧窮的是他人,直到一次接到一位太太來電,她才意識自己才是最貧乏的一個。

  太太說:「我有個患自閉症的小孩,我常為著孩子讀主流學校或接受特殊教育,與丈夫爭論不休,照顧孩子令我身心疲累。」玉儀說:「其實你可以如此如此作。」結果引來她的責罵:「為何你們只懂叫我如此作?」待對方罵到累,便嚎哭起來。

  玉儀很慚愧。那時她在中環工作,天天穿著套裝和高跟鞋,接觸高層,一向自視甚高,自恃有學歷,有工作能力,甚麼也有,以為自己知道一切。她想:「眼前這位太太有困難,仍努力經營生命。她的生活,我一點也不懂,不懂怎處理自閉症孩子。我以自己擁有的高人一等,但對她來說,卻是一點價值也沒有。」

  當我們視別人卑微和貧乏,其實是要思考和檢視己身的一個功課。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和成長經歷,只要我們用心觀察,任何時刻都是我們增長智慧的機遇。

生活心窗:兩位要拿起掃把的小女孩

  有一天,小女孩菲菲對媽媽說,她長大後要做拿起掃把掃街的清潔嬸嬸。又有一天,另一小女孩花花也對她的媽媽說,她長大後要做騎在掃把上的巫婆。

  百思不得其解、卻耐心聆聽的媽媽請菲菲道出她的想法。原來,菲菲不時從住處的窗外留意到清潔嬸嬸在掃街,晴天、雨天、甚至強風前後的日子,清潔嬸嬸都盡忠職守,把街上的垃圾掃走。菲菲說清潔嬸嬸真好人,讓我可以走在清潔的街道上;但菲菲不單是看到清潔的街道,而是看到那勤勞的清潔嬸嬸。菲菲說:「媽媽,清潔嬸嬸很厲害,總能把分散的垃圾成堆,在大風的日子,那怕大風把垃圾吹來吹去,甚至把她已掃成堆的垃圾吹散,她仍能把『不聽話』的垃圾堆在一起;有時候,行人會不經意地把她掃成堆的垃圾踢散,又或阻擋她的掃把移動,但她總是耐心地把街道清潔;就算垃圾濕淋淋的黏在地上,她也有辦法清理。還有啊!只要我看到清潔的街道,那怕我見不到清潔嬸嬸,我知那是她辛勞的結果。媽媽,清潔嬸嬸很厲害、也很有智慧啊!長大後,我也要做清潔嬸嬸。」

  花花告訴媽媽,她長大後要做巫婆,因為巫婆很厲害,是甚麼樣的厲害?噢!不會是那種童話故事中令人害怕、會害人、也會為人復仇的人物吧?!更不會是她讀過的白雪公主中的巫婆皇后吧?!媽媽聽了花花這個志願,心沉下來了,很是擔心。有一天,花花又興奮地走到媽媽面前說:「媽媽,我長大後一定要做巫婆,你看,巫婆騎著掃把在天空飛,很厲害啊!飛在天空,她看到很多事物,也遇到很多人及動物,她還會按他們的心願為他們成就他們所想,她更會飛到有需要的人及動物那裡,主動幫忙他們,她很好人啊!我長大後要像她一樣,駕著掃把去看世界,去幫助人。」媽媽耐心細聽後,不但釋去疑慮,也發現原來花花看到的是一個善良的巫婆。

  菲菲長大了,也已為人母,雖然沒有成為清潔嬸嬸,卻有著清潔嬸嬸那令人敬佩的做人態度,更以此來教育她的下一代。至於花花,她仍年幼,但她的內心已被那善良的巫婆所影響,善良的種子在她內心萌芽中。

真心分享:任卓昇

就像幼兒學步,看著成人如何踏步,也聽著他們的指引、鼓勵,朝著目標向前走,走了一步又一步,最後到達目的地,然後又開始下個目標。日漸長大,可以自訂目標,有時候想訂立容易達成的目標,但更多時候卻是十分具挑戰性的,其實是我不可能達成的。無論有多少個目標,原來都要在同一個路軌上,才能朝向一個最終的目標——永恆。這是我目標人生的寫照。

基層家庭成長,造就堅毅性格

  父母不畏艱難,選擇來香港定居,生下了我和雙生的弟弟,還有妹妹;在經濟困難、沒甚麼支援的情況下,爸爸早出晚歸工作,媽媽在家照顧我們的同時,也會做一點手作賺取些微的收入幫補家計。多年來,他們的生活就是好好的活著,撫養我們成人,沒因生活艱難而對我及弟妹將來能出人頭地寄以厚望,也不曾要求我們幾兄妹要努力讀書,將來考入名校,賺大錢、成為專業人士。在木屋區生活,隨後在公共屋邨成長的日子,他們只求我們好好生活、一家人齊齊整整在一起。所以,童年的日子,我沒早早定下甚麼甚麼志願,當然也沒立志要成為醫生,更沒想過要做醫學研究,又或在大學作育英才。

  不過,父母雖然對我和弟妹將來的成就沒期望,卻十分重視我們的品格,媽媽常教導我們以禮待人,她堅守自己為人母的崗位,是令爸爸安心出外工作的伴侶,是照顧我們日常起居的母親,她的堅持,成為我的成長榜樣;爸爸多年來從事同一份工作,早出晚歸,沒怨言,更沒為了自己喜好而躲懶,或是被成就感所愚弄而憤世疾俗,他每天勤力工作,每年只休假一天半,其他日子都是上班,他的勤力工作,讓我明白人要積極、努力,不要躲懶,也不要因資源不足而怨天尤人。

  回想起來,父母是上帝給我成長的榜樣,縱然成長於基層家庭,沒被期望,沒優厚的學習前因,卻讓我知道不應停留在自卑的負面想法中,而是要努力。上帝不但給我這體會,更讓我踐行這體會的機會。小學時,我的學習成績中規中矩,既然父母沒甚要求,我當然就不用花時間去求好成績。只是當看到較我年幼的妹妹是班中的高材生時,我就想為甚麼同出一家,她可以讀得那麼好,而我卻不能?感恩我沒自卑的負面想法,反而知道要像父母堅持、努力、不要躲懶,我才能踏前一步,結果,我的成績真的突飛猛進,升中時更被派往名校。到了名校,一山還有一山高,與來自其他小學的同學相較之下,我變成榜尾學生,要進入學習輔導班,這讓我又一次實踐體會,就是不要負面,要堅持、要努力、不要躲懶。終於,我也名列前茅,成為級中高材生。

  除了讀書,還有在童軍隊伍中的經歷。別以為我常在人前公開演說、或被訪問,就以為我不畏於站在人前,成為公眾人物,其實每次能順利站出來發表意見都是一個神蹟,是因為上帝的陪伴及所賜的信心才能成就的。我從小就十分害羞,每次老師叫我名字,我都膽戰心驚,所以,媽媽就鼓勵我參加童軍活動,以為這可培養我不害羞,卻令我再一次經歷努力踏步向前的重要性。結果,在沒客觀有利的條件下,我努力做能做到的事情,最後從寂寂無名的隊員成了領袖。事情不但過去了,也自覺目標可達到,更肯定人只要努力,就能達成訂立的目標,這體會植根愈來愈深,但有趣的是那些成功沒令我停下來沾沾自喜,反而推動我向下一個目標進發。

生命導師指引,建立人生目標

  中四那年,我全身常有疼痛,相信是由於焦慮而出現的身心症,我十分擔憂,也害怕會死,因為那時以為人死如燈滅,死了就甚麼都沒有了,心裡很想有解決的方法,不用痛,不用因此而死。當時,我因要保護及陪伴妹妹去參加教會的夏令會而有機會讀了吳主光牧師所寫的書,加上本身所讀的學校是有宗教背景的,我對信仰沒抗拒。我雖然沒遇過這位牧師,更未曾接受過他的指導,但他的寫作尤如生命導師的指引、教導,讓我對信仰多一點認識,也因為感到生命的不確定,人隨時可以死去,我就這樣決志信主,參與教會生活。對一個以目標為本的人,信仰給我最大的提醒就是人生的取向,追求的不是容易朽壞、失去或消逝的東西,而是具有永恆價值的事情,所以,要努力追求的不是名、利、地位、物質生活,這些東西最後都會因社會的變化或是個人生命的終結而消逝,是兩手空空而來,兩手空空而去。但基督教信仰說的是永恆價值,聖經教導愛上帝,生命為上帝而活;愛人,生命是服侍人、關心及幫助有需要的人,這些都是具有永恆價值的,是我在世活著時所要做,朝向永恆之路的事情。

  有了這明確的終極目標取向後,我往後的每個目標就更具意義了。之後,我讀到了戴德生牧師所寫的書,我當然沒見過他,但他的著作也如一位能與之面談的生命導師。戴德生牧師說:「假使我有千鎊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假使我有千條生命,決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不,不是中國,乃是基督。這般寶貴的救主,我們為他所做的,會嫌太多嗎?」我深受他的決心感動,也是我朝向終極目標要做的事:愛上帝、愛人。那麼,我要做甚麼來愛上帝、愛人?全時間的傳道人?全時間醫生?其實,我曾有很大的掙扎,因為我當時的想法仍很簡單,認為愛上帝就要全時間作傳道人,但我卻不願意作傳道人 ! 我選擇了做醫生,心想只要以愛上帝的心去做醫生,我也是愛上帝,作為醫者,我會以父母之心去看待病人,應該也是愛人吧。在醫治過程,我讓病人知道我是基督徒,有機會就傳福音,那不也是既愛上帝,又愛人嗎?雖然我仍忐忑不安,但也相信自己的取向,專心學習,終於入了醫學院。直到戴紹曾牧師(戴德生牧師第四代子孫)的出現,一位我可以親身接觸及聽其面授解惑的第三位生命導師,他在我們一班醫學院的學生前提出雙職服侍,即是身為醫生,但仍不忘介紹人認識上帝,這說法與我先前的想法不謀而合,也就令我釋懷。雙職服侍,不單是做醫生,而是作一個讓人有機會認識基督教信仰的醫生,前者有酬勞,後者則有永恆的意義,一個令我確定沒偏離終極目標軌跡的路,也令我感到安心成為醫生的提醒。

  除了以上三位,感恩我的人生還有第四位生命導師,他就是唐崇榮牧師。在醫學院的第一、二年,我有機會在教會聽他的教導,而最深刻的教導就是我們要追求卓越,因為上帝是偉大的,所以,我這個人也要像祂,不能馬馬虎虎做醫生,更不可求求其其做基督徒,作為雙職醫生,我要認認真真,追求卓越就成為我朝向終極目標的下一個目標了。我另外一位人生導師,是莫仲棠教授,在我醫學院的求學時期,帶領我和一班弟兄每一個星期定時查考聖經,建立我的信仰。

父親形象啟蒙,發展眼科學術

  爸爸的父親形象深印我心,成為我做人處事的楷模,而在醫科發展上,陳念聰醫生是我另一個父親形象,是我所尊敬、佩服,很想學效的對象。早在醫科二年級時,我已思考將來的專科路,當時我讀了《戰地情 ── 生命燃在阿富汗》一書,不但被陳醫生的人生目標所影響,也深被激勵,也再一次引發我如何做一個既是醫生、又是宣教士的雙職醫生。成為醫生,不是我從小就有的志願,成為眼科醫生,更是我從沒想過的,尤其是在當時競爭很大的環境,以我的背景,根本不大可能、也沒有人相信我可以入讀眼科,從立志那刻,我就每天都朝這目標進發,五年裡,我有灰心,也曾碰壁,更有失敗,我只能說那不是一個容易達到的目標! 所以,當知道被錄取時,在不相信目標達到的同時,我深信、也確信是上帝的恩典及肯定,我當然有努力,但那是配合上帝在我人生計劃上要做的事,也是人生在世應積極進取的做人態度。

  醫科畢業後,我進入一家公立醫院,十分感恩遇到眼科的啟蒙老師高德全醫生,跟他學習做一個好醫生,用心服侍每一位病人。在公立醫院工作,每天能夠服侍廣大的市民,雖然工作繁重,但得到的滿足感很大!而唐崇榮牧師的教導——卓越,在這刻也再次響鐘,是時候向卓越進發,是時候訂立下一個朝向永恆的目標。如何在眼科的醫療路上追求卓越?我當時的想法是進入學術界,因為那裡是一個可以接觸複雜個案、從事研究、教導未來醫科生、發展眼科前路、造福更多人的地方。在沒人相信我能進入大學,在可能要走迂迴曲折之路,可能會失敗、受挫的情況下,上帝竟然讓我能進入大學工作。

  大學人才儕儕,我是十分戰兢,自卑之心常來騷擾,若不是確定上帝的陪伴、肯定,給我豐厚的恩典,恐怕我會失敗而回了。十分感恩遇到兩位學術上的啟蒙老師彭智培教授和譚智勇教授。從他們身上學習以病人的福祉做研究,改善病人的健康。自2015年,我和團隊開展了「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兒童眼科計劃」,過去八年為約四萬名基層家庭兒童提供免費及全面的眼科服務,幫助他們早識別眼疾問題並進行治療。我們團隊也確立了用低濃度阿托品眼藥水以預防近視發生和減慢近視進展,成為其中一個有效的方法,改善了世界上治療近視的方案,對保護兒童眼睛健康作出貢獻!

目標多遠大,都在上帝的軌道上

  爸爸、媽媽的身教,讓我健康成長,性格特質得以發展;生命裡遇到的生命導師,指引我的人生目標及職業生涯;在香港基督徒醫生及牙醫團契的參與和服侍,擴闊了我的視野及提升了我另類的能力,也讓我不忘宣教的使命,但若不是上帝的教導、指引,我可能只會訂立自己想達成的目標,甚至可能隨波逐流、名利掛帥。當我知道人生是有終極目標,就是那永恆的將來,我就醒覺到我的每一個目標都不是單一的,而是朝向永恆的,那我在有生之年才不會走失。所以,我時刻提醒自己,我做的每一件事、研究、學術發表、社區服務、義務工作都要對準永恆這終極目標,不要走差。

  另一方面,我能學業有成,跨過重重難關,獲得不可能的機會,修讀醫科,成為眼科專科醫生,進入醫學學術界,是因為上帝給我很多以身作則的生命導師。父母那積極堅持的性格,令我知道做人必須努力;牧者的教導令我確立自己的醫者生涯;醫生、教授導師們的榜樣令我不忘醫者學者的使命。但我深信也認為最重要的是因為上帝的恩典與祂的提拔。我是卑微的人,沒可誇口的,也沒現實社會可讓我達成目標的本錢,不但我身邊的人不相信走到今天的這個我,連我自己也不相信,人訂立的都會是認為可成功的目標,但我所訂立的,愈來愈是不容易達到的,為甚麼仍能成功?是因為上帝使用我這卑微的人,是因為上帝提拔我,要我在這醫學領域服侍祂,影響身邊的人,我只是以我的性格配合上帝的安排,好能在這領域去告訴我的服務對象——上帝愛他們。

  身處醫學界,與其說有很多引誘,不如說自己很易走失,也容易會妥協,我這個平凡人可會把持不定,縱使我堅信努力就會成功,但我也相信高處不勝寒,所以,能堅持信念,朝向目標,忠於使命,我確信是上帝恩典的帶領,在我掙扎、懷疑之時,上帝會使用不同的方法把我安放在朝向終極的軌道上,所以,不是我,是上帝。過去達成了很多人生的大小目標,來到人生下半場,我相信祂會繼續指引我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