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牧心箋

親愛的琪琪:

  你好嗎?已經有兩星期沒見面,知道你剛剛完成了第六次化療,不知你的身體與心情如何?

  回想第一次在病房與你相遇,立時被你那沈鬱的面容吸引,禁不住趨前表達關心及慰問。傾談間,知道你剛做完手術不久,卻因為腸臟的黏連,引致疼痛;加上憂慮腸臟會因而壞死,所以顯得愁眉深鎖。另一方面,你提及長時間要面對家人相處時的困難及失望,會一點一滴把你的鬥志磨滅淨盡,你更開始對信仰存疑,甚至失去盼望。面對身心靈都在受苦的你,我嘗試肯定你為家人所曾付出的努力,你甘願放下自己,不斷求和;可惜最後你發現不能再用這種模式,因為你不想失去自己。那一刻,我想到一首詩篇可與你分享,你立刻接續回應說,你看見上帝在我們中間,你的情緒也開始平靜下來。當我再來探望你時,你臉上已掛上笑容,感覺你已多了一份力量。不久,你的身體狀況穩定下來並且可以出院。

  那天收到日間病房的轉介,知道你再次入院,能再次與你相見,感覺親切。只是,當你告訴我你確診患上癌症時,我的心立時往下沈。我記得我緊握你的手,表達理解你對手術的擔心,鼓勵你要勇敢面對,學習把未能掌握的前路交託上帝。當再深入交談時,我發現你改變了,你會多一點接受自己的恐懼及憂慮,且有力量關心仍在困境中的朋友。你在桌上放置了為自己加油的擺設及字句,你不再因害怕而失去能力,反而在信仰裡得著盼望和力量。最後,你告訴我你能安睡,也為你有一群愛你、與你同行的敎會朋友感恩!

  謝謝你與我分享化療的過程,縱然是十分的艱難,但你都勇敢面對!你克服了脫髮的心理障礙,還主動給我看你禿髮的照片,充分表現出你的自信並對自己的接納,我越來越覺得你活得很自由。你又主動尋找敎會,渴望回到上帝的身邊。是的,這個病沒有打敗你,也沒有嚇怕你,反而在困難中更突顯出你的勇敢來。你告訴我你曾是個很固執的人,但患病後,你會多從對方的角度看,心情更平和,更能放下成見,學會溝通。

  我與你同行的這段路上,看見你一小步、一小步地成長,我看見你的努力。你在苦難中能夠深切的反思,發現生命的真相,這就是你成長的契機。最開心是知道你重新信靠主耶穌,接受祂成為你的生命導師。願你在主耶穌的愛中繼續成長!

吳院牧

從心出發:守護幼小的生命

  回想起小時候,我算不上積極,也沒有甚麼志向和抱負,但就讀中學時,有一位老師對我說:「妳的個性冷靜,很適合當醫生!」

  雖然自己從未想過長大後要做醫生,但此話的確激發了我投身醫護行業的意願,可惜心裡又怕自己承擔不了當醫生的辛勞。我從小已相信天父,於是心裡誠懇的祈禱:  「倘若祢不讓我有十足的信心,我是不會朝著這方向發展的。 」結果神藉著一張非常理想的高考成績單給了我肯定,我便踏上了從醫之路。

  儘管五年的學醫生涯十分艱辛,神還是帶我通過一關又一關的考試。畢業後,我選擇了在公立醫院的兒科部門工作。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喜歡小朋友。他們天真可愛、單純直率,正是他們真摯開懷的笑容,成為我守護幼小生命的原動力。

  我還未為人父母,一直難以了解他們對自己的孩子好,是責任嗎?還是為了養兒防老?究竟是甚麼驅使父母愛小孩?在病房裡我見到很多家長,有為著未出生的嬰孩而擔憂,有為了長期病患的兒女到處張羅,有些甚至放棄事業來照顧孩童。形形色色的犧牲反映了他們的愛是與生俱來的,我相信這份自然流露的愛,正正是源自創造我們的天父。

  生命實在軟弱但堅韌。還記得我第一次照顧一個24周早產兒時的感動。小寶寶重600克(只比一樽檸檬茶重少許),他的皮膚薄得血管透現,小小的他用盡全力撐著手腳,驟眼看很像一個正在抖震的小啫喱。由於他體內的器官尚未成熟,需要依靠多種支援來維持生命,更要面臨一個個生死攸關的挑戰。感恩最後他都逐一闖過了,而且能夠健康地成長起來,現在看著他個子肥嘟嘟,心裡不禁讚嘆創造主的奇妙,更感謝祂讓我從中得到一份醫者的滿足感。

  然而,生命也有令人痛心的時刻。我也看過嬰孩出生一天後便夭折、幾個月大的小寶寶突然猝死,照顧了十多年的兒子被病毒無情奪走⋯⋯。父母的悲愴、無力、痛哭,令人心碎。我曾經質疑上帝:  「那些不懂世事的小孩,他有何過犯,為何祢賜予生命,又隨即收回?」說罷腦海裡立時出現了一幕,當天父看到自己無罪的獨生子在十字架上受盡折磨而死,祂的悲痛又有誰能體會?神是憐憫人的主,儘管我們看不透生死,但我相信神不會讓沒有意義的事情發生,我也深信神的慈愛與恩典,讓這些孩子們在天國裡愉快地成長。

  如果人生是一條船,掌舵的是神,醫生不過是合約制的維修人員。我們通宵工作、絞盡腦汁、手腳不停,為的是盼望能與病人戰勝風浪。面對生命無常和人的限制,但願我能繼續善用所學,在行醫過程中放下驕傲,常存謙虛,時刻依靠掌權的神,把船泊進安全的口岸。

關心健康:吃得合時有道理

  這個「時」字,可理解為「時令」或「時辰」。

  一年有四季,又稱四時;按季節而吃,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飲食文化特色。所謂「種田無定例,全靠著節氣」,只要「不違農時」,順應四時節氣的變化而播種、收割、栽種最適合的農作物,必然五穀豐收。同樣地,我們吃東西要應時令、按季節,到甚麼時候吃甚麼東西,選擇當季的食物,就能吃得健康。因為各種植物有其生物特性,在適合生長的溫度、濕度及季節栽種,就會生長茂盛,產量多,品質好,吃起來也特別美味。

  現代科技發達,農業發展迅速,食物的生長時令幾乎已失去了意義,農民已打破植物傳統的生長法則,大部分人喜歡食用的蔬果一年四季幾乎都可以吃到。由於不按植物的生長特性,違反自然,植物生長不易,故使用更多的農藥、化肥或荷爾蒙、或進行基因改造;吃進口裡的蔬果品質、口感也與自然生長的不同,對身體有遠期的損害。

  人類與自然界有著密切的關係,自然界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對人體的生理、病理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順應四時變化,結合季節特點,採用相應調身健體的方法,才能收到滿意效果。

  如在春夏季不宜進補溫熱之品,因為這兩個季節的氣候溫暖炎熱,人體的陽氣亦相應旺盛,皮膚比較疏鬆,容易出汗,若進補過多溫熱補品,會使人陽氣更旺,汗出更多而反損元氣。春季氣候轉溫,陽氣升發,飲食宜疏肝健脾,可選食菊花、淮山之類。夏季炎熱酷暑,飲食宜清暑生津,可選用綠豆、西瓜之類。

  在秋冬季,由於外界的氣候漸漸由熱轉涼寒,人體的陽氣亦相應地潛藏,皮膚的毛孔緊束,陽氣相應不足,故不宜進食太多寒涼類補品。秋季涼爽乾燥,燥氣可耗傷肺陰,故飲食宜平補潤肺,保津養陰,可進食銀耳、雪梨之類。冬季氣候寒冷,飲食宜補腎溫陽,可選用羊肉、鹿茸之類。這樣,適應四時氣候變化,因時制宜,就可達到養生防病健體的效果。

  按季節選擇食物及吃時令食材固然重要,但是,若不注重飲食有節、按時進食、三餐合理安排等,任何飲食營養都失去養生的意義。按時適量進食,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就會正常。若不定時定量進食,又好吃零食,脾胃功能就會減弱。總之,要根據四時氣候變化,吃時令食物,並要定時有節制進食,只有這樣「吃得合時」才會有健康的身體。

關心健康:安全的家

  家,應該是一個讓人安心,使人置身其中可以感到安舒和重新得力的安居之所。 然而,很多時家亦潛在不少安全隱患,因此家居安全十分重要。作為家訪多年的醫護人員,經常看到家中發生意外,包括跌傷、割傷、燒傷、燙傷和中毒等。如能正視這些危險,家才真正成為一個安全的居所。

預防絆倒、跌倒
  • 地面應保持乾爽,抹地時宜用風扇吹乾或用布抹乾,避免因濕滑而跌倒。
  • 兒童使用玩具後,應即收拾妥當;電線要用索帶捆好;拉開抽屜取物後須盡快關好,有助減低絆倒的機會。
  • 浴室內地板應放置防滑墊,沐浴時於浴缸內應使用浴簾,以免因濕滑跌倒;有需要時浴缸應裝置沐浴板和扶手,可讓長者坐著沐浴並安全進出浴缸,並且避免鎖門。
  • 衣著鞋襪要合身及採取坐姿來穿著,以免失衡而跌倒。
  • 家居要有充足照明,另可利用螢光防滑貼去突顯一些高低的位置以提高警覺。
  • 傢俱高度要合適,避免選用有滑輪的椅,長者選用的椅應要有靠背和扶手,坐前先要檢查是否穩固。
  • 物品放於適合的高度,以免因攀爬取物而跌倒。
處理
  • 檢查傷者情況,如昏迷或骨折,切勿移動傷者,盡快召喚救護車送院。
  • 傷處出血,若無異物,可直接壓力止血;如有異物,提高傷處以減慢出血,並盡快取出異物,若不能取出,則盡快前往醫院處理。
  • 一般瘀傷可用冰敷患處以減輕痛楚。
  • 頭部撞傷, 48小時內如仍有頭痛、頭暈、嘔吐等情況,應盡快延醫診治。
預防燒傷、燙傷
  • 同一電掣切勿使用太多插蘇,以免因電力負荷過重造成漏電火災;獨居長者煮食時,建議採用具時間掣的電器,並在廚房門和大門門口張貼提示,以免因忘記關火造成火災。
  • 煮食時及煮食後將有柄的廚具向內放,避免幼童觸碰手柄而燙傷;熱燙的食物應放在沒有枱布的枱面中央位置,以免幼童觸碰而燙傷。
  • 沐浴或浸浴時,先開冷水,後開熱水,或先調好水溫,以免燙傷。
  • 冬天使用熱水袋暖床鋪後需取走,以免睡覺時熱水袋漏水燙傷。
處理
  • 即用流動水沖洗或冷水浸洗傷患處最少十分鐘去降溫和減痛。
  • 如衣物與傷患處黏着,不要強行除去;沒有黏連而造成束縛的則要除去,如皮帶、戒指或手鐲。
  • 勿用冰、藥油、牙膏敷在傷患處,可用消毒或清潔不黏性的敷料蓋護傷處;勿弄穿水泡。
  • 如嚴重燒傷燙傷,應即召喚救護車送院。
預防割傷、夾傷
  • 應正當使用利器,用後須收妥,以免割傷。
  • 推門時必須先敲門。
處理
  • 傷口出血應用流動水沖洗和直接壓力止血,然後清潔傷口。
  • 如傷口持續流血,需提高該處以減慢出血,並盡快前往急症室治理。
  • 一般瘀傷可用冰敷患處。
預防中毒
  • 凡洗潔精、漂白水、防潮珠、洗衣粉等用品,應放在幼童不能觸及的地方。
  • 清楚標記所有溶液瓶,危險品應加上警告字句或圖樣。
  • 藥物要小心放置,清楚標記藥名和到期日。
  • 勿將食物、藥物和清潔溶液放在一起,應分開擺放。
處理
  • 如傷者清醒,可給予飲用大量水,以助稀釋身體內的毒素,帶同懷疑傷者誤服物品的容器,送傷者往急症室診治。
  • 如懷疑氣體中毒,應立即開窗,吹散濃烈氣體,關掉洩漏氣體的來源,檢查傷者清醒程度,同時通知管理處有關情況。
  • 如昏迷者,應即召喚救護車送院。

解開心結:心靈的癒療

  在基督教醫院裡工作,常會遇到一些基督徒病者,而在提供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會想到如何與基督信仰結合,更能幫助這些病者。這幾年間,西方提出一些將心理治療結合信仰的方案,例如以信仰為本的接受與承諾療法,提倡病者不要糾纏在負面經驗裡,而是選擇踏出來,向著符合信仰的方向前進。筆者也認為,活出基督信仰可以成為一種正面的心理經驗,於是有了一個構想,舉行一個以信仰為本的正向心理學治療小組。

  這個小組裡的病者,都是扎根於基督信仰,並且有豐富的禱告及靈修經驗。在小組裡,透過提供一些經驗式學習,讓他們體驗安靜禱告及默觀式禱告,藉此有助他們體驗一些正面的內心經驗、情緒及想法。

  這個小組共有十節,目標是透過信仰的實踐,集中於內在經驗,希望幫助參加者轉化內心為正向的、以神為中心的心態模式。這十節小組的內容,包括一些正向心理的主題,例如感恩、愛惜、關愛、細味生活的經驗、培養品格,以及寬恕他人、寬恕自己等。小組活動也包括如何在信仰裡學習轉念及信靠神,卸下憂慮及負面情緒,並學習情緒的調適及管理。最後,還包括如何從神的角度找尋人生的真正意義和價值,以及在不能避免的苦難中仍然尋求神的帶領。換句話說,這些基督徒的病者,一方面學習如何調整情緒來控制病情,提升正向心態;另一方面,透過扎根於他們的信仰經驗,從而增加從神而來的信心,嘗試活出豐盛的生命。

  除了傳統的心理教育外,小組注重一些經驗的學習及互動,將所學的實踐於生活當中,再帶回小組分享。參加者都十分享受這小組,在互相信任的氣氛下,他們都願意慢慢打開內心,將自己的痛苦及掙扎與別人分享,並透過禱告、默觀等經驗學習,嘗試將自己的痛苦及不能接受的經歷和回憶釋放出來,並在神的大愛中接受它們。他們正面的經驗和回應,強化了我們的信念,就是信仰經驗確實可以幫助一個人將內心的痛苦和困難經歷,轉化為正面的心態與體驗。

  小組的參加者都有不同種類的長期病患,包括癌症、情緒病如抑鬱症、焦慮症、躁鬱症等。其中有兩位癌症患者,描述他們患病初期,對癌症復發都帶有莫名的恐懼,每次到醫院覆診,都擔心會有不好的消息。但在治療小組中,他們都分享到慢慢能夠將這些強烈的恐懼釋放出來。透過歸回與神同在的空間,他們切實地感覺到這些恐懼與焦慮都一一平復了。現在他們較能用一個平靜的態度,去面對癌症復發的可能性。

  另外,一些受家庭成員溝通或關係困擾的患者,在小組裡分享長期以來受到家庭成員種種的壓力及不公平對待,引致情緒困擾、抑鬱、焦慮、沒自信心等問題。在小組中,他們能夠學習去接受一些不能改變的事實,特別是家庭成員不能改變的情緒表達或溝通方式,並且嘗試與家庭成員改變溝通的方法。對他們而言,長期揹著家庭的包袱,實在是一件苦事;但是他們都表示,透過找尋生命的意義和自己的價值,可以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在困苦中仍然喜樂,甚至學習寬恕過往家人對自己的傷害。

  改變較大的參加者,都會提及他們在禱告及安靜中,能夠感到與神更親近,並願意將自己交託祂。這份經驗,給他們巨大的動力去改變自己及走出困苦。但我們亦發覺,有幾位參加者一直都不能投入其中。他們似乎將自己的內心問題抓得太牢固,以致非常緊張,不容易去放鬆自己的身心。再者,也有一些參加者,相信自己永遠不能改變問題,甚至經常自責,覺得自己才是最大的罪人。他們與神的關係都傾向緊張,不容易放過自己。這令我們感受到,原來改變不是容易的事;若能夠真正放手,讓主進入自己的內心,才可以更透徹地去改變自己一貫的內心問題。

  在這小組中,我們嘗試尋找一個將信仰與心理治療接合的可能方式,過程中發覺原來最重要是神的大能,將不可能的成為可能,這才是終極的改變力量。長期病患包括身體以及心靈的病患,都可以是非常頑固及難以轉變的,但是將信仰融入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卻能帶出更深刻及徹底的改變,這是一個值得繼續摸索及應用的治療模式。

  其實,對於治療師而言,每一次的小組都是相當震撼心靈的經驗。能看到長期病者有實際的改變,從困苦無望的長期困擾裡走過來,活出真正的喜樂,以及感到生命再充滿意義,這種改變實在令人感到非常鼓舞。在治療師的個人世界裡,也是一個非常觸動心靈的經驗。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 4:23)

醫病同心:在病患中再次經歷祂

  星期天還在興高采烈的執拾行李,準備迎接數天後的洛磯山脈之旅,巴不得明天就起程,整晚還在想抵達後一定要到哪裡看看,會不會再跟北極光相遇,又或與漫天紅葉拍照留念…。期待出發的心情已經忘記了前幾天的抽針檢驗,況且過去幾年,每年的驗身都沒有問題,那會想到原來自己的身體狀況已慢慢在改變。

  中午吃飯的時候,電話鈴聲突然響起,來電顯示是從醫院打來的,心裡已感到不安。再聽到姑娘說明天要回來聽報告和一定要由家人陪同,不詳的預兆就更加強烈!會否真的「中招」?會是第幾期?要怎樣治療?在返回公司途中,又忽然想到莫非神真的要我好好停下來休息?

  第二天早上,戰戰兢兢的走進診症室,醫生第一句就說檢驗結果證實是癌症,又說很大機會是原位癌,只需要做手術將腫瘤切除和電療就可以。那一刻腦際一片空白,除了問手術要做多久和手術後要休息多少時間,其他的也不懂問,甚至醫生所解釋的治療方法,亦無法聽得進去。

  手術當天,一早就來到醫院做檢查,心裡其實很害怕卻又不想家人擔心,只好裝作若無其事。當所有檢驗做完後,便靜靜的坐在床上等待通知。就在這期間,院牧來到病房探訪病人。我第一時間就交待了自己已信主,只是沒有受洗和上教會。怎料她沒有先和我談信仰,反而關心我的工作;她不但耐心聆聽我的分享,還給了一語中的的回應。原來在工作上得不到認同和欣賞,心有不甘和不滿的感覺令我始終放不下,我還以為可以用跳舞、做瑜珈和旅行來減壓,但原來我一直只是自欺欺人。

  手術的時間比預期的快,只兩個多小時就完成了,可喜的是癌細胞沒有擴散,整組淋巴得以保留。心裡實在感謝神,因為我知道這個結果並非必然。丈夫和大兒子都是比較內斂的人,平時不擅表達關心。但住院期間丈夫給我細心的照顧,又在手術室外默默的等候,另外兒子放工後立即跑過來探望,令我感到非常温暖。在患病期間,家人的支持十分重要,使我感到自己並非孤身作戰。

  待身體休養之後我便開始電療,雖然之前已閱讀過關於電療的資料,但心裡還是感到不安。我走入那間溫度頗低的房間,一個人睡在那張冷冰冰的床上,心裡又開始感到害怕,我便不住祈禱,將自己的害怕和擔心都交給天父,心裡就漸漸感到平安。如是者,三個星期的療程很快就結束了,在最後一天,離開那間凍房後,心裡的喜悅不言可喻。

  除為了順利完成治療而感恩,更感謝神讓我在病患中再次經歷祂的保守和看顧,祂又透過院牧紓解了我在工作上多年的鬱結;也藉著給我的病人見證書冊,讓我更有勇氣和信心去仰望天父的醫治,學習全然交託。

醫病同心:身心靈的護理

  轉眼間,我的護士生涯已過了十多年。身為急症室護士及助產士的我,每日忙於照顧病人,不斷歷盡生離死別,但我仍然很喜歡護理的工作。作為醫護人員,我們盡最大努力護理病人,讓他們得到適當的治療及關懷,減輕他們的痛苦,使他們能早日康復,這也是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其他的就只能交給神。

  記得剛畢業的第一年,我在耳鼻喉外科病房工作。有次當夜班,一位末期鼻咽癌病人在深夜時被送到我的病房,醫生立刻為他檢查,發現他鼻咽的血管不斷流血,血更突然從口腔噴出來,對我這個新手護士尤其震撼。當他流血的情況受控後,便安排他休息,替他清理身上的血漬和血腥味。因他不能說話,只能用紙筆溝通。他表示喉嚨被血黏著很不舒服,我給他水輕輕潄口,令他舒服一點。我差不多每小時都這樣做,直到下班。我深知可能再沒機會照顧他,所以主動表示為他祈禱,求天父減輕他的痛苦。他點頭及微笑了,那也是我跟他最後的道別。後來有同事將這位病人製作的一本簡單小簿交給我,裡面繪畫了一個有光環的護士公仔,並感激神在他走到人生最後一程時,派了一位小天使好好的照顧他,更鼓勵我繼續努力幫助其他病人。我看完不禁感動流淚。他令我明白,病人得到關心及同理,已令他們感受到愛。雖然十年過去了,他仍深深在我的腦海中。

  後來我任職助產士時,曾替一位孕婦接生。事隔差不多十年,因他們住在我家附近,故經常遇見那位媽媽及其兒子。每次遇上,她都問兒子:「你認得姨姨嗎?就是她替媽媽接生,平安地把你交到媽媽手裡。」她很感激我對她的護理及照顧,我也不禁以微笑作回應。有時,看看媽媽們寄回來曾經接生過的嬰孩相片,知道她們從我的護理中感到關懷及舒適,令我更喜歡自己的專業。

  還有一次,我在急症室為一位警員縫補手部傷口,傷口不短也不淺,正在手部的虎口位,因此我用了不少時間去評估。最後決定只用四針縫補這傷口再貼上手術膠紙以減少針部,以免影響傷口癒合及造成疤痕。數星期後,我收到他寄來的謝咭,告知傷口癒合良好,也感謝我專業及細心的護理。我讀後覺得很感動,明白原來醫護人員對病人細心的護理及關愛的工作態度,病人是可以領會到的。感謝神給我護理工作的專業能力去服務有需要的病人,從中得到滿足感及別人的欣賞,令我一直喜歡這份工作。

  在護理生涯中,我深深體會到聖經《傳道書》所言的實在。「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 」(傳道書3:1,11)

兩扇心窗:原來如此

  有說人生如拼圖,嬰兒如一張白紙,是拼圖的起點,我們每天努力構築,任憑我們起初如何胸有成竹地拼砌,怎知後來總是碰壁,無一塊像樣。原來是缺乏藍圖,沒有拼圖盒上那幅畫來對照,失去方向和指引。因此,我們先要認識生命藍圖的創造主,只有衪知道我們前面的道路,就如詩人大衛確信神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他。(詩篇16:11)你若相信祂的智慧,祂定會為你勾畫出最美麗和滿有意義的拼圖。

  有經驗砌拼圖的人,會按藍圖先砌好四角和邊陲,因為這個框架可以幫助往後的拼砌。這樣說來,到底是誰為我們的人生定下框架?原來是創造主,祂為我們定下許多法則,不是要限制我們,而是要幫助我們活得更好。正如排拼圖是有規則,每一片小拼圖都有它最合適的位置。

  砌人物拼圖時,人物衣服上的色彩最是吸引,我們的人生亦有其獨特之處。有人天資聰敏,對形狀、大小、顏色、深淺特別敏銳,拼起來特別快,而他事業上總比別人早一步成功,但他又可能會錯過人生另一些體驗;另一些人卻可以將許多看似殘缺的拼塊拼出最美的一幅畫。

  著名心臟學家道西葛(Helen Taussig)從小有讀寫障礙,常將b看成d,或是p看成q,又將261讀成621;而且因一次肺結核病,險些令她喪命。她在哈佛大學畢業後成為心臟科醫生,誰會料到她實習時染了病毒,令她失去兩耳的聽力。於是她學習手語和唇語,以保持與病人的溝通,又用手的觸覺取代聽筒。她說:「我總是在自己的有限裡尋找最佳的角度。我將身體的殘缺當成一門課去學習,許多人沒有這種機會,我也學會集中自己的精力做最重要的事。」

  砌拼圖時,碰上一些朦朧的背景,來回拼了很多遍也拼不出個端倪,最令人感到挫折。但這些背景拼圖一旦砌好,你會讚嘆其美麗,原來它們的出現是令周圍環境更有立體感。道西葛的人生正是如此。人生中一些灰暗的時候,有人希望自己從沒經歷過;然而回眸一望,這些經歷卻突顯生命的美麗之處。

  當你面對生命的低潮或挑戰時,或許會執著於所缺的一塊或兩塊拼圖,以為上主不愛你。事實上你人生的缺欠或失去,正有一位愛你的天父願意為你填補,你是否有信心去投靠祂?是否願意容讓祂在你人生中佔上最重要的位置?你的人生拼圖最需要創造主這一片,因為有了祂,你的生命才是完整和有意義。就如聖經所言:「我來了,是要叫羊(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翰福音10:10下)

  「我是誰?」你曾問過這問題嗎?有人看自己只是滄海一粟、平凡無奇的市井小民,或是孤單不被了解之人,但上主是怎樣看我們?衪看我們是祂獨一無二精心的傑作。原來我是被上主造的,有祂疼惜我,我可以愛祂及尊祂為主。

兩扇心窗:拼圖

  到玩具店為友人一歲大的小女兒選購禮物,在林林總總的玩具中,竟然還看見兒子幼時最喜愛的拼圖。

  當年與兒子一同坐在客廳的地上,我拿著一幅比杯墊略大的拼圖,先教兒子認清楚圖案,然後把只有兩三片的拼圖散開,著他把拼塊重新組合。笨笨的小手拿著拼塊左右上下的胡亂放,結果當然是失敗。之後他就聽從媽媽的教導,把相似的顏色或近似的圖案組合一起;幾經舞弄,終於拼砌出完整的圖案來,小人兒就開心得咯咯笑。

  我很喜歡給兒子玩拼圖,用以訓練他的專注與耐性。孩子透過觀察和思考,嘗試逐步放下一片片的小拼塊,除了培養手眼協調外,更讓幼兒明白「部分與全部」的概念。

  直到兒子漸長,我們一起玩的拼圖由幾十,  一百增加到五百塊。他亦由最初的率性而為,發展至有策略性地拼砌。所謂策略,就是先挑四邊的拼塊砌成方框;然後根據完成圖,把同色系或類似圖象集聚一堆,逐部分拼砌。每晚飯後,母子坐在地上一起拼圖,大家懷著共同目標一起合作,其樂無窮。每次當我們把最後一片拼塊放在整幅圖畫上,那份滿足和喜樂難以形容。我們還將完成圖以畫框裝裱起來,間中拿來欣賞。

  有人形容人生就如一幅大拼圖,生命中每個階段出現的事情都是小小的拼塊;家庭、學業、事業、親情、友情等各佔整幅拼圖的不同部分,組合而成豐富的人生風景。可是,有人的人生拼圖只有簡單幾塊,有的卻有幾百或幾千塊。拼塊的多少不由我們自行決定,但不論構圖是簡單抑或複雜,都由天父精心設計。衪讓我們各自擁有一幅屬於自己,獨特又珍貴的風景圖畫。

  拼砌這幅人生風景圖時,我們沒有完成圖可作參考,惟有憑經歷,靠用心,才可以將同類的拼塊放在一起。有段時間你明明花了很多心思在拼砌一片蔚藍的晴空,但偏偏有好些拼塊卻怎樣也找不到。然而,當你願意放下執著,轉而努力拼砌另一部分的錯落梯田時,卻可以在青綠拼塊中驚喜發現藍天的拼塊在其中。有時持續遇上顏色陰暗的拼塊,令眼睛以至心靈都像披上一片灰濛,但當你將聚焦的眼光移至較大的畫面時,才發現黑黝黝的是肥沃土壤,其上正孕育著一片色彩艷麗的花田。

  面對偌大的一幅人生拼圖,總會遇上某些時刻,不知如何整理,甚至難以繼續,更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可以完成整幅圖畫。這時候,請記得神的創造是完美的。既然每一個生命在神眼中都是寶貴的,那麼,怎可能有一幅不能完成的次貨人生構圖呢?我相信拼砌的難度愈高,完成圖案時的成功感就愈強。

  期望當我完成最後一塊人生拼圖時,除了感到喜樂和滿足外,更為著能完成這幅神所賜我的獨特構圖而讚嘆感恩。

真心分享:張偉麟醫生

今年要從原有的工作崗位上退下來,重視傳承的我寫了一本小書,名為《大宇宙,小智慧:成功之路》,內容分為五個階段,就是自強、掌握、分析、決策和成功,把過去管理的學習與心得跟三十至五十歲的同事分享。我也樂意以自身經驗和大家細說這些經歷,如何遇到困難時仍能欣然迎難而上。
從蒙昧無知到認真求知

  童年的我,生活艱辛。猶記得六至九歲這段期間,家庭經濟十分拮据,居住成了問題,家人需要每年搬屋,住過一家人一個梗房,亦住過一年多公屋。因空間狹窄,一有機會就到街上溜躂。小時候,我沒有甚麼志願,亦不想太早就決定自己將來從事甚麼職業。可能因為我較早入學,所以經常都是全班同學中年紀最小的一個,加上長得矮小,通常就被老師安排坐在最前面。

  父親是公務員,工作雖算穩定,但收入不多,所以母親要拿些小手作回家做,例如為公仔畫上眼耳口鼻、勾毛衣等,藉以幫補家計。我和兄、姐都要一起做,當時要做一百打才得五仙。我小時候的成績不穩定,雖然幼稚園低班曾考第一名,因要經常轉校,成績總是跟不上,小五那年更有七科不及格。小五那年,一次在學校集隊,我突然意識到幸福溫飽並非必然,人要努力才會有回報,於是我立志努力,要做得比別人好,將來要有一番成就。

  升中試之後,我在原校的附屬中學升學,成績位列全班十名之內。而我喜歡鑽研學問,則是始於中五。那年我校參加全港校際問答比賽取得第一名,我亦有幸作為後備。我們由初賽到決賽再晉身總決賽,一直鬥心不減,越戰越勇,想不到竟帶動彼此的學習氣氛,同學間互相研究及討論學術的氣氛熱烈,而我尤愛解難,喜歡追求數學、物理及生物等不同學科的深層次知識和理論。除了多思考,也會多閱讀課外書,以求融會貫通,這影響我日後讀書的態度與取向。

自強不息與掌握時機

  1981年我從港大醫學院畢業,在完成第一年實習後,當時想成為皮膚科專科醫生,卻被派去急症室。急症室在當時不屬於任何專科,基本上無人願意長做急症室。但因皮膚科未有空缺,我便繼續在瑪麗醫院當急症室醫生。我等了三年也等不到皮膚科有空缺,剛好英國成立急症專科,於是就決心留在急症科發展,再用上兩多年時間,提升個人專科發展,這就是我的小書中提到的「自強」,最終考獲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急症科)資格。當時我是全港第三個考獲此專業資格的醫生。 1993年起我出任威爾斯親王醫院急症科部門主管,亦開始參與醫院管理工作,其間曾兼任院長,這階段長達十年。

  所謂「人生交叉點」,倘若當天我當了皮膚科醫生,相信今天就不會留在公營醫療系統,而是轉做私家醫生,從事醫學美容,甚至會把公司上市。因此人不要輕忽所作的每一個決定,也不用太堅執自己當初的決定。機會來到,就要把握,成功與否,要看你是否盡心盡力去作,也要看那條路是否適合自己。何謂適合?先看個性,再看機遇,後看前景。我是個勇於做決定的人,又喜歡即時助人解決問題,短時間內幫助病人解決問題,又或穩定病況,都有很大滿足感。加上當時急症科剛成專科,在香港一切由零開始,在我看來有具大的發展潛力,因此我選擇以急症科為自己的專業。這是我成功之路起首的兩個階段:自強與掌握。

 從醫治病人到醫治系統

  在成為急症科專科醫生之後,我想推動全港急症專科的發展,所以義務協助美國電視劇《ER》作翻譯顧問,又為本地電視劇《妙手仁心》提供指導,多跟傳媒講解急救常識,藉以提升公眾對急症醫學的認識,喚起市民明白急症專科在醫療服務中的重要性,好吸納更多年輕醫生願意終身以急症專科為發展方向。至於在醫院參與管理工作,也讓我體會到醫生不可以只獨善其身,乃要借助團隊之力,醫療系統更要處理得好,這也是十分重要的。

  後來我有機會轉到全職管理,先做新界西聯網總監,後再轉到醫管局總部任聯網服務總監,統籌整體醫療服務。我一直認為,我並沒有離開醫生工作,只是從醫治一個病人到醫治整個系統,為醫療系統做評估、診斷及訂立治療方案。其實,無論是醫治一個人或是醫治一個系統,兩者都是同等重要。而機構管理要比醫院管理複雜幾倍,醫院管理離不開政策執行、團隊協作和社區聯繫;至於機構管理則牽涉政策制訂,既要向政府提出建議,又要為同事爭取合適條件,好讓事情進展順暢,也要聽取議員、社區、病人團體、記者、區議員等不同持分者的意見。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有個人理想,並不等於可在機構開展。要將個人的意念,轉化成為機構的意念,進而成為社會普遍認同的意念,這才可落實推行,其複雜性可想而知;單要取得同事的認同,也不是容易的事。

對生死的體會

  行醫多年,醫治病人的經驗當然不少,但其中有三次很深刻難忘的經歷,令自己對生死有更大的體會。有一次,救護車送來一位年約四十多歲的男士,說他一分鐘前心跳停止,我立刻替他急救,施以心臟纖顫電擊,說時遲,那時快,十多秒後他清醒過來了,能和我清楚對話。所謂生死一線間,只要再耽誤一刻,就救不了他。這瞬間的決定,對他來說,就會是天淵之別。可想而知,醫者的責任是何其重大呢!

  然而,生命也不盡是個人的事。當時我在瑪麗醫院工作,有一位四十多歲病人因心跳停頓而被救護車送進來,我用盡方法也救不了他,其後來了一位年約七十多歲的老婆婆,是病人的母親。當我告知她病人已經去世,她接受不了事實,跪在地上求我再救救她的兒子,可想而知兒子的離世對她的打擊及創傷有多大。因此,當我往後主管急症室時,我要求急症室同事,要照顧好去世者家人的情緒,盡可能安排家人跟已去世的死者接觸,找機會說聲再見,才把死者送入殮房,讓親人能接受死亡的事實,對其日後的心理復原有重大的幫助。

  另一次,我值夜班,凌晨三時許,救護車送來了一位老人家,我一眼望過去,看見是自己的爺爺。那時爺爺八十多歲,有慢性肺阻病,經常出入醫院。當下我不作他想,即時搶救,慢慢見他恢復心跳,情況暫且穩定,便安排他入院。不久,爸媽及其他親人趕至,當時感覺非常矛盾,應怎樣向父母交代爺爺的情況呢?因為心裡知道,爺爺雖然被搶救過來,但情況絕對不樂觀。我是要以醫生身分坦白交待,還是以兒子身分,給他們安慰呢?最後還是選擇了後者。之後還有一個難題,當時夜間只得我一位醫生在急症室當值,還有二三十位病人等候醫治,我明白到我的職責,不容許我放下工作,雖然我很掛心爺爺,但也得收拾心情,在急症室繼續照顧其他病人;待下班後,我才急急到病房探望爺爺。這事令我同時親身感受到醫生與病者家人的心境,對我往後行醫的態度有深刻影響。

  身處醫院,死亡的面相是如此真實,醫護人員往往比其他人更早接觸到死亡。年青時,我相信醫療,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科技的應用,因此把握每個機會去救治,務求推遲死亡,甚或起死回生,本著是「戰勝死亡」的心態。然而,這不代表這樣的每個堅持也都是為病人或家人的最大利益設想。死亡既是不爭的事實,與其逃避,我逐漸覺得在一些晚期病患情況上,能幫助病人積極面對死亡及病人家屬積極面對親人死亡是非常重要,本著的是「面對死亡」的心態。善終服務是個很好的選擇,只是今天不是很多醫護人員接受這想法。

  至於今天的我,本著的是「面對死亡」的心態。體會到死亡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死亡是人生的必經階段,只是遲與早的問題。與其否認逃避,不如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

  第一個重點是要一直保持身體健康,活力充沛地活到生命最後一刻,能善用生存在世上的每一天。個人認為可以做的包括以下幾方面:

  1. 強基本:注意飲食均衡,要做運動,控制體重,培育積極正面人生。
  2. 控風險:要留心家族病史和香港疾病譜,要針對個人及群體風險作深入的定期檢查和避免不良健康行為。
  3. 勤保養:器官要能用一世,就要勤保養,配戴太陽眼鏡,牙齒護理,避免骨骼關節勞損等是必要的。
  4. 備醫療:要買醫療保險,因將來醫療費用非常昂貴。

  第二個重點,就是要積極做好生活的計劃。因為人會死亡,才能看得到每天生命的寶貴。有願望、有理想,就要努力去做,積極爭取,要珍惜身邊人。成敗不重要,起碼已盡過力,當死亡來臨時,無悔終生。亦要與身邊人說明你身後的安排和意願,減低家人於你身故時的惶恐。最好也說說你對器官捐贈的意願。

關係的建立從相處而來

  我看來,香港幾乎每個行業都是忙得不可開交的;而每一個行業,也有令人開心或不開心的地方。作為醫生,我最開心的是看見嬰孩出生或病人康復,當然亦有傷感的經歷。為免影響家庭生活,我會選擇不帶或少帶些工作的情緒回家。每個星期,我盡量不會多於兩晚在外面吃飯;若要應酬,可以的話,我會帶同太太出席,讓家人了解我的工作,也多一些時間相聚。要知道物質不能代替陪伴家人的時間,因此我很珍惜與家人一起相聚的時間,我盡量不培育個人嗜好。我們會做一些家常事,例如一起逛街、吃飯、旅行、逛公園或打乒乓球。閒暇時,我喜歡砌機、玩電腦、打機、看電影等,尤其喜歡看科幻片和偵探片,因為這些都是以「不知」為主題,很有啓發性。

  我有一對兒女,大女兒是眼科醫生,小兒子從事放射診斷師工作,可說是醫療家族。我以培育和鼓勵子女為大前提,著重誘導他們,除「大是大非」的事外,盡可能不為他們作決定,倒要提供合適的空間,讓他們自己思考。作為家長,我認為更要讓子女「愛回家」,因此家庭氣氛融洽至為重要;與孩子傾談,記緊不要如審問般,要養成兒女們願意與自己坦誠溝通的氣氛。感恩一直以來,我在他們心目中都是一個值得信任與溝通的父親。

退下是為了開展人生新一頁

  人生中失敗在所難免,碰上事情未能推動,有人會視之為失敗,但我不會這樣看。成功與否不在於你做到或做不到,不要單看成果,要知道這世界不由你控制。倘若客觀環境有利,則做多些;不然就做少許,有時意念上的推動也是好的。事情有進展的話,也可看為成功的一部分,其實退一步也可以是進展,可看為適應時勢的步驟。人們總以為行前十步才是成功,為何要給自己定個框框?我從不為自己所作的決定後悔,因為你不可能叫時光倒流,沒有一個決定可以再做一次。

  今天我從原有的崗位退下來,好讓其他人有機會在工作中學習。對我來說,這不是終結,卻是展開人生的另一頁,我仍可選擇在一個可以讓自己為社會繼續增值的範疇,為市民或社會做事,有所貢獻。我看人生並無退休,人只是從一個崗位退下,再轉換另一個角色而已。所謂成功之路或職場秘笈,最終是回到基本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無論你有多少招數,均離不開別人與自己的關係——你願意幫助別人,願意為人著想、尊重他人,自然也會得到不少助力,讓你邁向成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