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牧心箋

親愛的友婆婆:

  雖然你在一年多血癌治療期間,經歷重重艱難,但看到你信靠順服上主堅定不移的心,又以堅忍和包容的能耐跨越困苦,得以康復出院,心裡不禁為你戰勝了病魔並可回復正常的家庭生活而感恩。在另一間醫院和你重遇,還以為您們倆老正過著開心愉悅,弄孫為樂的生活。怎料你卻說:「寧願自己病死也不願承受喪夫之痛,還有年青力壯的兒子,在癌病中離世了,實在痛不欲生!」不足一年相繼失去兩位至親,你說傷痛不斷纏繞妳,我十分認同。又說自從嫁入夫家就跟隨奶奶每個禮拜日返敎會敬拜神,並盡力做好基督徒的本分,見到有需要的人就不計較地幫助他們。雖然你理性上明白信仰並不是用來趨吉避凶,但你確實不能承受接二連三的痛,你感到十分孤單和無力!

  你有五個兒子,在你患病前已有兩個兒子去世。現在小兒子又正在與癌魔搏鬥,並擔心他不知能否逃過大難。你埋怨自己不單幫不了兒子,還要他掛心你的生活沒有人照顧。其實,你又何嘗不是在艱難的處境中!你現時要在護老院日託,形容自己「耳又聾、眼又矇,隻腳又行得唔穩陣。」你從血癌中康復過來,仍要定期覆診服藥,還有高血壓和糖尿,又不識字,單要記著不要吃錯藥,已經很大壓力了!這年多以來你只有將這些事埋藏心底,找不到合適的人訴說你的苦澀。這些日子你活得有多苦實在可想而知!感謝天父,讓我們重遇,並謝謝你對我和義工的信任,將你的心底話都傾吐出來了。聽吧你的分享,我們實在體會你的無奈和難過,也忍不住和你一起的落淚!

  其實安慰的說話也不足以撫平你心裡的苦澀,但我願意與你分擔,並為你和你兒媳守望祈禱,盼望得著從神而來的醫治和平安。我深信神與你們同在,雖然人生的苦難有很多都是無法找到答案,也未必能明白神的計劃到底如何,但祂必不撇下你們。還有,相信我們的再遇也實在有祂美好的心意,在你感到孤單時有人與你同行。在你身上我見到勇敢、堅忍和順服,不過你也需要適當地釋放內心的壓力,不用介意與人分享心裡面真實的感受,並告訴愛你的天父。最後希望你能繼續堅心依靠神:「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詩篇121:1-2 )

繼續與你同行的
陳院牧

澄心款款:從發問帶來聆聽,從聆聽帶來關心

  現代人講求速度,解決每樣事情都要「速成方案」。所以當我們談話時,往往很快就會幫對方定了案。表面上好像把事情解決了,但實際上卻未能真正針對問題。這是因為我們還未有好好「聆聽」對方的心底話。

  要進入對方的內心世界,就要細嚼他們的說話。真正的「對話」,就是當彼此交流時,留意當下的體驗過程。現代人喜歡刺激和新奇事物,很容易會對平日的家常事顯得毫無感覺。「對話」其實是一分慢慢培養出來的情操,讓我們重拾心靈的敏銳,重拾對生命應有的體驗能力,細嚼彼此話語中的訊息。

  當我們成長了一段時間後,都會在某些知識領域上逐漸豐富起來。故此我們在談論這些話題時會不知不覺有了先入為主的立場,而這種帶有立場的語言往往容易帶來衝突,輕則沒有支持對方,重則可能傷及彼此的關係。

  其實在關心對方之前,必先有足夠的聆聽。「發問」是一個幫助我們聆聽的工具,所以在聆聽過程中需要有適當的發問。

1) 靜靜地聽

  要讓自己先停止發言,讓對方說話,並且靜心地聆聽。要在每次提問後稍作停頓,好讓對方有時間思索。不可連續發問,使對方透不過氣。要靜靜地聽,不單言語之間,也包括身體姿態和表達態度。這樣才會使對方感到安全,安心地繼續說下去。

2) 清潔地聽

  首先是關掉自己的腦袋,不作任何的預想,進入不知道(not knowing)的狀態。然後在接收對方話語的時候,實行六個 「不」政策 :

  1. 不增加
  2. 不減少
  3. 不修飾
  4. 不演繹
  5. 不批判
  6. 不分析

  唯有清清潔潔地聆聽對方,才能在沒有刪減及扭曲下,完完整整的聽到對方想說的話。

3) 專心地聽

  當我們一旦提出問題後 (提問題的方法將於下面探討),就應專注地聽,並完全貫徹地聽。不單要聽對方的表面說話,更要細心觀察對方的肢體語言、臉部表情、姿勢或含糊字句;而且專注於對方說話時的語氣和態度,從而聽到對方藏於內心的弦外之音。

4) 中立地聽

  我們聆聽時要相信對方所說的話。雖然要做到完全相信對方有時是有難度的,但切勿裝扮相信。若我們不相信對方說話的內容,往往很容易就會作出批判性的反應。如果我們要聽得中立,就必須接受對方說話的內容。其實接受不等於贊同,不管對方的想法與你有多大的不同,也與對方站在相同的觀點,不要因此而作出批判,否則只會使對方引出自我防衛機制,增加溝通困難。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透過開放式和沒有立場的提問,展示你尊重他們的看法。這是說,我們的發問是要沒有立場的,又或是沒有引導性的。以下是一些例子:

  1. 還有呢?
  2. 還有甚麼可能?
  3. 可以講多一些來聽聽?

  善用這些有意義的提問,可有助理解,澄清和支持。

  切記我們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逐字的聽,不要急,出現冷場時也不要感到不安,只是因為對方正在思考而已。由於說話是相當個人化的,即使你和對方說完全相同的話,其意義也絕不一樣。加上說話的意義也是具有時間性的,就算你自己在不同時間發出同一個訊息,也可以代表著不同的含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說話方式,你、我、他都有各自的說話方式。如果我們聽得不清楚,對話就很容易不自覺地帶來彼此的抗拒和批評。所以只有先聆聽,才能營造一個沒有批評的談話環境,讓彼此盡訴心中情。

  其實,要追求說話的藝術,往往不是要說得多,而是要聽得多,說得少。最後和大家分享聖經中的語言藝術: 「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箴25:11)。讓我們都能從聆聽中說出關心和祝福的話語。

醫心直說:醫學與自然律

  記得以前還在醫學院讀書時,和一位師弟談及醫學是否違反了自然定律;為何他會有如此想法呢?原來他覺得生老病死本是每個生物的必經階段,是自然及合理不過的事,但醫學卻好像千方百計去延長人的壽命,這有如逆天而行。在那刻我也有點語塞,一時間也不知該怎麼回應。

  後來我最終也想通了!在自然界裡,當動物遇到危險時,牠們都必然會逃走,為的就是生存下去。 醫學,某程度上也是這種求生本能的一種演繹方式,所以並非違反自然。

  現今的醫學確實讓人比以往多活20至30年,生老病死的過程雖是延長了,但仍是鐵一般的定律。在醫院裡嬰孩從母腹來到世上,同一間醫院的另一邊廂,老年人死在病榻,結束一生的年日。作為醫生的我有幸天天見證著這自然律,卻仍不知生命從何而來,將來又要往那裡去。

  當我相信了主耶穌基督後,確實對時間觀、生活、死亡、永恆都有了新的看法。聖經詩篇90章12節說: 「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作為醫生,我不單要努力幫助病人保存健康,同時盼望為他們爭取更多的時間,讓他們能有更多機會在生命裡得著從神而來的永恆祝福。

*本欄由香港基督徒醫生及牙醫團契會員撰寫

關心健康:癌症病者如何透過飲食提升免疫力

  癌症經過手術、放療、化療或標杷等治療後,體力消耗,營養障礙,是大部分患者所面對的問題。因此,癌症患者在接受中醫或西醫治療期間,當中飲食結構是否正確,對整體健康有很大影響,至於踏入康復期的患者,注意飲食養生,則可減少復發的機會。

  癌症是一種消耗性疾病,腫瘤在體內能否受控、惡化、擴散或轉移,都是取決於免疫系統。扶正培本方法能增強身體的免疫力,減輕放療、化療的毒副反應,增加手術的成功率,改善骨髓的造血功能,減少體重下降,提高抗癌能力,控制癌症的發展,延長生存期和促進機體康復。故此,可選用有扶正培本作用的食物,如香菇、蘑菇、銀耳、靈芝、紅棗……等。

  食療方舉例:紅菜頭蘑菇花生水(紅菜頭半斤,蘑菇三両,花生連衣四両。)

  腫瘤形成後,聚結成塊,堅硬如石。軟堅散結方法能軟化堅塊,消除痰結,並有瀉火之效,亦可縮小腫塊,抑制腫瘤生長。故此,可選用有軟堅散結作用的食物,如海帶、海蜇、紫菜、牡蠣、海藻……等。

  食療方舉例:海帶苡米馬蹄猪脊骨湯 (海帶五錢,生苡米一両,馬蹄八粒,猪脊骨一斤,生薑三片。)

  腫瘤與熱毒經常存在,特別是中、晚期的癌症患者。腫塊局部灼熱疼痛,患者有發熱、口渴、或便秘,舌苔黃膩、脈數等症狀。清熱解毒方法能控制和消除腫瘤周圍的炎症和感染,在一定程度上亦可控制腫瘤的生長、減輕症狀和防止擴散。故此,可選用有清熱解毒作用的食物,如綠豆、西瓜、苦瓜、胡蘿蔔、牛蒡……等。食療方舉例:苦瓜黄豆排骨湯(苦瓜一斤,黃豆二両,排骨一斤,生薑三片。)

  癌症患者在進行一連串的治療後,元氣大傷,身體虛弱,疲乏無力,食欲不振。開胃消化方法能剌激食欲,幫助消化。故此,可選用有開胃消化作用的食物,如山楂、麥芽、番茄、魚類、蘋果……等。

  食療方舉例:番茄蛋花湯(番茄三個,雞蛋二隻,麻油一茶匙,糖適量。 )

  亦可適當選用抑制亞硝胺致癌物質合成的食物,例如柑橘、羅漢果、獼猴桃、大蒜、南瓜 …… 等。

食療方舉例:番茄南瓜黃豆瘦肉湯(番茄半斤,南瓜四両,黃豆一両,瘦肉半斤,陳皮1/4個,生薑三片。 )

關心健康:退休大「計」

  何先生是位的士司機,他從30多歲開始便患有「代謝症候群」(俗稱「三高」),即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膽固醇,需要長期服藥。最近何先生前來覆診,發覺他的「三高」有顯注改善。細問下,原來何先生已到花甲之年,早前已經退休,沒有駕駛的士。大家心裡可能不期然會問,是否退休後就能百病痊癒?這當然不是答案的全部,因為雖然退休後可以讓身、心休息的機會多了,但若不好好規劃退休後的生活和時間表,狀態可以比退休前更不理想。

  當然,退休計劃因人而異,每個人生活背景不同,退休計劃也會有所不同。維持退休生活當然要考慮經濟保障,所以先要定好預算,並及早作退休儲蓄。除了不需要為基本生活開支籌謀,亦適宜預留充裕一點作醫療費用及其他開支等。不過,除了經濟方面,更值得關注的是退休後人生就進入另一個階段,生理丶心理及社交方面都會有不同的變化,所以更需要為自己的退休計劃作全方位準備。

退休生理計劃

  說回何先生的例子,多年來,他的「三高」控制並不理想,主要因為工作關係,每天於街上接載不同車程的客人,使他飲食不能定時,引至食藥也不定時。很多時候更因為接載客人而延遲飲 食,每當出現低血糖症狀時,他就隨便進食大量食物充飢,因而使他越難控制血糖。

  另外,他每天的工作朝六晚六,有時更要「替更」,每日收工時已疲累不堪,實在很難定時做運動來幫助控制「三高」。但當他退休後,他每天有空就會到公園步行運動,並且大多在家煮食,甚少外出用膳,退休後的生活習慣使何先生的慢性疾病得以控制。

  當然,我並不是鼓勵慢性疾病患者要待退休後,才改變生活習慣去控制「三高」,但退休後的生理健康是更值得關注,及更有時間改變。隨著年紀漸長,身體各項機能慢慢退化,退休後更要注意均衡飲食和定時運動。慢性疾病的患者應該在病發時及早控制,至退休後要繼續保持,使身體素質持續有所改善,減少「三高」併發症的風險。

  另外,身體機能退化可引起不同的疾病,如退化性關節炎丶白內障等,這些疾病都可造成日常生活的不便。但很多退休長者會認為大多身體出現的毛病是因為年紀大而引致的,並沒有治療方法,這使他們延遲就醫,甚至有意外發生如跌倒時才就診。其實,關注生理健康於退休計劃中是不可缺少的,並且應定時檢查身體,監察並及早治療身體各種疾病,令生活不受影響。

退休心理計劃

  李先生是位銀行職員,他最近因失眠及情緒低落求診。和他傾談後,發現李先生最近已榮休賦閒在家,但因他早年喪偶,現與在職子女居住。他退休後每天都會睡至中午,睡醒後只會獨自在家,回想與妻子相識相知相處的往事,百感交集,但又不敢與子女傾訴。

  隨著時間,李先生的心情更一沉不起。當嘗試瞭解李先生退休前的計劃,他只坦言退休前並沒有計劃,之前他生活的目標就是每日工作,供養子女成才。工作已充塞了他大部分時間,根本沒有時間去計劃退休,甚至連懷緬故人的精力也沒有。直至退休後,他頓時失去人生的目標,感到失落,加上對太太的思念,令他走進情緒低谷。

  退休也是人生另一個階段,身分的改變,可能是由一個專業的佼佼者轉而成為退休長者,確實需要時間適應。及早準備退休計劃可減少對心理的影響,讓心理上更快適應這個轉變。

退休社交計劃

  張太太是一位家庭主婦,她會定期到診所覆診。最近察覺她的血壓控制較之前不穩,細問之下,她便訴說因丈夫張先生最近退休,常常在家。她發覺與丈夫相處十分困難,因丈夫常常挑剔她的不是,使她常常感到生氣,致令血壓經常升高。

  退休不是個人的事,因會影響家庭生活,特別是與至親的相處。因為退休前,大家相處的時間較少,磨擦的機會相對較少;但退休後,與至親朝夕相對,生活上的瑣事就會是大家吵架的導火線。所以,社交方面,退休計劃應該要與家人商量,如退休後可如何分擔家庭的工作,或退休後與至親找尋共同的興趣,享受生活。

  退休是人生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周詳精明的計劃,不但可減少財政的負擔,更能保持生理健康,減少對心理的負面影響,及避免社交的磨擦。不妨想一想你預算何時退休,也許現在是時候計劃了!

解開心結:傾聽情緒

  我們發覺,很多情緒病(包括抑鬱症,焦慮症等)患者,原來對自己的情緒都抱有誤解,以為所有的情緒都不受控制。由於他們病了一段時間,便認為情緒病不能治好,等同絕症。難怪,他們視自己的情緒如洪水猛獸,不敢接觸它,別說去處理它了。但其實我們可以透過一些調節情緒的方法,進入內心並聆聽情緒的聲音。就讓我們來學習與情緒共處的秘訣。

重新認識情緒

  我在醫院帶領一個小組,目的是讓情緒病者重新認識自己的情緒。首先是接受情緒的教育,明白到情緒是我們的重要功能,就算是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也都起著保護和提醒我們的作用。只不過,假如負面情緒長期出現,造成失調的現象,情緒便變得不受控制,越演越烈。隨著我們的人生事件出現,情緒病便如雪球般越滾越大。

  情緒病小組組員認識到,要打破情緒病的惡性循環,便需要「入虎穴,得虎子」。第一步學習的,就是傾聽自己的情緒聲音。我們發現,很多組員原來雖然長期受情緒影響,但往往用了壓抑逃避等方法,從來沒有真正面對情緒。他們分享,憂慮恐懼出現的時候,便立刻服用精神科藥物,再去睡覺,又或是不斷重複思想令自己擔心憂慮的事情,往往的結果是,他們一直都「怕了」自己的情緒,以後只好重複使用以上的方法去「消滅」情緒,只能治標,未能治本。

察覺情緒出現和變化

  在小組裡,組員都學習一種察覺的方法,先讓自己靜下來,從呼吸開始,留意自己的一呼一吸,處理好內心紛至沓來的思緒。這時候,再去察覺情緒,慢慢感受它的性質,變化,以及起起落落。同時,留意身體感覺以及思想怎樣隨著情緒波動而出現,以至消失。利用浮雲和大海波浪的比喻,組員更能觸摸自己情緒的變化。

  我們也讓組員聆聽或觀看不同的影音資料,從中發現,原來我們的情緒都容易受外界的刺激影響,特別是情緒病者,原來特別的敏感。有組員分享,看了日本311地震的短片,立刻勾起他當時身在日本驚惶失措的回憶。

  透過察覺情緒的訓練,組員慢慢開始留意到自己的情緒出現模式,以及自己的慣性反應傾向。有組員分享,每次恐懼的感覺一來,她都跟感覺說「不」,拒絕讓恐懼進入內心。也有組員反映,儘管留意到自己的羞愧情緒,但都不能阻止自己的慣性反應,對其他人容易出現強烈的羞愧感。似乎,情緒這隻洪水猛獸,你越察覺牠,越容易被牠牽著走。

以新的方式應對情緒

  這時候,需要重新學習對情緒的應對方法,這些方法的重點是透過察覺情緒的基礎,進一步去傾聽和回應情緒帶給我們的訊息。既然知道過往對情緒的壓抑或逃避只會進一步強化情緒,形成不健康的惡性循環,便要選擇一個新的,對情緒的包容方式。組員要學習去為自己決定,繼續以往的逃避方式,還是要作新的反應,接受自己出現的負面情緒,傾聽並包容它。就如一個相處已久,一直被認為是敵人的傢伙,我們能嘗試伸出友誼之手,去接觸他、聆聽他、嘗試瞭解他嗎?

  對某些人來說,這種重新學習應對情緒的方法,是一種當頭棒喝,點醒了他們對自己情緒控制的迷惑。但對一些患病已久的人,包括本小組的組員,這就像積習難改一樣,是很難跨出的一步。要提出的是,在小組內,如出現了同舟共濟的集體感覺,組員之間便會互相鼓勵,而且暫時未能改變的組員,眼見其他組員出現改變的時候,也起了正面的鼓勵作用,為自己日後的改變奠下基礎。

  組員會繼續學習如何正面應對情緒的方法,包括善待自己,自我紓緩,作相反行動等等。篇幅所限,不在此詳述。縱觀整個小組,其目的是讓情緒病人從根本源頭去找出情緒失調的成因,透過認識及察覺自己的情緒反應,瞭解一種長期的慣性反應模式,並為新的、健康的情緒反應模式開路,作出嘗試。從一些病人的成功個案裡,我們辨認出面對情緒病一條可行的治療之路。對個人來說,尤如上了一趟情緒過山車之旅,隨著速度不一的上落與起伏,對何謂自我的認識也增加了不少。

醫病同心:誰是最重要

  看過「玩轉腦朋友」後,覺得自己兒時的經歷有點像電影中的女主角,有著一個愉快的童年,家庭島、友誼島和籃球島一直伴我成長,無論發生任何事情,我都總以樂觀面對。

  小時候只有一件事經常令我十分困擾,就是我發覺自己總是比其他人容易跌倒,「三日一小跌,五日一大跌」,同學都笑我是個大冬瓜。為了改善情況,我便積極鍛鍊自己。雖然身體越來越好,但易跌的情況並沒有改善。心裡不明白原因,總覺得只是不小心所致。

  在一次籃球比賽中,我不幸跌斷手腕。在休養期間,我以玩樂的心態參加了教會的暑假福音營,卻在營會中認識了主耶穌,真真正正成為一個基督徒,開始建立了基督島,並且體會天父的愛顧和保守。

  我二十歲那年,正修讀副學士期間,又在一次比賽中不幸弄傷了十字韌帶,需要動手術修補傷患。輪候手術的時間漫長,又恐怕手術後不復從前,令一向樂觀的我開始活在驚惶和憂愁之中。雖然升讀了大學,我卻發現自己的記性越來越差、很容易疲倦,而且經常嘔吐大作,最初家人和朋友都以為是因我未能適應大學生活,又擔心手術,所以身體才出現這些情況。直到某天醒來後才知道原來是另一回事。

  記得那天張開眼睛時,發覺自己睡在病床上,心想應該是剛做完腳部手術吧。但為甚麼全身乏力,而且插滿醫療儀器?在迷糊的意識中,覺得時間過得很漫長,加上身體長期痛楚,令我再無鬥志,一時間像所有的「島」和夢想都失去了。

  半個月後,我的情況開始好轉,妹妹遞上了一本為我寫的日記,是她記錄了我患病的整個歷程。原來完成腳部手術回家後,我開始出現昏睡情況。精明的媽媽洞悉到我不是因為壓力而逃避,而是身體另有毛病,於是她接二連三再帶我到急症室檢查,到了第三次醫生終於發現毛病源自一個五厘米大的腦腫瘤。

  在等候腦手術期間,一直處於迷糊狀態,當時我完全不知道發生甚麼事。這段時間,我的家人承受了所有擔心和驚慌,尤其是媽媽,她為了全力照顧我,即時辭去工作,每天為我送上愛心湯水和飯餸,每次探病時間更要照顧我的起居飲食。記得有天我很不舒服,一手推翻了桌上的飯餸。晚上,我就後悔了,因為把媽媽的心血都白費了。誰知明天媽媽拿來更多的飯餸,正當我想道歉時,她溫柔地對我說:「我知道你辛苦,那根本不是你的本性,何況你是我的兒子,我會包容你的一切,你昨晚甚麼也沒有吃過,所以今天拿了更多東西來給你吃。」

  自那天起,我可以報答他們的,就是盡快令身體康復,不用他們再那麼操心,於是每天把飯餸吃光外,其餘時間都努力去鍛鍊自己。終於三個星期後,就在媽媽生日當天,醫生送給我們一份生日禮物,因為我可以出院了,可以回家和她慶祝生日。

  十年過去了,再次感謝神醫治了我的病。轉眼在機構裡亦服侍了五年多,有很多學習和個人成長,並深深體會到每一天都是神所賜的禮物,教我更要珍惜和愛護身邊的人,尤其是家人,因他們實在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醫病同心:「醫生,咁我有無得醫呀?」

  行醫多年,常遇到患上惡疾的病人。當病人得悉診斷後,一般會問:「醫生,咁我有無得醫呀?」。這是一個很難作出適切回答的問題。病人會很在意醫生的說話,作為醫生,要很小心回答。病人所指的「有得醫」,往往是冀盼把疾病治癒,不再被病患纏擾,回到患病前的狀態。要達到他們的期望,根本是不可能的。

  面對這個直接而難答的問題,我是不會斷然說「無得醫」的。健康是一個包括身、心、社、靈四方面的全人概念。因此,醫治也有四方面。身體方面,縱然不能完全除去疾病,也可以盡量控制病情,阻止蔓延,並舒緩疾病帶來的痛苦。另外,醫生可以給病人帶來安慰和心靈上的支持,也可鼓勵病人家屬支援和關懷病患者。

  我有一位院牧朋友,不幸在52歲時患上大腸癌,接受了外科切除手術和化療,休息半年後重返工作崗位。然而兩年後,她發現頸部的淋巴腺脹大了,便來診所找我。來之前,她已做了全身掃瞄,看是否癌症復發,正等待報告。我給她所做的淋巴核抽針檢查,證實是癌細胞轉移到淋巴核。剛巧她的掃瞄報告出了,我在聯網上看到癌細胞已轉移到肝、肺、胸腔和頸淋巴,並在腸的原位復發,而且蔓延到胰臟。我被結果嚇呆了,心想應怎樣告訴她這個壞消息。我打電話約見她,並在心裡禱告,求神賜我智慧說合宜的話和為我預留更多時間給她解釋。在診所與她見面,向她詳細解釋病情,和她分析將來可能遇到的情況後,我便與她一起禱告。禱告後,我寫了轉介信,讓她在瑪麗醫院跟進。之後,心裡一直記掛著她。

  這次她要接受化療及標靶,於是辭去了院牧工作,專心接受治療。這兩年半她經常參與瑪麗醫院的癌症小組與病友分享並禱告,又約一些好朋友到不同的地方旅行,享受與老朋友見面與交流的時光。她更珍惜與家人的相處,彼此的關係比從前更深和更密切。然而好景不常,今年四月初她嚴重胃出血致休克。入院後,她感到自己時日無多,所以作了最壞的打算,並且拒絕照胃鏡和接受輸血,只想把握時間在病榻上以智能電話跟朋友道別。我收到她的訊息後往醫院探望她,跟她禱告並鼓勵她繼續接受治療。她願意接受治療後,情況終於穩定下來。她出院後,我鼓勵她約從前與她一起工作的院牧和醫護人員,分享她的經歷和神在她身上的恩典。

  在重聚晚會,我看到她從心而發的喜樂。她分享自己雖然身體經歷很多痛苦,但心靈卻有從神而來的力量與盼望。她已預備好隨時回到主耶穌身邊,並盼望主用溫柔的手把她接去。

  她的經歷再次提醒我最初當醫生的召命,就是要以同理心理解病人的難處,以專業知識醫治病人,以愛心關懷病人,以禱告支持他們,並在治療的過程中給他們盼望。感謝神讓我有機會與病人,也是我的好友,同行了重要的一段路。每個病人都是有得醫的!「我們知道,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 」(羅馬書8章28節)

兩扇心窗:心靜自然涼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4:23)

  小時候,沒有空調,炎炎夏日,無論往那裡去都是滿頭大汗,裡外濕透。解暑降溫的方法離不開喝水、吃冰棒、暢泳、潑扇或開動電風扇。記得老人家還有一句話,印象深刻,感覺神奇,就是心靜自然涼。回想起來,在沒有空調的日子,這個心法屢試不爽。

  今年的夏季不單來得早,看來再要比往年的灼熱。不少日子,凌晨時分的氣溫還徘徊於攝氏30度,從早到晚酷熱警告仍然生效,連在街上跑步的人都少了。猛烈的陽光、強度的紫外線、加上家家戶戶的冷氣機所排放出來的熱氣,把室外的地方都變成了一個不適宜人久留的「溫室」。很難想像今天若沒有空調,我們會怎樣求存或生活?

  持續的熾熱,確實使人容易煩躁不安。舊約聖經曾記載過一個先知,他因抵不住炎熱而向神發脾氣。「……於是約拿出城,坐在城的東邊,在那裡為自己搭了一座棚,坐在棚的蔭下,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耶和華神安排一棵蓖麻,使其發生高過約拿,影兒遮蓋他的頭,救他脫離苦楚;約拿因這棵蓖麻大大喜樂。次日黎明,神卻安排一條蟲子咬這蓖麻,以致枯槁。日頭出來的時候,神安排炎熱的東風,日頭曝曬約拿的頭,使他發昏,他就為自己求死,說:『我死了比活著還好!』」(約拿書4:5-8)其實,真正困擾約拿的不是熱氣,而是他不服氣神竟然給他眼中的敵人一個回轉得救的機會。

  猶記起約20年前到美國進修的第一個月,正好是七月之時,外國的太陽特別熱。離鄉別井,人生路不熟,既沒有相熟朋友,也不懂開車,本已感到很孤單。豈料大兒子發熱,唯有乘搭每小時一班的公車到藥房買藥。買完了,手裡拿著藥和給家人吃的外買回到公車站。因還要等候的時間很長,人很累,也很熱,便踎在路旁一棵小樹下等著。突然間,心裡很難過,也很難受,苦問自己:「好端端的在香港生活與事奉,為甚麼要走來這個鬼地方,現在還要踎在這裡?」漫長的等候沒有因此而縮短,燙膚的陽光也沒有因此而退減。過了一陣子,心裡泛起了一句安慰自己的說話:「不打緊,這兒沒有人認識你。今天你有需要踎下來,有一天你會在這地方重新站起來。」說罷,感覺釋然。

  心靜自然涼,「靈」靜自然安。憂慮不能加增壽數,籌算也不能保證凡事如願以償。假若你心不夠靜,靈不夠安的話,不妨試試聖經的建議,「……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腓立比書4:6-7)

兩扇心窗:炎夏好去處

  炎熱的夏季,令人只想留在冷氣間,享受剛好的溫度,合宜的濕度,甚至是那因冷氣開放而緊閉的寧靜空間,處身其中,悶熱走了,沒有昏昏欲睡,精神爽利;工作效率高了,情緒平穩,滿有活力。難怪不用上班、無需上學的假日,商場就變成歇暑的地方,人山人海。不過,對於仍想尋找涼快、寧靜、歇息、活力之所,而又不介意溫度、濕度高了一點,以下這個地方可能也是一個好選擇。

  胸懷理想的年青人、奔波生活的中年人若不因這地方是必經之路,可不會走進去。但是,純真、好奇的小孩卻愛在此流連,而從忙碌中退下來安享晚年的長者,這更是他們的「榕樹頭」,互陳往事,暢談人生體會,細訴個人情懷。這地方,沒有冷氣,卻有蔭下涼風;不乾爽,濕度卻不擾人;不寧靜,卻有悅耳的鳥聲、蟬叫、蟲鳴;或許會令人流汗,你卻感謝汗水為你抒發熱氣;或會昏昏欲睡,卻又寧願享受其中。這裡就是公園。

  那些年,筆者重病的日子都發生在夏天,炎熱的日子加上治病的不適,每天日未出,人已轉身多次,在早起不能眠的情況下,我選擇重探當年帶著幼女經常踏足的後花園 —— 家居附近的市政公園。置身太陽伯伯仍未發光、四周只靠電燈照明、朝向公園門前的路上,還以為公園門未開,守護看更仍在上班途中,自己只是早到的一位。一到門前,卻原來門已開、閘已起,護衛員還主動與我這久違了的孩子媽媽早晨問好,而一生勤勞的長者已在草叢、樹間漫步起舞。

  日出之際,或許你才盡興回家,或許剛完成已到死線的工作,又或許你才從失眠進入睡夢。但太陽伯伯不等你了,它已開始新一天的工作,把陽光帶給萬物,讓植物開始光合作用,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規律繼續運行,讓寂靜的城市重現生機。已在公園中的,卻在經歷日出前的黑暗、溫度的突變,深深體會到太陽出來了的那種轉變,四週漸光,氣溫漸高。高樹低草,綠葉紅花,鳥叫蟲鳴。不花一毫,不用費力,無需掛慮,生機重現。

  日頭出來了,走進公園的人越來越多,三五成群,聚首一堂,開始不同的晨運活動,太極、舞蹈、伸展、揮扇、耍劍、緩步跑。每早相見,每天如是,公園的晨運客成了「親朋好友」,早晨問安,互訴心事,彼此勉勵,互相支持。不用經營,不再愁煩,沒有憂慮,禮待信任,片言隻語,溫情洋溢。

  幼弱的小草,不知是否被這生機重現、溫情洋溢的環境所吸引?那怕石屎是如何堅硬,磚與磚之間的接駁是如何緊密,石地的舖排是如何有紋有理,它總有方法從裂縫、駁口、紋理、罅隙間鑽出來,而且愈長愈壯,翠綠美麗,與溫室裡的小植物相比,不遑多讓。沒定時灌溉,缺乏肥料;無悉心照顧,環境惡劣;冷不防時更被踐踏、拔掉,小草卻仍長出來,像是要告訴人 —— 似是難於從泥土而出,卻鑽出來了;沒有生長的環境,總可活出來;像是不被照顧,卻供應足夠。看似幼弱,卻充滿生命力。

  炎夏日子,到此一遊,你會有更多的發現與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