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心款款:從發問帶來聆聽,從聆聽帶來關心

  現代人講求速度,解決每樣事情都要「速成方案」。所以當我們談話時,往往很快就會幫對方定了案。表面上好像把事情解決了,但實際上卻未能真正針對問題。這是因為我們還未有好好「聆聽」對方的心底話。

  要進入對方的內心世界,就要細嚼他們的說話。真正的「對話」,就是當彼此交流時,留意當下的體驗過程。現代人喜歡刺激和新奇事物,很容易會對平日的家常事顯得毫無感覺。「對話」其實是一分慢慢培養出來的情操,讓我們重拾心靈的敏銳,重拾對生命應有的體驗能力,細嚼彼此話語中的訊息。

  當我們成長了一段時間後,都會在某些知識領域上逐漸豐富起來。故此我們在談論這些話題時會不知不覺有了先入為主的立場,而這種帶有立場的語言往往容易帶來衝突,輕則沒有支持對方,重則可能傷及彼此的關係。

  其實在關心對方之前,必先有足夠的聆聽。「發問」是一個幫助我們聆聽的工具,所以在聆聽過程中需要有適當的發問。

1) 靜靜地聽

  要讓自己先停止發言,讓對方說話,並且靜心地聆聽。要在每次提問後稍作停頓,好讓對方有時間思索。不可連續發問,使對方透不過氣。要靜靜地聽,不單言語之間,也包括身體姿態和表達態度。這樣才會使對方感到安全,安心地繼續說下去。

2) 清潔地聽

  首先是關掉自己的腦袋,不作任何的預想,進入不知道(not knowing)的狀態。然後在接收對方話語的時候,實行六個 「不」政策 :

  1. 不增加
  2. 不減少
  3. 不修飾
  4. 不演繹
  5. 不批判
  6. 不分析

  唯有清清潔潔地聆聽對方,才能在沒有刪減及扭曲下,完完整整的聽到對方想說的話。

3) 專心地聽

  當我們一旦提出問題後 (提問題的方法將於下面探討),就應專注地聽,並完全貫徹地聽。不單要聽對方的表面說話,更要細心觀察對方的肢體語言、臉部表情、姿勢或含糊字句;而且專注於對方說話時的語氣和態度,從而聽到對方藏於內心的弦外之音。

4) 中立地聽

  我們聆聽時要相信對方所說的話。雖然要做到完全相信對方有時是有難度的,但切勿裝扮相信。若我們不相信對方說話的內容,往往很容易就會作出批判性的反應。如果我們要聽得中立,就必須接受對方說話的內容。其實接受不等於贊同,不管對方的想法與你有多大的不同,也與對方站在相同的觀點,不要因此而作出批判,否則只會使對方引出自我防衛機制,增加溝通困難。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透過開放式和沒有立場的提問,展示你尊重他們的看法。這是說,我們的發問是要沒有立場的,又或是沒有引導性的。以下是一些例子:

  1. 還有呢?
  2. 還有甚麼可能?
  3. 可以講多一些來聽聽?

  善用這些有意義的提問,可有助理解,澄清和支持。

  切記我們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逐字的聽,不要急,出現冷場時也不要感到不安,只是因為對方正在思考而已。由於說話是相當個人化的,即使你和對方說完全相同的話,其意義也絕不一樣。加上說話的意義也是具有時間性的,就算你自己在不同時間發出同一個訊息,也可以代表著不同的含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說話方式,你、我、他都有各自的說話方式。如果我們聽得不清楚,對話就很容易不自覺地帶來彼此的抗拒和批評。所以只有先聆聽,才能營造一個沒有批評的談話環境,讓彼此盡訴心中情。

  其實,要追求說話的藝術,往往不是要說得多,而是要聽得多,說得少。最後和大家分享聖經中的語言藝術: 「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箴25:11)。讓我們都能從聆聽中說出關心和祝福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