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其法:請勿打擾

  陳小姐和男友李先生分手後,不斷收到對方要求復合的電話及短訊。後來李先生變本加厲,除了電話和短訊,更經常在她家外遊蕩,甚至在她工作地點等候她,尾隨她回家,令她感到非常困擾和不安。

  雖然「纏擾行為刑事化」仍在咨詢階段,但在有關法例正式通過之前,律政司仍可透過其他刑事條例提出檢控。

電話滋擾

  根據《簡易程序治罪條例》第20條,任何人無合理因由,不斷打電話或以電話傳送任何極為令人厭惡的訊息,或任何不雅、淫褻或威脅性質的訊息,旨在對其他人造成煩擾、不便或令他人產生不必要的憂慮,可處罰款$1000及監禁2個月。

  李先生不斷打電話給陳小姐的行為很可能已觸犯刑事法例。條例雖並未就「不斷」一詞下定義,但法庭會根據每件案件的客觀情況判斷次數是否達到「不斷」,並根據案件嚴重性、被告重犯機會,考慮各減刑因素作出判刑。初犯者而案情較輕一般判處守行為或感化數月至數年不等。

遊蕩

  根據《刑事罪行條例》第160條,任何人在公眾地方或建築物的共用部分遊蕩,不論單獨或結伴在該處出現,而導致他人合理地擔心本身的安全或利益,即屬犯罪,一經定罪,最高可處監禁2年。

  由於陳小姐對李先生的行為感到不安,如果李先生並不能解釋在場原因,他的行為很可能已構成遊蕩。法庭會根據案件嚴重性、被告重犯機會,並考慮各減刑因素作出判刑。初犯者而案情較輕可判處守行為或感化數月至數年不等。

民事索償

  李先生除了可能面對刑事檢控外,陳小姐亦可循民事訴訟向李先生提出索償。今年4月香港法庭首次就侵權騷擾作出判決,確立侵權騷擾為一種訴訟因由。該案中被告人與原告人分手後騷擾原告人達六年,持續對原告人作出一連串威嚇性的騷擾行為,包括惡意電郵、滋擾電話、監視、張貼侮辱他的海報等。

  原告人需向法庭證明被告人作出了騷擾行為,即進行一連串重複、令人憂慮、情緒困擾或煩擾的行為,而且騷擾者知道自己的行為會造成這樣的效果。若案件成立,原告人將可追討金錢損失,亦可就感受、尊嚴和自尊受損提出損害賠償。原告人更可向法庭申請禁制令,禁止被告人再向他作出任何騷擾行為,包括不得進入原告人住所和工作地點範圍。任何人違反禁制令可因藐視法庭罪而被判入獄或扣押其財產,法庭亦可判處罰款。

  如果案件同時涉及刑事和民事訴訟,提出刑事或民事訴訟並沒有既定的先後次序。但如果在刑事檢控程序法庭已裁定被告人電話滋擾或遊蕩罪名成立,則被騷擾的受害者在民事訴訟中可要求法庭接納有關刑事定罪為證據,以證明被告人作出了騷擾行為。

求助

  如不幸被騷擾,受害人應嘗試辨認對方身份,記下來電號碼、談話內容、接電話日期、時間及地點,然後盡快報警求助。如果受害人想提出民事索償,則應盡快尋求法律意見。

身心健康:攰過擔泥──健康坐姿小貼士

  許多人都患有腰酸背痛的毛病,有時我們會怪罪於工作操勞,但即使我們在辦公室工作,它一樣像職業病般纏繞著。其實比起許多室外勞動工作,辦公室的工作環境表面上是舒適得多,但實際上卻潛藏著許多令人防不勝防的小陷阱。

  雖然在辦公室不需要經常應付繁重的體力勞動,但埋首在辦公桌前工作半天,也足以令我們感到腰酸背痛。若然座椅較為舒適,情況有機會改善,但不同款式的辦公室座椅價錢相差甚遠,一張符合人體工學設計的座椅動輒以千元計,老闆未必願意投資。加上香港租金昂貴,辦公桌的大小和款式以至整個工作間的設計有許多環境限制,舒適程度往往不是老闆的首要考慮。既然如此,為著自己的身體健康著想,我們要嘗試從一些小地方和小習慣著眼,免得長期勉強自己的筋骨肌肉。

正確坐姿由雙腳談起

  談到座位我們都懂得關注座椅的設計,尤其是椅背的承托是否舒適,但最健康舒適的座椅也不能保證用者的坐姿正確。坐姿不正確會增加腰背承擔體重的壓力。坐姿包括的不僅是腰背部分,原來雙腿如何擺放也相當關鍵,不妨試試以下一個簡單小實驗,你會有所發現。

  找一個普通的浴室磅,放在座位上然後坐上,放鬆身體,雙腳腳掌平放著地,看看體重多少;然後試試將小腿向內屈曲,可自然地擱在凳腳,再看看磅數;再試試吊腳而坐,又看看磅數。我們會發現,第一個姿勢所錄得的磅數明顯比另外兩個輕,換句話說,第二及第三個常見的坐姿會加重腰背的負荷。

  原來雙腿的擺放姿勢是健康坐姿的要素之一,需要多加注意。我們下肢的姿勢多變,除了是個人習慣外,座椅的高低和辦公桌下的空間也直接影響。有些辦公室因為存放空間不足,連辦公桌下都放滿物件,以致雙腿不得舒展。又有一些枱椅高度不配合用者,致令用者雙腳不能著地(即吊腳),自然就會屈曲擱在凳腳上。這問題不能長期置之不理,若枱椅不能更換,就應該配以腳踏。

要注意雙臂的擺放姿勢

  另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壞姿勢出現於上肢。不少電腦使用者都將鍵盤放在辦公桌面,有時候放得太前,雙臂就自然地跟著伸前。這姿勢可能會讓人誤以為舒適,因為雙臂伸前了,手肘也放在桌面,肩膀感覺輕鬆了,但卻會不知不覺間引致背部肌肉過勞。

  雙臂長期往前伸會為背部肌肉帶來一定壓力,尤其是背部近脊骨位置的一組低層肌肉,它們的主要責任是固定手臂的姿勢,長期處於拉展狀態會使它們過勞。試試請同伴幫忙,沿著頸椎以下緊貼脊骨兩旁用力按下去,如果感到酸痛的話,就要想想是否自己日常也有類似的壞姿勢。

  要紓緩這種肌肉疲勞,按摩膏和藥貼都幫助不大,因為患處在深層,表面的藥力不足以滲透,沖熱水涼也因同樣原因而不會有顯著效果。物理治療常用的熱敷方法比較奏效,但自行敷背部卻頗為不便,加上要施壓讓熱墊緊貼皮膚,需要有人從旁協助。如果想方便鬆一鬆,則可以試試圖4及圖5兩個簡單的舒展運動。第一個運動可幫助鬆弛背部的肌肉,反手緊扣雙手並盡量向前伸展,維持姿勢十五秒然後放鬆。第二個運動可幫助你鬆弛腋下兩旁的肌肉,同樣反手緊扣雙手,然後盡量向上伸展,維持姿勢十五秒然後放鬆。這兩個運動每次可重複三至五下,每天做兩回。

  要紓緩疲勞酸痛還有根本問題,就是手肘的擺放位置。理想自然的姿勢是讓上臂自然垂下,手肘剛好由座椅的把手承托,屈曲前臂,鍵盤的擺放位置剛好讓雙手觸及操控。但正如前文所說,現有的椅桌設計可能不甚理想,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為自己創造健康的工作環境,善待自己,就得動動腦筋。

鳴謝:雷展榮物理治療師

心情依舊:醫生的座右銘

  有云現時公立醫院的醫生很辛苦,工時又長,但相比於以前,其實可算已改善了許多。1967年畢業的婦產科女醫生梁明娟,回想在伊利沙伯醫院做實習醫生的那一年,可說是年中無休,除了公眾假期和星期六、日沒休息,更往往連續工作三十六甚至四十八小時,甚至有次捱到胃潰瘍,在手術床邊跌個不省人事。

  梁醫生立志做醫生,源於唸中一時目睹父親患胃癌,很辛苦的在家等候醫生來打止痛針,往往一等就幾個小時,小小的梁明娟就焦灼的站在門口大閘等呀等,最後父親終於離世,而她就下定決心要做一位解除病人痛苦的醫生。

  當年香港大學醫學院只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女生,所以在教授以至同學眼中,女生們都很「矜貴」,不單沒有人會欺負,她們甚至得到教授的偏愛。當時的女生唸書成績都很好,所以上課時往往應男同學要求坐到最前排,給教授最先發問。

  那日子對醫學生的要求很嚴格。梁醫生記得有一位外籍教授連學生穿的衣服和髮式也要管,學生若遲到就連課室也不准入。畢業後初到醫院工作,梁醫生和一眾女醫生也多穿旗袍和高跟鞋。那時的病房沒有空調,病床又擠逼,她們穿得那麼隆重,反而顯得很「古怪」。

  梁醫生一直服務於婦產科,起初在贊育醫院,後來加入瑪麗醫院,及後再到般含道的那打素醫院和東區尤德醫院。六、七十年代的婦產科比現時高危,因為當時不少產婦來自艇家,既高齡又多胎,特別容易有各式各樣的併發症,有些來到時已經危殆,醫護人員都得緊張應對。梁醫生曾遇過大量失血的緊急個案,但血庫又剛剛缺乏血,有若干次她二話不說的就親自捐血,叫另一位醫生繼續急救,自己跑到鄰房捐血,她笑說新鮮的血效果特別好,大大有助凝血。

  談及對現時的年青醫生有何忠告,梁醫生提出三句話,她說是作醫生的座右銘:To cure sometimes, To releas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她說醫生一定要有承擔和慈悲的心,知道自己不是萬能,世上有許多病是醫不好的,最緊要是陪伴病人,紓緩他們的痛苦。

  梁醫生現時已七十歲多,仍堅守著這個信念退而不休,在香港防癌會做義工,她念念不忘的,除了因癌病去世的父親,更加是普羅大眾的許多病人。

關心健康:適飲是良茶

  涼茶是嶺南地區獨具一格的清涼飲料,廣東地處中國南方沿海,氣候地理環境特別,春夏多雨,夏季暑濕相挾,容易受濕邪感染。勞苦大眾,每當出現頭痛身熱,咽乾口苦,燥熱便秘,尿少而黄等症狀,都會到涼茶鋪飲涼茶,或到中藥店購買涼茶回家煎飲,往往能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廣東涼茶品種繁多,各鄉各縣不同,諸如甘和茶、王老吉、五花茶、七星茶、神曲茶、盒仔茶、廿四味等等,大多具有清熱解毒、袪濕利尿等作用。

  時至今日的香港,涼茶鋪仍是越開越多,售賣品種具多元化,均以清熱解毒、祛濕利尿、生津消滯、解表消暑等為主效,而家傳户曉,廣為人知的廿四味涼茶更是必備的。根據調查所得香港廿四味涼茶,有用到廿八味或三十味藥物不等,但也通稱廿四味涼茶。

  市面上廿四味涼茶的配方,不盡相同,但大致相差不遠,較通行選用的藥材及主要功效如下:苦瓜乾(清暑解毒)、榕樹鬚(清熱利尿、消炎解毒)、鬼羽箭(清熱涼血解毒)、鴨脚皮(涼血解毒)、水翁花(清熱解毒)、崗梅根(生津止渴)、露兜簕(發汗解熱、利水化濕)、木患根(清熱解表)、土地骨(涼血除蒸、清肺降火)、白茶餅(清熱降火)、尖檳榔(消積殺蟲、行水)、六神粬(消積導滯)、青蒿梗(清熱截瘧)、老桑枝(祛風通絡、去骨火)、白茅根(清熱利尿、涼血止血)、布楂葉(除滯消積)、蔓京子(散風熱、清頭目)、千層紙(潤肺止咳)、蒲公英(清熱解毒)、芒果核(健胃消食、行氣化痰)、土銀花(清熱解毒)、淡竹葉(清熱利尿)、乾蘆根(清熱生津)、粉葛根(清熱解肌)。

  廿四味主要功效清熱利尿、去濕解暑、消滯解毒、生津止渴。適用於體質壯實者,應用於多方面:如感冒發熱惡寒、咽喉炎、燥熱流鼻血、胃熱口糜、腸胃積滯、大便秘結、尿道炎、瘡癤等,在疾病初期往往能起到較佳的治療作用。

  但由於主要藥材都偏寒涼,所以體質虛弱、脾胃虛寒、月事期間及孕婦都不宜飲用,或平素容易腹瀉、胃部不適、小便頻密、頭暈、血壓偏低、面色蒼白等均不宜應用。

  現代人飲食起居失調,經常進食高脂肪和燥熱食物、熬夜、煙酒過度、休息不足、運動缺乏,以致毒素積聚體內,氣血陰陽失調,體質虛實挾雜,如果錯誤選擇涼茶,不但疾病沒有改善,反而更傷害體質。故建議勿太倚賴飲涼茶,無論調理或治療,最好請教中醫師。

關心健康:人機合一 失多於得

  每天看電視、電腦、打機,用智能電話上網、寫App、看facebook等等加起來的「屏幕時間」 (Screen Time,下稱ST),對血壓、血糖,血脂都會有影響,更會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機會。因此開機之前需要考慮關機時間。

臉書抑鬱

  規範「屏幕時間」對小朋友及青少年尤其重要,因為他們各方面正在發展成長,必須慎防ST的壞影響。可惜,在我認識的朋友中(包括醫生),面對日新月異的電子產品,一樣會怦然心動,抵受不住誘惑而花大量時間在電腦上。面對子女的要求,亦一樣會買完又買,家中幾台電腦再加每人兩部電話都是等閒。但最新的科研報告令我們更深入了解ST的禍害。在這裡嘗試從家庭醫學的「身、心、社」 (physico-psycho-social) 框架和大家談談。

  年輕人用社交網站,是希望結識多些朋友,開開心心,然而往往卻會事與願違。美國兒科學會(AAP)最近發表一份電子媒體對兒童、青少年及家庭的影響報告中,有一整章題為「臉書抑鬱」(Facebook Depression),指出社交網絡不單無助建立健康的社交,反而令人增添寂寞。日本有針對小學生的研究指出,電腦用得多,清晨起床時感覺「唔開心」的機會較大,這和在英國及美國,針對10多歲少女的研究結果一樣。在年紀較長的一批,除了感到苦悶鬱結,更會覺得自己樣樣不如人,自我形象低落。

上癮的原因

  除了情緒問題還有學習能力,ST和心臟病有「劑量反應關係」(Dose response relationship),一項在加拿大的研究指出,在3-6歲間,ST每天多1小時,在10歲以後的課室表現會差7%。另一項跟進了近3000名1歲至3歲兒童的研究,ST每天多1小時,到7歲時患過度活躍症的機會便多9%。原來在情緒和心智發展的領域,ST是含毒性的有害物。另外一些追蹤10至20多歲組別的研究發現,ST 的魔咒,並不只是影響兒童和少年,更可以由青少年延至成年後。

  為甚麼只是盯著屏幕,就會令感受、行為和專注力受影響?答案原來關乎多巴胺(dopamine)。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遞物質 (neurotransmitter),在大腦中負責「派糖」重任,令人感覺良好。這難得的感覺也是可卡因和冰毒等令人極速上癮的生理原因。有研究證明,年青人腦部深處的「獎勵區」在玩新奇刺激的電腦遊戲時,會釋放大量多巴胺,感覺就像吸毒的狀態。多巴胺也和專注力扯上關係,這可解釋過度活躍症為何對ST呈現劑量反應。

先進的指引

  至於社交層面,除了在高級會所,在任何的酒樓餐廳都會看見,家人朋友吃飯,各自覆whatsapp ,玩手機,全無交流,家庭和人際關係又怎能好呢!作為家庭醫生,常常聽見病人投訴子女:「佢淨係識得對住部手機!」

  ST對社交能力的影響,從腦部深處的改變可以一窺其毒。有一項跨越三十年的綜合薈萃分析(1979-2009),參與的有14000名各國大學生,研究發現「零零後」的大學生,在同理心方面,比同門師兄師姐有極為顯著的下降。同理心的培育,在於人與人之間,面對面接觸,與喜樂的同樂,與哀哭的同哭。然而,從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RI)的研究看到,年青人接觸電腦多了,大腦掌管同理心的部分,對外來的刺激反應甚微。換句話說,若過多接觸電子媒體的情況不改變,我們的新一代不單會百病叢生、鬱鬱寡歡,甚至會冷酷無情,不理他人死活,自我中心。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先進的國家已經制定明確的醫學指引,就是 1). 2歲以下不得接觸電視、電腦、智能電話及電子遊戲機,2). 2至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每天不可對著屏幕多過2小時。因此香港實在不必另費功夫做研究,只要參照外國經驗製定指引。但歸根到底家長才是最有效的防線,若是從小開始確立家規,並且以身作則,就能夠把ST寫為smart time。這不單是父母給子女一生最大的禮物,亦是給未來社會的一份大禮。

院牧心箋

親愛的亞詠、亞深:

  你們近況如何呢!安好嗎?

  幾個月前與你們在醫院相遇,亞詠當時懷孕二十周,但胎兒突然沒有心跳,那時亞詠正等待流產手術,她坐在椅子上,眼睛紅紅的。你們告訴我得知懷孕與期待寶寶出世的喜悅,亞詠更感恩天父給她再次懷孕的機會,那時你們已經為寶寶起了名字。沒料到了第二十周,應該是胎兒穩定的時候,卻發現沒有心跳。那一刻,你們都恐懼,十分害怕會失去寶寶,說到這兒,你們的淚水都湧出來,聲音也沙啞了。

  多謝你們的信任,與我分享你們的疑惑、難過和不捨之情。那些日子常常徹夜難眠,以淚洗面。亞詠不斷努力的尋找原因:最後發覺自己工作量過多,沒好好休息,後悔自己的疏忽,更為寶寶而內疚。我默默的留意,一直在旁的亞深把你緊緊的擁在懷中,安慰妳,勸慰妳不要再埋怨自己。他肯定妳已經盡了力保護肚裡的胎兒,這不是你的錯失。看見你們夫婦二人在哀傷中一起面對、彼此扶持,實在叫我感動。

  更感恩的是雙方的父母也十分關心你們,沒有怪責是誰的過失,只是著緊你們的狀況。你們沒有埋怨天父為何讓此事發生,卻願意帶著不明白及哀傷向天父祈禱,祈求天父賜給你們平安、力量去面對那刻的艱難。你們互相緊握著手祈禱的情境,至今我仍然歷歷在目。

  手術後,我曾經探訪亞詠,當時她躺在床上,顯得疲倦,聲音微弱。當時你們邀請我為你們祈禱,並與寶寶道別。你們告訴我,確信寶寶在天父那裡,有一天會在天家和他相見,現在只是暫別。當時我為你們能夠有這樣的信心和平安而感恩。

  禱告後,你們與寶寶道別。但臨別前,你們卻又分享了一些掛慮與恐懼。我明白這是人之常情,但深知主願意靠近傷心的人,裹好他們的傷處。所以也不會特別的擔心,只要你們夫婦同心同行,賜人平安的天父,定必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但願你們如今心靈沒有陰霾,步伐輕鬆行走。

祝 生活蒙恩!

關心你們的
關院牧

解開心結:走過「不惑」之年 —— 一個中年的心理治療師的真情剖白

  子曰:「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活到中年,照理應該是更成熟,更自信,更了解自己,對人生更能知所進退。但事實卻不盡然,「中年危機」卻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及共鳴。

何謂「中年危機」

  中年危機是由於生理、職業、婚姻、家庭和靈性各方面(變化)促成的,包括:身體機能衰老、婚姻生活持續不滿足、事業發展空間到了瓶頸、雙親離世、兒女長大獨立,要面對家庭「空巢」。

  中年危機就是:要在很短時間內同時面對種種變化,並且在當中調整自己的人生方向、目標和態度,使自己能順利過度這些挑戰,而步入晚年以至終老。心理學家容格曾說,人的一生可分為兩個段落。中年期以前,人會拚命地追求現實世界的一切及自我發揮的機會。當社會地位及工作有了某程度的成就以後,人便會思考人生的意義,反省自己真實及偽裝的一面、善良及醜惡的本質、及處理未了的情結。原來要到中年期以後,人才能踏上眞正面對自我的旅程,感受人生的喜悅。

  如果到了這階段還沒有深刻的察覺,這便會出現「中年危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甚至自暴自棄。

我的「中年危機」

  還記得七年前,我四十五歲時的一個下午。身處於泳池中,但整整兩小時內腦子都在同一個問題上盤旋,應不應該辭掉已幹了廿年的教師工作,踏上人生下半場的新階段。繁忙的教學及行政的工作令我身心俱疲,其實在四十歲時已經常常泛起要辭掉教師的工作,裝備自己投入心理治療的行列。但那時候,太太剛生了孩子,朋友都對我說:「怎麼可以這樣自私的追求自己的夢想而沒有顧及太太和孩子的將來!現在收入不錯,工作又穩定,經濟怎樣差也不會失業,為甚麼要這麼冒險!而且多做十幾年就能拿取那非常不錯的退休金。你正是『仔細老婆嫩』,這樣貿貿然轉行實在太冒險、太衝動了。 」

  朋友的關心使我不能不認真思考。問題是當一步一步妥協,一點一滴調整自己去配合別人,迎合環境的同時,我發現自己與真正的自己,與及自己真正的需要,距離越來越遠。心情常常很反覆,甚至連工作也總是提不起勁,很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失去興趣,經歷以上所形容的中年危機現象。為了不想下半生遺憾,幾經掙扎後,決定用一年時間思考及計劃人生下半埸。最終我辭了教師的工作,還用一年時間修讀神學課程;靜下來,好好聆聽內心的聲音,並尋求上帝給我下半場的引領。一年的反思及聆聽,我非常清楚上帝要我作一個如盧雲神父所說的「負傷的治療者」 (Wounded Healer)。我要成為一個心理治療師,與受傷痛苦的心靈同行。

一:明白、接受及早作準備

  轉變是生命的形態。中年日子的轉變並不比任何時段的「變」顯得份外困難。上述提及的「角色競爭」及社會期望之外;更年期、成年子女離家後的「空巢期」,或許是中年階段較難面對的危機。但當了解這是一般中年人士都會面對的情況,當危機出現時就不會手足無措,並且可以抱持正面的態度,認真的思量並落實曾考慮過的應變計劃。

二:正向及彈性思維

  生活的經驗和積累的智慧是中年人的資產,但有時卻會變成他們既定的思想行為模式,以至會重複地用固有的一套來應付生活上層出不窮的轉變。有人說:世界上最愚昧的事情,莫過於不斷做同一樣沒效用的事情,卻希望得出一個不同但有用的結果。因此,必須要有一顆開放的心,經常探索並不斷產生新的設想,思考事物的新可能,能掌握越多的選擇,自然成功解決問題的機會亦越高。

三:有效及積極處理壓力

  當我們為生活奔波,忘記了留一些私人空間給自己,身體和心靈就會疲憊。定期做適量運動可以強健體魄,並提升正面情緒。我提議「三三三」的運動方案:每週三天三十分鐘,做可以讓心速率提昇30%的鬆弛運動。這樣可避免長期受壓,提升工作效率;假期出郊外走走,融入大自然廣闊的空間,靜思生命的方向。記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樵夫只顧不停的砍樹,而沒有將斧頭磨利,結果只是事倍工半。

四:建立支援系統

  人總會遇到一些困難及危機,有時更是不能單憑個人的能力解決。既然一般的中年人也會遇上同樣的情況,何不與友伴傾談,無論在情緒或實解決題的方法,若有人分擔並分享經驗,就可以避免坐困愁城。如果對熟悉的人難於啟齒,亦可利用熱線或與專業輔導員等協助理清困擾的根源,用冷靜的思維,促進危機的過度。

  那位曾經極力反對我在中年轉職的友人對我說,小葉兄:「我真的很羨慕你今天的生活!看到你今天如此投入和享受你心理輔導的工作,又能有時間去遊山玩水,又到四川作義工輔導,到柬甫寨去探訪孤兒;又可以醉心於音樂,作曲填詞,而且仍有時間去進修你喜歡的課程。」其實我更衷心希望踏進中年的朋友都能找到最合適自己的人生下半場。

  後記:寫這篇文章時,剛在台灣宜蘭礁溪泡了兩天溫泉,此刻正在台北誠品非常精緻的餐廳裡,對著窗外的藍天白雲與太太一起喝咖啡,我的心也跟白雲一起隨風起舞。寫著寫著,不經不覺已兩小時了。抬頭一看,外面的藍天白雲忽然變成一場大雨。人生本無常,上一刻還是天朗氣清,轉眼就滂沱大雨。青年時的我一定會覺得非常掃興;但今天已是中年的我,卻多了一份感恩的心,感謝上帝讓雨水滋潤大地、滋潤心靈。我更要好好的活在當下,享受與太太一起望出窗外的浪漫,回味牽手同心走過美麗的歲月。

病癒隨心:在一個寧靜的晚上

  我是一位中學老師,除了熱衷教學,更對電腦有濃厚興趣。雖算不上是專家,但每當有人問我電腦知識,或有電腦難題要解決,我定必幫忙,甚至廢寢忘餐都不計較。也許多年來只顧埋首工作,忽略了平衡生活的重要性,身體終於亮起警號。

  今年8月24日,雙腿突然顯得無力,甚至連行一步都不能,於是急召救護車入院。醫生為我做了很多檢查卻未能找出原因,於是要我留院。雖然身體已十分疲倦,但當晚卻睡得不好,因為感到情況實在有點異常,擔心出了甚麼毛病。

  很不容易才度過漫長的一夜,翌日午飯前,一位個子高大的男士來跟我打招呼, 並介紹自己是醫院的院牧,還留了一些基督教單張給我看。第三天又有兩位義工來探望我,其中那位女義工更和我分享她如何從信仰得著力量,並神如何為她安排一位醫生,讓她的手術成功進行,病得醫治。那一刻,我是多麼渴望自己也能夠像她有一份平安和力量,因心裡確是焦急和擔憂。

  第四天終於從醫生口中接到壞消息,原來雙腿無力的原因是我患了肺癌,而且癌細胞已擴散和壓住了神經線,所以下肢開始沒有感覺。雖然我萬萬沒想過自己竟然會患上肺癌,但令我最難受的,卻是雙腿不能行走!失去活動能力是多麼痛苦的一回事,處處要人照顧實在不是味兒!所以那一刻最想望的不是醫好癌症,而是如何盡快可以恢復行走的能力。

  9月初醫生把我轉到另一間醫院,並安排進行十次電療。記得我轉院第二天早上,一位院牧走近我的病床,原來在前一間醫院探望我的院牧轉介她跟進我。這位女院牧很細心的了解我的病情,更聆聽我內心的不安和擔憂,之後她為我祈禱。我確實感到自己心裡的重壓放輕了。她又把一份《關心》給我看,剛好那一期的封面人物是分享自己的患病經歷,並如何從信仰得力。那一刻我實在體會到人是多麼渺小,並且相信若我有一天誠心信靠神,祂必會賜我力量面對病患所帶來的痛苦。

  感恩電療沒有太多副作用,醫生建議我服食標靶藥,雖然費用昂貴,但家人都支持和鼓勵我嘗試。由於雙腿要長時間做物理治療, 10月中我就轉到一間療養性質的醫院。我每天都聽從指示,努力的鍛煉雙腿和雙手,因為我真的很渴望有一天能夠站起來,並且行走自如,這也是我太太的期望!在我患病的日子裡,她每天風雨不改的來探望我,又給我做輔助運動和按摩。其實多年來照顧我和一對子女,已經辛苦了她;現在子女都已經成長了,卻因我的病又要她操勞,心裡真的很歉疚,所以更希望可以有一天身體痊癒過來,可以和她一起旅行。

  在一個寧靜的晚上,我作了一個祈禱,對神說我願意真誠的信靠祂!雖然我不知道明天將會如何,但我確信當我真心投靠祂,祂必會看顧和保守!

醫心直說:醫者的導師

  從醫以來遇過不少給我深刻印象的前輩和同事。教授、講師們在所屬領域是權威和先鋒,課堂內外總會溢出令人望而生畏的光芒,加上英式大學教育,紳士淑女舉止、談吐和魅力,令人肅然起敬。但是能激勵我活出「仁心」,影響我行醫態度的,卻另有其人。

  讀醫科時,對著投影片照讀講義的講師當然不會欣賞,口若懸河把書本和資料一字不漏橫掃的,只會使我驚嚇和自卑。最喜歡的教授,他們從來都是從容不逼,深入淺出。上他們的課會很「舒服」,我會不經意的投入他們的科目。

  醫學院四年級,要到幾所當時最大的公立醫院上臨床課。有一天,在伊利沙伯醫院內科病房跟著一位醫生巡房。一位又瘦又黑的老婦人瑟縮在床上,面無表情,似醒非醒。醫生問她有甚麼不舒服,她全無反應。站在對面的護士忍不住氣,催促老婆婆回答。但那位醫生卻柔聲說:「她受心內膜細菌感染影響,精神紊亂,所以不能答你。」

  原來婆婆是印尼華僑,乘船來港時急病發作,被送到醫院。那年代公立醫院的醫護人員普遍都是冷漠和按本子辦事。這位醫生敦厚的態度和溫和的聲線,不單調解了同事的情緒,也保護了這位流落異地的長者。他好像對她說:「我們理解你很虛弱,請放心休息,我們會盡力把你醫好的。」

  身為醫生,家人的大病小病都得要關心。最深刻的經驗是媽媽因患上鸚鵡熱而發高熱和產生幻覺,我們把她送到QE,但她只能獲分配到一個帆布床位。看見她虛弱的躺在那裡,我們都非常心痛。當天醫生更要我們簽「生死狀」,表示明白她病危,隨時有死亡的可能。這突然的要求,把我們推落了極深的幽谷。幸好經過治療,媽媽終於痊癒了。但這次經驗讓我深切體會至親重病,甚至要永久分離的創傷和無助。

  可是母親肺炎癒後只是一年左右(是我現在這年紀),她顯得舉步困難,間中更要找管理員幫忙開門鎖,就連簽名也不順利。大概兩年後,她終於被診斷患上大腦退化。當天向我宣佈的是比我高兩班的師姐,當時我呆了一會,不曉得如何反應。我們又要踏上另一次告別之旅。好幾年後我們發現一封未完成的信,她告訴鄉下親人自己力不從心,很多事不能處理。這信我們到現在還保存著。

  由於親身經歷過與患病的至親同行,因此面對病人和家屬時,很容易便可以代入他們的角色,明白他們需要甚麼。如果有選擇,我絕對希望父母健康長壽,安享晚年。但這些遺憾,卻成了我在行醫路上最真實的磨練。

打開心窗:孩子的無奈

  咪咪是我在中醫診所認識的小女孩,今年才六歲。

  我看中醫是不定期的,覺得身體有不適才上診所。然而每一次,我幾乎每次都會碰見咪咪和她的母親,看來她們該是中醫的常客吧。咪咪身體弱,瘦瘦的,但尚算活潑健談。她手裡總是抱著一隻貓布公仔,她說那是家裡的貓小咪。

  「我最喜歡小咪!」咪咪說「我每天晚上都跟牠睡覺。 」

  「啊!」我笑著回答「小咪和咪咪是好朋友呢!」

  「是的,小咪是我最好的朋友!」咪咪也笑了,露出兩隻門牙。

  「咪咪,你這隻布公仔,多髒呀!」咪咪的母親這時插話「丟了它吧,我給你買一隻新的。 」

  「不要!不要!」咪咪把布公仔緊緊抱在懷裡「小咪不喜歡上街,它就是小咪!」

  中醫一邊讓咪咪伸出舌頭,一邊哄她說:「咪咪回家替布公仔洗個澡,好嗎?」

  「她哪有這空閒?回家還要練琴呢!」咪咪的母親說。

  咪咪一家走後,中醫替我把脈,帶點感慨地說:「咪咪雖沒有甚麼大病,但也很難好起來。 」

  「為甚麼?」我問。中醫平時不多話,既說了,必定有原因。

  「她的父母太緊張了。咪咪除了上學,還有好幾樣課外活動,學琴、補習,每晚不到十一時功課做不完。我平時就跟他們說,是藥三分毒,小孩子多運動,早點睡,比吃藥更好,不必打個噴嚏就看醫生。他們就是不聽。現在的父母啊,也不知是愛孩子,還是苦了孩子?」中醫無奈一笑。

  過了兩個月,我再次在診所碰見咪咪母女。咪咪好像又再瘦了,臉色也不太好。

  「咪咪,好久不見,你好嗎?」我跟咪咪打招呼。但這一次,她跟平時不同,只微弱地叫我一聲姨姨,便低頭玩弄衣服上鈕扣。我才發現她雙手空著。「咦,你的貓咪布公仔呢?」我問。

  咪咪抬起頭看我一眼,然後又回頭看看母親。她的母親低頭看雜誌,咪咪又低下頭去,眼眶裡彷彿有淚水。我覺得氣氛有點不對,就不敢再問。

  「媽媽」咪咪忽然拖著她母親的衣袖「我不吃苦藥。 」

  「這怎麼行?」咪咪的母親仍然低頭看雜誌「不吃藥身體不好呀!」

  咪咪又不作聲了。就這樣,咪咪一直沉默,直到離去。

  到看病的時候,我忍不住心裡的疑問:「醫生,怎麼咪咪的臉色,好像比之前更差呢?」

  「唉!咪咪的健康很難改善的。 」中醫皺眉「她的母親說咪咪老是咳嗽是敏感,就把家裡的貓送到動物協會安樂死了。 」

  「呀!」我吃了一驚「咪咪很愛她的貓呀!」

  「就是嘛!」中醫嘆了口氣「中醫看來,身心是互相影響的。對貓毛的敏感,無論如何比不上壓力與抑鬱啊!」我想起咪咪的眼神,那是不應該出現在孩子眼睛裡的無奈、無力、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