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依舊:俾醫生睇──西醫出診話當年

  雖然醫院能夠提供豐富的醫療資源,但毫無疑問,在社區內私人執業的醫生才是市民健康的首個防護網。當身體抱恙,許多人都習慣到就近的私家診所「睇醫生」,說來好像醫生有甚麼需要我們去探望似的,但實情是我們去「俾醫生睇」。這個語法上的有趣謬誤,展示了一般病人求醫所需的主動性,除非已經臥上醫院裏的病床,否則想有醫生臨到床邊為你診治,相信絕大部份市民也從未經歷過。

勉強出診,弊多於利

  雖然一向有私家醫生為病人提供出診服務,惟近數十年經已不甚普遍。不過即使在數十年前,要請醫生到家中診治病人,亦需要若干條件,其中一樣要考慮的是診金。由於醫生需要捨下診所的病人,加上交通需時,即使在病人家中只是逗留短短數分鐘,出診所收取的診金一般要比診所高四至五倍,加上藥費另計,如此高昂的支出只有富有家庭能夠負擔。不過,診金多寡其實並非關鍵,醫生出診與否最重要的考慮,是對求診病人的熟識程度。

  醫生上門出診雖能免病人於勞頓,可是離開診所診症卻為醫生帶來限制,他們只能攜帶一些基本工具,例如聽筒、血壓計、探熱針、舌壓、電筒等,再加上一些應急針藥,例如退燒、止痛、止暈和止嘔藥等。若醫生不熟識病人病歷,而病人要求出診時又未能清楚交代病情,勉強出診對病人反而弊多於利,醫生多數婉拒;即使病人情況緊急而又行動不便,醫生亦只會建議召救護車送病人到醫院治理。符合熟識病人這個首要條件,醫生才會應邀,至於診斷後為病人所開的藥物,仍要靠病人家屬自行到診所領取。

體恤病人,盡力而為

  除了工具和針藥,同行的護士乃醫生出診時另一重要伙伴,除了從旁幫助醫生診治,亦作為在場的第三者,以避免醫生與異性病人間出現不必要的誤會。數十年前的診所運作成本較低,一間由一位醫生獨立經營的診所一般會聘用三名護士,當中一位負責配藥,一位負責登記,另一位則負責從旁協助醫生。所以即使醫生需要出診,仍有兩位護士留守診所,並不需要即時關門,但來求診的病人則要耐心等待了。相比之下,今天的同類醫務所由於運作成本高,護士人手已多數減至兩位,甚至乎一位了,若醫生要出診,恐怕又多一樣考慮。

  除了以上的技術性問題,醫生出診其實還要冒著一點點危險,這也是許多醫生不甚樂意出診的主要原因。雖然老一輩醫生多屬男士,而出診時亦有護士同行,甚至有司機接送,但仍難免成為騙徒賊匪的目標。曾經有醫生在出診時遇劫,所以醫生多數拒絕陌生病人的出診要求。但面對病人因為行動不便而懇求出診,醫生仍會盡力而為。

貼身的工具,貼心的關懷

  由於私人執業的醫生收費比公營診所收費為高,過去一般低收入家庭根本沒有能力光顧,更遑論請醫生出診。但因著香港經濟起飛,加上註冊西醫數目不斷增加,供求情況有所改變,70至80年代來自基層家庭的病人有時也選擇到私家診所求醫,有需要的時候亦會請求醫生出診,醫生亦會因應病人的生活環境,調節診金的附加幅度。隨著公營醫院的發展日趨完善,市民對醫院和救護服務的信賴不斷提升,90年代開始已經少有私家醫生到病人家中出診,但類似服務仍見於老人院舍與及其他康復中心。

  雖然醫療科技發展神速,各種醫療化驗儀器不斷推陳出新,但多年來貼身跟隨醫生的工具,依舊是大家熟識的聽筒和血壓計等等。一個已束之高閣多年的出診皮箱,彷彿告訴我們,病者與醫者間最珍貴的,始終是那份親身臨在的細心關懷。

心得其法:公眾責任

  王太在房委會轄下商場上洗手間,當時清潔工人正在洗地,地上放了一桶清潔液和一個「小心地滑」告示牌。王太小心翼翼向前行,雖然她穿了膠底防滑鞋,但地面極濕滑,黃太仍然滑倒,導致腰椎爆裂。她送院後立即接受手術,經過三個月的物理治療,才能出院。之後一年她每星期要做兩次物理治療,每天要吃止痛葯。她的僱主急需用人,因此另聘人代替她。王太的脾氣和經濟情況越變越壞,身心的煎熬使她患上抑鬱病,現時要接受精神科治療。

王太的疑問:
  1. 我可向誰追究責任?
  2. 我有法律理據嗎?
  3. 我無錢,怎能負擔訟費?
  4. 若決定索償,應注意甚麼?要搜集證據嗎?
  5. 我可得到甚麼賠償?
  6. 勝訴後真的能收到賠償?
陳律師的答覆:
  1. 意外發生於商場洗手間,若撇除王太自己疏忽的可能,最大成因應該是清潔工人洗地弄至地面極之濕滑,即使王太穿著防滑鞋及小心步行仍然滑倒。所以,王太可向商場管理公司和洗手間清潔公司追究責任。
  2. 若法庭信納王太當時已非常小心,只是地面太濕滑而令她滑倒,那麼即使現場有「小心地滑」警告牌,在法律上管理公司和清潔公司亦難辭其咎。因為當清潔洗手間時的實際情況,有相當機會引致一位小心的使用者受傷時,管理公司和清潔公司就應暫時關閉洗手間。王太的法律理據就是在事發的環境和情況下,被告人未盡一切合理和可行的方法保障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3. 在這類民事索償中,只要事主最終勝訴或與被告人和解,事主的訟費一般都由被告人支付。所以很多律師都願意在案件完結時才收取律師費,這樣能減輕事主在訴訟期間的經濟壓力。事主的經濟狀況若符合申請法援的資格,而案情顯示有合理勝訴機會,則可透過法援聘請律師代為出庭索償。所以王太的個案應當能夠得到法援幫助。
  4. 案件會由律師主導辦理,但事主需要合作提供其本人狀況、工作及入息等必要證據。如能提供事發現場環境、目擊證人、事發經過的相片、錄像、記述或資料等,亦有助律師盡快掌握案情。另外,律師也需了解事主意外前後的精神及健康狀況。
  5. 王太得到的金錢賠償,數額會視乎她身心所受的痛苦、現在及將來的收入損失、醫療費及其他必須而合理的開支(例如交通費和適當的藥品)。
  6. 所有政府或公營機構管理的場地(學校、街市、停車場、公園、街道等),有管理公司管理的私人地方(商場、屋苑、商廈、戲院等)和大部份有規模的食肆,都會購買公眾責任保險。所以王太不用擔心責任人(即清潔工人、清潔公司及管理公司)無力賠償,只要意外發生時責任人購買了公眾責任保險,她勝訴後應該可以收到賠償。

*本文作者為資深事務律師。

關心健康:黃瓜霜治口瘡

  不少人都有過生口瘡的經驗,舌頭潰瘍剛好,咀唇或頰粘膜又長出來,痛苦自己知,有時更會反覆發作,多日不愈,這在醫學上稱之為復發性口腔潰瘍。

  其發病原因,一般認為與神經衰弱、消化不良、便秘、過度緊張、疲勞過度、病毒感染、營養缺乏、內分泌失調等有關,婦女則經常發生在月經前後。

  中醫稱這病為「口瘡」,認為「心開窮於舌」、「脾開窮於口」,故此口腔潰瘍多與心脾有關,臨床上可分為實證、虛證,實證屬心脾積熱,治以清心脾積熱為主,虛證屬陰虛火旺,治以滋陰清熱為主。

  初起時,口腔某部位的粘膜感覺粗糙,充血灼痛,隨後出現小水疱,數小時後小水疱潰破,形成圓形或橢圓形淺潰瘍,潰瘍直徑2至4毫米,表面有黃白色假膜,周圍有紅暈、灼痛,每當說話或吃東西時疼痛難忍,通常可在7至10天自愈,愈後不留疤痕,有部份患者會反覆發作,此愈彼起,長期不愈。

  患病期間,忌食煙酒,辛辣、羌、蔥等辛溫燥熱之物,以免助火上炎,同時亦忌食油炸炙烤及堅硬食物,以防刺激潰瘍面,使病痛加劇,潰瘍加重,難於愈合。

  口瘡患者宜多食清淡,易消化吸收和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新鮮蔬果等,並要多食高質量蛋白質食物。但在烹調上應精制細作,以細嫩軟滑為原則,如乳類、燉蛋、肉鬆、碎肉等,因高蛋白可促使潰瘍修補。平日要多飲水,保持大便暢通,注意口腔清潔衛生,勤刷牙、多漱口。

  現在介紹一條民間驗方「黃瓜霜」,專治口腔潰瘍,具有清熱解毒作用,效果非常好,對舌炎、牙齦炎也有效。

  製作方法:用老黃瓜一個,切去一小截(備用),將種子挖出,然後裝滿芒硝(中藥店有售),再把切開的一截蓋上,用牙籤固定,懸掛在陰涼通風處。大約一星期,黃瓜表面附著一層白霜,用乾淨毛筆將霜掃在小瓶內,用時將霜研成細末,先將口腔潰瘍用鹽水或濃茶漱口,後用棉花棒沾藥末撒在患處,每日三至五次。

關心健康:惱人的癡呆

  由於諾貝爾得獎者高錕教授也患上了老人癡呆症,一下子,大家都對這個「病」特別關心起來。

  因著二次大戰後出生的嬰兒潮逐漸老化,人口組合改變,疾病的模式也從而變更;醫學進步,人均壽命延長,各式慢性疾病更加成為常見疾病的主流,老人痴呆便是其中一種病例。據統計,美國有五百三十萬人有老人痴呆或相關疾病。本港人口面對相同問題,估計到二○三三年,人口中有四分之一為長者,而其中三成會患有老人痴呆。

甚麼是老人痴呆﹖

  老人痴呆並不是一種單一疾病,而是一組影響日常生活的病徵病狀,其中以記憶力流失和判斷力受損為最主要病徵。因為腦部的不同區域受損,引致不同病狀,包括︰溝通困難,無法學習新資訊,無法計劃和組織事情,運動功能失衡,性格改變,無法理解事物,易激動,幻覺幻想受別人迫害等等。

老人痴呆的病因

  醫學上能導致老人痴呆的病因數以十計,而病者更可以同時有數項病因引致老年痴呆症候群的出現。病因中以阿茲海默氏病最重要,估計佔百分之五十病因。阿氏病有基因病源,故有一定遺傳性。病理學上,有蛋白纖維結和異常澱粉樣蛋白斑塊的形式,引致大腦受影響區域的功能受損,無法正常運作,最終停頓。

  血管性痴呆佔百分之二十至四十,由中風和微細血管梗死引致。這類病者中有膽固醇和其他的心血管病因素相連極大,其他病因有前額葉痴呆(百分之十),柏金遜病,甲狀腺功能異常,抑鬱,病毒後併發症,酒精中毒,維生素缺乏等等。

如何評定老人痴呆

  香港老人痴呆症協會提醒讀者,如發現家人或朋友有以下病徵,請向家庭醫生或致電熱線(2338 2277)尋求協助。

  1. 失去短暫記憶,影響自我照顧能力。
  2. 執行熟悉的工作亦感困難。
  3. 語言表達或理解有困難。
  4. 對人、時間及方位感到混亂。
  5. 判斷力減退。
  6. 思路、計算困難。
  7. 亂放東西。
  8. 情緒、行為易變無常。
  9. 性格輕變。
  10. 失去做事的主動性。

  如果要進行醫學測試,醫生會考慮安排,如血液化驗,血常規(貧血);肝腎功能,血液電解/礦物質失調(或因藥物如去水丸引起的副作用),甲狀腺功能。造影方面,磁力共震和血管造影可確定腦部受損的範圍和程度,如海馬區和大腦整體萎縮等等。專門的測試有β殿粉樣蛋白和尿液自由基。為了可以針對紓緩病情,這些測試是有其作用和必需。因為老人學科指出,若能及早辯識患者,病發的中期可用藥物控制病情,將病情延慢發展,防止惡化,令病者保持一定的生活質素。

如何處理(治療)老人痴呆 ?

一. 認知能力的藥物治療

  研究指出處方藥物如多奈呱,卡巴拉丁(屬膽碱酯抑劑)得到美國藥物管理局的認同,對輕中度老人痴呆病者有一定療效。其他坊間大熱的用品如銀杏,維生素E功效則仍未有科學確定。

二. 行為問題的藥物治療

  醫生可採用適當的抗抑藥和精神科藥物控制病者的行為問題。病者或有幻覺,恐懼,易激動和暴力傾向,與家人和照顧者商量選用適當的藥物,可減少不必要的意外和問題。

三. 協助及敎導病人照顧者

  研究指出病人照顧者如得到適度支援教育,可減輕照顧者承受的壓力。雖然這些課程對病者本人的病情並無改善,但有效延遲病者入住終極老人院舍的日子。

四 .  對患者自身功能表現的訓練

  患者日常自身生活功能未必全部退化。適當的訓練如定時往洗手間如廁,可減少失禁和尷尬,並減輕挫敗感,正面讚賞,技巧訓練,往往能加強患者的獨立能力。

  整體而言,防止老人痴呆得由幼年做起,例如健康生活,飲食習慣,幼兒智力發展,大腦健康;成年人生活習慣(抽煙,高熱量食物)和慢性病控制(血壓,糖尿);退休人士的健康計劃,社區的支援組織,長者文化社交活動,都和處理老人痴呆有重大關連。

  老人問題日益嚴重,社會得面對問題,各方位的作好準備,迎接必然的明日,幫助長者積極健康的渡過晚年。

(參考:香港老年痴呆症協會,九龍橫頭磡村,  宏業樓地下, 2338 2277•www.hkada.org.hk)

院牧心箋 – 20

親愛的明、心:

衷心感謝你倆邀請我出席你們的感恩聚會,我不但為心的康復而感恩,亦被你們在病患中的風雨同行所深深感動。

明、心,你倆說:「除了感謝上主的眷顧,也感謝親友的關愛和醫生、護士的悉心治療;亦感謝院牧在妳接受治療期間,不斷為你們作出的關懷與支持。 」心還說:「十分認同我曾經鼓勵你們的一句話『愛是能讓人抵受試煉而至終可以勝利的因素。 』這句話給你們很大的鼓舞,使你倆更有力量面對那漫長的抗癌歷程。 」

回家途中,腦海浮現了昔日的一些片段,請你們猜猜以下的主角是誰,是否你們所認識的?

有一天,我在醫院看見一對中年夫婦正等候覆診,丈夫身型高大,妻子纖瘦而柔弱,她臉色蒼白,連眼眉毛也沒有了,稀疏的頭髮以白色的冷帽子遮蓋著;那是因為她患了癌病,並且正接受化療。我留意到丈夫笑容可掬,十分細心,更不時逗妻子開心,妻子笑了,他便親親妻子的面頰兒,展露出不言而喻的滿足。過了一會兒,丈夫又把臉頰貼近妻子的耳邊,輕輕說了話兒便站起來,把乏力軟弱的妻子扶起,並肩同行,走近窗旁欣賞外出的花草樹木。

這一幕在我看來,是那麼美麗温馨的圖畫,敎人神往。生命的愉悅,不僅存在於風平浪靜的日子,其實在逆境病患之中,也可尋覓得到。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醫院可能是冰冷、悽愴的地方,但因為有愛的流露,這地方卻可以變得温暖、愉悅。你們認同嗎?

親愛的明、心,讓我向你倆揭曉以上的主角是誰吧!那對中年夫婦就是你們。那天我為你倆暗暗的禱告,祈求天父的慈愛覆庇你們。今天,我為能見證你們抵受試煉而至終可以勝利的「愛」而感恩!

但願有更多病人及他們的照顧者能同樣經歷這「愛」的力量。

常為你們感恩的
梁煥能院牧
2009年12月

解開心結:只要曾經愛過

  當我們看著一個親人身心受到折磨,委實令人心痛,但若他真的捨我們而去,我們卻又會萬分的捨不得。故事是這樣的:

  陳先生正值盛年,有妻有兒有女,卻「經歷」了兩次癌病——爸爸和姐姐先後因癌病去世。在家人患病期間,陳先生不離不棄、盡了親人本份,更對有關癌病資料,治療中的苦痛和病後的情況有比較準確的看法,卻同時帶來負面的想法。

  不幸地,最近陳先生自己竟然也確診患上鼻咽癌,因著他陪伴癌病病人的經歷並且帶有悲觀的想法,他覺得自己醫不好,遲早死。

  於是,他每天只睡在床上,不想吃東西,更因為「遲早死」的想法,他沒有積極尋求對病情有紓緩作用的治療,他只是在等 —— 等死。

  但在家人、醫生、護士、心理學家、物理治療師和職業治療師等人的努力下,陳先生的情緒才稍有改善,也算為較「積極」的接受治療。在陳先生治療的過程中,我們在以下五點下了功夫:

一. 同理心

  • 盡可能從陳先生的角度看這個世界(不是以自己的角度出發)。
  • 有時,他的想法甚至是不合邏輯和前後矛盾的,我們也耐性地先給他說出來,然後才處理這些不合情理的想法。
  • 其實,他那些不合理的思維背後,總是有他潛藏的情緒、想法、顧慮……,但他卻無法宣洩出來。當我們能夠幫他一把,解決這些混亂的思緒,他就能向前邁進一步。
  • 運用同理心的對話,至少可以較容易得到他的信任。
  • 還記得第一次見陳先生時,他一開口就對我說:「我今日要挑戰你,無論你怎樣說,我都是冇得救的。 」聽完他說後,我只是輕輕的說:「你說的全是對的,我無話可說……」結果他當場的軟化下來。

二. 治療的手法,要因人而異

  有些人會“受軟不受硬”,有的卻相反;有些人會相信醫生的權威,有些人卻對坊間的說法深信不疑。所以我們要拿得準,才能事半功倍。

  對陳先生我們也因應他的態度而施與治療,因為要從他所接受的方法入手,才能有效。

三. 訂定目標

  記得有一位已退休的腫瘤科醫生說得很好,我們一定要為病人在混亂的思緒中悄悄訂下目標,才能可以發現果效。那位謝醫生說:

  1. 如果病情輕微,就要將腫瘤從身體拿走。
  2. 如果沒法完全拿走,就要盡量延長壽命 (就好像其他慢性疾病一樣)。
  3. 如果不能延長壽命,就要盡量令病人不要受到不必要的痛楚和折騰。
  4. 如果病人對頻臨死亡充滿恐懼,就給他們詳細解說臨死前的醫療安排,好讓他們有所釋懷。

  因為我們定的目標不太高,陳先生雖然認為自己「遲早死」,但一日未死,仍有一日可以做的事。這是轉化他消極態度的方法。

四. 心理支持治療

  很多時候我們會問,究竟病人有甚麼心願未了?有甚麼擔心?有甚麼人想見?

  家人和醫護人員可以做甚麼?他們有甚麼恐懼?死亡、痛苦、寂寞、無所事事、失去家人……

  多一分了解,才能更明白病人的需要。我們不一定要給病人答案、出路,只要了解和表示支持,也能讓病人心裏好過。更多的了解使陳先生更多開放自己。

五. 耐心等候

  很多時候,病人需要時間消化壞消息。我們也只能乖乖地站在一旁,等待適當時機介入。千萬不要以為這樣就代表沒有作用,其實病人在這個時候最需要家人陪伴在側。陳先生的家人也學會了以忍耐去面對無奈。因為既然不可以改變疾病,也不可改變病人,能夠明白限制而仍然盡上本份,就無愧於人,也無愧於心。這樣對病人和自己也都好過。

  世事往往出乎意外,有時真的是人力難為。在陳先生的情緒和病情似乎比較穩定的期間,有一天我們收到消息,陳先生竟然自殺身亡了。雖然陳先生採取這樣的方式完結生命,實在令親人感到遺憾和難過。然而,無論陳先生親人或醫護人員都沒有太大的哀傷。或許我們各人都知道,有些人、有些事,是人力難以挽回的。既然我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即使病人離開了,大家也無愧於心。原來我們盡最大的努力照顧病人,最後也是幫了自己。

病癒隨心:忘不了的約

  「親愛的,當妳病好之後,我們就一起去做義工幫助其他病人。 」這是我與太太十多年前許下的承諾。不經不覺,我投身關顧病人的義工行列已超過十年。雖然始終未能夠與太太一起去當義工,但我很高興能忠於我們的約定,並且完成她的遺志。

  從沒有想過疾病會帶來人生這麼大的改變。自從1989年得悉自己患上了鼻咽癌,我的人生就起了180度的轉變。記得當年知道有病後,立即接受電療,結果暫時無事;但兩年後又有復發的現象,於是再次接受電療,幸而又安然渡過了。不過癌病令到身體大不如前,在93年我要離開工作了接近三十年的銀行,希望能夠在家好好休養。

  當我以為惡夢已過,豈料更嚇人的惡夢又臨到。我的愛妻於95年證實患上肺癌,而且癌魔十分兇猛,約一年後她便離世。在她患病的日子裏,我們的身體和心靈都受著極大的折磨,加上我們無兒無女,就更覺孤單淒涼。但令我們意想不到的是,在醫院裏我們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懷、照顧和幫助;太太更在病患中信了基督教,還在臨終前接受了洗禮。我知道經歷這一切都不是偶然,我實在很感謝每一個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所以我沒有忘記與太太的約定,立定心志一定要回餽社會,以過來人的身份,服侍癌症病人和他們的家人。

  當我參與義工後,不料98年又發現鼻咽癌擴散至頸部的淋巴,不單需要把淋巴切除,還要將部份腿部的肌肉切出補上,接著又是一連串的電療和化療。這次的考驗實在很大,但感恩的是最後又再渡過難關。這次癌症復發,讓我更深刻體會生命的脆弱和短暫,讓我更知道要珍惜光陰,所以我沒有因此而放棄當義工,相反是更積極的參與。

  我曾在過去10年獲得三個獎項,包括2000年獲選為香港十大再生勇士、 05年獲耆康會的十大長青義工,和08年獲瑪麗醫院的十大長期義工;這些榮譽當然是給我很大的鼓勵和肯定,但其實心裏最大的滿足還是能夠與不同的病友同行。不論日子是長是短,能夠在他們最需要人關心和支持的時候,我可以陪伴他們,這份滿足和喜悅實在不是金錢或任何一樣東西可以換得到的。

  由於多年的電療化療,帶來了很多後遺症,特別是口腔和吞咽問題,最後於09年10月醫生決定要我用胃喉注入營養以維持生命,從此我便與美食無緣。雖然我的身體比前衰弱了很多,但我仍然期望當情況穩定後能繼續幫助其他病人。最近我更決志信主,因為我知道我地上的生命有一天都會結束,但我相信我會和太太在天家再聚,享受永恆的福樂。我期盼著當與她見面時,她會感到欣喜,因為我沒有把我們的約定忘記!

醫心直說:有情有「義」

按我的經驗,來裝配義肢的人,大都自認自己是倒楣的人。

何婆婆半生在船上生活,一次躉船意外,被鋼纜索斷了小腿,需要截肢。謝女士帶孩子上學,過馬路時被巴士撞倒,最後因傷口發炎,需要切除小腿。曾先生是貨車司機,因交通意外被軚盤壓傷了下肢深層血管,幾天後因組織壞死而需要截肢。盧先生是癮君子,因長期作靜脈注射而血管發炎,整邊下肢需要切除。黃女士在深圳浴足,回港後發高燒,證實感染了食肉菌,需要切除整邊下肢,以保性命。八十多歲的梁婆婆年初發現腳上長了一粒粒的肉瘤,證實是癌症後需要切除小腿。除了他們,還有更多更多。

同樂同哭

不論年紀,來裝配義肢的人,都會是我的長期服務的對象。裝配義肢固然需時,但每次的跟進,也得花上個多小時。作為一個義肢矯形師,為截肢保命的病人,幫他們度配義肢,復康運動,練習行走,都是上班日常面對的工作,而且重複又重複。但對他們來說,這卻是全新的經驗,而且過程充滿艱難、痛楚、甚至不安、焦慮、自卑。因此他們需要適應,有些甚至會抗拒或逃避。所以義肢矯形師必須懂得體諒他們的限制,除了在專業上給他們幫助之外,有時簡單的一句鼓勵說話,與他們閒話家常,也能成為他們的幫助。聖經說要與喜樂的人同喜樂,與哀哭的人同哀哭。原來是有治療效果的。

互相祝福

截肢雖然令人想起心酸,但往往也有感人的故事。何婆婆每次覆診時都有幾位親友陪伴,不會寂寞。謝女士裝配義肢後間中仍有不適的情況,丈夫就將她背着回家,這種溫馨豈不是每一對結婚多年的夫婦所羨慕?曾先生與盧先生因同期裝配義肢,成為戰友,每次來到練習時,熱鬧非常。黃女士生性樂觀,別人見她裝配義肢後,仍然努力生活,從中也得到幫助。梁婆婆裝配肢義後,每天也出外走走,間中也會上酒樓,生活就如正常人一樣。

作為義肢矯形師,在病人最需要的時候,能付出多一點關心,不但讓受助的人得祝福,自己也同樣得到祝福。這多年來,每次見到病人可以從新站立起來,有尊嚴地生活下去,心中就不期然有一份滿足感。

 

打開心窗:好好生活下去

  最近,為一份期刊寫一篇人物訪問,受訪者是一位年青喪偶的男士。他的妻子生下女兒之後,發現體內有惡性腫瘤,而且惡細胞擴散得快,很快就到了與至愛訣別的一刻。

  傷心的男士在妻子逝世之後,看著年幼的女兒卻欲哭無淚。他的妻子是虔誠的基督徒,至臨終一刻,仍深信上帝會幫助自己。我問這位男士:「妻子去世,令你受到沉重打擊,在這事情上,你還可以感恩嗎?」

  他答:「我的父母、祖父母也因為看到我的妻子至死仍信心不改,因而信了主。而且,她的笑臉一直成為我和女兒好好活下去的鼓勵,這都是值得感恩的。」

  本來,因為這事情的結局過份傷感,令我一度感到難以下筆。但聽了他的話,令我對人物訪問有了新的反思。一個故事,無論終局是多令人傷感,但只要其中有正面的信息,能鼓舞在世的人堅強地好好活下去,那已是一篇對人有益處的訪問了。

  對於人生必經的生老病死,許多時候我們有能量好好活下去,或者有正面力量令自己努力活得好一些,這已經足夠。

  我家中的老人家已經九十多歲,身體當然已經退化。她最近被頸痛困擾,醫生說了些這是老人病、老人常有這些病痛等的話,且帶出很難改善的結論。我們聽了,也感到無奈。對於至親,我們同樣無力救他們免於老、病、死,但至少,我們可以藉著互相關心、扶持、鼓勵,令大家活得好一些,或至少活得沒那麼苦。於是,全家人總動員去為老人家尋找紓緩痛楚的方法,努力朝正面、積極的方向盡一點力。

  人生有許多波折,也有許多必經的苦楚;然而,只要常存一點積極、正向力量,互相勉勵,共同努力,令大家好好活下去、活得好一點,這已經足夠了。

  使命、奉獻、燃燒,再加上愛,改寫了無數黑暗的命運。奉獻,驅走不幸、創造奇蹟。奮力開拓各種奉獻的空間與方式,就不失為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了。

打開心窗:取捨之間

  疾病磨人,除了身軀受苦之外,教人難熬的,更是要改變生活習慣,特別是飲食的愛好。戒煙戒酒不在話下,有的甚至連油、鹽、糖都要減少,真的食之無味。那又何來生趣?

  中國人常說:民以食為天。可見飲食被視為生活中的頭等大事。但病人卻因為要保持健康和生命,將「天」也要拆下來。難怪有些病人會因而吵得「拆天」一樣。約制口腹之慾,固然辛苦,但若能因此換得健康長壽,因而多享家庭幸福,品味人生,一失一得,亦是值得。

  其實,不少的疾病都直接或間接與吃有關。或是過份,或是不當。如今病了,也就是身體告訴我們它再負擔不了。所以節制飲食是對身體的尊重,也是對生命的珍惜,否則受苦吃虧的還是自己。

  食,對於生命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因為不食,生命就無法存活。但我們卻常常忽略了,錯誤或過份的進食也同樣危害生命。這個道理,相信患病的人都能明白。
可能由於「食」和生命有著太重要的關係,就連聖經也透過「食」告訴我們關於生命的道理。無獨有偶,人類的始祖亞當和人類的救主耶穌,他們都曾遇上和食有關的試探。只是前者耐不住誘惑,而後者卻堅拒了試探。

  作為一本談及生命之道的《聖經》,所講的當然不只飲和食德的健康之道。而是要透過平常的生活道理,指出敬虔和節制,才是生命之道。所謂敬虔,也就是認知有一位比自己更高的造物主,並且願意順服祂。人類始祖因食而陷於死亡,原因並不在於食物,乃是要指出,當人看自己的需要為至高,並不再順服造物之主,甚至是以自己肚腹為神,以食為天,生命又怎會不陷於死亡呢!

  死亡之道如此,生命之道又如何?耶穌也同樣受到食的試探,但祂卻指出:「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 」(聖經.馬太福音4章4節)取捨之間,原來是生命的抉擇。

  食或不食,拒絕或接受,似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這些生活的平常事,原來也反映我們對生命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