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心窗:愛吸煙?愛無煙!

星期日的早上,地鐵站內人不多,站在月台上左右一看,倒有一半是外籍傭工。因為放假,清早就三三兩兩結伴而行,她們神情輕鬆,說說笑笑的。

  兩位站在我附近的菲傭姐姐,抬頭看見月台對面壁上的燈箱海報,大聲唸出來︰「I love smoke, free Hong Kong.」我聽到了大吃一驚,連忙看看是甚麼一回事。原來海報上寫的是︰「I love smoke-free Hong Kong.」 —— 我愛無煙香港。因為海報上的字採用手寫體,「沒有煙」中間的連接號離開得多了一點點,於是菲傭姐姐唸錯了。不但唸錯,整個意思都錯了。當然,按文法不可能唸成那個錯誤的句子,不過那又是另一個問題了,有多少人會先在腦海中用文法過濾一下才唸出來?

  顯然菲傭姐姐兩秒鐘後就發現自己錯了,兩姊妹淘咕咕地笑。

  有煙、無煙,只是一字之差,但對人來說可能後果堪虞。煙草內含多種致癌物質,吸煙是導致肺癌、喉癌、口腔癌、膀胱癌、食道癌的主要原因,也與好幾種包括胰臟、腎臟、胃的癌症有關。還有心臟病、肺氣腫、支氣管炎、中風等等一大串疾病都與吸煙有關。按理說,科學研究已是一清二楚,吸煙完全沒有好下場,根本就是毒藥。有人說,如果今天才有人發明煙草製品,肯定不可能公開面世,不可能成為商品。可是,直到今天,還是不斷有人吸煙。煙民賭氣說︰「我們喜歡慢性自殺是我們的自由。 」可是,大多時候,他們生病住院,用的是納稅人的款項呢!

  我只能接納,人類在歷史上走下來,有許多的錯處不是一下子就能改變。吸煙是後天學回來的習慣,但人堅持選擇錯誤又豈只這一宗呢。只是走在街上,看見青少年和學生一煙在手,心裏不禁為他們憂慮。如果能像那個菲傭姐姐,發現自己錯了,笑笑改正就好了。

心情依舊:無啦啦,攪笪𤶸──剿滅天花三十週年

  預防傳染病,除了保持體魄強健和環境衛生,接種疫苗是普遍的方法。簡單來說,它的原理是在受控制的情況下把某種病毒植入人體內,讓身體產生輕微和短暫的反應,產生抗體以抵抗將來感染到相關病毒。類似的醫術原來早在千多年前已在中國出現,源於「天花」病。數千年以來,全世界幾乎沒有一個國家逃得過天花蹂躪,此病毒通常經由呼吸傳染,死亡率極高,倖存者往往亦容貌受損,甚至失明,其可怕程度比鼠疫更甚。

  天花約於二千年前傳入中國,由於發現患者只發病一次,若有幸痊癒則終身免疫,這促使唐代的醫師發明「痘衣法」,將發病者的衣服給未得病者穿上,讓他受輕微感染,藉以得著抗體。另一種方法是把病人爛瘡的漿放進未得病的人的鼻孔裏,但這方法非常危險,對抵抗力弱的接種者尤甚。及至明朝,「種痘」的技術已有所進步,醫師會將天花瘡痂磨成粉,或者將爛瘡的漿加水,稍稍減低天花的毒性,才讓接種者由鼻孔吸入。

  接種人痘的方法於清朝時代由中國傳至西方,直至1796年,英國醫生琴納發現牛痘對天花也有抵抗能力,於是研製疫苗,並利用起源於土耳其的接種技術接種至人的手臂上,經過反覆測試及改良,證實對預防天花有效,而且比人痘安全,這方法便取而代之,廣為全球使用。但由於並非強制接種,天花仍然肆虐,1900至1910年間,單在俄國就已經有50萬人死於天花。

  香港一向是東南亞客貨運樞紐,難免也受天花所襲,開埠以來每隔幾年便有天花疫病爆發。早期天花病人須隔離在昂船洲天花醫院治理,由於這安排被華人抗拒,1883年政府曾立例規定市民必須舉報患上天花病的親人,否則罰款100元。由於市民普遍較接受中醫診治,政府允許東華醫院設立天花病房,以中醫藥治理,唯病人必須有親人留院照顧,病房服役的工人也必須已種痘或曾患天花。除了治療,當年政府亦為市民接種牛痘,有趣的是,華人雖然抗拒西方醫術,但卻樂意在東華醫院接種牛痘。當時東華的中醫師每年平均為2,000多個居民接種牛痘,遠多於西醫院。1910年,東華醫院分別在西環和油麻地建立東華痘局,服務市民數十年。

  二十世紀中葉,香港仍然飽受天花影響,1936年的爆發有2,327人染病,當中1,833人死亡,死亡率高達78.7%。而最後一次較嚴重的天花爆發,當數1946至47年的一次,1,998人染病,當中1,306人死亡。疫潮高峰過後,隨著世界上越來越多人接種牛痘,天花漸漸受到控制,1949年香港發現的病例仍有11個,當中7人死亡。

  雖然由1952年開始,香港已再沒有發現新天花病例,但由於其他地區仍有感染個案,香港人口流動又相當頻繁,政府仍然高度防範。六、七十年代,每年年初也推行預防天花運動,大力鼓勵市民免費接受牛痘接種。1962至1965年間,港九新界百多所醫院與診所,連同流動隊伍,每年為超過70萬市民種痘。別以為這個數字令人滿意,相反卻令衛生部門擔心,因為原來牛痘對天花的免疫能力只有三年,按此推算每年應有三份一人口(以1964年計算即125萬人)接種牛痘才算全民免疫。當然,並非所有市民也願意接種牛痘,他們有各自的理由,港府亦沒有強制執行,但對待入境旅客則非常嚴謹。1973年,所有無持有天花免疫證明的旅客仍必須即時種痘,由於牛痘接種後十四天才開始發揮效用,旅客於這段時期內須每天到衛生部門報告,兼且要繳交港幣四百元作為保金。

  自牛痘發明起,全世界經過180年努力,天花終於被圍剿。隨著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於1979年宣佈天花已在全球消滅,種牛痘的年代便成為歷史。今天大家若想重溫當年的片段,除了在年過三十的成年人手臂上尋找,還可以到位於中環半山堅巷的醫學博物館一遊。此館建於1906年,原為細菌學檢驗所,戰後改為病理檢驗所,曾經是全港唯一生產牛痘疫苗的地方,現已列為法定古蹟。館內收藏著當年用以製造牛痘的器材,以及一張可固定牛隻的活動木檯,還有牛痘生產過程介紹,非常珍貴。

心有所醫:亦遠亦近的關懷

  醫院裏部門眾多,要在一所具規模的醫院內尋找某個部門,有時候也不容易,遍尋不獲時,會否懷疑該部門的工作間其實不在醫院範圍之內?

  社康護理服務在香港的發展始於1967年,時至今天,這服務已經覆蓋全港。名為社康護士,皆因我們護理的病人身在社區之中。我們主要的服務對象是出院病人,協助他們適應家居環境和繼續於家中療養。護理項目例如藥物注射、傷口護理、導管護理和更換等等,都是我們最常處理的工作。我們也會兼顧部分專科護理,例如心臟、胸肺和腎科護理。我們一方面護理病人,亦同時把方法教導病人及家屬。而視乎病人的情況,我們亦會轉介病人接受所需之醫療服務。

  以往我在醫院病房工作,常常穿梭於病床之間,當上社康護士之後則在社區裏穿梭,既上落於屋邨大廈,也往來於零星村屋。每天早上回到部門,數點過所需的物資,就拖著行李箱上街去。每天我大概會接觸十多位病人,除了進行護理工作,也會聯絡病人家屬及醫生,檢討病人的最新情況。為了方便工作,一些醫院的社康護理部門並非設在院中,而是開設於社區之內。

  雖然醫院集中了各樣醫療資源,但若然條件允許,相信沒有一位病人不想爭取回家休養。多年前我發現許多出院病人其實仍然需要悉心照料,因而萌起當社康護士的念頭,接受過一年的社康護理專業訓練後,便轉職成為社康護士。這護理崗位的特別之處,除了工作地點由病房轉至家居,工作模式亦由團體合作轉為單槍匹馬。除了一些特別的個案,社康護士的日常工作一般皆獨自應付。我向來習慣跟同事有商有量,這方面的適應也花了一些時日。但登堂入室照顧病人,讓我可更切身地體會他們的困難和需要。曾經料理過一位患長期病的獨居老婆婆,她的居住環境既擠迫又不衛生,加上她同時患有老人癡呆症,我們幾位同事也十分擔心她的安全,常常勸她入住安老院。但她堅持要在老巢生活,結果花了數年時間才成功勸服她,我們亦放下這塊心頭大石。

  醫院裏每張病床都有一個呼喚按鈕,讓病人有緊急需要的時候可以得到幫助;雖然病人家中沒有甚麼呼喚裝置,社康護士亦非隨時候命,但我們對病人這份亦遠亦近的關懷,希望他們也同樣感受得到。

關心健康:攝取卡路里的平衡要訣

卡路里(Calorie) 是熱量的計算單位,每個人都需要熱量來維持身體機能及日常活動。每天熱量需要會因應年齡、性別、高度、活動量等而有所不同。

卡路里何處來?

食物中的三大營養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可為身體提供熱量:

1克碳水化合物 = 4卡路里

1克蛋白質 = 4卡路里

1克蛋白質 = 9卡路里

除此之外,酒精亦可提供能量。1克酒精相等於 7 卡路里。 每克脂肪所產生的熱量較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質高出兩倍以上。身體會把以上三種營養素轉化為熱量,當身體額外攝取3500卡路里熱量,便會轉化為1磅的脂肪貯存在體內。換言之,當熱量攝取過剩時,身體貯存的脂肪日多,引致肥胖。相反,進食不足則會使身體消耗儲備導致消瘦。因此我們必須注意熱量攝取的平衡。

每天卡路里分配

一般中等身型成年男士及女士每天的熱量需要約分別為2,000及1,500卡路里。建議碳水化合物應佔總熱量攝取一半或以上,而蛋白質應佔總熱量攝取之1-2成,而脂肪則佔少於3成。

避免攝取過多熱量

日常要達到營養均衡而避免過份攝取熱量,可參考以下四大原則:

1. 選熱量較低的食物

每天應跟隨健康飲食金字塔選擇所有食物類別的食物。五穀類含豐富的碳水化合物,應吃最多。魚、肉、蛋類則含蛋白質、應吃適量。而每類食物均選擇低脂肪種類。

熱量較低 熱量較高
五穀類 飯、麵條、烏冬、麵、米粉、方包、全麥餅 炒飯、即食麵、油麵、甜麵包、夾心餅、蛋糕
肉類 新鮮肉類(豬、牛、羊、雞、魚)、雞蛋、豆腐 肥肉、午餐肉、香腸、排骨、雞皮
奶品類 低脂及脫脂奶 全脂奶、花奶、煉奶
蔬菜和水果 蔬菜和新鮮蔬菜和水果 炒菜、糖水罐頭浸水果
2.選低脂烹調方法

多採用蒸、煮、灼、焗、烤、炆的低脂烹調法,避免油炸,多採用微波爐和易潔鑊來煮食,可減低用油的份量。

3.少吃糖份高食物

糖份高食物如糖水、汽水、糖果、朱古力、盒裝及樽裝甜飲品熱量高,應減少進食。

4.日常運動不可少

運動可令身體消耗多餘的熱量,令新陳代謝加速。當你知道今天所攝取熱量過多,建議大家不妨做些簡單的輕量運動如步行、踏單車去消耗多餘的卡路里。

香港營養師協會屬非牟利組織,會員全屬註冊營養師,主要從事有關食物及營養的臨床諮詢工作,為有需要的人作營養治療,從而 改善健康及逹致預防及治療疾病的效果。若有需要聯絡,請瀏覽網站h ttp ://www.hkda.com. hk 。

關心健康:「適用」抗生素

個案一:

  病人黃先生感到喉嚨痛已三天,還有流鼻水、肌肉痛的徵狀。他到診所求診前,已經在藥房配了兩天的「特效抗生素」,徵狀還未痊癒,便到陳醫生的診所求診,要求「更強」的抗生素。

個案二:

  李女士已有四天感到尿頻和小便赤痛。陳醫生用試紙作測試,發現小便內有大量的白血球及亞硝酸鹽(Nitrite) (細菌的代謝產物),建議服用抗生素Ciprofloxacin三天。黃女士聽到十分懷疑和擔心,「又話唔好亂食抗生素,而且聽說抗生素的療程是五至七天,三天怎夠!」

  以上兩位病人都是診所常見的兩種極端,有些人視抗生素為靈丹妙藥,有些人則視為洪水猛獸。

抗生素的「抗生」與由來

  抗生素的名稱比較嚇人,是因為它可以透過不同的機制影響細菌細胞,從而抑制或殺死細菌。由於細菌細胞與人體細胞的構造不同,所以抗生素可以針對細菌,而對人體細胞影響極少。

  正如很多早期的藥物,抗生素的發現是一連串的巧合。英國的佛萊明醫生 (Dr. Alexander Fleming) 於1928年秋天,在實驗室裏發現細菌培養基被一種綠色的黴菌污染了,而在黴菌的四周並沒有任何細菌生長。後來他發現這種黴菌的黴汁中含有一種可以殺死細菌、又對動物沒有毒性的物質,他命名為「青黴素」(penicillin,也稱為盤尼西林)。經過不斷的改良培養提煉的技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藥廠開始大規模生產青黴素,成為人類有史以來第一種抗生素。由於青黴素挽救了無數受傷軍民的生命,佛萊明於1945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其後科學家在其他的植物上提煉、人工合成或半合成製造了很多不同的抗生素,以對付不同的細菌。

抗生素的應用與療程

  要了解抗生素的應用,就先要了解微生物的分類。微生物就是肉眼看不見的生物,包括細菌(Bacteria)、真菌(Fungus)、病毒(Virus)、朊毒體(Prion)、藻類(Algae)和原生蟲(Protozoa),而病原(Pathogen)就是致病的微生物。常見的傷風、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是不同的病毒,抗生素只對細菌有效,對病毒並無作用,故不能加速感冒的痊癒,這亦是很多人誤解而濫用抗生素的原因;但是有些時候,持久的上呼吸道感染可以引起繼發性的細菌感染(例如中耳炎、流感後肺炎),而鏈球菌喉炎亦需要抗生素治療,這些就要依賴醫生的診斷,切忌藥石亂投。而一般的尿道炎是由細菌(例如大腸桿菌)引起,需要使用抗生素來清除病菌,故不是亂用。

  由於廣泛宣傳,很多人也知道服用抗生素是要完成整個療程的。這是因為抗生素未必能一下子完全殲滅所有病菌,存活的細菌便得以喘息,並以基因構造突變產生有抗藥性的變種,所以要完成整個療程以根治病菌。但是,不同的抗生素、份量和針對不同的病,療程的長短都不同:治療一般尿道炎,Ciprofloxacin 三天就已足夠,但用來治療肺炎的話就可能要五天以上。所以療程的長短應該由醫生考慮多樣因素而決定。

抗生素的壞處

  當跟其他藥物一樣,抗生素可以引致不同的副作用,較常見的是腸胃不適,作嘔或腹瀉。有些是由於抗生素把腸內的益菌也殺掉,剩下一些殺不掉的細菌便大量繁殖;同樣,念珠菌亦會在陰部大量繁殖而引起發炎。另外,抗生素也可以引致藥物過敏(Drug Allergy),而青黴素就是最常引起過敏的藥物之一。藥物過敏的症狀包括紅腫、搔癢、發疹,嚴重者可以引致呼吸困難、血壓降低、過敏性休克等,不過極為罕見。另外,有些抗生素對其他藥物(如避孕藥)會產生相互作用,而有些抗生素則不適合小童、孕婦或餵餔母乳之婦女。因此,抗生素必須由醫生處方使用。

  濫用抗生素也帶來抗藥性的問題。青黴素在1940年代出現後,到了1950年代醫院已出現抗藥性的葡萄球菌;而到現在,超過八成的社區葡萄球菌感染已對青黴素有抗藥性。重複使用某種抗生素,細菌會慢慢學習改造自己以產生抗藥性,就像適應環境一樣。

總結──抗生素要用得其所

  如前所述,抗生素是兩面刃,一方面它醫治了細菌引起的疾病,救回無數的生命;另一方面也可以帶來不同的副作用,也帶來抗藥性的問題。故此,需要使用抗生素與否和療程的長短,應與家庭醫生商量,切忌胡亂服用,像黃先生一樣,可能幫不了病情,還有副作用的風險。一些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情況,透過病人與家庭醫生的良好溝通,李女士的擔心也可以迎刃而解。

院牧心箋 -16

親愛的麥伯伯﹕

今天想起你,我的心情是充滿感恩和平安。平安的是你已息去世上一切的勞苦,在天家與主一起;感恩的是你永遠也不孤單,主永遠在你身邊。回想與你一起走過的路,心中感謝你讓我與你同行生命的最後一程,一同分享和見證一個灰色的人生如何變成彩虹。

半年前,我與紓緩治療組的義工一起探訪你的時候,你並不願意與我們交談,但眼中又流露出一份對關心的渴求。經過多次的探訪,你開始相信我們,並分享了你痛苦的人生。當你告訴我你的生命故事時,你充滿了憤怒,你認為上天對你不公平!在你年青時,你談過兩次戀愛,最後都是因自己貧窮而對方選擇放棄你,所以你一生也沒有結婚。還有更難過的是父母在你年幼時已經過身,你是和七兄弟姊妹相依為命長大的。但不幸有家族性遺傳的癌病,七兄弟姊妹都先後離世,剩下你自己一個孤獨地在老人院生活。但癌魔沒有就此放手,你最後也患上肺癌,並已擴散至骨,每天也很痛苦。你一直埋怨上天為何這樣對你,你說:「神根本不愛我,我的遭遇,我完全無法理解,一點也不合理。 」你還說:「神醫好我的癌症,才算愛我,我相信祂才算合理。 」你一直要求公平和合理。

雖然神沒有把你的癌症醫好,但祂卻用一個也不公平、也不合理的愛去回答你。院牧義工沒有被你的憤怒嚇走,仍然不斷地探訪你,最後你也抗拒不了這無法理解的關心,你不明白義工既與你非親非顧,何故要這樣關心你。義工告訴你,知道你一生孤單,知道你恐懼一個人被遺棄的日子。她深信神愛你,不願你孤單的離開,所以來陪伴你走人生最後一程。你最終被一份無法理解的愛感動了,你接受了主耶穌為你生命的救主。在你生命到了最後的一天,你用僅有的聲音告訴我,你真的相信耶穌,真的相信祂愛你,因為你最渴望的,不是病得醫治,而是有人關心和在乎自己。你最怕是孤獨,主耶穌卻一直守護著你,又有院牧和義工像天使般陪伴你,你真的滿足,你覺得夠了,可以上天堂見主了,你就在我和義工的詩歌聲中安息了。

可能你不知道,這份回憶給我很多的學習和反省。原來合理與否不是最重要,最重要是愛。愛能使不合理的得到修補,將灰色的生命變成彩虹的生命。麥伯伯,謝謝你給我的機會,往後我的探訪,你每次都會參與其中,因為我會帶著你給我的信息去關心每一個與我接觸的病人。

院牧溫淑妍姑娘

解開心結:心力交瘁的照顧者心情

  「自從阿爸上年過身後,阿媽成個人都變晒,以前佢成日講笑,依家經常唔多出聲,成日都鬱鬱寡歡,又無胃口食嘢,後來醫生診斷佢係患上抑鬱症。嗰陣時我放工返屋企,阿媽都會話我同家姐做乜咁遲返,又話我地唔尊重佢,唔陪佢,唔聽佢講野……」

「以前阿媽煮野食好好食,依家佢都唔太願做家務,叫佢一齊出街食飯,佢成日話唔去,寧願留係屋企,想多啲時間靜吓。之前我同家姐都返工搵食,依家我無工開三個月,咪變咗成日係屋企陪佢。每次出街或者去醫院覆診,阿媽都要花上成個鐘先至肯同我落樓。我已經少咗同朋友見面食飯,一出街就成日擔心阿媽一個人係屋企,有時我心情都唔係幾好,都唔知自己可以頂得幾耐……」

照顧長期患有精神病或情緒病的患者殊不簡單,情緒的起伏變化有時會隨著患者病情而載浮載沉,家屬在患者患病的初期會感到十分困惑和擔心,很難適應患者的情緒的波動,又不知從何渠道得著支援,有時更會難以接受患者患病的事實。。

家屬在早期對患者的康復進展仍會感到積極樂觀,一旦患者的情況未如理想,而患者患上精神病或情緒病又超過數年的話,家屬由當初的樂觀逐漸轉變為悲觀失望、無奈和缺乏動力,部份家屬更可能出現心力交瘁的情況,身心感到十分疲累,情緒低落,甚至經常與患者或家人產生衝突和磨擦。

根據一份於2007年發表有關香港「精神病患者家屬抑鬱指數調查報告」,結果反映受訪者當中超過七成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鬱困擾,超過三成甚至達到嚴重抑鬱程度,整體抑鬱程度平均達至中度水平,而他們所照顧的親人多數患有精神分裂症或抑鬱症。家屬出現較嚴重的抑鬱一般受到以下因素影響——包括長期與患者同住、獨力照顧患者、經濟需依賴綜援或收入少於一萬元。可見精神病患者家屬若未能得到情緒支援及實質經濟支持,往往出現心力交瘁及抑鬱困擾。

心力交瘁的徵兆:

  1. 身體:長期感到疲累,即使睡眠休息後,體力也似無法恢復。身體出現一些毛病例如腰酸骨痛、胃痛、傷風感冒等。
  2. 思想:變得消極和負面,如經常自責、埋怨他人,容易有沮喪和挫敗感。
  3. 情緒:忽略休息和閒暇時間,經常鬱鬱寡歡,無故哭泣,容易發脾氣。
  4. 人際關係:減少與人接觸,甚至對患者或其他家屬產生消極和敵對的態度。

減壓有方:

  1. 學習知識,處變不驚:透過參與精神病康復者家屬支援服務的活動或精神健康相關的講座,對情緒病或精神病加深認識,了解患者可能出現的情緒及行為反應,學習照顧技巧,以增強照顧者的自信和應變能力。
  2. 擴闊圈子,管理情緒:在照顧患者時,照顧者的情緒難免有所起伏,不妨預留一些時間善待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或活動,如在家中看書或到公園散步。不要對自己太過苛求,並嘗試鼓勵自己:「我已盡力而為,下次再努力,不要氣餒!」。若情緒持續低落,宜尋求專業人士如醫生、臨床心理學家或社工的協助。
  3. 減壓有方,壓力紓緩:避免倚賴藥物(如安眠藥)或不良嗜好(如吸煙、酗酒)來減輕壓力。照顧者可學習自我鬆弛技巧,如深呼吸或肌肉鬆弛練習,已有助紓緩身心壓力,從而令身體放鬆,以致身心舒暢。此外,照顧者要實踐健康的生活模式,如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均衡飲食、保持適量運動及社交生活,均有助改善健康和紓緩壓力。
  4. 親友支援,互諒互讓:照顧者可主動與信任的家人或朋友透露自己的煩惱、分享自己的感受,以紓解內心的鬱結。當面對沉重的照顧工作時,照顧者可尋求家人的支持,商討分擔照顧患者的工作,從而減輕壓力。照顧者有需要時亦可參加精神病康復者家屬互助小組,建立情緒支援網絡。

病癒隨心:無奈卻積極地過每一天

  屈指一算,我在舂磡角護養院已踏入第七個年頭,但相比起我躺在家中的二十多年,在這裏的日子仍不算長。我的故事由一次意外開始……

當年只得16歲的我,非常好玩,更十分熱愛踩單車和游水。想不到那天因為精神欠佳,錯誤判斷水深。一跳而下,撞向海裏的大石,折斷了頸骨,傷了中樞神經,弄至全身癱瘓。最初在瑪麗醫院住了一年多,經醫生和物理治療師的努力下,我的頭、膊頭和手腕可以有輕微的動作。原先醫生建議把我送到復康院繼續接受康復治療,但由於父母很疼愛我,想給我貼身的照顧,所以把我接了回家,並嘗試各種針炙、中醫,甚至神醫云云,希望能有助我的康復。最後我的情況不但沒有進展,身體反而因缺乏鍛煉,令肌肉開始萎縮。肉體的殘缺固然難受,但心靈的痛苦是更大的折騰。

回想起來,我也不知自己如何能夠熬得過在家躺著的日子。每天都只有吃飯、清潔身體、看電視、聽收音機和轉身的指定動作,日復日,年復年,我完全是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我當然想過結束自己的生命,但客觀的事實是我的身體做不到,怎能成功呢?而且我也捨不得愛錫我的家人,特別是爸爸媽媽,他們對我的愛和付出,實在是我無法回報的!

隨著爸爸年老離世,媽媽也開始體力不計,我終於可以離開這個既溫暖卻又形同「監獄」的家。剛來到舂磡角時,我彷如進入了另一個世界,要重新學習與人溝通和相處、適應陌生人貼身照顧自己、遵守規律的生活等;但這些都讓我重新投入遺忘已久的群體生活,而更令我高興的是,經過一段物理治療的日子,我竟然可以用手填顏色、打倉頡、擦牙,甚至上網;這些都是我從未想過的,而媽媽更是喜出望外。她臉上流露著的欣慰,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並且成了我很大的鼓勵和支持。現在我更有一部電動輪椅,讓我可以外出和隔週到教會去,而在院內我也可以到處探望院友,跟他們聊天和給予關懷,這都令我的生活變得充實起來。

有人問我:「你有沒有埋怨過上天給你這個遭遇?」答案當然是有。但埋怨也是改變不了事實。其實以我當年衝動好玩的性格,發生意外或誤入歧途也是絕對可能的事,甚至會傷及其他無辜的人。

雖然面對身體的限制的確感到無奈,但感恩的是信仰成為我的力量。每當我身心都軟弱,甚至想要放棄時,我都會向神祈禱,祂就賜我出人意外的平安和格外的恩典,超過我所求所想。現在我的身體狀況已開始走向下坡,但願我的日子如何,我的力量也如何,並且能夠積極地過每一天和有動力去關心院友。

醫心直說:不單是病人的良藥

  前線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常常使人透不過氣來,在沉重的壓力下,醫護人員擁有的愛心和熱誠,很容易就會耗盡(Burnt out)。如何可以在這些壓力下,作一個精彩而有愛心的醫護人員呢?

  聖經說:「施比受更為有福。 」在我當醫生的生涯裏,很體會這一句說話。

  在我調職在內科受訓的期間,曾遇上一位很特別的病人。他是一位患上末期肺癌的中年男人,由於他不想妻子和兒女擔心,就隱瞞病情,偷偷地在上班時間內走到私家醫院接受化療。後來由於花掉了不少積蓄,病情也漸漸轉差,終於支持不住而入住公立醫院。許多醫護人員知道了後都覺得很感動,而我和幾位基督徒醫生和護士就很希望去關心他,於是便輪流在放工後以非醫護人員的身份去探望他,給他支持和鼓勵。從中我們和這位病人漸漸建立了友誼,也有向他分享基督教的福音和個人的信仰經歷。

  當他病情日漸轉壞的時候,我們除了給他醫學上的治療以外,也有為他祈禱,並希望他可以早日決定相信主耶穌,把生命交到上帝手中。在某日的早上,一位基督徒的護士長就和他作了一個決志信主的祈禱,他就正式的接受了主耶穌的福音,我們知道了都很高興,紛紛走到他的病床去恭喜他。不久,他的妻子兒女們也陸續相信了主耶穌。在往後的日子,雖然他的病情每况愈下,但他和他的家人卻多了一份由信仰而來的平安。最後,我們就和他的家人在醫院裏陪伴他走完了人生的路程。雖然有離別的傷感,但我們仍然彼此支持,並且有著將來可以在天家裏再重聚的安慰和盼望。這個經歷對我有很大的鼓勵,使我明白到只要醫護人員肯付出關心和愛心,是可以為病人帶來許多的祝福和安慰,而自己也可以實踐醫護人員的使命和令生命活得更有意義。

  當我受訓完畢,回到在急症室的崗位裏,內科的經歷也擴濶了我的目光,我也嘗試更多的去關心和了解病人心靈上的需要。在工作裏,除了提供醫學上的診斷和治療外,我也把握機會去安慰傷心的病人,勉勵意圖自殺輕生的,關懷有吸毒嗜酒惡習的,遇到有心靈上需要的,就轉介他們到院牧部跟進或給他們院牧部提供的小冊子。我發現更多的病人臉上可以帶著寬容,甚至是帶著笑容離開急症室,我就不單因為看見病人得著安慰而快樂,也因著工作過得充實而感到滿足。從這些經歷中,我發現本著樂意去付出的關懷和愛心,不單是病人的良藥,也是醫護人員的祝福。

打開心窗:一失足是否成千古恨

  我體會到人生路原來寬闊得很,只要願意付出,就沒有用不著的才能。

  人生有好些時刻,特別是艱難和遭困苦的日子,最合宜的反應不是搥胸頓足,找人或找自己出氣,而是安靜下來,默然不語,默默接受一切。

  聖經記載被譽為以色列國最英明的君王大衞,原本叱吒風雲,受人敬仰,卻因一時不察,對手下一名將軍的妻子動了淫念,不單把她搶奪過來,還設陷阱殺害了那位將士。往後連串的壞事發生,他和那個女子生的孩子病重至死;他最親密的幕僚先知拿單,更是不留情面,直斥其非,指出報應必發生在他家人身上。大衞聞之喪膽,泣不成聲,知道這次自己犯了瀰天大罪,可謂罪無可恕。

  人性是軟弱的,往往在有意無意之間做了錯事,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大衞犯的是姦淫罪和殺人罪,可說罪大惡極。但大衞又是一位極具內省能力和責任感的人。他毫無保留的在神和在人面前坦承自己的罪,深切感到懊悔,因而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種種「報應」默默接受,沒有半句抗議和不忿。

  「因我所遭遇的是出於你,我就默然不語。 」(詩三十九:9)大衞知道自己做錯了事,他立即承認和懊悔;而最難得的是,大衞沒有因此而把自己困於無止境的自責和內咎之中,一生離不開曾經犯罪的陰影,把自己定性為再沒有希望和前途的人。

  大衞更向神禱求:「求你把你的責罰,從我身上免去,因你手的責打,我便消滅。 」(詩三十九:10)對犯過重罪的人,一般人的想法是「抵死有餘」,又豈容向神爭取一些甚麼呢?但大衞的特色,就是他不甘以後的日子活在罪咎之中,他竟夠膽向神呼求,求神撤去更大的刑罰,結果神垂聽了,大衛繼續作以色列人的王,並且做了更大的事。

  金融海嘯令許多人損手爛腳,但做錯了事、投資錯誤了,是否不可以重新再來?人生一次失足,是否必須成千古恨,看的最終是自己和對神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