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適用」抗生素

個案一:

  病人黃先生感到喉嚨痛已三天,還有流鼻水、肌肉痛的徵狀。他到診所求診前,已經在藥房配了兩天的「特效抗生素」,徵狀還未痊癒,便到陳醫生的診所求診,要求「更強」的抗生素。

個案二:

  李女士已有四天感到尿頻和小便赤痛。陳醫生用試紙作測試,發現小便內有大量的白血球及亞硝酸鹽(Nitrite) (細菌的代謝產物),建議服用抗生素Ciprofloxacin三天。黃女士聽到十分懷疑和擔心,「又話唔好亂食抗生素,而且聽說抗生素的療程是五至七天,三天怎夠!」

  以上兩位病人都是診所常見的兩種極端,有些人視抗生素為靈丹妙藥,有些人則視為洪水猛獸。

抗生素的「抗生」與由來

  抗生素的名稱比較嚇人,是因為它可以透過不同的機制影響細菌細胞,從而抑制或殺死細菌。由於細菌細胞與人體細胞的構造不同,所以抗生素可以針對細菌,而對人體細胞影響極少。

  正如很多早期的藥物,抗生素的發現是一連串的巧合。英國的佛萊明醫生 (Dr. Alexander Fleming) 於1928年秋天,在實驗室裏發現細菌培養基被一種綠色的黴菌污染了,而在黴菌的四周並沒有任何細菌生長。後來他發現這種黴菌的黴汁中含有一種可以殺死細菌、又對動物沒有毒性的物質,他命名為「青黴素」(penicillin,也稱為盤尼西林)。經過不斷的改良培養提煉的技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藥廠開始大規模生產青黴素,成為人類有史以來第一種抗生素。由於青黴素挽救了無數受傷軍民的生命,佛萊明於1945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其後科學家在其他的植物上提煉、人工合成或半合成製造了很多不同的抗生素,以對付不同的細菌。

抗生素的應用與療程

  要了解抗生素的應用,就先要了解微生物的分類。微生物就是肉眼看不見的生物,包括細菌(Bacteria)、真菌(Fungus)、病毒(Virus)、朊毒體(Prion)、藻類(Algae)和原生蟲(Protozoa),而病原(Pathogen)就是致病的微生物。常見的傷風、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是不同的病毒,抗生素只對細菌有效,對病毒並無作用,故不能加速感冒的痊癒,這亦是很多人誤解而濫用抗生素的原因;但是有些時候,持久的上呼吸道感染可以引起繼發性的細菌感染(例如中耳炎、流感後肺炎),而鏈球菌喉炎亦需要抗生素治療,這些就要依賴醫生的診斷,切忌藥石亂投。而一般的尿道炎是由細菌(例如大腸桿菌)引起,需要使用抗生素來清除病菌,故不是亂用。

  由於廣泛宣傳,很多人也知道服用抗生素是要完成整個療程的。這是因為抗生素未必能一下子完全殲滅所有病菌,存活的細菌便得以喘息,並以基因構造突變產生有抗藥性的變種,所以要完成整個療程以根治病菌。但是,不同的抗生素、份量和針對不同的病,療程的長短都不同:治療一般尿道炎,Ciprofloxacin 三天就已足夠,但用來治療肺炎的話就可能要五天以上。所以療程的長短應該由醫生考慮多樣因素而決定。

抗生素的壞處

  當跟其他藥物一樣,抗生素可以引致不同的副作用,較常見的是腸胃不適,作嘔或腹瀉。有些是由於抗生素把腸內的益菌也殺掉,剩下一些殺不掉的細菌便大量繁殖;同樣,念珠菌亦會在陰部大量繁殖而引起發炎。另外,抗生素也可以引致藥物過敏(Drug Allergy),而青黴素就是最常引起過敏的藥物之一。藥物過敏的症狀包括紅腫、搔癢、發疹,嚴重者可以引致呼吸困難、血壓降低、過敏性休克等,不過極為罕見。另外,有些抗生素對其他藥物(如避孕藥)會產生相互作用,而有些抗生素則不適合小童、孕婦或餵餔母乳之婦女。因此,抗生素必須由醫生處方使用。

  濫用抗生素也帶來抗藥性的問題。青黴素在1940年代出現後,到了1950年代醫院已出現抗藥性的葡萄球菌;而到現在,超過八成的社區葡萄球菌感染已對青黴素有抗藥性。重複使用某種抗生素,細菌會慢慢學習改造自己以產生抗藥性,就像適應環境一樣。

總結──抗生素要用得其所

  如前所述,抗生素是兩面刃,一方面它醫治了細菌引起的疾病,救回無數的生命;另一方面也可以帶來不同的副作用,也帶來抗藥性的問題。故此,需要使用抗生素與否和療程的長短,應與家庭醫生商量,切忌胡亂服用,像黃先生一樣,可能幫不了病情,還有副作用的風險。一些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情況,透過病人與家庭醫生的良好溝通,李女士的擔心也可以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