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花茶功效與宜忌

  花茶可以分為以茶葉做基底的花茶,以及直接用花朵入茶的花草茶。早在中國明朝茶典中便記載了以梅、桂、茉莉三花易茶。坊間亦有運用茶葉吸收氣味的特點,加上氣味芬芳的花朵,熏製而成的花茶。國外更有以茶葉與不同花種和乾果做結合而成的復方花茶。本文主要圍繞以乾燥花朵浸泡而成的花茶。

  以下介紹一些坊間常見的花茶種類及其功效:

玫瑰花

  玫瑰花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香葉醇,以及維生素A、B、E、K、十多種氨基酸、可溶性糖、生物鹼、單寧酸。

  • 功效:疏肝止痛、活血養顏。
  • 性味:溫、甘
  • 適應症:月經失調、脅痛乳脹、抑鬱不歡。
  • 沖泡用量:玫瑰花4~5朵
  • 宜忌:玫瑰花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及生理期期間的女人慎用。
  • 註:
    • 市面上常見的玫瑰花分為小玫瑰與法蘭西玫瑰兩種。
    • 小玫瑰花蕾較小,呈深紫色,富含微量元素硒。
    • 法蘭西玫瑰呈粉紅色,天然烘乾後保留的營養物質更完整。

菊花

  菊花裡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可緩解視力疲勞。

  • 功效:清肝明目、潤喉生津、解毒消腫、寧心安神、消脂降壓。
  • 性味:涼、甘
  • 適應症:頭眩腫痛、惡風濕痹、雙目疲勞、咽乾唇燥。
  • 沖泡用量:菊花5~6朵
  • 宜忌:菊花性質較涼,身體虛弱和血壓偏低的人士應慎用。
  • 註:
    • 常見的菊花品種可分為杭白菊、胎菊、野菊花、滁菊、昆侖雪菊。
    • 杭白菊疏風清熱力較佳。
    • 胎菊是杭白菊中的上品,是杭白菊的花蕾,其花瓣保留完整,含有較多具抗氧化作用的菊甙物質。
    • 野菊花清熱解毒消腫力較強,對痤瘡和牙痛效果較佳。
    • 滁菊(甘菊)養肝明目效果較好,具有鎮痛鎮靜等功效。
    • 昆侖雪菊是長在雪山上的耐寒菊花,其產量少,營養成分豐富,具有調節膽固醇、血糖和降血壓等功效。建議每次泡4~5朵,茶色呈酒紅色。

洛神花

  洛神花含豐富維生素A、B、C、類黃酮素、花青素、有機酸、多酚、鈣、鎂、鐵等營養物質。

  • 功效:促進消化、活血養顏、利尿消腫。
  • 性味:涼、甘酸
  • 適應症:疲勞目倦、食滯便秘、浮腫面黃。
  • 沖泡用量:洛神花2~3朵
  • 宜忌:洛神花性質較寒,身體虛弱、手足冰冷、容易泄瀉者、孕婦及生理期期間的女人應慎用。因其有機酸含量較多,胃酸過多人士不宜飲用洛神花茶。
  • 註:
    •  洛神花的花期短,市面上常見的紅色果肉是其花萼。

花茶沖泡方法和注意事項

  用熱水400ml(攝氏85度左右)沖泡3至5分鐘,可以反覆沖泡。注意過度高溫的熱水會使花茶變苦,破壞花中的多酚或類黃酮成分等。

解開心結:在壓力中找到平衡:照顧他人同時照顧好自己

  壓力問題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從小學生到老年人,每個人都會面臨不同形式的壓力。有些人的壓力源自於學業,有些來自於工作,還有些人則是為了照顧患病的親人而承受壓力。根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於2021年進行的《照顧者喘息需要研究》調查結果顯示,長者或殘疾人士的非受薪照顧者面臨著沉重的壓力和疲憊。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

  壓力並非只有單向的壞處,適量的壓力能為你帶來推動力和更好的表現。當你認為目前的挑戰輕而易舉時,你便不會感到有壓力,反而可能會感到沉悶和失去推動力。然而,當你認為目前面對的困難挑戰超出你的掌控力時,會讓你感到壓力超出自己的負荷、疲憊和焦慮不安。

  我們的壓力就像是遠足時背著的背包,適量的背包可以為你提供合適的配給資源,讓你可以走得更遠。然而,當背包過大或過重時,則會拖慢你前進的速度,甚至阻礙你的移動。背包的大小取決於你認為困難的程度。當你覺得困難如同山般巨大時,壓力也會相應增加,就像背著一個隨時能把你壓倒的巨型背包。相反地,當你有信心並覺得自己有能力應付挑戰時,背包也可以變得輕巧如羽毛。

改變背包的重量

  人生中的困難挑戰無可避免,總有很多外在環境因素不是我們能掌控的。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調節背包對自己的影響力,或是讓自己更健壯以承受更大的負擔。我們認為背包的重量及對我們的影響力取決於我們對事物的觀念。傾向於災難化的思維會讓我們更容易陷入憂慮的漩渦,使我們的背包看似更沉重。

  很多人都同意我們需要未雨綢繆,即「Prepare for the worst (做最壞的準備)」,但卻忘記了前一句「Hope for the Best (抱持最好的希望)」。為最壞的情況作準備就如常說的「以防萬一」,如果最壞的情況發生,我們至少有緊急應對的計劃。然而,當我們一直專注於每天都在想像「萬一」發生的壞結果,這真的對我們有幫助嗎?

  現在請你想像一個有一萬格的輪盤遊戲,只有其中一格是紅色的,當珠子落入紅色格時,你便可以勝出。你願意用你的所有財產去賭這個只有一萬分之一機會勝出的輪盤遊戲嗎?大家立刻會說不可能投資在一個勝率這麼低的遊戲中,但是你仔細想想,當你每天都在為這些「萬一」會發生的事情擔憂時,你是否其實每天都在玩這個輪盤遊戲呢?

  我們的腦袋就像一個探測器,每一刻都在跟你說話,當看到你喜歡的東西、發生了一些特別的事情,或者身邊的環境可能有危險時,腦袋都會立刻提醒你並尋找解決方法。這是我們的腦袋與生俱來的功能,在一個充滿危險的世界中,要對危險保持警覺才能讓我們繼續生存下去。因此,我們無法阻止腦袋中的思緒出現,但我們可以選擇是否必須對每一個思緒和每一個「萬一」做出回應。當你發現自己再次陷入憂慮的漩渦時,可以問問自己:「會唔會有其他可能?」或是「係唔係一定會咁差?」我們需要練習提醒自己並將注意力放在生命中美好、值得感恩的事物上,而不僅僅是那些可能發生的危險。

  在做最壞的準備之前,別忘了同時抱持最好的希望。練習彈性思想,當你認為困難及挑戰不再那麼可怕時,背包的重量便能減輕,讓我們能繼續前行。

增強自己的力量

  有時候,環境的困苦可能無法改變,但我們仍然可以增強自己的能力,讓自己變得更強壯去承托不同的背包,應對不同的挑戰和困難。

  請相信你並不是孤身一人 - 你並不需要獨自承擔壓力,可以尋找可靠的支持系統,如家人、朋友、教會或專業機構。分享你的感受和困難,並接受他人的幫助和理解。這樣可以讓你感到寬慰,並獲得情感上的支持。

  請善待自己 - 不要忽略自己的需求,尋找喘息時間,讓自己放鬆身心恢復能量。我們的身體就像個電池,休息是應該讓我們充電而不是消耗更多的能源。因此,我們需要學習分辨哪些活動能讓身心靈充滿能量,而哪些活動會消耗更多能量。找到適合的充電活動並確保有充足的睡眠,可以讓你重新恢復活力。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

  最後,請記住你的愛和奉獻是非常寶貴的,但同時也要確保自己的身心健康。改變背包的重量,增強自己的力量,可以讓你更輕鬆地應對挑戰,並保持身心的平衡。請你在照顧他人的同時也能照顧好自己。

同行心語:珍惜陪伴的時光

  媽媽生下我們八個子女,為了養育我們長年積勞成疾,幾十年前已有心臟發大、肺氣腫及各種問題,在苦勸下媽媽才願意讓家務助理照顧;這兩年更需要氧氣機去補氧,雖然時有情緒但都盡力堅強配合。我們都很愛媽媽,各人分擔照顧工作。上帝的恩典,我家八妹夫婦是醫護,透過他們的專業守護媽媽。而我在幾年前退休,終於能夠專注陪伴她。

  我很享受與她共度的時光,到處留下美好的足印。我們早上悠閒地晨運,欣賞魚池裡美麗的錦鲤。媽媽愛欣賞大自然,讚嘆和感謝用心栽種這些花草樹木的人。有一次中秋節,她坐著輪椅,拿著燈籠,在廣場穿插的人群之中感受熱鬧的氣氛;在月亮高照當下,我們拍照留下美景,我看到她臉上歡愉的滿足。這個不一樣的中秋,至今仍使我留下深刻的感動。

  要照顧九十歲,行動不便兼身體虛弱,戴著鼻導管過活的母親委實不容易。當她精神狀態尚可時,我們便會帶備氧氣樽用輪椅推媽媽返教會崇拜,有時也會在外進餐。我回到家已很累,但心裡暢快感恩。母親長期服薄血丸,手腳易破損流血,傷口難癒合。最難過莫過見到她跌倒受傷、生蛇、痛風發作叫苦,我們感到無奈。夏天天氣悶熱影響呼吸;寒冷時哮喘發作則危險;雙腳無力站立需要練習學步行,對於九十歲的老人家真的吃力啊。我有時會主動留宿,幫忙半夜照顧。直到後期身體機能嚴重衰退,她自知那日子將快來到,眼見我們為她操勞奔波而難過,經常安慰我們說:「我在世的日子過得好滿足,天父已經對我好好了,求天父接我返去啦!你們不要難過,我們可以在天堂見面。」

  疫情期間,媽媽身體的含氧量極低,傷口受感染潰爛,急送入醫院。因醫院人手極不足,八妹親自為她處理傷口。感謝教會牧者來為她禱告,又安慰我們。院牧堅固她的信心,帶領我們對她作出四道:道謝,道歉,道愛和最後的道別。媽媽平靜地在我們的陪伴和按摩下安息了!

  理性上我們知道她的離別乃釋去世上的勞苦,該為此感恩,但接納失去至親的哀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我們沒有忘記主應許了,母親已帶著盼望回歸主懷,是何等美好。經歷過照顧母親的心路歷程,我學會了更多體恤人間的無奈與痛苦,人與人之間如何彼此結連扶持。我想到有許多獨力照顧患病家人,甚至長者照顧老伴,在資源缺乏下心力交瘁,求主加添我們的動力,將愛延伸出去。現在我是院牧部和教會的探訪義工,不時主動關懷、探訪和服侍病人。我醒覺到,人在世上不由自主的忙、忘、亡,趁著眼前人還在就珍惜相聚吧。

醫護心語:陪伴病人走過苦難之路

  我是傷口護理專科護士,每日都會為不同的病人提供造口及傷口護理服務。我不僅用心護理一個個的造口和傷口,我更關心那些病人的身心靈的狀況。由於洗傷口及換敷料需時,我趁著這段時間與病人和他們家屬交談,了解他們身心的需要,安慰和鼓勵他們,有特別需要的,我會為他們祈禱。

  其中一位四十出頭的病人,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患上癌症,病情反覆,傷口久久未能癒合,不斷滲出分泌物,需要留院護理,在他住院期間我差不多每天也為他護理傷口。為他洗傷口、換敷料的時候,除了向病人和他的太太講解傷口的情況外,也關心他的病情、治療的進度、身體的狀況、睡眠的質素等。因此他住院的半年,他們夫婦二人除了接受我提供的專業服務外,也感受到發自內心的關懷,病人甚至開玩笑地說,我是他在醫院裡的「家姐」。

  隨著病情的發展,我為他禱告的內容也有所不同,由初期為他的傷口早日癒合、洗傷口時的痛楚減輕,到後來他的病情惡化,身體痛楚加劇,我便求主減輕他的疼痛,讓他可以晚上睡得好。我又鼓勵他倚靠神,早日相信主耶穌,得著永恆的盼望。得知他的病情已不能逆轉後,我祈求主讓他可以「靚仔」地離開人世,又切切地求主安慰他家人。

  我深深地感受到,神垂聽禱告,神一直陪伴著他和他的家人走過這段艱辛的抗癌之路,當中雖然有眼淚,但神總是給予足夠的力量,讓他跨過一關又一關。縱使死亡終究臨到,他能懷著永生的盼望,安然面對。在他離世前的幾天終於跨越了心中的難阻,決志信主,並在他信主的家人的安排下,接受了床邊灑水禮。

  他離世前,我跟他道別,本來想去安慰他,卻反過來受安慰。還記得那時他虛弱得連說話的力氣也沒有,但他仍用力握著我的手,眼中充滿謝意和道別的眼淚。看著他,我心內充滿了哀傷和不捨。但漸漸地,他那緊握著的手,使我感受到神藉著他的手,讓我得到從神而來的安慰,一股平安的暖流緩緩地注入了我的心。

  感謝神讓我能陪他走過這段苦難之路!謝謝他努力生存!神讓我在他身上見到祂與受苦的人同在!有神同在,他在苦難中也可以有尊嚴地生活,不自怨自艾,積極正面地、卻順服地、努力地過無悔無憾的每一天。身體雖然軟弱,卻無阻他心存感恩地愛人(有幸包括我)!同時也讓我看清楚護士不單是一分職業,更是一分「召命」 ─ 神呼召我以愛心用我的專業服侍病患。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翰一書4:19)

信仰心窗:聆聽的藝術

  論到溝通,聽比講重要。有人每星期一次坐在電話旁,聆聽徘徊在自殺邊緣的苦惱人傾訴,透過聆聽產生了解,再而產生溝通,生存的希望再次燃起。

  不是有耳就可以「聽」。人喜歡講多於聽。因為聆聽需要克制自我,成見、偏見及先入為主的觀念都是聆聽的敵人。單用耳朵聽,人會以對方言不及義而不耐煩。單用頭腦聽,人會以對方來意不善,要挑戰自己,為了證明對方大錯特錯,討論變成辯論。

阿華從小不甘被看扁壓制,性情倔強,慣於挑剔和指責家人,竟至兩三年互不理睬。她外表強悍,內心卻是傷痕纍纍。當丈夫埋怨她偏愛兒子,不夠愛他,阿華自覺努力付出竟換來抱怨和批評,便把愛轉換成計算、怨恨、質疑和詛咒,推著彼此走上離婚之路。

  無助的她到處求神問卜,去聽佛學,甚至去「打小人」。她最需要的是聆聽自己的內心——原來內心深處她真正希望的是能找到願意聽她傾訴、能救她脫離痛苦深淵的上帝。而上帝能通過許多管道向我們溝通,只要我們能聆聽,就會聽到神的心意。恰巧當時一位同事邀請她參加教會聚會,上帝看透她的心,說出她的需要:「你有難擔的包袱嗎?如果你願意,可以將這一切都交給我,我能替你承擔!」她感到如釋重負。

  之後她閱讀聖經,耶穌的弟弟雅各說:你們「要敏銳地聽,不輕易說話,不輕易動怒,……要除掉一切的污穢和滋生蔓延的惡毒,以溫柔的心領受。」(雅各書1:19,21)她決心正視自己的不足,當與母親意見上有分歧時,她樂意去聽,即使心中有多抗拒,多麼想去反駁,特別是聽到一些刺耳的話,願以坦誠溝通代替冷戰;與兒子相處時,就以接納、讚賞和寬恕來代替不斷指責。她說:「與其心直口快易得罪人,不如說話之前先想清楚,若說出來的話會令人難堪,不如不講。當別人的說話觸怒我,我可以生氣,但不可犯罪。耶穌曾責備在聖殿作買賣的,說他們將聖殿變成賊窩。耶穌沒有因為一次發怒而帶來聖殿的改革,反而是透過十架上犧牲的大愛,吸引人來就近祂,並叫人經歷生命改變。」今天她已放下傷痛,接納他人和自己。

真正的聆聽是用心去聽,試著進入對方的內心,以他的觀點看事物,為明白他所說的而全神貫注去聆聽。聆聽就是愛,只有聆聽可以彌補裂痕;拒絕聆聽,離間人心。不論是親密如家人或伴侶、偶遇的甚至陌生人,有心就可以聽到。只有心在人在,萬事萬物才會美好。

生活心窗:人以言分

  在北美生活久了,偶然會碰到好些土生土長的年輕華人,由於他們的中文水平極其有限,朋友圈一律以英語溝通,他們談話時活潑主動,非常投入;可是在家中與來自遠方、只諳母語的移民父母相處,卻聽得似懂非懂,說得結結巴巴,有一句沒一句的,木訥寡言,正是老一輩華僑與子孫難以溝通的典型現象。

  俗語說,「人以群分,物以類聚」,要是認定說話是溝通的基礎,那麼說「人以言分」似乎比較恰當。無可否認,能夠溝通的才能算是朋友,種族親疏是其次,不過以為擁有共同語言,就等於可以互通情愫,建立關係,那又未免太過一廂情願。

  語言學習分為讀、寫、聽、說四大範疇,而說話在日常生活上最為普遍,一般都以為人人一張嘴,多聽就自然會說…… 實則「會說話」比想像中要複雜得多。

  曾聽過許多家長和關係緊張的子女對話,雙方雖然擁有共同語言,帶著良好的溝通意願,但說出來彷彿變了另一回事,效果經常不似預期:有的言不由衷,有的又言不及義。明明想透過談話收窄分歧,改善關係,結果是問題越談越糾結,誤會越深!隨著挫敗感反復累積,慢慢形成了惡性循環,自然減少溝通,彼此漸行漸遠。

  香港近年詐騙案大幅飆升,行騙手法主要是透過電話接觸受害人。筆者聞訊有點愕然,港人智商在全球長期名列前茅,如此高的受騙比率,且被騙金額相當可觀,就不能不對騙徒的說話技巧產生極大好奇,甚至佩服。試想想:基本上騙徒是個陌生人,以不實的身分取得受害人信任,再以虛假的投資內容,成功騙取巨款,一張嘴就是生財工具!

  金錢事小,性命事大,四十多年前在西班牙特內里費島的機場跑道上,因機組人員多重的溝通盲點,導致兩部747客機相撞,造成583人死亡,至今仍是航空史上最慘烈的空難。本年初,日本羽田機場跑道上也發生了一宗嚴重事故,一部前往賑災的運輸機,撞上另一載著379人的日航客機,並隨即爆發大火。在千鈞一髮的生死瞬間,訓練有素的機組人員,一邊冷靜地安撫乘客,一邊迅速地指示正確逃生路線,成功轉危為安,全數人員生還,說話成就了奇跡。

  就專業輔導人員的分享,要達至良好的溝通效果,除了取決於遣詞用字的種種,還有更多非語言條件的配合:包括雙方的表達方式、語氣態度、還有彼此的關係、了解及互信程度,甚至年齡、背景、歷練和文化差異等,都足以構成溝通障礙。更糟糕的情況是言者無心,聽者對號入座,是真正的無聲勝過了有聲。但弔詭的是,理想溝通不可或缺的竅門竟然是安靜聆聽對方說話。

  上述的溝通個案,筆者粗略稱為「說好話」、「好好說話」和「好好說好話」三大類,把好話好好說出來,才能達到理想的溝通效果,否則,或會變成本文題目「人以言分」的字面意思——因說話而導致關係破裂!

真心分享:麥敏媚

我叫做Joyce,同事稱呼我為麥姑娘,是一間社企的管理人。我喜歡與人聊天,分享經驗,最近有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我剛剛踏入六十歲了。一個做了三十多年長者服務工作的人,如今我也是個長者了;生命有長短,回望自己的人生,活到這個年紀仍然有體魄去服侍他人,實在感恩。

  細說從前,我的父母經營一間小型清潔公司,勤奮拼搏,很少放假。我們家有五個孩子,四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分開交由婆婆、嫲嫲去照顧。我排行最大,幾姊弟的年齡只是相差一、兩年,感情要好。我跟公公婆婆一起生活,從細學會照顧自己和弟妹,養成一種很強的「照顧別人」的個性。父母專注工作,一星期也見不到一次面,所以我很渴望能夠一家人熱熱鬧鬧地生活。一家七口的生計全靠父母勤勞地工作去維持,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在我成長的年代,物質不算充裕,生活簡樸,平日放學回家做功課,聽聽收音機,晚上看電視劇集,已經是最大的娛樂享受。周末時候,我會跟著父母去工廠做清潔,記得挽著盛滿水的膠桶,對於還是小學生的我,是有點吃力,不過我很樂意減輕父母的辛勞,並不以為苦。回想起來已經是五十年前的事,那個年代的孩子都是這樣刻苦地成長。

五姊弟手足情深

家常菜的味道、電視迷

  最深刻的記憶是跟公公婆婆的相處,令我學懂如何跟長者溝通。婆婆煮得一手好菜,最拿手煲魚湯,她會在街市挑選新鮮的、尋常的魚,熬成奶白色、鮮味非常的魚湯。還有蒸肉餅,帶有丁點肥膏的豬肉刴成肉餅,一口咬下去,肉質多汁而鬆軟。她會煮我喜愛吃的午餐送到學校,每天我都很期待,每一口都是充滿溫度的幸福,天下間沒有人能夠煮出婆婆的味道,至今仍然懷念。我愛吃,不會挑食;喜歡吃,不僅是為了味道,更是親密的印記。被寵愛的感覺太美妙了,每一個成長中的小孩都應該有機會去享受寵愛,所以我把年幼的女兒交由爺爺嫲嫲湊大。

  七十年代的平民娛樂莫過於看電視,我們家也不例外。我每晚都陪著婆婆看劇集,通常電視台會在早上或午間播放一些黑白粵語長片,晚上則有本地製作的劇集,內容多數強調仁義禮智等等的倫理道德觀念,裡面的情節建構了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我亦由觀看戲劇找到人生的方向。當時最有感染力的劇集是劉松仁主演的《北斗星》,他扮演一位社工,協助誤入歧途的人返回正軌,有著正面的人生意義。我當時住在油麻地新填地街,這區佈滿舊樓,許多基層家庭在此聚居,眼見的都是小市民;有時候見到乞丐蹲在街上,就想把袋裡的零用錢給他們。我覺得社會上有很多人在等待幫助,這分憐憫心驅使我長大後成為社工,如北斗星去照亮人間。

共度韶華 好景不常

  我由讀書年代開始參與義工服務,曾為基層家庭的孩子補習、接聽熱線電話和探訪獨居長者,在一次義工活動中認識了後來的丈夫。他是個長期病患者,自九歲起受困於類風濕關節炎,一直進出醫院,時常缺課,卻以無限的毅力完成學業,而且成績優秀。在我眼中,他富有才華,擅長作曲、填詞,歌聲動聽,寫得一手漂亮的字,內心充滿力量和意志,兼且跟我一樣重視家庭。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之中男性屬於少數,加上重症、從小進出醫院,早已成為專科醫生的研究對象。他年少時曾因髖關節骨枯,進行了髖關節置換手術,這種人工關節能夠維持二十年的功能。他把過去病患的經歷都告訴了我。當時我不懂得擔心,反而很樂觀地對他說:到時人工關節出現問題,可以再做手術,將來的醫學發展一定更先進;就算要坐輪椅,我也會陪伴你。我的想法很簡單,在愛裡凡事都可以改變,不會只想著自己,而是體貼別人的需要。

難得的一家三口照片

  婚後半年,舊病復發,那時我才真實地感受到疾病的苦楚,幸好及時醫治,慢慢地康復。三年後,我們計劃生孩子,也曾擔心疾病會否遺傳給下一代,感恩有神的眷顧讓我生了一個活潑健康的女兒,體重足有九磅重!我曾幻想過生育三個孩子,組織一個熱鬧的家庭,以彌補小時候父母不在身邊的缺失。可惜事與願違,他的病再度復發,情況危急,我開始害怕了。很多朋友前來探望,又帶來食物,但我實在吃不下。丈夫病危,帶著稚女,心情徬徨不安,除了回家梳洗,幾乎整天守候在醫院。沒有經歷過這種煎熬,是不會明白「關心」也可以是壓力;當人在極大的哀傷,身心軟弱,只想安靜下來。我已經無氣力去回應朋友們的關心和慰問,還要每晚向雙方父母講述病情進展,早已累透了,這段日子消瘦了整整四十磅。急病亂投藥,我父母跑到廟宇求符水,竟花了一萬港幣,叫我給他喝符水,又把樹枝放在他的枕頭底,我全部依話照做。

  他的身體越來越虛弱,院牧每天都來探望,他見到院牧的時候總是提起精神。我也感覺到跟院牧一起祈禱後,心裡有分平安。當時我沒有信仰,他亦甚少跟我談論信仰,只知道他在醫院養病期間接受了福音,曾經返教會。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以他羸弱的狀態,竟然能夠講解詩篇第23篇,我跟著他逐句唸出來:「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當時我聽不懂經文的含意,直到後來返教會、讀聖經,才明白這是一篇充滿安慰的經文,他想用經文來安慰我,不要害怕死亡,也許是他最後的心願,想我認識主,這篇經文至今牢記在心。

哀慟有時

  經過五十五天多番救治,至愛的丈夫最終離開了塵世。我頓時陷入崩潰,經常懷著憂傷,回到醫院大堂呆坐,就像在他生前守候的模樣,明知不應該這樣,卻沉溺在回憶和悲哀裡,抱著只有兩歲的女兒在哭。幼稚園老師打電話來告訴我,女兒經常呆坐,不跟同學玩,也不笑。我開始醒覺到自己的哀痛情緒影響了她的成長,不論對我、對心靈脆弱的女兒都是不健康的。於是向專業輔導求助,坦誠面對情緒抑鬱的問題。輔導員建議我用文字記錄自己的心情,慢慢去疏理情緒;我亦開始學習如何跟女兒談論關於死亡,並把一切我所認知的、有關她爸爸生前的點點滴滴全部告訴她。我鼓勵她寫信給爸爸,把自己的心意書寫出來,放在墳前。雖然她對於爸爸沒有記憶,卻很認識永遠愛她的爸爸。當我的心態改變了,女兒也跟著改變,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1998年平安夜,帶女兒看聖誕燈飾。

  直到我平靜下來面對的時候,身邊的朋友才敢問我,為何當初願意嫁給病人,原來他們一直擔心又不敢直言,就連奶奶都這樣問。我說如果沒有嫁給他,又怎能有這麼可愛的女兒呢;如果不是經歷了在病房陪伴的五十五天,我又怎會認識院牧,然後信了主呢,能夠信主,是人生最大的福氣。

女兒是天使

女兒的畫畫,給爸爸的話,[童畫童話]比賽獲獎

  談到女兒,她真是我生命中的天使。我是個思想傳統的人,自小受父母影響,認為兒子比女兒更重要,我亦特別疼惜弟弟。當初知道自己懷了個女兒,失望之餘,我決意不喝補充營養的牛奶一個星期,腹中胎兒也要陪著受「罰」,不過後來我都看開了。女兒日漸長大,很乖巧懂事。我把她交給老爺奶奶去照顧,教她孝順和愛護長輩。我也帶她返教會,學習真道,在主愛裡成長。後來她成了青少年團的導師,更邂逅了現時的丈夫,兩人非常愛主,熱心事奉,這是最令我安慰的事。以前是我這個做媽媽的再三叮嚀囑咐女兒,現在交換位置,女兒覺得媽媽老了要多加關懷,我也挺享受被照顧的溫暖感覺。能夠有這麼可愛的女兒,確實是神的恩典。

與長者共事

  在最艱難的日子,我認識了現在的老闆,當時丈夫過世,我要兼顧工作和照顧家人,她很體諒和理解,更願意信任我去管理一間服務長者的機構。一路成長,我都有很多機會跟長者共處,學習跟他們溝通、理解他們的想法,也培養出一分耐性。老人家囉嗦,其實是他們心焦;他們記性變差了,最近的事會忘掉,不過對舊事卻記憶猶新;學習速度慢了,卻是更用心和認真去學習。我從長者身上得到很多智慧,他們每一個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豐富的閱歷。跟他們一起工作,我看到每個人的價值,不在乎學問多少,都會把自己的經驗貢獻出來,親切得像自己的爺爺嫲嫲,這麼多年來留有許多快樂難忘的回憶。他們離世了,我也會幫忙照料喪事。

工作團隊合照

  現在我已是個長者了,考慮幾年後退休。首要是培養合適的接班人,希望找到一位對工作有熱誠的人承傳文化。人要看到自己的生命價值,才會投入工作。因此我做了很多團隊培訓,讓年輕人與年長的員工互相理解、融合,讓他們自己看見工作的意義和背後的信念。我也希望繼續在教會做事奉,是神給予各種恩賜,所以我甘心樂意去做,而且要做得更好。以往走過的路不易行,但我們要思想,人生應該定睛在苦難和埋怨,還是自己的幸福呢?我已經選擇了把心靈敞開,珍惜和感謝所擁有的一切。

女兒出嫁了

院牧心箋

親愛的小健:

記得某天的早上,回到辦公室後不久,傳真機忽然響起,傳來了病房的轉介。與護士溝通過後,我便往病房探訪妳。眼前所見的是一位甚柔弱的女士,在床上不能隨意轉動。經過簡單的介紹後,我便坐在妳的床前,不用任何的開場語,妳很清楚直接地告訴我,患上了腦萎縮,「過去我是一位醫護,而且是管理層。」說罷便湧下淚來。眼前的妳昔日是一位照顧者,如今是一位被照顧者,而且四肢已不能自主,這樣的狀況怎會不難受呢?然而當妳情緒穩定下來,卻跟我說:「我告訴妳一件事,今天我經歷了很多amazing的事。」隨後妳便向我一一訴說,遇上的治療師怎樣好,病房的同事怎樣好,重複地說「我真感到amazing。」人在困境能懂得細看恩典,一點也不容易,但妳卻能常常細數。

在傾談中,妳表逹過往對信仰很抗拒,尤其是基督教,此際處身病患中卻讓妳體會到上帝的看顧。妳說在此以前曾在另一醫院接觸過院牧,那位院牧對妳說:「妳和耶穌很有緣分。」當我聽後,很用心的向你講解,我們與神的關係並非「緣分」,在我們還未成形祂已認識我們。不過以妳當時的情況,要把每一句說話打進腦裡,完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再說要建立信仰的根基也真的一點不易,於是每次探望都要重重複複地提醒。盡管妳已經決志,每次我還是以決志禱告來建立妳信仰的確據。縱然如此,神卻開了妳的心眼;記憶力雖然短暫,但卻能以單純的心與神相遇,甚至每次都會向我說:「今天真的很amazing。」

經過一段探望的日子,妳願意接受牧師來探望,到妳出院轉往護老院後,牧師不獨自己來探望,更差派了一位姊妹經常往護老院去關顧妳,讓妳的信仰得以建立與堅壯。今天,感恩妳已經接受洗禮歸入基督的名下。猶如聖經所說:「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12:9)雖然今天身分轉變,面對身體已不由自主,但你口中卻能常發出讚美的說話。記得我往護老院出席妳的洗禮時,妳不住地讚賞護老院的每一位同事。身處困局,但心裡卻能常存感恩,這真是美事。

感謝父神!讓我能夠與妳走過一段路程,甚至能看見牧者的細心關顧,讓妳這小種子能萌芽生長,深信妳的生命在父神手中護蔭下更美更豐盛。

掛念妳的林院牧

從心出發:初始與悄然別離

  「病人年齡?是否清醒?瞳孔大細?活動能力如何?我看過電腦掃描後再回覆你。」言簡意賅。面對院內或其他醫院的電話諮詢,縱然與病人素未謀面,在短短數分鐘內,足以挑起新紥醫生的內心交戰——收進普通病房還是加護病房?開腦還是保守治療?正準備向上級請示時,我瞥見一旁的實習醫生正為另一位新收病人忙得不可開交,令我回想最初的起點。

  「我想成為仁醫,一位好醫生。」一顆熱愛拯救生命的心,一個在鎂光燈下見證的承諾,一直烙印在我心中。當年青澀稚嫩的我還未曾感受到這句話、這職責的重量。「李醫生,病人剛到病房,家屬正在門外。」測量著電腦掃描上積血的厚度,再看看插在年輕病人身上的氧氣喉和藥物點滴,我不疾不徐地走到家屬旁。「醫生,他晚飯時還安然無恙,為何情況突然在毫無預兆地急轉直下?」我向病人太太和女兒解釋病情、手術預期成效和風險後,安排了一小時內的緊急引流手術。在凌晨時分,感激副顧問醫生回來,指導我第一個腦外科手術。手術十分順利,病人已經甦醒,預料可以一星期後出院。

  「李醫生,急症室剛接收了一位創傷病人。」話音剛落,我直接由手術室衝往急症室。一位與剛才那病人年齡相若的男士因意外導致頭部重創。沒有血流如注的畫面,也沒有凌亂交錯的傷痕,搶救室外只剩下一片死寂。電筒照亮一雙放大的瞳孔,電腦掃描顯示腦幹大量出血,說明了無可挽救的創傷。經過不斷安撫和解釋病情,家屬面對毫無預兆的噩耗,在承受錐心掙扎之痛後決定遺愛人間。

  晨光映入急症室的玻璃大門,回眸無數不眠不休的挑燈夜讀,夜以繼日的通宵值班,徹夜無眠的緊急手術。我拖著疲乏困倦的身軀回到病房,開始新一天的工作。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強壯的也必全然跌倒。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醫者抱有拯救生命的雀躍,同時也要面對生死無常、適時放手的無奈,或許這就是「我想成為仁醫,一位好醫生」這句話、這職責的重量。但願我們都能用我們的恩賜與才能去安慰受傷的靈魂、照亮別人的生命。

觀影心情:笑住過逆境

  一些好友、同工及家人曾提醒我:「你不笑的時候,樣子有點兇!問題是,你很少笑!」想過來,這倒是真的。雖然聽來舀心舀肺,心底裡實情還是要感謝他們的提醒。

  偶爾看見電影《說笑之人》的介紹及電影預告,有點好奇與吸引。心想,怎樣才是有質素的「笑」?很想學,但是,笑,應由心生。可以怎麼學呢?

  原來能打進人心窩的優質笑材有三個要求:來自生活的經歷,要笑裡藏著痛,還要真心,才能打動人心。這齣電影是以新冠疫情爆發期間為背景。片中主角說「說笑,可以拯救這個世界(包括香港)。」說笑可以把悲劇轉為喜劇,優質的說笑很療癒。但很多人說喜劇比悲劇更難拍,當喜劇演員是演藝藝術中難度最高的一員。其實這齣電影不算是喜劇,而是關於學說笑,而且有不少具啟發性的情節。

  許多人生下來,或後天因各種原因造成有不同種類與程度的殘障。他們除了要面對陌生人的歧視,更刺痛的是經歷家人對自己的歧視。本來家人應要互相保護,可是在現實生活裡,往往因著長期照顧帶來沉重的擔子,會忍不住口說了很難聽、很傷害的說話。要接納、承認甚或擁抱生命中的殘障,很需要對生命有一種堅持的尊重。

  想深一層,很少家人會頭一天便歧視自己家中有殘障的成員,只是日復日、月復月、年復年,他們作為照顧者,也默默地承受著旁人的冷眼與歧視,仿似他們前世今生做了甚麼錯事,才有這樣的結果。別人的目光與嘴臉我們管不了,旁人要說冷言冷語我們也無法阻止。怎樣在不完美的人生中尊重生命、尊重自己;怎樣在艱難的日子中找回生趣、情趣與樂趣,才更重要。

  試試找回舊日的照片,看看相中的自己有多愁眉苦臉,抑或笑逐顏開?是牽強抑或自然?是甚麼時候臉上的神情容貌開始起了變化?你看出了甚麼痕跡?

  學會說笑,實情是對生命賦予一分幽默感,對生命的真善美保存一種赤子之心。說到底,是對生命的愛與感恩。若說平日自己很少笑,到底我有多愛自己?對自己的生命經歷有多存感恩的心?令我反覆沉思與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