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分享:麥敏媚

我叫做Joyce,同事稱呼我為麥姑娘,是一間社企的管理人。我喜歡與人聊天,分享經驗,最近有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我剛剛踏入六十歲了。一個做了三十多年長者服務工作的人,如今我也是個長者了;生命有長短,回望自己的人生,活到這個年紀仍然有體魄去服侍他人,實在感恩。

  細說從前,我的父母經營一間小型清潔公司,勤奮拼搏,很少放假。我們家有五個孩子,四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分開交由婆婆、嫲嫲去照顧。我排行最大,幾姊弟的年齡只是相差一、兩年,感情要好。我跟公公婆婆一起生活,從細學會照顧自己和弟妹,養成一種很強的「照顧別人」的個性。父母專注工作,一星期也見不到一次面,所以我很渴望能夠一家人熱熱鬧鬧地生活。一家七口的生計全靠父母勤勞地工作去維持,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在我成長的年代,物質不算充裕,生活簡樸,平日放學回家做功課,聽聽收音機,晚上看電視劇集,已經是最大的娛樂享受。周末時候,我會跟著父母去工廠做清潔,記得挽著盛滿水的膠桶,對於還是小學生的我,是有點吃力,不過我很樂意減輕父母的辛勞,並不以為苦。回想起來已經是五十年前的事,那個年代的孩子都是這樣刻苦地成長。

五姊弟手足情深

家常菜的味道、電視迷

  最深刻的記憶是跟公公婆婆的相處,令我學懂如何跟長者溝通。婆婆煮得一手好菜,最拿手煲魚湯,她會在街市挑選新鮮的、尋常的魚,熬成奶白色、鮮味非常的魚湯。還有蒸肉餅,帶有丁點肥膏的豬肉刴成肉餅,一口咬下去,肉質多汁而鬆軟。她會煮我喜愛吃的午餐送到學校,每天我都很期待,每一口都是充滿溫度的幸福,天下間沒有人能夠煮出婆婆的味道,至今仍然懷念。我愛吃,不會挑食;喜歡吃,不僅是為了味道,更是親密的印記。被寵愛的感覺太美妙了,每一個成長中的小孩都應該有機會去享受寵愛,所以我把年幼的女兒交由爺爺嫲嫲湊大。

  七十年代的平民娛樂莫過於看電視,我們家也不例外。我每晚都陪著婆婆看劇集,通常電視台會在早上或午間播放一些黑白粵語長片,晚上則有本地製作的劇集,內容多數強調仁義禮智等等的倫理道德觀念,裡面的情節建構了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我亦由觀看戲劇找到人生的方向。當時最有感染力的劇集是劉松仁主演的《北斗星》,他扮演一位社工,協助誤入歧途的人返回正軌,有著正面的人生意義。我當時住在油麻地新填地街,這區佈滿舊樓,許多基層家庭在此聚居,眼見的都是小市民;有時候見到乞丐蹲在街上,就想把袋裡的零用錢給他們。我覺得社會上有很多人在等待幫助,這份憐憫心驅使我長大後成為社工,如北斗星去照亮人間。

共度韶華 好景不常

  我由讀書年代開始參與義工服務,曾為基層家庭的孩子補習、接聽熱線電話和探訪獨居長者,在一次義工活動中認識了後來的丈夫。他是個長期病患者,自九歲起受困於類風濕關節炎,一直進出醫院,時常缺課,卻以無限的毅力完成學業,而且成績優秀。在我眼中,他富有才華,擅長作曲、填詞,歌聲動聽,寫得一手漂亮的字,內心充滿力量和意志,兼且跟我一樣重視家庭。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之中男性屬於少數,加上重症、從小進出醫院,早已成為專科醫生的研究對象。他年少時曾因髖關節骨枯,進行了髖關節置換手術,這種人工關節能夠維持二十年的功能。他把過去病患的經歷都告訴了我。當時我不懂得擔心,反而很樂觀地對他說:到時人工關節出現問題,可以再做手術,將來的醫學發展一定更先進;就算要坐輪椅,我也會陪伴你。我的想法很簡單,在愛裡凡事都可以改變,不會只想著自己,而是體貼別人的需要。

難得的一家三口照片

  婚後半年,舊病復發,那時我才真實地感受到疾病的苦楚,幸好及時醫治,慢慢地康復。三年後,我們計劃生孩子,也曾擔心疾病會否遺傳給下一代,感恩有神的眷顧讓我生了一個活潑健康的女兒,體重足有九磅重!我曾幻想過生育三個孩子,組織一個熱鬧的家庭,以彌補小時候父母不在身邊的缺失。可惜事與願違,他的病再度復發,情況危急,我開始害怕了。很多朋友前來探望,又帶來食物,但我實在吃不下。丈夫病危,帶著稚女,心情徬徨不安,除了回家梳洗,幾乎整天守候在醫院。沒有經歷過這種煎熬,是不會明白「關心」也可以是壓力;當人在極大的哀傷,身心軟弱,只想安靜下來。我已經無氣力去回應朋友們的關心和慰問,還要每晚向雙方父母講述病情進展,早已累透了,這段日子消瘦了整整四十磅。急病亂投藥,我父母跑到廟宇求符水,竟花了一萬港幣,叫我給他喝符水,又把樹枝放在他的枕頭底,我全部依話照做。

  他的身體越來越虛弱,院牧每天都來探望,他見到院牧的時候總是提起精神。我也感覺到跟院牧一起祈禱後,心裡有份平安。當時我沒有信仰,他亦甚少跟我談論信仰,只知道他在醫院養病期間接受了福音,曾經返教會。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以他羸弱的狀態,竟然能夠講解詩篇第23篇,我跟著他逐句唸出來:「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當時我聽不懂經文的含意,直到後來返教會、讀聖經,才明白這是一篇充滿安慰的經文,他想用經文來安慰我,不要害怕死亡,也許是他最後的心願,想我認識主,這篇經文至今牢記在心。

哀慟有時

  經過五十五天多番救治,至愛的丈夫最終離開了塵世。我頓時陷入崩潰,經常懷著憂傷,回到醫院大堂呆坐,就像在他生前守候的模樣,明知不應該這樣,卻沉溺在回憶和悲哀裡,抱著只有兩歲的女兒在哭。幼稚園老師打電話來告訴我,女兒經常呆坐,不跟同學玩,也不笑。我開始醒覺到自己的哀痛情緒影響了她的成長,不論對我、對心靈脆弱的女兒都是不健康的。於是向專業輔導求助,坦誠面對情緒抑鬱的問題。輔導員建議我用文字記錄自己的心情,慢慢去疏理情緒;我亦開始學習如何跟女兒談論關於死亡,並把一切我所認知的、有關她爸爸生前的點點滴滴全部告訴她。我鼓勵她寫信給爸爸,把自己的心意書寫出來,放在墳前。雖然她對於爸爸沒有記憶,卻很認識永遠愛她的爸爸。當我的心態改變了,女兒也跟著改變,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1998年平安夜,帶女兒看聖誕燈飾。

  直到我平靜下來面對的時候,身邊的朋友才敢問我,為何當初願意嫁給病人,原來他們一直擔心又不敢直言,就連奶奶都這樣問。我說如果沒有嫁給他,又怎能有這麼可愛的女兒呢;如果不是經歷了在病房陪伴的五十五天,我又怎會認識院牧,然後信了主呢,能夠信主,是人生最大的福氣。

女兒是天使

女兒的畫畫,給爸爸的話,[童畫童話]比賽獲獎

  談到女兒,她真是我生命中的天使。我是個思想傳統的人,自小受父母影響,認為兒子比女兒更重要,我亦特別疼惜弟弟。當初知道自己懷了個女兒,失望之餘,我決意不喝補充營養的牛奶一個星期,腹中胎兒也要陪著受「罰」,不過後來我都看開了。女兒日漸長大,很乖巧懂事。我把她交給老爺奶奶去照顧,教她孝順和愛護長輩。我也帶她返教會,學習真道,在主愛裡成長。後來她成了青少年團的導師,更邂逅了現時的丈夫,兩人非常愛主,熱心事奉,這是最令我安慰的事。以前是我這個做媽媽的再三叮嚀囑咐女兒,現在交換位置,女兒覺得媽媽老了要多加關懷,我也挺享受被照顧的溫暖感覺。能夠有這麼可愛的女兒,確實是神的恩典。

與長者共事

  在最艱難的日子,我認識了現在的老闆,當時丈夫過世,我要兼顧工作和照顧家人,她很體諒和理解,更願意信任我去管理一間服務長者的機構。一路成長,我都有很多機會跟長者共處,學習跟他們溝通、理解他們的想法,也培養出一份耐性。老人家囉嗦,其實是他們心焦;他們記性變差了,最近的事會忘掉,不過對舊事卻記憶猶新;學習速度慢了,卻是更用心和認真去學習。我從長者身上得到很多智慧,他們每一個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豐富的閱歷。跟他們一起工作,我看到每個人的價值,不在乎學問多少,都會把自己的經驗貢獻出來,親切得像自己的爺爺嫲嫲,這麼多年來留有許多快樂難忘的回憶。他們離世了,我也會幫忙照料喪事。

工作團隊合照

  現在我已是個長者了,考慮幾年後退休。首要是培養合適的接班人,希望找到一位對工作有熱誠的人承傳文化。人要看到自己的生命價值,才會投入工作。因此我做了很多團隊培訓,讓年輕人與年長的員工互相理解、融合,讓他們自己看見工作的意義和背後的信念。我也希望繼續在教會做事奉,是神給予各種恩賜,所以我甘心樂意去做,而且要做得更好。以往走過的路不易行,但我們要思想,人生應該定睛在苦難和埋怨,還是自己的幸福呢?我已經選擇了把心靈敞開,珍惜和感謝所擁有的一切。

女兒出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