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中醫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方法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屬於中醫所講的「疫癘」,預防疫症古人早就認識到要「未病先防」「正氣存內」的道理。

        《內經》說:「肺為五臟六腑之華蓋。」認為肺對其他臟腑有覆蓋保護的作用,而五臟六腑、經絡之氣的盛衰,都與肺有密切關係。所以我們要好好保養肺臟。

        参考古人防疫經驗,現時預防新冠肺炎有以下方法:

        1. 持之以恆,做適量運動。

        2. 作息定時,避免熬夜及過勞。

        3. 保持心境平和。

        4. 保持大小便暢通。

        5. 注意飲食衛生及均衡,以少肉多菜為主。避免進食冰凍、煎炸、燥熱、辛辣、肥膩及生冷等食物,禁煙酒。每天用鹽水漱口及喉3-4次,並多

    次飲用暖水,以滋潤喉嚨。

        6. 注意個人衛生,要勤洗手,避免與人握手。盡量避免直接接觸公用設施。戴口罩,不要用手觸摸眼鼻口面,不要與附近的人同時摘掉口罩。

   咳嗽或噴嚏時要用紙巾掩住口鼻,如廁後要洗手,不要隨地吐痰。不要共用私人物品和共用飲品,吃飯時使用公筷。家居物品要定期清潔消

   毒。

        7. 注意環境衛生,定期注清水入排水口。如廁後蓋上廁板才沖廁。室內要開窗保持空氣流通,溫度最好調節在攝氏25度左右,濕度在55%左/p>

   右。

        8. 小心穿衣保暖,避免外邪入侵。

        9. 為確診或疑似患者設立隔離病房,阻止疾病傳播。

       10. 避免人多聚集,不要密切接觸,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約5米)。

        以下介紹幾種中醫壯肺方法:

        1. 拍打肺經
            用空拳拍打肺經循行路綫,由中府穴向下至少商穴方向拍打,每邊手拍打十下為一次,左右各五次。有疏通肺經,增强呼吸系統的抵抗力。

   (圖1)

   圖1﹕肺經

        2. 按摩穴位
            按合谷、足三里、風池穴位,各揉按三十下。有疏通經絡、健脾鎮痛、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圖2-4)

圖2﹕合谷穴 圖3﹕足三里 圖4﹕風池穴

 

        3. 刮痧
            用刮痧板刮拭皮膚。刮痧上背部兩旁脊肌(拍打或拔罐也可以),可疏通經絡,排走體內濕氣毒素,並促進血液循環,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圖5)

  圖5﹕刮痧

 

        4. 呼吸操
            呼吸操要站立放鬆做。用鼻子吸氣,吸氣時下腹凸出,忍住10秒鐘以上;呼氣時像吹口哨那樣用嘴慢慢

   將氣呼出去,下腹凹入。建議每天早、晚各鍛鍊5-10分鐘。可增強肺功能。

        5. 主動咳嗽
            每日早晚做主動咳嗽的動作。可以清除呼吸道及肺部的廢物,減少肺部受感染的機會。

        6. 香薰療法
            採用辛溫香燥的中藥,如:檀香、藿香、蒼朮等。有芳香開竅、辟穢化濁和消毒殺蟲的功效。常用方法

   有焚香薰煙及佩帶香囊。研究發現香囊能刺激鼻黏膜上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提高,從而

   提高人體免疫力,起到預防傳染病的作用。但有過敏性體質、哮喘、皮膚過敏人士及孕婦等不宜。

        7. 湯水預防
            一般來說,飲食、二便、睡眠均正常,抵抗力較強人士,不需服藥預防。

            若有以下情況,可參考以下防疫湯,但患有基礎病或症情複雜者,可先請教中醫師診治。

            一. 平素易感冒,怕風,易汗,面色蒼白,大便稀爛。
            湯方:淮山蓮子芡實赤小豆扁豆瘦肉湯

            二. 平素易咽喉不適,口乾作咳,常覺有熱內困,易疲倦,大便易結。
            湯方:雪耳無花果南杏百合紅蘿蔔瘦肉湯

            總括而言,新型冠狀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和接觸被飛沫沾染的表面進行傳播。所以預防新冠肺炎主要有三方面:
            1. 避免密切接觸,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約1.5米)
             2. 勤洗手
             3. 戴口罩

如能做到以上這三㸃,被感染的機會就很少。

如有任何不適,請立刻求醫。

關心健康:哮喘

        哮喘是支氣管哮喘的簡稱,是由於多種刺激使支氣管的反應性增高,支氣管平滑肌痙攣,黏膜水腫及分泌物增加,導致廣泛的氣道狹窄所引起的發作性症狀。

        誘發哮喘的因素有花粉、香煙、塵埃、煙霧、霉菌、過濾性病毒感染、寵物的毛或皮屑、蹣蟲、化學物品、食物(如:花生)、天氣轉變、氣溫變化、劇烈運動、情緒激動等。

        哮喘發作多在夜間,開始有胸悶窒息感、重壓感,繼而呼吸困難,呼氣長,吸氣短,出現呼氣性呼吸困難,氣急喘促,有哮鳴聲。病人不能平卧,為了減輕氣喘,被迫端坐呼吸,頭向前腑,兩肩聳起,兩手依撐膝上或桌上,呈張口呼吸之狀。嚴重時,患者面色灰暗、唇指紫紺、四肢厥冷、頭昏,前額有汗珠,情緒緊張。幼兒患者,還可見到鼻翼煽動,精神煩躁,異常痛苦。

        哮喘發作時,一般帶有咳嗽,咯痰呈泡沫樣,黏性大而難以咳出。哮喘停止前,常先咳出大量黏液性泡沫樣痰涎,隨即病人感到呼吸通暢,哮鳴音逐漸消失,氣急喘促亦隨之緩解。緩解後如常人,或稍感乏力、食慾不振等。

        哮喘症狀的嚴重程度與持續時間的可變性很高,也難以預計。若哮喘發作嚴重,如氣管痙攣持續不緩解,或痰液阻塞支氣管時,可引起嚴重缺氧,甚至產生二氧化碳潴留而致呼吸功能衰竭,也可因心力衰竭或體力衰弱而死亡。如在發作期間能將痰液咯出,則氣急、哮鳴、紫紺等逐漸緩解而恢復。因此,若哮喘發作嚴重,應立即求醫。

        現時有西藥防治哮喘,大致分為口服式或吸入式(噴霧劑)兩種。噴霧劑直接進入肺部,功效迅速。可請教醫生意見如何使用。

        中醫治療哮喘,遵循辨證施治方法,採用「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根據患者是急性發作期還是緩解期,發作期以治標為主,緩解期以治本為主。發作期採用宣肺散寒、豁痰平喘法或宣肺清熱、除痰平喘法;緩解期予以健脾化痰、止咳平喘法或益氣固表、補腎納氣法。選擇中醫藥治療哮喘,要持之以恆,才可徹底治癒哮喘。

        除內服中藥外,還可以於每年夏季之「三伏天」或冬季之「三九天」施行天灸,即穴位貼敷療法,用以提高機體免疫力,改善和降低機體過敏狀態,穩定疾病減少發作目的。

        預防哮喘發作非常重要:哮喘緩解期間,應對虛損的身體進行調養。避免接觸容易引起敏感的物質,如灰塵、煙霧、異味、花粉、油漆等。保持家居清潔,避免塵埃飛揚。注意溫度變化,避受風寒。飲食均衡,忌食生冷、肥膩、煎炸、辛辣食物,戒煙酒。根據身體狀況,做適量運動,以增強體質。避免情緒波動,保持精神舒暢。

關心健康: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常見的都市病,慢性胃炎分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近年增加了新型的膽汁反流性胃炎及疣狀胃炎。慢性淺表性胃炎可以演變成慢性萎縮性胃炎,而慢性萎縮性胃炎屬於胃癌前病變。患了慢性胃炎,一定要及早治療,尤其有腸上皮化生者,若錯過治療時機,會產生癌變。

  慢性胃炎病因分為外源性和內源性。外源性:幽門螺桿菌感染、飲食因素(營養不均衡、喜食辛辣等)、吸煙、飲酒、藥物(非甾體抗炎藥、激素等)等;內源性:年齡、遺傳易感性、膽汁反流、糖尿病、自身免疫性胃炎等。而緊張、焦慮、激動、暴躁、憂傷等均會加重慢性胃炎的症狀。

  慢性胃炎之經過、輕重長短不一,多呈慢性消化不良症狀,如食欲不振、胃脘飽滿、口腔常具糊樣味覺,喜食辛辣或酸焗香濃之品,口有惡臭,舌苔厚膩,常有噯氣吐酸,時或嘔吐,如屬酒客往往有晨間嘔吐,大便異常,多發便秘,亦有呈腹瀉症狀,患者常呈顯著的神經徵狀,如頭部脹痛、精神抑鬱、失眠、甚或眩暈、面色蒼白,胃酸初稍增多,病久即減,胃粘膜大部份萎縮,病患過程徵狀輕微者,可不致於嚴重痛苦,但亦有胃部症狀劇烈,甚而影響營養狀態,病久纏綿,可因營養不良而致危及生命。

  慢性胃炎是最常見的胃病,屬中醫學「胃脘痛」、「痞滿」、「吞酸」、「嘈雜」、「納呆」等病範疇。中醫認為,慢性胃炎多因長期情志不遂,飲食不節,勞逸失常,導致肝氣鬱結,脾失健運,胃脘失和,日久中氣虧虛,從而引發種種症状。在臨床上應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給予辨證論治。中醫辨證主要分為肝胃不和型、脾胃濕熱型、脾胃虛弱型、胃陰不足型、氣滯血瘀型五個類型,因此臨床上常採用舒肝理氣、健胃祛濕、和胃止痛、補中益氣、養陰清熱、活血化瘀等方法治療。

  預防慢性胃炎要忌煙酒、濃茶、咖啡、辣椒、芥末等刺激性食品。不宜吃過甜、過鹹、過濃、過冷、過熱、過酸的湯類及菜餚,以防傷害胃黏膜。忌暴飲暴食。大量飲用碳酸飲料也會對胃黏膜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食宜定時定量,細嚼慢咽,注意均衡營養。並要保持精神愉快。避免過度緊張和疲勞。積極治療口咽部感染灶,勿將痰液、鼻涕等帶菌分泌物吞咽入胃,導致慢性胃炎。

關心健康:經痛

經痛,是女性月經來潮期間出現的疼痛。典型的症狀大約持續不到三天,經痛通常出現在骨盆或下腹部;其他的症…

繼續閱讀

關心健康:糖尿病

  糖尿病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一種常見疾病,中老年人患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當各種原因引起胰島素的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