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固本培元

  甚麼是固本培元?固即鞏固,本是根本,培是培補,元是元氣。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腎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精是生命的基本物質。腎藏精的含義有二:一是藏五臟六腑水穀之精氣(為後天之精,即營養物質),是維持生命、滋養人體各部組織器官及促進生長的基本物質。二是藏腎本臟之精(為先天之精,即生殖之精),是生育繁殖的最基本物質。因此,腎氣(指機能)的盛衰,直接與人體的生長、發育、衰老和生殖能力有直接關係。前人把腎稱為「先天之本」、「生命生化之源」,說明腎是發育生殖之根本源頭。故此,腎精不宜過度消耗,以免影響全身的各種機能。

  脾主要具有消化系統的一些功能。人出世之後,主要有賴脾胃功能運作健全,以保證生長發育的需要,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脾。脾能消化飲食,把飲食的精華(營養物質)運送到全身,所以說脾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因此,生命之源的腎和氣血之源的脾,共同被認為是生命的根本。固本,就是通過先天之本的腎和後天之本的脾,進行保養和調理,全面提高身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使細胞活化、器官年輕、生命充滿活力。

  元氣,是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而來,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的生殖之精,胚胎時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後,必須得到脾胃化生的水穀之精所滋養補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氣。元氣是推動人體的生長和發育、溫煦和激發各個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因此,元氣充盛與否,不僅與先天之精有關,而且與脾胃運化功能、飲食營養所化生的後天之精是否充盛有關。若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調、或久病耗傷,就會產生多種病變。

  固本培元,就是通過補腎健脾的方法,來補充和恢復元氣,增強免疫,提高整體機能,使身體健康、延年益壽。同時,通過調理陰陽、氣血、臟腑功能,使身體陰陽平行、氣血順暢、臟腑功能恢復正常生理狀態。所以,早期防治疾病,保持元氣充沛,對於抗衰老有著重要意義。

關心健康:「觸」痛腳?淺談足底筋膜炎

  曾有一位巴士乘客,每次都需要提早一個站預備下車,原因是她從座位起身所引發的足跟痛使她寸步難行。經檢查後,原來她患上「足底筋膜炎」。

  我們的「腳板底」有一塊大而厚的纖維狀筋膜,連接足部後方的跟骨至足前蹠骨,以提供足弓承托及避震作用。足底筋膜炎源於筋膜受到重複性的微細創傷,症狀多發生於40至60歲間,而誘發成因與體重上升、長時間站立、扁平足、高足弓、軟組織(如阿基氏腱及膕繩肌)繃緊有關。臨床表現多為早上起床或離開坐久的位置時後足疼痛,但痛楚卻隨著開始步行而感到舒緩,或者足跟痛的情況在持續步行後加劇。另外,足跟位置有觸痛(尤其腳趾向上伸展時)及腫脹皆為足底筋膜炎的憑證。

  經醫生診斷後,一般足底筋膜炎患者在痛症初期獲處方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並會轉介接受物理治療。經個別評估後,物理治療師會提供適切的治療方案,包括冷/熱療、電/磁療、膠布貼紮、伸展/強化運動、生活作息及鞋類選擇建議。以下是有助改善及預防足底筋膜炎的家居運動:

筋膜鬆弛運動以中等痛楚為力度準則)

一手輕微拉起腳趾,另一手從後腳掌沿內側向前腳掌推壓。 腳踏網球,讓網球從腳掌內側前後滾動。

小腿及足部肌肉強化運動痛楚減輕後宜利用樓梯練習,每組運動做10次)

腳趾抓緊梯級邊,保持動作10秒,然後放鬆。 雙腳以半掌方法站立,慢慢地擺動腳尖腳跟。

  義肢矯形師亦會因應醫生轉介製作用以承托患者足弓的鞋墊。若痛症仍未有太大改善,醫生或會處方類固醇作局部注射。要有效預防足底筋膜炎,持續體重管理、保持足弓弧度、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行路,皆缺一不可。

文章開首所提及的那位病人,她經過幾次物理治療及家居運動練習後,終於再不用狼狽地提早預備落車了。 

特別鳴謝註冊物理治療師陳藹敏提供照片

從心出發:蠑螈與再生

  不知不覺,已經行醫七年了。入醫學院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朋友問我當初為甚麼選擇醫科,不禁勾起很多回憶。

  還記得唸高中時,我最喜歡的是生物科。到了大學聯招,我首七個志願都是七間大學的生物系。後來是因為一些師友的勸告,才在最後一刻改報醫科。

  那時我很喜愛在圖書館看生物科技的書籍,因發現這世界充滿奇妙的生命,遠遠超過我們所能理解的。記得我在一本圖文集中看見一隻名叫蠑螈的生物,牠有四肢再生的能力,就算一整隻手被咬斷,牠也能把整隻手再生出來。這能力是其他生物所沒有的。如此神奇的生物,真的是偶然出現的麼?還是有一位奇妙的造物主創造牠?我偏向於相信後者。但為甚麼這位奇妙的造物主只給蠑螈有這種能力,而其他生物卻沒有?這一點我就想不通了。

  入了醫學院以後,在無盡的課業中,我漸漸地忘記了蠑螈。每天都是上課和上病房。在醫學院修讀醫科,考試合格不是必然的事。所以同學們都要很用功,並且要把人體讀得很深入,甚至連一條血管、一條神經的走向也會背得滾瓜爛熟。然而,對於人體以及生命的奇妙卻變得麻木了,更沒有欣賞大自然的閒情。

  直至有一天,在整形外科的課堂上,我又看到了蠑螈。敎授解釋,我們可以複製生物,又可以製造多種藥物改變人體,卻始終想不透蠑螈的再生能力。小小的蠑螈所擁有的奇妙力量,遠超人類所能測度,也許只有造物主才能明白。

  看著小蠑螈的照片,聽著教授的話,我又想起造物主。衪創造了奇妙的世界,但祂的心意也許不是人所能測度的。如何才可以認識祂呢?人類比蠑螈高等多了。如果一條小蠑螈也被給予這奇妙的能力,那麼我們人類又被賦予了甚麼?

  我在醫學院第五年,在整形外科病房裡認識了小B。她是個一歲的小女孩,因被人關在家裡,後遇上火災,她逃不了,被烈火燒傷了四成皮膚。在命懸一線之間,她被消防員救了。敎授替她做了多次手術,把人工皮膚植上。看到她身上到處是植皮,不禁令人心酸。

  我每天探望小B。看著她流淚的臉和滿身的人工植皮,我又想起了蠑螈。為甚麼造物主不把再生能力給予小B?對蠑螈來說,斷手斷腳也是小事。如果小B有再生能力,這點燒傷就算不了甚麼。但她是人,沒有再生能力。我閉上眼睛,就想起她困在家中被烈火燒身的情景。雖然無情的火災發生在她身上,但藉我們的手救了她,把人工皮膚植上,使她重獲新生。

  後來當小B適應了新的皮膚,愈發健康,就常常要爬出床外玩耍。我在畢業前夕,再次回到病房,想看看小B。怎料她的床已經空了!護士對我說,她已經出院了。我發呆良久,但也感到欣慰,因為我知道小B已經像一條康復了的小蠑螈,回到她本來的世界去。

  以後我每次行山涉水,看見蠑螈,都會想起造物主的奇妙。雖然苦難的發生是我們所不能測透的,但造物主卻給予人心裡有愛,又賦予我們各樣能力,使我們可以改變和祝福別人的生命。也許人類社會,就是一隻大蠑螈,在無盡傷痛中,不斷再生。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由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甚願我們能在忙碌中也懂得停下來,觀察大自然,思想造物的奇妙,努力發揮所學,照顧病人,幫助別人在苦難中重建人生,再現生命中的真善美。

關心健康:貧血與血虛如何分辨?

  臨床發現,有些中醫說「血虛」的病人,雖有頭暈、心悸、失眠、乏力、面色蒼白等不適症狀,但抽血檢查發現血紅素沒有下降;而有些西醫說「貧血」的病人,也不見得有頭暈、心悸、失眠、乏力的表現。究竟,貧血和血虛如何區分?

  貧血是一個症狀,不是具體的疾病,有多種疾病都可伴有貧血。臨床上常見的有缺鐵性貧血(營養性和失血性)、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其他如營養不良、潰瘍病出血、痔瘡出血、月經過多、瘧疾、鈎蟲感染等,因少量反覆出血而引起嚴重貧血。各類貧血都有共同的臨床表現,其理化指標都是血紅蛋白減少,血液攜氧能力減低,全身組織和器官都有一系列的缺氧變化等。所以,病人一般以皮膚粘膜變白和面色無華,活動後氣促、心悸心慌、食欲不振、月經失調等症狀為主。

  血紅蛋白是紅細胞的主要成分,正常人血紅蛋白的含量與紅細胞的數量密切相關,一般情況下,血液中紅細胞數量多,則血紅蛋白的含量也相應地高,反之亦然。

  中醫所講的「血虛證」,是指一組症候群,表現有面色蒼白或萎黃、唇舌爪甲色淡無華、頭暈眼花、心悸怔忡、疲倦乏力、手足發麻、健忘易驚、失眠多夢、脈細弱等症狀。

  中醫認為血的運行要靠氣來推動,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而一切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又要靠血液來滋養,故此,治療血虛證時,雖然一般用補血法,但根據以上理論,補血法又常與補氣法同用。

  綜上所述,「貧血」的臨床表現與「血虛」的症狀頗為類似,但並不完全等同。臨床上發現,當貧血越嚴重,即血紅素降至越低(少於9度以下),則「貧血」與「血虛」兩者的關係會越密切。當身體發生單純而嚴重的貧血時,機體會產生一些代償反應及變化,如心跳增強、心跳次數增加、血液粘稠度降低,心臟擴大或有雜音;因而表現出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眼花、心悸、失眠多夢、舌淡苔白、脈細無力等中醫所講的「血虛」症狀。

  由此可見,西醫所說的「貧血」並不完全等於中醫的「血虛」,而中醫所述的「血虛」範圍較為廣大,治療「缺鐵性貧血」也在中醫學裡「血虛」的範圍內。

  不論血虛或貧血,也須注意均衡飲食,避免勞累,做適量運動,注意保暖,避免受寒,調節情緒等。

  以下介紹食療方:杞子南棗煲雞蛋。有補虛勞、益氣血、健脾胃、養肝所的作用。可治療貧血、以及體質虛弱、頭暈眼花、健忘、視力減退的血虛證患者。方法:用杞子三錢、南棗五枚、雞蛋一隻。將材料清洗,用三碗清水煎煮,蛋熟後去殼取蛋再同煎,煎至一碗即成。

關心健康:職業治療—與痛同行

  有很多長期痛症患者,因受痛楚之困,除了應付基本的自理外,大部分時間不是用於休息就是接受治療,忽略了正常的社交及餘暇活動,令生活乏味和情緒低落,甚至患上了抑鬱症。職業治療師會針對患者在「自理」、「工作」和「餘暇」中的問題,教導患者善用與痛同行的生活策略和技巧,例如作活動計劃和調適等。透過學習和活動實踐,使患者從成功經驗中增加自信和功能,重建正常的生活。

一、善用與痛同行的技巧

  與痛同行的技巧包括了活動計劃、調適、人體功效學、節省體力原則等。在制訂活動計劃時,痛症患者要先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分析每項活動對自己的體能要求,不要把所有需要大量體力的活動安排在一起,而應把輕巧和吃力的活動交替地進行,例如在家務方面,吸塵和拖地都是較吃力的,兩者之間可安排如摺衫這類較輕巧的家務。

  活動時,在痛楚加劇或感到疲乏前,可運用不同的調適方法。調適並不只等於休息或停止,可以是減慢活動速度、改變姿勢、作呼吸鬆弛法和伸展運動等,這樣便可以把活動較從容地完成。活動時更要注意保持正確姿勢,例如在熨衫時要端正地站立,不要彎著腰部。需要時可使用人體功效學的知識,例如把兩腿輪流交替踏著一張四至六吋高的凳子,讓腰背兩旁的肌肉輪流放鬆。

  除此之外,可活用節省體力的原則,利用一些大眾化的輔助工具,如使用手拉購物車和旋轉拖把等,把活動完成。

二、訂立短期和長期目標

  有了目標,才有方向和動力。應訂立多個實質和可達成的短期和長期目標。正所謂一切從簡開始,例如重新學習在「餘暇」中尋找快樂時,可先選擇製作一件較簡單的手織繩作為短期目標,並以一年後可縫製衣服作為長期目標。雖然在製作初期或會有點吃力,肌肉會繃緊且痛楚,可是當看見成果時,便會增加不少自信心和成功感,從而敢於去嘗試製作其他較具挑戰的工藝。透過不斷的堅持,循序漸進地完成所有的短期目標,繼而邁向長期的目標。

三、接受現在的我作為鍛煉的起點

  不要和從前的自己或其他人作比較,從自己實質的狀態和能力作為鍛煉起點。就以拖地為例,有一患者拖地十分鐘後,已經筋疲力盡。他應該將十分鐘的八成,即是八分鐘作鍛煉的起點目標,在拖地了八分鐘後作出休息。然後每天把鍛煉的時間慢慢增加,例如翌日增加至八分鐘十五秒,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活動技巧和能力。在每次活動後,檢討在活動中使用過的技巧和成效,找出可改進的地方,並記錄下來作為日後參考之用。

四、保持積極思想及養成良好習慣

  要培養積極和正面的思想,與痛同行。此外,要養成飲食定時和均衡、早起早睡的習慣,還要依照醫生吩咐定時吃藥和每天作適當的運動,例如八段錦等。

  雖然痛楚還在,但願每位患了長期痛症的人士,都能善用與痛同行的生活策略和技巧,透過活動的整理和計劃,重拾生活中的樂趣。

從心出發:守護幼小的生命

  回想起小時候,我算不上積極,也沒有甚麼志向和抱負,但就讀中學時,有一位老師對我說:「妳的個性冷靜,很適合當醫生!」

  雖然自己從未想過長大後要做醫生,但此話的確激發了我投身醫護行業的意願,可惜心裡又怕自己承擔不了當醫生的辛勞。我從小已相信天父,於是心裡誠懇的祈禱:  「倘若祢不讓我有十足的信心,我是不會朝著這方向發展的。 」結果神藉著一張非常理想的高考成績單給了我肯定,我便踏上了從醫之路。

  盡管五年的學醫生涯十分艱辛,神還是帶我通過一關又一關的考試。畢業後,我選擇了在公立醫院的兒科部門工作。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喜歡小朋友。他們天真可愛、單純直率,正是他們真摯開懷的笑容,成為我守護幼小生命的原動力。

  我還未為人父母,一直難以了解他們對自己的孩子好,是責任嗎?還是為了養兒防老?究竟是甚麼驅使父母愛小孩?在病房裡我見到很多家長,有為著未出生的嬰孩而擔憂,有為了長期病患的兒女到處張羅,有些甚至放棄事業來照顧孩童。形形色色的犧牲反映了他們的愛是與生俱來的,我相信這份自然流露的愛,正正是源自創造我們的天父。

  生命實在軟弱但堅韌。還記得我第一次照顧一個24周早產兒時的感動。小寶寶重600克(只比一樽檸檬茶重少許),他的皮膚薄得血管透現,小小的他用盡全力撐著手腳,驟眼看很像一個正在抖震的小啫喱。由於他體內的器官尚未成熟,需要依靠多種支援來維持生命,更要面臨一個個生死攸關的挑戰。感恩最後他都逐一闖過了,而且能夠健康地成長起來,現在看著他個子肥嘟嘟,心裡不禁讚嘆創造主的奇妙,更感謝祂讓我從中得到一份醫者的滿足感。

  然而,生命也有令人痛心的時刻。我也看過嬰孩出生一天後便夭折、幾個月大的小寶寶突然猝死,照顧了十多年的兒子被病毒無情奪走⋯⋯。父母的悲愴、無力、痛哭,令人心碎。我曾經質疑上帝:  「那些不懂世事的小孩,他有何過犯,為何祢賜予生命,又隨即收回?」說罷腦海裡立時出現了一幕,當天父看到自己無罪的獨生子在十字架上受盡折磨而死,祂的悲痛又有誰能體會?神是憐憫人的主,盡管我們看不透生死,但我相信神不會讓沒有意義的事情發生,我也深信神的慈愛與恩典,讓這些孩子們在天國裡愉快地成長。

  如果人生是一條船,掌舵的是神,醫生不過是合約制的維修人員。我們通宵工作、絞盡腦汁、手腳不停,為的是盼望能與病人戰勝風浪。面對生命無常和人的限制,但願我能繼續善用所學,在行醫過程中放下驕傲,常存謙虛,時刻依靠掌權的神,把船泊進安全的口岸。

關心健康:吃得合時有道理

  這個「時」字,可理解為「時令」或「時辰」。

  一年有四季,又稱四時;按季節而吃,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飲食文化特色。所謂「種田無定例,全靠著節氣」,只要「不違農時」,順應四時節氣的變化而播種、收割、栽種最適合的農作物,必然五穀豐收。同樣地,我們吃東西要應時令、按季節,到甚麼時候吃甚麼東西,選擇當季的食物,就能吃得健康。因為各種植物有其生物特性,在適合生長的溫度、濕度及季節栽種,就會生長茂盛,產量多,品質好,吃起來也特別美味。

  現代科技發達,農業發展迅速,食物的生長時令幾乎已失去了意義,農民已打破植物傳統的生長法則,大部分人喜歡食用的蔬果一年四季幾乎都可以吃到。由於不按植物的生長特性,違反自然,植物生長不易,故使用更多的農藥、化肥或荷爾蒙、或進行基因改造;吃進口裡的蔬果品質、口感也與自然生長的不同,對身體有遠期的損害。

  人類與自然界有著密切的關係,自然界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對人體的生理、病理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順應四時變化,結合季節特點,採用相應調身健體的方法,才能收到滿意效果。

  如在春夏季不宜進補溫熱之品,因為這兩個季節的氣候溫暖炎熱,人體的陽氣亦相應旺盛,皮膚比較疏鬆,容易出汗,若進補過多溫熱補品,會使人陽氣更旺,汗出更多而反損元氣。春季氣候轉溫,陽氣升發,飲食宜疏肝健脾,可選食菊花、淮山之類。夏季炎熱酷暑,飲食宜清暑生津,可選用綠豆、西瓜之類。

  在秋冬季,由於外界的氣候漸漸由熱轉涼寒,人體的陽氣亦相應地潛藏,皮膚的毛孔緊束,陽氣相應不足,故不宜進食太多寒涼類補品。秋季涼爽乾燥,燥氣可耗傷肺陰,故飲食宜平補潤肺,保津養陰,可進食銀耳、雪梨之類。冬季氣候寒冷,飲食宜補腎溫陽,可選用羊肉、鹿茸之類。這樣,適應四時氣候變化,因時制宜,就可達到養生防病健體的效果。

  按季節選擇食物及吃時令食材固然重要,但是,若不注重飲食有節、按時進食、三餐合理安排等,任何飲食營養都失去養生的意義。按時適量進食,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就會正常。若不定時定量進食,又好吃零食,脾胃功能就會減弱。總之,要根據四時氣候變化,吃時令食物,並要定時有節制進食,只有這樣「吃得合時」才會有健康的身體。

關心健康:安全的家

  家,應該是一個讓人安心,使人置身其中可以感到安舒和重新得力的安居之所。 然而,很多時家亦潛在不少安全隱患,因此家居安全十分重要。作為家訪多年的醫護人員,經常看到家中發生意外,包括跌傷、割傷、燒傷、燙傷和中毒等。如能正視這些危險,家才真正成為一個安全的居所。

預防絆倒、跌倒
  • 地面應保持乾爽,抹地時宜用風扇吹乾或用布抹乾,避免因濕滑而跌倒。
  • 兒童使用玩具後,應即收拾妥當;電線要用索帶捆好;拉開抽屜取物後須盡快關好,有助減低絆倒的機會。
  • 浴室內地板應放置防滑墊,沐浴時於浴缸內應使用浴簾,以免因濕滑跌倒;有需要時浴缸應裝置沐浴板和扶手,可讓長者坐著沐浴並安全進出浴缸,並且避免鎖門。
  • 衣著鞋襪要合身及採取坐姿來穿著,以免失衡而跌倒。
  • 家居要有充足照明,另可利用螢光防滑貼去突顯一些高低的位置以提高警覺。
  • 傢俱高度要合適,避免選用有滑輪的椅,長者選用的椅應要有靠背和扶手,坐前先要檢查是否穩固。
  • 物品放於適合的高度,以免因攀爬取物而跌倒。
處理
  • 檢查傷者情況,如昏迷或骨折,切勿移動傷者,盡快召喚救護車送院。
  • 傷處出血,若無異物,可直接壓力止血;如有異物,提高傷處以減慢出血,並盡快取出異物,若不能取出,則盡快前往醫院處理。
  • 一般瘀傷可用冰敷患處以減輕痛楚。
  • 頭部撞傷, 48小時內如仍有頭痛、頭暈、嘔吐等情況,應盡快延醫診治。
預防燒傷、燙傷
  • 同一電掣切勿使用太多插蘇,以免因電力負荷過重造成漏電火災;獨居長者煮食時,建議採用具時間掣的電器,並在廚房門和大門門口張貼提示,以免因忘記關火造成火災。
  • 煮食時及煮食後將有柄的廚具向內放,避免幼童觸碰手柄而燙傷;熱燙的食物應放在沒有枱布的枱面中央位置,以免幼童觸碰而燙傷。
  • 沐浴或浸浴時,先開冷水,後開熱水,或先調好水溫,以免燙傷。
  • 冬天使用熱水袋暖床鋪後需取走,以免睡覺時熱水袋漏水燙傷。
處理
  • 即用流動水沖洗或冷水浸洗傷患處最少十分鐘去降溫和減痛。
  • 如衣物與傷患處黏著,不要強行除去;沒有黏連而造成束縛的則要除去,如皮帶、戒指或手鐲。
  • 勿用冰、藥油、牙膏敷在傷患處,可用消毒或清潔不黏性的敷料蓋護傷處;勿弄穿水泡。
  • 如嚴重燒傷燙傷,應即召喚救護車送院。
預防割傷、夾傷
  • 應正當使用利器,用後須收妥,以免割傷。
  • 推門時必須先敲門。
處理
  • 傷口出血應用流動水沖洗和直接壓力止血,然後清潔傷口。
  • 如傷口持續流血,需提高該處以減慢出血,並盡快前往急症室治理。
  • 一般瘀傷可用冰敷患處。
預防中毒
  • 凡洗潔精、漂白水、防潮珠、洗衣粉等用品,應放在幼童不能觸及的地方。
  • 清楚標記所有溶液瓶,危險品應加上警告字句或圖樣。
  • 藥物要小心放置,清楚標記藥名和到期日。
  • 勿將食物、藥物和清潔溶液放在一起,應分開擺放。
處理
  • 如傷者清醒,可給予飲用大量水,以助稀釋身體內的毒素,帶同懷疑傷者誤服物品的容器,送傷者往急症室診治。
  • 如懷疑氣體中毒,應立即開窗,吹散濃烈氣體,關掉洩漏氣體的來源,檢查傷者清醒程度,同時通知管理處有關情況。
  • 如昏迷者,應即召喚救護車送院。

從心出發:憑信堅守護理工作的位分

靠主進入護理行業

  我在一個傳統的家庭成長,父母艱辛工作養育子女。我有兩個姊姊,大家都希望努力讀書報答父母,可是我一直沒有甚麼志願。

  中二那年,我受老師的啟蒙而決志信主,家人雖有微言,但因二姊也信了主,我又在基督教中學就讀,因此他們沒多反對我參與教會聚會。從那時起,我接觸更多不同的人和事,知道人生的一切都是因著神的愛,也是一個回應神的歷程。相信主若願意,我會從事一些服侍人的工作。

  進入護理學前,印象中我只去過醫院兩次:一次是小時候探訪二姊,她因盲腸炎入院做手術,印象很模糊;另一次是小五時去眼科醫院動小手術割眼瘡,醫生動刀的情境仍歷歷在目。除此之外,我對醫護就沒有太多認知,即或入學仍不知護理系是怎樣的,彷彿有點單純地憑信進入這行業。

  回想起來,那時的確因著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而得力走進去 — 「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賜福給你……你也要叫別人得福。 」(創世記12:1-2)作護士生的第一年,有次要跟一位四肢癱瘓的病人考核護理諮詢,我拿著問卷,結結巴巴的不知從何說起,因我看他是位因交通意外而喪失活動能力的可憐病者,似乎問甚麼都沒用。這次經歷,神讓我漸漸知道何謂同理心。作為醫護,我們學習從病者及其家人的角度看,給他們真誠的關懷和鼓勵去與病共舞。當時我懷著一個信念:若護理是神為我揀選要進入的學科,祂必帶領我完成這學習,順利成為一位護士。

現今的位分

  當我踏入護理行業後,我的家人或一些好友都因不同病患進出醫院,對於未曾經歷住院的我,更多體會作為病者家屬的心情,也讓我對生老病死這必經過程有更深的領悟。有時等待探病,或是面對檢查和手術,病者和家屬焦急得如坐針氈,感覺似是度日如年。所以醫護人員一兩句溫柔的回應和安慰,都能令人紓緩擔憂。

  另一方面,作為醫護人員亦體會生死離我們很近。某年復活節前夕,我在心臟加護病房工作,有位中年男士因急性冠心病入院,被發現有主動脈撕裂,需要做一個風險極大的緊急手術,他以為自己要死了。我們只能讓家人陪伴一會,便趕緊安排送往手術。期間得知他很想念跟他鬧翻了的女兒,我們只好著家人盡快趕來見面,而我也安慰他要保持放鬆,將一切交託醫護人員,並祝願主能保守他。手術順利完成,經過命懸一線的他亦變得寬容豁達,更與女兒冰釋前嫌,改善了跟家人的關係,並一起上教會。可惜後來他的心臟持續衰竭,只能跟家人短聚多數個月便主懷安息了。

  「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麼?」(以斯帖記4:14下)病者不論是自願還是被送進醫院,總是身體有些毛病,心靈有所匱乏,而醫護人員就像一位生命的調整員,以這獨特的位分去幫助他們在身、心、社、靈各方面得以復原,包括重拾自理的能力、親友的關愛、社區的支援,讓生命可以不再一樣。當然生命總有終結時,我們要讓病者和家屬明白,能夠做到善別及「生死兩相安」也是一種福氣。我很喜愛詩篇90篇,要面對人歸回安息的確不容易,然而當人能重視生命及其意義,願意數算自己和別人的日子,得著智慧的心,及早飽嚐神的慈愛和喜樂,就能得著真福。

關心健康:惱人的濕疹與敏感

  濕疹是香港常見的皮膚病,尤其在轉天氣的時候。發作時周身痕癢,抓得傷痕累累。究竟濕疹怎樣形成?又如何處理?

  濕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臨床症狀以劇烈瘙癢、反復發作,皮疹對稱分佈、呈多形性,始為彌漫性潮紅,以後發展為丘疹、水瘡、糜爛、滲出、結痂、肥厚、有苔蘚樣變,有時合併感染等。誘因分為外因和內因,外因如:化學藥品、化妝品、合成纖維、某些動物的毒素、魚、蝦、蟹、蛋等異性蛋白,以及花粉、塵蟎、日光等。內因如:體內慢性病灶、腸寄生蟲病、某些代謝病、內分泌和消化道等功能失調,以及神經因素等,均與本病的發作有密切關係。濕疹病者多具有過敏體質。

  皮膚敏感多為皮膚免疫力不足,未能及時修補受損細胞,一旦受外來物刺激則易誘發,皮膚敏感如能及早處理,增強皮膚免疫力,就不易引發濕疹了。

  中醫認為濕疹常因飲食不節、嗜酒或過食辛辣刺激腥發動風之品,傷及脾胃,脾失健運,致使濕熱內蘊,復感風濕熱邪,內外之邪相搏,充於腠理,浸淫肌膚而發病;或因素體虛弱,脾為濕困,肌膚失養;或因濕熱蘊久,耗傷陰血,化燥生風,而致血虛風燥、肌膚甲錯。

  臨床分為急性、亞急性及慢性三種。急性主因血熱;皮疹表現紅斑、水瘡、糜爛、滋水、邊界彌漫不清、劇烈瘙癢;治以涼血清熱利濕為主。亞急性主因濕熱;皮疹表現丘疹、脫屑、皮損色暗淡紅或不紅、滋水也少;治以清熱利濕為主。慢性者主因血虛風燥;皮疹表現皮膚肥厚、粗糙或色素沉著;治以養血祛風、清熱化濕為主。濕疹可發生在全身各處,如:面、耳、手、乳房、臍部、陰部等。病程不定,易復發,可因治療趨向好轉,又因外來刺激而急性發作,常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不愈,患者常有性情急躁、夜睡不安之表現。為免復發,盡量減少搔抓,可使皮疹易於好轉。

  濕疹的發病與變態反應關係密切,致敏因素較多,又不易查清。在食物方面常與魚、蝦、蟹、鷄、牛、羊肉等有關,故在發病期間應少吃或不吃。避免食用辛辣燥熱刺激食物,如辣椒、大蒜、大蔥、咖啡、朱古力、煙酒等。平素宜多吃新鮮蔬果、少食肉。多用有潤膚補濕成分之膏液洗澡或外塗以滋潤肌膚。忌口、辨證用中藥內服、外洗或用針灸治療,要堅持才有效。食療可選用綠豆百合各一兩,煎水飲服,有清熱解毒去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