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心語:醫學有限時

  「嗯好啦,那麼我們下次見吧。」上一位病人剛出去,當我還在他的會診紀錄上簽署時,下一位病人就進來了。我趕緊將手上的排板放好,然後掃一掃下一份排版上的條碼,很快看看這位病人上次的會診紀錄 ── 是一位患有混合焦慮抑鬱症 (Mixed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 MADD) 的病人。她以往是由其他醫生跟進的,我是第一次見她。

  眼前是一位打扮整齊而樸素的中年女士,樣子有點沈重。我跟她核對了名字,然後問她:「鄭翠花(化名),你最近幾好嗎?」她回答:「不是太好。」然後她很快接下去:「我做家務做得很沒效率。明明應該可以一起做的,但我又分開來做,時間都給我浪費了……」在接下來的數分鐘,我了解到,作為全職家庭主婦的翠花是一位非常重視自己做事表現的人。事情不論大小,如果做得不好,她的自我價值便會很受影響,繼而造成緊張和情緒低落。當我查看她之前的診症紀錄,也進一步確定這似乎是她一向的現象。

  接下來, 我先透過問症和精神狀態評估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確定她的情緒並非抑鬱,也沒有安全風險。同時,我也在心裡盤算,在我有限的診症時間中,可以怎樣幫助這位病人?我該為她加藥?我認為不適合,也解決不了她的壓力源;轉介臨床心理學家作心理治療?她多年前也試過了,卻似乎未能完全地幫助她,當時也已經結案 (case closed)了;可以再試多一次心理治療?但排期到2022年······

  我知道,解決她的壓力源,是解決她情緒困擾的關鍵,但如何可以解決?在我專業認知的範圍內,好像很多方法都試過了,似乎以往很多醫生也沒有辦法真正解決,而他們很多都比我更有經驗。

  我先跟翠花確定她服藥的情況穩定,今次也沒有需要調校。我再按著心理教育的原則跟她分析,過分地著重她做事的表現是她一個主要的壓力源,而這個壓力源也是造成她情緒緊張和低落的一個主因,如果她能調整對她自己做事表現的重視程度,她的情緒困擾也得紓緩。然後,按著聖靈的感動,我將上帝介紹了給翠花,讓她知道在醫學專業之上,有一位上帝可以給她真正的價值和平安。她留心地聽著,一邊點頭,若有所思。說了一會兒,因為外面有其他病人等待,我知道我不能跟她詳談下去,只能遞上藥紙和覆診紙給她並互相道別。我向上帝禱告,希望上帝會繼續透過其他人去讓翠花認識祂,得著真正的釋放和平安。

  從我進入醫學院到開始從醫的日子,慢慢累積了專業知識和經驗,我反而更明白醫學並非萬能,實在有很多的限制。(請不要誤會,我一點也不是在否定現代醫學的價值。現代醫學按著科學精神,讓我們比以往都更明白各種病症的知識,也比以前添加了很多治療方案。我十分建議病人患病時應該盡快求醫治療,並小心不要盲目跟從一些「替代醫學」(alternative medicine),耽誤治療的時機。)但我也十分相信,上帝是在我們的母腹模造我們每一個的,祂比世上任何一個人更明白我們的身體和需要──正如製造機器的人應該是最懂修理機器的人一樣。因此,我也常常提醒自己,專業知識是重要的,但我也要對自己誠實、對病人誠實,醫學不及之處,我應該要讓人有機會認識上帝扭轉生命的能力。

醫護心語:一張為你炮製的秘方

        中醫師用藥開方,都是經過望、聞、問、切,分辨病人患上甚麼證候,度身訂造他的藥方。所以有兩個感冒病人,同樣有咽喉痛、咳嗽、鼻水等症狀,但是開出來的藥方可以大有不同。行醫十多年,除了如上述常規開藥方外,也不時額外炮製「秘方」。

        黃先生(化名)是大腸癌患者,化療期間接受針灸治療以減輕副作用。化療結束後他繼續覆診,服中藥調理身體。儘管化療完成,副作用亦大致消失,但仍有難以入睡或半夜經常醒來的問題。中藥的酸棗仁、茯神等有良好的養心安神作用,有助改善睡眠質素,但有時失眠不單是五臟六腑的「心」病,也是心靈的「心」病。我問及黃先生有沒有甚麼掛心的事情,可能影響到他的睡眠狀況。原來他患病後失去工作,出現經濟壓力,所以完成化療後便馬上積極尋找工作,可惜仍未找著,心裡焦慮不安。言談之間,得知他在化療期間已考取保安牌照,一早安排出路,可謂十分進取。聽完他的難處和辛勤後,我再繼續用電腦開藥方,他接過了兩張藥方後表示格外感謝。我給的一張處方是養心安神的中藥,另一張「秘方」是在電腦上找到的醫院保安招聘通告。雖然不知黃先生能否成功,但希望這「秘方」讓他感到關心和支持。

        我還有許多其他的「秘方」,家庭主婦們最愛的是老少咸宜時令湯水,我也樂意花時間在中藥處方背後寫上「家庭秘方」,因我感受到太太們對她家人的關愛和悉心照料。有時遇上突發嚴重失眠的病人,我會耐心等候,讓他們緩緩地抒發情緒;從經驗之中,他們大多數剛經歷人生重大轉變,如親人或摯愛突然離世。一個寧靜的空間、一位聆聽的醫護、一盒紙巾,可能便是他們最需要的藥方。我也會在中藥處方背後寫上情緒支援熱線或院牧室聯絡電話等,鼓勵患者尋求協助。然而這些處方都要額外花上時間和心力去炮製,因此「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4:23)是我在炮製秘方時的提醒。

        保守病人的心,不單治療身體的症狀,也關心病人心靈的需要。
        保守自己的心,作醫護多年,在忙碌工作中,仍不失卻一顆同理心。

醫護心語:愛在疫情蔓延時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來勢洶洶,感恩醫院管理層具先見眼光,預先制定一系列防護措施,例如:專人派發口罩給所有進入醫院的人士、加強醫院宣傳。及至疫情轉趨嚴峻時,立即限制探訪時間及人數等等,以確保員工、病人及家屬的安全。然而,這些防護措施對院內病人及家屬或多或少做成不便,猶幸得到他們的諒解,不滿投訴也只是零星個案。

        疫情肆虐,在產科部門,平日容許丈夫陪產迎接嬰兒誕生這重要時刻也得取消,只得產婦們單打獨鬥面對臨盆一刻,幸好產房同事十分用心鼔勵這些母親,她們大大聲的為產婦加油打氣,遠在育嬰室也聽到呢!有時經過產後室,從產婦和同事們朋友式的對話,可見她們已建立了良好關係。

        至於育嬰室,平日鬧烘烘的走廊,也變得寧靜,連父母親一起抱初生嬰兒的「親子時光」也要取消。在這安靜的時候,育嬰室同事更能專心、貼心照顧及解決母親母乳餵哺等等問題,加強母親照顧嬰兒的信心。曾經有一位母親,因為面對餵哺母乳、照顧嬰兒等問題,引致情緒低落;經過同事一段時間電話跟進及鼓勵,使母親重拾信心!

        就在這崩緊的氛圍中,竟然陸續收到產婦們的心意咭!這些心意咭比平日來得珍貴及感動,其中一封心意咭起首一句:「多謝多謝多謝多謝多謝多謝多謝多謝好多謝!」即時換來育嬰室一片笑聲,帶給我們無比鼔勵,充滿正能量。原來愛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想起早前情人節在網上平台流行的一句說話:「N95能夠阻擋飛沬、細菌及病毒,卻阻隔不了我對你的愛!」又想起聖經記載説:「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來10:24)原來我們用心的工作、真心的關懷、對病者的愛護,病人和家屬是會體會得到的;而他們將那份感激之情,化作文字回應,雖則片言隻字,卻帶給我們無比的鼓勵,再疲累的身軀,猶如注入一鼓清泉,霎時抖擻精神,重新得力投入工作!

        最後一提,對於全港醫護,特別是在公立醫院Dirty team工作的醫護人員,致以千萬敬意,對你們無私的、專業的工作,衷心說聲:「多謝多謝多謝多謝多謝多謝多謝多謝好多謝!」

醫護心語:「醫生,如果是你,會怎樣做?」

        以上的話,在我行醫的日子經常出現。每位年長的病人要做手術時,我都會客觀地以專業知識和經驗,細心地向病人和家屬解釋進行手術的風險以及如果不做手術會面對的風險。他們總會問:「如果他是你的爸媽,你會怎樣做?」我會很冷靜地說出我的意見,畢竟病人不是我的親生父母。

        幾年前我有一位年近六旬的親戚,她曾患乳癌,而且癌細胞已經擴散,當時情況急速轉差,她丈夫和兒子詢問我的專業意見。「如果她是妳的太太,你會怎樣做?」我首先安慰他們,鼓勵他們尋找紓緩治療,多些關注病人的靈性需要。我也會關心病人的精神狀況和人際關係,幫助病人透過「四道」—— 道愛、道謝、道歉和道別,重建跟家人和其他人的關係,好讓病人得以善終。病人離世後,她的丈夫告訴我,她在寬敞和安靜的紓緩治療病房離世,近親都能在她離世前陪著和告別。

        我能夠客觀地以專業知識和經驗跟病人解釋,因為我們沒有親屬關係。所以有人説,醫生最好和病人保持適當距離,甚至醫生最好不要醫治自己的親人。這是對嗎?

        我是一位心臟專科醫生,爸爸有長期的高血壓和糖尿病,常常擔心他會患上心臟病或腎衰竭,若他需要「通波仔」,我會為他操刀嗎?或者有一天他到了末期腎衰竭,我會安排他接受腎臟移植嗎?

        爸爸80歲那年,我替他安排了檢查,無意中發現他的肝臟有一個很大的腫瘤,從驗血的肝癌指標結果顯示,幾乎可以肯定他患了肝癌。那一刻真是晴天霹靂,自己不知道怎樣面對,又要思考怎樣跟爸爸、媽媽和其他弟妹解釋。英國醫生伊麗莎白·庫伯勒·羅絲 (Dr. Elizabeth Kubler Ross)描述人面對哀傷、災難或臨終時會有五個階段的反應——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和接受,我一下子就跳到「接受」那階段,我跟父母和弟妹解釋,立即替爸爸找外科醫生了解做手術的可行性;但心情還是很忐忑和夾雜內疚,自己作為醫生,卻是那麼遲才發現爸爸有肝癌。後來爸爸的身體開始轉差,只能接受標靶治療。我是家中長子,又是醫生,既以醫生的身分跟家人解釋我覺得最好的治療方案,又是病人的兒子去接受這些方案,心情很矛盾,但也是一個難得的經驗。我不但要幫助父母處理生活上的問題,亦要面對另一個難題 —— 他會在家或在醫院善終?我諮詢家人的意見,最後家人都讓爸爸在家離世。在爸爸離世前的最後十天,我和媽媽、其他弟妹都可以有多些時間陪伴他。爸爸離世時是中午,所有家人都有足夠的時間回家並圍繞床邊陪伴他。我們都是基督徒或是天主教徒,我們一起讀詩篇23篇,祈禱後再請人把爸爸的遺體送走。

           這個親身經歷讓我更能體恤病人的處境,讓我更有同理心去面對病人,就如聖經所說:「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哥林多後書 1:4)

醫護心語:從軟弱到剛強-我的「護理路」

  花園,給人美麗、休閒舒適的印象。如果人生是一個小花園,內中植物一旦遇上狂風暴雨,黑暗無光的日子,是否就不能生長?可能我們會說:要看它是甚麼植物或是由誰栽種。聖經哥林多前書三章6至7節指出:生命成長的原理是出於神的設計,惟有神叫他生長。栽種的人本身不能將生命賦予種子,他只能將種子置於土裡,種子需要被灌溉,但成長的奧秘是存在於種子本身。

  有小孩記得出生前的事,即所謂「胎內記憶」。原來胎兒在母腹中已有學習和記憶能力。曾聽過一個傳說:寶寶出生前,住在粉紅色、軟綿綿的雲上,和親切的天神及其他寶寶一起生活。有一天,天神叫寶寶來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媽媽,以及選一份禮物,帶到媽媽身邊。寶寶選了會讓自己生病的禮物,因此出生時可能會有先天性疾病,這個決定看似為父母帶來負面影響,但當一個家庭迎來一個有先天疾病的寶寶,也可能會因此變得更團結,也更懂得關心彼此。曾認識一個患上先天性成骨不全的寶寶,父母依然看這個寶寶是珍貴的禮物,大家沒有看為不幸,還慶幸寶寶生在他們家中。他們視孩子到來,會為大家帶來一段特殊的人生經歷。

  有人說:生病本身是痛苦的事,為甚麼要美化它?且聽玲玲如何解讀生病對她的影響。「首先,生病是我人生的加速器,我再沒有時間去考慮其他出路。剛生病的幾個午夜夢回,我常想到很多夢想還沒有實現。生病讓我懂得專注在自己想要,而非別人想要的事情上。化療那年,我做了很多獨自體驗人生的事情:學油畫、寫作出書都是我人生清單中一直想做但沒有做的。之後,我去過土耳其坐熱氣球,在印度學瑜珈呼吸法,又學潛水。我學會找到可以一個人做的事。獨處是人人必學的重要功課,最終人們要素面以對的,只有那個心底的自己。我因病而經營的網站創立至今兩年,發表的無數文章也累積了七萬粉絲。生病更是修復關係的好時機,是重新替關係『斷捨離』的時候;和家人的關係要怎樣修復,都是考驗。因此,生病是上天給我的禮物。」

  人人有一個內在的生命花園,它是隱藏在人心裡的密室。在那裡我們可以和內在的自己相遇,認識自己更多,甚至是尋索自我的生命、價值和意義的重要地方;那裡更是我們與上主相遇之所,叫我們覓得人生召命的地方。

  話說孩子在母腹中看見這個世界,感受現實的殘酷凶險:戰爭、飢荒、憂傷、權貴欺人、海洋垃圾、人的功利短視,甚至人生種種困境和眼淚,但是他仍決定出生。他認定縱使世界不是全然美好,生命依然有它生存的方式和能力,並且他已經準備好面對生命和社會議題,就是用一種關懷的心情去對待。

  你的人生有過不去的時候嗎?倘若讓你重回母腹,你會決定出生嗎?你會猶豫嗎?畢竟人面對世界不幸的事情太多,慢慢就會變得麻木。當我們曉得與人分享,就知道自己是豐足的。學習每天轉化心情。不要怕接觸到人生的陰暗面,只有了解生命的不美好,才會珍惜所擁有,並且對世界持有寬容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