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思細想:你來自怎樣的城鎮

  在美國西部的一個小鎮,有一位老人,他每天坐在加油站外面的椅子上,向開車經過鎮上的人打招呼。

  這天,他的孫女兒從外地回來探望爺爺,就在他身旁,陪他慢慢地共度光陰。

  他們倆爺孫坐在那裡看著人們經過,一位身材高大看來像個遊客的男人(他們認識鎮上每個人)前來打聽,想要找地方住下來。

  這陌生人向老人問:「這是個怎樣的城鎮?」

  老人慢慢轉過來回答:「你來的城鎮是怎樣的?」

  遊客說:「在我原來住的地方,人人都很喜歡批評別人。鄰居之間常說別人的閒話,總之那地方很不好住。我真高興能夠離開,那不是個令人愉快的地方。」

  搖椅上的老人對陌生人說:「那我得告訴你,其實這裡也差不多。我想,你還是到別處去吧!」

  又過了一些時間,一輛載著一家人的大車在這裡停下來加油。車子慢慢轉進加油站,停在老先生和他孫女兒坐的地方。母親帶著兩個小孩子下來問哪裡有洗手間?老人指著一扇門,上面有根釘子懸著扭歪了的牌子。

  父親也下了車,問老人說:「住在這市鎮不錯吧?」

  坐在椅子上的老人又問:「你原來住的地方怎樣?」

  父親看著他說:「我原來住的城鎮每個人都很親切,人人都願幫助鄰居。無論去哪裡,總會有人跟你打招呼,說謝謝。我真捨不得離開!」

  老先生轉過來看著這位父親,臉上露出和藹的微笑,「其實這裡也一樣,真歡迎你們到來。」

  那家人回到車上,說了謝謝,揮手再見,驅車駛進小鎮。

  等到那家人走遠,孩子女兒問祖父:「爺爺,為甚麼你告訴第一個人這裡很可怕,卻告訴第二個人這裡很好呢?」

  祖父慈祥地看著孫女兒美麗湛藍的雙眼說:「不管你搬到哪裡,你都會帶著自己的態度;那地方可怕或可愛,全在乎你自己!」

心思細想:計數和計較

  相傳這是古老的阿拉伯世界流傳的智慧故事。

  有一位老族長,死後留下了十七隻駱駝和一張遺囑給他的三個兒子。依照遺囑的劃分,老大可以得到半數量的駱駝,老二則可以得到三分之一,而老三則只有九分之一。

  問題來了,十七隻駱駝是不能整除於二、三或九。因此必需要將其中兩隻駱駝宰了,才可以分得平均。但是死的駱駝卻是沒有價值的。三兄弟為了這問題大傷腦筋,甚至鬧起來了,沒有辦法,只好請猶長裁決。

  猶長了解情況後,笑咪咪地表示,為了要讓兄弟們和睦相處,決定再送他們一隻駱駝,這樣就湊成十八隻。於是老大就得了九隻駱駝,老二和老三則分別拿到六隻和兩隻。有趣的結果是,三兄弟所得的駱駝加起來還是十七隻。猶長送的那一隻,仍舊原封不動。由於分也無用,於是就原原本本地送回猶長,並感謝他解決了兄弟間的紛爭。

  不少數學參考書或腦筋急轉彎之類的書籍都收錄了這則故事,其實這不僅是數學或IQ題目,它還告訴我們解決問題的智慧,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真的有這樣的情況。

  台灣名嘴何進財,就有這樣的故事。因為他的老家在嘉義的新港,從台北坐火車回到嘉義車站,還要再另外花兩百元坐計程車才回得了家。有一次,何先生又坐火車回老家,在等計程車的時候突然想到,一個人搭車是兩百, 三個人坐也是這個價錢,何不再找兩位鄉親免費讓他們坐上一程呢?稍微詢問之後,果然找到兩位鄉親一同坐車回新港。

  在途中,三個人自然寒喧客套,一聊之下,才知道何先生就是名嘴何進財。這時原先是搭便車的兩位鄉親齊聲說道:「何先生,剛才不認識,所以讓你出錢請我們,現在已經認識你了,就讓我出錢請你吧!」 何進才連忙搖手推讓,於是三個人都搶著要出錢。

  這時候計程車司機說話了:「各位鄉親,我也是新港人,這樣好了,你們每人各出一百,也都比單獨一個人坐車省一百,也讓我多拿一百,這樣子每個人都賺一百元囉!」在滿車歡笑中,大家都一致同意了。

  原來解決問題有許多方法,只是在凡事講求「公平」的社會,一旦涉及利益,往往只會計算自己的得失,結果常常兩敗俱傷的收場。其實「計數」和「計較」是兩回事。懂計數是知識,不計較是智慧。寧可吃虧一點,卻有雙贏的結果,豈不是更懂得計算嗎?

心思細想:快慢人生

  有一個人,他很怕死。因此心裡常常想:「死亡是在前面來呢?還是在後面來呢?」他發現大部份的動物都是被追上來的敵人捕殺,也就是因為逃命得不夠快而喪生。所以他斷定死亡應該是從後面追趕的。

  他得到了這個重要的結論之後,認為要避免被死亡追上,生活要更快,甚至要超越時間。於是,他每天總是行色匆忙,不論是吃飯、工作或走路,都比從前快。雖然生活和工作都很充實,但心裡卻仍然沒有安全感。

  有一天,當他匆匆忙忙的趕路時,突然被一個老人叫住。老人問他:「你如此匆忙,是在追趕甚麼呢?」他說:「我不是追趕,我是在逃避呀﹗」「逃避甚麼呢?」老人問。

  他回答說:「我在逃避死亡呀﹗」老人說:「你怎麼知道死亡是在後面追你呢?」他說:「因為所有動物在逃命時都是快跑的,跑得慢就會死亡了!」老人說:「唉!你錯了。死亡不是在後面追趕你,而是在前面等你呀。你越跑得快,只會更快遇到它。」「你怎麼知道?」他驚訝的問。「因為我是時間老人,死亡也歸我管啊!」老人回答說。

  他大驚失色:「你今天出現,莫非我的死期到了?」時間老人說:「喔﹗你不用害怕,你的死期還沒有到,只是你跑得太快,死亡的兄弟「活著」向我一直抱怨趕不上你。如果你不和他會合,現在的生活只會令你更快遇見死亡。他特別請我通知你,要等他啊﹗」他聽到之後,連忙問:「我要如何才能和「活著」會合呢?」時間老人說:「首先,你要閒下來,靜下來,然後環顧四周,用心體會,用愛感覺,品味你的生活,「活著」就會趕上來了。」

  他一回頭,老人不見了,卻看見了從來沒有看見的美麗景象。

心思細想:會飛的河流

  一條河流從高山上流下來,經過了很多個深谷與森林,最後來到了一片沙漠。它想:「我已經越過了重重的障礙,這次應該也可以越過沙漠吧!」

   當它正越過沙漠的時候,它發現河水漸漸的消失在泥沙裡面,它一次又一次的希望衝過去,但總是徒勞無功,於是它灰心了,頹喪地自言自語。「也許這就是我的命運了,我無法像我的前輩,去到那個浩瀚的大海了。」

   這時候,耳邊響起了一陣低沉的聲音,「如果風可以跨越沙漠,那麼河流為甚麼不可以?」原來是沙漠對它說話。

   河流很委屈的回答說:「風可以飛過沙漠,是因為它可以飛,可是我卻不能。」

   「那是因為你認為自己永遠是河流的樣子,所以你才認為無法跨越沙漠。只要你讓風帶著你,你就可以穿越沙漠,到你的目的地-大海。你放棄河流的樣子,讓太陽把你蒸發到風中吧!」沙漠用它低沉的聲音對河流說。

   河流從不知道有這樣的可能。「放棄河流的樣子,然後蒸發到風中?不!不可能的!」河流無法接受這樣的改變,畢竟它也從未有這樣的經驗,叫它放棄自己的樣子和特質,那麼是不等於是自我毀滅了嗎?它抗拒地質問:「我怎麼知道這是可能的?」河流這麼問。

   「風可以把蒸發了的水包含在它之中,然後飄過沙漠,到了適當的地點,它就把這些水釋放出來,於是就變成了雨水。然後這些雨水又會形成河流,繼續向前進。」沙漠很有耐心地回答。

  「那我還是原來的河流嗎?」河流憂心地問。

  「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沙漠回答。「不管你是一條河流或是看不見的水蒸氣,你內在的本質從來沒有改變。但你從水蒸氣再還原為雨水,又再成為河流,你就不再是原來的河流了。而你本來也是這樣形成的。你堅持不肯改變,是因為你從來不知道自己內在的本質。」

  這時河流隱隱約約地想起,自己在成為河流之前,似乎也是由風帶著自己,飛到某個高山的半腰,然後變成雨水落下,才成為今日的自己。於是河流終於鼓起勇氣,投入風的翅膀,讓它帶著自己穿越沙漠。

心思細想:只做有希望的事情

  1871年的春天,一位醫學生正在為自己期末考試的成績擔憂。但在偶然之間,書上的一句話改變了他的一生,使這個原來只會擔心將來的生活,歎息命運的年輕醫學生,成為了一位有名氣的醫學家。他不但被聘為牛津大學醫學院的欽定講座教授和冊封為爵士,甚至創建了約翰.霍普金斯學院 。

  他就是威廉.奧斯勒爵士,而他所看到的那句話是由湯馮士.卡萊里所寫的:「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不是期望模糊的未來,而是重視清楚的現在。 」

  1913年,在一個鬱金香盛開的溫暖春夜,耶魯大學請了威廉.奧斯勒爵士到來演講。當時已經耆耆老已的威廉爵士告訴學生們,在很多人眼裡,他是曾經當過大學教授,寫過暢銷書,建立過醫學院,因此他應該是擁有一個特殊的頭腦。可是知道他的人卻不會這樣認為,因為他和所有的普通人其實都是一樣。

  他又說:在很久以前,曾經有一個人對前來聽他教訓的人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話:「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這句話收錄在聖經馬太福音第6章34節,說這話的人就是耶穌。或許大多數人會覺得耶穌這句話很難實行,因為大家都認為,為了保障明天的生活,家庭和事業,一切都必須做好準備。

  威廉爵士繼續說:我們有必要為明天製定計劃,但完全沒有必要去擔心。我認識的一位著名美軍海軍指揮官,他曾經說:「在戰爭中,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提供最好的武器裝備,選擇最合適的作戰計劃,僅此而已。」這位將軍又說:「如果一艘軍艦被擊沉,我們不會去做無謂的挽救和悔恨,我們的時間只會用來做還有希望的事情。 」

  積極的思考和態度,會帶我們走向明天;消極的觀念,只能讓我們一直留在沮喪的昨天。但一個不幸的現實,就是在我們的醫院裡,有越來越多的病床被憂慮的、抑鬱的病人佔據著,這些病人大多數是因為不堪忍受生活的重負而精神崩潰的。如果我們接受耶穌的教訓,「不要為明天憂慮」,任何的難處也不要延後到明天,我們就有能力活好今天了。

  這是一位成功的學者,在最著名的學府,對最聰明和最有希望的年輕人的老生常談,也是智者之言。

心思細想:幸福的鑰匙

  有一位父親創下了一份豐厚的家業,當他到了人生暮年,要考慮日後的安排。他有兩個兒子,一樣的聰明,一樣的有學問和能幹。按人情常理,只要把財產一分為二,兩個兒子各得一半就解決了。但是他把兩個兒子叫到面前,然後拿出一條鑰匙,凝重的對兩個兒子說:「我一生所有的財富,都鎖在這把鑰匙能打開的箱子裡。可是我只會把這把鑰匙給你們兄弟二人中的一人。」

  兄弟倆驚訝地看著父親,幾乎異口同聲地問道:「為甚麼?」父親停了一下就繼續說道:「現在,我讓你們自己選擇。接受這鑰匙的人,必須承擔起家族的責任,按照我的意願和方式經營和管理這些財富。但沒有接受這鑰匙的人,不必承擔任何責任,他的生命完全屬於他,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方式,或賺取財富,或享受他的生命,或追求他的理想。」

  兄弟二人聽完父親的話,心裡開始思想。接過這把鑰匙,可以保證一生沒有苦難,沒有風險,但也因此而要束縛。雖然箱子裡的財富不少,但畢竟是有限的,而且外面的世界精彩,可能有更多機會;但亦充滿變數,凶吉難料,萬一……

  父親猜出兄弟倆的心思,就對他們說:「不錯,每一種選擇都會有快樂,也有痛苦;有利,也有弊;有得,也有失;這就是我們人生,我們不可能只有快樂,沒有痛苦;只有利,沒有弊;只有得,沒有失。每個人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想要的是甚麼?」

  兄弟二人終於明白父親的心意。弟弟說:「哥哥,如果你願意的話,請你要了這把鑰匙。但是你必須答應,要好好管理父親的產業和照顧家族的每一個人。如果你答應的話,我就可以放心去闖蕩了。」這樣的結果與父親先前所預料的不謀而合,因為最了解兒子莫過於看著他們長大的父親。

  歲月如流,兄弟二人的經歷、境遇截然不同。哥哥雖然生活舒適安逸,但是並沒有放縱,他把父親的家業管理得井井有條,生意甚至更加壯大,而他的性格更越來越溫文儒雅,到了暮年,與父親更是越來越相似。弟弟離家後,一直追求自己的理想,幾起幾落,受了不少磨練,但亦練得堅毅睿智。經歷過人生的起伏跌宕,他也創下了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這個時候兄弟二人都深深的感激父親,因為他留下的,並不只是一條財富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