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出發:活出護理工作的意義

  當年大學聯招選科時,自己也沒有甚麼特別喜好的科目,只希望將來的工作性質能夠「對人」,而護理正是其中的選擇。不過記得自己入讀初期,總不敢表示學護的身分,因為覺得這是女孩子的科目。及至後來在護士團契與弟兄姊妹一同分享實習時的艱辛與快樂,並親眼看見的故事等,才發覺原來自己當護士實在沒有甚麼羞愧。畢業後每天在內科病房的工作也是極繁忙,還要努力適應由學生轉為職員,在角色和工作上很大的轉變,基本上每天的目標就只是完成所有任務(tasks)罷了。

  直至有一次足球賽中我弄斷了手骨,於是有為期兩個多月的有薪病假。最初百無聊賴,在家「煲劇打機」個多星期感覺真的很「爽」。但之後心裡感到需要善用這段休息的日子,重新整理一下自己對生命和護理工作的意義與使命。康復之後我重返職場,其後有機會轉到骨科工作四年多。我每天也求主讓自己能在工作中活出忠心和愛心,許多時候自自然然地邊工作邊哼著詩歌,更會帶著笑容和耐心服侍病者,也藉著不同的機會,如洗傷口、量血壓等關心病友。遇到一些身體和心靈都受著重壓的病人,我更會多加安慰並為他們禱告,盼望他們都能經歷從上帝而來真正的平安、恩典和喜樂。

  照顧病者的過程中常常會使我對護士的角色有更深刻的體會。最近一位病人受慢性肺阻纏擾了好一段時間,而且嚴重得需要深切治療和呼吸機輔助,在成功拔喉後仍需用雙相型陽壓呼吸器(BIPAP),整天帶著面罩和不停的咳嗽,可想而知日子也相當不容易。曾在接更的短短十多分鐘已被他再三打斷,也是因為吐痰和面罩鬆了等等的需要……。我聞說他不止一次對醫護人員十分不禮貌,稍一不順意便粗口橫飛。但那一刻我沒有抱怨為何要面對這個「棘手」的病人,反而第一時間祈求天父給我夠用的耐性。經過兩天的照顧,他不但沒有向我破口大罵,反而拍著我的肩膀說:「唔好意思。」我也嘗試表示自己理解他的處境。

  後來我有機會瞭解這病人的過去,發現原來他曾經擁有很多,可是生意失敗讓他一無所有。我鼓勵他重頭再來,他說已經沒有可能。我跟他分享:「有錢也換不了健康,但你現在擁有的是家人的同行和愛,相比擁有再多的金錢,來得寶貴;重頭來過,是指重新去看和面對自己的處境。」自此之後我為他所做的護理,那管只是最基本的,他都多次豎起姆指回應,又在家人面前表示對我的欣賞。

  這個經驗給我有很大的提醒,護理並不止於「任務」 (task),而是要去接觸、尊重和祝福生命,並且透過護理的過程讓病人感受得到!就如南丁格爾所說: 「工作不會使人的生命有意義,是人的生命使工作有意義。」願天父加力,讓我也能活出護理工作的意義。

關心健康:五臟六腑—脾

  脾位於上腹、主要有轉化和輸送飲食精華及統管血液的功能,是營養物質的供應站,好比糧食倉庫的管理員,故稱為「倉廩之官」。人出生之後,主要有賴脾胃功能的健全,以保證生長、發育的需要,而其中更為重要的是脾,故有「脾為後天之本」之說。脾的功能有二,一主運化,二主統血。脾和外在組織器官最有密切關係的是「在體為肉」、「開竅於口」、「其榮在唇」。

  運化,就是運輸、轉化,脾主運化的作用,包括運化營養物質和水液兩方面。飲食物經胃初步消化,由脾再進一步消化,吸收其營養物質,轉輸到心肺,通過經絡運送到全身。其水液部份,亦由脾吸收,轉輸,在肺腎臟器的協作下,以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因此,當脾的運化功能正常時,消化吸收代謝良好,則氣血旺盛,精力充沛,抗病力強。反之,脾運化能力不足,則消化吸收功能減弱,可出現食欲不振、腹脹、腹瀉、倦怠,消瘦等症;若影響到水液運化障礙,可出現水濕停滯,引起肌膚水腫或泄瀉等症。

  脾統血,是指脾有統攝血液,使其循行於經脈內不致溢出的功能。具體來說,脾能儲藏營養物質,並使之轉化為血液;脾能通過供應營養物以增進臟器的功能,使生血作用增強,脾氣運作正常,則可維持血液的正常運行而不致外流。如果脾氣虛弱,生化血液的功能就會降低而致貧血。若脾失去統攝能力,則血離經脈,出現各種出血病症,如月經過多、皮下紫斑等症。

  肌肉、四肢所需的營養,都靠脾運化營養物質來供應。營養充足,則肌肉豐滿,四肢發達、輕健有力;若營養障礙,則肌肉消瘦,四肢痿軟,倦怠無力,故「脾主肌肉」之稱。

  「脾開竅於口」,指人的口味,食欲與脾有密切關係。脾的運化功能協調,則食能知味、食欲旺盛;若運化失健,則口淡乏味、口膩、口甜。

  口唇也是肌肉的部分,故口唇也能反映脾運的強弱,如脾氣健運則氣血充足,口唇紅潤有光澤,脾不健運則氣血不足,口唇可見淡白無華,故中醫有「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之說。

  根據以上所述,脾的生理功能,相當於現代醫學消化系統的大部分功能,並與水液代謝和造血(血液、循環)系統等功能有關。

關心健康:口腔護理須知

  人的一生只有兩副牙齒,分別是乳齒和恆齒。牙齒的功用除了咀嚼食物,幫助發音,也有美觀和保持臉部輪廓的作用。既然牙齒是那麼重要,我們要如何好好護理它呢?

1. 口腔衞生

1.1刷牙

  雖然每人都會早晚刷牙,但正確的刷牙方法才能有效地清除牙齒表面的牙菌膜。

牙刷與牙齦邊緣成45度角

  牙刷應與牙齦邊緣約成45度角,一邊刷牙一邊按摩牙齦。這是因為牙菌膜會積聚在牙齦邊緣。假若長時間沒有清潔牙齦邊緣,牙菌膜會慢慢鈣化成牙石,引致牙齦炎。常見的例子是刷牙時流牙血。

有次序刷牙

  刷牙要依照一定的次序才能確保清潔所有的牙面。例如,先刷上排牙齒的外側面,內側面及咀嚼面,然後才刷下排牙齒的外側面,內側面及咀嚼面。一般而言,刷牙所需的時間大約兩分鐘。刷牙時切勿太用力,否則,會損耗牙根的象牙質及引致敏感牙齒。

牙膏

  牙膏含有1000-1400ppm氟化物,可以鞏固牙齒的琺瑯質,預防蛀牙。至於牙膏的份量只需一顆青豆大小就已足夠。

1.2牙線和牙縫刷

刷牙前,可用牙線和牙縫刷清除牙齒縫隙中的食物殘渣。這樣,牙膏更易滲入牙齒縫隙當中。

1.3 活動牙托(假牙)護理

假若配戴假牙,也需用牙刷清潔它,但不需用牙膏避免磨蝕。此外,也可定期使用市面上的洗牙片,達到清潔和去漬功能。切勿佩戴牙托睡覺,除了避免真菌滋生在口腔黏膜與牙托之間,也讓口腔黏膜休息。

2. 定期檢查

  每年至少一至兩次定期到牙醫檢查牙齒和洗牙。很多人認為早晚正確刷牙和用牙線,就不用洗牙。甚或有些人還錯誤地擔心洗牙會影響琺瑯質。事實卻是我們的牙齒有些位置是不容易清潔,這些牙菌膜會慢慢鈣化成牙石,只有洗牙才能清除。另外,洗牙是不會影響琺瑯質的。

  定期檢查牙齒是很重要的。因為早期的蛀牙是沒有癥狀。當蛀牙影響到象牙質,才會對冷、熱、甜、酸等有酸痛麻痺的感覺。故此定期檢查可以盡早處理牙患,避免惡化。

  即使有些長者已沒有牙齒,只是配戴全副牙托,也需定期到牙醫檢查口腔黏膜有否出現病變。另外,也需檢查牙托是否合適或需調校。

3.飲食習慣

  食物中的糖分會被細菌轉成酸素,唾液有中和酸素的作用。如果時常吃甜的東西,牙齒表面的礦物質會被酸素長期侵蝕,形成蛀牙。因此,我們要有均衡飲食,避免少吃多餐和減少吃糖分高的食物。

  總括來說,只要我們養成良好口腔衞生的習慣,定期檢查牙齒、洗牙和注意飲食,我們便能擁有一副健康的牙齒,成為人生的良伴。

從心出發:以使命和愛去服侍

  當護士是我從小的志願,記得我小時候曾因患了急性腎炎而入住了醫院一段時間。記憶中護士姐姐好好人,她們對我很好,又用心去照顧我使我康復。到了中學時期生物科的老師再次提醒我修讀這科的其中一個出路是可以選擇做護士。於是我便考入護士學校並成為了一名註冊護士,工作至今已經超過二十年了!感恩我對這份工作的熱誠從無減退,因為這份工作幫助別人也同時幫助自己!

  雖然我在護理生涯中接觸過不少人的生與死,但自己仍未感到麻木,全因學護時得到老師的悉心教導,而且在學護期間認識並相信了主耶穌!最記得老師的一句金句:「將心比己」。直至現在當我敎導護生及新同事時,我同樣會請她們記著,若能做在自己身上的,才可以做在病人身上。而信仰就讓我有更多的愛和喜樂去面對一切難處,並學習如何體恤別人或家人的感受,尤其面對生死的時刻。

  記得在病房實習時,病人都常聽到我的笑聲,而且也被我的喜樂所感染。難能可貴的是能夠認識到很多不同背景的病人,有好幾位更與我成為好朋友,至今仍有聯繫。其中一位三十多歲的病人,因脊椎受結核感染而導致終身癱瘓。當年入院是因為底骨有壓瘡形成缺損,需要入院清洗傷口。之後幾年我們仍然保持聯絡,早兩年前他的底骨又再次出現傷口,因為家人不在港,我也曾去家訪幫他洗傷口。直至去年收到他媽媽的消息,得知他因傷口的問題再度入院並且離世了。我知道後心裡都很難過,幸好仍然可以出席他的喪禮,並給她母親一點支持及關心!

  實在要感謝在我生命中曾相遇過的每位病人及家屬, 還有我的生命導師們,包括護士學校老師、師姐、護士同學和醫院的同事!當然還有天父,是祂賜給我力量和愛心,並活出信仰的見證,能夠在工作上體恤病人的需要又盡心服侍!

  2009年我認識了一位骨科醫生,因而有機會參與國內的醫療服侍。若假期許可我每年都會去到鄭州河南的安陽市,一起參與為骨科的兒童做手術。 醫療隊的成員有來自私家及政府醫院的醫護團隊,有骨科醫生、麻醉醫生、病室及手術室護士、手術室助理、物理治療師、痛症科護士、X光技師及後勤的總務等等,大家抱著同一個信念和目標,就是要為病人提供適切的醫療服務並與他們分享主耶穌的愛!每次的服侍都讓我深深體會到大家都是無分彼此,各就各位,為的是要讓病人得到醫治。服侍的經驗讓我更明白聖經所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 (羅馬書8:28)

  而更深刻的體會是原來自己微少的付出,包括金錢、時間和專業,就能換來一個人甚至一個家族的重生!病童因著手術的幫助,能從以往用手來行路的姿勢變成可以直立並抬起頭來用雙腳行路,而整個家庭的生活也因此而得到改善。這份滿足和喜樂是難以用筆墨來形容,也成為我繼續努力照顧病人的動力!

  再次感謝神,讓我投身護理行業,不但用護理的專業去幫助別人,更能從別人身上學習更多生命的功課。盼望在前線服侍的醫護同道,我們都繼續持守著使命和愛心去服侍每個在病患中的人,使他們都能夠得到最用心最適切的護理!

關心健康:五臟六腑—肝

  肝位於脇部,具有剛強、耐疲勞、謀對策等的特性,故有「將軍之官」之稱。它的主要功能有二:一主疏泄、二主藏血。它和外在組織器官最有密切關係的是「在體為筋」、「其華在爪」,「開竅於目」。

  所謂「疏泄」,即是疏通、宣泄、暢達的意思。肝主疏泄,一是指肝有調暢氣機的作用(氣機是指氣的運行),幫助脾胃消化正常。如果肝失去疏泄功能,氣的運行不暢順,就會出現胃痛、噯氣、惡心、嘔吐或兩脇脹滿的症狀。

  二是指肝有調節情志的作用,情志是人的一種情感活動,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如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氣血運行暢順,則心情舒暢,情緒穩定。但是,當肝失去疏泄功能,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出現抑鬱或亢奮兩種情況。肝氣抑鬱表現有胸脇脹滯、鬱悶不樂、多疑善慮,善太息;肝氣亢奮則見急躁易怒、失眠多夢,面赤、頭脹,甚或發狂等。

  三是肝有疏泄膽汁分泌,幫助消化的作用,若肝失疏泄,就會影響膽汁的排泄,出現脇肋脹痛、黃疸、口苦等症。

  所謂「藏血」,是指肝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的功能。當人體活動時,肝臟把貯藏的血液供給各組織器官;當靜臥休息時,多餘的血液又歸藏於肝。

  肝藏血功能正常,則面色紅潤、精神旺盛,各組織器官活動正常;若肝藏血功能異常,出現肝血不足,表現有面色無華、視物不清,甚則夜盲、肢體麻木、筋肉拘攣等;另一類的肝不藏血,表現為出血性病症,如吐血、衄血,月經過多。

  筋的屈伸動作,支配全身肌肉關節,是要靠肝血滋養,故有「肝主筋」之說。若肝血不足不能養筋,就會出現筋脈痿軟,不耐勞動,肢體麻木,關節屈伸不利。若熱耗肝陰,表現有筋脈拘急、抽搐,甚或角弓反張、牙關緊閉等。

  而爪與筋又有密切的關係,有謂「爪為筋之餘」,爪甲亦依賴肝血的滋養。若肝血充足,爪甲紅潤堅靱;肝血不足,爪甲淡白無華,脆軟而薄,變形乾裂。所以,從爪甲的堅脆厚薄和色澤榮枯,也可以測知肝臟功能的盛衰。

  肝與眼也有著密切聯繫,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肝血充足、視物清晰、目光有神、能辨五色;若肝陰不足,則兩目乾澀,視物模糊;若肝火上升則目赤腫痛等。

  根據以上所述,肝的生理功能,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血液循環、神經、消化、運動等系統,以及視覺器官的部分功能。

關心健康:營養解「籤」

  營養標籤法例已實施多年,大家對這方面的了解有多少?營養標籤是指有系統地在食品包裝上以列表或直線形式表示食物營養值的方法。現時香港法例要求業界列出能量及七種指定標示營養素(“1+7” )(即蛋白質、總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碳水化合物、糖及鈉)供消費者參考。

  閱讀營養標籤能讓我們在購買前了解及比較不同食物的營養成份,從而作出較健康的選擇。營養素單位有幾種,常用的有克(g)、毫克(mg)或微克(µg);能量/熱量(即卡路里)則普遍用千卡(kcal)作單位。若你看見能量用千焦耳(kj)作單位,便需將數值除4.2,因一千卡等於4.2千焦耳。

如何解讀營養標籤?

一. 留意營養標籤上使用的食物參考量

  標籤上的食物參考量可以用每100克/100毫升或每份標示。固體食物通常用克,而液體食物則通常用每毫升。每份食用的份量是每次建議食量,是由製造商釐定。

二. 一併閱讀能量、營養素含量和營養素含量聲稱以找出自己所需的食物

  營養素含量聲稱是與食物的營養素含量有關。這些聲稱說明食物中某種營養素的含量水平,例如 “高鈣”、“低糖” 等。大體而言,營養素含量聲稱共有五類,分別為“不含”聲稱、“很低”聲稱、“低”聲稱、“來源”聲稱和“高” 聲稱。不同人士可針對自己的健康情況去尋找及比較一些同類但不同牌子的食品。以下用四個例子說明要特別留意的營養素及其建議聲稱含量。

1) 要控制體重(怕肥)人士

需留意之營養素:熱量、脂肪、糖

貼士:控制熱量攝取是減少身體脂肪的重要條件。建議每份小食(正餐之間)能量為<100kcal,總脂肪<3克及糖<5克。若有列出纖維量,就越高越好,如每份>6克。

營養素聲稱 規定
低熱量 100克固體 ≤ 40千卡
低脂肪 100克固體 ≤3克
低糖 100克固/液體 ≤5克
高膳食纖維 100克固體 ≥6克
高膳食纖維 100克液體 ≥3克

2) 要改善高膽固醇人士

需留意之營養素:總脂肪、 飽和脂肪、 反式脂肪

貼士:以每天熱量需要為2000卡路里,建議每天總脂肪攝取量約65克,飽和脂肪是<12克,反式脂肪<2克。

營養素聲稱 規定
低脂肪 100克固體 ≤3克
低脂肪 100克液體 ≤1.5克
低飽和脂肪 100克固體 ≤1.5克 (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
低飽和脂肪 100克液體 ≤0.75克 (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

3) 要改善高血壓人士

需留意之營養素:鈉(即鹽)

貼士: 建議每天鈉質攝取量為2400毫克。所謂低鈉,即每100克固/液體為 <120毫克。

4) 要改善高血糖人士

需留意之營養素:碳水化合物、 糖、膳食纖維

貼士: 所謂低糖食物,即每份食物含糖份<5克。對有血糖高的人士,每份小食(正餐之間)碳水化合物量為10-20克,因膳食纖維屬碳水化合物食物,但因不被腸胃消化,所以在計算可獲得的碳水化合物之前,應減去膳食纖維量。

營養素聲稱 規定
低糖 100克固/液體 ≤5克
不含糖 100克固/液體 ≤0.5克

關心健康:五臟六腑—心

  中醫學所講的五臟六腑,是體內的主要器官。五臟是指心、肝、脾、肺、腎;六腑是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五臟有貯藏精氣的功能,六腑有腐熟水谷、分別清濁、傳送糟粕的功能。臟腑與組織器官,通過經絡的聯繫,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六腑的功能概念,有的與西醫基本相同,有的則差別很大,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用西醫的臟器概念來套用在中醫學裡應用。

  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在臟腑中起主導的作用,對各臟腑進行統一的協調,故有「君主之官」之稱。心的功能有二:一主血脈,二主神明。心和外在組織器官最有密切關係的是「在體為脈」、「其華在面」、「開竅於舌」。

  中醫學認為血液在脈管裡,是靠心氣的推動而供應全身的需要。心氣的強弱,直接影響血的運行,如心氣強,血脈充盈,脈搏緩和有力,面色紅潤光澤;心氣弱,血脈空虛或循環不,脈搏變得細弱無力或節律不整,面色蒼白無華或青紫無光澤。故有心「主血脈」、「在體為脈」、「其華在面」之說。

  所謂心主神明,是指心主管一切精神意識,思想活動,具有相當於大腦的某些生理功能。我們常用的術語,如「心情舒暢」、「心慌意亂」、「專心一致」等等,所指的心也是代表精神活動和思想意識而言。故有「心藏神」之說。如心神功能正常,則意識清楚,精力充沛;若心神發生障礙,輕者有失眠、多夢、健忘、心神不寧等症,重則可見譫言妄語、神志昏迷等症,甚至危及生命。故《內經》一書提出「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所謂「大主」,是主宰的意思。

  從舌質上的變化,亦可反應出心臟的機能活動。如心火過旺,則舌尖紅赤或口舌生瘡;痰迷心竅時,可見舌強不語。故又有「心開竅於舌」、「舌為心之苗」之說。

  中醫認為心與汗有密切關係,有「汗為心液」之說。如果病人因服藥而發汗過度,或因其他原因而致汗出過多,均可以損害心臟機能,甚至出現「大汗亡陽」的危重現象。

  另有一臟名叫「心包絡」,為心的外包膜,有護心的作用,其病理變化大致與心相似,故歸屬於心,所以習慣上只稱為五臟。心包絡與心一樣有神志活動。中醫認為如果疾病侵犯心臟時,心包會代替心受病而出現神智失常的症狀。由此看出,不論中醫或西醫均認為心包有保護及滋養心的作用,不同的是,中醫還認為心包有代心受病的功能。

  根據以上所述,心的生理功能,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循環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中大腦的部分功能。

關心健康:藥要用得其法

當病人在藥房領取藥物時,他們都經常有這些提問:我是否只可用清水送服藥物?這種藥物是否需要飽肚服?我應該在甚麼時間服藥?我可否將藥物存放在雪櫃內?我是否需要完成整個抗生素療程?以下的資料可作參考。

服藥的方法:

  1. 建議用清水服藥,其他飲品如茶或咖啡會有可能影響藥物的吸收。
  2. 如藥物標籤沒有特別指示,一般都應該空腹服藥(即餐前1小時或餐後2小時)。空腹會幫助身體吸收藥物,使藥物發揮最佳成效。
  3. 但在某些情況下,藥物必須與食物同服,例如亞士匹靈,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因為這些藥物的副作用會引致腸胃不適,例如噁心、嘔吐等。餐後才服可以減少副作用。

服藥的時間:

  1. 留心藥物標籤所指示的服藥次數和劑量。如果藥物只規定每天服一次而沒有特別指示,可以在一天的任何時間內服用,最重要是養成每天同一時間服用藥物。
  2. 培養日常服藥的習慣,並要找出有助提醒自己吃藥的方法。例如每天服一次的藥物,可考慮早上梳洗完畢後即時服食;而每天服三次的藥物,可考慮跟早、午、晚餐的時間服用,這樣就能避免遺漏。

藥物存放方法:

  1. 根據藥物標籤或藥廠的指示存放藥物,可以保持藥物的最佳效用。藥廠的指示一般註明於包裝盒上或內裡的說明書。一般的藥物需要存放於陰涼及乾爽的地方,避免日曬和潮濕的環境。如胰島素必須存放在攝氏2-8度內(冷藏)。
  2. 許多人都以為將藥物存放在雪櫃內,可保持藥物的效用;但其實雪櫃內的濕度高,容易令藥物潮濕,從而影響藥物的穩定性,使藥物質素變差或減退效能。所以,如藥物標籤沒有特別指示,不應將藥物存放在雪櫃內。
  3. 緊記將藥物儲存在原有的包裝盒內及放置在兒童觸摸不到的地方。

服用抗生素的方法:

  已經有很多學術研究證明,服用抗生素必須完成整個療程,才可徹底殺滅病菌,治療疾病。如果服用處方抗生素一段日子後,病者覺得病情已受控制,甚或痊癒,便不再依循醫生指示完成整個療程,自行停止服用已處方的抗生素,這樣有少數的致病菌很可能還活著,並有機會變異和增長,從而產生抗藥性;導致日後醫生再處方同樣的抗生素治療這類病菌,效果不理想,甚或需要處方其他種類的抗生素去克制病菌,影響深遠。

~ 溫馨提示~

  • 如果有藥物過敏,病患者應通知醫生,讓醫生記錄在您的個人資料內。
  • 除有註明「需要時服用」等指引外,不要自行停止服食藥物或自行調整藥物劑量。
  • 即使症狀相似,不要拿別人的藥物服用,或將自己的藥物給別人服用。
  • 保留藥袋上的標籤,方便核對服藥的次數和劑量。
  • 每次從藥房取得藥物後,應檢查標籤資料上的劑量是否有所改變。

如果您不確定何時或如何服用你的藥物,必須立即向藥劑師或醫生查詢。

關心健康:秋冬果品

  秋冬季有很多美味的果品,屈指一數,就有香氣撩人的柚子、清甜爽口的雪梨、色紅似火的柿子、形狀奇特的楊桃、外貌如八字鬚的菱角等。這些鮮果除了好吃,也各具獨特的藥用價值,且來介紹一下。

  柚子渾身是寶,每一個部分都具藥用價值。其果肉味甘、酸、性寒,能健脾、止咳、解酒。柚皮味辛、苦、甘、性溫,能化痰、止咳、理氣、止痛。其核味苦、性溫,能治疝痛。如果因吃得過飽而消化不良,可每天三次,每次吃柚肉二両。若喝酒過多或酒後口臭,亦可慢慢嚼食柚肉,有解酒作用。至於柚葉,被認為有辟邪解穢的作用,這可能與其含有揮發油有關。吃柚子果肉時需注意體質,若脾胃虛寒、泄瀉者忌服。

  梨稱為百果之宗,味甘甜,性微寒,具有生津潤肺、清熱化痰的作用。《本草通玄》記載:「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還有解瘡毒和酒毒的作用。失音者,洗淨雪梨兩個絞汁含嚥即可。肺熱咳嗽、身熱煩渴,早晚各服梨汁一杯。小便不暢、澀痛者,可把乾梨皮二両以水煎飲,每天飲服三次。因梨性寒,患有胃寒、腹瀉的人不宜食用。

  柿子色澤鮮豔、果味清甜。據《本草綱目》記載,柿子味甘、性寒,有清熱除煩、生津止渴、潤肺化痰、澀腸治痢、健脾、止血,以及治療因肺熱而引起的咳嗽等功用。
柿餅性味甘、平,能和胃腸、止痔血,飯後吃蒸熟的柿餅一個,有止痔血作用。柿子加工成柿餅後,外面會附有一層特別的白色粉末結晶,叫柿霜。柿霜性味甘、涼,能清熱潤燥,治咳嗽、喉痛、口瘡、口角炎等。可用柿霜一錢以溫開水化服,一日三次。柿蒂的藥用價值也不少。治呃逆,可用柿蒂三錢,水煎服。柿子和螃蟹同屬寒性食物,不宜同吃,因吃後易引起腹瀉。至於中氣虛寒、外感風寒的人,最好不要吃柿子。

  楊桃的形狀在果品中確實獨具一格。楊桃性味甘、酸、平。有清熱生津、利尿解毒之功。患有風熱咳嗽、牙痛、口瘡時,吃上幾片楊桃可收到良好療效。《嶺南雜記》中說,楊桃還能解肉食之毒,又能解嵐瘴。生癤長瘡時,採幾片楊桃葉搗爛敷在患處,有止痛、拔膿、生肌功效。由於楊桃性寒,脾胃虛寒或腎虛者宜少吃,多吃則易泄瀉傷腎。

  菱角的果實可生食或煮熟食,其嫩莖還可作蔬菜炒食,用菱角加工成的菱粉亦可作食品輔料,營養豐富。中醫認為菱性味甘、涼,生食可清暑解熱、除煩止渴,熟食可益氣健脾。據現代研究,菱角果肉還有抗癌的作用。

關心健康:退化性膝關節炎

  你有膝關節痛嗎?膝關節痛可以在任何年齡出現,但假如你的年齡已在40歲以上,同時膝關節出現以下情況:疼痛、發熱、腫脹、僵硬、活動範圍受限制、變形及發出“吱吱”的摩擦聲等,你就必須多加留意,因為上述的都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主要徵狀。

  「退化性膝關節炎」是一種退化性疾病,成因主要是長期勞損或創傷引致。

  引起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因素包括:

  1. 自然退化:經過長年累月的活動及受力,使膝關節的軟骨退化,加上隨著年歲增長,新陳代謝減慢而導致痊愈能力減弱,形成了慢性發炎。
  2. 負荷過重:身體過重、長期攜帶或搬運重物也會令膝關節的退化加劇。
  3. 創傷:創傷後的膝關節也會較容易出現退化性膝關節炎。
  4. 不正確姿勢及活動:長期蹲下、長期上落樓梯或行斜路、長期過劇跳躍或跑步,都會加快膝關節的退化。
膝關節的護理:

  膝關節退化是不能還原的,正確的自我護理可減少復發及情況加劇的機會。大家可以參考以下護理方法:

  1. 小心控制體重,減少膝關節的負荷。
  2. 保持正確姿勢,避免下蹲、坐矮椅、穿高跟鞋,同時站立時雙腳應平放地面,不要作「反出」或「反入」的動作,以免膝關節受力不均。
  3. 建立良好的生活及工作習慣,避免坐或站立太久,要減少行樓梯、斜路及走不平坦的路。工作時也避免蹲下或跪下。做運動時,也應該避免做蹲下站立及在半蹲姿勢作膝部旋轉動作。
  4. 膝關節炎急性復發時,要暫時停止令膝痛增加的活動,適當使用冰敷或暖敷(須依照物理治療師的指示),有需要時也可適當使用護膝或彈性繃帶來幫助控制腫脹;但若情況持續或加劇,應立即找醫生診治。
  5. 當膝關節的情況轉好,我們可以適當鍛練股四頭肌,同時也可加入一些股四頭肌和後腿的伸展動作。

  只要做好適當的護理及運動,膝部的問題大多可改善過來,希望大家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善用上述的護理小錦囊。

參考資料:www.ha.org.hk>haho>he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