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中藥歸經

  中藥的特性,概括起來有四氣五味、歸經(作用部位)、升降浮沉(作用趨向)等,每個方面互有關聯,統稱為藥物的性能。

  「歸經」就是藥物對人體某些經絡臟腑,具有特殊選擇性作用,而對其他經絡臟腑的作用較少,或沒有作用,也就是說明藥物治病,均有一定的適應範圍。

  「歸經」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人體有十二條經脈,能溝通上、下、表、裡,如果體表有病,可以通過經絡而影響到臟腑。反之,臟腑有病,亦可以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

  不同臟腑經絡的病變,所產生的症狀是各有不同的。如心有病變時,常出現心悸、心慌、失眠等症狀;肺有病變時,常出現咳嗽、氣喘等症狀。酸棗仁、茯神能安神定心治失眠心悸,說明它們能歸入心經;貝母、杏仁能鎮咳定喘,說明它們能歸入肺經等。由上可知,歸經的依據,是以藥物的功效、主治為主的,能治療某一經絡臟腑病變的,就歸入某經。

  但很多藥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因此,一藥歸二經的情況也很常見。如黨參歸肺脾二經,因黨參有補肺氣與補脾氣的作用等。疾病的性質有寒熱虛實等分別,用藥也必須有溫(治寒證)、清(治熱證)、補(治虛證)、瀉(治實證)等區分。但是,發病的臟腑經絡又是不一致的。如熱性病證,又有肺熱、胃熱、心火、肝火等不同;在用藥治療時,雖然要根據「療熱以寒藥」的原則,選用性質寒涼的藥物,然而還應該考慮臟腑經絡的差異。如葦莖可清肺熱、蓮子心可清心火、夏枯草可清肝火,就是由於它們歸經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在具體選用藥物時,如果只掌握藥物的歸經,而忽略了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等性能,也是容易出問題的。故治療時,必須重視藥物的性味、功能及歸經的運用。如肺經咳嗽,雖然黃芩、百合、乾薑、葶藶子等藥物都歸肺經,但使用時則需有所選擇:如清肺熱用黃芩、溫肺寒用乾薑、補肺虛用百合、瀉肺實用葶藶子等。此外,因經絡臟腑病變可互相影響,故在治療時,常不能單純地使用某一經的藥物,如肺病而有脾虛的,每輔以補脾的藥物,使肺有所養,中醫稱這種治法為「培土生金」法。

關心健康:食嘢都可以降膽固醇?

  膽固醇是血脂的一種,七成由肝臟製造,三成可從食物中吸收。膽固醇有好壞之分,其中容易積聚於血管內壁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稱為「壞」膽固醇;而幫助收集和運送血液內壞膽固醇回肝臟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則稱為「好」膽固醇。因此,我們要降低的是「壞」膽固醇,而非「好」膽固醇。

  動物脂肪是令壞膽固醇上升的元兇之一,因其飽和脂肪量甚高。高飽和脂肪食物包括雞皮、豬手、排骨、牛腩、即食麵、椰汁咖哩、豬骨湯及全脂奶類食品等。另一樣在飲食中要提防的是反式脂肪,它不單會令壞膽固醇上升,更會降低好膽固醇,所以反式脂肪是眾多脂肪中最差的。高反式脂肪食物包括油炸食物、丹麥酥、雞批和曲奇餅等。因此,如想降低壞膽固醇,除了減少進食一些高膽固醇食物如蛋黃(每星期不進食多於兩隻)、內臟、墨魚、魷魚、魚頭等之外,也應同時減少攝取動物脂肪及反式脂肪。

  接著和大家介紹有效抗高膽固醇的功能食物。所謂功能食物,即食物中含生物活性化合物,有助降低膽固醇。功能食物有五類,包括﹕

1) 蔬菜/菇菌類

功能:所含之纖維素及抗氧化物質能分別降低膽固醇及減低血管內壁被氧化 而造成動脈血管硬化
建議份量:每天兩碗(熟菜/菇)或以上
可選食物包括:菜心、芥蘭、椰菜、番茄、冬菇、木耳、西蘭花

2) 乾豆類

功能:所含之水溶性纖維會與膽汁酸結合然後排出體外,令肝臟需用更多膽固醇製造膽汁酸,從而改善膽固醇值
建議份量:沒有特定建議份量,可每天用1/3碗交換1安士肉類或每星期 進食三次,每次用一碗豆代替一餐的肉/魚
可選食物包括:黑豆、腰豆、利馬豆、海軍豆、雞心豆、黑白斑豆

3) 黃豆食品

功能:深海魚中豐富的奧米加3能下降三酸甘油脂及降低凝血造成的心血                  管堵塞危機

建議份量:每星期最少兩次,每次3安士熟魚肉

可選食物包括:三文魚、吞拿魚、沙甸魚、鯖魚、鱈魚

 

4) 深海魚

功能:深海魚中豐富的奧米加3能下降三酸甘油脂及降低凝血造成的心血管堵塞危機

建議份量:每星期最少兩次,每次三安士熟魚肉

可選食物包括:三文魚、吞拿魚、沙甸魚、鯖魚、鱈魚

5) 植物固醇

功能:植物固醇能減少食物中的膽固醇在身體腸內吸收

建議份量:每日2克

選擇:有添加植物固醇的牛油/乳酪/豆漿、小麥胚芽、花生、紅腰豆、蔬果類

關心健康:四氣五味

  古語有云:「用藥如用兵」。意為用藥治病,猶同派兵打仗一樣,需要掌握全部敵情(辨別病證),和部署作戰計劃(定下治療法則),然後就要調兵遣將(處方用藥)。辨證、立法、處方三個步驟有一定的規律,簡稱「辨證論治」。但是作戰的具體行動,必須依靠藥物這工具,才能完成消滅疾病。

  各種中藥都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在治療上,就是利用藥物的特點,祛除病邪,調整臟腑功能,糾正陰陽偏盛或偏衰的病理現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藥物的特性,概括起來有四氣五味、升降浮沉(作用趨向)、歸經(作用部位)等,每個方面互有關聯,統稱為藥物的性能。使用中藥時,必須掌握藥物的性能,讓我們首先認識藥物的四氣五味。

  四氣,又稱四性,即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其中,溫熱與寒涼屬於兩類不同的性質,而溫與熱、寒與涼,只是程度上的差異,即涼次於寒,溫次於熱。所以,寒涼藥大多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常用來治療熱性病證;溫熱藥大多具有散寒、助陽、強壯的作用,常用來治療寒性病證。

  五味,就是中藥的辛、甘、酸、苦、鹹五種藥味。每種藥都有一定的味道,甚至有的是幾種味,每種味都有各自的獨特作用。其具體作用如下:

  1. 辛味
    辛味藥有發散、行氣的作用。如生薑和薄荷能發散解表,治療表證。
  1. 甘味
    甘味藥有補益、緩急、潤燥等作用。如黃芪、黨參能補氣,治氣虛證。
  1. 酸味
    酸味藥有收斂、固澀等作用。如五味子能斂肺止咳。
  1. 苦味
    苦味藥有燥濕、清熱、瀉下等作用。如黃連清熱瀉火燥濕,治胃火上衝的牙齦腫痛和腸道濕熱所引起的泄瀉。
  1. 鹹味
    鹹味藥有軟堅和瀉下等作用。如海藻能軟堅散結,治痰核(頸部淋巴結核)等。
氣味結合,用藥準確

  一般來說,味相同的中藥,其作用有共同之處,味不同的中藥,其作用往往不同。由於每一種藥物都具有一定的氣,又具有一定的味,兩者的關係非常密切。因此,兩者必須綜合起來看,才能比較全面掌握藥物的性能。

例如:紫蘇性味辛溫,辛能發散,溫能散寒,所以紫蘇的主要作用是發散風寒,治療風寒表證。

  通常,性味相同的藥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但氣同而味異,或味同而氣異,其功效上也有共同之處和不同之點。

例如陳皮、佛手等藥,皆為苦、辛、溫,故都有燥濕理氣的作用。

  所以,在辨證準確的基礎上,掌握藥性,運用藥物,才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關心健康:男性也有更年期?

張先生(化名)年近六十, 一向注重健康,身材樣貌均保養得很好,看上去只像四十來歲。他年青時已天天健身,擁有健碩肌肉,叫他甚為自豪。但在過去一年,他發現肌肉日漸「縮水」,胸腹開始鬆弛,甚至有小肚腩,即使加強操練,也無法逆轉。此外,他的體能也下降了,易倦,記性衰退,間有失眠,心情容易煩悶,令他擔心身體有問題。他在網上搜尋資料後,懷疑自己踏入了更年期,便來找相熟的家庭醫生。

如何對應更年期現象

  張先生是退休公務員,幾年前退下來後,生活充實,除運動外,平日喜愛閱讀、攝影,好友甚多,更經常當義工來回饋社會。不過,他也告訴醫生,自從父母在近年相繼離世,自己較從前悲觀了。張先生的太太比他年輕十年,任職律師,精明能幹,而兒子於前年在英國畢業後,留在當地進修,甚少回港。他認為自己的生活已很不錯,經濟也穩固,主要的憂慮是健康,怕老,也承認很掛念兒子;而在真誠交流中,他開始埋怨太太工作太忙,甚少交流,同時亦怪責自己因更年期而令心情、脾氣及性生活轉差,影響親密關係,並分享了一些家庭生活片段,讓醫生更多理解他的心理狀況及家人關係。

  醫生向張先生解釋「男性更年期」,並建議進行有關的血液檢驗,亦向他反映,他對更年期的疑惑或許因他追求完美、自律、要求高的做人態度而放大了,而情緒困擾也可能與父母離世,即所謂的「中年危機」以及家庭在進入「空巢期」的協調有關。張先生很接受醫生的意見,並說要學習放鬆,想辦法令自己開心。

  一星期後,張先生回來覆診,檢驗報告顯示他身體很好,血壓、膽固醇、血糖等皆正常,而男性荷爾蒙則確實偏低。最後,他決定去看內分泌專科醫生以評估應否使用男性荷爾蒙補充治療。

  雖然補充荷爾蒙或可改善張先生的健康,但副作用也不少,加上父親患有前列腺癌,令他擔心使用荷爾蒙後會誘發癌症,所以與專科醫生商議後最終决定不使用它。張先生沒因此而沮喪,並表示這數星期的診治讓他更了解自己,更明白該如何照顧自己,若能維持健康的生活模式,便不用怕病、怕老、怕死。

  其後,張先生一方面繼續讓家庭醫生跟進,一方面也接受轉介作婚姻治療。夫妻的關係在數月後漸有增長,他的身心狀況亦大為改善。後來,張太太也踏入了更年期,他作為過來人用心地去照顧太太,令彼此的感情更上一層樓,實在令人欣慰。

更多認識,減少不適

醫學上,男性更年期是具爭議的課題,不少學者認為更年期是女性才有,皆因女性從月經開始紊亂到停經,可清楚界定更年期,女性荷爾蒙分泌亦隨收經而完全停止,但男性除了沒有類似的明顯跡象作根據,身體亦不會完全停止製造男性荷爾蒙。

然而,性荷爾蒙水平是會隨著年華老去而下降,不分性別,只是女性的女性荷爾蒙水平通常在50歲前後才急劇下降,而男性的男性荷爾蒙水平一般在30歲以後便開始下降,但遠較女性慢,約以每年百分之一的速率下降。弔詭的是,健康男性的男性荷爾蒙水平原來大有差異,以致約半數80歲的男性仍可維持正常水平,而某些人即使水平很低,身體也沒出現多大變化,難怪個別男性的更年期經驗可以完全不同。

曾有調查發現, 40歲以上華人男性中有百分之十二出現影響生活的更年期徵狀(註1)。男性荷爾蒙直接影響性功能及精子質量,亦與製造血液細胞、骨骼形成、蛋白質及脂肪的代謝、肝功能及前列腺生長有關。當水平不足時,身體多項功能便可能受影響,引致各種不適。其中最具代表的徵狀均與性功能有關(註2 ),而其他常見的徵狀包括:一、生理方面:易倦、體能衰退、肌肉質量及強度下降、脂肪增加(中央肥胖)、皮膚乾燥及變薄、毛髮脫落、潮熱、多汗、乳房隆起、睪丸變小及身高下降(骨質疏鬆);二、心理方面:抑鬱、憂慮、難以集中、缺乏動力及失眠。雖然在一般情況下,檢驗男性荷爾蒙是必須的,但由於其水平未必能完全反映臨床徵狀,所以在分析結果和決定應否使用荷爾蒙補充治療時,便要考慮多方面因素。

一般來說,均衡飲食、定期做運動、戒煙、減少飲酒、改善體重及有效管理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已被證實可減少男性更年期的不適。即使你正為歲月催人而煩惱,希望也會像張先生一樣走出疑惑,飛越所謂的更年期,欣然迎接每一天。

註1: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2009; 6:936-946.

註2: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0; 363:123-135.

關心健康:癌症病者如何透過飲食提升免疫力

  癌症經過手術、放療、化療或標杷等治療後,體力消耗,營養障礙,是大部分患者所面對的問題。因此,癌症患者在接受中醫或西醫治療期間,當中飲食結構是否正確,對整體健康有很大影響,至於踏入康復期的患者,注意飲食養生,則可減少復發的機會。

  癌症是一種消耗性疾病,腫瘤在體內能否受控、惡化、擴散或轉移,都是取決於免疫系統。扶正培本方法能增強身體的免疫力,減輕放療、化療的毒副反應,增加手術的成功率,改善骨髓的造血功能,減少體重下降,提高抗癌能力,控制癌症的發展,延長生存期和促進機體康復。故此,可選用有扶正培本作用的食物,如香菇、蘑菇、銀耳、靈芝、紅棗……等。

  食療方舉例:紅菜頭蘑菇花生水(紅菜頭半斤,蘑菇三両,花生連衣四両。)

  腫瘤形成後,聚結成塊,堅硬如石。軟堅散結方法能軟化堅塊,消除痰結,並有瀉火之效,亦可縮小腫塊,抑制腫瘤生長。故此,可選用有軟堅散結作用的食物,如海帶、海蜇、紫菜、牡蠣、海藻……等。

  食療方舉例:海帶苡米馬蹄猪脊骨湯 (海帶五錢,生苡米一両,馬蹄八粒,猪脊骨一斤,生薑三片。)

  腫瘤與熱毒經常存在,特別是中、晚期的癌症患者。腫塊局部灼熱疼痛,患者有發熱、口渴、或便秘,舌苔黃膩、脈數等症狀。清熱解毒方法能控制和消除腫瘤周圍的炎症和感染,在一定程度上亦可控制腫瘤的生長、減輕症狀和防止擴散。故此,可選用有清熱解毒作用的食物,如綠豆、西瓜、苦瓜、胡蘿蔔、牛蒡……等。食療方舉例:苦瓜黄豆排骨湯(苦瓜一斤,黃豆二両,排骨一斤,生薑三片。)

  癌症患者在進行一連串的治療後,元氣大傷,身體虛弱,疲乏無力,食欲不振。開胃消化方法能剌激食欲,幫助消化。故此,可選用有開胃消化作用的食物,如山楂、麥芽、番茄、魚類、蘋果……等。

  食療方舉例:番茄蛋花湯(番茄三個,雞蛋二隻,麻油一茶匙,糖適量。 )

  亦可適當選用抑制亞硝胺致癌物質合成的食物,例如柑橘、羅漢果、獼猴桃、大蒜、南瓜 …… 等。

食療方舉例:番茄南瓜黃豆瘦肉湯(番茄半斤,南瓜四両,黃豆一両,瘦肉半斤,陳皮1/4個,生薑三片。 )

關心健康:退休大「計」

  何先生是位的士司機,他從30多歲開始便患有「代謝症候群」(俗稱「三高」),即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膽固醇,需要長期服藥。最近何先生前來覆診,發覺他的「三高」有顯注改善。細問下,原來何先生已到花甲之年,早前已經退休,沒有駕駛的士。大家心裡可能不期然會問,是否退休後就能百病痊癒?這當然不是答案的全部,因為雖然退休後可以讓身、心休息的機會多了,但若不好好規劃退休後的生活和時間表,狀態可以比退休前更不理想。

  當然,退休計劃因人而異,每個人生活背景不同,退休計劃也會有所不同。維持退休生活當然要考慮經濟保障,所以先要定好預算,並及早作退休儲蓄。除了不需要為基本生活開支籌謀,亦適宜預留充裕一點作醫療費用及其他開支等。不過,除了經濟方面,更值得關注的是退休後人生就進入另一個階段,生理丶心理及社交方面都會有不同的變化,所以更需要為自己的退休計劃作全方位準備。

退休生理計劃

  說回何先生的例子,多年來,他的「三高」控制並不理想,主要因為工作關係,每天於街上接載不同車程的客人,使他飲食不能定時,引至食藥也不定時。很多時候更因為接載客人而延遲飲 食,每當出現低血糖症狀時,他就隨便進食大量食物充飢,因而使他越難控制血糖。

  另外,他每天的工作朝六晚六,有時更要「替更」,每日收工時已疲累不堪,實在很難定時做運動來幫助控制「三高」。但當他退休後,他每天有空就會到公園步行運動,並且大多在家煮食,甚少外出用膳,退休後的生活習慣使何先生的慢性疾病得以控制。

  當然,我並不是鼓勵慢性疾病患者要待退休後,才改變生活習慣去控制「三高」,但退休後的生理健康是更值得關注,及更有時間改變。隨著年紀漸長,身體各項機能慢慢退化,退休後更要注意均衡飲食和定時運動。慢性疾病的患者應該在病發時及早控制,至退休後要繼續保持,使身體素質持續有所改善,減少「三高」併發症的風險。

  另外,身體機能退化可引起不同的疾病,如退化性關節炎丶白內障等,這些疾病都可造成日常生活的不便。但很多退休長者會認為大多身體出現的毛病是因為年紀大而引致的,並沒有治療方法,這使他們延遲就醫,甚至有意外發生如跌倒時才就診。其實,關注生理健康於退休計劃中是不可缺少的,並且應定時檢查身體,監察並及早治療身體各種疾病,令生活不受影響。

退休心理計劃

  李先生是位銀行職員,他最近因失眠及情緒低落求診。和他傾談後,發現李先生最近已榮休賦閒在家,但因他早年喪偶,現與在職子女居住。他退休後每天都會睡至中午,睡醒後只會獨自在家,回想與妻子相識相知相處的往事,百感交集,但又不敢與子女傾訴。

  隨著時間,李先生的心情更一沉不起。當嘗試瞭解李先生退休前的計劃,他只坦言退休前並沒有計劃,之前他生活的目標就是每日工作,供養子女成才。工作已充塞了他大部分時間,根本沒有時間去計劃退休,甚至連懷緬故人的精力也沒有。直至退休後,他頓時失去人生的目標,感到失落,加上對太太的思念,令他走進情緒低谷。

  退休也是人生另一個階段,身分的改變,可能是由一個專業的佼佼者轉而成為退休長者,確實需要時間適應。及早準備退休計劃可減少對心理的影響,讓心理上更快適應這個轉變。

退休社交計劃

  張太太是一位家庭主婦,她會定期到診所覆診。最近察覺她的血壓控制較之前不穩,細問之下,她便訴說因丈夫張先生最近退休,常常在家。她發覺與丈夫相處十分困難,因丈夫常常挑剔她的不是,使她常常感到生氣,致令血壓經常升高。

  退休不是個人的事,因會影響家庭生活,特別是與至親的相處。因為退休前,大家相處的時間較少,磨擦的機會相對較少;但退休後,與至親朝夕相對,生活上的瑣事就會是大家吵架的導火線。所以,社交方面,退休計劃應該要與家人商量,如退休後可如何分擔家庭的工作,或退休後與至親找尋共同的興趣,享受生活。

  退休是人生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周詳精明的計劃,不但可減少財政的負擔,更能保持生理健康,減少對心理的負面影響,及避免社交的磨擦。不妨想一想你預算何時退休,也許現在是時候計劃了!

關心健康:酒「引」起

  酒,在醫學上一向被認為是既有益又有害的東西,中國很早以前便對酒的利弊,做過詳細論述。《本草備要》中說酒「辛者能散,苦者能降,甘者居中而緩,厚者熱而毒,淡者利小便,用為嚮導,可以通行一身之表……熱飲傷肺,溫飲和中,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禦寒,遣興消愁,辟邪逐穢……過飲則傷神耗血,損胃爍精,動火生痰,發怒助欲,致生濕熱諸病」。關於酒的記載非常全面,亦合乎科學道理。

  中醫學認為,酒為水穀之氣,味甘、苦、辛,性溫,有毒,入心、肝、肺、胃經。有暢通血脈、活血散瘀、祛風散寒、溫中暖胃以及宣行藥勢的功效。應用得當有助氣健胃、舒筋活絡、消除疲勞、安定神志等作用。

宜酒不宜酒?

  酒能傷肝,因進入體內的酒精除了其中的百分之十經由尿、汗、唾液和呼吸排出外,百分之九十會在肝臟解毒。長期大量喝酒,會讓肝臟逐漸喪失解毒能力,形成肝病,因此肝病患者不宜喝酒,否則易發展成肝硬化。患有心血管病、胃病、肝病、腎病、精神病和皮膚病者,都應禁酒。此外,肥胖者、年老體弱者、孕婦和兒童也應禁酒。陰虛、失血及濕熱甚者也忌喝酒。

  對健康的人來說,喝酒亦應節制,以適量地飲用低濃度的葡萄酒、啤酒等為佳。喝酒前還要吃些食物,喝時不要急速,這樣可延緩酒精的吸收,以免醉酒。身體虛弱者,也可適量地飲用合乎體質的補酒。

酒作藥引

  酒除可作為藥用治療疾病,亦可用來炮製中藥,既增強藥效,也能作為藥引應用。將中藥放入酒中浸製,是我國獨有的製法,有外用(如跌打酒)和內服(如人參酒)兩種,其目的是想借酒的辛溫行散之性治病。

  補益藥酒,是用白酒、黃酒、米酒浸泡或煎煮具有補益性質的藥物,去掉藥渣而成的口服酒劑;或者用具有補益性質的穀物如秫米、糯米、粳米等釀製,然後壓去糟渣而成的低度口服酒劑。

  藥酒應用範圍廣泛,既可治病,又可防病,還可抗衰老,延年益壽。

枸杞酒

  功能為滋腎養肝、補精壯陽,是古人常用的延年益壽補酒。適用於腰膝痠軟、陽痿滑泄、頭目眩暈、視物模糊及未老先衰等症。

組成:枸杞子90克、白酒500克。

製法:將枸杞子洗淨拍破,置入淨瓶中,倒入白酒,加蓋密封,置陰涼乾燥處。每天搖盪一次, 20天後,濾過澄清,即可飲用。

服法:每晚睡前喝10至15毫升。

使用注意:脾胃虛弱、陽盛發熱及性功能亢進者勿服。

關心健康:你有多少常識醫學?

  別以為弄錯了題目,今次分享的正是「常識醫學」 (Common Sense Medicine),而非「醫學常識」。醫學常識大家聽過很多,在看醫生時也會接收到不少醫學常識。又或有病人關注一些醫學問題,希望醫生以其專業知識與經驗來解答。但這些問題不少都是一些「常識問題」,只要以常識、常理、邏輯去作思考推斷,不難找到正確的答案。

  以下用大家都相當熟悉與關注的「高血壓」為例子。醫學常識告訴我們,高血壓會導致冠心病、腦中風等嚴重心腦血管病,所以必須把血壓控制好。但把血壓控制得好之前,我們必先正確理解血壓的高與低。這就是我們的常識醫學。

 例子一:

  有些朋友平常也有自行量度血壓,度數正常也便放心。但往往在頭暈身熱、身體不適時,量度出來的血壓會比平常高出很多!這些情況經常在求診時出現,而量度血壓的醫護人員或會凝重地警告說:「你有高血壓,當心會中風心臟病啊!」

常識問題:我血壓一向都很正常,但今天的血壓卻高了很多。我是患有高血壓嗎?

  答案:每個人的血壓都會波動,隨著身體狀態、情緒波動而起落。真正高血壓患者,是指血壓持續高企不下,無論身體舒服與否,血壓每天都仍然是高高的。如上述的情況,難道那天血壓高了便患有高血壓?

  醫生為病者確診高血壓前,必須考慮病者的血壓是否「持續」過高(持續的定義是最少三個月)。醫生一方面不該漏診一個真正患有高血壓的病者,同時更也不應妄下判斷,單單考慮一次的血壓度數就隨便為病人冠上「高血壓」這長期病患!

例子二:

  另一個愈來愈常見的問題就是「白袍高血壓」。病者已確診患有高血壓,在長期服藥與定期覆診外,也有在家裡定時量度血壓。奇怪的是,在家中的血壓十分正常,但到了診所或醫院覆診時,血壓卻是忽然高了起來!問起病者的感受,有的會說到了診所便特別緊張起來,怎樣也平靜不了;有的說在等候時也沒甚麼,但在「埋位」量度血壓時,卻又立時感到有些不安,結果量度出來的血壓也便高了起來!

  病者有時懷疑家中的「血壓機」有問題,便把家裡的血壓機都一併帶到診所處量度。結果大多數都是連家中的血壓機都量度出一個很高的度數!這證實家裡的血壓機沒有問題,在診所量度出的血壓就是異常地高。

常識問題:我的血壓有問題嗎?今天看的不是平常熟悉的醫生,也不看我家裡的血壓紀錄,就是說我的血壓很高,很危險,要給我多加降血壓藥。我該怎辦呢?

  答案也很清楚了吧!以常識去思考,也知道不應該加藥。萬幸的是醫學研究觀察得出來的實證,也跟常識推斷的結果完全吻合:「白袍高血壓」患者,若果在家裡的血壓能夠維持理想水平,也同樣可以降低其心腦血管病風險,跟沒有患上高血壓的人士無異。相反,若果只根據診所裡「特高」的血壓,就隨便加上額外的降血壓藥,最終只會令病者在家裡時的血壓愈降愈低,令到病者有「體位性低血壓」 (Postural Hypotension) 的不適,更導致跌倒的危險!

例子三:

  血壓波動的情況,在垂垂老矣的長者身上更是十分明顯。例如老人院舍所紀錄的血壓表上,高血壓長者的度數往往是日日不同,有高有低。想到年老長者在院舍裡的生活,該是日日如此,沒有甚麼緊張刺激的事情發生。那為何他們的血壓每天都不同呢?長者的家人或院舍的人員,都會不知該如何處理這些度數。

常識問題:這群高血壓長者,心腦血管病的風險又是否很高呢?

  長者的心腦血管病風險當然是非常之高,就是因為「老年」本身肯定就是最強的風險!長者的血壓波動不平,是因為他們身體各方面的機能退化,難以將血壓控制到平平穩穩。假如今日老人家的血壓理想,你或會對他說:「放心,你的血壓很好!」但明天的血壓發現高了,就對他說:「嘩!你的血壓很高啊!當心會中風啊!」

  今天血壓正常,風險就很低;明天血壓高了,風險就突然變得很高,很危險了嗎?當然不是這樣!這不僅違背了常識,更會把老人家嚇呆呢!

  現今愈來愈多「臨床指引」,有建議醫生依從這些指引,來處理病者的患病風險。指引固然十分重要,因為有助判斷每項臨床決定的對與錯;但指引是死的,坐在面前卻是活生生的病人。若只硬生生將一些臨床指引搬到病者身上,卻不充分考慮每位病者的獨特情況,甚至到了違反常識的地步,那就只會為病者帶來傷害。

  提出「常識醫學」,是因為觀察到現今有愈來愈多違反常識的醫學。以常識去審視醫學,其實也只是最基本、最簡單的要求吧!

關心健康:蓮子醫療效用

  中國藥材中兼具食用、藥用、觀賞的也佔了不少,其中以蓮最為特殊,因蓮出污泥而不染,別具一種俊逸高雅的氣質,所以獲得許多文人雅士的偏愛。

  蓮,又名荷,為睡蓮科蓮屬植物。以湖南的品質最佳,福建的產量最大。蓮一身都是寶,用途廣泛。凡蓮子、石蓮子、蓮子心、蓮鬚、蓮房、蓮花、荷葉、荷梗、荷蒂、藕、藕節,無一不具醫療效用。

  蓮子是蓮的果實,於秋末冬初割取蓮房、取出曬乾入藥。蓮子性味甘、澀、平,入心、腎、脾經,功效為養心安神、益腎固精、補脾、澀腸。適用於夜寐多夢、遺精、淋濁、久痢虛瀉、婦人崩漏帶下等症。中滿痞脹及大便燥結者,忌服。

  對於腎虛遺精、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者,可用蓮子一両(去心),淮山五錢,芡實五錢、豬肚一個及瘦肉半斤,洗淨切成塊,加水適量,共煮湯食之,有補腎益精、益脾健胃之效。若大便秘結者不宜服用。若睡眠欠佳,可用蓮子百合煲小米粥,有清心安神作用。

  蓮子除了有醫療價值之外,還可製成蓮蓉、糖蓮子、蓮子羹或糖水等。

  蓮子心是蓮成熟種子的綠色胚芽,性寒、味極苦,能清心、祛熱、固精、降壓、安神。適用於治療因高熱引起的煩躁不安、神智不清和夢遺滑精。

  蓮鬚是蓮乾燥的雄蕊,以色白純淨者為佳,故又名白蓮鬚。性味甘、澀、平,入心、腎經。功效為清心、益腎、澀精、止血,適用於夢遺滑泄、吐、衄、崩、帶、瀉痢等症。但是,小便不利者忌用。

  荷葉是蓮的葉,性味苦、澀、平,功效為清暑利濕、升發清陽及止血。適用於暑濕泄瀉、眩暈、水氣浮腫、口渴、小便短赤、及各種出血症等。夏季暑天可用荷葉、冬瓜、赤小豆、扁豆等煎水飲以解暑。

  荷梗是蓮的葉柄,性味與荷葉同,功效為清熱解暑、通氣寬胸。適用於夏季感受暑熱、胸悶不暢、泄瀉等症。

荷蒂是荷葉中央近梗處剪下的葉片。性味苦、平。功能為清暑祛濕、和血安胎。適用於血痢、泄瀉、妊娠胎動不安等症。

藕是蓮肥大的根莖。性味甘、寒,入心、脾、胃經。生用能清熱、涼血、散瘀,適用於熱病煩渴、吐血、衄血、熱淋等症。熟用能健脾、開胃、益血、生肌、止瀉。

藕節是蓮根莖的節部。性味甘、澀、平。功效為止血、散瘀。適用於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痢、血崩等症。

關心健康:高「風」險

秦太太今年60歲,身體肥胖,重70公斤。多年持續「超磅」,愛吃又很少運動;她今天突然感到臉上發紅頭脹,十分擔心,所以來診所檢查血壓。量度後發現她的血壓為190/100,屬於偏高。即使經過30分鐘的休息,讀數仍是高企。她以前已有兩次頗高的血壓讀數,我亦已安排過血液測試,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例如腎功能衰竭。最後我建議她開始服降血壓藥治療。「但醫生,我聽說一旦開始用藥,便不能停下來,我不想永遠依靠藥物。」秦太太面帶猶疑地說。

 六份一的機會

  不少病者都抗拒長期服用降血壓藥,他們認為小小血壓高,身體又沒有甚麼症狀,為甚麼仍要每天服藥?病人拒絕服藥,是因為他們還未認識到,血壓高與中風的密切關係。事實上,高血壓令中風危險性增加六倍,而血壓正常卻可減低中風機會一半。

  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事實:世界上六分一的人會在他們一生中中風。原來每六秒鐘,便有一人死於中風;每六秒鐘,有人會因中風而成為永久傷殘;65%的人中風後,殘疾阻礙了他們的日常活動能力,生命質素將永遠被改變。中風是繼冠狀動脈心臟病之後的第二大殺手和導致殘疾的首要成因。中風引致的死亡人數比乳腺癌、前列腺癌更多。至於中風的男女比例,從醫學研究中推算女性一生中風的危險性為五分一,男性則為六分一。

中風的類型

主要有兩種情況阻礙血液流向腦部:

  1. 缺血性中風—血管堵塞
  2. 出血性中風—血管破裂,引起血液洩漏到大腦組織

  「缺血性中風」佔病例87%左右:脂肪沉積於內血管壁發展成為障礙物,導致供血至腦部受到阻塞,稱為動脈粥樣硬化。這些脂肪沉積可引起兩種類型的梗阻:「腦血栓」是指血栓(血凝塊),在血管的堵塞部分再發展。而另一類是「腦栓塞」,通常指血凝塊在另一位置形成,如上胸部、頸部、心臟和大血管;血凝塊的部分破散,進入循環系統,穿過大腦血管,直到達太窄而無法讓它通過的血管,做成堵塞。

  「出血性中風」佔中風病例約13%,起因從破裂血管出血到周圍,血液積聚並壓縮周圍腦組織。出血性中風有兩種,分別為腦出血及蛛網膜下腔出血。

  出血性中風通常由一個弱化血管破裂所造成,其中又分為動脈瘤和動靜脈畸形兩種。動脈瘤是血管氣球化的弱化區域,如果不及時治療,動脈瘤繼續弱化,直到它破裂出血。

如何預防中風?

  任何人都可以採取行動,降低中風的風險:經常鍛煉身體,保持健康飲食,足夠水果和蔬菜,任何人都做得到。建議每天攝入量少於5克,即一茶匙鹽。孩子不要吃太多鹽,尤為重要,因為血壓先在童年開始上升。低鹽飲食需要時間來習慣,學習享受低鹽食物的美味。另外,吸煙人士的血管受尼古丁刺激、容易發炎;吸煙令血小板功能改變,中風機會倍增。

  切勿忽略中風警告訊號,大家可學習一項簡單詢問測試:臉、手臂、言語和行動的(FAST)

測試:

  1. 檢查患者的臉(Face)。他們的嘴有向下垂嗎?
  2. 患者能舉起雙臂(Arm)嗎?
  3. 患者講話語音(Speech)含糊不清嗎?
  4. 時間 (Time) — 最重要是分秒必爭。

  如果注意到有一個或多個以上跡象,不要等待,立即打999,把患者送到醫院去!

中風之後

  若身邊不幸有人中風,我們需要作好心理預備,中風患者的康復期可能以年計,所以必需要在復康治療和生活照顧上作出適當的安排和轉介。由於中風之後,至少四分一人會再次中風;而且中風5年之內,再次中風的風險亦會增加40%以上,所以照顧者更需多加留意患者會否有再次中風跡象。

  其次,照顧者亦要認識中風後遺症,如痙攣、身體疼痛、失禁、溝通和認知能力減弱等。這些限制一方面會影響中風康復者與家人的關係,也會為親屬和照顧者帶來一定的壓力。所以除了專業的醫護人員,還需加上愛心和耐性,陪伴病人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