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心結:困苦中仍須緊握價值和意義

        偉邦是個盡責的丈夫和父親、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可惜在一次工業意外中受傷而不能再工作,家庭立時陷入經濟危機。他非常自責,覺得負累了家人,開始變得抑鬱,感到人生沒有希望和意義,無法找到出路和方向。

        麗娜是感情至上的人,愛情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渴求。她自幼在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父母因感情問題離異。她內心缺乏安全感,極度渴望得到愛,因此很早就開始拍拖,但總是因太緊張和依賴對方而導致分手。她不知怎樣填補內心巨大的空虛,也不知愛情之外生命還有何意義。

        彥行來自中產家庭,是家中獨子,父母是專業人士,對他要求非常嚴格及抱有極大的期望。彥行自小就被父母灌輸,長大後最好做醫生或律師這些專業,可是他的志趣並非這些。他的夢想是成為出色的音樂家,但他知道父母一定會反對。他感到極度迷惘和痛苦,不知道怎樣才好。

        蔚然今年62歲,剛退休兩年,一向身體健康,但在三個月前突然中風,雖然漸漸康復,但半身仍然無力,需依賴拐杖行路。她感到心灰意冷,原本以為辛勞了大半生,退休後可以好好享受人生,做她喜歡的事:去旅行、約朋友打羽毛球,還有很多……想不到身體會如此不濟,再也不能實現心中的退休大計。她心情極度鬱悶,覺得餘生再無意義和歡樂。

        以上幾個例子,可能覺得與你無關,你身體一向健康,有不錯的工作和美好的家庭,應該感到滿足。但人生無常,誰可保證你能一直安穩度日呢?即使沒有突如其來的打擊,日常生活中累積的壓力也可以叫你心中感到疲累;周而復始的工作、永遠沒完的責任,這又是否你心中理想的生活呢?你到底清楚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和意義嗎?

        原來,無論我們在順境或逆境時,若想活得積極和圓滿,我們都需要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和意義。近年流行的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創立人馬丁.賽里格曼教授 (Dr. Martin Seligman)認為: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並非單單擁有短暫表面的歡樂(pleasure),而是需要尋求一個充實(engaged life)、有價值和意義(meaningful life)的人生,能夠認定一個比自己更重要的價值或理想,運用自己的才能,全情投入地去追求實現這個理想,才算不枉此生。

       除此以外,近年備受重視的接納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提倡的心理健康也是以意義和價值為基礎。這療法的創立人史蒂文.海耶斯教授(Dr. Steven Hayes)認為: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條件乃是心理靈活性(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是一種可以不受內心束縛、專心尋求並實踐自己所選定的人生方向和價值的心理質素。海耶斯教授認為,快樂不是必然的,人生許多時是苦樂參半(甚至是苦多於樂),但我們可以有自由去選擇和認定自己最重視和內心最渴望的價值,並以這些核心價值和渴望為生活的指引,過一個充實、圓滿而有意義的人生,即使快樂未必常有。

        這重視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態度,不單可以使我們的生活充實,增加滿足感,更幫助我們在痛苦和患難中堅強起來,增強抗逆力,使我們不至於迷失甚至沈淪。當我們遇到不幸或痛苦的事情時(如文章開頭的例子),我們自然會產生負面的情緒和想法,例如哀傷、難過、沮喪、憤怒、恐懼,甚至絕望。這時,我們心中若沒有可以依賴的力量,很容易就會被負面情緒所牽制、淹沒或騎劫,讓情緒成為我們的主人;而且,我們可能為了逃避這些負面情緒所帶來的痛苦,會作出許多愚蠢和有害的行為,例如否認事實、心理上或行動上的退縮和逃避、沈溺於藥物、酒精、物質等以麻醉自己等等。

        如何在困苦中不被情緒牽動或控制呢?近年心理學界發現靜觀覺察(mindfulness)對情緒健康極為重要,修習靜觀可以使我們平靜而開放地接納困苦的情緒,脫離糾結的思想,專注當下,與此時此刻的經驗連結。更重要的是為自己製造足夠的心理空間和彈性,寬容地承載自己困苦的情緒而不為它所困。不單如此,我們更須選擇在困苦中仍然按自己內心的價值和認定的人生意義而行,在選擇點理論(choice point theory)中,有一套情緒調適的四步曲,非常簡單易學:

S – Slow Down(停下來)慢慢呼吸,把你的腳往下壓,或將身體慢慢慢地伸展;

T - Take Note(觀察)觀察你的想法和感受,覺察你四周的環境和你正在做甚麼;

O - Open Up(開放)給你的想法和感受一些空間,讓它們在你裡面自然流動;

P - Pursue Values(追隨價值)緊記著你內心的價值,無論怎樣也找方法去行動實踐。

(參考:The Choice Point worksheet from the Weight Escape by Ciarrochi, Bailey and Harris, 2014)

        可見,價值觀和人生意義就像一艘船的舵,引導船航行的方向;也像指南針,在迷失時為人提供正確方向。我們可以經驗不同正、負面的情緒,但我們不必受這些情緒控制。我們可以學懂靜觀,與內心的價值結連,選擇合乎我們自己的人生方向的行動去回應困難和挑戰,這做法一定比被情緒控制的反應來得恰當和理想。

解開心結:從不喜歡孤單一個?!

  孤獨,一個讓人敬而遠之的名字。

  自古以來,群居一直是人類的天性。在這繁囂的城市內,我們努力地與他人結連,渴望得到良好的社交關係與人際連繫。在我過往的臨床經驗中,曾聽過不少病人提及孤獨感與其負面影響。有時候,對一些人來說,甚至連獨處也彷彿變成一種毛病,必需要脫離或消除。

  究竟,甚麼是孤獨感?

  一個常見的定義,就是當我們缺乏與別人於社交上互動及連繫所產生的感覺。值得留意的是,倘若一個人身邊圍繞著很多親朋好友,卻仍然自感格格不入,難以融入群體,他依然可以是孤獨的。由此可見,孤獨感與親友數量未必有直接關係。研究告訴我們,孤獨感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持續強烈的孤獨感會有增加抑鬱及焦慮症狀的風險,而患有心理疾病亦令人倍感孤獨。例如,患有社交焦慮症的人士對社交環境感到極度恐懼,往往經常逃避社交場合,因而較難結識朋友或維繫人際關係,孤獨感便會產生。

  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及處理孤獨感呢?

  首先,我們要先分別孤獨與獨處兩者的不同。孤獨是一種情緒感受,而獨處是一種「物理」狀態。有些人花很多時間獨處,卻依然繼續快樂地生活。由此可見,獨處並不是一種毛病,而是一種選擇。

  面對孤獨感的第一個方法,便是先要學會獨處。獨處也許對一部分人來說,是一件十分不自在的事情,尤其對習慣以社交來排解內心孤獨的人來說,獨處的時光更是顯得可怕。

  其實,獨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貴的機會與自己相處。透過獨處的時間,我們可以嘗試了解、反省自身的事情。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思緒經常被外界瑣事一一佔據,往往容易忽略了照顧自己的內在感受。然而,你可以在獨處中,透過靜觀、寫日記等方式來重新與自己的內在恢復連繫,花一點時間好好照顧自己的內心需要。同時,你亦可以為自己安排一些喜歡的活動,例如畫畫、種植、烹飪等,容讓自己享受心無旁鶩、專注於喜好的事物中的感覺。獨處,其實也可以快樂。

  面對孤獨感的第二個方法,則是建立有益身心的社交連繫。有時候,我們會錯誤認為只要無時無刻身處群體,就能遠離孤獨感。然而,群體也有「好壞之分」,「壞」的群體令我們無法表現真我,為了迎合群體因而要經常「戴著面具做人」。這樣不但無助減低孤獨感,只會令你更感到格格不入。相反,「好」的群體能讓你泰然自處,舒適地表達自己的性情、想法。這樣的群體才值得我們找尋及維繫,寧缺勿濫。

  有時候,孤獨感也較容易於社交媒體展現。試想想,當你看著手機,發現別人的生活彷彿都過得比你好,他們的社交媒體每天有無數的讚賞及留言,朋友天天不同、節目日日新鮮。這時候,你也許會感到既羨慕又妒忌,別人的豐盛好像正在影射你的孤獨。不過,姑且勿論社交媒體的真實性(大部分人都傾向花時間經營最好的一面給別人看),正如之前所述,孤獨感與親友的數量未必有關,相反,關係的質量才是最重要。因此,寧可花時間深化友誼的質量,也許這樣才能令你減輕孤獨感。

  除此,有些時候,孤獨感來自成長中的不同步伐。曾經的好友,如今都各有家庭、各有各忙。由從前一年幾次聚會,變成幾年才見一次面;甚至乎只剩下寥寥幾句的問候,或最後已讀不回的藍剔。逝去的友誼,不但令人惋惜,更為我們帶來強烈的孤獨感。這時候,不妨跟自己說,每個人的生命旅程不同、步伐亦不一致。有好些人於我們的人生出現,陪伴我們走過一段路程,然後暫別、分離,縱然傷感,卻不代表曾經歷過的時光不值得珍惜。每個人都需要朋友,雖然今天大家經歷不同的階段而暫別,期盼不久的將來,我們還會再次相遇。

  最後,但願大家緊記,我們的靈魂從來都不是孤獨的。在最孤獨的時候,我們還有神可以倚靠。

解開心結:抗逆有法

  韌力(Resilience),又可稱為抗逆力,是指適應壓力的能力。它幫助我們從受壓或逆境(如嚴重病患、身體創傷、災難、人際關係問題、工作、家庭和經濟壓力等)中反彈;就像一個彈簧,回復到之前的正常心理狀態。有時我們更能在逆境中體會到個人成長,令往後的生活更充實和豐盛。

  韌力是每一個人普遍擁有的能力,它會受內在個人(如自信心、解決問題能力、情緒管理能力)和外在環境(如社交支援和鼓勵)因素所影響。它像唱歌、彈琴、跑步、打波的能力一樣,雖然有些人天生能力較高,有些則較低,然而每一個人均有能力去學習和培養面對困境的技巧,例如調節情緒、改變思想及行為等。它好比我們的肌肉,可以透過鍛練變得強壯。心理學研究顯示,韌力較高的人,在面對壓力或逆境時,相對精神健康較佳、較少抑鬱和焦慮情緒,以及較多正面情緒。

  筆者在醫院工作時,有機會陪伴不同病友面對難關,聆聽他們「有血有肉」的故事,體會到在面對逆境時,免不了要經歷難熬的時候。身體上的痛苦,加上擔心、憤怒、氣餒、悲傷、自責等負面情緒,前面好像是條永遠走不完的黑暗隧道。然而,我們與生俱來的韌力,會引領我們從軟弱中一步一步走向光明。透過適當的引導,在困境中我們總能遇強越強,發揮「小宇宙」去克服困境。

  記得曾遇過一位四十多歲做文職患有長期痛症的男病友,因交通意外上半身受傷引致脊骨神經痛,連洗澡、扭毛巾時雙手也難以用力,無論是行、坐或站立也只可維持大約10至15分鐘,便因疼痛難耐要轉換姿勢;在打風下雨等天氣潮濕的日子,痛楚更是劇烈。除了日常生活、興趣活動及工作大受影響外,他亦經驗到一些創傷後遺症的症狀(如發惡夢)及抑鬱症的症狀。初時他難以適應,康復過程經歷多次低谷,還要面對復工後的各種挑戰。後來,透過學習長期痛症的自我管理方法,例如調整日常姿勢、活動及心態,做合適的運動;同時學習管理因痛症而帶來的情緒問題,明白到不受控的負面情緒只會令他感到「痛上加痛」,惟有主動疏理負面情緒,了解其帶出的重要訊息並轉化它,才會感到較平靜自在,容易培養出正面情緒及達到「痛而不苦」。最終他學習到與痛症「並存」,積極面對人生。

  其實每個人在面對逆境時會有不同反應及應對方法,適合阿甲的方法,未必適合阿乙。我們可不時在自己的「韌力百寶錦囊」增添一些「好使好用」的法寶,彈性地在不同境況中,拿出適合的方案來應對。

篇幅有限,未能在此詳盡分享,以下是一些提升個人韌力的重點建議:

  • 對準焦點:在面對壓力和有問題要解決時,把焦點放在可控制、影響的範籌上,學習以開放的態度去面對不可控制的事情。
  • 認清自己的先後次序:了解自己在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項、目標和價值。
  • 主動與他人聯繫,需要時「搵幫手」:找可信任、熟悉或有經驗的親友傾談、討論或協助(如不同治療方案的好處和風險因素、手術後的照料、住院期間所需用品等)。親友的陪伴、關心、情緒支援和實際幫忙是非常重要的。此外,亦可向醫護人員了解清楚病況或治療程序等(如手術前後的情況和預備)、接觸為病人提供協助的機構或組織尋求支援、參與社區同路人互助小組和尋求宗教與靈性支援(如找院牧傾談和一起禱告),又或找專業人士如社工或臨床心理學家等去學習解決問題的技巧和調適情緒等。
  • 與自己聯繫,聆聽內心真正需要:疏理好負面情緒,容許它們存在,讓自己有空間及冷靜地聆聽內心的情緒感受;確認它們,並了解其背後所反映的需要,嘗試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 靜觀負面想法:嘗試以開放、好奇、不批判的態度去覺察腦海中鑽牛角尖的思想,明白它們只是想法而已(特別是心情欠佳時),並不代表現實。
  • 調較期望:無論對自己、他人、病情及治療方法要有實際和合理的期望。
  • 不用勉強:不要強迫自己追求完美,容許及接納自己的限制。
  • 培養正面情緒,更愛自己:提醒自己需要定期經驗正面的情緒(如:平靜、放鬆、盼望),例如:精神許可下看看自己喜愛的書本、喜劇或網上錄像等、做合適自己身體的運動、如果沒有呼吸問題的話可做放鬆呼吸練習、聽自己喜歡及令自己感到舒暢的音樂等,這些都可紓緩負面感覺,為自己「加力」去面對病患或傷痛。

  以「舊」迎「新」:試回顧過去曾經成功面對困境及解決問題的經歷,看看有甚麼成功的經驗和方法可再運用,以調整心態去面對當下的難關。

解開心結:痛而不苦

  中學時唸過梁啟超先生的《敬業與樂業》,文中一句「須知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常掛在口邊,但當時並沒有深切體會,只知道是勸勉莘莘學子將來要努力工作的說話。可是,一路走來,這已成為我向長期痛症病人最常說的一句話,因為面對著「痛」,當中的「苦」確是有著不可分割的心理成份,而病人對這句說話的領悟,能反映他們選擇的生活是「又痛又苦」,還是「痛而不苦」。

痛的故事

  痛楚來襲,除了身體不適,還有心裡不安、恐懼、甚至討厭的感覺。痛楚本應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產物,提醒我們在受傷時本能地準備面對危險,腦部自然產生恐懼和壓力反應,以及把大部份注意力聚焦在痛楚部位。可是,長期痛楚和急性痛楚不同,並沒有提示作用,反而讓身體神經系統變得敏感,以致好像時不時警鐘誤鳴,令「痛」籠罩著生活,感覺整個人被痛楚控制了,擺脫不了。漸漸地,痛楚持續,這種身體的「痛」便演變成心裡的「苦」,讓人做了痛楚的奴隸。

長期痛症對身心影響的惡性循環1 (圖一)

  再者,長期痛症的心路歷程往往是孤單的。無止境地作身體檢查去尋找痛楚原因,不斷嘗試各種醫治方法都徒勞無功,往往在失望和挫敗感中打轉,加上若感覺被誤解,身邊人不明白甚至怪責,結果感覺更無奈無助,影響情緒,苦上加苦。

情緒是「痛」和「苦」之間的一道閘

  臨床研究指出,長期痛症的「痛楚程度」會受很多重要的心理因素影響2,勾起負面思想,引致抑鬱、焦慮、過敏、恐慌、失落、退縮等負面情緒或傾向,進而令人感覺孤單疏離,而這些情緒會令痛楚加劇,使人感覺痛苦。痛症研究的權威學者Ronald Melzack和Patrick Wall,在1965年發表關於痛楚知覺的「閘口控制理論」 (Gate Control Theory of Pain)3,清楚說明情緒是「痛」和「苦」之間的一道閘,當我們的知覺系統受觸碰或傷害,神經線會把知覺信息透過脊椎神經帶進入大腦而產生痛楚感覺,但信息進入大腦前,要先經過一道「閘口」,當「閘口」打開得愈大,痛的感覺就會愈強烈。那「閘口」是在甚麼時候會開得大、甚麼時候開得小呢?關鍵在「情緒」。當人們情緒緊張焦慮時,「閘口」會開得非常大,令痛楚感覺強烈;相反,當情緒能夠放鬆平靜,「閘口」便會開得小,減輕痛楚感覺。根據這個理論,痛楚的程度有很大的主觀成份,亦可受到個人心理情緒因素控制,這解釋了為甚麼不同的人對「痛楚」經驗有不同的理解和反應,亦說明了心理治療能減少肉體上的「痛」和心靈上的「苦」的科學原理。

痛楚控制「閘口」

如何可以「痛而不苦」?

  當了解到「痛」和「苦」的相連不是必然,而是由心理因素作中介,我們便可透過身心的互為關係去實踐「痛而不苦」,善用「痛而不苦四部曲」去處理痛楚,包括:(一)思想重整、(二)穩定情緒、(三)積極行為、(四)身心鬆弛。

「痛而不苦」四部曲

「又痛又苦」

「痛而不苦」
第一部:思想重整 消極思想
  • 認為自己無法控制痛楚
  • 將痛楚對生活造成的限制和後果看成極為嚴重
積極思想
  • 認為自己能夠控制痛楚
  • 相信可以「與痛楚並存」,維持某程度的生活質素
第二部:穩定情緒 不穩定情緒
  • 害怕、緊張、擔心
  • 沮喪、無助、抑鬱
穩定情緒
  • 較為放鬆平靜
  • 較為積極愉快
第三部:積極行為 消極行為
  • 減少運動去避免觸及痛處
  • 減少社交活動
  • 過分依靠藥物
積極行為
  • 參加合適運動
  • 參與社交活動
  • 透過適量藥物和各種專業治療,減輕痛楚
第四部:身心鬆弛 不做身心鬆弛練習
  • 不知道或沒有學習身心鬆弛練習
  • 學習過身心鬆弛練習但未有持之以恆
 
常做身心鬆弛練習
  • 學習過身心鬆弛練習,例如調節呼吸法、肌肉鬆弛法、意象鬆弛法等
  • 能持之以恆,舒緩因痛楚所產生的身體及精神緊張,間接減輕痛楚

  近年,本港亦有一些曾受相關專業訓練的臨床心理學家用「靜觀(Mindfulness)」治療的方法去協助長期痛症病人好好管理痛楚。「靜觀」練習讓痛症病人可以慢下來跟自己的身體溝通,如實地觀察身體的痛楚感覺及情緒反應,有空間去感受當下是否痛楚來襲,抑或只是自己對輕微痛楚的過分情緒緊張反應,隨之可以更清晰地選擇怎樣應對,減少因疼痛而變得心煩意亂,安定心神,紓緩痛楚。

學習與痛共處

  由此可見,「痛」的感覺是真實的,但「苦」卻是我們的選擇。要「痛而不苦」,便要改變面對痛楚的反應,用「心」選擇,讓「身」回應。面對痛楚,你會選擇害怕它還是面對它?抗拒它還是適應它?否定它還是接受它?當我們能夠學習與痛共處,便可以掌握心理因素,建立更強的心理資源,減少痛楚持續,能夠控制身體痛楚所帶來的身心影響。這樣,就像你會選擇如何解讀這組密碼般的英文字串了:  

“JOYISNOWHERE”

 (備註:本篇文章只針對一般長期痛症病人的情況作討論和分享,個別痛症病人如有需要,應向相關專業人士求助。)

參考資料:

  1. 香港醫院管理局 (2008) :「長期痛症知多D」小冊子,聯科綜合痛症治理專責小組。
  2. Linton, S. J., Shaw, W. S. (2011).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the experience of pain. Physical therapy, 91(5), 700-711.
  3. Melzack, R., Wall, P. D. (1967). Pain mechanisms: a new theory. Survey of Anesthesiology, 11(2), 89-90.

解開心結:成為自己的關懷者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經階段。很多人並不擔心死亡,卻害怕面對疾病的痛苦,尤其是經歷長期病患,除了身體不適,日常生活也會有不少限制,有時甚至要停止工作,經濟也受牽連;假若治療進度未如理想,就更容易失去希望和心情低落。其實,身邊的照顧者也同樣要面對各種挑戰,例如到醫院探病、陪伴病患者覆診、照顧他們的起居飲食等等,身心勞累,更難過的是看著自己的至親受苦,心裡那份傷感與無奈,難以言喻。然而,疾病痛苦並不能奪去我們的生命意義,困難挫折也無法搶走我們對至親的愛,我們會以堅毅面對種種挑戰,讓我們在過程中也多一點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

自我關懷

  自我關懷就是以關懷的態度對待自己。面對自己的痛苦、失敗、弱點、不幸,不是批評或責怪自己,而是把自己當成是自己的好朋友般善待。1

  在社會裡的確有些人自私自利,只顧自己;但相反地,也有不少人只曉得關心別人,卻不懂得以相同的態度關心自己。可能受著傳統中國文化影響,他們都「待人以寬,律己以嚴」,對自己的要求總比別人高,對自己的態度總比別人嚴苛。朋友遭遇失敗,他們會安慰鼓勵;自己經歷挫折,則責怪自己愚蠢、無用。別人犯錯,無傷大雅;自己失誤,卻罪無可恕。遇上疾病意外等不能控制的事情時,發生在別人身上屬於不幸,出現在自己身上就是報應。其實,人人平等,為何我們要持雙重標準呢?

  有些人擔心若對自己過度寬容,自己便會鬆懈,不再進步。然而,事實剛剛相反。當好朋友感到沮喪時,你安慰他,並不會令他放棄,反而他會因為得著你的鼓勵而重新振作。近年不少研究發現多些自我關懷的人,在面對困難時,有較高的抗逆力,較少的負面情緒,較為不怕失敗,勇於再接再厲,積極解決問題;他們懂得體諒別人,在對方有需要時給予支持,甚至寬恕他人的過失。2

三個元素

根據Dr. Kristin Neff的解釋,自我關懷包含三個元素:1, 2, 3

以寬厚仁慈對待自己(self-kindness)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身體病痛、意外不幸及人生挫折等事情無人能夠倖免,我們當然不能否定其中的痛苦,但自怨自艾或批評自己無用,只會令自己更沮喪、更大壓力。相反地,以寬厚仁慈的態度,體諒自己的難處,接受當下的境況,雖然客觀現實不能改變,但內心卻有一份平靜。

明白困難是人類共有的經歷(common humanity)

  面對逆境時,若我們將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痛苦上,會覺得自己好像是世界上唯一不幸的人。但只要我們打開報章或上網瀏覽,便會發現自己並不孤單。古今中外,許多擁有學識、財富、名譽、地位或權力的知名人士,也有各自的苦難、挑戰或缺點。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只是我們未必知道他人的難處而已。

以平常心安靜地觀察自己的思想及感受(mindfulness)

  假若我們忽略別人的痛苦,我們怎能關心對方呢?同樣地,如果我們不理會或否認自己負面的情緒,又怎能關心自己呢?不要只顧尋求治療方案或解決問題的方法,嘗試安靜下來,以開放的心,留意自己的感受,不壓抑但也不放大,沒有嚴厲的批評,只有無條件的接納。

練習自我關懷

  自我關懷看似簡單,要實踐卻未必容易,大家不妨嘗試以下練習:4

怎樣對待朋友,也怎樣對待自己

  試想想:當你的好朋友遇到你現在的處境時,你會如何對待他?你會對他說甚麼、做甚麼?你會怎樣安慰他、鼓勵他?你會以相同的方式對待自己嗎?如果不會,那是甚麼原因?如果你以對待好朋友的方式對待自己,你估計會有甚麼改變?請將你的想法寫下來,並嘗試付諸行動,看看有何效果。

將批評變為鼓勵

  當你對自己不滿時,留意你對自己說甚麼,例如:「我真無用,這麼簡單的事情也做不來!」嘗試改為以正面的方式鼓勵自己,例如:「我希望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不用家人操勞,但欲速不達,慢慢努力吧。」如果你沒有頭緒,可以想想最關心你的朋友會怎樣安慰你。

照顧者也要照顧自己

  照顧者承受不少壓力,有時也會感到吃不消,又或心情煩躁。此時,可嘗試給自己一點支持,告訴自己:「我明白此刻我感到勞累,但我在照顧我所愛的人,是值得的,明天我會讓自己休息多一會,不要令自己心力交瘁。」

結語

  疾病影響患者,也影響照顧者,要面對當中的挑戰,家人及朋友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也可成為自己的關懷者,則無論是夜闌人靜或孤身獨處時,我們也可隨時隨地給自己多一點鼓勵、支持。

 參考資料

  1. Neff, K. D. (2003). Self-compassion: An alternat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a healthy attitude toward oneself. Self and Identity, 2, 85–101. doi:10.1080/ 15298860390129863
  2. Germer, C. K., Neff, K. D. (2013). Self-compass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69, 856–867. doi:10.1002/jclp.22021
  3. Neff, K. D. (2017). The three elements of self-compassion. Retrieved from https://self-compassion.org/the-three-elements-of-self-compassion-2/#3elements
  4. Neff, K. D. (2017). Self-compassion guided meditations and exercises. Retrieved from https://self-compassion.org/category/exercises/#exercises

解開心結:甘苦與共

「幫助我的丈夫並不是一個負擔。他的硬仗便是我的硬仗;我們是共同進退的。」

   結婚的誓詞常有「無論健康或疾病都會終生對你忠誠」等內容,但與有長期病患或殘疾的伴侶一起生活是怎樣一回事,大部份人都無從想像。面對伴侶的疾病與殘疾會為婚姻關係帶來成長的機會,但同時也是令關係惡化的危機。根據2013年的統計數字,香港有超過116,000名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的主要照顧者是他們的配偶。在面對自身疾病所帶來的痛苦、生活上的轉變,或照顧殘疾伴侶帶來的身心壓力,夫婦可以怎樣在逆境中保存和提升他們之間的親密感,共同越過這個對婚姻關係的重大考驗?

面對重大改變的準備

  嚴重的意外或健康問題可為婚姻帶來重大改變,為夫婦關係裡的不同部分,例如溝通方式、家庭責任、分工等帶來嚴重的衝擊。夫婦需停下來並意識到他們的相處模式可能已被完全改變甚至永遠不能回到以前的模樣。若患病的配偶仍然有溝通能力,夫婦應盡早真誠及坦率地討論這些轉變。無論是家務分工、子女照顧、經濟和醫療需要,甚至是預設醫療指示和身後事的安排等,盡早跟另一半達成共識,可減少雙方因期望不一致而出現矛盾和不安的情況。在關係改變的初期培養坦誠表達自己的心情和想法的習慣,可預防負面情緒的抑壓和累積,減低雙方的心理壓力。

不要孤立自己

  遇上健康和生活上的巨大改變時,很多人都會感到孤單,跟家人、朋友、同事等的距離感越來越強。就算自己面對很大的困難,也會因為擔心其他人的拒絕和誤解而不敢跟別人分享自己的需要。不良的健康狀況、照顧及工作的辛勞,也可能會大大減低跟親友見面交際的意欲。長期缺乏適度的社交活動和支援,會增加夫婦關係的壓力,造成更大的孤立和被困感覺。若夫妻可以各自找到信任的人去傾訴自己的困難與挑戰,尤其是對容易被忽略的照顧者來說,這份諒解和接納是非常重要的情感支援,有助減少夫婦間積聚怨恨情緒和出現情緒障礙的機會。

別當自己是超人

  任何健康的婚姻關係都要有足夠的空間讓二人都能夠滿足自己的一些需要。但在照顧患病的伴侶時,照顧者可能會因為責任心或內疚感而經常忽略自己的個人需要。照顧者應盡量在身體情況許可下,讓被照顧的伴侶幫忙或擔當一些家中的事務,例如簡單的家務、個人護理、對家庭事務給予意見等。除了可分擔照顧者的工作和壓力外,也可讓被照顧者感到自己對家庭的貢獻,增進夫婦二人同心合力、共同進退的感覺。家人、朋友和社區義工的幫助也是非常重要,讓照顧者可定期得到一些個人喘息的空間,保持身心靈的健康與平衡。

精神上的支持同樣重要

  被照顧者雖然可能在健康和行動上有限制,但在精神狀況許可的情況下,他們仍然是伴侶在精神和心靈上的重要支柱,藉著聆聽、分享和分擔伴侶的喜怒哀樂,被照顧者也可以多點對照顧自己的伴侶表達欣賞和感激,減低他們的身心負擔與壓力,使雙方的關係和溝通變得更加輕鬆和正面。

盡早處理關係裡的矛盾

  若兩人的相處出現矛盾,應盡快找個特定時間商討問題。討論前先想好甚至寫下表達內容。正式討論時,少用責備性的字句,多著重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例如說:「我想聽到你多啲欣賞我嘅付出同埋鼓勵嘅說話,因為咁樣我會更開心更有心力照顧呢個屋企。」討論的焦點應放在明白對方和幫助對方明白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非只顧嘗試說服對方接納自己的要求或看法。問題未必能夠透過一兩次討論就圓滿解決,但若雙方都能夠盡量從對方的立場去了解對方的想法,這份互相明白可提升婚姻關係的質素,令二人感覺更親密。

保存浪漫感覺

  夫婦一起定期參加一些有趣的活動,不但能增加彼此之間的話題和共同經驗,更可讓二人擁有更多正面的回憶,增進感情。在家中亦可預留「浪漫空間」,例如:不要在睡房裡進行任何關於疾病的重要討論。健康狀況對性生活的影響亦不容忽視,需要時應向醫護人員詢問相關資訊,並跟伴侶坦誠溝通自己對性方面的期望和找到共識。肢體上的親密不只限於正常的性生活;擁抱、親吻、拖手、撫摸等的日常身體接觸,同樣是夫妻間表達愛意的重要方式。無論面對怎樣的身體或環境改變,夫婦都可以用他們合適和喜歡的方法,重新定義親密,締造屬於二人獨有的浪漫相處模式。

­  真愛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真愛的培養需要一起經過高低起跌、一起承受痛苦、一起傷痛哭泣、一起開懷歡笑。

解開心結:饒恕父母,放過自己

  不少前去尋求心理輔導的人,都是帶著情緒、性格、關係或工作等問題去求助,但問題的背後,或多或少都涉及童年期從父母而來的影響。他們有些對父母很痛恨,但更多的是對父母有一種又愛又恨的矛盾心理;也有些以為自己與父母的關係很好,但當重新回想過去,才知道自己對父母也有不少埋藏在心中的恨怨。

  當然,這也不難理解,因為中國人相信百行「以孝為先」,我們怎敢怨恨父母呢?而他們當中,有些會選擇原諒父母,但也有些總是不能或不容易放下對父母的怨恨。讓我們嘗試看看以下一些常見的情況。

虐待

  虐待大致上可分為三種,包括性、身體和情感虐待。父母加害於子女的性虐待或性侵犯不用多說,其影響是非常深遠,因父母非但不能作為保護子女的守護者,反而成為子女的加害者,受害的子女要面對父母造成的傷害實在非常困難。但在比例上,更多發生在子女身上的是身體和情感方面的虐待。

  身體虐待方面,因中國人相信「棒下出孝兒」,故體罰一直被視為管教的有效方法。事實上,體罰和身體虐待的界線有時不是很明顯,因父母可以是出於教導子女的動機,但對子女卻可造成很嚴重的身體創傷,有些甚至是永久的甚或會導致死亡。我曾聽過受體罰的人分享,他們的經驗是「身體的創傷總會復元的,但因體罰帶來心靈上的創傷則不容易復元」。

  至於情感虐待方面,是指對兒童的情緒發展和自我價值產生傷害,可包括對兒童作出不合理、過高甚至具侵略性的要求或期望,超過兒童所能承擔的;或在言語上經常對兒童作出取笑、輕蔑、羞辱或排斥等。當兒童長期或嚴重的受到情感虐待時,將會即時或長遠損害他們的行為、認知、情感或生理的表現和發展(譚日新,2004)。從這可見,管教和情感虐待的界線可能比身體虐待更加模糊,因責罵怎樣才算過分,有時真的不容易定義,何況父母並非完全不可用責罵來教導子女,故有些人覺得他們所受的傷害是很難向別人道出,因此他們心中對父母的這根刺總是不能拔出來。

疏忽照顧

  兒童在身體或心靈得不到足夠的營養去茁壯成長,形成日後在身體的發展,或心靈、性格和情感的發展出現很大的問題。又或有些人因父母疏忽而經歷兄弟姊妹或別人侵犯或虐待,故形成心中對父母不易磨滅的憤恨。

偏愛

  有些人在童年的經驗中,看到父母絕對是有能力照顧兄弟姊妹,但偏偏因著不同原因,包括重男輕女等的觀念,沒有好好善待自己,特別在一些中壯年人士身上,他們大多是大女兒或大兒子,往往要被犧牲,很早便輟學出來工作,而家中排行最小的弟妹才有機會接受更多教育,他們日後在工作、經濟情況和發展往往都相對上比弟妹艱難較多,故他們心中很難放下父母對自己不公平的怨恨。

自戀

  自戀(Narcissism)在心理學上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傾向,如果父母有自戀傾向,其子女會有以下的經歷:

  • 常感到自己的存在,只是父母或家族的延伸;
  • 往往不能做真正的自己,自覺好像為了滿足父母未了的心願而存在;
  • 從小到大,經常覺得被父母控制,沒有自由;
  • 無論客觀上別人覺得自己怎樣好、怎樣有成就,自覺仍未完全達到父母的期望和標準,很容易產生挫敗感和內疚感,有些甚至因而想放棄學業或事業之發展;
  • 有部分最終也可能形成自戀的傾向,只以成為某某家族的成員或兒女為傲(譚日新,2016)。

  在這樣的情況下,子女好像被自戀的父母利用為一件工具,去完成自己的願望,子女往往不能感到真正被愛,心中對父母的怨恨是非常隱藏或很難向別人道出來。

饒恕的好處

  愈來愈多研究指出,不饒恕與身體和心理情緒等問題有很大的關聯(例如Toussaint, Shields, Dorn Slavich, 2016),故不少心理治療師也會鼓勵受導者,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選擇饒恕。事實上,饒恕可幫助我們從創傷中復元,不再以受害者身分而活,故饒恕可幫助人展開新的一頁,不再活在過去父母陰影底下。另外,不少人在自己作父母後才能體會昔日父母的辛勞,慢慢放下對他們的怨恨。當然,有人不能饒恕,往往是因為仍要與加害者繼續相處,而在相處上需要有智慧、界線和增加支援網絡,才可免被對方傷害。故如在此刻未能饒恕,有宗教信仰人士如基督徒,可將審判的主權交給神(上天),相信神(上天)可以在今世或死後作出適切的審判,為自己伸冤。

總結

  當然我們明白以上所提出的處境,作為子女是絕對不容易放下的,而饒恕也不是一個輕易簡單的選擇,需要有非常大的勇氣、堅實的信念和價值觀才能達到。假如你過去很少想及原諒父母,我邀請你思考這個課題,至於怎樣做才可以饒恕?相信有不少書本或網上資訊可幫到你,假如情況比較複雜,建議你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參考書目:

  1. Toussaint, L., Shields, G. S., Dorn, G. Slavich, G. M. (2016). Effects of lifetime stress exposure on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in young adulthood: How stress degrades and forgiveness protects healt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6, 1004-1014. doi: 10.1177/1359105314544132
  2. 譚日新。 (2004)。《情感虐待初探(一)》。誠信綜合治療中心第二期通訊。檢自http://allianceholistic.com.hk/ni/0902-122329_Newsletter%20issue%202.pdf
  3. 譚日新。 (2016)。《「王子與公主」的煉成 — 淺談家庭中的自戀》。誠信綜合治療中心第二十三期通訊。檢自http://allianceholistic.com.hk/ni/0105-200104_ahcc23Onlin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