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心結:建立愛護自己的心理質素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香港人可說是疲於奔命,沒有一刻輕鬆下來。公立醫院接收確診或初步確診病人的數目幾乎到頂,港人生活大受影響,連外出運動或用膳也擔心會受到感染,學生提早放暑假,部分人士也要留在家中工作。

        有專家指出,人類現正面對一個新方向—如果病毒繼續蔓延,人類的生活都會重新改寫,換言之我們會轉到一個新常態:人與人之間減少接觸,並要時刻防備病毒的來臨。

        這段期間,究竟我們處於怎樣的心理狀態呢?研究指出,我們很可能處於一種戰鬥狀態,亦即是打或逃(fight or flight)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常作好最壞的打算,隨時肌肉繃緊、心跳加速,為準備戰鬥或逃跑作最快的預備。如果情況繼續變差,有些人會進入一個僵硬的狀態,變得木然及無反應(freeze)。

        我有不少病人,在面對疫症及其他社會事件的衝擊時,他們的情緒變差,病情反覆,更有些承受工作或家庭上的壓力,無論夫妻關係、親子關係都大受衝擊。另外,由於減少外出,一家人經常困在家中,如果彼此間的溝通欠佳,更容易令家庭成員產生更大的壓力。有一些照顧者,更因為不能探望病人或院舍中的長者,感到無奈、擔心及憤慨,陷在一個越演越烈的情緒陷阱當中。

        本港最近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新冠肺炎、社會事件及經濟下滑的情況,均打擊市民的心理健康,平均每五個人就有一人有中等程度以上的焦慮或抑鬱,而且每三個人就有一人表示不快樂。這是前所未見的情況,也是全球人類面對的巨大挑戰—在這時間,我們應當怎樣準備自己,好讓我們能繼續走下去?

       在臨床經驗中,我仍然見到一部分病人展現意想不到的心理復原力 (resilience),可以綜合為以下幾點:

作好最壞準備,但仍抱有希望
        有些人雖然經常作好最壞準備,但內心仍然抱有希望,期盼事情仍有轉好的一天。在這心態下,內心仍然存有足夠的盼望。

常常感恩
        有些朋友甚至病人,雖然經常聽到他們有壞事發生,但仍然常常感恩,數算每天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好事情。這幫助他們在逆境之下,仍然保持內心的滿足感。

保持笑容、幽默感
        常常保持笑容或幽默感的人,他們活得比較快樂。儘管被環境影響,產生許多負面情緒,他們仍然能夠停一停、想一想、呼吸一下,在逆境面前想想仍能歡笑的原因,反映他們具備產生正面情緒的能力。

放過別人,幫助別人
        在當下的情景,許多人都變得冷漠自私、只顧自己,但這沒有令他們快樂。如果能放過別人,甚至主動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反而會變得更快樂。我們都會聽過在逆境中仍然有人會互相幫助,帶來一點溫暖。

慈心待己
        有些人在逆境之下,對自己會更加批判、苛刻,陷入抑鬱之中。我們需要幫助自己、明白自己、體諒自己的處境。在困難時刻,放開對自己的不恰當要求,如實地面對自己的遭遇,嘗試自我照顧。

靜觀世事
        靜觀就是對每事、每物都如實觀察,不帶太多的批判。能夠保持冷靜及客觀,對於逆境中的自處很重要。不妨嘗試每日花三五分鐘,靜觀自己的內心感覺及想法。

不忘學習,從困難中找其他方法
        在新常態中,許多過往的方法都不再適用,我們要學習適應新的方法,運用新的生存法則,例如使用網絡吸收資訊,並與人進行網上溝通,千萬不要故步自封、封閉自己。

信靠主
       你可能會覺得沒有方法去解決目前的困難,感到無助甚至無望。面對不能改變的事實,我們可以保持信靠的心,相信主會拯救我們。

        回應之前提及的調查,當中亦發現有些人在創傷事件後得到成長,他們能建立個人的靈性,看到個人的長處,以及與人建立更深的關係。這些創傷後有成長的人,他們的抑鬱及焦慮程度較低,快樂指數亦較高。

        當發生重大事故及經歷時,大部分人都不能逃避。除了留意生活及經濟的影響外,大家更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學習以不同的方法關顧自己、協助他人,才能在經歷創傷之後,體驗寶貴的成長。

        最後與大家分享一個慈心待己的練習:先留意呼吸,留意自己的身體,容許自己打開內心。跟自己說:「這是一個困難的時刻,我要更加愛護自己,希望自己充滿愛心,希望自己平靜,接受自己,充滿快樂,為自己仍然生存、仍然有呼吸而感恩。」繼續停留在呼吸中幾分鐘,感受自己身體的感覺及內心的情緒和想法。

        「我們行善不可喪志,因為若不灰心,到了適當的時候就有收成。」(加拉太書6:9,和修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