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牧心箋

嘉嘉:

  妳好!近況如何?

  記得去年三月妳轉過來我所負責的病房,當時妳患有嚴重糖尿病並引致腎衰竭,需要「洗肚」,亦剛中風不久。醫護得悉妳想找人祈禱,於是轉介到院牧部。想起第一次與妳見面,看到妳年輕的臉孔帶著落寞,躺在床上,對身體病患的變化感到無助及沮喪 — 因中風而引致行動不便、久未癒合的傷口帶來痛楚、血壓不穩引致頭痛和頭暈、截肢與否的掙扎、疫情下家人朋友未能探訪的孤單等。在艱難的時刻,妳想起了中學時曾信仰的基督教,很想有人與妳一起祈禱,之後我就成為妳床邊的禱伴了。

  在妳住院期間,每星期我都去到病房與妳一起祈禱,聆聽妳分享信仰的歷程。妳中學時就讀基督教學校,在校內信主並有美好的團契生活。妳亦喜歡逗留在校園內的小聖堂,言談間妳曾用軟弱的手打開手機,給我看小聖堂的相片,我相信這地方曾帶給妳很多美好的回憶!之後,妳也分享中學畢業後因工作不定時關係,已沒有再接觸基督教和返教會。在經歷病患中,妳重投上主的懷抱。後來,妳更決定接受洗禮加入教會。回想那天見證妳在床邊洗禮,看到那份單純信靠的決心、並天使般的微笑,沐在主的愛裡,彷彿將身體不適的痛楚統統忘記了!往後的日子,因著上主的幫助,妳與父親的關係復和,而妳常為父母親對妳不離不棄的支持及照顧而感恩!與此同時,妳很渴望所愛的父母也願意認識主,享受豐盛的恩典,並切切為這事祈求主!因著主奇妙的作為,妳親自帶領了父母信主,當我聽到妳分享這個好消息時,我既感恩、又感動!

  此外,妳曾提及踏入職場不久已在所從事的專業上獲得輝煌的成就,妳不單得到上天給妳得天獨厚的聰穎及能力,也是一個事事力求完美的人!曾經聽妳分享過不同的夢想,可是因著身體病患的限制,未能一一達成!當我與妳談及未能完成的夢想時,感到妳的釋懷及放手,安然接受「未能達成」的結果!我相信:上主賜給妳生命中的滿足,已超越妳期望所有夢想達成的執著!與妳同行的日子,上主藉著妳的生命,讓我看見祂賜予給病人的愛、盼望並堅毅的信心!從妳家人口中得悉妳的身體情況已大不如前,生活上亦需要人照顧,祈求主繼續與妳同行,賜你足夠的恩典!願主祝福妳,賜妳平安!

 掛念妳的林院牧

從心出發:感受生命的張力

  「你長大後想當甚麼職業?」「醫生!」我鄰座的女同學答,幼稚園老師一臉滿意。「那麼杜同學呢?」電光火石間我答了:「醫生!」老師又順著問下一位。這是透過觀察推斷出最安全的答案,若不然我差點就答了「賣珍珠奶茶」。

  成長中很多人問過我類似的問題,「醫生」永遠是最神聖光鮮的答案,然後成為一個自證預言。醫科面試時,當其他考生分享立志行醫的故事時(孰真孰假叫人感動,虛虛實實不必深究),我卻沒甚麼吸引人的故事,只有一顆真心去幫助弱者,與他們同行,這工作值得我奉獻一生時間。雖然文憑試失手,但最後仍考上醫學院。

  隨後幾年,渾渾噩噩,考試勉強混過去。但隨著心智越成熟,越懷疑自己唸醫科的意義。讀了三、四年,對自己說「洗濕了頭」,畢業再說;畢業之後,看著糧單,更沒有勇氣辭工。醫生終究不是上帝,很多情況下做甚麼都徒勞無功。一次又一次職場上的挫折,菜鳥醫生每天上班都懷疑人生,直到第五波疫情的來臨。

  那段日子萬人染疫,病房爆滿,無數病人滯留在急症室或等不到上病房。夜間攝氏十度,寒流吹襲,大堂和停車場擺滿病床;中間只得一塊帆布區隔,旁邊堆疊數十個屍體袋。平日急症室的工作是盡快找出病因,穩住病情,然後把病人送到合適病房。但疫情下的工作幾乎倒轉——病因明顯且病情隨時轉差,卻沒有床位安置病人。急症室欠缺人手應付:誰來為額外的二三百個病人量度血壓?誰來給長者餵飯?誰來照顧每天需要洗腎的病人?這段非常日子,默契就是同事把剛送來染疫的長者直接推到我面前,二話不說就要去忙別的,我也不用多問,趕快接手替長者做快測、換衣服、做心電圖、抽血打點滴上鹽水,安排照X光。

  早上八點埋首,抬頭望鐘已是晚上八點。忽然護士通知,某病人情況轉差,我決定再留一會兒。他是新冠嚴重併發症的病人,與家人的共識是心臟停頓時不作心外壓搶救。看他痛苦掙扎,還有家人的焦躁難受,於是提議給他注射一點嗎啡,讓他稍稍減輕痛楚的離開。急症室向來會盡辦法搶救,如今竟做起懷安服務來,也算是罕有景象。

  終於可以坐下來對着著杯麵謝飯祈禱,頭好暈,腰背好痛,但我以感受生命的張力為滿足。麥煒和醫生曾幽默分享:「醫生有時是神,有時是鬼,但從來不是人。」這幾年曾收過病人的感謝牌,也試過跟病人對罵到要幾個護士把我們拉開。醫生從來沒有特別神聖,病人需要我時,再忙也絕對不能走。就如耶穌一樣,祂永遠與人同行。Cure may be futile, but care is never futile,這是當醫護最大的榮耀。我慶幸我得了如此位份,是為了現今的機會。一切都在上主的手中。

關心健康:兒童飲食需要及常見飲食問題

  兒童的營養非常重要,充足的營養能支持健康的身心成長。飲食種類繁多,家長應該如何為孩子選擇更好的飲食呢?衛生防護中心網站有很多實用的參考資料。在這篇簡短的文章,我將會分享一些常見的、與兒童有關的飲食問題和建議。

吃得慢,一餐用一個半鐘都未吃完!

  孩子吃飯慢的原因很多,例如無胃口或不感肚餓(因茶點份量太多或喝太多牛奶);食物太硬或太大,無法咬斷或咀嚼;經常一個人吃飯;吃飯時候玩玩具等。

營養師建議:

  食物適宜較軟身,切成小塊能夠一口咀嚼,例如三歲孩子可以吃小雞腿(靠近翅膀部位),或將雞翅膀切開兩份。牛奶含豐富鈣質,但不是飲奶越多長高越快。兩歲以上的兒童每天飲兩杯(500毫升)牛奶已足夠,過多會減少正餐進食份量。提供一個安靜的用餐環境,避免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或玩玩具。陪伴孩子吃飯——孩子喜歡跟父母一起吃飯,這時亦是向父母學習的好機會!

挑食!

孩子不吃蔬菜,把不愛吃的食物吐出來或含在嘴裡;不過如果有巧克力、糖果或薯片伴著,就會很快吞下去!

營養師建議:

首先,避免強迫孩子進食,他們有自己的節奏去接受每種新的食物和其質感。如果他們不願意嘗試,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看到父母、兄弟姐妹或朋友在吃。不過要注意一點,若孩子進食有進步,父母不應過分地表揚,因為孩子有可能利用食物來控制父母和照顧者。

兒童每天需要進食多少份量呢?

碳水化合物是供應熱能的主要來源,正餐應進食足夠的飯、麵、麵包或薯仔等。從小養成進食蔬菜水果,每餐可由細半碗蔬菜開始,水果可吃一整個,每天進食一至兩次,以吸取足夠的纖維。果汁不要添加糖份,也不需每天供應。蛋白質對細胞生長及免疫系統非常重要,但父母經常以為肉類比飯、麵包等重要,大部分的兒童因而攝取過量蛋白質。

2至11歲兒童需要進食的份量

種類 2 - 5歲 6 - 11歲
五穀類 1.5至3碗 1 碗 = 250 - 300 毫升 3至4碗 1 碗 = 250 - 300 毫升
水果 最少1份 1 份 = 1 個中型水果 最少2份 1 份 = 1 個中型水果
蔬菜 最少1.5份 1 份 = ½ 碗熟菜 最少2份 1 份 = ½ 碗熟菜
肉類/蛋白質 1.5至3両 1 兩 = 1 個乒乓球大小的肉類 3至5両 1 兩 = 1 個乒乓球大小的肉類
奶品類 2杯 1 杯 = 240 毫升 2杯 1 杯 = 240 毫升
水/流質 4至5杯 包括清水、奶、清湯 6至8杯 包括清水、奶、清湯
油、脂肪類及糖類 少量,因已包含在許多食品裡,所以沒有特別建議攝取量。

關心健康: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泛指進食含有毒素所污染的食物後,出現以腹痛、嘔瀉等爲主要表現的中毒類疾病,臨床上與急性胃腸炎的症狀相似。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統計數字,香港近年平均每年食物中毒個案約200宗,影響約700人。

病因及症狀

  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見原因有:進食動植物的生物鹼(包括真菌毒素中毒、動植物性食物中毒)、化學性食物中毒(如重金屬污染或殘留農藥)、細菌性食物中毒(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原蟲性腹瀉(如阿米巴痢疾)、病毒性腹瀉(如諾克病毒、輪狀病毒)等。大部分個案為細菌性食物中毒,多發生於氣溫較高,有利細菌繁殖,食物容易變質的夏秋季節。

  患者在進食受污染的食物後,毒素積累達可致病量,就會出現以胃腸道爲主的症狀。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大便一天多次、呈粥水樣、腹部壓痛、腸鳴、伴發熱、乏力等。重症者甚至出現血便、脫水、休克等情況。患者一般於進食變質食物當天至三天内起病,多在三天内自癒。

從中醫角度理解食物中毒

  根據食物中毒的臨床表現,中醫診斷分為「嘔吐」和「泄瀉」。少數因侵襲性細菌引起粘液血便的患者,中醫診斷為「痢疾」。

  輕症患者經中醫治療後,一般可得改善。中醫通過減輕胃腸道炎症,避免因反復嘔吐與泄瀉而引起脫水,從而穩定病情。診斷一般分爲:胃腸濕熱、腸道寒濕、食滯腸胃等證,以及疾病後期的津氣虧虛和陽氣虛脫證。唯症狀嚴重,病情反覆不癒者,應到醫院進一步檢查。

常見中醫食療保健推介

1. 選穴按摩

1. 足三里

  可調節神經,調補脾胃氣血,治療腸胃不適,反覆嘔吐的症狀。此穴在外側膝眼下四横指,脛骨旁開一橫指處。左右兩邊各揉按3-5次,每次1-2分鐘。

2. 公孫

  可調理脾胃氣機,治療腹痛嘔吐,不欲飲食等症狀。此穴在足大趾內側、近足弓突起的高骨後緣凹陷處。左右兩邊各揉按3-5次,每次1-2分鐘。

2. 飲食建議

  患者應停止進食引起不適的食物。飲食應以清淡、稀軟、易吸收、少渣少油為原則,以減少脾胃負擔。忌食刺激、油膩、生冷、堅硬難以消化的食物。

  食物中毒早期,如瀉下過劇,要注意水份少量多次攝入,亦可飲米水加少許鹽調味,或沖泡綠茶水。病情有所好轉後,再轉爲少油、少渣、流質食物,如幼麵、稀粥等。腹瀉停止後,則可逐漸加一些蛋羹、肉碎、菜泥、軟飯等。恢復期可食健脾補益之食物,如飯、山藥、扁豆、蛋類等。但其原則是先稀後軟,先清淡後健脾,所選食品要新鮮易消化,減少粗纖維食物。

  康復後調養脾胃可選用小米蓮子淮山粥:

小米蓮子淮山粥

  • 成分:小米二湯匙,蓮子10克,淮山10克。
  • 做法:小米、蓮子、淮山洗淨,加適量清水煮成粥狀。溫服。
  • 功效:營養補益,健脾安神
  • 性質:平
  • 適應症:疲倦乏力,胃口欠佳,夜寐不安。

預防及調護方法

  所謂「病從口入」,平素要注意飲食衛生。處理食品和進食前應洗手。烹飪時要分開處理生熟食材,動物食品和隔夜飯菜需徹底煮熟。注意食材的保質、保鮮,及烹飪環境、器具和食材的清潔。避免光顧無牌食肆和食用有毒動植物。

  進食後若出現不適,應盡早求醫。嘔吐泄瀉期間應卧床休息,注意保暖。

解開心結:癌症病者的靈性成長和意義重尋

教會姊妹的真實經歷

  我教會的一位姊妹於2021年確診乳癌第二期,而2022年初化療的時候,碰上新冠確診。當時她的女兒剛生下第二個孩子,母女倆人只能夠透過視像見面,那段時間對她來說真的很不容易面對。

  她跟我分享的時候,述說確診當晚,在回家路上附近的公園見到一雙足印的雕像,那刻頓時感到神一路的保守和看顧,縱然面對惡訊,神也讓她看到這雙足印,那是一個確據。

  在患病及治療期間,因疫情的關係她不想公開給親友知道,只跟幾位基督徒的婦女親友分享乳癌的訊息,以及自己的心路歷程。奇妙的是,她們都明白和體諒她的處境,並告訴她身邊也有一些同路人。此外,她又把神在她身上的奇妙作為,分享給初信的親人,堅固他們的信心。這樣由原先缺乏自信,不善於在別人面前表白,習慣將自己的感受藏在心裡的她,逐漸打開心扉,先在乳癌基金會刊出一篇文章,及後在報刊亦分享感受,最近也在教會聚會中作見證。透過身邊一些親人朋友的鼓勵和代禱,她開始踏出去。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立比書4章6-7

  她想起一首喜歡的詩歌,歌詞說到:「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定必歡呼。」在難過的時候給她鼓勵和打氣。其實癌症治療的過程,帶給這位姊妹不少的困難,例如在電療化療期間,頭、頸、手、腳及腰部都感到痛楚,影響睡眠也影響心情。但同一時間,她好像有了不同的角色,除了是一個患病者,也是一位見證者,透過自己的病,反過來鼓勵身邊的人。她自己的反思是:「回望,原來神藉著病患去改變和建立我,也可用我的見證讓人認識神。」最近她的見證派出了二百多本,她也在教會的戶外崇拜跟好些婦女分享經歷。

  我和這位姊妹雖然不多見面,但從她的聲音裡,我感受到她的熱誠和希望,一個更好的她出現了,神藉著她患這個病,帶動她活出更新、更真實、更能與人分享的生命。在這病前後期間,她成長了很多。

癌病經歷、靈性成長和意義重尋

  一些研究發現,癌症病人的生活功能,原來和他們的靈性層面頗有關係,能夠從患病經歷中找到意義和平安的病人,在家庭、社交、個人甚至身體功能上也比較好。另一些研究發現 ,雖然抑鬱在癌症病人當中比較普遍,但靈性成長的層面似乎可以保護病人,減少抑鬱的症狀,因此不能忽視信仰的力量,可以幫助癌症病人的心理與靈性層面,不至失去盼望。

  靈性的層面其實涵蓋多方面,包括與神緊密的關係:透過禱告、祈求和感恩,經歷神的回應,透過在教會群體的表達、分享和見證,進一步表現出個人與神的真正關係。靈性的層面也包含了個人價值和意義的重尋,尤其是患重病的時候,絕大部分人都會感到迷惘、不知所措甚或失去方向,不住思索「為甚麼我的人生會是這樣的呢?」除了治療疾病外,能夠有機會去重新尋找人生的方向,不至失去盼望,其實是最重要的。

  剛才這位姊妹,在確診當天看到公園的一雙足印,實在絕非偶然。因為就在當下,她確認神一直在扶持著她,縱然遇上人生中很困難的日子,這對足印給她帶來了盼望,鼓勵她在以後面對治療和人生道路上,也要為神作見證。我們看到姊妹的心裡萌生了希望、方向和意義。

  姊妹隨後的分享和見證進一步確定了她的人生方向。本來缺乏自信的她,能夠站在眾人面前,分享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和神的奇妙安排。我了解到,以她這個年紀,本來生活安定,可以弄孫為樂,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令她身體和精神也不如以前。在這個打擊下,人生路如何走下去本來很不容易,但信仰的確據就好像為她前面鋪上了紅地氈,讓她可以一直的走下去。在她的見證分享裡,見到一個整全的故事:由人生美好的階段,突然遇到打擊,身體嚴重的飽受折磨,去到靠著神可以離開掛慮和危險,繼續走下去,重新找到人生新階段的角色。

  姊妹的故事,其實為我們都帶來盼望 — 如果患重病也不能把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那麼我們還用這麼害怕,為日常生活和社會不斷的轉變和不確定性而擔憂嗎?疫情過後,百廢待興,但只要神一直活在我們心裡,我們還是可以重新得力,繼續前行的。

病友心語:「見」不到的同行

  我於前年12月感到耳鼻不適,經多方檢查後,在2022年1月證實患上鼻咽癌三期。夫婦兩人有信心面對,是因為以弗所書2章8節的提醒:「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當告知友人時,他們為我緊張流淚;然而,我們深信神會安排一切。我感到這病能讓我親嘗主一直陪伴,保守醫治,日後我可以將主的大能大愛與人分享見證。

  在醫院排期等候治療的期間,我確診感染了新冠病毒,卻沒有病徵,就如平常一樣,沒有影響我的身體狀況。到了4月初在腫瘤科試帶電療面膜時,獲醫護告知港島區的私家醫院,已選中我接受免費的電療化療。感謝神不僅幫助我盡快開始接受治療,也賜我足夠的精神體力。在新冠疫情高峰的時期,我能夠獨自一個人由荃灣到黃竹坑接受治療。在接近兩個月的治療期間,有些副作用如吞嚥困難,導致體重驟降,需要飲營養奶;然而,亦因禍得福,高血壓回復正常,高血糖也下降至可以停藥。我珍惜機會,每次都把握時機去關心和鼓勵其他接受治療的癌症患者,派福音單張給他們。

  其後,我曾因身體有內出血、覆診時暈倒等狀況,需三次住院治療。當時實施「謝絕探訪」的防疫措施,令家人無法探望,甚至連院牧們也不能到病房關懷。我無法與別人一起讀聖經和祈禱,難免有時會感到孤單。然而,眾親友用不同方式送來的問候、經文,並同心代禱,使我經歷約翰福音14章27節主耶穌的話:「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

  到現在,我仍要按時覆診,服食一年抗癌藥。神保守我,讓我在半年內,體重已回復近130磅,有精神體力重返工作崗位,還可以參與教會的事奉。

  回顧由確診癌症至康復,牧者、主內弟兄姊妹為我不停禱告交託。在我身體最軟弱的時候,有主內肢體陪我覆診。這讓我想起最初的感受:「主一直陪伴,保守醫治」,我們只要信靠,甚麼樣的困難都可度過。

  哥林多後書9章15節: 「感謝神,因祂有說不盡的恩賜。」

醫護心語:積極面對思覺失調

  有一位快將升讀中五的學生,從中一開始成績優異,名列前茅,受校長和老師所重視,希望能為學校爭光考取好成績。但到中四下學期患上思覺失調,嚴重影響學習能力,並且跟朋輩和同學發生嚴重衝突,因而要休學一年。

  他是新來港人士,從小跟婆婆和媽媽生活,家境不濟,媽媽要出外工作,婆婆年老患病長期臥床,他還要幫手照顧婆婆起居飲食大小二便。他媽媽表現得十分難過,為孩子的前途而擔憂。男孩亦自覺乏力無助,覺得突然失去相處多年的同學和朋友。於是我鼓勵他們一起去面對將來,以正面的心態積極解決面前的挑戰。

  當時我負責處理這個個案,我們的專業醫療團隊首先評估家庭各方面的需要及狀況:包括男孩對思覺失調的接受能力及服藥後對身體和精神情緒的反應;媽媽對兒子的期望落差以及往後怎樣照顧復康中的兒子;家中年邁長者在起居飲食的照顧;男孩休學期間怎樣可以繼續保持積極學習、預備重新出發投入學校生活。另一方面男孩遇到的社交困難挑戰,如何疏導跟別人相處的問題,以及重建穩固的朋輩友誼關係。

  跟媽媽面談時,讓她明白孩子很大機會逐漸恢復精神健康並重建本身的能力,希望他們一起積極正面地去處理患病後的復元進程。同時要陪伴和鼓勵男孩子建立一切有益身心的活動,包括跟班主任老師、從小認識的同學、教會朋友、社區中心的義工導師多接觸,一起分享活動,從而建立穩固的支援網絡及健康的身心靈。

  暑假後男孩重新規劃學習,他開始返學校的課後補習班,預備開展校園生活;星期六返社區中心舉辦的興趣班,例如結他班、創作歌曲班等培養各方面的興趣;星期日跟媽媽返教會,建立穩固的社交網絡及支援網絡。

  精神病患者病後復元需要一定的時間,過程中非常需要醫療及社會各方面的人力和物力支援。作為一位專業的精神科護士,首要充分理解患者及其家人所面對的打擊,承受的挑戰及困難,並且能夠身同感受地協助他們去面對困難,克服種種的挑戰。

信仰心窗:我渴想甚麼?

  身處文明、科技發達、資訊隨處的社會,實在是要甚麼有甚麼,就算沒想過要的,也會因著資訊的刺激而引動需要的想法,要能「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事物;脫離對物品的執着」而又不想浪費,更不願把充滿回憶的物品斷捨離,實在不容易。如果處身足夠空間去放置,或許就沒甚煩惱;但當空間有限,就實在難上加難。長輩常說:「上屋搬下屋,唔見一籮穀」,現代人會說「大屋搬細屋,唔見幾籮穀」,是因為要丟棄的、更替的東西實在很多。

  曾有一位老婦人,生活很節儉,也不會隨意購物,但因她的親朋供應充足,舊的未去,新的又來,以致家中的物品堆積如山,不但擺滿架子、櫃子,甚至連雪櫃都成了儲物櫃,很多物品原封未開,甚至已經過期,可走動的空間更少了。女兒不忍心她住在這樣擠迫及不衛生的環境,多次勸解無效,最後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把那些不必要的連同過期了的一併丟掉。老婦人的反應之大可想而知,因為女兒衝擊她節儉和不浪費的做人態度。母女的關係後來得到修補,是因為女兒想起母親成長於戰亂、朝不保夕的陰影中,當她明白到母親渴想安全保障的需要,才明白母親為何堅持不浪費,為何未能斷捨離。

  另一對母女,母親成長於擠迫、簡陋的居住環境,四周不是人聲,就是機器的嘈吵聲,人與人之間更因擠迫,為著佔用空間而出現磨擦,一屋子不但人多,物件也多,嘈吵不已。這位母親長大成家,建立了理想的簡潔居所,竟簡潔得令她成長中的女兒感到家裡像是甚麼都沒有的,甚至那個雪櫃裡也因為母親的簡潔要求而幾乎空無一物,抱怨為何同學家中的雪櫃滿是食物,而自己的家中卻是空空如也,一點生趣也沒有。女兒漸漸長大,就把不滿轉成購物,不停的購物,快快的得來,也快快的被閒置,弄得滿屋都是東西。母女常因這些事而爭執,傷了感情,直至有一天,女兒終於明白母親希望有一個簡潔家居的原因,是她渴想有平靜的生活,而女兒購物是因為她希望有一個多姿多彩的生活。

  表面看來似是物質需要,深層卻是心靈的渴想。其實人渴想的是甚麼?安全感?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功感?滿足感?被欣賞?被重視?平靜安穩?人心底渴想的,一方面可能是感到現在的不足、不好,另一方面可能是未找到能令自己感到足夠、好的東西,而物質世界看來能止一時之渴,卻面對斷捨離的煩惱。

  誰能使我心底的渴想得到滿足,不需借助物質的多寡來感到生活豐足?

  耶穌說 :「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生活心窗:想要與需要的平衡

  要搬家了,趕緊把整個房子的物品整理:日用品入箱沒有疑慮,新舊興趣相關物品也不會丟掉;舊唱片或許不常聽了,但可能是青春印記,也可能是時代腳步,彷彿捨棄了以後也找不回來,捨棄也要下決心。還好新房子較大,舊物來到新屋,都輕易找到自己的位置。

  以前的四人窄飯桌,桌上放著日常用品,旁邊地上放著車仔雜物,兩大一小圍在飯桌吃飯是日常。玩具與書本放在窗台,幾年間朝向太陽的書頁都褪色了。掛在窗台的衣服未乾,剛洗的衣服掛在洗手間,洗澡時則移去客廳。吃完晚飯先把飯桌上的碗碟清走,然後騰出空間用電腦,廳的光線由門縫照進房內。每天重複著的生活模式,結果是大家都擺脫不了黑眼圈,但這是香港日常,誰也沒想過抱怨。

  然後搬到新房子,面積比舊房子大,忽然發現,飯桌只需當飯桌,實在是奢侈而幸福的事。現在,三人小家庭每人有充裕位置坐下,不用挪移枱面也可放下食物碗碟。偶然招待幾個朋友來家裡吃飯,最少也有位坐。電腦、晾曬衣物以至廚房電器,也不用再「挪移」了,才發現生活原來可以很簡單很方便,也深明自己幸福。

  「斷、捨、離」概念源自日本,近年香港、台灣也有不少人努力實行。過度消費令雜物滿屋,當然應該要節制;但要做到沒有多餘物件,又可以足夠應付生活,或者剛好應付生存,都不容易。

  在舊屋時,已「戒掉」買書習慣,圖書館借不到的,也會在線上買或漂書,總之不能增加藏書量。想發展新興趣學習畫畫,先選了色鉛(即木顏色)和水彩,也刻意少買畫具。而為了不要霸佔珍貴空間,畫具都放在盒裡和櫃裡,拿出來嫌費時,自然減少畫畫的動力了。

  現在新房子比較闊落,多出來的空間,不用裝飾品填塞,而是讓一家人都有發展興趣的空間。那盒120色的色鉛終於可以打開了,方便使用。除了自己多了畫畫,女兒看到各種顏色可以交疊使用,也好奇地跟著嘗試。書本數量開始增長。不過久經斷捨離的訓練,購物消費仍會很謹慎。

  「斷、捨、離」無疑有助精簡生活,換取空間來享受生活中最喜愛的事情,然而要令生活豐富,發展興趣,又無可避免地添置一堆物品,似乎令人永遠陷入兩難之中,要取得平衡,實在談何容易。

真心分享:張彥博

近兩年我的家人接續病倒了,先是後父離世,然後姑丈有冠心病,情況頗嚴重,到了年底姨媽被診斷患上肺癌,已經擴散到其他器官。母親和姨媽姊妹情深,從小結伴,面對親人的離世和病患,心情非常難過,同時亦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

  姨媽經過化療之後,奇蹟地癌指數大幅下降,家人都放下心頭大石。我很珍惜家人相聚的時間,有次陪伴父親和後母去游泳,看著他們悠閒地坐在泳池旁邊,享受退休後的安逸,那刻的畫面很美。誰會知道生命有多長呢,我們在世的日子是有時限的,但我知道神在天上正看顧著我的家人。

  回想過往的成長階段,曾經反叛地離開家庭,停止教會生活,有幾年時間不論在音樂追求或工作上都很迷失。天增歲月,現在的眼光開闊了,時常想到人的生命本來脆弱,生老病死隨時就在瞬間。假若我只能夠活到五十歲,剩下來的光陰已不多,作為基督徒藝人,怎樣可以為耶穌做得更多?

領悟人生道理

跟大玩偶一起時的調皮

  父母在我小時候離異,我在單親家庭長大,跟隨父親生活。他是基督徒,所以我從小接觸信仰。在成長過程中有幾段經歷特別深刻,我認為是信仰上的轉捩點,神讓我看見生命的豐盛。升中那一年的暑假,我參加了福音夏令營。義工哥哥姐姐們安排一個叫「遊戲人生」的遊戲,二十多個攤檔代表不同的場景或工作,每位孩子都會獲派「零用錢」,隨意選擇想玩的遊戲,遊戲結束後需要把錢交還。我自問讀書成績差,想也不想就跳過「學校」,選擇做「苦力」(搬運東西)用勞力辛苦地賺錢。如是者過了好一會,我才停下來觀察其他孩子,才發現有那麼多好玩的遊戲未曾試過,那個「學校」攤檔也沒有想像中困難…原來我的目光很狹窄。遊戲將近結束,看到一個零食攤檔,我一個箭步跑上前,把努力得來的「錢」全部用來買零食。我覺得自己很聰明,假鈔票不能帶走,食物吃進肚子最實際,還可以跟朋友分享。我當時約是十二、三歲,遊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的一生,有甚麼可以帶走,甚麼帶不走。後來義工送我一張小卡片,寫上「耶穌已經祝福了你的一生,一生一世都會陪你同行。」我很感動,於是決志信主。

神巧妙的安排,帶領朋友回歸正道

兒時與母親合照

  過了幾年,父親再婚,生育孩子,我不習慣新的家庭生活,決定搬出去跟兩位教會弟兄合租房子,當時大概十八、九歲。為了應付生活開支,日間上學,其餘時間幾乎都用來做兼職,餐廳侍應、網吧電腦維修、派傳單、游泳池救生員都做過。每天的睡眠時間很少,半工讀的日子實在太忙,好幾年沒有返教會。有次在街上自彈自唱做表演,期間出現幾個樣子凶神惡煞的男人,在聽我唱歌,心裡有點緊張。表演結束後竟問我要電話號碼,無可奈何下唯有告訴他們,怎知一轉身就打電話來說「下次出來玩啦」。原本以為事情已經告一段落,但難以置信的是我跟其中一個男人多次在不同地區的機舖巧遇,於是決定相約吃飯,後來成為無所不談的朋友。傾談中了解到他的情況,我鼓勵他到髮型屋工作,當時他由洗頭學徒做起,逐步成為髮型師,更勸導以前的朋友跟他一起工作,如今已經是髮型屋老闆,也是我的御用髮型師。誰會想到當初一群浪蕩街頭的年輕人,能夠脫胎換骨,認真面對自己的人生,原來神早已為我們鋪排了一段奇妙的相遇、相知同行。

遇到事業的樽頸,把生命交託

在台上打鼓

  我一直很喜歡音樂,自學結他,跟朋友組樂隊,有時由深夜一直練習到清晨,樂此不疲。直到遇上簽約成為歌手的機會,已經廿二、三歲,這個年紀當樂壇新人算是起步遲。雖然新作品推出市場後,反應不俗,可是我越來越覺得自己跟公司的理念,以及音樂創作的方向背道而馳。我是很單純地跟隨聖經處事,然而公司上下、樂隊的拍檔無一人是基督徒,在想法分歧底下出現很多磨擦,漸漸情緒低落,感到很困擾。幾年後隨著約滿,樂隊同時解散。

  在迷失的日子,重新回想當初想成為基督徒歌手,原是為了回應神的愛,直到追尋音樂的夢想受到挫折,我再一次問自己,有甚麼可以給神?幸好認識了藝人之家的基督徒歌手,心裡再次火熱起來。我們每星期聚集祈禱,一起到學校傳福音,講見證,又去外國短宣,懇切地求神興起我們一群基督徒歌手,為主作工。我時刻想到聖經裡面一段記載:主人要到外國去,他把僕人叫來,按他們的才能,一個給五千,一個給二千,另一個給一千,要他們好好管理和運用,結果那個領五千和二千的,都賺了多一倍的錢,只有那個領一千的,把錢埋在地下,甚麼都沒有做,主人斥責他是又惡又懶的僕人。這個故事一直提醒我,神給予我的能力和機會,一定要珍惜、善用和努力以赴。神就是我的「經理人」,我跟神簽了約,祂想我去哪裡我都願意去。

  我繼續祈禱,等到2012年和2013年得到機會參加國內的歌唱比賽,增加了注視度;到了2014年簽約電視台,參加訓練班成為演員。我從來沒有想像成為演員,但神為我鋪排了意想不到的路,也為我預備了很多「禮物」。在這十幾年間我演繹了四十幾個角色,有幾套劇集更是廣受觀眾歡迎,視為演藝生涯的代表作。疫情期間有兩年沒有接到工作,我求問耶穌是否時機未到呢?終於在2019年我在加拿大卡加利(Calgary)拍攝福音電影《愛plan B》,同年還實現了渴望已久的個人演唱會。

  演員需要許多真實的生活體驗去豐富演技,以往反叛的成長、職場上的甘苦、還有跟朋友四處溜達玩樂,見識過不同的社會階層,這些年來的歷練皆成為演戲的參考素材,逐一等待合適的發酵時機——是神一早裝備了我做演員的路。

音樂的恩賜

愛貓10歲了

  我們一家都是音樂愛好者,爸爸彈結他,媽媽玩中樂,舅父經營樂器行。在父母親的薰陶下,我慢慢培養出對音樂的興趣,大概八、九歲開始學習結他,又學鋼琴、中國樂器和打鼓,一家人眾樂樂,自得其趣。直到某年在浸會園的夏令營,第一次聽到音樂創作人陳芳榮的分享,內心非常觸動,把他當成啟蒙老師。我從那時開始思考未來方向,我的音樂也能夠成為別人的祝福嗎?雖然我鍾情於音樂,寫過不少歌曲,但我從來覺得自己不會寫歌,每次祈禱之後,就會靈感湧現,內心的想法自然流露出來,化為曲詞。我知道其實是耶穌在我裡面,是耶穌在寫曲子,而不是我。我對創作的動機和意念很單純,想寫一些有正能量,「輕」一點的作品去表達喜樂,令旁人開心。我最喜歡的作品是《我長大了》,有時候講論人生的作品不一定要沉重,真正進入心深裡的是「輕」。

  有人問我為何想像自己只有五十歲壽命,我反而會問,人生充滿意外,你怎麼知道自己一定長壽?其實我已經完成了很多人生目標,擁有自己滿意的代表作品和演唱會。我不會刻意去追求人生的另一高峰,一切順應神的安排,繼續做一個基督徒歌手和演員。以我過往的經驗,越刻意去做,越是事與願違,因為自己想的,未必是耶穌想我做的;時機到了,就會遇到對的人、對的事,事情自然出現好結果。我也曾擔心經濟,是否有足夠積蓄,但我更相信上天給我足夠的嗎哪[1],滿足生活所需。在我來說,如何在生命中去祝福別人,是以後的功課。

[1] 聖經《出埃及記》16章記載,嗎哪是由天上降下來給生活在曠野的埃及人的食糧,每天按自己所需去收集,不可以多收,留到明天的嗎哪會生蟲發臭。

家人互相支持,關係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