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心窗:沉溺背後

  疫情之下,沒有旅行,朋友花更多時間掃手機在網上購物,月尾信用卡結賬,她才知花了萬多元,差不多是她一個月的收入。原來她下班回家後,就是看人推介產品,當中不乏新穎時尚的貨品,買得多不單有折扣,又有禮物送,她怎可放過這千載難逢的機會?那次之後,她狠下決心,不再上購物網,但每次都心癢癢打開來看,可自由選取心頭好,感覺好「正」,後來她發現自己無法停止這行為。

  當人被某些東西控制著,就如被鬼控制著一樣可怕,無法擺脫又無力改變一些不理想的個人狀況。有一個被鬼附的人,他日夜喊叫,又用石頭砍自己,當地群眾以為控制了表面行為,沉溺便可以消除。他們用腳鐐和鐵鍊把他鎖住,再把他趕到墳地去,以為這樣便解決了問題。其實只處理了表面東西,他們完全察覺不到問題所在。

  直到耶穌主動去找這人,他問其名字,他回答是「群」(意思是眾多)。這不像人的名字,應該是鬼的名字。你看!他整個人已被鬼控制著,連與耶穌交談也要由鬼代勞。其實每個人內心抓住的東西不一樣,並容易沉迷在自己的世界裡,忘記身邊所有。耶穌這一問,令他醒覺已經完全失去了自己,內中隱藏著某些扭曲了的東西,惟有盡快脫離鬼的控制才可得救。

  但是,要脫離控制,談何容易!習慣之所以難改,因為已形成情感依戀。當時鬼知道耶穌要把牠們趕出去,牠們極不願意離開那地方,寧願求耶穌准許牠們附在豬群身上,結果二千頭豬橫衝直撞,投進海裡淹死了,當時的場面何等震憾!群鬼的控制力和破壞力,可以多厲害!耶穌看到這人真正的需要,他愛他,重視他,寧願犧牲二千頭豬,也不許鬼再進入人身。面前二千頭豬的屍體,足以令那人看到自己身上的鬼確實已經離開,也讓大家知道事情是多麼嚴重。

  人的行為都是由慾望驅使,如果我們對一樣物件或一種行為的慾念不能停止,就算不想做也停止不了,這樣我們可以說是進入沉溺狀態。通常當事人在做某事上會得到快感,就如人們看見漂亮東西,就會想:如果我可以擁有它多好!沉溺其實是愛錯對象,以為值得愛的東西只有一樣,以致將愛全放在這樣東西上,一直沉溺下去,猶如被綁。朋友,你若想有改變,就來投靠耶穌,祂可以賜予你有真自由去作出改變。若你想明天有所改變,今天就要先作出改變。

信仰心窗:「零」的突破

  多少時候,我們希望遠離零這個數字,分數、工資、銀行存款等,距離零愈遠愈好;但有時又希望愈接近零愈好,屋租、樓價,甚或是現時的疫情數字,我們不但希望接近零,更希望它們等於零。到底哪樣較好?表面看來,視乎是那類事情,但是,就以屋租為例,業主希望數字距離零愈遠愈好,而租客則相反,愈近零愈好。這樣看來,可能是因為距零的遠與近,影響著我們的心靈。

  當分數高,工資高、銀行存款數字大時,我們感到開心,心靈暢快;當無物業者遇上屋租便宜,樓價大幅下跌時,不禁喜出望外,更是心靈舒暢,能擁物業的機會指日可待;當那天零確診時,大家都感到安全、安心,但不多幾天,又出現大於零的數字,且沒休止時,大家就心情低落,心感無助,這疫情的數字可以永遠留在零嗎?我們的心靈還可經歷多少這些數字的變化?

  原來,我們的心靈都在不知不覺間被這「零」的距離所束縛著,為這零的距離遠或近而或喜或憂。能因此而喜,心靈舒暢,當然是好事,但若能不受這距離零遠或近而影響心情,時刻都心靈平靜,那不是更好嗎?

  第一世紀有一位名叫保羅的人物,他就像今天我們所說那些出身名校,在社會很有地位的人,他堅持自己的看法,並認為與他看法不同的人是不對的,更不斷地逼迫他們。過了一段日子,他人生出現了莫大的轉變,首先是他「歸回零」,謙卑下來,倒空自己,放下固執的想法,接受救恩,成為基督徒;隨後,他放下自己曾擁有的人與事,於當日交通不發達的日子,四次從以色列出發,走遍不同地方,甚至遠去到羅馬,為要把他「歸回零」的經歷告訴世人。他生活的質素也因此愈來愈接近零,但他卻沒因此被束縛,還說:「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立比書4:12-13) 他就是聖經其中一位作者—保羅,他清除內心的累贅並接受新事,他的貢獻影響深遠。

  我們不一定能像保羅一樣,能深深信靠那加給他力量的 (主耶穌) 就凡事都能做,不受與零的距離多寡所束縛,但值得學習另一句在聖經的話:「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言17:22)喜樂的心靈是健康之本,二千多年前的聖經作者已這樣教導世人。喜樂,清除內心的累贅,接受新事,把生命主權交給可信靠且掌管一切的耶穌,零的突破,心靈就再不是被束縛,而是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