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健康,按理不會有誰比自己和家人更關心。但作為一個市民,若一旦生病,其實亦會損耗社會資源。因為除了不能工作之外,還得要使用醫療服務。因此,政府就有責任保護市民的健康,特別是兒童的健康。
從徵兵開始
一個半世紀前,法國和瑞典政府開始監測學童健康狀況。20世紀初,英國亦開始關注學童健康。事緣當年英國徵兵,過程中發現不少英國青年人的體能都有所不足,促使英國政府開始發展校園醫療服務。那時期由英國管治的香港,類似的政府工作最早亦可追溯至1909年,當年政府派員到多所學校對學生進行了健康調查。這調查維持了一段年日,原本計劃每季進行一次,但因人手問題,加上公共醫療服務有所發展,這項原為定期的調查最終維持不了。
1930年代,政府開始在數間官立學校內開設診所,治理學童的輕微疾病。自願參與計劃的學童每年需繳付3元,除了可享醫生診病服務,還可以接受一次體格檢查,如有需要更可獲配一副眼鏡,還有牙科服務。這計劃維持到50年代,特設之學童診所相繼增加,那時年費已加至5元,服務亦從官立學校推廣至津貼學校與私立學校,並接受老師一同參與。計劃仍屬於自願性質,雖然政府每年皆呼籲家長參與,並請學校和老師協助落力宣傳,但參與的學生比例不算高。
公私合作的保健計劃
戰後嬰兒潮加上內地移民湧入,令學童人口急速上升,原有之學童保健服務運作模式難以應付。雖然過去參與人數一向偏低,但按學童數目上升趨勢,政府需要增聘75位醫生,加上護士和器材等連帶支出,面對如此長遠負擔,政府不得不另想辦法。
經過多年研究,政府決定與私營醫生合作,由參與計劃的醫生負責診治患病學童,政府負責資助,學童仍然維持自由參與。這個新計劃由1964年開始實行,學生每年需要繳付7元,可享服務包括一次體格檢查,全年免費到學校指定的私營西醫診所看病和領取指定範圍內的藥物,如有需要,還可以免費往政府胸肺科照X光。雖然費用跟以往相若,但卻缺少了配眼鏡和牙科服務。首年參與新計劃的醫生有257名,而學童則有83042名,比起當年全港超過80萬之學童,其實只佔一成。
吸引力始終有限
改革後的學童保健計劃,反應一直未如理想,雖然政府每年大力宣傳,又對計劃作出多次微調,1972年甚至曾減價至五元,但參與人數仍不見起色。坊間意見一直批評計劃保障範圍太窄,對沒有涵蓋學童普遍面對的視力和牙齒問題感到失望;又有人擔心參加計劃的學童會淪為私家診所的「次等病客」,因為即使連同政府之補貼,私家醫生照顧一位學童每年所獲的報酬都不過百元;而且家長只能從學校所定的參與醫生名單上選擇,若學童一向所見的醫生不在當中,家長都不願參與;加上公營門診服務日漸進步,而且收費不高,這保健計劃對於每年只會帶子女見數次醫生的家長其實不算吸引。
學生反應欠理想,私營醫生的參加人數亦因為酬勞有限而一直偏低,加上學童一年內可以免費無限次求診,醫生也擔心服務會被濫用。如是者經過25年,政府才較大幅地改動計劃。1989年開始,學童除了每年繳付12元登記費,每次求診須另繳10元診金,而政府則津貼每名學生每年120元。這次修訂雖然滿足了醫生的要求,但整個計劃最終仍在1993年被現有的學生健康服務計劃取代。該服務主要內容包括為學童進行體格檢驗和提供健康敎育及輔導,至此,逾60年津貼學童看醫生的日子正式結束。
現在的醫療和60年代,甚至90年代相比,當然更加優勝。然而學童們的健康卻並不見得比之前更好。因此,作為家長的,相信更要加倍用心。所謂病向淺中醫,過去的保健計劃為有需要的學童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然而預防始終勝於治療,要保障學童健康,讓他們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方為基本上策。你有沒有「早睡早起」、「多做運動」、「均衡飲食」等生活習慣?我們有為下一代樹立好榜樣嗎?
鳴謝:「香港政府檔案處 歷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