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依舊:兩個夠晒數?——家計60年

  行入便利店,收銀櫃檯前總會當眼地擺著一排排避孕套,儘管會令顧客不甚自在,但經過這麼多年,大家都習以為常。不過,料不到便利店的前身─士多,數十年前已經有避孕用品出售,且是鄉村士多呢!

三十歲媽媽「生成打」

  人口膨脹,是香港人歷久常新的話題。人口上升有許多因素,包括新移民流入、生育率高、死亡率低和壽命延長等等。香港地理環境獨特,本身地方雖然小,但卻因著與中國內地相連,人口流動對本港人口影響巨大。戰前本港人口已超過一百六十萬,其後受戰爭影響跌剩三分一;然而戰後不久,1950年人口又彈升至二百三十多萬。新移民落地生根,接著便開花結果,生兒育女。

  家庭是社會結構的核心單元,今天的年輕家庭面對經濟壓力,絕大部份都只生一至兩名孩子。當年人口突然倍增,面對戰後百廢待興,基層市民生活困苦,但按中國人傳統,大家庭彷彿是福氣的象徵,而且被視為家中的勞動力,是以即使生活艱難,生育率卻依舊高企,年過三十的媽媽有的已經懷孕十數次,然而丈夫每月收入卻僅過百元甚至屬乎赤貧。今天三十餘歲的已婚女性也許還未為人母,仍在籌算所需金錢而不敢生育。

從「優生會」到「家計會」

  大家庭常見於務農社會,但換在城市,要養活一家十口、供書敎學,情況便大有不同。除了個別家庭的生活困難,從宏觀角度推算,人口過剩亦為社會帶來壓力,尤其當這一代孩童成長之後,他們亦會成家立室,若他們也如上一代一樣嚮往大家庭的熱鬧,這個城市的人口上升比例確實叫人擔心。

  早在戰前,香港已經有志願人士看見基層市民的生活困難,他們兒女眾多,卻又無力照顧,於是在1936年成立了「香港優生學會」,致力推廣計劃生育的觀念,及至1941年因戰爭而暫停。九年之後,優生會的志願人士決定再次起步,並易名為「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至今年剛好慶祝六十周年紀念。

運作超過60間診所的志願機構

  即使你從未使用過他們的服務,今天我們都不會對家計會感到陌生,他們許多經典的電視宣傳廣告都深入民心,「兩個夠晒數」這句口號亦已成為兒女數目的理想指標。可能唯一會令人意外的,是這個深深影響著香港人口發展的機構原來並非政府機關。背後的原因且不深究,然而若非憑藉志願者的熱誠支撐,相信早期亦難以展開工作。由於財力所限,家計會成立初期41位工作人員當中,40位都是義工,只有一位受薪職員。

  家計會最初只有一間診所,後來善款漸漸上升和穩定,加上政府的資助,高峰期共運作超過60間診所。為了方便基層市民使用服務,診所都開設在人口聚集的地區,甚至刻意設在徙置區和木屋區。至於較為偏遠的離島區域,職員會借助政府的醫療船服務,一同乘船前往。

鄉村士多「撐」家計

  可是,越需要「家庭計劃」的人,往往越不容易接受其理論和好處,他們既受傳統思想影響,又終日為生活奔波,工作忙,照顧家務也忙,對節育問題甚抗拒。礙於草根市民敎育水平較低,婦女更普遍文盲,一般文字媒體對他們並不中用,最有效的方法只有面對面交談,靠家計會的工作人員和義工主動逐家逐戶探訪,木屋區、徙置區,新界鄉村以至水上艇戶都是他們常到的地方。舟車勞頓還屬其次,面對居民的「過主」式抗拒甚至真的「落閘放狗」才考驗他們的毅力與信念。

  除了家訪,家計會亦把握各種機會推廣計劃生育,例如於工展會設攤位和在母嬰健康院及人民入境事務處進行外展工作。不過最特別的,莫過於70年代和鄉村士多合作售賣避孕用品。當年家計會的工作人員到鄉村進行外展工作,為了方便那兒的婦女購買避孕用品,他們會將一定數量的避孕用品寄售在那裡的士多。初期的外展工作者要面對惡犬,及至70年代家計會竟能在鄉村找到這個難得的合作夥伴,可見市民對計劃生育的認識與接受程度已明顯上升。

  隨著敎育水平提升,社會經濟轉營,今天香港人口結構面對的問題亦有所改變;以往害怕生育太多,近年特首卻祝願新婚夫婦生夠三個。有人大膽推說在香港養大一位小孩要花三百萬,然而三百萬在香港人心中首先聯想到的,恐怕是一個居住單位。香港人由一家十口縮減到一家四口,用上了數十年;如今又想由四變五,你猜要多久?

心得其法:去到邊都有得追?

  丁先生參加香港旅行團到外地旅遊,在乘坐觀光船時不幸遇到意外骨折受傷。丁先生究竟可以採取甚麼法律行動索償?

意外調查報告

  丁先生是否能夠索償主要視乎意外調查報告的結果。如果調查報告顯示意外是有人疏忽而引起的,則他可向疏忽人士索償。

在當地提出訴訟

  一般來說,就外地發生意外所提出的索償應該在當地法院提出,而法院會根據當地的法律審理索償案件。

在香港提出訴訟

  那麼,丁先生是否可在香港的法院提出訴訟?

1.針對疏忽的外國人士

  丁先生可向香港法院申請許可將法律程序文件送達外地,從而在香港法院對有過失的外國人提出訴訟。倘若申索是基於侵權行為而提出,丁先生在申請時要證明他是在香港蒙受損害,或者是由於外國人在香港作出的行為導致蒙受損害,才能取得法院的許可把法律程序文件送達外地。

  丁先生的申索很大機會是基於侵權行為而提出。既然意外是在外地乘坐觀光船時發生,他要證明他是在香港蒙受損害,或者是由於外國人在香港作出的行為導致蒙受損害,幾乎是不可能的。換句話說,丁先生要在香港法院向疏忽的外國人提出訴訟十分困難。

2.針對香港旅行社

  由於丁先生是在香港經營的旅行社報名參加旅行團,即使意外在外地發生,只要有證據顯示香港旅行社違反合約及/或疏忽,他便可在香港法院控告香港旅行社。

香港旅行社的法律責任

  在考慮香港旅行社的法律責任時,丁先生與香港旅行社之間的合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合約訂明香港旅行社只是丁先生的代理人,代丁先生安排由其他人提供的旅行團服務,那麼香港旅行社就無須為實際提供服務的人士的疏忽而負責。香港旅行社的責任只限於以應有的謹慎態度挑選實際提供旅行團服務的人士。

  相反,如果合約訂明香港旅行社自行提供旅行團服務,旅行社便須以合理的謹慎態度及技能提供服務。即使旅行社安排其他人代為提供全部或部分服務,但如果有關人士並無以合理的謹慎態度及技能代其提供服務,香港旅行社仍須負上責任。

  香港法院曾經裁定在以下情況下,香港旅行社會被視為自行提供旅行團服務:

  • 宣傳單張、推廣資料、行程均由旅行社設計、刊印及定案。
  • 旅行社的名稱在宣傳單張、推廣資料、團友襟章及當地旅遊巴士出現。
  • 無論旅行團抵達外地後是否有當地導遊陪同,在機場接待團友並全程陪同團友的領隊是旅行社的僱員。
  • 旅行團的名稱是旅行社的商標。
  • 旅行社負責提供所有服務(包括行程),而不僅是安排他人提供服務,即使旅行社打算交由第三方提供部分活動亦然。
  • 旅行社負責為團友辦理旅遊簽證。

  過去有不少案件涉及香港旅行團在外地旅遊途中遇到意外引致傷亡,受害人亦能成功在香港法院向香港旅行社提出索償。

關心健康:毛髮挽回

  在正常情況下,每天都有頭髮脫落,又有頭髮生長出來,這是新陳代謝的作用。脫髮是指在短期內脫髮量遠遠大於生髮量,造成頭髮明顯減少的一種症狀。

  脫髮原因很多,可能與壓力緊張、情緒不穩、用腦過度、荷爾蒙失調、腸胃問題、霉菌感染、貧血、營養不良、大病、產後或藥物副作用等引起有關。

  常見的脫髮類型有脂溢性脫髮,此因皮脂分泌過多,表現有頭皮油膩發光、頭皮屑很多、搔癢顯著,脫髮逐漸從兩側額角或頭頂開始,呈對稱性,逐漸擴大,致使頭髮日益稀少。

  斑禿,俗稱鬼剃頭,頭髮呈突然成片脫落,局部皮膚光亮,無自覺症狀,多見於青壯年,多因精神過度緊張,致使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障礙,髮無所養所致。

  妊娠分娩後脫髮,主因生產時出血過多或產後營養不良,引起氣血兩虛。另一種是老年性脫髮,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主因年老腎氣虛衰,髮無所養而引起。

  預防脫髮,要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緊張,注意勞逸結合,防止用腦過度,調整腸胃功能,使消化和吸收功能良好,防止營養缺乏,戒煙酒,不宜過多使用電風筒,使用適合自己髮質的洗髮水。

  經常按摩頭皮和梳頭,可以改善頭皮血液循環,增加頭髮根部的血流量,促進頭髮的生長,防止脫髮。

  中醫認為,脫髮多因肝腎陰虛,氣血不足,瘀血阻絡或脾胃濕熱等引起,故此使用藥物治療時,應辨證施治,才藥到病除。

  治療脫髮,可試用以下之外用方:

1. 桑白皮洗髮方:桑白皮2兩,水適量,煎水洗髮。

  • 功效:防止脫髮。
  • 主治:脫髮剛開始或未脫髮前預防。

2. 扁柏酊:新鮮扁柏,浸在75%酒精中,每天晃動數下,浸泡7天過濾,取藥液塗擦毛髮脫落部位,每日3次。

  • 功效:生髮黑髮。
  • 主治:體弱脫髮,老年性脫髮。

3. 生薑擦頭:取生薑片擦揉脫髮處,令頭皮發熱發紅,每日2至3次。

  • 功效:生髮,刺激局部皮膚,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主治:斑禿。

4. 白矾外洗方:白矾一兩,用1.5公升水煎溶後洗頭。

  • 功效:燥濕止癢。
  • 主治:脂溢性脫髮。

關心健康:「流行」的謬誤

  秋風起,又進入流感季節,大家身邊總有一些人「中招」,然而對於流感和流感疫苗,坊間仍有不少謬誤,以致令市民未能安心接種疫苗,本文將為你逐一拆解當中的疑點。

流行謬誤個案一,發燒需服消炎藥或抗生素?

  黃太:陳醫生,我女兒今年20歲,她最近發燒,有時會燒一整天,就算是吃了藥退了燒,過不了一會又再發燒,麻煩你給她開一些消炎藥或抗生素吧。

  陳醫生:黃太,其實普通發燒並不需要吃消炎藥和抗生素。一般健康的成人患上流感,如果沒有出現併發症,大部份會在48小時內退燒,數天後自行痊癒。如果出現併發症,才需要服用抗生素,最常見併發症有中耳炎、肺炎等。

  抗生素(亦有稱為消炎藥)是針對細菌引起的疾病,例如扁桃腺發炎或尿道炎等,因此,普通由過濾性病毒引起的發燒,並不需要服用抗生素。

流行謬誤個案二,流感針一旦接種第一次,從此就需要定期接種?

  李太:陳醫生,我聽人講流感針一旦打過第一次,就要一直定期打。我的小朋友很少病痛,可否不打流感針呢?

  陳醫生:李太,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及長者(65歲以上)每年都接種流感疫苗。原因是已知的流感病毒有幾種類型,分別為甲型、乙型及丙型等。流感病毒會不時因基因改變而產生新品種,導致流感廣泛傳播。因此每年所接種的疫苗所針對的流感病毒都不同,所以並非因為打了第一針,就需要每年打,而是因為每年流感病毒都會變種,故需要重新接種疫苗,使身體抵抗流感病毒。

  接種疫苗後,可以減少患上流感的機會三至八成,即使患上感冒,也能大大減少出現併發症。更有調查顯示長者接種後,可以減少三至四成入院的機會,減低五至七成的整體死亡率。

流行謬誤個案三,小朋友接種流感疫苗後,反而病得更多?

  陳醫生:黃太,記得你3歲的小朋友去年秋天也有接種流感疫苗,現在也差不多是時候接種今年的疫苗了。

  黃太:陳醫生,我兒子去年是有打流感針,可是卻比以前更經常有傷風感冒,好像不打流感針反而更少病。

  陳醫生:其實你的小朋友去年剛開始上幼稚園,以前他只接觸幾個家裏固定的人,接觸的病毒種類比較少,所以也比較少患呼吸道感染。可是當他入讀幼稚園,接觸很多不同的小朋友,同時也接觸更多不同種類的病毒,所以會比以前更易患上類似流感的疾病。

  其實,大部分入學頭兩年的幼童都會較常患上流感,如果你的小朋友沒有接種疫苗,情況可能更差。而大部份人士,在醫護人員的指引下接種流感疫苗,並不會有嚴重的不良反應。

流行謬誤個案四,如果已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是否不需再接種流感疫苗?

  吳老太:陳醫生,聽說流感並不嚴重,肺炎才會死亡,我有哮喘,我又聽講流感疫苗有很多副作用,現在我已經接種了肺炎鏈球菌疫苗,是不是可以不用接種流感疫苗呢?

  陳醫生:其實,容易患呼吸系統疾病的人士,例如長者、小童及哮喘患者,不單需要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更加需要接種流感疫苗。因為流感病毒會破壞呼吸系統,使其抵抗力變弱,變得更易受其他病菌感染,而常見的感染其中之一就是肺炎鏈球菌。情況就好像晚上有一個賊入屋偷竊,打開了家裡的大門,雖然他只是偷了很少財物,但他卻把家門打開了,就像無掩雞籠,任由之後的賊自出自入,大肆偷竊。因此,應該先做好第一步預防措施,接種流感疫苗。另外,政府建議65歲以上的長者,即使從未曾接種流感疫苗,也應開始每年定期接種疫苗。

  有研究顯示,長者患上流感,也會增加心臟負擔,如果長者心臟功能欠佳,則有可能誘發心臟病。更有研究指出,接種流感疫苗,預防患上流感,也間接減低長者患上心臟病的風險。

預防流感的方法

• 注意個人衞生

  • 保持雙手清潔,用正確方法洗手。如雙手曾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例如打噴嚏或咳嗽後,應立即用梘液洗手。
  •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掩着口鼻。
  • 不隨地吐痰,將口鼻分泌物用紙巾包好,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
  • 如有呼吸道感染症狀或發燒,應戴上口罩,並及早求醫。
  • 若出現流感症狀,切勿上班或上學。保持環境衞生

• 保持環境衞生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 流感高峯期間,應避免前往人多擠迫、空氣不流通的公眾地方。

• 接種疫苗

  • 流感疫苗能有效預防流感及其併發症。市民可考慮每年接種疫苗以加强保護。詳情請參考衞生防護中心網站(http://www.chp.gov.hk/)或請教你的家庭醫生。

  增強抵抗力有助預防流感。應要注意飲食均衡、經常運動、充足休息,戒煙,是最基本和有效的方法。另外,應保持衞生,亦可因應需要考慮接種流感疫苗。

院牧心箋 – 25

張小姐:

你好!今天的精神不錯吧!剛從你的病房下來,知道你明天可能就要出院了。我們在這裏認識,並且有短暫的相聚,但一談就是心底裏最實在的感受,算是交淺言深吧!

按我的經驗,醫院不單是醫生打開人身體的地方;也是病人打開自己內心的地方。不同的是,病人被醫生打開身體,是不情願的,因為恐懼痛楚,更害怕聽到噩耗;但病人打開內心,卻是自願的,因為他們期待安慰,也尋求盼望。人的生命就是這樣,有隨不得自己的,也有由自己把握的。

你本來生活得平平坦坦,偶然的一次檢查,就被送了進來,而且還是一個不算小的病 —— 初期的癌症。雖然醫生說因為發現得早,治愈的機會是很高的,而你在網上尋到的資料,結論也是一樣。至於你的朋友,他們也都給你同一樣的回答。你也知道現在的醫療,足以治療你這樣的癌症;如果是你的朋友患上這病,你也會這樣安慰他。但問題是患病的人是你自己,所以這一切都不管用了。那些「應該」的都變得不實在;那些「可能」,反佔據了你的心靈。疾病就是這樣,會把原有的秩序顛倒了、破壞了,並且不單是我們身體的健康,更是我們心靈的平安。

在我們兩次短短的相聚交談時,你曾經問:「院牧,到底你在醫院裏是做甚麼的?」當時我簡單的告訴你:「院牧是關心病人,帶給他們安慰。如果醫生是幫助病人把破壞了的健康糾正過來;那麼院牧則是要幫助病人把顛倒了的心靈較正過來。 」這樣的說法雖然簡單,但也概括的表達了院牧的角色。而我寫這信給你,也是這個原因。

雖然手術後,醫生告訴你已經把有癌細胞的組織割清了。但往後你仍需要做電療,在過程中,你的心情也一定會有反覆。從發病到今天,你的心情已像過坐山車,不時隨著消息的好壞而時高時低。我想提醒你,要你維持自己有「健康」的情緒,因為身體有病也許是由不得你自己,但心靈的健康仍是由你自己把握的。

在病房中,我曾對你說過一句聖經:「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心)靈,使骨枯乾。 」(箴17:22)希望你會記住這一句話,也希望我們短暫的相遇,能帶給你一點支持和鼓勵。 祝

  生活愉快、身體健康。

     羅牧師

解開心結:讓自己感覺良好

  相信不少香港人還記得數年前的沙士或金融海嘯時期,社會上瀰漫著一種愁雲慘霧的氣氛。那黑暗時期帶給港人一種無形的恐懼、焦慮及沒有希望的感覺。還記得那種感覺嗎?對,就是那種感覺!對不少癌症病人及家屬來說,癌病帶來的便是這種感覺——對患病的惡噩的震驚、對癌病及治療的恐懼、面對未來沒把握的徬徨和焦慮。「為何我會患上癌病?點解係我?」「治療有效嗎?要面對漫長的治療及治療的副作用,我的身體應付得到來嗎?」「我的病可以痊癒嗎?癌病會擴散或復發嗎?」「我該如何去過現在的生活?該如何去計劃我的未來?」這些問題常會揮之不去般徘徊於病人的腦海中。

  事實上,不少病人可能在未開始接受治療前已寢食難安。有部份病人甚至「談癌變色」,每到醫院前或在等候治療時已感到不適(如:噁心、作嘔反胃)。臨床上,負面情緒愈是強烈的病人,患病及治療期間的身體不適往往較多、較強烈和持續。反之,正面情緒較多的病人的抗逆力則較好。這些病人較能在患病期間盡可能如常生活,接受和應付身體不適的能力也較高。因此,在得悉患上癌病後,若能先撫平自己的情緒,實有助自己及家庭應付癌病期間的各種挑戰。

  除此之外,病人與家人的情緒很多時也互相影響。家人為了照顧病人可能已感到疲於奔命。面對負面情緒較多的病人時,家人往往會變得更是心力交瘁。家人若未能好好處理自己的壓力,會感到難以照顧病人,也會令病人感到更大的壓力。家人要是能增加自己的抗壓力,便能把照顧者與支持者的角色發揮得更好。

  壓力的由來乃取決於(1)我們如何評估問題,以及(2)我們認為自己是否有能力(包括內在及外在資源)去應付問題。當我們感到問題的威脅性較大,但又自覺不能有效地處理問題的時候,我們便會很容易感到壓力,焦慮與緊張的情緒亦會隨之而產生。有些病人在得知患上癌症後,便斷定自己已患上無藥可救的絕症;有些病人則只會評定自己患上一個比較麻煩而需要悉心照顧的病。前者可能會較消極和被動地應付治療,斷言自己做甚麼也只是徒然;後者則會傾向積極主動地應付治療。因此,我們應就問題本身(如病情、治療的選擇)和我們處理問題的能力作出客觀、全面、實際的評估,避免高估事情的嚴重性,或低估我們處理問題的應付能力。

  在癌病路上,當中有些問題是我們無法控制和改變的(如:患病的事實),但有些問題是我們可以控制和改變的(如:我們選擇以甚麼心態和方式去度過患病的日子)。前者宜以情緒為本的應付對策,集中調節自己的情緒反應及學懂接納;後者則以問題為本的應付對策作處理,尋求不同的解決方案。「以平靜的心,接受不可改變的事;以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事;並以智慧去區分兩者。」

  患病與否不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患病後如何面對並減低癌病的影響,卻是我們可以選擇的。以下是一些癌症病人及其家屬可嘗試的適應方法:

  1. 資訊性支援:多認識並了解自己要面對的治療,能夠幫助我們做足準備功夫去應付各種問題。此外,與其他病友多作經驗交流,不但能得到多方面的資訊及情緒上的支持,而且也能在應付癌症的方法上互相學習。
  2. 實際支援:即治療、工作或學業、日常生活、或經濟上等實際需要。家人、朋友、醫務社工或家居探訪護士均能照顧病人不同的需要。若能懂得於適當時候、以合適的途徑尋求協助,便能增加應付癌病的資源及能力。
  3. 情緒支援: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同時找懂得並願意聆聽你的人分憂,能減低你在癌病期間的孤單感和紓緩你的負面情緒。與病友互勉互勵能讓你感到更有能力應付患病期間的起跌。
  4. 實踐健全生活模式:不要只為癌病或其治療而活。體力和能力許可的話,盡可能維持自己平常的生活模式。盡可能堅持讓自己繼續享受生活——享受與家人共處的時光、 享受娛樂活動及自己的興趣等。

病癒隨心:我知道上帝與我同在

  嬰兒的誕生,為一個家庭帶來極大的喜悅。然而,我家的小寶貝天佑在出世的第十二天,因乙型鏈球菌而引起的嚴重腦膜炎,被送到嬰兒深切治療部,全身插滿了不同的喉管、針、氧氣罩和監測器。從他進到醫院的一刻,我的家就像被濃煙包著,叫人不能自在,難以安息。

  天佑入院的第二天,醫生約我們面談他的狀況,我很害怕,那是從沒有的害怕,整顆心像快要爆裂的樣子,我怕承受不了報告結果。於是,我靜下來靈修,怎知第一句看見的文字竟然是“不要怕”。誰會想到在這種艱難的時候,這句經文,竟然起了奇妙的作用,平靜了我驚慌的心,因為我知道上帝與我同在。

  沒醫學常識的我,看到醫生給我們看的腦掃瞄照片,也心知不妙。醫生說他的腦部有許多地方是在發炎,而發炎的部份會是不可能還原的。他叮囑我和丈夫要有心理準備,即使小寶貝能痊癒,他也有可能有其他後遺症,如聽力、視力、痙攣或智力等問題。

  聽到醫生的說話,我和丈夫都很難過,誰會希望自己的兒女有問題,誰不希望兒女健健康康、開開心心的成長?正所謂禍不單行,就在這個時候,丈夫的媽媽被證實患上第三期胃癌。這對我們來說又是另一個打擊,除了每天要到醫院探望天佑,也要抽時間探望並不知道天佑進了醫院的奶奶。

  走到這條路,我和丈夫除了仰望上帝,還能倚靠甚麼?我和丈夫已經信主多年,縱然並不明白為甚麼上帝容許這麼不幸的事臨到家中,但深信祂會給我們力量,為我們拆解這個困局。我們天天將代禱信發給認識我們的朋友和教會的弟兄姊妹,請他們為我們家的困難祈禱,祈求神蹟會在我家出現。教會的弟兄姊妹,雖然並不能進入病房探望天佑,但是他們仍是來到醫院為我們打氣和祈禱,讓我和丈夫感到並不是孤軍作戰。

  我每天必定到醫院跟小寶貝唱詩歌和祈禱,記得第一次可以在醫院親自給他餵奶,我的眼淚在眼眶內打轉,原來一個可以餵奶,另一個可以喝奶,也是一個極大的恩典。

  感謝主的憐憫,天佑最終住了廿四天醫院便出院了。這對我來說,簡直像是等了一個世紀。現在天佑已經八個月大了,還是要定期的回醫院做不同的檢查,但我們相信上帝會全治醫治他。事實上,他的情況很樂觀,根本沒有人看得出他曾經在生死邊緣徘徊,也看不出他有甚麼特別的問題。天佑的病,教我學懂凡事謝恩,我們能夠呼吸,能夠吃,能夠行動,就已經是一個恩典。

p.s. 天佑的名字並不是因他的病而起的,事實上在他未出生以先,上帝已經將這個名字放在我們心裡,沒料到他的名字竟然是這麼的有意義,深信上帝會天天眷佑他。

醫心直說:真想能有多一點時間

  我熱愛在泌尿科的工作,卻對每天繁重的工作量感無奈。我這個訓練中的泌尿科醫生不是怕辛苦,只是對沒有足夠時間跟病人好好溝通而常常感到不快。

  看看泌尿科專科門診的非緊急新症輪候時間,就知道近年泌尿科病人數目之多。每天巡病房、看門診、做內窺鏡/超聲波、做手術等,都要以最高速度且不能有絲毫錯誤的進行。這包括醫生對病人的診斷、配藥,以及對病人最精要的對話,連一點「多餘」的也不會有。在繁忙的門診裏,幾分鐘內就要了解病人的病歷;在電腦螢幕看清每一份化驗報告(包括血液、尿液、 X光、超聲波/電腦掃瞄、內窺鏡等);還要問診、做身體檢查、再向病人及家屬以急口令般的速度解釋下一步的治療計劃。因為往往有多個選擇提供,豐儉由人,足以令人花多眼亂、難以取捨。常見的情況如下:

  對著一個八十歲的老伯伯說:你小便困難,吃這種藥也不太滿意,你現在有幾個選擇:1) 加大這藥的劑量 2) 轉另一種藥 (或需自付藥費) 3) 加多另一種藥 (或需自付藥費)或4) 做前列腺手術, 其中可選的有傳統單極電刮術,雙極電刮/氣化術 (或需自費)及綠激光氣化術(需自費) ……

  對著一個七十多歲的伯伯說:你患上早期前列腺癌,你現在有幾個選擇:1) 做大手術切除前列腺 2) 電療 3) 荷爾蒙治療(可打針或做切除睪丸手術),或四,觀察前列腺指數再作決定。

  很多泌尿科的病人也是年過七、八十,甚至九十的老伯伯,要他們在短時間內消化醫生的說話,再決定做甚麼治療,真是談何容易!如此緊迫的時間,既苦了醫生,更苦了來應診的老人家。還記得我第一個月做醫生的時候,曾經嘗試對每一個病人用多一點時間溝通,使病人明白多一點,並能感受到醫生對他們的關心。當日一位老伯伯跟我說: 醫生,你真好,願意聽那麼多我說的話……那時我心裡還真有一點「我真是一位好醫生」的感覺。但當我看到同事們都在全速前進地「衝症」(衝鋒陷陣般的診症),為等了兩三個小時也未能見醫生的病人努力,也為大家可以吃午飯的目標進發時,我就感到慚愧,並急起直追。因為每一個病人都有不同的背景、需要及顧慮,沒有足夠的時間,實在難以照顧病人的需要。我們當然明白,所醫的不是一個個病例,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病人,但現實和理想卻背道而馳。有時候,真想能有多一點與病人溝通的時間。

  說了半天,好像在吐苦水似的。其實在工作上也有快樂的時光。我很享受在臨下班前再到病房走一趟的時刻,我會找我的病人聊聊天,跟探病的家人說說病人的情況,給他們一點關心及支持,也令我了解多一點病人的家庭及背景。作為一位泌尿外科醫生,最希望看到做完手術的病人能康復出院,而病人的一句感謝,或是在街上再相見時的一聲問候,更是令我繼續努力的力量。

打開心窗:人間昆蟲記

  小時候住在公屋,大大的窗口架著鐵欄,沒有玻璃,每當風雨來襲,只靠幾塊紅色的防風板擋著。

  記得某個陽光普照的下午,只有我和媽媽在家,我獨個兒在飯廳中玩耍,忽然看到媽媽拿著捲成棍狀的報紙在窗前不停揮舞……蜜蜂!「啪」的一聲,媽媽鬆一口氣。沒料到,幾秒之後,又有幾隻飛來……糟糕!想必是附近的蜂群要來「復仇」了,媽媽知道快要擋不了,立即拉起防風板,防止更多蜂群來襲。

  已忘記後來如何趕走蜂群,只記得當時媽媽勇敢的背影,以及兩母女緊張地困在陰暗的室內一段好長好長的時間……

  從此以後,我明白蜜蜂千萬不能胡亂地打,而且,當看過大量蜂群離奇消失的報道,就更知道要對牠們加以保護。

  我並不特別喜歡蜜蜂,甚至有點怕,只是對蜜蜂消失之謎禁不住好奇。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就曾預言:「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的話,人類只能再活四年。沒有授粉,就沒有植物、就沒有動物、就沒有人類……」

  2006年秋天開始,歐美等國陸續爆發大量養殖蜂群離奇失蹤的現象,然後全球各地,也相繼傳出蜜蜂突然集體神祕消失的怪現象。不僅蜂農損失慘重,這種「蜂群衰竭失調」的異象,也引起全球科學家的極度重視。

  天地萬物,都有相輔相成的作用;昆蟲,尤其是蜜蜂,在人類的食物鏈上扮演著最關鍵的角色。

  最近明珠台播映的《Life》,就將大自然中難得一見的畫面,以千百倍的大特寫鏡頭巨細無遺地呈現在我們眼前,震撼而美麗─捕蠅草張大著嘴,等候獵物墮入陷阱;但到了特別的季節,捕蠅草又會網開一面:在它上面的花,需要蠅群為它傳播種子……

  數月前,我們帶著幾個孩子一起到漆黑的山上去,為要在螢火蟲交配季節完結前一睹牠們的真面目,然而我們發現的,卻是更多。我們看見螢火幼蟲隨處找尋食物,原來牠們是吃肉的,蝸牛更是極品;崖壁上有很多小洞,每個洞裏都有一雙黑眼睛,原來那是蟾蜍家族的聚居地;小心有蛇出動啊!原來蛙類正是蛇的佳餚;地上有一條草蜢屍體,一堆螞蟻圍著團團轉正享受豐富的晚餐……

  喧鬧而煩雜的人類世界以外,存在著另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那裏有不同於人類生活的生態循環,各適其式的生物過著牠們獨特的生活。

  2010將要過去,慶幸愛因斯坦的預言暫未應驗,我們仍得以在這個地球上存活。讓我們學習以尊重和謙卑的心,對天父的所有創造之物,加以顧惜,共同享用這片珍貴的地土,多活一刻。

打開心窗:三字經

  一講三字經,有人立刻會聯想到不文之語。其實三字經是源於古時教化,先賢將人倫哲理、生活智慧、嵌入簡潔的文字之中,方便兒童啷啷上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相信如今老了,仍會記得。因此,三字經其實是金石良言,別把它想歪了。

  由於以三個字組成的詞語,易記易傳;因此三字經以外,亦流行不少三字詞,例如:翻譯上用的「信、雅、達」;攻擊上用的「快、狠、準」;購物上用的「平、靚、正」等等,可見三字詞的確好用易記。但一個三字詞能夠流傳,卻不單是因為順口,而是因為它內蘊了一些重要的哲理或原則。

  認識一位傷健朋友,他雖然行動不便,但亦奮鬥成功,事業有成。這位朋友一生的格言也是三個字 —— 「堅、毅、忍」。他以此自勉,也以此勵人。對於這位朋友的「堅、毅、忍」精神,我是由衷的佩服,但亦給他意見。「堅、毅、忍」雖然可佩,但似乎過於倚賴自己,而且略嫌容易令人感到愁眉苦臉,欠缺開朗陽光。因此我提出聖經中另外三個字 —— 「信、望、愛」。如果說「堅、毅、忍」能承擔生命的壓力;那麼「信、望、愛」應可以開展生命的動力。

  言文說字,其實是在談論生命,因為詞語是由許多的經驗和思想所鑄成。所以詞語不單是表達我們所思所想,亦會引導我們的思維心境,甚至是生命的取向。如果我們以為價值在於「平、靚、正」,那麼,生命亦難以高貴起來;如果我們只懂「堅、毅、忍」,那麼,即使沒有倒下,也難活得開心。因為用甚麼詞彙建築我們的思想,會決定我們心靈所居住的房子是怎樣的模樣。所以我們實在值得檢視一下,自己心裡最重視、最常說、最相信的,是那些詞彙或詞語。有一句格言說:「你就是你所想的;你就是你所說的。」如果我們可以從別人所想所說去了解他,我們也可以從自己所想所說了解自己。

  一詞之別,也可以是一生之別。「堅、毅、忍」與「信、望、愛」,其實是兩個世界、兩種人生。我對朋友說,「堅、毅、忍」建出來的房子,雖然穩固,但不夠開揚;不若改為用「信、望、愛」來建築,這不但會讓心靈住得更舒服,生命也更舒坦,而且親人朋友也會更喜歡進來造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