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依舊:天使幾時都唔易做

  話說在一個漆黑的晚上,身穿白衣的護士提著油燈一盞,穿梭於病人之間。這提燈天使並非南丁格爾姑娘,地點亦非十八世紀歐洲戰場,而是香港日治時期的一所醫院。在「六兩四」的年代,醫療物資非常短缺,即使這學護挑燈夜巡,盡其責亦只能檢查一下:「嗯,他們還在……」

  無論生活在哪個年代,都總有那個年頭要面對的生活壓力。40年代日本侵華,香港淪陷,物資嚴重缺乏,市民每天只獲配給六兩四白米(醫院員工可獲配一斤),生活艱難,醫院運作亦大受影響。由於醫療物資與人手皆非常缺乏,當年入行接受訓練的學護,面對的困難亦相當獨特。

「妹仔」唔易做

  過去的護士訓練近似學徒制,雖有課堂時段,但由首天穿上制服開始,每日大部分時間都在病房中「邊做邊學」。那時候,中學畢業兼願意投身護理行業的青年人不多,以廣華醫院為例,日治時期每年收生只有寥寥數人。當時的人手以早晚兩更編配,每更十二小時,周末無休,三年受訓期間必須駐院留宿,只有每月一至兩天假期可以離開醫院回家休息。

  首天上學便在病房當值,那麼稱之為「上班」可能更貼切,反正亦無需繳付學費。雖然師姐們最初都不會委以重任,學護或許只侍候在旁遞接工具,但因每個料理程序都講求一絲不苟,學護其實非常緊張,因而亦對師姐必恭必敬,唯命是從。雖然六十年前的醫療設備比現今遠遠落後,但因為大家都明白這是關乎人命的工作,嚴謹認真的態度沒有兩樣。

學護無課本、病人無床單

  在病房工作要認真,在課室受訓亦然。今天上課都有課本與筆記派發,但那時候即使有錢也買不到課本,只能靠自己筆錄老師堂上所述,並向師姐商借「課本」抄錄。盡管物資短缺,某些病人料理工作根本已被迫停止,但訓練卻照樣充足。好像當時的病房連床單都欠奉,但學護仍會學習替病人更換床單,可惜重光之前也無用武之地。

  日治末期,盟軍反擊,為了逃避空襲,醫院晚間都不會明燈,是以護士才要提燈照明。每當隆隆炮火聲一過,一眾醫生護士便立即跑到醫院門口準備接收傷者。那怕空襲警報尚未解除,那段日子大家就是這樣幹活,市面亦有負責救援的志願隊伍,總之炮火聲過後便是救援。怎樣算為英勇,誰個值得表揚,大家都懶得理會。只要自己還活著,便豁出去救治傷者。

經驗豐富、體能過人

  重光之後,社會秩序慢慢恢復,護士當值亦由兩更改為三更制,而學護邊做邊上課的訓練模式仍然維持了一段日子,直到60年代才開始將課堂訓練與病房實習分階段進行。早期的護士訓練仍較側重於臨床技能,且要負責清潔工作,加上當時幫扶病人的設備相對簡陋,整體工作環境對護士的體能要求相當高。事實上他們若非耐勞堅毅,也難以應付往後更嚴峻的考驗。

  戰後的難民潮、生育潮,還有肺癆潮,為本地醫療架構帶來重大壓力,廣華醫院就曾經試過以一個床位同時間接待四名產婦:未作動的坐在床邊椅子,剛生產的臥床休息,但可能同時間有一位生產中的產婦側臥在旁,這場面可比現今3D科幻電影更震撼!產科病房長期超額滿座,產科護士帶領學護們每更最少為10名孕婦接生。當時產科條例要求產科護士生有數十次接生紀錄才可參加筆試,但學生畢業時實際上已往往累積超過2000次接生經驗。應付肺癆潮的工作量亦不遑多讓,整天不停為病人注射特效針藥,一個注射站每天要應付逾千名病人。護士下班回家用晚飯時,要放棄雙筷而用左手執匙舀飯,你可想而知執針筒的是她哪一隻手了。

  除非你年過七十,又或者曾到落後偏遠地方救急扶危,否則都難以想像以上的實況。同樣地,過去倚靠豐富臨床經驗來診斷的醫護前輩,相信當年亦料不到,即使醫療科技發展神速、社會愈趨文明、物資用完即棄,今天的護理工作原來也不因而變得輕鬆。

心得其法:莫墮索償陷阱

  黃先生是一位五十出頭的地盤工人。兩年前在尖沙咀一個維修地盤用手提電鋸切割鐵管時,電鋸的磨輪突然爆裂,其中一塊碎片打向他的鼻及嘴。電光火石間,他身體本能地以極速向後移,後腦正好撞向牆角。眼前一黑,他在迷糊間被救護車送入醫院。清醒時,已完成手術躺在病床上。這次意外使他嘴唇爆裂、上下顎合共失去四隻牙齒,而鼻和上唇的部位則恆常出現麻痺的感覺。但叫他最痛苦的,是意外後不時感到嚴重頭痛和頭暈,導致日間不能集中精神、夜間不能入睡,精神情緒大受打擊。從意外發生到現在他都不能工作,而且性情大變,很容易產生焦慮、脾氣變得暴躁、需要長期接受精神科跟進。

  就這次意外,他的僱主實在難辭其咎,因為若不是手提電鋸磨輪出問題,加上沒有裝置法例要求的保護罩,黃先生就不會受傷。

  所謂福無從致、禍不單行。一年多前,他透過索償公司委托的一間律師行向僱主索償。他與索償公司簽了合同,同意一旦勝訴,會由賠償金額中抽取 20% 給予索償公司作為免費提供律師協助索償的報酬。誰知一年多以來,所委托的律師行不但從不交待索償訴訟的進展,就連律師,黃先生也未曾見過。只有一次見過律師行的一名職員,簽過幾張文件。奇怪地,兩個月前律師行通知黃先生開會。會議一開始,律師便游說他接受被告提出的和解金額。黃先生覺得金額比索償公司最初提及有信心爭取的相距甚遠。扣除了支付索償公司的20%之後,就更加難以接受。但律師堅持這已是最好的結果,若黃先生不接受,就有機會需要負責支付對方的訴訟費用云云,黃先生只好回家考慮。就在這個時候,朋友介紹黃先生來見筆者,希望筆者能夠解開他的疑問:

他可以不理會跟索償公司所簽訂的合同,另聘律師嗎?

  索償公司以不成功不收費,若成功則瓜分賠償的方式,為意外受傷苦主打官司,已違反香港法律,犯了「幫訴」及「包攬訴訟」罪。所以,即使黃先生白紙黑字簽了合同,那合同仍是不能執行的不合法合同,黃先生毋須遵守。在這情況下,黃先生可以自由聘用另一位律師代他向前僱主索償。

他需要向索償公司的律師支付律師費嗎?

  由於這類律師行受聘於非法經營的索償公司,而他們的行為等同協助索償公司犯法,也屬違法,所以律師行不得向黃先生追討律師費。就筆者的經驗,當筆者代表客戶要求這類律師行停止代表客戶並交出相關文件時,從沒有一間律師行要求客戶支付律師費,因為他們會擔心客戶會就他們與索償公司合作的事向律師會及警方舉報。

  經過解釋,黃先生安心地透過法律援助處將案件委托另一位律師處理。而之前的律師行也非常合作地交出所有文件。現在黃先生再毋須擔心被不法份子魚肉,更不需擔心被瓜分將來取得的賠償。

*本文作者為資深事務律師。

關心健康:水腫的煩惱

  水腫是體內過多水液積聚,泛溢肌膚,引起頭面、眼臉、四肢、腰背,甚至全身浮腫,嚴重者有胸水、腹水。水腫可見於多種疾病,與心、腎、肝、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失調以及營養不良有關。

  心臟性水腫主要是因為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水腫特點是先見下肢,尤以踝部明顯,後漸及全身,嚴重者可見胸腔、腹腔,心包積水,常伴有心臟增大,心臟雜音、肝腫大,紫紺等心衰徵象。

  腎臟性水腫主要為腎炎引起,水腫特點是先見眼臉,顏面浮腫,後及全身,急性者進展迅速,一開始即有全身水腫,常伴有高血壓、蛋白尿、血尿等腎病徵象;亦可引起胸水、腹水及心包積水。

  肝臟性水腫多因肝功能減退引起,肝硬化水腫主要見於下肢,且有腹水,伴有肝功能損害。

  營養不良性水腫是全身性的,發生較慢,呈漸進性,多有營養缺乏的病史。

  中醫將水腫分為兩大類,即陽水和陰水。凡因外感風寒濕熱所致者為陽水;體弱久病或陽水遷延,反覆不癒者為陰水。中醫認為肺主通調水道,脾主運化水濕,腎主溫化水液,若肺、脾、腎的生理功能失調,都可發生水腫。

  水腫患者應限制水份與鹽類的攝取,以免水腫加劇。飲食要清淡,易於消化。忌辛辣、肥膩、燻烤、生冷等食物,忌煙酒。加強精神護理,注意皮膚清潔,減少皮膚感染。水腫嚴重,要經常轉換體位,眼臉及面部水腫時,可墊高枕頭;手足水腫,可用物理治療方法減輕,胸腔積液伴有呼吸困難,可採用半坐臥位。如見尿少或閉,噁心嘔吐、喘急、驚厥、此為病勢轉重,要立即求醫。腫退後,可給低鹽飲食。注意保暖,預防感冒。不宜過度勞累,宜做適量運動。

  水腫發生時,可選擇具有利水消腫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綠豆、黑豆、苡米、眉豆、玉米鬚、冬瓜、西瓜、鯽魚、生魚等。

食療方:赤小豆鯽魚湯

材料:赤小豆兩半、鯽魚半斤。
製法:赤小豆洗淨,鯽魚去鰓、鱗、內臟、洗淨抹乾、羌煎,用清水四碗煎存二碗。
用法:溫服。
功效:健脾利水消腫。
主治:脾虛引致的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症見神疲乏力,大便泄瀉,胃口欠佳、顏面浮腫略黃。
性質:平和

關心健康:「輕」撫你的心

  近年從報章和電視新聞中,聽到越來越多人患有突發性心臟病,其中的患者不一定是年長的,有些更是年青力壯,甚至包括經常操練身體的運動員。心臟性的疾病是否有上升的趨勢?患者又是否越來越年輕?

  根據衛生處的統計顯示,心臟病是本港的第二位殺手,死亡者佔2008年總死亡人數約16.3%,其中以冠心病最多,佔心臟病死亡人數67.5%。而08年錄得因心臟病的住院病人出院及死亡人數約70,300人次及死亡人數6,777人。隨著年紀愈大,患心臟病的機會便愈高。所以一般人很容易有錯覺,以為年紀大才會有心臟病。其實心臟病並非只是「老人病」, 08年在香港死於心臟病的6,000多人當中,大約2%是45歲以下人士,而且在世界各地,心臟病也有年輕化的趨勢。

  在各種心臟病當中,冠心病最為常見。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吸煙,高脂飲食,和缺乏運動,導致心臟病日趨年輕化。

甚麼是心臟病?

  心臟病泛指各類與心臟有關的疾病。在各種心臟病當中,冠心病是引致心臟病死亡的主因。這種心臟病的成因是膽固醇在冠狀動脈內壁積聚,令動脈管腔收窄,以致心肌的血液供應減少,導致心肌損傷,甚至壞死。

心臟病的成因

  心臟病可分為先天性和後天形成。先天性心臟病是常見的先天性疾病,每1,000名初生嬰兒大約有8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它是由於胎兒心臟在懷孕期不正常發展所致。引致胎兒心臟發展異常的原因雖然有很多,但是大部分的病因都不能確定。先天性心臟病的例子,有心房間隔缺損,主動脈狹窄和大血管異位等。病情輕微者未必有病徵,嚴重的病例會在出生後一個月內出現心臟衰竭的現象,如氣喘、出汗、進食困難等。

  後天形成的心臟病,以冠心病最為常見。有以下危險因數的人士,比較容易患上冠心病。

  1. 吸煙
  2. 高血壓
  3. 高血脂、高膽固醇
  4. 糖尿病
  5. 缺乏運動
  6. 男性
  7. 高齡
  8. 家族成員50歲前心臟病發

  香港人生活都市化,因此冠心病日趨年輕化,有患者30多歲便已接受了多次通波仔手術。香港人生活繁忙,每每因貪方便而吃快餐,然而漢堡包、薯條和汽水等食物,都是高盬高脂高糖份,日積月累便增加了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的風險。年輕人平日愛上網,玩遊戲機,至於假日活動又離不開看電影和卡拉OK,缺乏運動,肥胖個案越來越多,假如還染上吸煙的惡習,患心臟病的機會便更高。

心臟病的徵狀

  心臟病可有先兆?因心臟病而猝死的個案,大多數當事人未必察覺自己患有嚴重的心血管疾病,不過如果發現有心臟病的病徵,便應尋求醫生的意見。心臟病的病徵有心絞痛,胸部呈壓迫感,劇痛可擴展至頸部、手臂及下顎,心律紊亂、水腫、氣促、胸口痛時出現冷汗、暈眩、乏力和噁心。

如何預防心臟病?

  心臟病的危險因數眾多,雖然性別、年齡和家族病史是不能改變,但其他的因數都是可以避免和控制。飲食方面,最好可以多留在家烹調健康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和奶製品,烹飪時多用蒸煮,減少用煎炸方式。然而上班一族工作時間長,無可避免要出外用膳,選擇食物時便要以低脂低盬為原則,例如吃湯麵代替炒麵,火腿三文治代替炸雞漢堡。

  運動方面,最理想可以每星期有三次帶氧運動,例如緩步跑和游泳,每次三十分鐘。假如真的難以抽空做運動,可以從改變日常生活習慣開始,增加運動的機會,例如提早一個站下車步行上班,多行樓梯少用電梯。假日時不要只留在商場,約朋友打球、遠足,都是有趣又健康的消閒活動。

  香煙中的尼古丁及一氧化碳會引致動脈硬化,誘發冠心病,吸煙人士為了心臟健康著想,應該及早戒煙。現時政府和不少非牟利團體都設有戒煙服務,協助吸煙者戒除煙癮,重返健康無煙生活。

  至於已經患有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的病人,只要願意作出上述的生活改善,以及定期覆診,按醫生的指示服藥,病情控制得好,心臟病的危機便可以降低。

  日常生活小改變,心臟健康大改善。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定期做身體檢查,現在便作出行動,預防心臟病你做得到。

院牧心箋 – 22

親愛的阿飛:

  很久不見你,你現在好嗎?痛症有否改善呢?回想我們在痛症科門診認識,當時你面帶愁容。主診醫生問症時,你一直強忍眼淚,像千斤重擔壓在肩頭上。當我再與你分享時,你竟痛哭起來。

  於是我將椅子向前推,希望細聽你哭泣的因由,你向我傾訴那時的苦況。原來你是一個合約的員工,為了保住「飯碗」,同事的工作,你也勉強代勞,之後,就成了你的責任,長期過勞,令你的腰骨痛楚難當。

  這工傷使你與公司成了對立的局面,也帶來上司對你的挑剔,同事們的孤立,加上你是家庭的經濟支柱,不能失去這份工作,所以你強忍下去。你心靈很孤單、無助及冤屈。

  之後,我們持續會面,首先處理工傷的壓力 —— 你已不能再承擔過重的工作量。我與你回顧過往以討好他人的方法希望獲得工作的機會,因而失去自己的尊嚴,但工傷後同事對你的埋怨,卻促使你想改變這生存的方式。你開始懂得向同事說「不」,這是為了珍惜自己而來的改變,但同事能否接受你的改變呢?你又如何處理這些改變?這些原來都和痛症治療有關。

  家人對你痛楚難當的場面,已是司空見慣,有時也誤會你,以為你懶惰而不願上班,你實在有口難言,當他們過份的埋怨你時,你就以憤怒回應他們,這就成了惡性的循環。幸好你接受這是一個必須的互動,在面談過程中,你開始嘗試向他們表達你的感受,漸漸他們也明白你不是想逃避工作而請病假。

  記得當你上一次在這裡治療之後,你曾告訴我,雖然你面對的痛苦仍然存在,但你感到身體或心靈已較之前輕鬆了,而你更學會珍惜自己,不再為討好他人而活,我也為你感恩,現在你與家人的關係如何?

  你提及曾返敎會,卻因工傷後停止了聚會,我鼓勵你再次回到敎會,讓你有社群的支援和社交網絡,你也樂意接受我們的建議,現在你的敎會生活如何?

  在此我願你的身體和心靈都能強健起來,一天更勝似一天。

與你同行的院牧
羅麗芳

解開心結:打針?怕唔怕

  認識臨床心理學的最大得著,除了實現理想去幫助別人,便是將自己的血液注射損傷恐懼症(blood-injection-injury phobia)醫治好。

  回想起我小學的時代,最害怕打針,記得每一次要接種疫苗,我都會十分驚慌,好像要上刑場一樣,好幾天都睡不著,因為我每次打針後都會暈厥,漸漸老師們都十分緊張,對我加倍照顧,他們曾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幫我克服打針恐懼,例如:吃糖果、叫我放鬆些、避免望打針的位置、引我思想其他東西分散注意力,但都未能成功。記得中六的時候,有一次我滿懷信心地以為自己長大了,能夠戰勝恐懼,打針後坐在椅上跟同學閒聊,正當起身想回到班房時,突然感到天旋地轉,雙腳一軟,我跌在地上,同學們都嚇了一跳。從那時開始,我覺得有一些無助、無奈,甚麼辦法試過都無效,我唯有接受自己有打針恐懼症,但感覺真的不好受,遇上打針抽血可避則避。除了打針,當我見到一些有人流血、受傷的場面都會感到不舒服。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媽媽的腳受傷了,我陪她去看跌打醫師,坐了一會又昏厥了,所以從小到大我都害怕去醫院。

認識血液注射損傷恐懼症

  直到修讀臨床心理學碩士課程時,我去了美國波士頓大學的焦慮症研究中心實習,才對這一種恐懼症加深了解。一般而言,恐懼症患者會對某事或某物有異常強烈恐懼,往往與實際危險絕不相稱,甚至自己也明知不合理的。常見的恐懼症包括對動物、高度、血液注射、人群、狹窄的空間和社交場合的恐懼。患者雖然知道真實的危險和威脅並不如想像般嚴重,卻無法控制或解釋恐懼。恐懼發作時,除了覺得驚慌之外,還常出現身體焦慮的症狀,包括心跳加速、呼吸困難、出汗、四肢顫抖、感到昏眩等,患者亦會因為恐懼而避免接觸害怕的事或物。如果患者的恐懼程度嚴重至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便是患上恐懼症。

  一般恐懼症發作,昏倒是極少發生,但研究指出血液注射損傷恐懼症患者當中,約有75%患者曾經暈厥,這稱為迷走神經性暈厥(Vasovagal Syncope),由於開始的階段患者的血壓和心跳因驚慌情緒而急速上升,身體進入作戰狀態,當打針後身體突然放鬆,這機制會令患者的心跳迅速減慢,血壓急速下降超過平均水平,這下降足以令血液難以流向大腦,導致暈厥。而暈厥往往令血液注射損傷恐懼症患者覺得十分困擾,甚至令他們拒絕任何醫療檢查和程序,從而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血液注射損傷恐懼症的成因未明,但有研究指出此症與家族遺傳因素有很大關連。

心理治療

  過去研究證明,最有效治療血液注射損傷恐懼症的方法是一種行為治療方法(Applied Tension,簡稱AT);這包括學習抽緊身體的肌肉和循序漸進地克服恐懼的事物和情境。由於血壓急速下降會導致暈厥,所以患者首先要學習抽緊身體的大肌肉,例如:抽緊雙手及雙腳肌肉,以提昇血壓,防止昏厥。接著,臨床心理學家會和患者定立恐懼程度表,循序漸進地克服恐懼的事物和情境(例如:先從看打針圖片開始,再看影片,繼而接觸針筒,接受注射等),患者在過程中會運用抽緊身體的肌肉的方法以防止昏厥。記得在波士頓大學實習的時候,我有機會跟另一位患者接受治療,我一邊抽緊身體的肌肉,一邊目不轉睛地近距離望著另一位患者接受注射,那一刻真是十分驚慌,心跳加速得十分利害,但令我覺得最開心的是,我並沒有暈倒。除了暈厥,有部分患者會存有一些思想謬誤,如聯想到一些災難性後果,而與實際危險不相稱,例如:會因為打針而受到感染、想像過程是十分痛苦的,這些患者需要一些思想重整工作,臨床心理學家會讓患者了解引起病徵的思想模式,認清恐懼的思想,敎導他們改變思維。

  那次成功的經驗令我重拾信心,抽緊肌肉的方法能夠提升我的自控感,自從那一次開始,我便再沒有因為打針而昏厥,只記得曾經在病房見到病人抽血和見到一些手術圖片而偶爾感到有點暈眩,但我會握住拳頭抽緊身體的肌肉,提昇血壓,防止昏厥。漸漸地,我已經可以克服恐懼,現在每一天在病房見到病人抽血打針,我已經不再覺得驚慌了。畢竟拿出勇氣去正視和面對問題是治療恐懼的關鍵。

病癒隨心:只要杯裏還有水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有兩個人,他們的杯子裡同樣只盛著半杯水,其中一個說:「唉!為甚麼只剩得半杯水這麼少?」另一個人卻說:「真好!我還有半杯水可作飲用。 」同一個的事實擺在面前,原來我們可以用截然不同的心態去對待。

  我是一個很平凡的人,一直安安份份地工作和生活。沒想過原來健康和幸福真的不是必然。約十年前,發現自己的視力開始轉差,醫生診斷後告訴我,是遺傳基因出現了問題,他叫我作好心理準備,因為我的視力將會逐步減弱,直至最後完全喪失視力。我一直從事製衣行業,心想雖然已差不多年屆五十,但仍未到退休年齡,是否就要這樣結束工作生涯?心裡實在有點不忿,為甚麼自己會這麼不幸?但我想天無絕人之路,總不能坐以待斃的,於是便到盲人機構學習一些技能,心想假如日後真的完全失明,也可以有一技旁身。

  正如醫生所料,我的視力在四、五年前果然急劇轉差,於是唯有辭去工作。當自己也還未適應過來時,身體又出現另一個毛病,就是我的血壓不斷升高,同時發現腎功能出現問題。雖然持續吃藥,但情況也沒有好轉,而且兩邊腎功能的衰退現象越趨嚴重,所以醫生說必須進行洗腎。現在我每個星期都要到醫院洗肚,這當然不是一件樂事,但既是事實,也只好接受。

  雖然現在我是一個百分百的長期病患者,甚至連半杯水也算不上。但我仍然能夠苦中作樂。由於電子科技的進步,現在有不少的軟件能為失明人士提供各種資訊,所以每天我都會上網「看」新聞、「瀏覽」網頁,甚至「閱讀」小說。其實年輕時我已有玩樂器,特別對中國的二胡感興趣,所以即使失明後,我也沒有放棄彈奏二胡。近年我更間中到盲人協會或在敎會某些場合表演,與眾同樂一番。

  年輕時的我十分喜愛旅行,曾經去過東西歐、中亞洲、印度,西藏和新疆等。數年前當視力還未完全喪失前,我更把握機會與太太去了一次旅行,能夠成行實在要多謝一些機構的協助。其實從前我是一個頗為自我的人,不想接受別人的幫忙。但這十年來,當自己的身體陸續出現毛病,才體會到原來人真的很有限,我們都需要別人的幫助,而願意接受別人的關心和扶持其實更是人生要學的一個功課。

  人生無常,我們總有機會遇上不幸,但不幸不等於絕望。雖然我的身體有很多限制,但仍覺得生活有樂趣;其實是苦是樂,真的在乎我們的心態。「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 」聖經的說話常常成為我的鼓勵。若你也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我盼望你能積極一點,樂觀面對,因為即使在黑暗裡也總會有一線曙光。

醫心直說:病人其實是老師

  行醫已十九年。還記得起初選擇專科時,我告訴自己,非選內科不可,因為傳統上內科醫生治療的疾病最廣,疾病變化亦最複雜,分科亦最多。但是當我完成高級內科醫學(Advanced Training in Internal Medicine)訓練後,發覺所學懂的醫學知識都是很有限,而治療的都是以肉身的疾病為主,而且很多內科病都是慢性病,根本不能根治,只可以控制或紓緩病情。於是我便投身於老人科及紓緩治療科的專科訓練, 一方面可以對慢性病的治療掌握得準確,另一方面更可在臨終治療上滿足病人的各樣需要。而在紓緩病房內, 每一位臨終病人背後都有一個值得我學習的故事。

  記得一次,在紓緩病房內,我照顧一位約三十多歲的乳癌病人,她因為擔心手術及化療影響外觀,拒絕西醫療法,寧願以氣功治療。 初期接觸她時,我們不能明白,她在癌症末期時仍對西醫療法存疑,拒絕任何可以減輕症狀或紓緩病徵的藥物。照顧她的傭工亦受不了她腫瘤的惡臭而辭職,甚至連她父親及男朋友也不能體諒她的情況而令關係轉差。

  為讓她獲得妥善的照顧,我們先了解她心理的障礙。原來她是一位專業美容師,對天然美這價值觀是非常執著的,甚至認為要比健康及性命重要。她起初因為害怕手術影響她的身材及化療影響她的皮膚容貌,拒絕西醫療法;現在她又不能接受自己的身段受腫瘤侵蝕,於是十分憤怒自己起初的決定,不能原諒自己,並將憤怒投射於家人及醫護人員。於是我向她仔細解釋我們所用藥物的療效,並鼓勵她逐步接受西藥,承諾若有副作用可立即停服。她漸漸明白我們的用心及西藥的療效,願意接受紓緩治療的療程,及面對末期癌病的事實,使身體上的痛楚減至最低,而她與父親的關係亦得以和諧,及完成自己與男朋友的心願。

  無藥可醫,並不等於沒有別的事情可做。其實除了治愈疾病外,醫生還可以藉紓緩治療減輕病人的各種身體不適,照顧病人及其家屬的心理及精神需要。若病人的身體不適得以紓緩,他們的生活素質及身心靈健康都能提升。在身體舒適的情況下,他們就更能珍惜並享受與親人相處的時光,並完成自己的未了心願。

  臨終病人雖是受助者,但我們發覺我們所得到的遠比付出多。他們其實是我們的老師,教我們照顧他們的正確方向,讓我們知道可以怎樣幫助他們。而每個病人的經歷及故事,都促使我們在生命上,價值觀上有更多的反思,並學會珍惜現有,活在當下。

打開心窗:忍耐

  姑母最近跌倒入院,她年事已高,步履不穩,跌倒受傷令頭和眼都腫得厲害,入院時護士因恐怕她再跌倒,給她穿上緊束上身的病人服,令她動彈不得。

  平日喜歡到處去的她,連續個多星期被困在床上,移動不得,大小便也得在床上解決,令好動和愛整潔的她痛苦不堪。她既要忍受身體痛楚、行動不便,也要忍受身體狀況的劇變 —— 由「行得走得」變成只可整天困在床上,心情自然十分難受。

  病人難受,病人的家屬也十分難受,眼看她受痛苦而幫不上忙,身為病人家屬的我們亦很難過。加上不能移動的她脾氣變得十分暴躁,整天怨天尤人,稍有不順心,甚至會向身邊的人叱喝或出詛咒之言。當然我們都知道她這樣是病情使然,被呼喝、咒罵了也只好默默忍耐。

  其實忍耐的不只姑母和我們,還有照顧她的護士和她身旁的病人。因為她幾乎每個晚上也大吵大嚷要下床、要出院回家,令她鄰床的病人幾乎晚晚不得好睡。難得他們也肯忍耐、包容,體諒老人家的一時情緒暴躁,沒有向院方投訴。

  這次姑母住院,我們學習到的是忍耐、包容,病人和家屬都要忍耐,病人與家屬及其他病人也要互相包容,這其實是很好的學習。

  哥林多前書「愛篇」的第一句是:「愛是恆久忍耐」,因為愛,我們要忍耐,而且要恆久地忍耐,忍耐生老練,互相諒解包容,互相支持忍耐下去,那就是愛的最佳體現。

打開心窗:尋常、不尋常

  上一期《關心》選點在尖沙咀的九龍公園,為彭家麗拍攝封面照片。作為編輯,要隨攝影師到場協助取景。當一切安排妥當,閒來無事,正好欣賞這石屎森林中的紅花綠葉。偶然間,看見公園的小道旁豎了一幅標語,卻不是宣傳甚麼活動,只是寫着「尋常、不尋常」,這標語吸引我,令我駐足沈思。

  「尋常、不尋常」,公園豎這標語,想是提醒遊人,不要忽略這裡的風景。花草樹木,小亭流水,一切豈不尋常?但在尖沙咀這個繁華鬧市,尺金寸土,卻竟用來閒置這個公園,又豈是尋常?

  尋常,可說是普通、平凡的同義詞;而不尋常,卻正是珍貴和罕有的代名詞。因此,我們只會尋珍、尋貴、尋稀、尋罕,不會尋常。結果,「常」就失落了,必需要再「尋」才能得回來。公園裡這幅標語,正是提醒我們,「尋常」,其實「不尋常」。因為「常」,雖然普通、平凡,但依然彌足珍惜;一切如常,豈不是幸福的寫照?

  《關心》是一份在醫院裡送給病人的「心靈關顧」雙月刊。所以最多機會讀到這些文章的,正是病人。而當一個人病了,那無論曾經多麼富有、顯赫、尊貴,這時的願望也會變得簡單──只要健康如常。因此,醫院豈不是一個「尋常」的地方?

  很多時,我們以為「尋常」是不好,最少是不夠好。所以就要把「尋常」改變。將樹木斬去,讓土地蓋建高樓;將閒暇減少,把時間換取金錢。只是當我們發現城巿已太擠逼,空氣也太混濁,那我們才驚覺,原來樹木花草是如此可貴,我們的閒暇和健康是如斯重要。

  「尋常」與「不尋常」,既是互相顛倒,也是互相交替。甚麼時候,當我們能夠發現「尋常」,也是「不尋常」;「不尋常」,其實也是「尋常」。也許我們就能夠由鬧巿走入公園,從纏累回歸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