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心窗:行善

  兒子性格內向寡言,我常擔心他只顧自己,不理他人。他唸中學時,有天我們在住所大堂遇見一位老婆婆,她指著小兒對我說:「他是個乖巧的孩子。」我定一定神,甚麼?原來,某天小兒在大廈另一出口,發現婆婆兩手滿滿的提著手提袋,在梯間停下來喘氣。小兒問准婆婆,便接過袋來,默默陪伴婆婆慢步走上幾層樓梯,再轉乘電梯。兒子一直沒有提及此事,因此當刻有點愕然,無疑心中非常讚賞。

  我認識很多樂於助人的善心者,而最欣賞的,不少是「無名英雄」,善行完成,不問回報。我也認識不少集齊人馬、聯群結隊、浩浩蕩蕩扶弱濟貧……最令人惋惜的是,有人漸忘初心,變成搏取掌聲,甚至賺取功德。

  許多年前,讀過一本日文翻譯書。作者提及年幼家貧,每天只能吃一餐,晚上餓著肚子睡。某年小學運動會,其他同學一如以往,帶備豐富又精緻的便當與小食,但童年的作者只有兩個梅子飯團。班主任看在眼裡,著他拿著飯團到一旁,說:「今天我腸胃欠佳,好想吃你的梅子飯團,我們可以交換便當嗎?」孩子高興得很,滿足地吃光老師的美味便當。翌年,老師又作同樣要求,孩子當然非常樂意再次交換。若干年後,孩子長大了,回想舊事,才明白老師的美善心意。這小故事教曉我,做好事除了不用張揚,更要關顧受助者的心情,以免讓人尷尬,令對方自覺渺小,甚至自憐。

  一年多以來,我多次進出醫院,真的感謝醫護悉心照顧!住院期間要日以繼夜同時打幾種點滴,重甸甸的注藥儀器和大包小包的藥,都掛在輪架上,活像聖誕樹,喉管纏身,人到哪,就推拉到哪,狼狽蹣跚。上洗手間怎辦?幸好有位富同理心的院工姨姨,每次都立刻回應我的「叫人鐘」,馬上來到床前幫助我。

  又有位助護,每次都用消毒紙巾抹過血氧儀,才夾到我大拇指上。為甚麼?原來她留意到有潔癖的我,每次量完血氧都用酒精搓手液潔手,令到皮膚乾燥至脫皮,於是她不動聲色,主動先消毒儀器,以免酒精再傷我的皮膚。

  還有,住院期間,護士們一個點頭、一份笑容、一句鼓勵或讚美,都為我注入強心針。感謝他們願意多走一步,多做職責以外的善行。作為病人,對於他們的善心,既感謝亦感動。

  他們教曉我「不以善小而不為」。無論在甚麼崗位,都要盡心觀察,盡力行善,哪怕是小恩小惠,對於受助者都是美麗的祝福。

真心分享:謝文雅

好發問的思考型

蹣跚學行的我

  我自小已經是一個好思考的人,對於人生、哲學相關的課題特別感興趣。當我還是一個小學生,已經在思考人生意義,「我們為何要做人」、「人活著的目的是甚麼」,可能因為經常聽到母親說「帶唔落棺材㗎」,意即人死後萬般帶不走,所以慢慢養成一種求真、求答案的特質。

  我是全家第一個信主的人。中學時候讀基督教學校,有次老師在佈道會裡講述創造天地萬物的上帝,其實那時還不太了解信仰,卻又舉手決志。當時覺得基督徒老師特別善良,對學生富有愛心,我被他們對學生的愛和關懷打動了,縱然還未認清信仰,已經因著別人在我生命裡面付出的愛而受觸動,對我的影響力很大。以我習慣思考的本性,腦袋有許多問號,例如「信耶穌會得永生」,活一輩還不夠嗎?我自己的罪由自己去承擔,不用耶穌為我犧牲……諸如此類的想法經常在腦內盤旋,想來想去都覺得自己未預備好去做基督徒,在思想上交戰,對自己的信心感到懷疑。

小時候已經很喜歡唱歌

  那時候我對宗教信仰有點模糊的概念。曾經有個小學同學帶我返教會,家人沒有信仰,而婆婆就有拜觀音,加上聽過很多民間信仰,心裡面開始有神的概念存在,有時會舉頭向天說話,認為「神」應該在某處聽著我的聲音。直到我長大後成為基督徒,才理解到原來創造主給了我們一個靈,靈在心裡面,自然聯想到這個世界是否有神的存在,又會產生尋求神的想法。

照顧患病母親 能夠付出是福氣

  兩年多前,媽媽第一次中風,情況算是輕微,很快能夠康復出院,並沒有後遺症。去年六月第二次中風,情況快速惡化,入院短短一個星期,由嘴部少許發麻,至左邊身體不能動彈,肌肉日漸萎縮,令我們非常擔心,無奈連醫生都束手無策。當時疫情爆發,醫院暫停探訪,家人未能陪伴關懷,媽媽自然情緒低落,唯有靠智能電話的溝通軟件保持聯繫。這種情況下我決定接她出院,另覓中藥和針灸治療。

  回到家裡,才是母女關係真正考驗的開始。媽媽步履不穩,我告訴她,「半夜要是想去洗手間,記得要通知我,讓我扶你去。」老人家總是怕麻煩別人,但我堅持一定要讓我貼身照顧。我在網上自學一些幫中風病人按摩穴位的技巧,每天幫她按摩,照顧妥當。在母親心目中,孩子不論幾多歲數,永遠是個孩子,但經過今次事件,她看到女兒所有事情都安排得細心,真的長大成熟了,就連爸爸都對我另眼相看,願意聽取我的意見。經過大半年的中醫治療和運動,媽媽已經完全康復,後來更在新光戲院的舞台上表演粵劇,連續唱了半小時的折子戲。我在台下看著她,心裡極其感恩。

  常言道健康是最寶貴的,道理顯淺,卻是最容易忽視的人生習題,諸如對金錢、物質、事業等慾望的渴求,停下來細想,可能生命裡已經有很多值得感恩的地方。當我親眼看見人的身體如此脆弱,醒悟其實生活可以很簡單,能夠用自己的一雙腳走路、品嚐美食、安然酣睡已經是一種福氣。我以此時刻提醒自己,能夠為他人付出,其實也是一種福氣,我們要趁還有健康的身體、還能夠付出的時候,好好把握和珍惜。

  這次經歷媽媽和我都學習了一門功課,能夠痊癒當然感恩,但不能停留在康復的喜悅,人終歸要面對死亡,最重要的是尋見生命的主宰和生命的盼望,趁還有健康體魄的時候,要用盡生命,將來面對死亡也安然地接受。此後媽媽在信仰上亦堅固了許多。

忠於熱情所在 走上唱作之路

中學參加歌唱比賽獲獎

  我在幼稚園的時候已經非常喜歡唱歌,經常模仿歌手的唱腔,研究唱歌技巧,用自學的方式練習唱歌。中學階段我經常參加歌唱比賽,後來認識了舊公司的經理人,經介紹下唱demo(樣本歌曲),也唱和音,有時候聽到某首派台歌曲在未錄製前由自己唱demo,就會很興奮。我因為一首demo歌受到賞識而簽約成為歌手,至於真正學習唱歌是入行之後。

為媽媽的表演打氣

  母親同樣喜歡唱歌,很了解在台上表演、發揮自己的喜悅;父親也很疼愛兒女,讓我隨志趣去發展。我自小在學業上沒甚麼壓力,也不像現在的年輕人講人生規劃。我順著自己的熱情去開拓事業,過程中逐漸體會到忠於自己熱衷的事情,最終都會走上夢想之路,而且相信神會把一份熱情放在每個人的生命裡。入行後,出碟計劃多次拖延擱置,足足等了六年,才等到機會錄製自己第一張個人專輯。在這段等待期間,公司安排給我一些新人訓練,偶然跟隨同門前輩出席活動,也有拍MV,學習做主持,從各方面去吸收經驗。直到接近約滿,我有點懷疑自己,可能我的恩賜不是做歌手,是否要轉行做其他工作呢?躊躇不定之際,我去請教一位屬靈長輩,他跟我說,想知道自己是否擁有某種恩賜,先要回答三個問題。一、有甚麼從小開始已經充滿熱情?二、當你做這件事的時候,是否事半功倍?三、有甚麼事情明知困難重重甚至乎會跌倒,依然義無反顧堅持去做?我從這方向去考慮,唯有唱歌完全符合這三項要求。我終於想通了,不論簽約唱片公司與否都不會改變我喜歡音樂這回事,在我生命裡始終認為最有意義的是唱歌、寫歌。

在一個歌曲創作比賽音樂會上,演繹參賽者的作品。

  有時候回望過去,正因為我以前不懂得去規劃人生,才發現原來在沒有負擔、沒有預設的情況下,跟隨自己的心,忠於熱情去做選擇,原來會有意外驚喜,也有可能帶領你踏上夢想的路。

在創作上的領受

  除了寫歌,我也喜歡畫畫。很多時候在創作的過程,剛開始落墨那一刻,我不會知道最終作品完成後是甚麼模樣,但在未知的階段,慢慢整理自己的思緒,在筆觸之間增添與留白,又或把油彩一層層蓋上去,遮蓋舊線條再畫,反覆修改直至塑造成自己喜歡的作品。我很享受這種「在未知會發生甚麼事,只管勇敢去做而最終成為一件藝術品」的過程。在享受過程中,我會驚嘆上帝的創造力,創造了我,又把這份創造的特質放在我的生命裡。有時候,預知事情的結果反而失卻驚喜,人生也是這樣。我有段時候迷信掌相命理,對未知充滿好奇,直到我懂得欣賞人生未知的精彩,我真的不需要知道明天會發生甚麼。

  當別人說他為某首歌曲而感動,我會感嘆創作的力量是何其大,我也曾被別人的福音詩歌觸動內心。如果我寫出來的作品能夠觸動心靈,是何等美好,但願我的歌曲同樣長駐在人心中。我最喜歡的作品是《小孩子的玩意》,前奏採用了孩子們都琅琅上口的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當時我沒有合約在身,純粹從心而發去寫歌,不用考慮市場需要,刻意雕琢甚麼效果。由於實在不希望把作品放在抽屜裡,不知等到何時才有機會面世,不如自己上載網絡算了,想不到得到迴響。有位朋友聽到這首歌之後主動牽線,促成與新唱片公司的合作,雙方理念相近一拍即合。那位製作人聽完我的歌曲,表示最欣賞《小孩子的玩意》裡面散發的純真。我當初寫這首歌的原意是希望幫助別人重拾做小孩子的快樂心境,原來很純粹地表達自己,已經足夠感動別人。

一個浮在天空、完全無人騷擾的自我小天地,隨時可以走進去渡假、沉澱和放空。

  最近寫了一首歌曲《是不是這樣的痛過人才算真正的成長過》,歌詞包含很多我對人生的想法。第一句歌詞「街裡充滿幻覺,幾個他也說謊,心裡感覺沒法講」,經歷情傷的那時,對人很失望,好像沒辦法重新振作,但若然從正面去看待不愉快的戀愛經驗,我還是享受有血有肉的活過。另一句「傷感作出陪襯,快樂才倍增」,我們很抗拒面對不快樂,可是不快樂的存在,正是對照出快樂的珍貴。還有一句「全程痛哭,全程慶祝,真正去活過」也是我的人生態度。人生可貴之處在於全程投入去體味悲與喜的各種情緒,「追逐、追問、追尋、追求不違心」,人生有很多追求,最重要是追求不違心。痛是無法避免的,要痛過才會成長。我嘗試去鼓勵別人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痛,因為經歷可以造就到更好的你。

  還有一首自己喜歡的《一秒天價》,很多人欠缺自信,自我形象低落,我想藉著歌詞去表達「其實由神創造你那一刻,已經對你充滿了愛,你極其寶貴,甚至當你犯了罪,神願意犧牲自己的命來救贖你」去鼓勵那些在生命裡面遇到打擊的人,不要以為自己沒有價值,你在神眼中是個天價的寶貝。

標竿人生

  宏觀整個生命,如果只著眼音樂和創作似乎有點狹窄,而我享受整個人生每一部分。我有一個座右銘Live like you’re traveling,每天帶著一個好似去旅行的心態去感受身邊每件事,正如我們在旅途上,就連平凡的小事物都會充滿好奇和讚嘆,我覺得要用這種心態去過活,經常保持興奮和期待,以探索和讚美去體味人生。我們在世是客旅,人生有很多奧秘是難以參透的,儘管活好每一天就足夠了。神與人的關係就好像一起畫畫,互相合作交織成為美麗而獨特的藝術品,人生真是充滿奇妙。

心情依舊:回鄉.客棧 ─ 途經義莊的最後一程

  電影《落葉歸根》中,病重的朋友向主角訴苦,說害怕客死異鄉後會化為無主孤魂,得到主角一口承諾:「你過身後,我就是背也要把你背回家鄉!」其後朋友病逝,主角果然歷盡千辛萬苦將朋友背回鄉間。電影除了展現朋友間的道義,其電影名稱亦道出中國人對身後事的傳統觀念─落葉歸根、入土為安。這種觀念在華人社會一直根深蒂固,及至十九世紀,遠赴重洋的華工亦希望自己的遺體能運回家鄉安葬,當中義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為何會有義莊的出現?

  義莊建立的主要原因有二:第一,為海外華人提供原籍歸葬服務;第二,為本地居民提供暫時安放先人遺體的地方,使他們有足夠時間尋覓合適墳地。

  探究前者,得一提海外華僑在異國所建立具有地緣色彩的會館和血緣色彩的同鄉會等組織,這些組織除了維護會眾的自身利益外,亦會提供喪葬服務;而義莊則應運而生,成為運送的中途站。中國人重視鄉情,加上對先人遺體的尊重,所以客死異鄉也要將遺體運返出生地,讓落葉得以歸根。即使不幸未能將先人的遺體運返,他們也會運送一個空棺木回鄉,當作運回死者的靈魂,圓死者「回鄉」的心願。所以義莊有時候也會接收到空棺木。

  至於暫放先人的用途則源於中國人多信風水命理。信者認為山墳地點和落葬的時辰會影響後人的壽元或健康等問題,故此為先人下葬不能輕率急切;加上葬禮往往要等死者家屬到齊才可進行,而集合家屬亦需時間,義莊正好解決了棺木暫存的問題。

東華義莊聞名海外

  本地以至海外華人都對義莊服務需求殷切,但多年來能夠聞名海外的服務單位,要數東華義莊。東華義莊特別獲華人信任,內在條件方面,因東華三院乃香港政府認可的慈善團體,而且總理大多是非富則貴的商人,早年他們又可以「捐官」,意思即是可以買官,所以他們能同為官員和商人,與海外接觸頻繁,為處理義莊的問題帶來便捷;外在條件方面,香港的地理位置適合成為轉口港,而且政局相對於內地為穩定,為香港成為原籍歸葬的中轉站帶來機遇。

  再者,東華義莊所提供的服務十分仔細周到,不單只是照顧離世者,也照顧正在航行去美洲途中的華人。當年東華三院會施贈數副棺木予航赴美洲的輪船,萬一有華人於航行的途中離世,船上職員便會把他的遺體暫存在該副棺木中,抵美後再交予東華義莊處理。由於當年華人稱美洲為金山,所以有關棺木也稱為「金山棺」。

東華義莊遇到的困難

  隨著義莊營運日久,名聲開始建立,東華義莊受到海外華人信任,營運上的困難亦接踵而來。

  首先,戰爭幾次令到義莊營運幾乎停頓,戰事每禍及香港,棺骨運送便被大大阻撓。在日本佔領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歲月,日本禁止香港輸入物資到內地包括棺骨,從外地送抵香港的棺骨結果要囤積至戰爭結束才能運返內地。但數年後又爆發中國內戰,棺骨運送再次停頓。雖然戰事過後,棺骨運送回復正常,但一時之間也難以處理之前囤積在義莊的大量棺骨,即使擴建地方仍未能解決義莊過度擠迫的問題。當時幸得各同鄉會及其他團體攜手合作存放義莊棺骨,問題才得以舒緩。

  但即使在和平年代,運送路線暢通,東華義莊仍要應付好些「麻煩」。當年東華義莊會運用俗稱「蝦苟艇」的小型漁船,將先人棺木經水路運返內地。對於有關運費,東華已經要常常處理長生店「坐地起價」的情況;在船運過程中,更要面對地方官吏以至海盜的勒索。義莊提供的服務表面上受到各種協議和法規保障,但按當年香港和內地的法治水平,即使掛著「東華義莊」這個金漆招牌,亦難保一帆風順。

  雖然東華義莊遇過不同的困難和挑戰,但它依然營運至今,甚至名人蔡元培先生、林百欣先生、周啟邦先生等遺體也曾安放於這裡。或許今天大家提及義莊就只聯想到死亡,然而它百多年來卻撫慰過無數海外華工,是達成他們落葉歸根這個心願的一個中轉站。它不但見證了百多年來華工在遠洋漂流的辛酸史,對傳播中華文化的鄉土觀念更是功不可沒。

心得其法:損害感情要賠償

  謝小姐被性騷擾,她向僱主提出投訴,但僱主不但沒有給她回答,反而把她解僱,她決定作出投訴。許小姐因懷孕而被僱主取消聘用合約,她當然不服,也同樣作出投訴。她們可追討的不僅是收入上的損失,還有「感情損害」的賠償。

感情損害

  任何人士如果由於性別、種族、殘疾或家庭崗位而被歧視、騷擾或中傷,均可根據《性別歧視條例》、《種族歧視條例》、《殘疾歧視條例》及《家庭崗位歧視條例》就「感情損害」追討賠償。

  感情損害賠償的原則是屬於補償性的,法庭在考慮此賠償項目時會公平對待雙方,不會因受害者對冒犯者的行為感覺憤怒而提高賠償金額。但賠償數目也不能訂得太低,否則可能令人感覺歧視條例不被重視。 法庭認為社會人士應該對歧視他人者予以譴責, 賠償金額應反映這種歧視行徑是錯誤的,可是過高的賠償金額亦不適宜。 法庭在評估感情損害賠償金額時可參考人身傷亡賠償案件,以及考慮當時生活指數以及市民購買力和物價。 除了「感情損害」的賠償,受害人還可以根據《性別歧視條例》要求被告人作出書面道歉,及要求法庭作出懲罰性或懲戒性賠償。

案例

  在香港首宗涉及性騷擾及感情損害賠償的案件中,被告人暗中把攝錄機放在其大學女同學的宿舍房間,拍攝她的一舉一動,包括更衣。被告人後來更向朋友展示錄影帶。法庭裁定被告人作出了性騷擾行為。法官考慮到受害人在發現攝錄機之時以及隨後幾個月所感到的震驚、沮喪、侮辱及被背叛的感覺,但同時亦考慮到受害人是一名學生,當時並非社會上的知名人士,錄影帶亦沒有向大批公眾展示。因此,法官評定被告人需支付感情損害賠償$50,000、懲戒性賠償$20,000及加重的損害賠償$10,000。

  在一宗因懷孕而被僱主歧視的案件中,上訴庭指出“以任何方式歧視一名懷孕婦女是極為嚴重的違法行為,法庭亦必會向該名被歧視的懷孕婦女作出可觀的感情傷害賠償以反映法庭保護懷孕婦女的決心。 一般來說,賠償額不應低於$50,000。 ” 在該案件法庭評定的感情損害賠償及懲罰性賠償分別為$62,500及$10,000。

  此外,在該案件,上訴庭引述及接受英國法院所訂下感情傷害賠償的三層定額原則如下:

  1.最高級別的賠償金額15,000至25,000英磅,針對涉及長時間歧視及騷擾行為的最嚴重案件;

2.中等級別的賠償金額5,000至15,000英磅,針對嚴重但不屬於最高級別的案件;及

3.最低級別的賠償金額500至5,000英磅,針對只發生一次或個別事件而不太嚴重的案件。

求助

  任何受到歧視及騷擾的受害人,皆可向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投訴,平機會會先調查及安排調解,若調解不成,平機會則考慮向受害人提供法律協助提出訴訟。

院牧心箋

嘉嘉:

  妳好!近況如何?

  記得去年三月妳轉過來我所負責的病房,當時妳患有嚴重糖尿病並引致腎衰竭,需要「洗肚」,亦剛中風不久。醫護得悉妳想找人祈禱,於是轉介到院牧部。想起第一次與妳見面,看到妳年輕的臉孔帶著落寞,躺在床上,對身體病患的變化感到無助及沮喪 — 因中風而引致行動不便、久未癒合的傷口帶來痛楚、血壓不穩引致頭痛和頭暈、截肢與否的掙扎、疫情下家人朋友未能探訪的孤單等。在艱難的時刻,妳想起了中學時曾信仰的基督教,很想有人與妳一起祈禱,之後我就成為妳床邊的禱伴了。

  在妳住院期間,每星期我都去到病房與妳一起祈禱,聆聽妳分享信仰的歷程。妳中學時就讀基督教學校,在校內信主並有美好的團契生活。妳亦喜歡逗留在校園內的小聖堂,言談間妳曾用軟弱的手打開手機,給我看小聖堂的相片,我相信這地方曾帶給妳很多美好的回憶!之後,妳也分享中學畢業後因工作不定時關係,已沒有再接觸基督教和返教會。在經歷病患中,妳重投上主的懷抱。後來,妳更決定接受洗禮加入教會。回想那天見證妳在床邊洗禮,看到那份單純信靠的決心、並天使般的微笑,沐在主的愛裡,彷彿將身體不適的痛楚統統忘記了!往後的日子,因著上主的幫助,妳與父親的關係復和,而妳常為父母親對妳不離不棄的支持及照顧而感恩!與此同時,妳很渴望所愛的父母也願意認識主,享受豐盛的恩典,並切切為這事祈求主!因著主奇妙的作為,妳親自帶領了父母信主,當我聽到妳分享這個好消息時,我既感恩、又感動!

  此外,妳曾提及踏入職場不久已在所從事的專業上獲得輝煌的成就,妳不單得到上天給妳得天獨厚的聰穎及能力,也是一個事事力求完美的人!曾經聽妳分享過不同的夢想,可是因著身體病患的限制,未能一一達成!當我與妳談及未能完成的夢想時,感到妳的釋懷及放手,安然接受「未能達成」的結果!我相信:上主賜給妳生命中的滿足,已超越妳期望所有夢想達成的執著!與妳同行的日子,上主藉著妳的生命,讓我看見祂賜予給病人的愛、盼望並堅毅的信心!從妳家人口中得悉妳的身體情況已大不如前,生活上亦需要人照顧,祈求主繼續與妳同行,賜你足夠的恩典!願主祝福妳,賜妳平安!

 掛念妳的林院牧

從心出發:感受生命的張力

  「你長大後想當甚麼職業?」「醫生!」我鄰座的女同學答,幼稚園老師一臉滿意。「那麼杜同學呢?」電光火石間我答了:「醫生!」老師又順著問下一位。這是透過觀察推斷出最安全的答案,若不然我差點就答了「賣珍珠奶茶」。

  成長中很多人問過我類似的問題,「醫生」永遠是最神聖光鮮的答案,然後成為一個自證預言。醫科面試時,當其他考生分享立志行醫的故事時(孰真孰假叫人感動,虛虛實實不必深究),我卻沒甚麼吸引人的故事,只有一顆真心去幫助弱者,與他們同行,這工作值得我奉獻一生時間。雖然文憑試失手,但最後仍考上醫學院。

  隨後幾年,渾渾噩噩,考試勉強混過去。但隨著心智越成熟,越懷疑自己唸醫科的意義。讀了三、四年,對自己說「洗濕了頭」,畢業再說;畢業之後,看著糧單,更沒有勇氣辭工。醫生終究不是上帝,很多情況下做甚麼都徒勞無功。一次又一次職場上的挫折,菜鳥醫生每天上班都懷疑人生,直到第五波疫情的來臨。

  那段日子萬人染疫,病房爆滿,無數病人滯留在急症室或等不到上病房。夜間攝氏十度,寒流吹襲,大堂和停車場擺滿病床;中間只得一塊帆布區隔,旁邊堆疊數十個屍體袋。平日急症室的工作是盡快找出病因,穩住病情,然後把病人送到合適病房。但疫情下的工作幾乎倒轉——病因明顯且病情隨時轉差,卻沒有床位安置病人。急症室欠缺人手應付:誰來為額外的二三百個病人量度血壓?誰來給長者餵飯?誰來照顧每天需要洗腎的病人?這段非常日子,默契就是同事把剛送來染疫的長者直接推到我面前,二話不說就要去忙別的,我也不用多問,趕快接手替長者做快測、換衣服、做心電圖、抽血打點滴上鹽水,安排照X光。

  早上八點埋首,抬頭望鐘已是晚上八點。忽然護士通知,某病人情況轉差,我決定再留一會兒。他是新冠嚴重併發症的病人,與家人的共識是心臟停頓時不作心外壓搶救。看他痛苦掙扎,還有家人的焦躁難受,於是提議給他注射一點嗎啡,讓他稍稍減輕痛楚的離開。急症室向來會盡辦法搶救,如今竟做起懷安服務來,也算是罕有景象。

  終於可以坐下來對着著杯麵謝飯祈禱,頭好暈,腰背好痛,但我以感受生命的張力為滿足。麥煒和醫生曾幽默分享:「醫生有時是神,有時是鬼,但從來不是人。」這幾年曾收過病人的感謝牌,也試過跟病人對罵到要幾個護士把我們拉開。醫生從來沒有特別神聖,病人需要我時,再忙也絕對不能走。就如耶穌一樣,祂永遠與人同行。Cure may be futile, but care is never futile,這是當醫護最大的榮耀。我慶幸我得了如此位份,是為了現今的機會。一切都在上主的手中。

關心健康:兒童飲食需要及常見飲食問題

  兒童的營養非常重要,充足的營養能支持健康的身心成長。飲食種類繁多,家長應該如何為孩子選擇更好的飲食呢?衛生防護中心網站有很多實用的參考資料。在這篇簡短的文章,我將會分享一些常見的、與兒童有關的飲食問題和建議。

吃得慢,一餐用一個半鐘都未吃完!

  孩子吃飯慢的原因很多,例如無胃口或不感肚餓(因茶點份量太多或喝太多牛奶);食物太硬或太大,無法咬斷或咀嚼;經常一個人吃飯;吃飯時候玩玩具等。

營養師建議:

  食物適宜較軟身,切成小塊能夠一口咀嚼,例如三歲孩子可以吃小雞腿(靠近翅膀部位),或將雞翅膀切開兩份。牛奶含豐富鈣質,但不是飲奶越多長高越快。兩歲以上的兒童每天飲兩杯(500毫升)牛奶已足夠,過多會減少正餐進食份量。提供一個安靜的用餐環境,避免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或玩玩具。陪伴孩子吃飯——孩子喜歡跟父母一起吃飯,這時亦是向父母學習的好機會!

挑食!

孩子不吃蔬菜,把不愛吃的食物吐出來或含在嘴裡;不過如果有巧克力、糖果或薯片伴著,就會很快吞下去!

營養師建議:

首先,避免強迫孩子進食,他們有自己的節奏去接受每種新的食物和其質感。如果他們不願意嘗試,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看到父母、兄弟姐妹或朋友在吃。不過要注意一點,若孩子進食有進步,父母不應過分地表揚,因為孩子有可能利用食物來控制父母和照顧者。

兒童每天需要進食多少份量呢?

碳水化合物是供應熱能的主要來源,正餐應進食足夠的飯、麵、麵包或薯仔等。從小養成進食蔬菜水果,每餐可由細半碗蔬菜開始,水果可吃一整個,每天進食一至兩次,以吸取足夠的纖維。果汁不要添加糖份,也不需每天供應。蛋白質對細胞生長及免疫系統非常重要,但父母經常以為肉類比飯、麵包等重要,大部分的兒童因而攝取過量蛋白質。

2至11歲兒童需要進食的份量

種類 2 - 5歲 6 - 11歲
五穀類 1.5至3碗 1 碗 = 250 - 300 毫升 3至4碗 1 碗 = 250 - 300 毫升
水果 最少1份 1 份 = 1 個中型水果 最少2份 1 份 = 1 個中型水果
蔬菜 最少1.5份 1 份 = ½ 碗熟菜 最少2份 1 份 = ½ 碗熟菜
肉類/蛋白質 1.5至3両 1 兩 = 1 個乒乓球大小的肉類 3至5両 1 兩 = 1 個乒乓球大小的肉類
奶品類 2杯 1 杯 = 240 毫升 2杯 1 杯 = 240 毫升
水/流質 4至5杯 包括清水、奶、清湯 6至8杯 包括清水、奶、清湯
油、脂肪類及糖類 少量,因已包含在許多食品裡,所以沒有特別建議攝取量。

關心健康: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泛指進食含有毒素所污染的食物後,出現以腹痛、嘔瀉等爲主要表現的中毒類疾病,臨床上與急性胃腸炎的症狀相似。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統計數字,香港近年平均每年食物中毒個案約200宗,影響約700人。

病因及症狀

  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見原因有:進食動植物的生物鹼(包括真菌毒素中毒、動植物性食物中毒)、化學性食物中毒(如重金屬污染或殘留農藥)、細菌性食物中毒(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原蟲性腹瀉(如阿米巴痢疾)、病毒性腹瀉(如諾克病毒、輪狀病毒)等。大部分個案為細菌性食物中毒,多發生於氣溫較高,有利細菌繁殖,食物容易變質的夏秋季節。

  患者在進食受污染的食物後,毒素積累達可致病量,就會出現以胃腸道爲主的症狀。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大便一天多次、呈粥水樣、腹部壓痛、腸鳴、伴發熱、乏力等。重症者甚至出現血便、脫水、休克等情況。患者一般於進食變質食物當天至三天内起病,多在三天内自癒。

從中醫角度理解食物中毒

  根據食物中毒的臨床表現,中醫診斷分為「嘔吐」和「泄瀉」。少數因侵襲性細菌引起粘液血便的患者,中醫診斷為「痢疾」。

  輕症患者經中醫治療後,一般可得改善。中醫通過減輕胃腸道炎症,避免因反復嘔吐與泄瀉而引起脫水,從而穩定病情。診斷一般分爲:胃腸濕熱、腸道寒濕、食滯腸胃等證,以及疾病後期的津氣虧虛和陽氣虛脫證。唯症狀嚴重,病情反覆不癒者,應到醫院進一步檢查。

常見中醫食療保健推介

1. 選穴按摩

1. 足三里

  可調節神經,調補脾胃氣血,治療腸胃不適,反覆嘔吐的症狀。此穴在外側膝眼下四横指,脛骨旁開一橫指處。左右兩邊各揉按3-5次,每次1-2分鐘。

2. 公孫

  可調理脾胃氣機,治療腹痛嘔吐,不欲飲食等症狀。此穴在足大趾內側、近足弓突起的高骨後緣凹陷處。左右兩邊各揉按3-5次,每次1-2分鐘。

2. 飲食建議

  患者應停止進食引起不適的食物。飲食應以清淡、稀軟、易吸收、少渣少油為原則,以減少脾胃負擔。忌食刺激、油膩、生冷、堅硬難以消化的食物。

  食物中毒早期,如瀉下過劇,要注意水份少量多次攝入,亦可飲米水加少許鹽調味,或沖泡綠茶水。病情有所好轉後,再轉爲少油、少渣、流質食物,如幼麵、稀粥等。腹瀉停止後,則可逐漸加一些蛋羹、肉碎、菜泥、軟飯等。恢復期可食健脾補益之食物,如飯、山藥、扁豆、蛋類等。但其原則是先稀後軟,先清淡後健脾,所選食品要新鮮易消化,減少粗纖維食物。

  康復後調養脾胃可選用小米蓮子淮山粥:

小米蓮子淮山粥

  • 成分:小米二湯匙,蓮子10克,淮山10克。
  • 做法:小米、蓮子、淮山洗淨,加適量清水煮成粥狀。溫服。
  • 功效:營養補益,健脾安神
  • 性質:平
  • 適應症:疲倦乏力,胃口欠佳,夜寐不安。

預防及調護方法

  所謂「病從口入」,平素要注意飲食衛生。處理食品和進食前應洗手。烹飪時要分開處理生熟食材,動物食品和隔夜飯菜需徹底煮熟。注意食材的保質、保鮮,及烹飪環境、器具和食材的清潔。避免光顧無牌食肆和食用有毒動植物。

  進食後若出現不適,應盡早求醫。嘔吐泄瀉期間應卧床休息,注意保暖。

解開心結:癌症病者的靈性成長和意義重尋

教會姊妹的真實經歷

  我教會的一位姊妹於2021年確診乳癌第二期,而2022年初化療的時候,碰上新冠確診。當時她的女兒剛生下第二個孩子,母女倆人只能夠透過視像見面,那段時間對她來說真的很不容易面對。

  她跟我分享的時候,述說確診當晚,在回家路上附近的公園見到一雙足印的雕像,那刻頓時感到神一路的保守和看顧,縱然面對惡訊,神也讓她看到這雙足印,那是一個確據。

  在患病及治療期間,因疫情的關係她不想公開給親友知道,只跟幾位基督徒的婦女親友分享乳癌的訊息,以及自己的心路歷程。奇妙的是,她們都明白和體諒她的處境,並告訴她身邊也有一些同路人。此外,她又把神在她身上的奇妙作為,分享給初信的親人,堅固他們的信心。這樣由原先缺乏自信,不善於在別人面前表白,習慣將自己的感受藏在心裡的她,逐漸打開心扉,先在乳癌基金會刊出一篇文章,及後在報刊亦分享感受,最近也在教會聚會中作見證。透過身邊一些親人朋友的鼓勵和代禱,她開始踏出去。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立比書4章6-7

  她想起一首喜歡的詩歌,歌詞說到:「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定必歡呼。」在難過的時候給她鼓勵和打氣。其實癌症治療的過程,帶給這位姊妹不少的困難,例如在電療化療期間,頭、頸、手、腳及腰部都感到痛楚,影響睡眠也影響心情。但同一時間,她好像有了不同的角色,除了是一個患病者,也是一位見證者,透過自己的病,反過來鼓勵身邊的人。她自己的反思是:「回望,原來神藉著病患去改變和建立我,也可用我的見證讓人認識神。」最近她的見證派出了二百多本,她也在教會的戶外崇拜跟好些婦女分享經歷。

  我和這位姊妹雖然不多見面,但從她的聲音裡,我感受到她的熱誠和希望,一個更好的她出現了,神藉著她患這個病,帶動她活出更新、更真實、更能與人分享的生命。在這病前後期間,她成長了很多。

癌病經歷、靈性成長和意義重尋

  一些研究發現,癌症病人的生活功能,原來和他們的靈性層面頗有關係,能夠從患病經歷中找到意義和平安的病人,在家庭、社交、個人甚至身體功能上也比較好。另一些研究發現 ,雖然抑鬱在癌症病人當中比較普遍,但靈性成長的層面似乎可以保護病人,減少抑鬱的症狀,因此不能忽視信仰的力量,可以幫助癌症病人的心理與靈性層面,不至失去盼望。

  靈性的層面其實涵蓋多方面,包括與神緊密的關係:透過禱告、祈求和感恩,經歷神的回應,透過在教會群體的表達、分享和見證,進一步表現出個人與神的真正關係。靈性的層面也包含了個人價值和意義的重尋,尤其是患重病的時候,絕大部分人都會感到迷惘、不知所措甚或失去方向,不住思索「為甚麼我的人生會是這樣的呢?」除了治療疾病外,能夠有機會去重新尋找人生的方向,不至失去盼望,其實是最重要的。

  剛才這位姊妹,在確診當天看到公園的一雙足印,實在絕非偶然。因為就在當下,她確認神一直在扶持著她,縱然遇上人生中很困難的日子,這對足印給她帶來了盼望,鼓勵她在以後面對治療和人生道路上,也要為神作見證。我們看到姊妹的心裡萌生了希望、方向和意義。

  姊妹隨後的分享和見證進一步確定了她的人生方向。本來缺乏自信的她,能夠站在眾人面前,分享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和神的奇妙安排。我了解到,以她這個年紀,本來生活安定,可以弄孫為樂,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令她身體和精神也不如以前。在這個打擊下,人生路如何走下去本來很不容易,但信仰的確據就好像為她前面鋪上了紅地氈,讓她可以一直的走下去。在她的見證分享裡,見到一個整全的故事:由人生美好的階段,突然遇到打擊,身體嚴重的飽受折磨,去到靠著神可以離開掛慮和危險,繼續走下去,重新找到人生新階段的角色。

  姊妹的故事,其實為我們都帶來盼望 — 如果患重病也不能把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那麼我們還用這麼害怕,為日常生活和社會不斷的轉變和不確定性而擔憂嗎?疫情過後,百廢待興,但只要神一直活在我們心裡,我們還是可以重新得力,繼續前行的。

病友心語:「見」不到的同行

  我於前年12月感到耳鼻不適,經多方檢查後,在2022年1月證實患上鼻咽癌三期。夫婦兩人有信心面對,是因為以弗所書2章8節的提醒:「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當告知友人時,他們為我緊張流淚;然而,我們深信神會安排一切。我感到這病能讓我親嘗主一直陪伴,保守醫治,日後我可以將主的大能大愛與人分享見證。

  在醫院排期等候治療的期間,我確診感染了新冠病毒,卻沒有病徵,就如平常一樣,沒有影響我的身體狀況。到了4月初在腫瘤科試帶電療面膜時,獲醫護告知港島區的私家醫院,已選中我接受免費的電療化療。感謝神不僅幫助我盡快開始接受治療,也賜我足夠的精神體力。在新冠疫情高峰的時期,我能夠獨自一個人由荃灣到黃竹坑接受治療。在接近兩個月的治療期間,有些副作用如吞嚥困難,導致體重驟降,需要飲營養奶;然而,亦因禍得福,高血壓回復正常,高血糖也下降至可以停藥。我珍惜機會,每次都把握時機去關心和鼓勵其他接受治療的癌症患者,派福音單張給他們。

  其後,我曾因身體有內出血、覆診時暈倒等狀況,需三次住院治療。當時實施「謝絕探訪」的防疫措施,令家人無法探望,甚至連院牧們也不能到病房關懷。我無法與別人一起讀聖經和祈禱,難免有時會感到孤單。然而,眾親友用不同方式送來的問候、經文,並同心代禱,使我經歷約翰福音14章27節主耶穌的話:「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

  到現在,我仍要按時覆診,服食一年抗癌藥。神保守我,讓我在半年內,體重已回復近130磅,有精神體力重返工作崗位,還可以參與教會的事奉。

  回顧由確診癌症至康復,牧者、主內弟兄姊妹為我不停禱告交託。在我身體最軟弱的時候,有主內肢體陪我覆診。這讓我想起最初的感受:「主一直陪伴,保守醫治」,我們只要信靠,甚麼樣的困難都可度過。

  哥林多後書9章15節: 「感謝神,因祂有說不盡的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