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代打仗期間生活困苦,出生率很低。和平之後,隨著社會慢慢恢復元氣,市民生活漸見安定,才重新展開生兒育女的大計。
迎接新生命是家庭的開心事,而且半個世紀之前,普遍家庭都生養眾多,初生的嬰孩的確沒有今天那麼「矜貴」。今天的準媽媽大部分都做足入院準備,載滿入院用品的「走佬袋」亦會一早收拾妥當,更計劃好由家門到醫院的最快路線,緊張得很。但以前的媽媽則較輕鬆冷靜,有些臨生產前還在店子叫賣,突然覺得要生了,才跑去醫院。
當年的醫療科技固然不及今天,但產前檢查卻相當重視,因為出生率高,婦產科醫護人員的臨床經驗非常豐富,所以在醫院分娩已經十分安全。當時超聲波檢查的技術還未發明,負責做產前檢查的助產士都是憑經驗,用眼用手來為孕婦驗查,例如胎位是否正常、有沒有腳腫、有沒有產前流血等等。至於今天許多準父母都會透過產前檢查預知孩子性別,但當年則是無可奉告。
除了醫院,當年坊間仍流行私營留產所,只要有合資格的助產士就可以掛牌,基層大眾不少都會選擇。如果經濟條件較佳的,則可以到私家醫院分娩,環境當然舒適得多了,至少不會那麼擠迫。但若要比較,私家醫院又不一定比政府醫院優勝。尤其是當新建的贊育醫院於五十年代投入服務之後,政府的產科可謂跑贏一條街。
當時的贊育醫院號稱遠東最大產科醫院,最新的婦產科醫療設備一應俱全,例如嬰兒溫箱就是當年新引入的,就是在私家醫院都沒有。其他醫院或留產所類似的設備就只有一張小木床加一盞大光燈照射著。除了設備,贊育醫院人手也相當充足,因為它是香港大學的教學醫院,有醫學生派來實習。那時候贊育醫院非常受歡迎,早上排隊掛號的人龍長達數個街口,經常由西營盤山腰排到落山腳的七號差館(西區警署),情況好比今天家長排隊為子女報學校。
我在贊育醫院的手術室工作過數年,每天推進來的都是生產過程出現異常的產婦,有時忙起來數天也有家歸不得。雖然如此,這並不表示當年異常生產個案比外國多,只不過是當時生育率高,個案數目的也按比例增加而已。但由於設備先進,加上常有婦產科教授坐鎮,進入手術室的產婦多數都有驚無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