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健康:治療無需藥

  大家都試過病痛的經歷,那怕只是最輕微的喉嚨不適,都會令人渾身不自在,心中只想身體可以盡快恢復原狀。許多疾病經過治療都會康復,有些甚至不藥而癒,然而在某些情況下,被折磨過的身體卻不一定可以百份百回復原狀。

藥物以外的治療

  除了醫生和護士之外,醫護界中還有許多專職治療師,例如物理治療師就是較為人熟識的其中之一。物理治療是利用藥物以外的方法來治理病人,透過訓練身體,讓病人回復身體機能。人手按摩推拿、器械運動、電療、水療、冷敷熱敷都是物理治療常用的方法,個別治療師還會使用針灸。

  需要接受物理治療的病人,種類其實非常廣泛,由剛出生的嬰孩到臨終的病人都有,並不限於治療筋肌勞損和創傷。例如早產嬰兒因為肺部發育未健全,物理治療師便會替嬰兒進行胸肺物理治療,助他呼吸和抽痰。有時臨終病人也有需要接受物理治療,例如有些末期癌症病者手腳會發腫,物理治療師便可幫助他們紓緩症狀。

  在香港,理工大學是唯一提供物理治療師培訓的地方。二十多年前,葉瑞芳姑娘就是在這裡接受訓練。像醫生護士一樣,受訓過程包括在醫院實習,畢業後便正式受聘進入醫院服務。雖然已事隔超過二十年,但當年作為新丁的體會仍十分深刻,因為在有限資源下要同時服務眾多病人,實在是艱鉅的任務。工作了一段日子,葉姑娘選擇專注服侍中風病人,於是開始朝這方向進修,還學習針灸,為自己多添一份治理病人的裝備。

現實有時難以接受

  比起一般骨科病人,中風病人的治療期多數較長,視乎個別病人的復原進展而定。病發初期,病人會留院接受治療,離院後仍會有一段時間繼續定期覆診和進行物理治療。由於每位病人都是獨特的,面對的困難也不相同,物理治療師為病人提供治療,當然希望他們能夠恢復以往的活力,但大家也明白這只是一個理想的目標,實際上病人的活動能力可能只會復原至某個程度,到時治療就會停止。這是個不容易接受的現實,但身為治療師,葉姑娘必須在適當的時候向病人坦白,並鼓勵病人積極面對和生活下去。

  面對突如其來的巨變,病人情緒難免低落,若患者正值壯年,甚至是家庭支柱就更憂心頽喪。由於身體失去部分活動能力,他們容易對自己失去信心,埋怨自己,甚至自覺是家庭的負累。因此鬥志對於病人康復非常重要,尤其是物理治療是非常需要病人努力配合的。雖然葉姑娘不是專業的輔導員,但身為同行者,她也會想法子鼓勵病人,例如引導他們將目光從自己的困難轉移到身邊愛護自己的人身上,這往往會較容易令病人重拾動力。身為基督徒,若病人願意,葉姑娘更樂意為他們祈禱,有時候還會介紹院牧給他們認識。

  長年累月陪伴病人對抗逆境,物理治療師也會有疲憊失望的時候。葉姑娘不只一次遇過有病人辛苦鍛煉了一段時間,眼見進展良好勝利在望之際,卻再次中風,又或是染上其他惡疾。這些例子彷彿提示我們人的能力實在有限,然而,每當見到年邁的公公婆婆遵照指示,努力不懈地做鍛煉運動時,並且有所進展,葉姑娘又會一再被鼓勵,深信自己和病人的努力都並非徒然。

心思和創意

  在醫院服侍病人多年之後,數年前葉姑娘決定另謀發展,嘗試以私人執業形式上門替病人治療。除了公立醫院,其實坊間還有許多私營的物理治療診所,但葉姑娘卻獨愛親自上門,讓病人免於舟車勞頓。雖然葉姑娘熟練的手法和針灸仍舊大派用場,可是病人家中絕對不會有治療中心提供的大型器械和電子儀器。因此葉姑娘要花心思搞創意,按病人家居環境就地取材,結果一樣可以幫到病人。例如在床頭安裝一個簡單的小滑輪加上繩索,病人就可以在自己的睡床做運動了(圖1)。在治療室常用來作負重練習的沙包,在家中以裝滿輔幣的布袋就可以代替。還有從超市買回來的袋裝急凍雜菜,從冰箱取出來再輕輕敲散它,就成了用來冷敷的冰粒袋了。

  雖然沒有一份固定的收入,但每次能專心地治療一位病人,卻為葉姑娘帶來更大的滿足感,加上工作時間自由,讓她不時可以到國內和海外參與醫療義工服務。然而在窮鄉僻壤進行物理治療,就更考驗創意了。但只要醫護人員用心,加上病人的信任和努力,遇上的不會只是健康問題,也必然有燦爛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