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今次的面談對象是面前健碩的朋友,他叫自己做「大隻仔」。
「我從來感覺不到自己有壓力,但精神科醫生說我有身心症,是因為壓力爆煲,我不明白為何會這樣呢?」「大隻仔」問。
在我的臨床經驗中,很多人像「大隻仔」一樣對壓力有誤解,以為壓力只等於有情緒,忽略了長期而多方面的壓力先兆和壓力管理方法,增加了患情緒病或身心疾病的風險。其實,我們的精神健康跟我們的腦部運作息息相關。當我們覺得面對的人或事有威脅而感到力有不逮時,腦部會發出連串指令,啟動身體面對壓力的反應,當中包括逃走、打仗、定格等機制(flight or fight or freeze response)。當身體長期啟動面對壓力機制,腦部和身體長期損耗及不能休息,就會影響睡眠、集中力及記憶力,思維更加悲觀、無助和被困,而心血管循環系統、消化和內分泌系統等身體功能亦會出現變化。
身心互為影響,精神健康像身體一樣,亦會出現勞損情況,需要我們時常保養和關注,讓壓力管理成為日常的習慣。以下是一些壓力管理的小知識和習慣:
- 正眼看壓力。近代心理學研究發現,我們對壓力的看法會直接影響我們的身心壓力反應。如果你認為壓力是不好的,身心就會有壓力反應。然而,壓力對身體是有其功用的。著名的壓力與效率倒「U」曲線現象(McGrath,1976)(圖一)表明,人需要適度的壓力才能運作得宜:太多或長期壓力固然令人身心耗損,因此我們要留意自己身心壓力的反應及先兆,懂得保養自己避免長期受壓,或壓力太少而令身心得不到舒展。看來造物主創造人的身體和腦筋均需要活動,心靈要願意工作和面對挑戰才能得益。接納壓力和情緒有其正面作用是壓力管理的重要一步。
- 耳聽八方,建立社交支援。社交支援是預防情緒病的良方。有研究發現,社交支援對情緒病的幫助甚至比抗抑鬱藥的效果更持久。社交圈子可以是多層次的,例如不同的職業、性格、年齡層的交流,或有特定的群體如團契、自助/興趣小組、親友群組等,這些圈子能在同一件事件上提供多角度的分析(圖二:同一圖畫,不同人看到不同面貌);有些是屬於個體之間有深度的分享,能提供安全的聆聽空間和情緒支援。能夠耳聽八方,參考不同角度可令自己不容易鑽牛角尖。
- 口福之食不厭精。取自《論語》「食不厭精」的概念,現代科研亦已證實身心連結的現象,保養情緒的健康也提倡飲食之道。飲食之精不在於吃得名貴或吃得多,而在於均衡和適時。均衡之道包括:
- 避免令自己血糖過低,不要節食或短時間內吸取大量糖份,引致焦慮和頭痛等症狀;
- 減少進食鹽份,避免加重血壓負擔;
- 平常多吃含維他命B雜(尤其是含葉酸、B6和B12)的食物,包括殼類、豆類、奶類、蛋類、綠葉蔬菜、肝臟和魚類,增強身體調節壓力的能力;壓力大時減少吃糖,因會消耗維他命B;
- 維他命C有助合成處理壓力的神經遞質血清素,但當身體處於壓力時,會大量消耗維他命C,平日我們可多攝取含豐富維他命C的橘類果實、蕃茄、白菜、馬鈴薯,增強面對壓力的能力;
- 有研究發現,保持腸道健康對大腦的行為、情感和認知功能關係密切,可適度攝取益生菌。
- 製造睡得香甜小習慣。睡眠和情緒狀態息息相關,腦部會在睡覺時進行記憶重組及處理腦部廢物等重要工作,良好的睡眠質素有助鞏固記憶及調節情緒。我們可以培養健康的睡眠習慣,包括:
- 尊重造物主為身體而設的生理時鐘,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 懂得分配時間工作、遊戲和休息;
- 接觸適當的陽光,有助調節生理時鐘;
- 不要有太長的午睡或太晚才睡覺,以免阻礙褪黑激素分泌而減低睡意;
- 不要太晚進食、運動或攝取咖啡因;
- 晚上保持睡房漆黑,避免接觸電子產品的藍光;
- 不要過度努力要求自己入睡,反而睡前做一些令自己身心可以放鬆和放空的事情,例如睡前寫感恩日記和祈禱。
壓力是我們身心重要的一部分,而且不分好壞。是壓還是力,與我們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以上分享簡單基本的小習慣,希望大家從身心勞損中重回造物主創造的美好狀態:「我們是上帝的傑作,是在基督耶穌裡創造的,為要叫我們做祂預先安排給我們的美善之事。」(以弗所書2:10,聖經當代譯本修訂版)
參考資料:
- McGrath, J. E. (1976). Stress and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In M. D.
- Dunnette (Ed.),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Chicago: Rand McNally.
圖一 壓力與效率倒「U」曲線現象 (McGrath, 1976)
圖二 你看見這是甚麼動物? (Fliegende Blätter, Oct. 23, 1892, p. 147).
答:可以是免子或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