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裡部門眾多,要在一所具規模的醫院內尋找某個部門,有時候也不容易,遍尋不獲時,會否懷疑該部門的工作間其實不在醫院範圍之內?
社康護理服務在香港的發展始於1967年,時至今天,這服務已經覆蓋全港。名為社康護士,皆因我們護理的病人身在社區之中。我們主要的服務對象是出院病人,協助他們適應家居環境和繼續於家中療養。護理項目例如藥物注射、傷口護理、導管護理和更換等等,都是我們最常處理的工作。我們也會兼顧部分專科護理,例如心臟、胸肺和腎科護理。我們一方面護理病人,亦同時把方法教導病人及家屬。而視乎病人的情況,我們亦會轉介病人接受所需之醫療服務。
以往我在醫院病房工作,常常穿梭於病床之間,當上社康護士之後則在社區裡穿梭,既上落於屋邨大廈,也往來於零星村屋。每天早上回到部門,數點過所需的物資,就拖著行李箱上街去。每天我大概會接觸十多位病人,除了進行護理工作,也會聯絡病人家屬及醫生,檢討病人的最新情況。為了方便工作,一些醫院的社康護理部門並非設在院中,而是開設於社區之內。
雖然醫院集中了各樣醫療資源,但若然條件允許,相信沒有一位病人不想爭取回家休養。多年前我發現許多出院病人其實仍然需要悉心照料,因而萌起當社康護士的念頭,接受過一年的社康護理專業訓練後,便轉職成為社康護士。這護理崗位的特別之處,除了工作地點由病房轉至家居,工作模式亦由團體合作轉為單槍匹馬。除了一些特別的個案,社康護士的日常工作一般皆獨自應付。我向來習慣跟同事有商有量,這方面的適應也花了一些時日。但登堂入室照顧病人,讓我可更切身地體會他們的困難和需要。曾經料理過一位患長期病的獨居老婆婆,她的居住環境既擠迫又不衛生,加上她同時患有老人癡呆症,我們幾位同事也十分擔心她的安全,常常勸她入住安老院。但她堅持要在老巢生活,結果花了數年時間才成功勸服她,我們亦放下這塊心頭大石。
醫院裡每張病床都有一個呼喚按鈕,讓病人有緊急需要的時候可以得到幫助;雖然病人家中沒有甚麼呼喚裝置,社康護士亦非隨時候命,但我們對病人這份亦遠亦近的關懷,希望他們也同樣感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