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醫:亦遠亦近的關懷

  醫院裏部門眾多,要在一所具規模的醫院內尋找某個部門,有時候也不容易,遍尋不獲時,會否懷疑該部門的工作間其實不在醫院範圍之內?

  社康護理服務在香港的發展始於1967年,時至今天,這服務已經覆蓋全港。名為社康護士,皆因我們護理的病人身在社區之中。我們主要的服務對象是出院病人,協助他們適應家居環境和繼續於家中療養。護理項目例如藥物注射、傷口護理、導管護理和更換等等,都是我們最常處理的工作。我們也會兼顧部分專科護理,例如心臟、胸肺和腎科護理。我們一方面護理病人,亦同時把方法教導病人及家屬。而視乎病人的情況,我們亦會轉介病人接受所需之醫療服務。

  以往我在醫院病房工作,常常穿梭於病床之間,當上社康護士之後則在社區裏穿梭,既上落於屋邨大廈,也往來於零星村屋。每天早上回到部門,數點過所需的物資,就拖著行李箱上街去。每天我大概會接觸十多位病人,除了進行護理工作,也會聯絡病人家屬及醫生,檢討病人的最新情況。為了方便工作,一些醫院的社康護理部門並非設在院中,而是開設於社區之內。

  雖然醫院集中了各樣醫療資源,但若然條件允許,相信沒有一位病人不想爭取回家休養。多年前我發現許多出院病人其實仍然需要悉心照料,因而萌起當社康護士的念頭,接受過一年的社康護理專業訓練後,便轉職成為社康護士。這護理崗位的特別之處,除了工作地點由病房轉至家居,工作模式亦由團體合作轉為單槍匹馬。除了一些特別的個案,社康護士的日常工作一般皆獨自應付。我向來習慣跟同事有商有量,這方面的適應也花了一些時日。但登堂入室照顧病人,讓我可更切身地體會他們的困難和需要。曾經料理過一位患長期病的獨居老婆婆,她的居住環境既擠迫又不衛生,加上她同時患有老人癡呆症,我們幾位同事也十分擔心她的安全,常常勸她入住安老院。但她堅持要在老巢生活,結果花了數年時間才成功勸服她,我們亦放下這塊心頭大石。

  醫院裏每張病床都有一個呼喚按鈕,讓病人有緊急需要的時候可以得到幫助;雖然病人家中沒有甚麼呼喚裝置,社康護士亦非隨時候命,但我們對病人這份亦遠亦近的關懷,希望他們也同樣感受得到。

心有所醫:不想要的「幅」

  放射治療部隸屬臨床腫瘤科,在這裏工作,我所接觸的大都是癌症病人,他們都帶著軟弱的身體來到,期望著治療後的曙光。

  放射治療是治療惡性腫瘤其中一種常用方法,原理是利用高能量輻射殺死癌細胞,可分為體外放射及體內放射兩類。體外放射是比較常用的方法,病人來到治療室,經過小心確定癌腫位置,放射儀器就會對準病灶位置,按計劃從不同角度釋放高能量輻射。治療過程對病人來說並不複雜,亦無特別感覺,全個過程短則十數分鐘,長者亦有超過四十五分鐘。另有一種療法稱為X光刀,以較精密的形式把癌腫一次過清除,達致外科手術的效果,由於此療法的使用只局限於治療某些腫瘤,相對地比較少用。至於體內放射治療,做法是將放射性物質放入體內需要治療之位置進行照射,此療法常用於婦科癌症及食道癌。

  放射治療的過程雖然簡單,但任何一種治療方式都有它的風險,放射治療亦不例外。釋放了的輻射是不能收回,要避免對病人造成傷害,我們全組同事須依足程序,所有步驟需反覆核實,才可施行治療。另外我們亦要為自己做足保護,放射治療室有特別的設計,包括一條特別長的走廊、加厚的牆身等,以確保我們員工不受輻射影響。

  雖然病人每次接受治療的時間不算長,但要完成一個療程,需要有極大的恆心,連續每天接受治療。次數多寡則取決於哪一種腫瘤,例如鼻咽癌病人一般要做三十多次治療,乳癌病人也需要二十多次。其間,我們往往也能跟病人建立良好的關係。我們不僅是病人的治療師,亦成為支持他們的同行者。

  癌症病人的身體固然軟弱,然而心靈上的軟弱更令他們疲憊不堪。病人要承受惡疾帶來的身心壓力,加上放射治療帶來的短期副作用,例如皮膚變得非常乾燥、甚至脫落,使他們的情緒大受影響。看到一些病人流著眼淚來接受治療,我亦為他們感到傷心。幸好經常傳來病人康復的好消息,其中一位癌症康復者將自己的經歷出版成書,字裏行間也有我的份兒。這件事常常提醒著我,自己並非是治療室內的一部儀器,每天只懂機械式地工作,要用心去服務,才可發揮我專業的價值,幫助病人。

心有所醫:點止「西方跌打」咁簡單

在眾多的專職醫療隊伍中,物理治療師相信是比較為人所認識的名稱,而就我多年來身為物理治療師的觀察所得,我們在市民大眾心目中的印象大概是職業治療師、跌打醫師、針灸師、脊醫、按摩師……的混合體。有時候我也會為此感到光榮,因為我在病人心目中是那麼多才多藝,縱使這只屬一場誤會,亦無傷大雅。

我們的確會使用許多不同方法去為病人治療,既稱為物理治療師,那當然是使用藥物以外的物理方法,諸如電流、冷涷、熱敷、按摩和運動等等。而接受治療的病人種類亦非常廣泛,例如筋骨創傷類,從最初設法為病人止痛,到後期協助病人恢復肢體運作機能,皆屬我們的治療範圍,而性質相近的運動創傷類,因最近奧運的關係亦開始為人認識。我們的服務亦覆蓋內科病人,例如肺炎病患者,我們會為他們拍痰,亦會教導他們通過不同的身體姿勢來讓自己容易排痰;而對哮喘病人則教授有效的呼吸方法及適當運動以改善病情。

現時我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中風老人,許多時候需要外展到病人家中,視察他們的居住環境。雖然病人中風後有機會康復,但康復進展則因人而異。由於老人家的身體機能已隨著年齡而下降,中風後也許身體未必能像以往般活動自如。遇上一些中風後自我照顧有困難的獨居老人,我的責任除了施以所需物理治療,還會聯同其他有關的同事到他居所,一方面了解他生活小節上所需的體力與活動能力,另一方面為他度身安排所需的輔助器具例如拐杖與扶手。部份病人因康復進展未如理想,出院後需先安排入住老人院舍,直到康復程度滿意我們才放心讓他回家居住。

中風病人對康復的期望都很高,尤其近年中風病人的年齡越來越年輕,他們對自己能夠完全康復的期望亦相對更高,可惜世事往往並不盡如人意。面對病人的失望與難過,我們也感同身受,唯有不斷和家屬一起鼓勵病人,朝著他們心中合理的康復目標而努力配合治療。有時候知道病人回到家中也沒有躲懶,努力做我所教的復康運動,我會感到非常高興;當然,如果可以見到病人由起初的痛苦表情轉為輕鬆愉快,那就更是我工作所得的最大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