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扇心窗:變老

  有位男性朋友在whatsapp動態上載了一張書本封面的相片,書名是《變老的勇氣》。有趣的題目,可見人人都不大願意變老,所以需要勇氣去面對。原以為女子比較怕老,事實並不然。然而,變老是人生必然的經歷,即使沒有勇氣也無奈需要面對。

  許多年前,父親還只是四十多歲的中年人,有天他放工回家,忿忿不平的踏進家門,口裡不斷喃喃自語:「離譜,真離譜…」我們都圍到他身旁,洗耳恭聽他的牢騷。原來他在街上幫了小朋友一個忙,那位小朋友禮貌地回應:「謝謝伯伯。」父親非常不滿:「那孩子的眼睛出問題,我橫看豎看極其量只可稱得上叔叔,怎可能是伯伯呢!」我們幾姐弟頓時哄堂大笑,心裡一致認為他小題大做。直到自己步入中年,才開始明白父親當天的心態。

  害怕變老,不想看到面上逐漸明顯的皺紋與頭上愈來愈多的白髮,害怕發現肌肉的鬆弛和身體機能的退化。身邊的中年朋友聚會,最熱衷的話題就是養生之道,大家都希望藉運動、食療、美容、裝扮去延後老化。早兩年,網絡熱傳的《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年齡劃分標準》,把44歲以下標示為青年人,45至59歲是中年人,60至74歲稱為年輕老年人。一班40歲左右的朋友們最是興奮,大家彷彿打了一支強心針,暫且放下中年危機的包袱,重拾青春的確信。

  實際上,現代人無論在外貌抑或身體機能都比以前年輕化。不少朋友在身體檢查各項指數上,都顯示身體年齡比實際年齡小;加上追上潮流的打扮,旁人絕不容易從外貌看出現代人的實際年齡。然而,老遲了,但卻改變不了「每天都在變老」的大自然法則。一位女性長者告訴我,她在中年時非常緊張自己的外貌轉變,尤其接受不到烏黑的秀髮逐漸變白,於是每兩個月她就把新長出來的頭髮染黑。隨著年紀增長,她逐漸接受變老的現實,然後立定決心不再染髮,改將一頭銀白色頭髮剪得短短,以「摩登有型」的新形像展現人前。面對老去,與其糾纏於數字和外表的永恆不變,不如坦然面對,憑著一分豁出去的勇氣與信心,讓自己安然豁達地迎接另一個新的階段。

  好喜歡大文豪馬克吐溫的一句話:「有皺紋的地方只表示微笑曾在那兒待過(Wrinkles should merely indicate where smile have been.)。」多麼優美的形容!外表的改變實在是年月經過的痕跡,也是生命經歷種種挑戰後的輝煌成績。聖經也提醒我們:「你以恩典為年歲的冠冕,你的路徑都滴下脂油。」(詩篇65:11) 年歲的增長就是恩典的標記。想起一位患癌病的中年朋友,她一次又一次自願接受非常艱辛的治療,目的就是想爭取活長一點,好陪伴丈夫與女兒。

  變老,不等於消失、減少與缺乏。相反,生命旅途上累積而來的豐盛與滿足,將賦予我們更大的自信,繼續前行探索,活出美好。變老,不能逆轉,但無需抗拒。

兩扇心窗:完美

        某次往外地旅行,用手機拍攝了一大片無邊際的花田美景。可惜當天是陰天,欠缺藍天的襯托,總覺相片中的景物欠了活力,有點失色。回程在巴士上,再看相片,愈看愈不忿,於是在網路嘗試尋找一個可以改圖的流動應用程式(app)。最後,找到一個專改相片背景的程式,簡單易用,效果相當不錯 — 之前灰濛濛的天色一下子都變成亮麗的藍天。除了藍天,還可以加入像絮絮輕紗,或如團團棉花等不同形態的白雲,甚至加上彩虹,或換成夕陽西下的背景,非常有趣。一幀又一幀的修改相片,心情異常興奮;直到整批相片被修好,心中泛起一陣能改變世界的滿足感與優越感。

        回到香港,與家人分享旅途見聞時,重看這批相片。七色花田在藍天白雲襯托下,的確倍添艷麗;然而,一分陌生的感覺卻頓然而生。眼底下的相片是當天的情景嗎?那天被眼前壯闊繽紛的花田吸引,不自禁地拿出手機想把良晨美景記錄下來的一刻感動,怎麼這時卻變得猶豫了?科技的進步讓旁人看不出相片曾經被「加工」,可是,自己的內心卻清楚知道這些是偽裝的相片;為求滿足自己,追求完美,竟然隱瞞真實,自欺欺人,真是幼稚!其實,四季更迭,各有美態,晴天陰天都有獨特景致。與其刻意營造晴朗景觀,倒不如開放胸懷,享受當下的存在,欣賞當刻的情境。

        讀過網上花邊新聞,一位內地網路紅人,由於長相甜美、五官精緻,獲得近千萬網民的點讚,更被封為「女神」。某次在網路直播時,一時忘記開啟美肌功能的濾鏡,令真面目意外曝光── 一直以來的粉嫩尖削少女臉,頓時變成粗糙飽滿的鄰家大嬸臉。網民看到她的真面目後,都大吃一驚,直呼被騙。電腦科技近年突飛猛進,不少美圖應用程式唾手可得,因此網絡上造假的情況屢見不鮮。記得幾年前,我與一班已步入中年的中學同學聚舊,某同學利用手機中的美圖攝影程式為眾人拍合照,相片中一張張圓滑無瑕疵的臉龐,讓一眾彷彿回到少年十五二十時。然而,大家心知肚明這只是個搞氣氛的小工具,誰也不會把這些相片珍而藏之。

        參觀過好幾次攝影展覽,能令觀眾產生共鳴的作品,往往不是靠賣弄鏡頭技巧以取悅觀眾,甚或追求視覺刺激的相片。功力深厚的攝影師,鏡頭下捕捉的盡是平凡現實中的種種情境,如狂風暴雨中撐著傘在趕上班的城市人、滿臉深刻皺紋的老人家、笑容燦爛可愛的孩子們,還有街角成群的流浪貓兒……這些貼近生活的題材展現了真實的美。

        創世記第1章記敘了上帝創造一切的過程,其中好幾次記載了「上帝看著是好的」,這表示上帝看祂所創造的一切都是美好。「耶和華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滿了你的豐富。」(詩篇104:24)上帝創造的萬物不但豐富、美好,更是充滿衪無限的智慧。讓我們都學習放下自以為是的完美標準,重新發現現實世界中蘊藏著的美和善。

兩扇心窗:新常態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已超過半年。在疫情下,為了減少互相傳染,很多生活習慣被迫改變了,新的生活常態逐漸形成,例如在家工作、在公眾地方戴上口罩、與人保持社交距離等等……

        根據維基百科的闡釋,新常態(New Normal)一詞源自商業與經濟範疇,曾經用來形容金融海嘯以及全球經濟大衰退後的經濟狀態。經濟上的新常態可以是波浪式的急劇改變,也可以是螺旋式的演變;二者的結果都是一樣,新的經濟模式取代了舊的。那麼,生活上的新常態又如何?當衝擊過去,生活狀況會改換成新的抑或回復舊觀?

        面對嚴峻的疫情,我們都無奈地作出生活上各種的協調。在群體接觸方面,以往大班朋友、整個家族的聚會,現在可免則免;不論大學以致中、小學改為網上授課;購物也透過網上進行,減少外出。對我而言,在疫情初期,最難接受減少社交的接觸;平日喜歡與朋友樂聚聊天的我,一下子天天足不出戶,像與世隔絕似的,日子變得漫長難捱。然而三兩個月過去,當我掌握了如何重新分配作息時間,如何透過電子媒介與家人朋友聯繫,發掘居家的各樣活動,如手作、追劇、炮製美食等等,現在竟然相當享受留家的悠閒。

        要改變舊有的習慣其實不容易,尤其這種改變並非來自自身的需要,而是外來的壞因素逼使人作出妥協。不過,與其懷著抗拒的心態,不斷回顧以往的美好,感懷不平,怨天尤人,不如面對現實,接受改變,重新適應,或會在新常態中發掘另類的趣味。

        炎炎夏日汗流浹背,外出要戴上口罩確是苦事。然而,想到小小一片口罩卻能保障自己,保護家人,雖是苦差卻饒有意義。別以為戴個口罩是平常容易的改變,看美國的疫情久未減退,其中一點正是不少外國人不願犧牲個人的舒適與自由,抗拒約束,拒絕口罩。如此看來,一樣的衝擊與威脅,基於個人的觀點與選擇不同,未必會出現一樣的新常態。

        除了經濟和疫病,人生也會遇上突然其來的打擊。Kitty在乳癌手術後,手部時常出現水腫,可是她從不埋怨,還多做運動紓緩情況。她視水腫是生活的新常態,願意接受身體的限制,更努力改善不適。阿儀的髖關節受損,但因為要接受癌症治療,未能進行髖關節手術,暫時她要用兩支手杖幫助步行。關節痛楚、行動不便是她的新常態,她雖然每天要吃止痛藥減輕痛楚,但依然平安喜樂;之前宗教聚會限制放寬後的崇拜,她每次都面帶笑容,撐著手杖一拐一拐的來參與。身體的限制沒有叫她放棄,反而積極作出協調,期盼有天手術後會有改善。芬芬經歷切除卵巢手術後,因為荷爾蒙的影響而經常失眠。她看了不同的醫生,希望能回復以往一覺安睡的日子,但一年以來毫無改善。她的不甘心和偏執,更讓她患上情緒病。

        世事變幻莫測,誰也不能避免轉變。聖經提醒我們:「神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2:10)願大家面對生命的無常之時,依然確信神的掌管與預備,能懷信心存盼望,探索生命的無限可能。

兩扇心窗:小花園

  我家客廳的窗子朝西,窗子下方是一塊差不多兩平方米的窗台。最初搬來時,我在陽光充沛的窗台放了幾盆非洲紫羅蘭、白掌和酢醬草作點綴。後來,將茂盛的盆栽分株,一盆變兩、三盆;朋友又給我送來紫蘇葉、驅蚊草、到手香……還有,過年後沒有扔掉的蘭花;加上,在花市場買來的其他植株如繡球、紅掌……幾年間,整個窗台變成了一個嫣紅翠綠的小花園。

  種植的品種越來越多,每種植物所需要的生長條件又大不相同,要做個稱職的園子主人兼園丁實在不容易。試過買來鬱金香的種球生根並長出嫩芽時,我便沾沾自喜,以為很快便長出花苞。誰知因為水分控制不當,泥土積水,根也霉爛了。年前,朋友送我一大盆夾雜不同種類的多肉植物。我以為多肉植物就等同生長於沙漠地區的仙人掌,需要猛烈陽光但很少水分。於是,我將盆栽隨意放在窗台,任由陽光曝曬,每兩三星期才澆水。可是,盆內的多肉植物越養越萎縮,不消兩個月已經逐一枯謝。後來上網查看,方知道不同品種的多肉植物各有不同特性,要按品種去澆水,日光要充足但不能直曬,有些多肉植物還喜歡享受室內的冷氣。

  新植株的特性要了解,舊有的盆栽也不能掉以輕心。前兩年,因為疏於照顧,種了多年的非洲紫羅蘭在一個炎夏死了近半,令我非常心痛。決心做個好園丁,先從認識小園子內各種植物的特性開始,然後按時為他們換泥、澆水、施肥、滅蟲……還要和植物們聊聊天,給予讚賞和鼓勵。種植讓我更珍惜生命,感受生命的奧妙。植物發新芽、長嫩綠、花開花落的生命周期,每每提醒我天父的創造秩序。一粒種子,或是一片葉子,就能長出新的植株,這分強韌的生命力更叫人鼓舞。難怪很多人覺得種植有療癒心靈的功效。

  南非首位黑人總統、反種族隔離的革命家曼德拉曾經被長期監禁達二十七年之久,其中約十八年被監禁在羅本島。在島上,囚犯都要在石炭礦場做碎石的苦工。辛勞的苦役讓曼德拉的內心充滿憤怒、仇恨和埋怨,但他醒覺若這樣持續下去,不但身體被牢困,連心靈也被摧毀。於是曼德拉向監獄申請一塊小空地,讓他在工餘時間開墾小花園。最初不獲批准,幾年後終於獲批得採石場的水泥牆邊一塊狹長的石地。曼德拉獨自努力開墾,又問獄方取了種子,在小園子裡開始種植蔬菜。他形容:「菜園是我在獄中少有的能自主管理的事情。播下種子,觀察生長,悉心照料,然後收穫。成為這一方天地的主人的感覺,讓我體會到了一絲自由的滋味。」這片長滿鮮紅的番茄、雪白的洋蔥、碧綠的蔬菜和青椒的小菜園,為死氣沈沈的監獄帶來了盎然生機。曼德拉更將農產品分給獄吏和囚犯品嚐,讓冷冰冰的人際關係滲入暖意。

  「要開墾你們的荒地,不要撒種在荊棘中。」(耶利米書4:3)你的心靈是荊棘叢生的荒地嗎?你可希望把荒地開墾成充滿生機的小園子?敞開心靈,讓神的道把荒地變成好土,然後,用信心作種子,以希望和愛心去耕耘,並連結於主耶穌這活水的源頭,你的生命必能長出青蔥綠葉、芳香鮮花與碩果纍纍。

兩扇心窗:地圖

  往外地旅遊,你會參加旅行團?抑或自行計劃旅程?我喜愛旅遊,特別鍾情自由行,因此,地圖是不可或缺的…

繼續閱讀

兩扇心窗:甜味

  若問味道可分哪幾種,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說出「鹹甜酸苦辣」這五種最普遍的味道。中醫的理論,五味為「酸苦甘辛鹹」,甘味即是甜味。所謂同甘共苦,正是比喻不論在甜日子抑或苦日子都能共同進退。

  五味中,我最愛甜。小時候,糖果當然是佳品;眾多糖果中,我最喜歡巧克力,愛其濃郁軟滑。大專時代,放學後要兼職當補習老師賺取零用錢。有時放學已覺疲倦,惟有在途中的便利店買來巧克力當小點;幾顆巧克力落在肚子裡,血糖升高,精神也馬上回復過來。平日吃麵包餅食,我也盡挑甜味的來嚐。雞尾包是小時候的寵兒,內裡甜甜的椰絲砂糖餡香軟美味,配合暖暖的麵包,簡直是人間美食。

  我雖然愛甜,單一的甜味絕不能討我歡心。有一次,陪伴任教兒童畫的朋友在超級市場購買糖果,準備送給孩子們作獎勵。朋友對我說:孩子愛甜,凡是甜的都愛,會通通吃掉。我即時提出異議:小小年紀的我,盡管是個甜癡,卻極抗拒果汁糖的味道 — 一種除了甜還是甜的味道,所謂果汁也是非常人工的口味。

  食物除了裹腹,維持生命,有些還可以讓人情緒鬆弛舒暢;這一類未必健康,也未必填飽肚子,卻可以令人感覺滿足的食物被稱為comfort food,是一種帶有慰藉和療傷效果的食物。甜點,肯定是我的comfort food。幾年前在痛苦的療程中,每次身體狀態較佳時,我都央求丈夫陪我外出下午茶。一杯熱茶加一件甜點,不但讓我有重新振作的感覺,還叫我感到滿滿的幸福感。「苦中一點甜」正是我在度過艱難的獨門秘技。

  年前,與朋友茶聚,在朋友力推下,嚐了一件焦糖海鹽撻。焦糖雖香,但我一直嫌它的甜味太重;然而當我嚐過這分甜中帶鹹的茶點後,出奇的改變了我對焦糖的感覺。淡淡的,似有還無的鹹中和了過分的甜,卻又保留了焦糖的香。後來才知道,原來不少餅廚在做甜品時,都會加入一點鹽,以鹹提升甜的層次;當然其中的分量必須拿捏得準,才可相得益彰。

  去年看過一齣日本電影「甜味人間」,初看電影的名稱,還以為是一齣喜劇或愛情片。電影故事是有關一位年輕就患上痳瘋病的老婆婆,自小被家人帶到與外界隔絕的痳瘋病醫院,成長的伙伴都是痳瘋病人。病癒了,大部分病人寧願留在痳瘋康復者的社區中,拒絕面對外界對他們的歧視目光。然而,婆婆勇敢的走出社區,以喜悅的態度、尊重生命的情懷、感恩的心,面對種種遇上的人、事和物。可惜,因著世人對痲瘋病的懼怕與缺乏認識,婆婆最後回到痳瘋康復者的社區終老。整個故事雖然滲透著淡淡的哀愁與無奈,但是婆婆在苦中對甜的追求,積極將生命轉化的態度,非常感動人心。

  生命不可能總是甜,單是甜的生命也太過單調。苦中帶甜,甜中有鹹,正好為生命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和回味。

兩扇心窗:休息

  朋友告訴我,有天她看見一位年輕下屬工作時沒精打采,好言勸他放工後快回家好好休息。下屬望望她,訴苦抱怨:「工作壓力這麼大,今天晚上已經約定朋友相聚蘭桂坊,飲杯酒,減減壓。 」已屆退休之齡的朋友,實在難以理解這年輕人的減壓行動。工作壓力已經這麼大,工餘時還通宵達旦,飲酒作樂,不正是一個惡性的循環嗎?

  都市人生活節奏緊迫,在工作、學習、社交應酬上經常出現時間不夠分配的情況。大部分人面對時間上的抉擇,都把休息看成最沒有價值的活動,順理成章犧牲休息與睡眠的時間。另一方面,現代人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似的。提供24小時服務的機構,通宵營業的餐廳和商店比比皆是,連書店也有24小時不打烊,彷彿每分每秒都用盡才算充實的一天。

  缺乏休息,不但是成年人的問題,不少父母投訴他們的孩子不肯睡,也睡得少;特別是青少年期的孩子,晚上還緊握著手提電話上網玩樂、聊天、看電影…無時無刻,又不眠不休的與外界連線。我的姪女也因此長期掛著一雙黑眼圈在年輕的臉龐上,叫人心痛。

  從小我都被灌輸每晚睡滿八小時才有充足的睡眠時間,成長後讀過不少推翻這個說法的文章,甚至有睡覺訣竅教人睡兩小時等於八小時。我相信充足的睡眠時間的確因人而異,但絕不相信只有兩小時的睡眠,就可以令人盡除疲累,這絕對是個謊言去安撫那些休息不足的人!

  現代科學告訴我們,生長激素在晚上熟睡時才會產生,因此初出生的嬰孩睡得特別多,但他們的成長速度也特別快。科學研究也證實,人在睡覺時,身體在休息,大腦卻還在工作,沈睡可以重整記憶的神經元,過濾存在腦袋內的雜訊。睡眠不足,則會提高罹患阿滋海默症(腦退化)的機會率。

  上帝用了六天去創造世界與其中的生物,留下第七天定為安息日,讓萬物得以休息。休息是神的旨意,是大自然法則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休息,不單在晚上,也不獨指睡眠。身體得到充分休息,臟腑器官才可以健康運作,腦筋才可以靈活運轉。同樣,心靈也需要休息,生命才不致倦怠疲憊,低沈乏力。「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一點沒錯,生活太忙碌,總得找個時間及空間停下來歇歇。暫時的停步安歇,不但讓我們得以健康有力地重新起步,還可以讓我們回望並檢視過去,周詳的策劃未來。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篇46章10節)我們要曉得自己的限制,不逞強不任性,順應身體的需要給自己適當的休息。有些時候,我們未必想休息,可是神卻要我們停下來。生命的主權在神,神既要我們停止向前駛,那麼不妨換個位置,改由神作司機,我們就當個信服的乘客,安坐旁邊,倚靠神為我們開新道路。

兩扇心窗:加減人生

  數學計算中,最基本的運算應該是加法與減法。從前在小學才學習的加減運算,聽聞現在幼稚園小朋友已在補習班學會了。

  自小我就喜歡數學科,總覺得數學科拿取高分很簡單。我算加數最了得,試過戶外露營前與朋友到超級市場購買幾天所需的用品及食物,朋友一面將物品放入購物車內,負責推車的我已開始心算;買得七七八八時,她轉頭問我總值,我馬上報上銀碼。可是,當我計算減法時,總不如加法一樣快而準。一次閒聊,告訴丈夫這現象,原來他計算加法也比減法準確。這不知是偶然,還是一般人的共同特徵呢?

  曾經在夫婦相處之道的講座中,聽過「婚姻存摺」的建議。顧名思義,這本存摺是屬於夫妻二人的,但裡面記錄的並不是金錢,而是夫妻之間甜蜜的回憶。每日把甜蜜美好的事情一一累積進賬,可以彼此提醒對方的優點及愛意。遇上矛盾衝突時,之前的累積進賬正好給負面情緒一個緩衝,減輕不滿與憤怒。每一段婚姻總會有值得加分和減分的事情,若「減」多於「加」,出現感情透支,則二人的關係定必破裂。

  人生也如一本存摺,有得也有失,二者若能平衡,自然能一生平穩。可惜不少人不曉得「加」,而獨愛「減」,每件事情總先看壞的一面,身邊每個人都是面目可憎;如此日積月累,整個人生積滿不忿、失望與仇恨。

  如何看人看事也有學問,「減」也可以變成「加」,曾經讀過一段很有意義的文字:

  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智慧。

  感激中傷你的人,因為他砥礪了你的人格。感激鞭打你的人,因為他激發了你的鬥志。

  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了你該獨立。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雙腿。

  原來把負面的事情反過來從另一個角度去重新演繹,明明是虧損的也會變成有所得著了。這種逆向思維模式,因減得加,不但給人安慰,更能讓人重新振作。

  《聖經》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6-18節教導我們:「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凡事謝恩」的真正意義,是在任何境況中都能運用逆向思維來尋找值得感恩的地方。感恩能叫人心裡喜樂,喜樂會產生心靈滿足,滿足又再帶來感恩的力量,如是者產生一個良性循環,可以不斷延續。數年前我因為癌症復發而哀傷,後來我嘗試從復發一事中重新發現值得感恩的事情:我感恩醫生的監察有效,及早找出癌腫瘤;我感恩外科醫生與腫瘤科醫生迅速為我訂定治療的方案;我感恩神讓我康復,感恩神給我一整年時間休養生息,然後才再戰一場…

  當你發現在黑暗中有亮點,生命中各種加加減減的事情也在神的掌控之內,你自然有能力,有盼望,倚靠神,向前走。

兩扇心窗:無毒

  我愛在書店「打書釘」,穿梭於高高低低的書架叢中,每每看到有趣的書名或是個人愛好的書種,我總會取來讀讀。近日在健康飲食的書籍群中,瞥見不少提到「無毒」一詞。

  根據我的認知,大自然的確存在有毒的植物,記得小時候已有的知識:顏色鮮豔的蕈類通常含有劇毒。然而,這些健康飲食的書籍所提到的,卻不是生物本身含有的毒性,而是人為引致的毒害。

  近年屢屢見報的是蔬菜水果的殘留農藥,還有,家居用品中加入了含毒素的化學品,例如:裝修房子用的油漆、輸水喉管組件、女士用的化妝品,甚至衣物所用的染料等。每一次從報章讀到有關報導,總教人膽戰心驚,似乎日常的衣食住行通通有潛在危險,人人都有機會受到毒害!

  藥物可以解毒,但偏偏有些藥物本身就帶有毒性,如中藥的附子、雷公藤等;然而,這些有毒中藥因為其獨特的療效,即使有毒性但依然被使用。至於西藥,我曾經好奇:為甚麼西藥的包裝上常見印有「毒藥(poison)」一詞,難道這些西藥都是毒藥嗎?積極尋找答案,結果得知:根據香港《藥劑業及毒藥條例》,藥物大概分為三大類:「非處方藥物」,「藥房專售藥物」和「處方藥物」。「非處方藥物」可在商店,甚至超級市場出售,例如維他命;後兩種藥物則必須在有註冊藥劑師駐店的藥房,並在註冊藥劑師監督下方可出售;其中第三類藥物藥性最強,因此其售賣及貯存也受到嚴格管制,必須由醫生處方,再由註冊藥劑師監督配發。原來中西藥也如是,藥性強就可能引致人產生某些副作用,過度或不適當服用都會中毒。

  人人固然希望追求無毒無害的健康生活,可是,部分人如筆者因為健康問題,正正需要長期服食含毒性的藥物。藥物的毒性當然會引起身體一些副作用,甚至不適,然而這些都只是肉體上的不適而已,沒有帶給我生活上很大的難題。

  相比起來,心靈的苦毒更具破壞性,足以摧毀整個人生。生活上難免遇上不如意的事,甚或遭人傷害,令人心懷憤慨、怨懟與仇恨。這些苦毒的情感,絕對不能在心內紮根;否則,不但影響個人健康,甚至蠶食心靈。心靈因為遭遇打擊固然受到創傷,心存苦毒更讓這個創傷難以癒合,然後發炎含膿。如此,一輩子帶著苦毒的傷口,既令自己痛楚,也傷害別人,給生命無窮的災禍。

  聖經上記載受了極度苦難的約伯回應他的妻子對神的質疑:「難道我們從神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人生有福也有禍,若深信禍與福總有神的美意,以信心與盼望回應一切苦難,以平安與喜樂面對所有挑戰;這樣,心靈的苦毒在我們的生命中自然沒有任何餘地。我們的生存環境縱然充滿各種各類,有形無形的毒素,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我們還是可以享受無毒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