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扇心窗:新常態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已超過半年。在疫情下,為了減少互相傳染,很多生活習慣被迫改變了,新的生活常態逐漸形成,例如在家工作、在公眾地方戴上口罩、與人保持社交距離等等……

        根據維基百科的闡釋,新常態(New Normal)一詞源自商業與經濟範疇,曾經用來形容金融海嘯以及全球經濟大衰退後的經濟狀態。經濟上的新常態可以是波浪式的急劇改變,也可以是螺旋式的演變;二者的結果都是一樣,新的經濟模式取代了舊的。那麼,生活上的新常態又如何?當衝擊過去,生活狀況會改換成新的抑或回復舊觀?

        面對嚴峻的疫情,我們都無奈地作出生活上各種的協調。在群體接觸方面,以往大班朋友、整個家族的聚會,現在可免則免;不論大學以致中、小學改為網上授課;購物也透過網上進行,減少外出。對我而言,在疫情初期,最難接受減少社交的接觸;平日喜歡與朋友樂聚聊天的我,一下子天天足不出戶,像與世隔絕似的,日子變得漫長難捱。然而三兩個月過去,當我掌握了如何重新分配作息時間,如何透過電子媒介與家人朋友聯繫,發掘居家的各樣活動,如手作、追劇、炮製美食等等,現在竟然相當享受留家的悠閒。

        要改變舊有的習慣其實不容易,尤其這種改變並非來自自身的需要,而是外來的壞因素逼使人作出妥協。不過,與其懷著抗拒的心態,不斷回顧以往的美好,感懷不平,怨天尤人,不如面對現實,接受改變,重新適應,或會在新常態中發掘另類的趣味。

        炎炎夏日汗流浹背,外出要戴上口罩確是苦事。然而,想到小小一片口罩卻能保障自己,保護家人,雖是苦差卻饒有意義。別以為戴個口罩是平常容易的改變,看美國的疫情久未減退,其中一點正是不少外國人不願犧牲個人的舒適與自由,抗拒約束,拒絕口罩。如此看來,一樣的衝擊與威脅,基於個人的觀點與選擇不同,未必會出現一樣的新常態。

        除了經濟和疫病,人生也會遇上突然其來的打擊。Kitty在乳癌手術後,手部時常出現水腫,可是她從不埋怨,還多做運動紓緩情況。她視水腫是生活的新常態,願意接受身體的限制,更努力改善不適。阿儀的髖關節受損,但因為要接受癌症治療,未能進行髖關節手術,暫時她要用兩支手杖幫助步行。關節痛楚、行動不便是她的新常態,她雖然每天要吃止痛藥減輕痛楚,但依然平安喜樂;之前宗教聚會限制放寬後的崇拜,她每次都面帶笑容,撐著手杖一拐一拐的來參與。身體的限制沒有叫她放棄,反而積極作出協調,期盼有天手術後會有改善。芬芬經歷切除卵巢手術後,因為荷爾蒙的影響而經常失眠。她看了不同的醫生,希望能回復以往一覺安睡的日子,但一年以來毫無改善。她的不甘心和偏執,更讓她患上情緒病。

        世事變幻莫測,誰也不能避免轉變。聖經提醒我們:「神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2:10)願大家面對生命的無常之時,依然確信神的掌管與預備,能懷信心存盼望,探索生命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