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牧心箋

親愛的日太太:
  前幾天收到你的信息,再次讓我想起在醫院陪伴你的一段日子。
  還記得那時候,你因丈夫的身體血管爆裂,要入住深切治療病房,擔憂至極,除了晚上回家陪伴七歲的仔仔入睡外,其他時間,你都會留守醫院,可見夫妻關係是何等親密情深。
  由於事出突然,你來不及消化與接受,加上多夜無眠,導致精神欠佳,對醫生說的話,你表示無法理解。那段日子剛巧親人大多因工作或其他原因身在海外,令你倍感無助與孤單。
  當院牧收到轉介,第一時間到深切治療病房門外探望你。傾談間,你總會不經意地緊抓著我的手,然後把醫生的話複述一遍,嘗試讓我了解丈夫的情況,同時間亦幫助自己消化這些信息。院牧安靜、專注地聆聽,內心暗自為未信主的你祈禱,祈求天父賜你平安與能力,能面對及處理丈夫的突發事故。
  幾天之內,家人陸續由外地抵港,每天總有家人在你身邊陪伴與支持,他們細心體貼的照顧,讓我發現即或世途會有患難,但人間依然有情。只是,為怕影響及造成家人的擔憂,你變得寡言,情感更是隱藏得無法讓人察覺。
  一天,醫生對家人表示丈夫的情況不樂觀之後,在小教堂裡家人向我講述丈夫的情況,你只是一直沉默地坐在一旁。我先請家人暫時到餐廳休息一會,把小教堂的門關上,然後給你一個擁抱。你緊靠在我的肩膀,嚎啕大哭。我在你耳邊說:「哭吧,盡情的哭一場吧,我知道這段時間,你要忍受很多艱難,辛苦你了。」你知道嗎,你能哭出來,反讓我可以安心,對呀,是時候要把心中的難過、不捨與鬱結全都宣洩出來。最後,我們一起祈禱,我邀請你把心中的感受向天父陳明,讓主親自安慰你、與你同行。我期盼有一天,你能真心實意的接受福音,能有更多的力量迎戰未來。
  丈夫的情況急轉直下,你姐姐教會的牧師到醫院探望丈夫,知道就在當日,你決志相信耶穌,我為你這決定感動萬分!真的,面對丈夫突然出現的狀況,體會到生命的無常,凡此種種,試問單靠人的力量可以做些甚麼?我深信前路仍是艱辛,但你不會孤單,因為丈夫的愛與昔日生活的點滴,會永存在你心裡,每時每刻,都會有家人與上主的愛陪伴在側!

鍾院牧

從心出發:為病人遮風擋雨的翅膀

  在我六歲那年某個深夜,因哮喘病發而入住伊利沙伯醫院的兒科病房。面對著陌生的環境和儀器,我感到很害怕,一想到因病而不能上學,我就嘩一聲哭起來。那時有位像天使般的善良護士,知道我鬧別扭的原因後,便拿著幾本小學英文教科書(其中一本跟我學校所採用的相同)問我是否記得教到哪一課,我停了哭泣回答她,然後她帶著我和另外幾個小朋友去活動室,教導我們英文新單字。到兩天後出院,回到學校,英文老師所教的剛好在醫院已經學懂了,英文考試更拿了一百分呢!我衷心感激那位護士願意體貼我的需要,自此立志要成為一個像她這樣值得敬愛的好護士。

  進了護理系,學習並不如想像般順利。雖然理論課和筆試成績不俗,但實習表現卻一塌糊塗,自信心更跌至谷底。老師看見我一蹶不振的樣子,特意找我傾談。我向她道出實習過程面對的失意與自我懷疑。她勸勉我要拋開負面情緒,不要受情緒牽絆而無法繼續前行,更鼓勵我在閒餘多參與一些未嘗試過或害怕做的事,例如以學習攀岩提升自信,若將來再遇到類似的情況,也能透過這些經歷作自我鼓勵。往後我開始參加基督徒護士團契,得著師兄師姐的鼓勵,並教導我每天進病房前都要禱告,把當天護理病人的過程交給主,使自己得著從神而來的平安。

  我現時任職社康護士,工作上有時需為病人提供治療,更多時候是輔助病人的夥伴,擔當支援的角色,包括透過評估、藥物、運動、資訊、鼓勵和推動,協助病人重拾並繼續保持健康。病人自己對康復的信念很重要,護士會跟病人一同參與並完成整個健康管理計劃,病人絕非被動的參與者。

  香港除了人口老化,近年「獨老」問題愈趨嚴重,社康護理的需求相應增加。不少慢性疾病患者是長者,他們記憶力衰退,很容易忘記服藥或服用錯誤劑量,未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健康,情況令人擔心。除了提供護理,教導病人和照顧者正確的護理知識、服藥知識及藥物整理外,並要了解他們的起居飲食習慣是否能配合。面對獨居長者,社康護士有時會充當輔導員,關顧他們的心理需要。

  我的部門經理曾分享一個故事:天上的小天使無意間俯視凡塵,看到老百姓受到病痛煎熬,傷心流淚,毅然放棄天上無憂的日子落到凡間,張開翅膀為病人遮風擋雨,用雙手安撫病者的傷痛。她對女兒說:「媽媽是社康護士,就像故事裡落在凡間的天使,雖然媽媽沒有翅膀,但同樣能為病人帶來希望。」對病人而言我是一個照顧者,我深信耶穌才是那位真正的醫治者。在提供護理服務時難免會有些失望的事情,但即使在難過的時刻祂總是領我走過。願我效法耶穌,繼續風雨不改陪伴病人。

關心健康:軟組織受傷的處理手法:以前V.S.現在

  在日常生活和運動中,不少人會根據1978年提出的「RICE」指引來處理急性軟組織受傷1(例如:韌帶、肌腱、肌肉拉傷和挫傷),即是休息(Rest)、冰敷(Ice)、壓力包紮(Compression)和抬高患肢(Elevation)。2020年,英國運動醫學期刊更新了軟組織受傷急救處理指引2:「PEACE LOVE」。 當中最大的不同是「PEACE」建議在急性期避免使用冰敷。另外,「LOVE」提供了急性期過後的處理手法。

  「PEACE」適用於受傷後72小時內的急性期,應對患處的紅、腫、溫熱和疼痛。首先,保護患處(Protection),急性期內應限制活動及負重,避免增加受傷的嚴重程度。其次,盡量將患肢抬高於心臟水平(Elevation),防止患肢組織液的堆積,控制腫脹。另外,避免冰敷和抗發炎藥物(Avoid anti-inflammatories)。雖然冰敷和抗發炎藥物可將患處的炎性反應降低、減少痛楚,但是炎性反應能促進生長因子的產生和受損組織的修補,過多地抑制炎性反應可能會延長身體清除代謝廢物和壞死細胞的時間,減慢身體復原。再者,使用彈性繃帶包紮受傷部位可控制腫脹(Compression)。最後,我們需認識軟組織復康的正確知識(Education),避免產生過度期待或壓力。

  在急性期過後,就可參考「LOVE」。這強調我們需保持正面樂觀的態度(Optimism),以防受負面的情緒和感受影響,例如憂慮、沮喪或恐懼,減慢復原3。另外,在可行的情況下儘早給予受傷部位適當負重(Load),在輕微痛楚的程度內活動可促進受傷軟組織的修補和生長。適度的帶氧運動(如行路或踩單車機)可促進患處的血液循環(Vascularisation),讓患處有足夠養份進行新陳代謝,加快復原。有計劃和有系統的訓練(Exercise)可增加受傷部位的肌肉關節活動穩定度及本體感覺,避免肌肉因長時間缺乏運動而萎縮,身體便可更快回到受傷前的水平。完善的復康訓練更可減低再次受傷的風險。

  當然,軟組織受傷的嚴重程度有所不同,在急性期和慢性期的處理手法也會因個人情況而略有不同,例如年齡、健康狀況、受傷位置和面積等。一般市民可能難以判斷自己的情況。因此,如果不幸受傷,建議諮詢對運動醫學有認識的醫生或物理治療師,由他們提供針對性及合適的建議,從而加快復原和減低再次受傷的風險。

參考資料:

  1. Mirkin G, Hoffman M. The Sports Medicine Book.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8.
  2. Dubois B, Esculier JF. Soft-tissue injuries simply need PEACE and LOVE.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20 Jan 1;54(2):72-3.
  3. Briet JP, Houwert RM, Hageman MG, Hietbrink F, Ring DC, Verleisdonk EJ.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ain intensity and physical limitations after lateral ankle sprains injury. 2016 Nov 1;47(11):2565-9.

關心健康:水痘

  根據香港衞生防護中心統計數字,在2019年以前水痘個案每年平均有6000至7000宗。水痘疫苗亦於2014年起納入「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

  水痘,別名「水疱」、「水花」、「水瘡」,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引起的急性發疹性時行疾病。因疱疹內含有水液,性狀橢圓、狀如豆粒,故稱水痘。

症狀及傳播途徑

  水痘四季可見,冬春兩季多發,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多見於學齡期兒童。其潛伏期一般為兩至三周,期間毫無症狀。病發之初為前驅期,有發熱惡寒,伴有流涕、咳嗽、不思飲食等呼吸道或胃腸道症狀。前驅期歷時甚短,約二十四小時後乃入發疹期,再經數小時則出現瘙癢性丘疹;約兩天後變爲水疱,其内容或清或濁;三四天後丘疹、水疱、膿疱均同時存在,間有開始結成黑棕色之痂皮。水痘發生部位以腹部較頭、肢各部為密,身體遠側部位較近側部位為疏。

  傳染期一般從皮疹出現前二十四小時到皮疹完全結痂。水痘的傳染性極高,尤其在患者出疹初期。大部分患者於感染後約兩周內自行痊癒,可獲持久免疫,亦甚少二次感染。由於皮疹發生部位在皮膚部分較為淺表,大多痂皮脫落後不遺瘢痕。

  大多數患者症狀輕微,但亦有出現併發症的重症患者。初生嬰兒和成人一般病情較嚴重,可以出現肺炎及腦炎。懷孕初期感染水痘可導致胎兒出現先天性缺陷。

從中醫角度理解水痘

  根據中醫理論,水痘發病機理是由於外感邪毒犯肺,內有濕濁鬱於脾,外透發於肌膚所致。

  根據病情輕重,水痘分爲外感風熱型和毒熱熾盛型。前者疱疹小,分佈稀疏,以軀幹為多,疱漿清亮,伴有輕度肺系、脾胃症狀。後者疱疹大,分佈較密,疹色紫暗,疱漿混濁,伴有壯熱、煩躁等内熱重的症狀。

  因水痘患者以濕熱為主要病機,治療以疏風清熱,解毒利濕為主要原則。

飲食建議

  患者在發病期,飲食宜清淡易消化,補充水分,忌食牛肉、燒鵝、蝦、蟹等發物及煎炸和薑椒辣物。

  恢復期以補充營養爲主,飲食上多素少肉,選擇含優質蛋白、微量元素的食物,亦可喝米粥養護脾胃,助正氣恢復。

  以下是一些參考食療:

  1. 綠豆湯
    ● 成分:綠豆10克,冰糖少量。
    ● 做法:綠豆洗淨,用適量的水煎至豆熟爛,加入少量冰糖調味,融化後温服。隔日1次。
    ● 功效:清熱解毒
    ● 性質:涼
    ● 適應症:皮疹色紅,煩躁尿赤。脾胃易脹氣者慎服。
  2. 馬蹄薏米湯
    ● 成分:馬蹄五枚,生薏米15克,紅蘿蔔150克,蜜棗1枚。
    ● 做法:紅蘿蔔削皮洗淨切件,馬蹄去皮切半,用刀背拍開,其他材料洗淨,用4碗水煎存1碗,温服。隔日1次。
    ● 功效:清熱祛濕
    ● 性質:涼
    ● 適應症:皮疹色紅,煩躁尿赤。

預防及調護方法

  水痘傳染性強,患者應自我隔離,避免出入公共場所,直至皮疹完全結痂。接觸水痘患者後,建議自我檢疫3周。

  患者需保持皮膚及居室環境清潔,勤換內衣,晾曬或煮沸被褥用品。修剪手甲或戴連指手套,避免抓破皮膚而致繼發感染或留下瘢痕。

  平素應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勤洗手,避免用手揉眼鼻。

解開心結:紛亂中的平安和力量

  人的壓力主要來自外在和內在兩方面。外在的壓力很易明白,對成年人來說最常見的是工作和經濟壓力,兒童和青少年是學業和交友壓力,老年人則需要面對體弱多病或親友離世的壓力。以上的種種是人生中常遇到的。在臨床上我們遇到不少抑鬱症、焦慮症、甚至思覺失調的病人,其病徵都是由這些生活壓力事件所引發的。

  壓力也可以來自內心,多與我們的性格、期望、思想、情緒習慣等心理因素有關。某些心理容易帶來負面情緒,以致精神上的困擾,例如傾向悲觀的人容易焦慮和抑鬱,凡事要求極高的人容易失望和感到挫敗,自卑感強的人容易自責和退縮,這些都會造成內心的紛亂,令人失去內在的平安和力量。

  人生的際遇往往非我們所能控制,尤其是近年急劇變遷的社會環境如新冠疫情的肆虐,往往令人感到無奈!到底有何良方可幫助我們增強抗逆能力呢?近年心理學家界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心理靈活性」(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是最重要的抗壓資源,而且是一個可以學習和提升的心理技巧。不單如此,心理靈活性可以幫助人過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 ,不僅是抗壓技巧,更是叫人獲得真正滿足的良方。

  首先提出「心理靈活性」的學者是Dr. Steven Hayes,他是接納與承諾治療(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的創立人。他指出若想擁有心理靈活性和心理健康,就必須學習以下六個相關的技巧:

1) 思想脫鉤 (cognitive diffusion)

  當內心感到紛亂時,我們的腦袋會浮現許多思緒,大多是負面、固執而缺乏靈活性,例如:「萬一…點算?」「一定要…」「沒有希望了!」若我們把這些思想看作事實,心情會大受影響,亦難以有效地行動。思想脫鉤的意思就是學習與這些負面思想保持距離,不受其控制。這些思想可能來自過去的經驗,或是為了自我保護而產生的,有它們出現的原由,你只需認定甚麼是重要的事情,專注去做,讓負面想法在心中自來自去就可以了。

2) 接納經驗 (acceptance)

  逃避或抗拒痛苦經驗是人之常情,但未必是最合宜的做法。情緒的出現必有其原因和目的,通常是提醒我們要去自我保護或自我滿足,例如恐懼情緒是叫我們避免受到傷害;憤怒情緒是叫我們反抗不義或保障權利;內疚情緒是叫我們自省和改正過來。若我們只求逃避或擺脫痛苦情緒,不去接納和了解內心感受,結果只會越弄越糟。被壓抑的情緒不會自動消失,反而會在內心發酵,造成更多的糾結。臨床上我們看到病人可能因抗拒焦慮反應而演變成驚恐症,或糾纏於低落的心情而演變成抑鬱。心理靈活性鼓勵我們願意對自己的經驗持開放態度,甚至擁抱痛苦,這樣可減少因內心掙扎而消耗精力,轉為專注於有價值和重要的事情上,例如能夠勇敢地面對人生各種困難,尋求解決之道。

3) 連繫當下(contact with the present moment)

  內心的紛亂很多時是由於糾纏於過去痛苦的回憶,或憂慮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又或對自己嚴苛的批評和自責,這些都像思想的囚牢,將我們的心思牢牢地困住,以致不能適切地回應當下。解決之道乃是將心思專注地連繫於此時此刻,投入當下的經驗,細味其中,這也正是近年流行的靜觀修習的主旨。

4) 以自我為覺者(self-as-context)

  要達致心理上的靈活,我們可以站在觀察員的位置,學習以抽離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經驗,這可保障自身的超越性,免陷於痛苦的沼澤之中。就像天空承載著時刻變化的天氣一樣,我們的自覺性也可將自己與過去或現在的經驗區分,像天空不等於天氣。另一個比喻是將自己看為舞台劇的觀眾,觀看台上角色的表演(自己的人生故事) ,但觀眾和演員的位置是不同的,觀眾永遠只是觀看,不會混淆自己和台上的角色。

5) 確認內心價值 (valuing)

  面對內外壓力,我們需要具備清晰明確的價值觀和目標,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不至迷失於紛亂之中。這就像濃霧中的小船,須依靠指南針或方向儀來導引一樣。我們可以在紛亂中停一停去呼吸和靜思自己的方向和目的,把負面的思緒和情緒分辨出來,這就能帶領我們走出困境,向前邁步。

6) 承諾行動(committed action)

  應對情緒和壓力的最佳方法,往往是實踐行動。兜圈的思想只會原地踏步,情緒的糾結也無益處,最實際的是依循心中的價值和目標,努力活出對自己和對生命的承諾,這也是心理靈活性最後的一個心理技巧。臨床上見到很多病人都只停留在思想或感受的層面,沒有決心採取實際行動,拖慢康復的進度。只有具價值的行動才會帶來有益的經驗,產生正面的效果。

  結合以上六種構成心理靈活性的技巧,我們便不會為了逃避痛苦而加添煩惱,也不會糾結於負面思想裡,能夠連繫當下,以自己為覺者,實踐以價值觀為依歸的承諾,用行動來為自己建構充實而有意義的人生。

參考文獻:

  • 湯國鈞、黃志明著:《別跟內心怪獸拔河:接納與承諾治療的生活法則》。香港:突破出版社,2022年。

病友心語:再度遇見祢

迷失的我

  人生無常,當中有多少突如其來的事,讓我們措手不及。同事及朋友都稱呼我做KM,我早在三、四十年前已經信主,大專畢業後進入社會工作,由那時開始便停止返教會,過著「沒有以神為中心」的生活,不過我仍然認為自己是一位基督徒。今年一月底心臟出現問題,當時因為主動脈撕裂而被送入急症室,生命危在旦夕之際,我被搶救了。就在等待外科醫生趕返瑪麗醫院為我做手術的期間,我以「臨急抱佛腳」般的心態不住祈禱,焦急地祈求主耶穌幫助。

重歸基督

  感恩神沒有離棄我這徘徊生死邊緣的迷途羔羊,終於能夠及時進行手術。手術過程有驚亦有險,期間有血塊堵塞右腦血管,險些變了植物人。手術完成後,終於清醒過來了,醫護告訴我在手術期間「中風」,因此左腳在活動上會有一定的困難。

全是恩典

  當時清醒過後,以為最大的難關已經度過,忖度這麼重大的手術都已經跨過了,接續的復康應該不需太擔心,但事實並非如此。復康練習一點也不輕鬆,可幸院牧經常探訪,又為我祈禱,我亦開始學習並體驗完全交託給神帶領。在醫院住了一個月,然後轉往律敦治醫院老人科病房,心情低落卻又不敢讓太太知道太多,以免她掛慮。由於中風後暫時失去自理能力,需要找尋院舍。太太既要應付繁忙的工作,又要為我物色一間可提供復康治療而經濟上能負擔得起的院舍。感恩住在醫院的日子經常進行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復康期間亦有院牧及得到多位家人朋友的探望及鼓勵,進展良好,兩個月後由醫院轉去院舍。感謝神的預備,院舍環境不俗,有職業治療師及物理治療師協助,訓練自理能力,只不過兩個月時間,就可以回家去,繼續在家中自己做復康運動。回家後第一件考慮的事情是計劃日後生活,或需要另覓工作。經歷過手術及復康,現在我已學習,也很放心將一切完全交託主,我知道祂在我身上自有祂的旨意和安排。

醫護心語:謙卑自己 體恤病人

  我是一位血液及腫瘤科醫生,1986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第一屆畢業生。當初我從未想過選擇血液及腫瘤科,原因是這一科經常接觸血癌病人,當面對病入膏肓的病人時,生離死別實在太傷感。第二,血液科需要從顯微鏡內分析細胞,而我不太喜歡。第三,血液科需要進行很多實驗,學生時代我最不喜歡做實驗。也許是上天的安排,我最終加入了香港大學瑪麗醫院的內科部工作,一晃眼就是三十年!血液科是非常科學化的,對於我這個很喜歡科學論證的人就好像「如魚得水」,能夠運用科學知識去治療病人,令我深感滿足。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自己是一個「好」醫生,有豐富的醫學知識,臨床判斷精準,又會充分考慮病人的情況去調校自費藥物以減輕病人負擔。可是我從不會跟病人傾談解釋,也不會理會他們的內心感受,因此給人有些傲慢的感覺。自從十年前我成為了基督徒,我對病人的需要有新的體會。以往雖盡力去治病,但忽略了他們的內心可能充滿恐懼。有時候治療進展良好,過程中一旦出現副作用,他們就會驚惶不已!令我明白體恤病人內心需要和感受的重要。

  十多年前我有位五十歲的骨髓瘤病人,病情輾轉復發,有一次覆診他說胸骨十分疼痛,小女兒很想他抱但他也做不到。聽了這話我心裡很難過,我也有一個小女兒,非常明白作為父親最大的喜樂就是抱起自己的女兒和她玩耍。我盡力為他設計一個方案,好讓他能夠享受天倫之樂,感恩病情轉好。後來女兒跟他來覆診,見她天真爛漫、蹦蹦跳跳地走進診室,心裡甚欣慰,便說:「你不就是當年常常要爸爸抱的小女孩嗎?」她一臉茫然,我和病人卻相視會心微笑。在我離開了工作多年的醫院後,得悉這病人近年再次復發,並到了杭州做Cart T 細胞治療。適逢我在杭州主持學術會議,雖然只在當地停留半天,也去醫院探望他,表達支持和鼓勵,令他十分驚喜。

  2015年我為骨髓瘤病人舉辦第一次聚會,最終成立了病人組織「骨髓瘤關愛聯盟」,在此聚會我們邀請了陳榮豐牧師作嘉賓,他的話令我印象深刻,「明白你們的身體都很軟弱,但你們並不是孤單的,其實你們有很多同路人互相扶持和鼓勵。」相信這句話為病人帶來許多安慰。

  最近有一位病人的太太陪丈夫覆診,提醒我要保重身體,不要太緊張。她說「看你巡房時的表情就猜到了,如果當天報告正常,表情會開朗,但如果報告不理想,表情會變得憂心忡忡。」原來我的表情完全「出賣」了我!但感恩他們知道我很關心和緊張病人。

  這些年來,我學會了謙卑自己、體恤病人的內心需要,多加鼓勵和問候。我相信這個改變是信仰帶來的。聖經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我現在終於明白這句話真正意義。我也經常提醒病人:「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我深信保持樂觀的心境,對治療的預效非常有幫助。

信仰心窗:純粹的善意

  閒聊間,我問侄兒:善良的好人有何特質?他答:會樂於助人。這是小孩眼中「善」的最高表達境界。我問:何「樂」之有?他答:「樂」在一句「我喜歡啊!」原來行善可以不論階級、不計利益、不帶機心,是一份純粹的善意。

  「善」(Goodness)從哪裡來?上主是良善的根源。上主創造天地萬物,祂的心意美好,祂每造一樣東西,包括造了光、陸地、海洋、植物、魚、鳥和走獸等,又定光暗,聖經說祂看為美好(創世記1:4, 10, 12, 18, 21, 25, 31)。

  奈何這世界不美善、不快樂、不公平,貧富懸殊,充斥著亂七八糟的事,是人違背了上主的原意?但我們切勿被這些事情擊倒,每個人心中知道善的根源,因此孩子幫了人,不用告訴人,甚至有時人會不自覺做了好事而不必有理由。

  少玲一次經過商場,一位男士一手推著運輸車,一手想推開商場的玻璃門,畢竟門很重,他推不開,結果連人帶車卡在入口處,後面的人未能進去。那刻少玲沒有問那人是否需要幫忙,或先考慮對方是否值得幫忙,就直接上前用雙手推門。

  為何其他人沒伸出援手?可能有人會認為他不是弱者,況且那是他的工作。若換成是公公婆婆要推門,一般人會毫不猶豫去幫忙。事後少玲也很驚訝自己當時的反應:「我穿得『光鮮企理』,對方卻是背心短褲;我沒有太大力氣,對方卻孔武有力。我若不慎弄傷自己,別人定會笑我不自量力。」若計算太多,就不會去幫。

  當日耶穌呼籲群眾拿出食物來,與大家一同分享。只是大家認為自己也不夠吃,所以沒有拿出來。最後小男孩主動拿出他的午餐,就是五個餅二條魚,放在耶穌手中,經他祝謝、分派。正因為小男孩沒有太多計算,看見需要就願意付出幫助,最終叫眾人都吃飽,竟還有十二籃子的碎餅碎魚剩下。

  除了看自己是否有餘力,我們往往會「秤一秤」對方是否值得幫助。有人出錢出力製作飯盒,一星期五天向區內的露宿者及長者派飯,卻被指責:導致露宿者聚集、影響衛生,以及令露宿者不願上樓。誰有資格審判誰要幫,誰不要幫,唯有創造主可以,一切價值都是由祂釐定,不是由人去定。

  良善的人敏銳鄰舍需要,將內心的善付諸行動,他不單慷慨,也顧及對方的尊嚴。報紙上曾見過一幅照片,有錢人將一疊銀紙放在癱瘓少女身旁,一副「我高你低」的嘴臉,不是純粹的善意。舊約聖經《路得記》記載大財主波阿斯知道路得要靠自己勞力賺錢,他沒有給她一包包麥穗,而是吩咐僕人從禾捆中剩下一些出來給她拾取。出於真心誠意的幫助,能令絕望的人重燃希望,並且看到上主的美善。

生活心窗:行善

  兒子性格內向寡言,我常擔心他只顧自己,不理他人。他唸中學時,有天我們在住所大堂遇見一位老婆婆,她指著小兒對我說:「他是個乖巧的孩子。」我定一定神,甚麼?原來,某天小兒在大廈另一出口,發現婆婆兩手滿滿的提著手提袋,在梯間停下來喘氣。小兒問准婆婆,便接過袋來,默默陪伴婆婆慢步走上幾層樓梯,再轉乘電梯。兒子一直沒有提及此事,因此當刻有點愕然,無疑心中非常讚賞。

  我認識很多樂於助人的善心者,而最欣賞的,不少是「無名英雄」,善行完成,不問回報。我也認識不少集齊人馬、聯群結隊、浩浩蕩蕩扶弱濟貧……最令人惋惜的是,有人漸忘初心,變成搏取掌聲,甚至賺取功德。

  許多年前,讀過一本日文翻譯書。作者提及年幼家貧,每天只能吃一餐,晚上餓著肚子睡。某年小學運動會,其他同學一如以往,帶備豐富又精緻的便當與小食,但童年的作者只有兩個梅子飯團。班主任看在眼裡,著他拿著飯團到一旁,說:「今天我腸胃欠佳,好想吃你的梅子飯團,我們可以交換便當嗎?」孩子高興得很,滿足地吃光老師的美味便當。翌年,老師又作同樣要求,孩子當然非常樂意再次交換。若干年後,孩子長大了,回想舊事,才明白老師的美善心意。這小故事教曉我,做好事除了不用張揚,更要關顧受助者的心情,以免讓人尷尬,令對方自覺渺小,甚至自憐。

  一年多以來,我多次進出醫院,真的感謝醫護悉心照顧!住院期間要日以繼夜同時打幾種點滴,重甸甸的注藥儀器和大包小包的藥,都掛在輪架上,活像聖誕樹,喉管纏身,人到哪,就推拉到哪,狼狽蹣跚。上洗手間怎辦?幸好有位富同理心的院工姨姨,每次都立刻回應我的「叫人鐘」,馬上來到床前幫助我。

  又有位助護,每次都用消毒紙巾抹過血氧儀,才夾到我大拇指上。為甚麼?原來她留意到有潔癖的我,每次量完血氧都用酒精搓手液潔手,令到皮膚乾燥至脫皮,於是她不動聲色,主動先消毒儀器,以免酒精再傷我的皮膚。

  還有,住院期間,護士們一個點頭、一份笑容、一句鼓勵或讚美,都為我注入強心針。感謝他們願意多走一步,多做職責以外的善行。作為病人,對於他們的善心,既感謝亦感動。

  他們教曉我「不以善小而不為」。無論在甚麼崗位,都要盡心觀察,盡力行善,哪怕是小恩小惠,對於受助者都是美麗的祝福。

真心分享:謝文雅

好發問的思考型

蹣跚學行的我

  我自小已經是一個好思考的人,對於人生、哲學相關的課題特別感興趣。當我還是一個小學生,已經在思考人生意義,「我們為何要做人」、「人活著的目的是甚麼」,可能因為經常聽到母親說「帶唔落棺材㗎」,意即人死後萬般帶不走,所以慢慢養成一種求真、求答案的特質。

  我是全家第一個信主的人。中學時候讀基督教學校,有次老師在佈道會裡講述創造天地萬物的上帝,其實那時還不太了解信仰,卻又舉手決志。當時覺得基督徒老師特別善良,對學生富有愛心,我被他們對學生的愛和關懷打動了,縱然還未認清信仰,已經因著別人在我生命裡面付出的愛而受觸動,對我的影響力很大。以我習慣思考的本性,腦袋有許多問號,例如「信耶穌會得永生」,活一輩還不夠嗎?我自己的罪由自己去承擔,不用耶穌為我犧牲……諸如此類的想法經常在腦內盤旋,想來想去都覺得自己未預備好去做基督徒,在思想上交戰,對自己的信心感到懷疑。

小時候已經很喜歡唱歌

  那時候我對宗教信仰有點模糊的概念。曾經有個小學同學帶我返教會,家人沒有信仰,而婆婆就有拜觀音,加上聽過很多民間信仰,心裡面開始有神的概念存在,有時會舉頭向天說話,認為「神」應該在某處聽著我的聲音。直到我長大後成為基督徒,才理解到原來創造主給了我們一個靈,靈在心裡面,自然聯想到這個世界是否有神的存在,又會產生尋求神的想法。

照顧患病母親 能夠付出是福氣

  兩年多前,媽媽第一次中風,情況算是輕微,很快能夠康復出院,並沒有後遺症。去年六月第二次中風,情況快速惡化,入院短短一個星期,由嘴部少許發麻,至左邊身體不能動彈,肌肉日漸萎縮,令我們非常擔心,無奈連醫生都束手無策。當時疫情爆發,醫院暫停探訪,家人未能陪伴關懷,媽媽自然情緒低落,唯有靠智能電話的溝通軟件保持聯繫。這種情況下我決定接她出院,另覓中藥和針灸治療。

  回到家裡,才是母女關係真正考驗的開始。媽媽步履不穩,我告訴她,「半夜要是想去洗手間,記得要通知我,讓我扶你去。」老人家總是怕麻煩別人,但我堅持一定要讓我貼身照顧。我在網上自學一些幫中風病人按摩穴位的技巧,每天幫她按摩,照顧妥當。在母親心目中,孩子不論幾多歲數,永遠是個孩子,但經過今次事件,她看到女兒所有事情都安排得細心,真的長大成熟了,就連爸爸都對我另眼相看,願意聽取我的意見。經過大半年的中醫治療和運動,媽媽已經完全康復,後來更在新光戲院的舞台上表演粵劇,連續唱了半小時的折子戲。我在台下看著她,心裡極其感恩。

  常言道健康是最寶貴的,道理顯淺,卻是最容易忽視的人生習題,諸如對金錢、物質、事業等慾望的渴求,停下來細想,可能生命裡已經有很多值得感恩的地方。當我親眼看見人的身體如此脆弱,醒悟其實生活可以很簡單,能夠用自己的一雙腳走路、品嚐美食、安然酣睡已經是一種福氣。我以此時刻提醒自己,能夠為他人付出,其實也是一種福氣,我們要趁還有健康的身體、還能夠付出的時候,好好把握和珍惜。

  這次經歷媽媽和我都學習了一門功課,能夠痊癒當然感恩,但不能停留在康復的喜悅,人終歸要面對死亡,最重要的是尋見生命的主宰和生命的盼望,趁還有健康體魄的時候,要用盡生命,將來面對死亡也安然地接受。此後媽媽在信仰上亦堅固了許多。

忠於熱情所在 走上唱作之路

中學參加歌唱比賽獲獎

  我在幼稚園的時候已經非常喜歡唱歌,經常模仿歌手的唱腔,研究唱歌技巧,用自學的方式練習唱歌。中學階段我經常參加歌唱比賽,後來認識了舊公司的經理人,經介紹下唱demo(樣本歌曲),也唱和音,有時候聽到某首派台歌曲在未錄製前由自己唱demo,就會很興奮。我因為一首demo歌受到賞識而簽約成為歌手,至於真正學習唱歌是入行之後。

為媽媽的表演打氣

  母親同樣喜歡唱歌,很了解在台上表演、發揮自己的喜悅;父親也很疼愛兒女,讓我隨志趣去發展。我自小在學業上沒甚麼壓力,也不像現在的年輕人講人生規劃。我順著自己的熱情去開拓事業,過程中逐漸體會到忠於自己熱衷的事情,最終都會走上夢想之路,而且相信神會把一份熱情放在每個人的生命裡。入行後,出碟計劃多次拖延擱置,足足等了六年,才等到機會錄製自己第一張個人專輯。在這段等待期間,公司安排給我一些新人訓練,偶然跟隨同門前輩出席活動,也有拍MV,學習做主持,從各方面去吸收經驗。直到接近約滿,我有點懷疑自己,可能我的恩賜不是做歌手,是否要轉行做其他工作呢?躊躇不定之際,我去請教一位屬靈長輩,他跟我說,想知道自己是否擁有某種恩賜,先要回答三個問題。一、有甚麼從小開始已經充滿熱情?二、當你做這件事的時候,是否事半功倍?三、有甚麼事情明知困難重重甚至乎會跌倒,依然義無反顧堅持去做?我從這方向去考慮,唯有唱歌完全符合這三項要求。我終於想通了,不論簽約唱片公司與否都不會改變我喜歡音樂這回事,在我生命裡始終認為最有意義的是唱歌、寫歌。

在一個歌曲創作比賽音樂會上,演繹參賽者的作品。

  有時候回望過去,正因為我以前不懂得去規劃人生,才發現原來在沒有負擔、沒有預設的情況下,跟隨自己的心,忠於熱情去做選擇,原來會有意外驚喜,也有可能帶領你踏上夢想的路。

在創作上的領受

  除了寫歌,我也喜歡畫畫。很多時候在創作的過程,剛開始落墨那一刻,我不會知道最終作品完成後是甚麼模樣,但在未知的階段,慢慢整理自己的思緒,在筆觸之間增添與留白,又或把油彩一層層蓋上去,遮蓋舊線條再畫,反覆修改直至塑造成自己喜歡的作品。我很享受這種「在未知會發生甚麼事,只管勇敢去做而最終成為一件藝術品」的過程。在享受過程中,我會驚嘆上帝的創造力,創造了我,又把這份創造的特質放在我的生命裡。有時候,預知事情的結果反而失卻驚喜,人生也是這樣。我有段時候迷信掌相命理,對未知充滿好奇,直到我懂得欣賞人生未知的精彩,我真的不需要知道明天會發生甚麼。

  當別人說他為某首歌曲而感動,我會感嘆創作的力量是何其大,我也曾被別人的福音詩歌觸動內心。如果我寫出來的作品能夠觸動心靈,是何等美好,但願我的歌曲同樣長駐在人心中。我最喜歡的作品是《小孩子的玩意》,前奏採用了孩子們都琅琅上口的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當時我沒有合約在身,純粹從心而發去寫歌,不用考慮市場需要,刻意雕琢甚麼效果。由於實在不希望把作品放在抽屜裡,不知等到何時才有機會面世,不如自己上載網絡算了,想不到得到迴響。有位朋友聽到這首歌之後主動牽線,促成與新唱片公司的合作,雙方理念相近一拍即合。那位製作人聽完我的歌曲,表示最欣賞《小孩子的玩意》裡面散發的純真。我當初寫這首歌的原意是希望幫助別人重拾做小孩子的快樂心境,原來很純粹地表達自己,已經足夠感動別人。

一個浮在天空、完全無人騷擾的自我小天地,隨時可以走進去渡假、沉澱和放空。

  最近寫了一首歌曲《是不是這樣的痛過人才算真正的成長過》,歌詞包含很多我對人生的想法。第一句歌詞「街裡充滿幻覺,幾個他也說謊,心裡感覺沒法講」,經歷情傷的那時,對人很失望,好像沒辦法重新振作,但若然從正面去看待不愉快的戀愛經驗,我還是享受有血有肉的活過。另一句「傷感作出陪襯,快樂才倍增」,我們很抗拒面對不快樂,可是不快樂的存在,正是對照出快樂的珍貴。還有一句「全程痛哭,全程慶祝,真正去活過」也是我的人生態度。人生可貴之處在於全程投入去體味悲與喜的各種情緒,「追逐、追問、追尋、追求不違心」,人生有很多追求,最重要是追求不違心。痛是無法避免的,要痛過才會成長。我嘗試去鼓勵別人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痛,因為經歷可以造就到更好的你。

  還有一首自己喜歡的《一秒天價》,很多人欠缺自信,自我形象低落,我想藉著歌詞去表達「其實由神創造你那一刻,已經對你充滿了愛,你極其寶貴,甚至當你犯了罪,神願意犧牲自己的命來救贖你」去鼓勵那些在生命裡面遇到打擊的人,不要以為自己沒有價值,你在神眼中是個天價的寶貝。

標竿人生

  宏觀整個生命,如果只著眼音樂和創作似乎有點狹窄,而我享受整個人生每一部分。我有一個座右銘Live like you’re traveling,每天帶著一個好似去旅行的心態去感受身邊每件事,正如我們在旅途上,就連平凡的小事物都會充滿好奇和讚嘆,我覺得要用這種心態去過活,經常保持興奮和期待,以探索和讚美去體味人生。我們在世是客旅,人生有很多奧秘是難以參透的,儘管活好每一天就足夠了。神與人的關係就好像一起畫畫,互相合作交織成為美麗而獨特的藝術品,人生真是充滿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