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心窗:純粹的善意

  閒聊間,我問侄兒:善良的好人有何特質?他答:會樂於助人。這是小孩眼中「善」的最高表達境界。我問:何「樂」之有?他答:「樂」在一句「我喜歡啊!」原來行善可以不論階級、不計利益、不帶機心,是一份純粹的善意。

  「善」(Goodness)從哪裡來?上主是良善的根源。上主創造天地萬物,祂的心意美好,祂每造一樣東西,包括造了光、陸地、海洋、植物、魚、鳥和走獸等,又定光暗,聖經說祂看為美好(創世記1:4, 10, 12, 18, 21, 25, 31)。

  奈何這世界不美善、不快樂、不公平,貧富懸殊,充斥著亂七八糟的事,是人違背了上主的原意?但我們切勿被這些事情擊倒,每個人心中知道善的根源,因此孩子幫了人,不用告訴人,甚至有時人會不自覺做了好事而不必有理由。

  少玲一次經過商場,一位男士一手推著運輸車,一手想推開商場的玻璃門,畢竟門很重,他推不開,結果連人帶車卡在入口處,後面的人未能進去。那刻少玲沒有問那人是否需要幫忙,或先考慮對方是否值得幫忙,就直接上前用雙手推門。

  為何其他人沒伸出援手?可能有人會認為他不是弱者,況且那是他的工作。若換成是公公婆婆要推門,一般人會毫不猶豫去幫忙。事後少玲也很驚訝自己當時的反應:「我穿得『光鮮企理』,對方卻是背心短褲;我沒有太大力氣,對方卻孔武有力。我若不慎弄傷自己,別人定會笑我不自量力。」若計算太多,就不會去幫。

  當日耶穌呼籲群眾拿出食物來,與大家一同分享。只是大家認為自己也不夠吃,所以沒有拿出來。最後小男孩主動拿出他的午餐,就是五個餅二條魚,放在耶穌手中,經他祝謝、分派。正因為小男孩沒有太多計算,看見需要就願意付出幫助,最終叫眾人都吃飽,竟還有十二籃子的碎餅碎魚剩下。

  除了看自己是否有餘力,我們往往會「秤一秤」對方是否值得幫助。有人出錢出力製作飯盒,一星期五天向區內的露宿者及長者派飯,卻被指責:導致露宿者聚集、影響衛生,以及令露宿者不願上樓。誰有資格審判誰要幫,誰不要幫,唯有創造主可以,一切價值都是由祂釐定,不是由人去定。

  良善的人敏銳鄰舍需要,將內心的善付諸行動,他不單慷慨,也顧及對方的尊嚴。報紙上曾見過一幅照片,有錢人將一疊銀紙放在癱瘓少女身旁,一副「我高你低」的嘴臉,不是純粹的善意。舊約聖經《路得記》記載大財主波阿斯知道路得要靠自己勞力賺錢,他沒有給她一包包麥穗,而是吩咐僕人從禾捆中剩下一些出來給她拾取。出於真心誠意的幫助,能令絕望的人重燃希望,並且看到上主的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