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心窗:卑賤與貴重

  當孩子說長大後要當清潔工或女巫,你會搖頭反對嗎?只因他們外表卑微和醜陋嗎?其實清潔工靠勞力賺取收入,沒有不妥當之處;可是由於它不需要高學歷,賺錢不多,被標籤為讀書不成者的職業。至於女巫同被標籤成邪惡的化身,只因人們先入為主地認為天使才是純潔善良的代表。

清潔工是一份工作,不牽涉卑微貴賤,相反他們刻苦樂業的精神令人欽佩,正所謂「表面卑賤,內裡崇高」。而女巫若善用其優勢去助人,可以是「外表醜陋,內裡善良」。

  其實,人看外貌,神察內心。人看為貴重的,在上主眼中不一定等同貴重;人看為卑微的,在上主眼中可能是相當珍貴。

  耶穌說:有個有錢人,衣著華麗,天天奢華宴樂。在他門前躺了一個窮到極點的拉撒路,每天靠財主桌子上掉下的零碎充飢。當時有錢代表上主祝福,貧窮則是受咒詛。後來兩人都死了,他們的生命竟來個大逆轉,拉撒路上天家,財主卻下陰間。

  原來富有不一定有福,窮也不一定是禍。人有錢,多人奉承,可換來名聲權勢,但它叫人更驕傲,不約束自己,無錢時夫妻和氣,有了錢丈夫會去找女人;相反,窮人比較謙卑,因為無人奉承,以致不被自己蒙蔽,認識自己的有限,體會世界艱難,看清人的真面目。這裡不是說窮人一定不會驕傲,有些人是又窮又笨又驕傲。

  知道自己心靈貧乏的人,曉得為自己過錯懊悔的是被受祝福的。玉儀一直以為貧窮的是他人,直到一次接到一位太太來電,她才意識自己才是最貧乏的一個。

  太太說:「我有個患自閉症的小孩,我常為著孩子讀主流學校或接受特殊教育,與丈夫爭論不休,照顧孩子令我身心疲累。」玉儀說:「其實你可以如此如此作。」結果引來她的責罵:「為何你們只懂叫我如此作?」待對方罵到累,便嚎哭起來。

  玉儀很慚愧。那時她在中環工作,天天穿著套裝和高跟鞋,接觸高層,一向自視甚高,自恃有學歷,有工作能力,甚麼也有,以為自己知道一切。她想:「眼前這位太太有困難,仍努力經營生命。她的生活,我一點也不懂,不懂怎處理自閉症孩子。我以自己擁有的高人一等,但對她來說,卻是一點價值也沒有。」

  當我們視別人卑微和貧乏,其實是要思考和檢視己身的一個功課。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和成長經歷,只要我們用心觀察,任何時刻都是我們增長智慧的機遇。

信仰心窗:幸福感

  一對男女分居之後重逢,男問女:「現在過得怎樣?幸福嗎?」女答:「我過得不錯,一家人有說有笑。」男方這樣問,因為當初是為了大家幸福才分開。感覺在一起是痛苦,但真的分開了,又不見得幸福,原來幸福感可隨時失去;失去叫人清醒,才知自己從前有不妥當之處,於是主動向對方說對不起,也未嘗不是個好開始。

  人的幸福度取決其感知幸福和愛的能力,但人總是被自己蒙騙。為何錢多了,幸福少了?因為人不知足,有了房子,要換更大;有了工作,想換更好;有了錢,想賺更多,奴役我們的不是別的,而是我們的欲求。我們被許多欲求牽制著,無休止奔波勞碌,得不到自由,也享受不到內心的平靜(幸福)。畢竟feel good不等於live well。

  要活得好,擁有蒙福的人生,就要問福從何來?原來「各樣美好的恩賜和各樣完美的賞賜,都是從上面、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雅各書1:17上,新漢語譯本) 福氣唯獨從上主而來,而人往往在失去那刻,才開始驚覺自己是有福的人。

  幸福可以很簡單,有人說病之前,可飲一口水,但現在限水,甚至喝水如吃玻璃;以前可睡一頓好覺,現在卻失眠;以往可正常排便,今不是便秘就是肚瀉。加上疫情之下,生活受限,以前視為理所當然的,原來不是必然。所謂「塞翁失馬,禍福相倚」,原來福一直都在,我一直是在受祝福,禍則是上主收回他所賜的福。幸福感的基礎來自感恩的心。無怪乎耶穌說,知道自己心靈貧乏的人,曉得為自己過錯懊悔的是被受祝福的(Blessed)。(參馬太福音5:3-4)因此擺脫完美主義,學會接受失敗,接受自己全然為人,是受祝福的。

  耶穌又說:施比受更為有福。(It is more blessed to give than to receive)(使徒行傳20:35。)怎麼施助者會更有福?因為有能力才可施助。追求個人幸福,只是獨善其身,若能創造眾人幸福,就是兼善天下。要擁有最持久的幸福感,就要有感恩和樂於助人的心。運動令人開心,有人透過義跑來為服務肢體殘障者的機構籌募經費,將個人幸福轉為謀求別人幸福,這樣的人絕不孤單,他身邊一定不乏朋友。

  文章一開始提及的男女,最終決定重新再去愛對方,雙方也為這段關係作出改變,不單個人變成更好的自己,連身邊的人亦蒙福。人心或有受傷、懊悔、憤怒、煩憂,但我們的內心,可以因為有位愛我們的上主而變得更強大,更溫暖!

信仰心窗:沉溺背後

  疫情之下,沒有旅行,朋友花更多時間掃手機在網上購物,月尾信用卡結賬,她才知花了萬多元,差不多是她一個月的收入。原來她下班回家後,就是看人推介產品,當中不乏新穎時尚的貨品,買得多不單有折扣,又有禮物送,她怎可放過這千載難逢的機會?那次之後,她狠下決心,不再上購物網,但每次都心癢癢打開來看,可自由選取心頭好,感覺好「正」,後來她發現自己無法停止這行為。

  當人被某些東西控制著,就如被鬼控制著一樣可怕,無法擺脫又無力改變一些不理想的個人狀況。有一個被鬼附的人,他日夜喊叫,又用石頭砍自己,當地群眾以為控制了表面行為,沉溺便可以消除。他們用腳鐐和鐵鍊把他鎖住,再把他趕到墳地去,以為這樣便解決了問題。其實只處理了表面東西,他們完全察覺不到問題所在。

  直到耶穌主動去找這人,他問其名字,他回答是「群」(意思是眾多)。這不像人的名字,應該是鬼的名字。你看!他整個人已被鬼控制著,連與耶穌交談也要由鬼代勞。其實每個人內心抓住的東西不一樣,並容易沉迷在自己的世界裡,忘記身邊所有。耶穌這一問,令他醒覺已經完全失去了自己,內中隱藏著某些扭曲了的東西,惟有盡快脫離鬼的控制才可得救。

  但是,要脫離控制,談何容易!習慣之所以難改,因為已形成情感依戀。當時鬼知道耶穌要把牠們趕出去,牠們極不願意離開那地方,寧願求耶穌准許牠們附在豬群身上,結果二千頭豬橫衝直撞,投進海裡淹死了,當時的場面何等震憾!群鬼的控制力和破壞力,可以多厲害!耶穌看到這人真正的需要,他愛他,重視他,寧願犧牲二千頭豬,也不許鬼再進入人身。面前二千頭豬的屍體,足以令那人看到自己身上的鬼確實已經離開,也讓大家知道事情是多麼嚴重。

  人的行為都是由慾望驅使,如果我們對一樣物件或一種行為的慾念不能停止,就算不想做也停止不了,這樣我們可以說是進入沉溺狀態。通常當事人在做某事上會得到快感,就如人們看見漂亮東西,就會想:如果我可以擁有它多好!沉溺其實是愛錯對象,以為值得愛的東西只有一樣,以致將愛全放在這樣東西上,一直沉溺下去,猶如被綁。朋友,你若想有改變,就來投靠耶穌,祂可以賜予你有真自由去作出改變。若你想明天有所改變,今天就要先作出改變。

信仰心窗:「零」的突破

  多少時候,我們希望遠離零這個數字,分數、工資、銀行存款等,距離零愈遠愈好;但有時又希望愈接近零愈好,屋租、樓價,甚或是現時的疫情數字,我們不但希望接近零,更希望它們等於零。到底哪樣較好?表面看來,視乎是那類事情,但是,就以屋租為例,業主希望數字距離零愈遠愈好,而租客則相反,愈近零愈好。這樣看來,可能是因為距零的遠與近,影響著我們的心靈。

  當分數高,工資高、銀行存款數字大時,我們感到開心,心靈暢快;當無物業者遇上屋租便宜,樓價大幅下跌時,不禁喜出望外,更是心靈舒暢,能擁物業的機會指日可待;當那天零確診時,大家都感到安全、安心,但不多幾天,又出現大於零的數字,且沒休止時,大家就心情低落,心感無助,這疫情的數字可以永遠留在零嗎?我們的心靈還可經歷多少這些數字的變化?

  原來,我們的心靈都在不知不覺間被這「零」的距離所束縛著,為這零的距離遠或近而或喜或憂。能因此而喜,心靈舒暢,當然是好事,但若能不受這距離零遠或近而影響心情,時刻都心靈平靜,那不是更好嗎?

  第一世紀有一位名叫保羅的人物,他就像今天我們所說那些出身名校,在社會很有地位的人,他堅持自己的看法,並認為與他看法不同的人是不對的,更不斷地逼迫他們。過了一段日子,他人生出現了莫大的轉變,首先是他「歸回零」,謙卑下來,倒空自己,放下固執的想法,接受救恩,成為基督徒;隨後,他放下自己曾擁有的人與事,於當日交通不發達的日子,四次從以色列出發,走遍不同地方,甚至遠去到羅馬,為要把他「歸回零」的經歷告訴世人。他生活的質素也因此愈來愈接近零,但他卻沒因此被束縛,還說:「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立比書4:12-13) 他就是聖經其中一位作者—保羅,他清除內心的累贅並接受新事,他的貢獻影響深遠。

  我們不一定能像保羅一樣,能深深信靠那加給他力量的 (主耶穌) 就凡事都能做,不受與零的距離多寡所束縛,但值得學習另一句在聖經的話:「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言17:22)喜樂的心靈是健康之本,二千多年前的聖經作者已這樣教導世人。喜樂,清除內心的累贅,接受新事,把生命主權交給可信靠且掌管一切的耶穌,零的突破,心靈就再不是被束縛,而是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