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心語:與「寶貝」同行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轉瞬間,我踏入醫療護理行業已經有廿五年之久。小時候,我十分羨慕同學們,因他們有婆婆嫲嫲、公公爺爺;而我卻沒有可以親暱的上一輩,因他們在我懂事之前已一一離開世界了,甚至我公公和嫲嫲從未見過我呢!所以,每當我看見年老的病人,我對待他們便格外的殷勤和愛護,因他們都是別人的婆婆嫲嫲、公公爺爺。

  俗語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當家屬把這「寶貝」送入醫院,他們的心願是不想但又面對「寶貝」身體上的需要,故此,他們不得不將「寶貝」留在醫院,他們的心情必定會十分掛念;故此,每當有家屬探望,我便會向家屬講解病人的狀況,好讓他們能夠理解「寶貝」的情形,使他們可以安心。

  我擔任的醫護崗位是需要輪班的,然而,我從不抗拒返夜班,這不是因為我捱得,而是因為返夜班可以與失眠的長者有更多的分享,可以多些聆聽他們的心聲,讓他們覺得自己被重視及被關愛;加上與長者傾談,也增長我的智慧。

  近十年,我被調往「復康日間醫院」工作,工作模式與病房並不一樣,這是專為一些非住院的病人而設的復康部門,其主要服務內容是提供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的復康訓練,而大部分的病人是行動不便或者已完成了骨科手術而剛剛出院的病人。到訪醫院作復康運動的病人,他們各有自己的過去和經歷,而且他們多數是八十至一百歲的「寶貝」呢!有些是因為他們行動不便而要住在院舍中照顧,有些雖然家人可以勉強地照顧,但這些病人卻存有很大的愧意,覺得自己是連累了家人等,因此,大部份來到醫院做復康訓練的病人,都是在一種不開心的狀態下回來的。

  初次到訪本部門的病人,必須先經過首次評估,在評估過程中,我會給予病人支持和鼓勵,更會作他們的聆聽者,希望他們感到醫護人員也是復康路途中的同行者,且肯定他們、欣賞他們在過去的人生歲月中的堅強,並引導他們學習感恩的心,讓他們知道人生總有上天各樣的恩惠托住。

  曾經接觸一個病人,因為與家人的關係及發生的往事,她耿耿於懷已經有三十年之久。她回院作復康訓練時,慢慢地變得開懷了;當「畢業日」,即是她最後一次訓練,她送給我一封信,感謝我在過往的日子解開她三十年的心結,當時我很感動,又為她終於可以放下三十年的重擔而感恩。

  當看見到訪的病人縱然受著各種身體限制,但他們的心靈能夠有著陽光般的燦爛,這也是天父賜我從工作中得著一份不可言喻的滿足。

醫護心語:陪伴

  作為一位紓緩科醫生,有幸在病人一生中最軟弱時和他們同行,互相陪伴,實在是一種福氣!從中我感到陪伴和被陪伴的重要性。

  陪伴人,在我的工作中,我覺得只要是用心、用時間,去聽、去看、去臨在,甚至去感受。這樣「陪」,在忙碌的工作中,實情已難能可貴。如能有敏銳的觀察,能用適當的覆述、言語,讓對方感到你的存在,感到被了解、被重視;就算是一個眼神,一個簡單身體的動作,一兩句短語,大家此時此刻心靈互通,就更有療癒的果效!

  陪伴不只是身體的「在」,更是陪伴著對方向我們講述人生的旅程、經歷、價值觀和文化,以及他們的情緒,心靈。此種連繫,互動,很多時為病者帶來不少意義和盼望。正因為此,我們做服侍的,就可以讓自己在病者有限的生命中帶來一點微小的腳印。希望會是一點祝福,一點鹽和光!這就正正是作為紓緩科同工的福氣和榮幸!

  其實作為紓緩科的同工,我的身心靈也一直被與我同行多年一個一個的病者陪伴著。他們的故事、性格、背景,讓我明白到人人都是獨特和唯一的。他們讓我眼界大開,更讓我學會接受、明白和尊重他人,學習陪伴別人之餘也陪伴自己,藉此塑造了我的人生觀。

  近日有一次,我要和年輕的同事和負責護士處理一個棘手的預設醫療計劃,該同事已進行多次電話會議都未能解決。我本想以一位較資深的醫護人員身分,希望可以說服家人以病人最大利益為依歸而為病人提供最適切的治療方案。在與家人會面的過程中,尚未入正題,我就被家人要求我離開會議,他只想和年輕同事會面。當時我嘗試再說多一句,他立刻情緒激動地呼喝要我離開。當時我為了平息他的怒氣,我便離開了會議,讓年輕的同事和負責護士向他再陳述各醫療方案的利弊,希望他們得到共識,為病人提供最大利益的醫療方案。

  當時,我發現自己的感覺有些丟臉、氣憤,也擔心同事餘下來與病人家屬的溝通。我想起早前學習過一些自我陪伴的訓練,其中包括如何陪伴自己的不是、缺點等負面感受,我嘗試讓這些感覺以不批判的方式陪伴自己,過程中,我感覺到神在安慰我,也讓我想到,當時我可不需離開會議,反而可向該家人說,我不再在會議中發言,讓年輕同事主導會議。這樣一來我不用因我不在場而擔心同事,又能和病人家屬保持良好的關係,將來對家人、病者和團隊都百利而無一害。最差的情況,都是再被家人拒絕,堅持要我離開會議罷了。

  這些「陪伴」的經歷,讓我明白到無論陪伴别人,被人、被自己和神陪伴,都可讓自己和他人有著不可言喻,奇妙的成長和療癒!

醫護心語:陪著你走

  「施比受更為有福」,是很多醫護人員的初心,這也是我的初心及信念!

  在我讀書的時候,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成為一位「白衣天使」,但兜兜轉轉,不知不覺間我成為一位醫護人員,這個事實已踏入第二十六個年頭。

  事實上,我覺得在一份工作上可以做到十個年頭,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能夠堅持到今天,我相信是上帝的揀選,給我力量,祂吩咐我要用祂賜我的優點——愛心,去陪伴我的每一位病人。

  在過去的二十五個年頭,每一位病人對我來說都是我的「老師」,他們在不同的「科目」上都給了我無限的「知識」。

  記得大約十八年前,我還在公立醫院的私家病房工作,有一位年約四十歲患上末期咽喉癌的青壯男病人,他經過電療及手術後,情況都未如理想,頸部的傷口一直都未能復原,術後雖然有化療的跟進治療,但他的主診教授及醫生團隊都很擔心!原因是他頸部的傷口一直都未能痊癒,每次打開房門還散發出陣陣的「惡臭」味,因此,有些同事都不敢,甚至不想進入他的房間!我們每天都要為這位病人清洗頸部的傷口,每次都需要花上最少半小時或以上,因在清洗傷口時,傷口有時會流血而需要用按壓的方法去止血。

  記得有一次我為他洗傷口時,他的太太正來到病房探望他,她用溫柔的聲音對丈夫說:「囡囡問爸爸今日洗傷口痛嗎?她很掛念爸爸……」在他們的談話中,不禁令我覺得可以「陪伴」的寶貴!病人的女兒當年只得九歲,因為太太害怕醫院不太適合女兒經常出入,加上女兒剛好要應付學校考試,所以只好把女兒與家傭留在家中。在清洗傷口後,太太還主動和我傾談了一會。太太很感激我們的付出,她很明白丈夫的病情,很希望可以在丈夫餘下的日子盡量陪伴,所以她已辭退了工作,全心全意的陪伴他。

  作為醫護人員,我認為「陪伴」每一位病人是我們的責任,真心希望每位醫護人員都能給我們每一位病人「施予愛的陪伴」!

醫護心語:彼此配搭、見證主愛

  在老人科病房工作已經二十多年了,作為老人科專科護士的我,深深感恩能得此專業的身分,令我未步入老年以先,學習如何照顧老弱傷殘的病患者。每日照顧年老病人時,看到他們的情況,猶如一面鏡子看到自己的將來……盼望將來自己「老大」患病時,仍能活得有尊嚴和領受從神和人而來的「關心」。

        猶記得一位患肺炎入院留醫的長者,發現有吞嚥困難,在進食時「落錯隔」引致吸入性肺炎(食物誤入氣管至肺部)。病人縱然是高齡,但意識和神智清醒,仍能跟家人溝通。因為疫情關係,家屬不能探訪,所以家人每次帶食物給他時,他很開心和渴想進食,但可惜他不能如常人一般的進食。他知道了便很失望,當時我只能對他說:「唔食得喎,因為要按言語治療師的指示進食。我知道你很不開心,我為你祈禱,不如我也轉介院牧為你的病況禱告和探望你,好嗎?」他立即點頭示意,願意接受轉介院牧的建議。

        另有一個臨床處境:一些臨終病人,彌留之際,我通常會主動步向家人旁邊,向他們表示,有需要的話,可以轉介院牧為他們禱告及前來床邊探訪家人和病人,通常他們都願意接受這個建議的。而院牧們的「出現」或電話問候,可給家人適時的安慰關心,讓他們在哀傷和「不知如何」的時候,得到院牧陪伴走這段路,深信這樣可安穩他們的哀傷以及平復難捨之情。通過此類的探望,讓基督的愛能在此情此境流露出來。

         病房內因有晚晴的病人,當我知道院牧室開辦生死教育講座,我便鼓勵同事們參加課程,加強他們在臨床上對晚晴病人的照顧和溝通技巧。同事們參加後,均表示更多了解生命意義和如何以同理心照顧病患和接觸家屬。

        事實上,臨床上每天都要面對忙碌的工作,明白到「當不能作甚麼的時候」,只能默默的祈禱,在禱告中隨聖靈的感動紀念有需要的病人,適合的話轉介院牧協助。我很感恩能夠跟院牧彼此配搭,他們會在床邊探訪,關懷家人,協助家人安排簡單的安息禮,跟進教會轉介的個案。當教會的弟兄姊妹和其親友因病入院留醫,我會鼓勵他們可按需要請求病房同事轉介院牧關懷。我深深體會上帝讓我們在不同崗位上見證祂的大愛,我們只管盡心獻上和配合,定必見到神偉大的作為。「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馬書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