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心窗:自己的幸福

  我喜歡一套最近播放的韓劇《我們的藍調時光》,故事圍繞幾個中年人的經歷。男主角遇到人生樽頸,決定返回家鄉濟州,因而重遇二十幾年前的中學同學。在別人眼中,他是個風光的中產,從窮鄉僻壤搬到首爾,完成大學,努力攀爬成為銀行分行經理,娶得漂亮妻子,女兒是個有潛質的高爾夫球手。相比之下,他的舊同學不是粗魯的菜市場商販,就是從事粗重工作的草根。他與當年暗戀他的女同學並肩而坐,「你覺得我是怎樣的人?」滿載心事的他問。遙看嬉鬧的少年,他回憶起從前打籃球的快樂片段。外貌平庸,一直單身的女主角如今是腰纏萬貫的魚販,「笑起來溫暖開朗,充滿朝氣,惹人喜歡,而且很有魄力。」她甜絲絲地回憶著。男主角一臉憔悴,有誰知道他為了業績而卑躬屈膝,為了應付女兒在美國學習高爾夫球沉重的費用而欠債累累呢?他啞忍著滿肚子的苦澀,低眉沉默。

  朋友之中,包括我自己都喜歡懷愐過去。許多人說讀書年代最快樂,想當年無憂無慮。「想當年」是一片濾鏡,把不合乎主觀想像的篩走。想當年青蔥歲月,充滿美好的期盼,人到中年怎麼竟停滯不前?以世俗的期望,耕耘過後不就是收成期嗎?為甚麼上天給我的能力這麼少,為甚麼重要的工作機會沒有我的份兒。曾經有幾年時間,為了自己的一事無成而沮喪,挫敗感驅之不散。獨自面對情緒很難受,像男主角的處境一樣,年紀越大,越覺得無處傾訴,心情鬱悶。

  他花光錢財去栽培女兒,盼望她有天出人頭地,也許是為了年輕時無法成為運動員的心結。對女兒來說,高爾夫球曾經是生命的唯一,當面對比賽的成敗,壓力超越所能承受,再沒有幸福感可言。他堅決反對女兒放棄高爾夫球的抉擇,父女各自站在平衡線的兩端。這正是很多人的盲點,放棄等於承認失敗;成就感等於幸福感。或許女兒不是一個有成就的運動員,但她擁有可愛的性格,還有許多潛能等待發展,因此不應該糾纏於「我不夠好」、「無法成為高爾夫球手,唯有退而求其次」的思想。再者,幸福不是由別人去論斷,幸福應該由自己去定義。

  故事尾段,妻女毅然回國,男主角辭去工作,用離職金來償還債務,一家人展開一趟公路旅行。年輕的他沒有成為籃球運動員,現在的他幾乎一貧如洗,女兒也沒有如他所願在人前顯耀,然而家人互相關懷和支持,溢滿的幸福感,讓他充滿勇氣和信心去面對未知的前路。有時候千帆過盡才發覺幸福不是擁有,而是放下。如果你覺得很疲累,把重擔放下吧,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沒有失去甚麼,上天還會很照顧你的需要。

生活心窗:說習慣

  早前搬家,收拾時發現了一本久違多年,卻仍然印象深刻的暢銷口袋書,書名是 All I really need to know I learned in kindergarten,內容是關於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美好處事原則,以及平凡生活中隱藏的大智慧,忍不住又重看了一遍。

  這本小書以獨立成篇的小品來結集,短小精悍,慧黠幽默,對當時純為育兒「目標為本」的我,自是非常吸引。記得孩子大概是剛上幼兒園吧,正值建立生活習慣和技能的關鍵期,書中內容順理成章地成為筆者的育兒參考,列舉的生活事例有趣而兼具啟發性,當時獲得筆者認同是可以理解的。現在重讀,主要是對於「習慣養成」再多一點反思,尤其對自主的成年人來說,想看看這道譁眾的大膽題目,到底有多真確。

  「習慣」是甚麼?辭典的解釋是:「『習慣』一詞代表人類一些固定模式、並經常重覆的行為;它可能是透過持續學習而來,但亦可能受個別先天因素影響」。原本它只是個古老通俗名詞,但經過半世紀的開發,已由尋常百姓的用語,一躍進入心理學的學術殿堂,並且發揚光大,理論推陳出新,連神經系統科的專家也來分杯羹,被廣泛採納應用到各種學習領域,或是行為糾正的策略上。據近年某些行為心理學家研究所得,要建立一個新的行為模式,把它鞏固、成功內化成習慣,需時至少21天,正是電子業界給人們研發各種「培養習慣」Apps的依據。之後,這理論惹來不少爭議,不過專家們都一致認同:只要堅持不放棄,世上沒有培養不來的習慣!

  專家的觀點是強心針,習慣若假以時日,定必水到渠成,但筆者就個人經驗或自朋輩中觀察所得,以為他們太樂觀了。

  習慣有好壞之分,而人往往傾向好逸惡勞或捨難取易,好習慣似乎特別難培養,壞的則是得來全不費功夫。好習慣很可能某程度上是違反人性的,所以大多都不好培養。相比小孩子,成年人在培養好習慣一事上,絕對沒有優勢,小孩子勝在思想單純,沒有包袱,較少被既定觀念或舊有習慣所干擾。小時候讀過《習慣說》,就是說明積習難返的顯淺道理;所以與其說性格決定命運,不如說是習慣決定命運*,身邊不乏朋友因不良飲食習慣,而導致營養、消化或體重問題;亦有因長期不良姿勢而產生各種的關節疼痛症狀等,更遑論形形色色的沉溺行為,別以為只是青少年的專利。想起聖經這句話:「攻克己身,叫身服我」,真是一語道破,可能「習慣」也是個必須終身學習的課題。

  話說回來,望著眼前廳堂四處狼藉攤放的書本,耳畔彷彿再度響起家人的抱怨:「丟下亂七八糟的書本不管,就一本接一本的翻看,壞習慣真的改不了!」

*原句出自William James原文:“Sow an action, and you reap a habit, sow a habit and you reap a character, sow a character and reap a destiny.”

生活心窗:歸回零

  「零」在數學上是一個獨特的數字。小時候學習正負數,老師會在黑板上畫條橫線,中間標示著「0」,向右延伸的是正數值,向左的是負數值,零是1與-1之間的整數,不屬於正也不屬於負數。不少儀器例如量重秤會用「0」作調校的原始點,計算機按入清除鍵後會顯示「0」,還有許多儀器在「重新設定(RESET)」後,顯示屏會出現「0」,表示歸回原始設定點。

  「零」在數值上代表沒有。過去兩年的疫情中,零感染,零確診成為人類的共同願景。疫苗研發初期,大家都盼望注射疫苗後,疫症從此消失,世界歸回原點。可惜,行文之時,各國依然深陷抗疫之考驗中。渴望歸零的何止疫症?生活在節奏急速的世界,人在不知不覺間承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愈活愈累。怎樣將壓力歸零,活得輕鬆自在,成為現代人追求健康心理質素的重大課題。

  人在向前衝時,甚少希望返回原點。童年時玩跳棋,棋子在棋盤上大步大步向目標推進,最氣餒的就是踏進「回到起點」的罰格。一般的想法,加法代表豐盛的生命,歸回出發點有減法的含義,象徵著失去。然而,人面對逆境,卻有從頭開始,重新起步的想法。由此可見,「零」並不是一個靜態或消極的狀態。「歸零」雖然是從有到無,但蘊含重啟的動力,是創造的原點。

  張振宗的《歸零心態》描述歸零心態的象徵意義是:「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態,如果想要獲取更多的知識、技能,獲得更大的成就,必須定期給自己的內心清零。」只有清除內心多餘的累贅,才能有空間去接受新變化,裝入更多。聖經首卷《創世記》記載神在創造世界時,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可是,人的驕傲卻叫我們只看到自己的好與對,自我膨脹,不獨看不見神,容不下神,更阻撓了神的工作。要回到美好,人只能謙卑下來,倒空自己,轉向上主,聖靈才得以進入我們的內心,重塑創造時的完美狀態。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5:17) 新造的不是肉體的新形態,而是內心的更新。祝願在新的一年,大家都能重新回到神造世界時的安靜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