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牧心箋

  某年的聖誕節,收到阿良寄來的聖誕卡,感到莫大的驚喜!心想,已事隔一年了,難得他還惦記著我!

  記得我入職院牧不久就遇上他。第一次探訪,只見他面上滿是哀愁,全身都不能動,連說話和聽覺都有問題。他說自己是基督徒,在生日那天入了馬場,可能因為刺激過度,結果中了風,被送進醫院。他問我:「這是不是上帝的懲罰?」我記得有導師說過,若遇上這種情況,就領對方到 神面前認罪,好讓他得到赦罪的平安。

  但怎知當我禱告之後,他卻心有不甘說:「又不是做了甚麼壞事,只是入馬場吧了!神用不著降下如此大的懲罰,況且平常我也有做善事,又有捐助樂施會,還有助養孩子,為何神待我如此嚴苛?」我不懂得如何回應,只能說:「我不曉得答案,但我相信當事情過去了,再回望,我們一定會知道答案的。 」

  第二次探阿良,他剛失禁,床褥都濕了,心很沮喪,仍是問著同一的問題:「這是不是 神的懲罰?」我的回應都是一樣。之後,我把自己的觀察說出來,我說:「你的狀況好了很多,聽聲音、講說話都明顯好了,這是很大的進展。  」他聽見之後像重新又有了盼望。我鼓勵他不要放棄,並承諾會繼續支持他。阿良謝謝我的到訪,並說我讓他的心舒服多了。

  第三次探訪阿良,沒料到他「忽然」堅定地對我說:「我知道這不是上帝的懲罰,我知道!」原來那個晚上,他因大便不暢通,吃了一粒西梅,但他有吞咽的困難,那粒西梅塞在喉嚨內,令他幾乎要窒息。他立刻按鐘叫護士,但因為不能發聲,只能指著檯上的西梅,護士以為他想吃西梅,說了一句:「這些你不能吃的!」就離去了。在極無助之際,阿良唯有呼求耶穌,求祂拯救。突然他聽到聲音說:「把它吐出來!」他立時鎮定下來,慢慢把西梅吐了出來。阿良說:「是耶穌救了我!」

  之後再探他,他漸漸可以拿著輔助器走路,更會興高彩烈的示範給我看,並且說出院後會在敎會領洗,為上帝作見證。感謝神!讓我與阿良相遇,也讓我經歷到神奇妙的作為!但願他日後在敎會學習到正確的生活態度,身心靈都更加健康!

澄心款款:滿足的溝通

希望能有一個良好的溝通之前,我們必須要知道,我們都活在不同的感知世界裡,並運用我們所熟悉的模式去與他人溝通。To effectively communicate, we must realize that we are all different in the way we perceive the world and use this understanding as a guide to our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s.

 ~ 安東尼羅賓 Anthony Robbins

溝通是甚麼,我們為甚麼要溝通?

溝通其實是用來滿足人類心靈的需要。打個比方,我們的溝通就像吃飯一樣,吃得飽和吃得滿足是兩回事。所以無論我們和多少人溝通,用甚麼形式來溝通,是用語言,還是用文字(現在流行的書信形式包括電郵,what’s app、line、微信等等),但假如我們的溝通,只是為了傳遞訊息,而忽略了滿足雙方的需要,就跟吃飯一樣,吃飽了但吃得不滿足。

所以自古以來,人類為了要吃得滿足,都會努力不懈地研究不同的調味和烹飪方法。同樣,我們為了心靈的滿足,也會尋找各種不同的溝通模式。訊息本身就像是食物,而溝通模式就是食物中的色、香、味。至於訊息的質素,就像營養成份。所以我們不難發現有時候當我們接受一些訊息時,會有一種「明知是對的,卻不想接受」的反應。知道應該要做卻是不想去做,原因可能是我們還未在溝通模式中的色、香、味的基本需要上得到滿足。其實,這樣的要求並不容易,在這方面,FIRO-B提供了一些解決的方案,就讓我們一起探究一下。

FIRO-B 是甚麼?

FIRO-B的中文翻譯是:基本人際關係與行為導向。FIRO-B是一種工具,它揭示我們在人際關係方面的基本需要。我們常常把它與MBTI配合使用(在上一期《關心》曾經介紹了MBTI),因為它能辨識更多在MBTI中不能揭示的一些內心深處的需要,從而幫助我們更深入理解自己和他人;其中包括我們如何對待他人,以及我們希望別人如何對待我們。FIRO-B評估了人類在溝通上三方面的需要(融入、控制和情感),及兩方面的導向行為(表達和期望)。由於篇幅有限,我們今天只是淺談溝通上的三個需要(融入、控制和情感)。

溝通需要之一:融入(Inclusion*)

融入最終的目標是期待被他人接受。當中包括認識、歸屬感和參與。

融入的表達方式就像廣東話中的「埋堆」。在溝通模式中,融入需要高的朋友會踴躍參與他人的活動,儘量增加與人共處的機會,並且極期望得到他人的邀請。當獲得他人注意時,會很開心。他們會努力尋找共同點,經常與他人接觸,在團隊中他希望每個人都會參與其中。

溝通需要之二:控制(Control)

控制最終的目標是期待被他人尊重。當中包括影響、領導和責任。

控制的表達方式是:對各種事物設法施加控制和影響。在溝通模式中,控制需要高的朋友喜歡組織活動和指揮他人。無論在生活或工作中,都期望可得到清楚明確的指示;他們會努力尋找高效的管理、目標和指標;在團隊中,他們希望提供(或被提供)架構和決策的意見。

溝通需要之三:情感(Affection)

情感最終的實現目標是期待被他人關心和欣賞。當中包括接近、熱情和敏銳。

情感表達方式是:接近他人、表達情感,和支持他人。在溝通模式中,情感需要高的朋友期望得到別人熱情對待;喜歡別人與他們分享各類事情,並表示鼓勵及支持。他們會努力尋找彼此的忠誠,並共用個人理念,交換意見和看法,促進和諧。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何應用FIRO-B這工具 ?

綜合以上的資料,我們不難知道,不同的人在溝通時都在尋求不同的需要。當兩個人相處時,總是一方的表達對應另一方的期望。但我們相信,越靈活的人,越能掌控大局。因此我們如果能使用不同的說話方式,就無往不利。

舉例

比如家長希望小朋友收拾衣服,我們最少可以有三個不同的溝通模式:

對包含需要高的小朋友來說,由於他們期望尋找共同點,所以我們可以說:「媽媽洗完澡,自己收拾衣服;哥哥洗完澡,也自己收拾衣服:你呢?」

對控制需要高的小朋友來說,由於他們期望尋找清楚明確的指示,我們可以說:「請你將衣服收拾好吧!」

對情感需要高的小朋友來說,由於他們期望尋找彼此的忠誠和支援,我們可以說:「媽媽做家務很辛苦,可不可以幫媽媽把衣服收拾好?」

為了進行更有效的溝通,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溝通模式來滿足對方的「需要」,當我們善用這些的技巧,就能更有效和他人溝通,而且我們的心也會更滿足。

* Inclusion 官方翻譯為「包含」

心思細想:會飛的河流

  一條河流從高山上流下來,經過了很多個深谷與森林,最後來到了一片沙漠。它想:「我已經越過了重重的障礙,這次應該也可以越過沙漠吧!」

   當它正越過沙漠的時候,它發現河水漸漸的消失在泥沙裡面,它一次又一次的希望衝過去,但總是徒勞無功,於是它灰心了,頹喪地自言自語。「也許這就是我的命運了,我無法像我的前輩,去到那個浩瀚的大海了。」

   這時候,耳邊響起了一陣低沉的聲音,「如果風可以跨越沙漠,那麼河流為甚麼不可以?」原來是沙漠對它說話。

   河流很委屈的回答說:「風可以飛過沙漠,是因為它可以飛,可是我卻不能。」

   「那是因為你認為自己永遠是河流的樣子,所以你才認為無法跨越沙漠。只要你讓風帶著你,你就可以穿越沙漠,到你的目的地-大海。你放棄河流的樣子,讓太陽把你蒸發到風中吧!」沙漠用它低沉的聲音對河流說。

   河流從不知道有這樣的可能。「放棄河流的樣子,然後蒸發到風中?不!不可能的!」河流無法接受這樣的改變,畢竟它也從未有這樣的經驗,叫它放棄自己的樣子和特質,那麼是不等於是自我毀滅了嗎?它抗拒地質問:「我怎麼知道這是可能的?」河流這麼問。

   「風可以把蒸發了的水包含在它之中,然後飄過沙漠,到了適當的地點,它就把這些水釋放出來,於是就變成了雨水。然後這些雨水又會形成河流,繼續向前進。」沙漠很有耐心地回答。

  「那我還是原來的河流嗎?」河流憂心地問。

  「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沙漠回答。「不管你是一條河流或是看不見的水蒸氣,你內在的本質從來沒有改變。但你從水蒸氣再還原為雨水,又再成為河流,你就不再是原來的河流了。而你本來也是這樣形成的。你堅持不肯改變,是因為你從來不知道自己內在的本質。」

  這時河流隱隱約約地想起,自己在成為河流之前,似乎也是由風帶著自己,飛到某個高山的半腰,然後變成雨水落下,才成為今日的自己。於是河流終於鼓起勇氣,投入風的翅膀,讓它帶著自己穿越沙漠。

關心健康:煎煮中藥的方法

  煎劑是中醫治病最常用的劑型,中藥煎煮方法的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療效,因此要掌握煎煮方法。

  煎中藥最好用砂鍋(俗稱藥煲),因為砂鍋性質穩定,受熱均勻,而且不會使中藥的有效成分起化學變化。煎藥用的水量多少看藥量而定,一般情況下,一両藥用一碗水,如果藥物的體積大,則宜添多些水。煎藥的目的是提取藥物的有效成分,最佳方法是在煎煮前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潤十五分鐘,使藥物軟化,然後加熱煎煮,不可直接用沸水,否則藥物裡的蛋白質很快凝固,影響有效成分煎出。

  煎煮時應注意火候,未沸前可用「武火」(大火),已沸後宜用「文火」(小火),同時要加蓋煎煮,防止揮發成分逸出。

  煎藥次數,一般認為外感藥一次即可,補益藥可以煎兩次,第二次用水量可減半。若果不慎,煎焦了中藥,就不宜服用,需另煎一劑。

  一般情況下服中藥,只需每天一劑,病情嚴重的,如急性病發高熱等,可以一天兩劑,此外,一般宜溫服,易嘔吐者宜小量頻服。

  服藥時間也必須根據病情和藥性而定。一般來說,滋補藥宜在飯前服,其他藥性宜在飯後服;而安眠藥物則應在睡前服。無論飯前或飯後服藥,都應略有間距,如飯餐前後一至個半小時左右,以免影響療效。

  煎完後要趁熱過濾,一劑藥每次煎取藥液二百至二百五十毫升左右,即所謂「八分」,小孩可酌減。

  一般藥物可合煎,有些藥物性質比較特殊,可用特殊煎藥方法,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1 . 先煎

  • 用於礦物藥及貝殼藥質堅不容易煎出氣味,如石決明、牡蠣等,都要搗碎先煎十五分鐘。

2 . 後下

  • 用於氣味芳香、容易揮發的芳香類藥物,如薄荷、藿香等,宜最後投入同煎五至十分鐘即可,以免煎久藥效散失。

3 . 包煎

  • 用於粉末類或小粒的種子類藥物,如青黛、車前子,以及直接刺激咽喉胃腸的藥物,如旋覆花、赤石脂等。它們均需用紗布袋包好再和其他藥物同煎。

4 . 沖服

  • 散劑、丹劑、小丸、自然汁以及某些貴重而劑量又小的藥物,需用煎好的藥液沖服,或用溫開水沖服。如牛黃、珍珠末、薑汁等。

5 . 另煎

  • 對貴重的藥物,如人參、燕窩等,宜另煎或另燉,取汁服,或兌入湯劑中服。

6 . 烊化

  • 對於易溶解而不宜入煎的藥物,如阿膠、龜板膠等,宜用煎好的藥液烊化後服用。

7 . 焗服

  • 對於揮發性較強的藥物,如肉桂、茄楠香等,宜用煎好的藥液焗約三至五分鐘即可。

  另外某些毒性藥物,經慢火久煎後,能減低或消除毒性,如附子等。

  以上幾種不同的煎藥法,中醫在處方時,也會加入註明。有時因為病情或藥性關係,醫師會另有囑咐,記緊聽從為要。

關心健康:外遊健康風險評估

  香港人喜歡外遊,近年的旅遊熱點已不再局限於鄰近地區或歐美等先進國家,非洲、南美洲、甚至北極南極亦成為熱門目的地,連電視的旅遊節目都以沙漠及極地來做主題。但到這些衛生情況較落後、環境不熟悉的地方旅遊,可能存在相當的健康風險,所以出發前應做足準備,就可以玩得安心又放心。

有預計,無閉翳

  李先生將與拍拖多年的女朋友拉埋天窗,蜜月旅行打算到東非肯尼亞觀看動物大遷徙。執教鞭三十多年的張先生下月榮休,打算退休後一嘗到西藏拉薩布達拉宮遊覽的心願。究竟他們出門有甚麼需要特別注意或準備呢?

  要評估外遊的健康風險,首先要考慮該地的傳染病風險,擬好目的地後要計劃好行程。例如到海拔高於2500米,要考慮高山反應;如潛水、滑雪,要考慮體能和受傷的風險。以李先生的蜜月旅行為例,東非肯尼亞有黃熱病、瘧疾等傳染病流行,而瘧疾及黃熱病主要透過帶病菌的蚊子傳播,所以防止蚊叮蟲咬有助減低受感染的風險。

小處的風險更高

  要預防被蚊叮,外出時應穿着淺色長袖衫褲,佩戴帽子;同時應使用含DEET的驅蚊劑,注意DEET含量至少達20%以上方有效用。所有外露的皮膚都需要塗上驅蚊劑,留意要包括耳背位置。如果需同時使用防曬產品,應先塗上防曬,最後才塗上驅蚊劑。

  除了防止被帶病菌的蚊叮,疫苗和藥物都有助預防感染黃熱病和瘧疾等傳染病。黃熱病、甲型肝炎、傷寒、日本腦炎都有預防疫苗,但須注意,大部份疫苗均需要於出發前至少兩星期接種,才可以提供有效保護。至於瘧疾,雖然沒有預防疫苗,但有口服預防藥物。預防瘧疾的藥物需於出發前開始服用,旅途中持續服藥,回程後仍需依照醫生指示完成療程,方可達致預防的功效。

  由於鄰近赤道,肯尼亞陽光普照,紫外線極高,所以防曬措施亦要做足。每年七、八月份,即每年動物大遷徙的高峰期,更要留意。一般建議採用可阻隔UVA及UVB的防曬產品,應選用防曬值SPF (Sun Protection Factor) 15或以上,最好有防水、防出汗的產品,需於外出前最少二十分鐘前塗於所有外露皮膚上,尤其注意耳朵、頸背、腳背及手背位置,而且需要隔一至兩小時再補上防曬產品。由於嘴唇都有可能被曬傷,所以應採用SPF15或以上的唇膏作保護。注意避免使用同時含DEET驅蚊功能的防曬產品,因為DEET會減低防曬功能,而防曬產品亦可能增加皮膚吸收DEET。外出時亦應佩戴闊邊帽及可阻隔UVA及UVB的太陽眼鏡,而且避免於上午十時至下午四時之間長期留於戶外,並要補充足夠水份,預防曬及中暑。當然飲食衛生亦不可忽視,盡量避免食用未經煮熟的食物,例如沙律,食水則以樽裝水為主。

保險並不保你不受傷

  至於打算前往西藏旅遊的張先生,應慎防「高山症」。如果外遊目的地位處海拔2500米以上,前往該處都有可能出現高山反應。高山症的早期症狀包括倦怠、全身無力,嚴重者會有頭痛、失眠、持續心悸、噁心、嘔吐;更嚴重者可能會有肺水腫與腦水腫的致命併發症。現今醫學上並無有效測試去評估可能出現高山反應的風險,而且這個風險跟個人體格或運動量並無直接關係,意味著即使一向健康、一直有運動習慣的朋友也同樣可能有高山症。

  登山的朋友會否出現高山反應,完全取決於目的地的海拔、爬升的速度和在高地逗留的時間。要預防出現高山反應,可考慮服用預防藥物。預防藥物需於登高前一天開始服用,並於高地上持續服用兩天;如需前往更高海拔的地方,應持續服更長時間。另外,身處高海拔地方最初的四十八小時內應避免喝酒或從事劇烈運動。

  出發前購買旅遊保險,固然有助出現事故時加強保障。但防患未然,旅行最重要是愉快平安。所以長期病患者,出發前應先徵詢家庭醫生的意見,評估旅遊的風險及作相關的預防措施。市民亦可致電衛生署健康中心預約會診和接受預防疫苗及藥物,或登入衛生署旅遊健康服務網址www.travelhealth.gov.hk瀏覽更多相關資料。

解開心結:寬恕 – 給自己的禮物

  耀財、啟智和永剛是情如兄弟的好朋友。「自己當老闆」一直是他們的夢想,各自辛勤工作多年後,他們終於如願以償,合資開了一間茶餐廳。可是,耀財十分好賭,竟然偷偷地將茶餐廳的資金當賭本輸掉。茶餐廳被迫結業,耀財更因虧空公款而入獄。他在獄中懊悔不已,決心接受戒賭治療。出獄後,耀財致電約啟智和永剛見面。啟智對耀財說:「雖然我想起你曾虧空公款的事仍感心痛,但我很高興聽到你說戒賭了,也想和你見面,了解你的近況。茶餐廳結業後,我再次打工,剛儲夠錢跟朋友合資經營一間很小的茶水檔,一切重新起步中。」當永剛接到耀財來電時,卻咬牙切齒說:「茶餐廳結業後,我日夜想起你害我當不成老闆,令我不但無心機再找工作,更在憤怒、失眠和四處向人吐苦水中痛苦度日。是你毀了我的前途,我永遠不會原諒你,也不想再見你!」」

  聽耀財虧空公款令啟智和永剛同樣受害,但他們對耀財和自己受挫後的生活卻有不同反應。是甚麼令永剛痛苦度日,又是甚麼令啟智能重新起步呢?

甚麼是寬恕

  寬恕是當我們在人際衝突中受到傷害後,放下恨意,放棄報復的念頭和行動,原諒傷害我們的人(冒犯者),並且對冒犯者以仁慈甚至以愛對待。寬恕不僅是消除我們對冒犯者負面的態度,還應包括個人心路歷程的蛻變,以致能夠對冒犯者作出正面的想法、情感和行為反應。

我不願意寬恕

  就如耀財虧空公款令永剛拒絕原諒一樣,冒犯者的行為往往使我們有不肯寬恕的理由。可是,心理學研究發現,愈不肯寬恕的人,身體健康愈容易出問題。懷恨和負面的情緒往往會轉變成生理的症狀(例如:高血壓、心臟病和痛症等)或情緒失調(例如:抑鬱、憤怒和焦慮等)。永剛多年來為不肯饒恕耀財付出了很大的身心代價,包括無心工作、經常憤怒、失眠和終日要找人吐苦水。相反,寬恕除了能讓我們減少出現這些疾病,更幫助我們驅除會削弱免疫系統的疏離和孤單感覺,使我們覺得與他人更親密。眾多心理學研究均指出良好的人際關係能促進身心健康。

我如何能寬恕

  寬恕不止是作一個決定(例如:「我決定饒恕你」),而是一個主動與怨恨搏鬥的歷程,通常需要時間,但並非被動地等時間去沖淡怨恨。由感覺被傷害到真正能夠寬恕的心路歷程包括:

  了解過去所遭受的人際傷害對自己心理狀況的影響:包括當中產生的負面情緒(例如:憎恨、沮喪等),負面想法(例如:認為世界是不公平的、有仇一定要報仇、認同以牙還牙),和負面行為反應(例如:冷漠對待他人、向冒犯者報復)。這個過程很可能令人感覺傷痛,但同時也令人察覺到解決人際傷害的痛苦是重要的。

  反思寬恕的意義:我們常對寬恕有種種疑惑(例如:「寬恕等於認同冒犯者的行為是對的?」、「寬恕冒犯我的人,等於他/她欠我一份人情?」、「寬恕等於縱容不公平的作為?」)。這類想法容易令我們抓住憤怒和痛苦情緒而不肯寬恕。一旦我們能對寬恕作出確切和更深入的了解,以致肯定寬恕對促進自己的心理健康和與人親密相處有莫大價值時,我們便能突破不肯寬恕的心理框框,積極邁進寬恕之路。

  積極蛻變:以同理心,加上用新角度新觀點、易地而處等方法去重新思考冒犯者的行為。例如自己被同事以辛辣言語揶揄,惱怒對方攻擊自己,但當知道該同事因「壓力爆煲」導致情緒失控,便對同事產生新的看法:一個壓力爆煲情緒失控的同事還是一個值得體諒和寬恕的人。

  重建個人價值觀和發展新的生命意義:回想自己也曾因壓力太大而亂發脾氣,令他人受冤但獲對方包容和寬恕,便體會到「人難免會做錯事」、「我並非總是個受害人,有時我也是個冒犯者」,並產生「當我得罪別人時,對方的原諒令我很感動」的感恩想法。這些想法幫助我們舒解對冒犯者的惱怒情緒,從人際傷害的痛苦中走出來,甚至進一步反思「何謂公平」(例如:「我得罪人時,別人原諒了我;別人得罪我時,我卻不肯饒恕,這樣公平嗎?」)和「受苦的積極意義」(例如:「人際傷害的痛苦加強了我追求仁慈的心」、「痛苦提醒我要珍惜幸福時刻」)。

  並非每一個人都會經驗相同的寬恕歷程。有些人可能花長時間跟怨恨搏鬥;有些人則對寬恕的意義感到疑惑而停滯不前;亦有些人需要別人幫忙才能學會以不同角度重新思考問題。不過,就如所有路線一樣,寬恕歷程亦會「越走越知怎麼走」。經常寬恕的人,會較一般人更願意選擇用寬恕來解決人際傷害的痛苦,並會較快和容易通過寬恕歷程而達到情緒釋放,給自己的生活注入幸福感。

  有人形容寬恕是「給冒犯者的道德禮物」。事實上,寬恕也是「被冒犯者送給自己的禮物」。在家庭中,寬恕能增進家人間的感情;在婚姻裡,寬恕是維繫親密關係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個人成長上,寬恕的過程使人有機會重新整理自己的價值觀,走向樂觀的人生。啟智選擇寬恕耀財,除了將怨恨情緒釋放,也令自己的精力能投放於重建新生活上。寬恕實在是一份有多重益處的禮物,你願意送給自己嗎?

病癒隨心:親情已足夠溫暖我的心

  今年才35歲的我,應該仍然滿有活力,為自己的事業和家庭打拼。對一般人來說,這些都是順利成章的人生階段,但我所走過的路卻並不一樣。

  故事由17歲那年說起…

  自小就愛好運動的我,中一起已是學校體育學會的成員,每逢星期六都去運動場,跑步、田徑、推鉛球等等都是我的強項。中五那年,腳步肌肉持續出現疼痛,起初以為自己長年累月運動,拉傷肌肉靭帶所致,於是看了幾次跌打,只是敷了藥不但沒有進展,而且痛楚加劇,最後到政府醫院求診。

  在醫院裡足足有一個月的時間,各樣大大小小的檢查都做過了,只是仍然找不到病因,我更是持續的發燒。肉體固然折騰,但內心更覺無奈的苦。家人十分擔心,祖母甚至以為我「撞邪」,到處求神拜佛,還求了符水給我喝。結果當然是沒有任何幫助,家人於是要求出院,另覓良醫。

  內地的親友叫我上廣州求醫。於是我去了一所中醫學院,留院一個月期間,醫生為我抽血和進行檢查,最後斷症我患的是「強直性脊柱炎」。但這並不是先天引起的,而是自身免疫系統出問題所引致。他還說這個病不會得到根治,隨著年紀,病情只會惡化下去,可以做的只是盡量控制而已。

  當病情稍為好轉後,我便回港嘗試找工作,因還未到20歲,這麼年輕豈能遊手好閒!只是因為脊柱問題嚴重,操勞的工作根本做不來,多年來只做過管理員、收銀等,而且站立的時間亦不能太長。當病情嚴重時,由尾龍骨到頸椎幾乎完全僵硬,就連過馬路,也不得把頭轉動,需要整個人轉身才看見沒有車駛過。

  家人都體諒我的限制,鼓勵我多休息,所以這10多年的時間我都住在內地,因為有親友作照應。那裡的生活節拍較適合我,又可用單車代步。我會多選擇留在家裡,免得太過「觸目」;因為後來我的背部也開始隆起來,連抬頭望人都要把雙腳曲起,別人都用奇異的眼光看我。

  其實,由第一天得悉自己有這個病,我已知道自己所走的路會與人不同。由於沒有太多工作經驗,社交圈子很小,朋友不多,所以我的人生可說是沒有太多姿采。但家人給我很多的支持,特別是媽媽,她盡量抽空到內地探望我,還有我的弟妹,他們都是很關心我的。因此雖然友情不多,但親情卻已足夠溫暖我的心。所以當媽媽早幾年因腸癌過身,我真的感到很傷痛!

  2012年我重回香港的醫院治病,因腳較的位置被病毒侵蝕,雙腳不斷向外叉開,坐下或行走都有困難,醫生最後幫我成功更換髖關節手術,之後再做物理治療。為我做手術的醫生是一位基督徒,除了詳細講解手術和復康步驟,他更十分關心我,並為我手術前祈禱。我先後在進行手術和復康治療的兩間醫院都遇上院牧,這不僅是一份與神遇上的驚喜,更是我走餘下人生路的動力!

醫心直說:作在這弟兄身上

  當了骨科醫生十二年,雖然參加過七次國內及海外醫療服侍,但卻不常向自己的病人傳福音,因為總覺得身份有點尷尬,怕的是病人會因為尊重或懼怕醫生,因而不敢表達自己心裡對信仰真實的看法,導致有反效果。今年卻非常特別,因為經歷了第一位自己的病人在住院期間決志信主。

  他是一位三十多歲患有強直性脊椎炎的男病人,一年多前因為母親病逝而心情大受影響,終日躲在房間裡與電腦為伴,甚少活動,導致雙側髖關節的僵硬嚴重惡化,因而完全不能走動,就連坐輪椅也非常困難。由於他的髖關節非常疼痛又成八字形打開,即使從病床到輪椅也要花上十至十五分鐘的時間。

  去年當我第一次在內科病房看到他時,第一個感覺就像回到天鄰基金會的河南骨科隊,因為這樣年青又嚴重的強直性脊椎炎病人在香港已很少遇到,心裡感到酸痛和難過,因為見他比其他病人年輕,但卻得到這樣嚴重的疾病。在我的專業知識上,我知道人工關節手術對他的病情有很大的幫助,但手術風險高且複雜。我更知道,即使手術成功,他前面還有漫長又艱辛的道路,心裡很希望他能認識耶穌,因為耶穌對我的生命有很大的影響和幫助,我相信祂亦必能大大的幫助這位病人。

  感謝主!在今年年初,替他在一個月內進行了雙側髖關節置換手術。手術非常順利,而且整個過程充滿神的恩典,兩次手術恰巧由同一位麻醉科醫生為他進行麻醉,加上物理治療師和職業治療師非常用心地替他進行復康訓練,還有他爸爸,妹妹和眾醫護人員的支持。他康復非常迅速,在兩星期內已經可以用助行架走路,在住院治療期間,除了預備這次複雜的手術,我亦對他作出關懷,為他禱告和給他分享一些基督教信仰的刋物,加上院牧不辭勞苦的探訪(因為當時醫院實施了感染控制措施,院牧也要下午六時後才可以用朋友身份探望病人),他在轉到復康醫院的前一天,在院牧幫助下,他決志信主。雖然大家並沒有預先約好,但所有參與的人就好像一個團隊,為病人作出「全人關懷」和「全人醫治」,感覺就像在河南跟天鄰基金會的骨科隊工作一樣,雖然忙碌,但既開心又滿足。

  聖經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25:40)這次經歷以後,我除了繼續用心醫治病人之外,還讓我有更大的勇氣和他們分享自己的信仰,因為這信仰對我的生命給了很大的影響和幫助。所謂醫者父母心,我真的很希望能與我的病人分享這份祝福和喜悅。

打開心窗:樹蔭下

  自小就喜歡樹木,從住處門前的木瓜樹,河邊的柳樹,街道上很多不知名的樹,到公園裡常見的樹木,每棵都有不同的形態,望著一棵樹,從它的形態、生長情況、顏色、功能…… 都帶來很多思想的空間,無論是根、莖、葉、枝、果,都發揮了蔭護和供應的功能,還有在樹蔭下發生的人生故事。

  小時候,課本和電視節目中的一幅圖像仍深記在心。炎夏的黃昏、老樹蔭下坐著年老的伯伯,一手拿扇子在搧風,一手梳理著長長的鬍子,圍著伴坐的是一群小孩子。黃毛小子你一句、我一句,問這、問那,有時中斷對答,有時靜靜的聽、不發一言,為要聽聽老伯伯說他的人生,他的經歷,更有令小孩想也想不到的驚人事。老伯伯說不完,小孩子聽不厭。這景像實在令人嚮往,老的把人生故事傳給年青人,他們謙虛的聽著老伯伯的人生故事,認識世界、學習做人。

  一代一代的黃毛小子長大了,都也成了老伯伯,但可以成蔭的樹木卻日漸少了,可以圍坐樹蔭下的機會也漸被舒適的冷氣間和忙碌的生活取代了,樹蔭下的故事,仍可以繼續嗎?

  天氣回暖,盛放後的紅棉花,一天天的掉下。我拾了一朶到茶樓,給朋友的小兒子看,沒想到紅花一現,鄰桌那位不相識的老伯伯就告訴小孫兒,這紅花來自紅棉樹,紅棉樹每年先開花後長葉,紅棉可用作涼茶材料…紅棉樹身大而直,但木質疏鬆,不可用作木材…。老伯伯娓娓道來,小孫子留神的聽,茶樓中上演了一幕樹蔭下的故事。

  一天,約了牧師午餐,本來相聚閒談,卻因我正面對人生重大抉擇而轉了話題,牧師說了他的故事,分享了他的人生體會,我這「黃毛小子」,時而插咀問個究竟,時而留心的聽,雖然牧師年紀不大,卻讓我感受到樹蔭下聽故事的情景再次出現。

  又有一次,探訪一位行動不便而留在家中的老婆婆,談到她過去的生活,才知老婆婆一生所做的就是揍大兩代的兒孫,兒孫長大成人,服務社會了,老婆婆因健康不佳而退下來,但仍是那麼樂觀積極的說,有一天過一天。簡單的人生故事,卻隱藏著一個重要的人生道理,又一個樹蔭下的故事,但發生在家中。

  一位教會的老姊妹,每次相遇,她都摸著我那曾因病禿了而後長回頭髮的頭。先是為我感恩,然後就從自己三歲開始一直說到自己今天八十多歲的人生經歷,最後總說:感謝主!或許你會覺得她很「長氣」,或許你會猜想,聽眾已經可背誦她所說的,但樹蔭下的老伯伯不也是重複又重複的嗎?但每次的重複都可能讓聽者有的新體會,最少,這位老姊妹,每次說她的人生故事,仍是充滿活潑和關心。

打開心窗:紅棉綠葉

  春寒已遠,初夏的和風吹落開透了的紅棉,看著白絮如雪紛揚,綠葉還枝,往日的情懷浮心上來,即興寫了一首詩。

    不捨紅棉又白哉 

    只是春風已杳來 

    喜見枝頭新綠現 

    蔭我驕陽樹下呆

  我愛紅棉是由於童年的經驗。那年代,新界還是一片郊原,樹木都長得高大茂密。孩子的身軀輕盈,膽子卻大,高大的樹三兩下就能攀到頂,甚至還能從樹過樹,好像猴子一般。今日無拘與大膽的個性,該是從樹上練來的。

  那些年,和小同學們甚麼樹都敢爬,就是不敢爬木棉樹,因為木棉的樹幹筆直,而且有刺,所以沒有人敢挑戰它。聽人說這樹能長很高,只要附近有樹,它必會比其他的樹長得更高,所以又叫英雄樹。少年時崇拜英雄,從始對木棉就佩服起來。

  除了這原因,更因為當年教會的花園有一株高大的木棉,樹下有一個水泥造的石圈圍著作保護,我們都喜歡在那裡閒坐聊天。這株木棉就蔭護了我們的成長,我們心中的秘密和朋友間的私語,它也知道最多。

  木棉對季節的變化十分敏感,春夏秋冬都有不同形態。夏天時綠葉茂密,冬天卻是一樹枯枝。但到了春天,滿樹就掛遍紅花,然後白絮隨風飛舞,枝頭又再長新綠。春秋寒暑,木棉都是盡顯顏色。它的多姿多變,無聲無息地感染我,也教育我,讓我知道生命有規律和變化。

  去年的冬天,太太從別處撿來一株細葉榕,樹根被截了不少,但葉還綠。我們把它栽上花盆,看看能否救活。怎料它反而落葉,沒多久一樹都是枯枝。心想:這樹還是救不了!但懂得種樹的朋友卻說:榕樹的生命力很強,待到春天這樹就會再生。我們半信半疑,卻盼可以看見生命的奇蹟。

  前幾天太太告訴我,在枯樹最頂的枝頭發現了新綠,幼幼的,像一粒芝麻。我馬上去看,找了好一會才發現這芝麻似的新綠。它在樹頂上豎起了生命的旌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