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係就嚟發癲!我嗰仔一日係度走嚟走去,叫都叫唔停!叫佢做功課仲激氣,我一唔係佢身邊睇住佢,佢就即刻停晒手唔做,係度發夢!一係就係度玩擦膠,都唔知點解咁鍾意玩!」
在「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孩子的家長支援小組,經常聽到家長這樣說。每次聽到這樣的說話時,都感受到家長的氣餒及對孩子的失望。這些兒童經常被認為是容易分心、過度活躍、衝動、情緒起伏不定、喜歡騷擾別人等。他們在學習和社交上都會遇到困難,家長更感到很大壓力,親子關係經常十分緊張。要幫助這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必須了解他們的特性,針對他們的需要,配合有效的管教的態度和技巧。
接納特徵
這些孩子有幾個主要的特徵,如專注力弱、過度活躍及容易衝動。專注力弱:例如是容易受外界影響而分心、經常未做完一件事便轉做另一件事、不留意細節、常遺失物品、經常逃避或抗拒參與需要集中精神的活動(如功課)。過度活躍:例如是身體及手腳動個不停、時常說個不停、經常處於過度活躍的狀態、難以安靜地玩耍或參與活動等。容易衝動:例如是時常打斷別人的話柄及干擾別人的活動、未聽完問題便搶著答、缺乏耐性等候。
擁有以上特徵的兒童,在學習、社交、守秩序等方面會遇到較大困難,甚至會影響兒童建立正面的自尊感。如果孩子身邊的家長及老師能接納他們,積極正面地幫助他們成長,孩子才可以有進步及有美好的將來。
雖然要接納這些孩子的特徵,但接納不等於對孩子沒有要求。家長了解孩子有這些特徵,就要運用合適的態度和技巧,循序漸進地教導和訓練孩子改善。緊記不要「一步登天」,要求過多過急,反而會打擊孩子對自己的信心,降低求進步的動機。
正面注意
假如孩子心中有一個空瓶,當他接收到一個批評或一句責罵就等於放進一粒黑豆,而當他接收到一個讚賞或一句稱讚就等於放進一粒白豆。你認為自己孩子的心中,是黑豆多還是白豆多呢?
所有的批評和稱讚都會留在孩子心中。如果孩子只是不斷接收到批評和責罵,肯定會影響他對自己的自我形象,亦會降低進步的動機。一個經常打斷別人談話而被責罵的孩子,是不會介意被人責罵多一次而停止這種行為的。
我們不是說只有稱讚而不可以責備孩子。當他們有不恰當的行為,家長需要以合宜的方法和態度教導孩子不要重犯,並設立獎罰使孩子明白後果。如果孩子有好行為,家長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甚至害怕「讚壞」他,欠缺正面的欣賞孩子。這樣使孩子就不能公平的認識自己,覺得父母只是「有彈無讚」,他就不會有改善的動機了。
「正面注意」,就是要具體和精確描述孩子值得稱讚的行為,如「我很喜歡你安靜坐下來的樣子」、「你能夠自己準時起床,你真是長大了」、「我為你能自己完成功課而感到開心」等。家長要緊記,切勿只是空泛的讚賞,例如「叻仔」、「乖仔」、「聰明」等。因為孩子較難掌握那一些行為及怎樣的標準才得到父母的稱讚,他就不知道要重複這些好行為。
先獎後罰
獎勵計劃是一個十分有效的方法。家長可以與孩子定立一些具體的行為目標,再設立一些獎勵項目。當孩子能做到某些目標行為,就可以有獎。這些目標行為可以是家長期望孩子做的好行為,例如自己執拾物品,又或是要改善的壞行為,如吃飯時不要離座等。目標行為必須具體清晰,使孩子清楚知道要如何做才能得到獎勵,例如「要在30分鐘內不離開座位和吃完晚飯」就比「要專心吃飯」具體得多,孩子亦較容易掌握。
獎勵計劃要有效果,一定要堅持實行一段較長的時間,如兩、三個月。因為獎勵計劃實行時間太短,孩子很容易在缺乏獎勵下而沒有動機繼續好行為,未能把好行為成為習慣。在家長小組中,有一位家長這樣說:「自己的管教很多時是有目的,卻無組織!」。這句說話確實有意思,因為每位家長都是希望孩子能夠改善,都有良好的目的,只是缺乏有策略及有計劃的執行。
指令要具體而堅定
當家長給予孩子指令時,一定要簡單及具體;更要確定孩子是專心聆聽你的指令,而且每次只給一至兩項指令,不可太多,因為孩子很容易忘記。曾有家長這樣發指令,當時這位家長正在廚房煮飯,孩子在看電視,他在廚房大叫說:「你先關電視,跟著去洗手,然後幫手開枱吃飯,要快些吃飯,吃飯後要立刻做功課。」這樣一連串的指令,孩子很難完全完成。
給予指令時的態度要堅定、直接但平和。如果態度不夠堅定,孩子會誤以為這個指令不重要,不必執行。但如果發指令時有過多情緒或帶責罵的態度,亦會挑動孩子的情緒,引起反感。此外,要設定時限使孩子知道要完成的時間,家長可以使用計時器幫助孩子具體的掌握時間。當給予指令及工作時,可以把計時器設定完成的時間,幫助孩子更清楚要何時完成。
家校合作
有些家長會擔心如果學校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就會對孩子有負面標籤。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許多有這些孩子的家長的經驗說明,他們都知道家校合作才是真正幫助孩子的重要方向。他們的經驗是當學校知道孩子的困難時,不是帶來負面標籤,反而是更能得到老師的了解和照顧。現時絕大部分的學校和老師都對這些孩子有一定程度的認識,而且教育局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都會有額外的資源給學校,讓學校能按個別學生的特別需要提供支援。如果學校對學生的困難不了解,又怎能為他們提供適合的支援和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