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依舊:菸心何癮──反吸煙歷史回顧

  有人這樣說:「若非在很久很久以前,哥倫布遇上了那位情深義重的西班牙女王,今天我們也沒有『薯仔』吃了。 」一代成功探險家當然不只帶一船馬鈴薯回歐洲,在許多的手信當中,有一樣今天你我都認識,其影響對歐洲以至整個世界都不下於馬鈴薯的,那就是菸草,即今天的煙草。

  原本是土人燃點吸食的菸草,十六世紀便開始於歐洲流行。吸食方法有許多,除了較為人認識的煙斗和雪茄,另外用鼻子吸煙草粉亦是早期方法之一,今天被視為藝術品的鼻煙壺就是承載工具。除了燃點,亦可以咀嚼煙葉以吸取汁液或把煙葉搾汁,現代人對這兩種方法或許比較陌生,但在早期曾經非常流行。至於我們的祖國,大概也在十六世紀後期,由呂宋(菲律賓主要行政區,面積有138309平方公里)傳入菸草,但往後數百年都未至普及。直到二十世紀,利用煙紙捲著煙葉絲來燃點的方法傳入中國,加上生產機械化,吸煙的不良習慣才在我國民間普及起來。

吸煙危害健康

  我們今天之所以普遍認同吸煙是不良習慣,乃源於1950年代英國有研究發現,患上肺癌致死的男士於二十五年間大幅上升,懷疑與吸煙習慣有關。隨後醫學界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吸煙可引致肺癌,雖然一直以來不少持相反意見者質疑這些研究結果,但鼓勵煙民戒煙的號角聲始終吹響了。

  在香港,六七十年代也有類似的發現。 1962年的整體死亡人數為19325人,十年後上升了百分之五至21397人,然而當中死於肺癌的人數竟由329人急升近三倍至955人,這數字若跟1950年代比較更超過二十倍,相比其他癌症死亡數字不足四倍的升幅,實在誇張得很。當年有人按統計數字推算,1973年香港約有90萬煙民,幾乎每五個香港人就有一人吸煙,他們每年合共約花近4億港元買煙,約相當於食米消費的三分之二。

禁煙初期力度有限

  雖然數字看來誇張,但每年955人死於肺癌在90萬煙民眼中可能只是一個小數目,而且煙價亦為大眾所能負擔,煙民一於少理,即使搬出多少個吸煙危害健康的研究報告,大眾還是不難在診所遇上正在抽煙的醫生呢!其實政府在60年代就開始對吸煙問題作出回應,主要是在教育方面著手,並向學校派發宣傳品和教材,教導學生吸煙的害處,以抗衡煙草商每年以千萬元計的糖衣包裝。至於民間方面,亦開始陸續出現一些幫助煙民戒煙的講座、戒煙班以及戒煙電話熱線,雖然主辦單位宣稱反應踴躍,而且成功率高,但戒煙在香港一直不成氣候。

  今天市民都享有無煙的公共空間,所有公共交通工具以至娛樂場所都一律禁煙,但原來類似的限制早在60年代已經出現。當時的巴士乘客不准在下層吸煙,渡輪亦同樣劃出了不准吸煙的區域,並張貼相關標語,後來還設有罰則。只不過數十年來也沒有認真執行過,規則形同虛設,市民皆習以為常。政府曾於1972年成立了委員會探討本港的反吸煙前路,並於1974年發表了相關報告,分析了一系列數據和提出建議,然而社會大眾對報告的反應仍然甚為冷淡。

除了煙,還要戒甚麼?

  的確,吸煙對身體的影響一般不會在短期內出現,或許這就是煙民繼續我行我素的主因。但為了公眾健康,政府唯有加強立法和調高稅率。 1982年政府制定《吸煙(公眾衛生)條例》,內容包括規定公眾場所禁止吸煙,規定煙包上和廣告必須附上健康警告字樣等等。各式各樣苦口婆心的勸告,過去主要針對一手煙民,直至80年代後期,社會開始留意到二手煙的害處,反吸煙的宣傳便出現新路線,市民大眾漸漸明白吸煙並非只是煙民自身的問題,而政府亦有理由更強硬地修訂條例與落實執法。

  經過多年努力,按2008年的統計,每日吸煙的香港人約有68萬,佔15歲及以上人口約一成二,相比數十年前可算下跌了許多,而且還有繼續下調的趨勢。但經歷數十年的反吸煙運動,仍有不少吸煙者堅持吸煙無害,最少是無大害,而且抗議被不公平對待和「權利」受不合理限制。他們對眾多醫學研究的質疑或許勉強,但他們亦提出一些值得大眾反省的觀點。例如,社會對許多形形式式的不良產品和對健康有害的東西不加限制,甚至容許推廣,為何獨獨要針對煙民呢!我們持著危害健康之名而大張旗鼓地反對吸煙達半個世紀之同時,我們有否以同樣積極的態度,戒掉城市人許多其他不良的生活和飲食習慣?

鳴謝:「香港政府檔案處 歷史檔案館」

心得其法:點至算返工?

  近年愈來愈多香港人需要往返或長駐內地工作,如果他們不幸在內地受傷或死亡,必須證明有關意外是在其受僱工作期間發生,才可向僱主索取僱員補償。 如果意外並非在受僱工作期間發生,則僱員要證明僱主有疏忽才可向僱主索償。

交通安排

  有一宗案例,一個香港人受僱在東莞工作,香港的僱主安排星期一早上在深圳火車站接載他到東莞,星期六下午在東莞接載他到深圳再轉乘鐵路回港。假如該僱員因加班而錯過僱主安排的巴士,他可以自行乘車到深圳,再由僱主付還車資。事發的星期六,該名僱員加班後乘搭的士由東莞到深圳與女朋友會面,但途經深圳近郊時因車禍喪生。

  在初審時法庭裁定死者並非在受僱工作期間因工遭遇意外。但上訴法庭推翻裁決,並認為該僱員在內地受僱工作的期間,是在深圳開始和終止的,因此死者由東莞前往深圳時仍然是在受僱工作期間,直至他離開深圳起程回港為止。死者是否安排在途中與女朋友見面並無分別,因為他的路線並沒有偏離僱主提供的交通路線。

出席周年晚宴

  又有一宗案例,多名香港僱員出席香港僱主在深圳為內地廠房舉行的周年晚宴。由於周年晚宴的目的是嘉許僱員和激勵士氣,對僱主的生意有利。因此,法庭認為香港僱員往返深圳晚宴地點的旅程雖然是在工作時間以外,亦應被視作僱員受僱工作期間。

受僱工作期間是否中斷

  周年晚宴後,有僱員不立即乘搭僱主安排的交通工具返回香港,留在深圳到卡拉OK消遣,之後再乘坐一名同事的汽車回港,不幸在乘車回港的旅程上遇上意外。

  初審時法庭裁定有關僱員到卡拉OK消遣與工作完全無關,也並非為了對僱主有利的目的,因此僱員的「受僱工作期間」中斷了,意外並非在僱員受僱工作期間發生,僱主無須支付僱員補償。

  僱員不服判決上訴,上訴庭3位法官一致裁定雖然僱員去卡拉OK消遣時「受僱工作期間」中斷,但是當僱員再度踏上回港的旅程他們便再度回復「受僱工作期間」,因此僱主必須支付僱員補償。

下班時間

  香港僱員長駐內地工作,下班後除非僱主規定他必須留在某個地方候命或因工作關係必須在僱主指定地方睡覺或休息,否則一般都不當作是仍在受僱工作期間,直到第二天僱員上班才再度回復受僱工作期間。

  有一宗案例,香港僱員及其下屬(兩名外省工人)一起居住在僱主在內地租用作儲存設備的貨倉,並在睡覺時被外省工人殺害。法庭認為由於死者當時已經下班,僱主亦沒有要求死者在貨倉居住,因此他並非於受僱工作期間遇害,不能獲得僱員補償。不過,由於僱主知道死者不滿意兩名外省工人的工作表現,但仍默許他們一同居住及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保護死者,法院認為僱主有疏忽而要支付賠償。

關心健康:「更」要保養

  更年期是婦女卵巢功能逐漸衰退,直至完全停止的一個生理過程,是婦女由發育期過度到老年期的一個自然現象。在此期間,生理上發生一系列變化,出現一些令人困擾的症狀,醫學上稱之為更年期綜合症。

  更年期綜合症是否發生或程度輕重,除與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缺乏有關外,亦會受氣候、環境、精神、情緒及家庭等因素影響。大部分婦女會平安度過,少數婦女會出現生理及心理不適的症狀。因此,重視更年期的保健,可預防老年病或癌症的發生。

  更年期體內雌激素含量不穩定或逐漸下降,會出現一系列症狀:如月經紊亂、陰道乾癢、潮熱汗多、心悸失眠健忘、煩躁不安、情緒不穩、尿頻、皮膚現皺紋鬆弛、色素沈着、毛髮易脫落、出現白髮,容易出現骨質疏鬆、腰腿病、膽固醇較易滯留在血管內,引起血管硬化、心臟病及高血壓等,代謝障礙而致肥胖症,乳房進行性萎縮等。

  踏入更年期,體力會有所不足,常有力不從心之感。此時,生理上更加要注意有規律,起居有常、作息定時、勞逸結合,不要過勞。飲食要定時定量,有規律、有節制,營養要均衡。適當運動要持之以恆則可增強體質。從客觀實際及多角度看事物,凡事包容、開朗樂觀、凡事謝恩。

  隨著年齡的增長,新陳代謝減慢,皮膚易鬆弛,乾薄乏彈性,出現皺紋或色素沈着,此時,宜注意皮膚保養、加強保濕,避免過度曬太陽,經常做面部皮膚按摩,亦可外用敷面以營養肌膚、美白去皺。

營養肌膚外用方如下:

  銀杏(去殼去皮)一杯半、南杏(去皮)一杯半,鮮奶一杯半、蜂蜜半杯(以上材料以容量比例計算)。將所有材料放在攪拌器內研製成糊狀備用,用時以少許塗搽面部,一小時後用暖水洗去即可。

  如果出現肝腎虛損、腰酸腿軟、骨質疏鬆、陰道乾癢、皮膚乾皺、色素沈着,可飲用以下湯方,有益腎養血潤燥的作用。

花膠瑤柱冬菇煲瘦肉湯:

  花膠(干品)三兩、瑤柱三粒、冬菇一兩、西施骨一斤、生薑三片,用清水十碗煎存五碗,加鹽少許調味,溫服。

關心健康:係咪身痕?

  醫生,我的孩子皮膚痕癢,晚上睡不到!還有,我家公從前沒有甚麼皮膚問題,但年紀大了以後,也有皮膚痕癢。我從藥房買了止痕藥膏,都沒有甚麼效果。家裡老幼皮膚都不好,怎麼辦?

  皮膚是我們身體與外界接觸的一個重要防護層,它保持我們的體溫,天氣熱時也可散熱。皮膚裡還有上億的神經末梢,讓我們感受到不同東西的質感、溫度。但當皮膚受到某些刺激時,她也會給我們痕癢的感覺。刺激皮膚痕癢有不同的原因,要解決皮膚痕癢的困擾,我們需要對症處理。讓我們談談一般常見的皮膚問題吧!

特應性濕疹

  小孩子最常見皮膚毛病就是濕疹,又名「特應性濕疹」。濕疹是一種皮炎,濕疹皮膚缺乏油脂,防護能力不足,造成過分乾燥,往往產生痕癢的感覺。要控制濕疹,每天要常常塗上保濕潤膚膏,避免使用含肥皂的梘液,有時醫生會處方含類固醇的藥膏控制皮炎。皮膚若發炎厲害,甚至要加上抗生素。抗組織胺的藥物也可以減少痕癢的感覺。有時候,某些潤膚膏中的香料可能引起皮膚敏感,所以最好選擇沒有香料的潤膚膏。很多家長為了幫助治療孩子的濕疹,常常把濕疹發作歸咎於他們能聯想得到的某些食物;但其實研究顯示,濕疹和小孩子的飲食並沒有特定的關係。

  老人家的皮膚缺乏油脂,容易乾燥,也常常會引起難當的痕癢感覺,有時候也會出現紅疹。這也是濕疹的一種。它的治療跟小孩子的濕疹的治療相近,同樣需常常塗上大量的保濕潤膚膏和避免含肥皂的梘液。有時候患者也需要按醫生吩咐使用其他的藥物,以控制皮膚痕癢的症狀。

真菌感染

  另外一個常見的皮膚問題,就是真菌感染,也叫「癬」。真菌其實像細菌一樣,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但它一般不容易在皮膚上駐足生長。但長期溫暖有汗濕的皮膚,特別容易讓真菌感染。故此真菌最常感染的部位,就是腳趾之間的皮膚,這就是我們俗稱的「香港腳」;另外一個常見的地方就是大腿之間的股溝。受真菌感染的皮膚也會產生痕癢的感覺,但一般只要使用抗真菌的藥膏或口服藥,便可以把問題解決。

  牛皮癬也是常見的皮膚病,它其實不是真菌感染,不是一般所說的「癬」。牛皮癬的成因,是由於自體免疫系統的失調,導致局部皮膚生長過速,增厚了的皮屑不斷脫落,所以它也稱為「銀屑病」。牛皮癬沒有傳染性,一般可用藥物治療和控制。牛皮癬的患者要避免煙酒,減少生活壓力,並要多見陽光,這都對患上牛皮癬的皮膚有幫助。

風疹和疥瘡

  風疹,也稱「蕁麻疹」,是一種因敏感而起的皮膚疹。它是一塊塊紅色突起的紅疹,令人非常痕癢,甚至叫人癢得不能入睡。有食物敏感、海鮮敏感,或是藥物敏感的人,大多數出現的都是風疹。它一般病發幾天就會慢慢退下來。抗敏感的藥可以有效地幫助控制和清除風疹和風疹所帶來的痕癢。風疹最重要的是避免再次接觸會導致敏感的東西、食物或藥物。

  另外一個沒有那麼常見,但會引起非常痕癢的皮膚病,就是疥瘡。疥瘡是由一種很細小的蟎所引起,肉眼看不到,可經近距離傳染。因為它有傳染性,同住的人往往都一同受到感染,也要一併接受治療。疥瘡可以感染小孩子和成年人。疥瘡會引起皮膚上出現非常痕癢的紅疹。患者需經醫生診斷,並處方藥物治療。

  此外,其他特別的病症,如長期慢性腎病的病人和肝病病人,因為身體內尿素、黃疸素的積聚,也會引起皮膚痕癢的情況。所以皮膚痕癢也可能跟身體其他的系統機能有關,醫生有時候會建議作驗血的檢查,幫助診斷。

  現在時值秋冬,天氣乾燥。皮膚在這季節裡會失去較多的油脂和水分,容易變得乾燥痕癢。可以多用保濕的潤膚膏來護理皮膚,並少用含肥皂的梘液。油性的潤膚膏,保濕能力比較強,保護皮膚的能力比以水性為主的潤膚膏優越。 若皮膚乾燥的情況比較厲害,可選擇油性的潤膚膏。

  如果你的皮膚容易敏感,選用皮膚產品時要特別小心,因皮膚產品裡的香料、穩定劑等等的成份有時候會引起皮膚敏感。另外,平常多注意皮膚的衛生,不跟其他人共用毛巾和衣服鞋襪,天熱的季節裡留意保持身體清爽,這都對皮膚的健康有莫大的益處。

  皮膚痕癢有很多不同的原因。皮膚問題十分常見,如果你有皮膚的問題,可請教你的家庭醫生。他會為你的情況作出診斷,並提供治療的方案。

院牧心箋 – 31

親愛的曾太:

  願主與你同在,並保守你在主耶穌基督裡有安慰和盼望。

  不見你已有一年多,一直很掛念你,不知你近來生活如何?那天在出席朋友的神學畢業禮上,才知道你的女兒亦是畢業生之一,為此特別感恩。在你女兒上台領畢業證書的一刻,我不禁熱淚盈眶,不住的感謝神。感謝祂帶領你們一家度過那段艱難的日子,並且在患難中經歷神的愛。

  在畢業禮後,我看見你面露笑容,牽著女兒的手,我知道你們之間的關係已經改善了,並且你已經接納女兒奉獻自己,成為一個傳道人。曾太,你知道嗎?她甘願放下她的專業工作,讀神學及作一個傳道人,並不是她不愛你,不孝順你,她只是回應神對她的呼召。今天她有了你的支持,她將可以無牽掛地踏上事奉的里程。但我相信,她日後會更孝順你,奉養你,因為愛神的人,定必會愛家人。

  回想年多前在醫院內與你相遇,當時你因為長時間照顧患病的森仔,已經疲態畢露。我嘗試與你交談,但每次你都以不想打擾森仔休息為由婉拒我。直到那日,醫生告訴你森仔已經進入肝昏迷,有可能不會再醒,並會在昏睡中離去。作為母親的你終於忍不住悲傷,飲泣流涕,你向我訴說森仔的成長片段、學業和工作上的成就。但忽然間,噩耗傳來,森仔得了鼻咽癌,他的病粉碎了你倆老的美夢,還奪去你生命的支柱,你甚至說自己無力活下去,更不能活在沒有兒子的日子裡。因此,這一次的重逢,讓我親身感受到你已經重新得力,豈能不感恩呢!

  我知道,由於森仔患病,女兒又放下專業工作去讀神學,這都令你對「信耶穌」有抗拒。但森仔在臨別時,你卻強忍淚水對森仔說:「你開開心心地走,以後不用再打針、食葯……跟着耶穌,不用掛心我,我會好好生活,上敎會,信耶穌。 」今天你果然實踐了對森仔的承諾,我相信你信主之後,一定會明白為甚麼森仔有病仍然常有希望,你的女兒為甚麼會讀神學了。

  在這裡我其實是要向你說聲:對不起!因為我常常無法解答你許多對我的提問,事實上,窮我們一生的智慧也無法解答所有苦難與生死的問題。但我很高興你選擇了以「堅忍」來回應死亡的挑戰,並且好好的活下去,讓你的摯愛走得安心,母愛的偉大在此顯露無遺。

  願你們一家平安!

梁院牧

解開心結:「迫」得及待

  當上診所護士的明心,每次派藥時,便會如臨大敵。明心每次想到派錯藥的後果時,就心緒不寧,不能肯定自己有否把藥物錯配給其他病人。藥名對了又對,藥物數目數了又數,病人身份看了又看,派藥過程回想又回想,這把短短幾分鐘的工作拖長了不少。同事的白眼,病人的不耐煩,明心通通看在眼裡。可惜明心越心急,就越怕自己會出錯,覆查的迫切感也越大—明心的心也更疑惑了。最近看見報章上藥物出錯以致病人死亡的報導後,明心每天下班後更禁不住重複回想每次派藥過程才能安心入睡。

  寶儀是一個全職媽媽,每天全心全意照顧她那對兩歲多的孖仔。這對寶貝踏入兩歲後,自主性大了,稍稍不合心意便大發脾氣,令到寶儀心力交瘁。有一天,當寶儀在切水果時,兩個寶貝又在大叫大嚷。寶儀的腦海閃過一個血淋淋的畫面,她頓時把手上的水果刀放下,生怕自己會失控傷害自己的孩子。漸漸,寶儀不能接觸任何利器,避免閱讀有關小童受傷的新聞, 以吉利的字句去蓋過不祥的想法。最近,她更開始避開任何與「死」有關或相同發音的東西。例如寶儀不會在星期四外出,或者她不會買四個橙。

  阿忠為了能準時上班,每天早上要提早兩個小時起床。因為要順利離開家門,他必須要過五關斬六將。無論電制、插頭、水龍頭、灶頭、窗戶、櫃門、大門、鐵閘,他一概不能放過,都要一絲不苟地檢查。曾經有一次,阿忠檢查大門的狼狽相給鄰居看見,他為免尷尬只好立即離開。結果心中的不安難纏得令他要折返再重新檢查,因此上班更加「遲大到」。

  以上幾個個案,雖然表癥各異,但同樣都受強迫症困擾。強迫症屬於焦慮症候群中的一種,每一百個人便約有一至二人患有此病。患者持續被厭惡的思想或念頭纏繞或已建立一些重複的習慣去抗衡,並影響正常生活的運作。患者當中,尤以檢查癖和潔癖者佔大多數。患者往往被自己的念頭痛苦折磨,亦由於非理性的強迫行為而開始質疑自己是否真的瘋了。

  其實厭惡的思想或念頭本身不是病態,任何人腦海中都時有出現。不過強迫症患者傾向過度演繹這些念頭的含意(例如:寶儀相信自己是一個品性殘暴的母親,會失控傷害孩子)和危險性(例如:阿忠認為如果沒有鎖好窗戶,一旦火種從隙縫中攝入家中,必掀起火災,生靈塗炭,自己便是殺人兇手。 )。一旦產生如此危險的推斷,患者為免心緒不寧,必然盡量對這些想法避之則吉,甚至加以抑制。避無可避,便以不同的方法去「化解」(例如:寶儀想到用數目字三,取其諧音「生」來蓋過四字的不祥。 )可惜,强迫思想就如放高利貸的惡霸,患者的屈服或強迫行為只會令「它」益發得意、貪得無厭。抑制思想可以帶來短期的安寧,卻會導致強迫念頭的長期滋長。強迫的行為可以帶來即時的紓緩,卻造成誤解,認為強迫行為是保平安的不二法門。如此一來,患者的無助只有與日俱增,直到強迫行為加劇,霸佔所有生活空間。

  要奪回生活的主權,不讓強迫思想肆虐,就必須在認知與行為範籌雙管齊下。許多患者以為只要明白強迫症的底蘊和修正思想的偏差便會痊癒。只停滯於認知的矯正,治療只會流於空談,出現「我明白,不過仲係驚」的現象。認知矯正只是第一步,必須配合行為實驗才會達到治療果效。行為實驗是因應患者的認知偏差而設計的個人化經歷驗證。患者與臨床心理學家針對個別認知偏差而一同驗證其真確性。例如患者認為她必須要重複確定水龍頭關好才入睡,否則全家會被水浸沒,一無所有。可行的行為實驗包括減少或甚至禁止患者檢查水龍頭去驗證其擔憂之真確性。因此,行為實驗要求患者真正赤手空拳(即放棄所有逃避或化解的方法)去面對所畏懼的思想或情況,才能真正體會和確認認知的偏差,打通「任篤二脈」。

病癒隨心:「風」吹不倒

  住了護老院兩年,好不容易才適應下來,但更難克服的還是別人的眼光。每當有陌生人前來探望其他公公婆婆時,他們一看到我,臉上總不自覺地顯出疑惑的神情。我明白他們為甚麼會有這樣的反應,換了是我,也很難想像一個還未到50歲的壯漢,為甚麼會住進護老院,而事實上,我的確是這裡最年輕的院友。

  我本身是一個機械工程師,已婚並有一個兒子,生活穩定,身體也算健康。 07年7月,一個早上起床,感到自己的左手和左腳好像麻痹無力。好不容易才拖著身子走到浴室,當我嘗試擦牙洗面時,真的發覺自己的左手連扭開水龍頭也不行。心裡實在百思不得其解,當我告訴太太時,她也不以為意,只說可能是我睡得不好或起感冒。直至中午,當太太發覺我的情況越來越差時,她致電我媽媽。當媽媽一聽到所形容的狀況時,便說我很大機會是中了風,因為當年爸爸中風也有類似的情況。於是太太立即致電十字車,但當救護車來到時,我已是失去了知覺。

  經醫生診斷後,證實我是中了風,而且情況嚴重,必須做開腦手術和取出前額骨,以減低腦內壓,否則會有即時再次中風的危險。手術後我住院差不多半年,不斷做物理治療和針炙,但前額骨仍未放回頭臚內。出院後一段時間,醫生再次安排我入院,才把額骨放回去。由於我當時是自僱人士,最初也努力嘗試維持工作,但最後不得不接受現實,把業務結束,因為我實在連照顧自己也不行,更遑論工作了。

  突然間我失去了健康、事業,心裡難過得很,但我沒有怪責任何人,也沒有埋怨上帝;只怪自己無知,不懂得注意健康,更忽略了定期檢查身體,就連量血壓也認為是多此一舉。自中風後,太太成為了家庭的支柱,而年幼的兒子就要靠賴媽媽照顧,感到實在連累了家人。怎料不幸的事同樣發生在我太太身上,她在09年證實患了乳癌,而且已經擴散,雖然做了手術,但醫生說並不樂觀。由於太太自己也成為了病人,所以唯有把我送進護老院。

  09年我第二次中風,那次我昏迷了數天,但最後自己甦醒過來,所以不用動手術。醫生說若我再有第三次中風就會很危險了,感恩的是至今仍未有再度中風,不過去年5月我的太太最終也不敵癌魔。雖然她的離世令我難過萬分,但上帝也給我出人意外的平安,並且她在離世前信了主,我知道在天家會與她再遇。

  這年多以來,我努力地做物理治療,活動能力已不斷改善,更可每天上網瀏覽資訊。除了參加教會聚會,近來我更到傷健協會參與義工服務,希望可以幫助其他更不幸的人。現在我最記掛的當然是我的兒子,而他也是我康復的動力。我更以自己的經歷勉勵他,教他要勇於面對失敗、懂得反省和改善。最近認識一位80多歲的伯伯,他年輕時也曾經中過風,但現在還可以與三個孫兒玩樂。我相信若上帝許可,我的人生仍然可以有著美好的明天!

醫心直說:真假癡呆

  如果醫生對你說,你患有老年癡呆症,這當然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意味著你將失去你的記憶和照顧自己的能力。如果你並非年事已高,就聽到這消息,不僅意外,肯定會感受良多。

  忙了一個上午,好不容易輪到最後一位病人了,心想大概十多分鐘後便可完結今天的門診了。想不到接下來的牌板上亮著「老年癡呆症」這幾個字,而出現眼前的竟是一位五十多歲的男病人,作為一個老人科的醫生,當然感到十分的意外。

  這位病人從來沒有覆診紀錄,幾星期前因尿道炎首次入院,住院期間被察覺有些神志混亂。他的妹妹對醫生說,他近來十分健忘,個性漸變。醫生認為他可能患有早期老年癡呆,所以為他安排了一連串的檢查,例如腰椎穿刺,電腦掃描和腦電圖等。

  這個年輕的「老年癡呆」病人,有著一張俊俏的臉孔和結實的身形,可是卻出奇的萎靡。雖然時間緊迫,但我仍花上不少的時間把他的病歷從頭到尾地細問一遍,特別是他的家庭背景及近年生活情況。當我繼續問的時候,眼前這位壯漢竟然開始流淚,而且是停不了的流淚。他開始向我傾訴他一生中的失敗和挫折,細數他生命中傳奇式的片段……。

  年輕時,在他媽媽努力游說之下,叔叔很不情願地協助他從香港偷渡到外地工作,當年他藏在不見天日的貨櫃中,過程盡然艱苦和凶險。但叔叔對他惡言以待,並坦言到埗後各行各路。拒諸千里的決絕,令他灰心喪志。雖然最終他平安抵埗,但他反而決定放棄自己,走上吸毒之路。

  經歷了一段沈淪的日子,好不容易才改過自身回到香港,並且慶幸找到一份好工作,可是職場的明爭暗鬥,欺凌弄權,再次將他撕裂,使他非常沮喪。結果他又放棄了相當高薪的管理工作,投身勞動性行業,無奈「歷史重演」,因為他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並且會說英語,因此反而被同事排斥,最後上司竟然沒有事前警誡,在一次口頭訓斥後,立刻就把他辭退。原來他的上司也很介意他的學歷,恐怕他會威脅自己。從此,他的身心靈都顯得一蹶不振。

  幸運地,他有個很關心他的妹妹,給了他不少支持,今天也陪著他一起來覆診。於是我便邀請他妹妹,向我逐一描述他對哥哥性格和行為改變的觀察。她察覺到哥哥近來吃得很少,有時甚至不吃,或三數天才吃一餐,而且因為找不到工作,常常不願起床,後來才知道是因為沒有錢,又不想向年邁的母親借錢。當我追問他,有沒有傷害自己的念頭時,他哭得更厲害。他承認自己有自殺的念頭已有一段頗長的時間,而且已有幾次不為人所知的自殺舉動。

  就這樣,在新資料的提供下,我對這位中年男士的診斷和他的人生一樣戲劇性。他不是老人癡呆,而是嚴重抑鬱。在哀傷和哭泣過後,他和妹妹都平靜下來,感覺好了一點,我即時轉介他到精神科和社會工作部尋求緊急的援助。

  結束了今天的診症,我特別感恩。因為上帝讓我聆聽了一個病人的心聲。

打開心窗:只要還有童心

  周末早上,兩小兄妹看著電視卡通「咭咭」笑。熟悉的配音和畫面,我看著,都發出會心微笑──那不也是我成長年代看過的卡通片嗎?只是沒有了那時經典的主題曲:「靈感IQ稱得上,十分之高超,創作力量同幻想,會嚇你一跳,小雲同小吉,好重要!」梅艷芳趣怪的歌聲,縈繞腦間。

  經典的卡通能經歷時代的洗禮,有些甚至能跨越年齡和性別,適合一家老少,男女不拘。當中未必要高言大志,牽動人心的,可能是人物的可愛造型和鮮明性格,或令人感動的故事情節,雖然只是幻想的世界,但卻叫人深刻難忘。

  個人認為最厲害的卡通角色應是「叮噹」了── 哎吔,現在應改口叫牠做「多啦A夢」。統一這隻「機械貓」的名稱是原作者藤井. F.不二雄的遺願,不過對我這些從《兒童樂園》開始看連載的一代人來說,「叮噹」的地位已難代替了。

  轉眼間,十歲的A仔在看我兒時的卡通,作文課「我最喜愛的卡通人物」,就是「多啦A夢」,為甚麼呢?因為最渴望坐上「時光機」,還有「隨意門」,可以穿越時空歷險,更有「記憶麵包」幫助考試……孩子,你的心事,媽媽完全明白。

  提到自己小時最沈迷的卡通和漫畫,非《小甜甜》莫屬,和我同代的小女孩,幾乎都是看《小甜甜》卡通長大的。說起來,有點面紅──少女時代,因為出版了最新版的《小甜甜》,買了一整套回家珍藏,想著要留給未來的孩子分享我的童年回憶──那時候,別說還未有孩子,根本連拍拖也……

  隨著媒體科技的進步,多套經典的卡通影碟現在都能買到。做夢也想不到,早前,我們竟有機會一家四口坐在梳化上,一起欣賞這套媽媽童年時最愛的動畫。忽然聽到輕輕的啜泣聲,坐在媽媽臂彎中的G女雙眼通紅。熒光幕上,小甜甜被頑童兄妹欺負得哭了……還未足三歲的小人兒,已擁有與人同歌同泣的同理心。我的珍藏漫畫《小甜甜》,終於後繼有人。

  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在自傳《出發點》裡曾說,會走上動畫世界這條路的人,大多是比一般人更愛作夢的。他希望自己的創作,能讓人找回一顆童心。

  「人類就算長大成人了,內心依然擁有一個小孩,無論是談戀愛或是作曲、繪畫的時候──甚至是寫小說、做學問──都和這個小孩息息相關…… 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心中的小孩子會逐漸乾涸,使人縱使美景當前,也不再感到雀躍悸動……」

  卡通創作,不論以甚麼藝術形式表達,可說是一種共通語言,只要我們還有童心,就看得懂,看得動容。

打開心窗:鎢燈黑火

  由於溫室效應,環境污染,節能減排已成了環保的同義詞。政府認為傳統的鎢絲燈膽不符合能源效益,而且發熱比慳電膽多,所以計劃禁止售賣,現正進行諮詢。

  童年在新界的寮屋長大,那時新界不少地方還沒有電力供應,晚上就只有火水燈,後來又有了汽燈(大光燈)。待到少年時家裡才有電燈,一個燈泡就亮了整個房子,所以特別懷念鎢絲燈那黃黃的光,還有那暖暖的感覺。

  那時人會說:燈光火着,發光發熱;似乎燈和火,光和熱是分不開的。辛棄疾那句:驀然回首,人卻在燈火欄柵處。更是充滿浪漫情懷。只是隨著電燈的出現,燈光已經不必火着,如今又再進一步,發光可以不必發熱。因此我們對燈的概念與功能,亦漸漸改變了。而且發光太過容易,只要按一下電制就能一屋通明,所以也不會覺得珍貴,甚至由於取光是如此便宜方便,甚至造成了光污染。因此,節能並不一定可以減排,更不等於環保,只有節約才是辦法。

  以前的人生活貼近自然。水,是來自井或河,而且還得用人手去汲取,一桶一桶的帶回家,所以一點一滴都會珍惜。光,是來自油與火,由於燈光並不能照遠,而且風一大就會把它吹熄,所以用燈的人都要保護那柔弱的火。但今天的水,都是自來的,而且隨處都有;至於光,更簡直是讓人日夜不分了。

  聖經中,耶穌曾以光比喻基督徒的本質與功能(馬太福音5:13)。從經文解讀耶穌所說的光,其實是指燈光,而那時的燈光也就是火光,點起來就像點起一支蠟燭一樣。雖然是暗暗的,而且照的不遠,但這一點「火」的重要性和意義,卻是人人明白,個個珍惜。

  耶穌說「你們」是光,就是要我們燃點自己,照亮別人。祂不要求我們照得很遠,但卻要照亮一家的人,或是身邊的人。被尊為護士之母的南丁格爾,也被稱為病房中的提燈天使,她的燈雖然光線微弱,卻不但可以照亮人心,同時更可以溫暖人心。因為她的燈所燃燒的不只是油,而且還有愛。

  因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我們今天已經不必像以前的人如此取水點燈,然而水的珍貴和光的價值,卻是不會因為可以隨意取得而增加。相反它們的珍貴和價值,會在我們的輕忽和浪費中減少。

  也許懷念的不是那鎢絲燈,而是那暖暖的感覺。